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山水文化
旅游文化学课件中国山水文化
(三)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
• 1、建筑
• 以“秀”或“幽”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往往选择在深 谷密林、山麓浓荫之中,环山小盆地,山间谷地,或陡壁之下
。
• 以“雄”或“险”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常常布置在山 脊、峰顶或悬崖之上,以便加强自然景观的雄伟险峻形象。
• 以“奇”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的布置也是出其不意, 变化多端的。
(三)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
• 3、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 • 附丽于山水风景的神话传说,大体可以有以下三种类
型: • 一是用神话赞美自然美,组织多景点之间的联系。 • 二是以神话传说联系历史人物和自然风景的美。 • 三是以传说把历史人物、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联系起
来。
2020/10/27
桂林山水
(四)山水审美与心理体验
2020/10/2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2、声音 • ........秋 声 赋(欧阳修).........
•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 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2020/10/27
2020/10/27
(四)山水审美与心理体验
• 山水之乐 • 根据郭熙的分析,山水之乐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可行可望者,为耳目之娱,视听之乐; 二是可游可居者,为全身心地投入,心为之动 ,身与之适,会心娱神的精神愉悦;三是当体 验进入高峰时,“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 的生命愉悦,此时“万虑消沉,则佳意好景亦 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一切都凝固停 止,只有深层的生命在跃动,人已感觉不到快 乐,进入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旅游文化学课件中国山水文化
二、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
• (一)地理环境 • (二)宗教影响 • (三)传统思想影响 • (四)山水艺术 • (五)隐逸文化
2020/7/30
三、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态
• 物质形态:记录着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名山大 川,保留的人类文化活动踪迹的自然景观,以 实象的可见的物质形态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2020/7/30
(一)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
• 3、奇:是相对常见的普通地形而言,它往 往有出人意料,给人惊喜的效。
• 4、险:指山势的险峻,它是由于山的坡度 陡峭,山脊高而窄造成的。
• 5、幽: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美感享受。包 括深和静两种,即幽深和幽静。
• 6、旷:是以宽阔的水面或平川为主体而构 成的风景,视域开阔,水面或平川坦荡, 极目天际,一望无涯,身临其境,让人心 旷神怡。
2020/7/30
2020/7/30
(二)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1、色彩 • 红色: 象征热情、爱情、积极和活力
橙色: 象征高兴、爽朗、无忧和温暖 黄色: 象征光明、智慧、活泼和轻快 绿色: 象征清新、自然、健康和宁静 蓝色: 象征冷静、和谐、沉稳和刚毅 紫色: 象征典雅、神秘、优雅和浪漫 白色: 象征清净、纯洁、雅致和朴素 黑色: 象征肃穆、庄重、静谧和压抑 淡粉色: 象征娇媚、温馨、漂亮和柔和 玫瑰色: 象征优美、热情、浪漫和梦幻
2020/7/30
(二)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3、动态与静态
• 一般来说,山水的动态主要是指流水、飞瀑和流云飘 烟,也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
•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
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
第四章 中国山水文化
4 中国山水文化【学习目标】了解山水的概念及山水文化的形成阶段,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掌握山水文化的审美形态、审美风格及审美方法,理解并掌握山水景观文化的基本类型。
了解中国山水文化著名景观,理解中国风水文化现象的本质及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山水概念山水景观审美风格山水景观类型4.1 山水文化概述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但是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4.1.1 山水文化及其形成在中国,山水是自然的代称,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不仅指山和水,还包含山水草木、雨露云雾、泉岚烟云等。
清代画家石涛对山水概括为:“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经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广义上,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
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
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崇拜阶段。
远古时期,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先民对自然有双重情结:一方面感谢自然赐予的生存资源,另一方面对电闪雷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心存恐惧,形成了以敬畏和亲近为特征的自然崇拜,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泥 而而 不不 妖染
刚 直 不 阿
有 气 节
对于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 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 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植物配置强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的文化特 征。 2.植物材料选择由单一的选择向多种选择发展。 3.植物配置形式由规律性向多元化转变。 4.植物配置遵循原则由纯艺术性向艺术与科技结合 方向转变。
山水文化文档
山水文化1. 简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山水为题材和灵感源泉的艺术创作和人文思考。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体。
这种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艺术表现形式2.1 山水画山水画是山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设计,表现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传统山水画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追求意境上的超凡脱俗和情感上的深远抒发。
