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
城市规划理论集合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doc 9页)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doc 9页)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化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区域规划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等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旧城改造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规划 (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ﻭ总体规划 (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ﻭ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ning )ﻭ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ﻭ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ﻭ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ﻭ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ﻭ住房建设规划(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ﻭ实体规划(Physical planning)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ﻭ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区域规划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研究和确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海、绿地系统,环境保护目标及重要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1)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雅典宪章北京宪章马丘比丘宪章1.城市规划之父是谁?2.控制性详规中的五线是指?3.城市规划中的七线是指?答案:1.希波丹姆2.道路(红线),绿化(绿线),河流(蓝线),铁路(黑线),文物保护 (紫线)你首先应该了解的相关内容: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 B/T50280—98)一、总则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 s e t t l e m e n 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 i t y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 m u n i c i p a l i t y;c i t 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 o w n.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r e g i o n o f a c i t 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 r b a n i z a t i o 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l e v e 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 r b a n s y s t e m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简介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城市开展规划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主要的理论,包括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
1. 功能分区理论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功能分区理论的核心原那么是“相近原那么〞,即相似功能的区域应该靠近彼此,以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城市的层次性,即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得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分布合理、有序。
2. 城市适应性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通过适应性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
城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即要根据人类活动的需求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来合理布局城市。
例如,在建设城市住宅区时,应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可持续开展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开展应该以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是“三位一体〞,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论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功能分区理论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城市适应性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可持续开展理论追求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泛指政府,(即)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
2.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3.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4.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城市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职能。
5.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用地总量所表示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6.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需求扩大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7.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
8.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9.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0.城乡住区规划:就是围绕城乡的居住功能和要求,根据区位条件和土地使用条件,以人为本,综合各项物质要素和社会要素,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1.现代城镇定义的基本特征(3个):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P3)2.城市是有商品交换职能的固定居民点。
3.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初期起步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稳定阶段。
(P13)S形曲线又称为“诺瑟姆曲线”4.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特征: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天人合一”思想、严格有序的等级观念。
(P23)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3大特征:①以城市广场为中心;②轴线对称成放射形;③市民民主文化6.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
(P29)霍华德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昂温1922年提出的理论为《卫星城镇的建设》7.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被成为《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二共17页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二)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论理。
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界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确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沙里宁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尖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2)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2)2、城市人口①城市人口结构 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②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a g e c o m p o s i-t i o n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③城市人口增长 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g r o w t h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
④城市人口增长率 u r b a n p o p u l a t-i o n g r o w t h r a t e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u a t u r a l g r-o w t h r a t e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⑥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m e c h a n i c a l g r o w t h r a t e o f p o p u l a t i o n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⑦城市人口预测 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f o r e c a s t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的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3、城市用地①城市用地 u r b a n l a n d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②居住用地 r e s i d e n t i a l l a n d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的编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 骨架,以广场为中心。 (公元500年前的古希 腊城邦时代)
罗马的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 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交点附近为 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威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方案 · 城市要选在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酷热的高爽之 地,远离疾病滋生地; · 城市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
3)雅典宪章中“功能分区”的设想引出了把城市划 分为各种分区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做法,为了追求 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马丘比丘宪 章认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 据,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 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城市运输44年的经验证明,在道路分类、增加 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 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 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城市必须规划并维护好公 共运输系统,保持同城市化的要求、能源短缺相 平衡。
埃及的卡洪城 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 金字塔而建造的 卡洪城是奴隶制 的典型城市。城 为长方形,用墙 分为两部分,墙 西为贫民居住区; 墙东路北为贵族 居住区,墙东路 南为中等阶层居 住区。
巴比伦城 巴布伦城横跨 幼发拉底河东西 两岸,平面呈长 方形,设9个城 门。城内有均匀 分布的大道,圣 地位于城市的中 心,筑有观象台。 巴比伦城的城墙 两两相套,以加 强防御功能。
在宪章的内容上,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 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 和需要来估算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 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 的基本内涵。
《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 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认为,建筑空间是 影响社会变化的工具,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 制,就能形成良好的环境,这样就能自动地解决 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 展和进步。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 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 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 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 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 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 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 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整理)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一定认识的十大城市理论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当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 , 存在好多学派 , 见解很不一致 ,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 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一样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 , 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能够提出对城市的不一样理论。
但是, 联合国于 1996 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经过了《对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余人类居住区的宣言》, 简称《 21世纪人居议程》,此中频频重申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看法。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 (1933) 指出 ,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 : 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 ; 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 ; 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构造相协调的原则 ; 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 ; 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犹如 : 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四周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 , 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 , 要与领土规划、地区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阐述:1 住所区应当计划成安全舒坦方便安静的邻居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2 城市依靠地理的,经济等地区单位而发展。
—— 1933 年《雅典宪章》3工作地址与居住地址之间的距离,应当在最少时间内能够抵达。
