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3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今后胜任古文的教学与研究打好基础。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之关联(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具备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古诗文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2)本课程主要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北大汉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汉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一、古代文学史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现代文学史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3.《20世纪中国文学史》(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当代文学史
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晓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韩作荣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
四、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2.《文言语法》(吕叔湘著),中华书局。
3.《说文解字注讲》(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等著),商务印书馆。
六、语言学理论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
3.《语言与社会生活》(布隆菲尔德著,甘世福译),三联书店。
七、文学理论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课程编号:182132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
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主要内容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重点、难点: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先秦文学绪论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难点: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体制、内容、艺术特点(二)《诗经》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先秦叙事散文(一) 先秦叙事散文的繁荣原因及发展过程(二)《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三)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三章先秦说理散文(一) 语录体:《论语》及《孟子》的艺术特色(二)《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艺术特征(三) 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屈原与楚辞(一)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二)《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三) 楚辞的流变以及屈原对后代文人与文学的影响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贾谊、枚乘及梁园文人集团(二)王褒、扬雄及其辞赋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三章两汉乐府诗(一)乐府及乐府诗概况(二)乐府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第四章东汉辞赋及文人诗(一)京都赋与抒情赋得兴起(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第五章《汉书》《汉书》的文学价值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与正始之音(一) 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二)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太康诗风(二)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三)兰亭唱和及其影响第三章陶渊明(一) 陶渊明其人及其文学成就(二)陶渊明的影响及其典型意义第四章南北朝诗人(一)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二) 鲍照诗的创新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三) 沈约、谢眺与永明体(四) 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南北文学的融合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一)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二) 志怪与志人(三)《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第六章南朝美文的衍化(一)《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二)齐梁新变之风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上官体、初唐四杰(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三)张若虚与唐诗兴象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其艺术特色:孟浩然、王维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艺术特色:高适、岑参、王昌龄第四章李白(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个性(二)李白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和影响.第五章杜甫(一) 杜诗的"诗史"性质及艺术成就(二) 杜甫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第六章中唐诗人(一)韦应物、刘长卿(二)大历十才子(三)韩孟诗派与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第七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的特征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一)“古文”和“古文运动”(二) 韩愈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三) 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传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四) 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第九章晚唐诗歌(一) 杜枚的咏史诗(二)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三) 苦吟诗人及晚唐士人的隐士情怀第十章唐代传奇(一)唐传奇代表作,艺术成就及发展演变(二)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一章晚唐五代词(一) 词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二)“花间词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三)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诗文革新(一) 西昆体、白体诗、晚唐体(二) 宋代的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王禹偁,柳开等→欧阳修,曾巩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胡铨,陈亮,叶适等(三)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杰出成就(四) 王安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词(一) 晏殊、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二) 范仲淹、欧阳修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三) 柳永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第三章苏轼(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二) 苏轼人格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一) 黄庭坚诗歌的创作特征(二)“江西诗派”(三) 秦观词的创作特征(四) 周邦彦对宋词发展的贡献第五章南宋前期词风(一) 李清照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二)朱敦儒、张元干第六章中兴四大诗人(一)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影响(二)“诚斋体”第七章辛弃疾(一) 辛词在意境创造、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上的创新和独特成就(二)辛派词人及其创作特征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一)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二) 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三)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第九章辽金文学元好问与金代诗歌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艺术第二章关汉卿《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及窦娥的性格形象第三章西厢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第四章白朴、马致远(一) 白朴《梧桐雨》对题材的处理及其题旨(二) 马致远《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改创及其艺术成就(三)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对悲剧时代的独特思考第五章元后期杂剧(一) 元杂剧南移及衰落的原因(二)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六章元末南戏(一)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二) 《琵琶记》对《赵贞女》故事的继承,改造及其悲剧意蕴(四) “四大传奇”第七章元散曲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第二章《水浒传》(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梁山英雄形象(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语言特色比较第三章明前期诗文(一)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宋濂、刘基(二) 台阁体(三) 茶陵诗派第四章明代的戏剧(一) 明中期传奇作家作品(二) 沈德潜与吴江派群体的戏曲主张及创作特色第五章汤显祖(一)汤显祖的人格思想和文学观念(二)《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创作特色(三)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主张及特色之比较第六章《西游记》(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作者问题(二)《西游记》神魔故事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孙悟空形象(三)《西游记》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第七章《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一)《金瓶梅》作者,版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二)《金瓶梅》的成就和缺陷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第八章明代的拟话本(一) 冯梦龙与"三言"(二) 凌蒙初与"二拍"第九章明代中叶后的诗文(一)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二) 归有光与唐宋派(三) 李贽的思想和文学观念(四)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得失(五) 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得失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一章清初诗文词(一) 顾炎武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二)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三) 吴伟业和"梅村体"(四) 南施北宋(五) 王士祯诗歌创作的得失(六) 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第二章清初戏曲作家(一) 李玉与苏州作家群及其创作特色(二)《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三) 李渔的戏曲观念和创作实践第三章洪升和长生殿(一) 《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继承和发展(二)《长生殿》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艺术成就第四章孔尚任和桃花扇(一)《桃花扇》的主题意蕴(二)《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第五章聊斋志异(一)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概况(二)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三) 《聊斋志异》狐鬼世界的内涵,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第六章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一)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及原因(二) 《镜花缘》的思想意义第七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创作主旨,讽刺艺术及独特的艺术结构第八章红楼梦(一)《红楼梦》高鹗续书及其版本系统(二)宝、黛形象及其爱情悲剧(三)《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四)《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清中叶的诗文(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二) 桐城派的创作主张及审美标准第九编近代文学(一)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二)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三)近代的小说与戏曲一、总分:满分150分二、题型与分值:(一)名词解释60分(二)简答题40分(三)论述题50分三、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订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44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
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古代文学使用教材