——1933 年《雅典宪章》4公园适合的地址应留作公共设备之用,建立音乐台、小图书室、小博物馆及公共礼堂等,以倡导正当的集体娱乐活动。
—— 1933 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 , 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 , 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全部因素应以人的舒坦、安全、欢乐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 , 创造并延长精神的自由空间 ( 张开济 ,2000) 。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 (2001.9) 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 ( 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 ), 五大系统 ( 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 ), 五大层次( 全世界、地区、城市、社区、建筑 ) 和一个原则 ( “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 。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第一篇: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地位和作用(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1、概念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开发与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和开发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2、内容城市规划包括的内容较多,从发展目标和土地利用到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它强调的是综合部署,其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及空间的利用。
城市规划工作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划内容,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分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数量比例、开发强度等,以实现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
(3)空间布局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等。
(4)建设部署制定中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确定城市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建设安排。
通过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同时,城市规划的内容既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又包括城市规划的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地位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是城市政府引导和管理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引导、控制和干预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word参考模板
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雅典宪章北京宪章马丘比丘宪章1.城市规划之父是谁?2.控制性详规中的五线是指?3.城市规划中的七线是指?答案:1.希波丹姆2.道路(红线),绿化(绿线),河流(蓝线),铁路(黑线),文物保护(紫线)3.七线: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橙线和黄线。
其中“红线”主要针对道路控制;“绿线”是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蓝线”规定城市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及护堤;“紫线”规定历史文化街区;“黑线”规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
“橙线”轨道交通管理“黄线”地下文物管理。
"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其它建设用地分界线,红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绿线,黄线等。
更多中外城市建设史和真题名词解释详见资料二、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7)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7)42、城市改造(U r b a n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43、地形测量(T o p o g r a p h i c s u r v e y)将某一些区域的地形和实物特征加以测量并绘制成地图,以表示其相对位置和标高。
44、区位理论(L o c a t i o n T h e o r y)试图解释决定经济活动分布状况的动力和因素的一种经济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司企业、农业、市镇及市镇内居民的空间分布形态等。
中心地带理论和同心区理论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
45、城市规模(C i t y s i z e)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46、天际线(S k y l i n e)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
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47、空间布局(S p a c e p l a n n i n g)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48、城市网络(U r b a n n e t w o r k)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49、临街面(F r o n t a g e)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
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50、古建筑保护(C o n s e r v a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b u i l d i n g s)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工程构筑物等进行的保护。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12)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12)——“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提高系统生产力,发挥建筑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建筑的技术经济时空观)——“发扬文化自尊,重视文化建设”(建筑的文化时空观)——“创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环境”(建筑的艺术时空观)……广义建筑学学术建构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全球建筑师的共同努力,共同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3、三位一体: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
“……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
”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在现代发展中,规模和视野日益加大,建设周期一般缩短,这为建筑师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一体提出了更加切实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机遇。
这种三位一体使设计者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问题的答案。
4、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学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将生命周期作为设计要素之一。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不仅结合建筑的生产与使用阶段,还要基于: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限度的循环使用和随时对环境加以运营、整治。
对城镇住区来说,宜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城市和地区的。
整治、更新与重建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这是一个在时空因素作用下,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设体系,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5、多层次的技术建构以及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将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
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
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对环境的影响)。
所以,城市规划将在可持续发燕尾服的行动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各国规划师的广泛关注。
1990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工作,于1993年发表了《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并称其为环境规划,即将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
地租和竞租理论地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D·李嘉图首先提出了一般的地租概念,指出地租的含义是任何一块土地经过利用而得到的纯收益。
杜能则提出了位置级差地租的概念,马克思对此也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并且将地租的概念与对资本的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
这一概念在20世纪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位置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地租的概念包括两个因素,即转换收益和经济租金。
转换收益是指土地持有者将土地供给不同的活动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经济租金代表了高于转换收益的溢价,所以能获得这个溢价是由于存在着竞争以取得稀缺的土地。
在城市中,区位是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
W·伊萨德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1)与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2)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3)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4)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现在比较精致而且也是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W·阿隆索于1964年提出的竞租理论。
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
所谓竞租,就是人们对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大数量的价格,它代表了对于特定的土地使用,出价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量的租金以获得那块土地。
根据阿隆索的调查,商业由于靠近市中心就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随后依次为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
根据该理论,在单中心城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城市同心圆而已的结论。
多核心理论这是由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
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如工厂与工工人住宅区);(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盎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范围内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有的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因此,城市并非是由单一中心而是由多个中心构成。
以上三种理论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但很显然它们并不能用来全面地解释所有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巴尔多和哈特曼(1982)认为:“最合理的说法是没有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扇形理论这是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
他根据美国64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芝加哥、底特律、费物、华盛顿等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城市住宅的分布有以下9种倾向:(1)住宅地沿着交通线延伸的现象十分显著;(2)高租金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3)高房租住宅地存在不断向城市外侧扩展的倾向;(4)高级住宅地喜欢聚集在社会领袖等名流人物宅地的周围;(5)办公楼、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6)高级住宅地紧密结合交通线路分布;(7)高房租住宅追随在高级住宅地后面延伸;(8)高房租的公寓多数建立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地带内;(9)房地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
在这9种倾向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的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的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同心圆理论这是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
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
过去,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馆或饭店等。
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等,以公寓住宅为主。
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这一区内居住的中产阶级大量上升。
这一理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在一本探讨南部德国的城市区域空间分布的论著中,通过对城市分布的实际状况进行概括和提炼而提出的。
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腹地范围)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功能。
提供中心地功能的地方必须获得足够的支持以维持它的运营,而这最低支持门槛可用人口规模来定义从而获得空间上的意义。
这样,每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作用范围。
为了使中心地的作用遍及整个空间地域,代表各个中心地实际作用范围的圆必须互相重叠,经过对重叠范围的再划分,便形成了六边形的网络构架。
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研究中数量相对比较集中的内容,在各项工业区位理论中所涉及的变量有多种且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区位理论越来越具有综合性。
这里仅介绍一些主要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关于工业区位的主要思想与其在分析农业区位时的思想保持一致。
他认为,运输费用是决定利润的决定因素,而运输费用则可视作工业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与市场地之间距离的函数。
因此,工业生产区位是依照产品重量对它的价值比例来决定的,这一比例越大,其生产区位就越接近市场地。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
前者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两项因素,后者指生产区位的集中,包括人口密谋、工业复杂性程度等。
他的方法是先找出最小运输成本的点,然后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效益这两项因素。
他认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应最先考虑运输成本,而运输成本是运输物品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他利用区位三角形来求出最小运输成本的区位。
A·廖施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