古代文学使用教材1、《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版参考书目先秦文学著作1、范文澜:《中国通史》2、尚钺:《中国历史纲要》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8、李泽厚:《美的历程》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11、钱钟书:《谈艺录》1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14、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1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16、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共七卷)17、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18、郭预衡:《中国散文史》1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0、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21、王易:《词曲史》2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3、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24、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25、吴调侯、吴楚才:《古文观止》(断代研修书目见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部分)、《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高校学报(哲社版)、各省社科院学术期刊。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1979;2、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选编《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4、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5、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6、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古籍19817、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1998;8、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1999;9、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1956;10、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人民文学1979;11、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1962;12、黄节注《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1984;13、龚斌校笺《陶渊明校笺》,上海古籍1996;14、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1958;15、曹融南注《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1991;16、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1984;17、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1997;18、莫道才主编《骈文观止》,文化艺术1997;19、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人民文学1981;20、钟嵘《诗品》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21、萧统编《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2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1980;2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5、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唐宋文学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2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二)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张新科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版。
(三)在线资源知网学术论文(图书馆网络平台)(四)学术期刊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样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理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能认识并牢固掌握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作家、作品蕴含的优秀思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怀与道德品格。
课程目标1:掌握古代文学文学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的理论,以及秦汉魏晋文学的流变与主要文体、代表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并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古代文常见问题,初步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1】课程目标2:能够界定有关两汉魏晋南北朝各类体裁尤其是诗歌、散文、辞赋的文体特征,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解读和研究方法,评判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进而具备分析、研究、评论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能够借助文献资料收集与检索等现代信息技术,写出研究小论文或鉴赏文章。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3】课程目标3: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传统,关注语文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前景。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第三卷_笔记
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2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
首先,王禹偁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其次,王禹偁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3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948-1001)。
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2“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2惠崇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4林逋(967-1028)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1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这些诗人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刁衎、陈越、李维、李宗谔、刘A1、丁谓、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
西昆体诗人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三人。
2杨亿: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3艺术特征: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4西昆体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圣才出品】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3.1 复习笔记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著名的《毛公鼎》。
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6-1《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一、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二、参考文献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原统编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湖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三、阅读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夏康达,王晓平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孔尚任著《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洪昇著《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阅读书目神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古典文学读书提纲
古典文学读书提纲(一)必读书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4.《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859年版5.《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6.《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7.《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8.《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0.《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1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1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5.《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二)一般阅读书1.《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3.《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4.《李白诗选》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5.《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6.《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7.《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8.《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0.《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1.《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12.《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3.《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4.《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5.《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6.《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8.《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这是偶们的必读书目,你看看能用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杂剧的题材
1、社会公案剧:如《窦娥冤》、《鲁斋郎》、《灰栏记》等直接批判元代社会的黑暗不平,表现对清平社会的向往,最有现实意义。
2、 姻爱情剧:如《西厢记》、《曲江池》、《救风尘》等批判礼教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
自由的扼杀,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思想。
3 、文人剧:如《范张鸡黍》等再现元代文人的地位命运,传达他们对蒙 元社会失落、绝望、批判的心理。
3,剧本上:由曲文、宾白、提示文字组成的一个整体成熟的剧本,表现出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曲文主要是用于抒情,揭示人物内心。宾白主叙事交代情节,或插科打诨。曲文宾白不可分割而相辅相成。提示文字包括动作提示、舞台效果提示、道具提示、角色说明提示等四类。 4,角色上: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1,结构上: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四折之间,大多表现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2,音乐上:一折安排一套宫调,由一人主场到底,一折一韵。或旦或末(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主要唱北曲。
4、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对元代社会的绝望之情。
5、家庭伦理剧:如《东堂老》等直接描写元代社会家庭,反映封建道德沦丧,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
6、 历史故事剧:如《单刀会》、《赵氏孤儿》等借历史抒发一种感慨,直接针对蒙元不平的
社会,以古责今。
四、北方戏剧圈的作家作品
1,大都作家群
(1) 纪君祥《赵氏孤儿》
悲剧色彩、自我牺牲精神、复仇主题、政治含义、域外影响
(2)杨显之《潇湘雨》,男子负心题材
2,河北作家群
1
三、元杂剧的戏剧活动圈
元代前期主要是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许多剧作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或是大都人,或在这里活动。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给人以昂扬、明快的感受 。
元代后期主要是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作品明显体现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神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带领风骚的是郑光祖、乔吉等。
元代文学大纲
第一节 元杂剧
一,杂剧的基本性质
杂剧的名称
元代所谓杂剧专指兴起于我国元代北方的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形式,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宋金以来北方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胡乐),而综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形成和兴盛标志着我国戏剧史上黄金期的到来。
杂剧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