著名的山水画家如张大千、黄宾虹、吴冠中等都在山水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2.2 山水诗山水诗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抒发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象征着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境界。
唐代的王之涣、杜牧,宋代的杨万里、苏轼等诗人都以山水诗而著名。
2.3 山水音乐山水音乐是以山水为灵感的音乐创作。
它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山水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雅致的情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著名的山水音乐代表作品有《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3. 山水文化的意义3.1 自然之美山水文化强调自然之美,以山水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这种景观的描绘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3.2 人文精神山水文化含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内心世界的净化。
通过欣赏山水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间的息息相通,体味到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3.3 生活态度山水文化以其超然的姿态和透彻的思考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它教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山水文化倡导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并通过与自然界的融合来实现人的完善。
4. 现代山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1 山水文化的传承现代的山水文化传承在国内外的艺术家和学者中得到广泛关注。
山水文化
(2)湖泊文化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湖 泊为主体的就有近20处。 我国的名湖风姿万千,大都 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兼具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 美。从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到 广东的七星湖,从杭州的西 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 流连忘返的魅力。
中国名山
一、四大佛教名山
1.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是驰名中外 的佛教圣地,以其建寺 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 居于佛教的四大名山之 首。并与尼泊尔蓝毗尼 花园、印度鹿野苑、菩 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 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5.中岳嵩山
嵩山 雄伟险峻,气势 磅礴,自古有中岳之称, 是中国五岳名山之一。 嵩山由太室山、少室山 组成。这里山峦起伏, 峻峰奇异。
三.其他道教名山
1. 武当山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 相传为上古玄武得道飞 升之地,有“非真武不 足当之”之谓,故名。 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2.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 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 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 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 区,原名云绵山。是我 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 之一,是现今保存较完 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 一。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2.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 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 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 约100海里,是舟山群 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 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普陀山 观音菩萨的道场
3.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 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 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 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 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 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 天下”、“东南第一山”的 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第四章山水文化
秀区指泰山西麓桃花峪一带。
这里涧曲林深、潭静瀑飞、峰 崖耸峙、风光秀丽。尤其暮春 时节,满川桃花艳眼,红花绿 树、青山碧水组成一副优美的 山水自然画卷,故称秀区。沿 途有元君庙、彩带溪、钓鱼台 、一线泉、元宝石、海眼、黄 石岩、老龙湾、鹦鹉崖 、一线 天、猴愁涧三叉涧(桃花源) 诸景点。
丽区指泰山之阳东西横贯泰山
(二)南岳衡山
湖南省衡阳市 “中华寿岳”“五岳独秀” 佛、道教同居一山、共存一庙 衡山四绝
(三)西岳华山
陕西省华阴县 “奇险天下第一山” 天外三峰:落雁、朝阳、莲花
关中八景
又名长安八景,是八处关中地区著名的文 物风景胜地。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 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 。这块碑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 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碑面书、 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 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 白积雪。
幽区指泰山东路一线,从红
门起始,经中天门至南天门为止 。这里是泰山中溪流域,虽处在 泰山之阳正中位置,但因山谷狭 窄,海拔落差较大,尤其是中天 门以下路程,抬眼处大多被陡峻 的山峰遮住视线,登山盘道曲折 蜿蜒,故称幽区。从岱宗坊起, 依次有关帝庙、一天门、红门、 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壶天 阁、中天门、云步桥、五松亭、 望人松、对松山、升仙坊、十八 盘等景点
水光石
九曲溪
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
青 龙 大 瀑 布
凤 凰 大 瀑 布
桃源洞天
山水相依
九曲漂流
有溪水 有山峰
返
回
第四章 中国山水
第二节 山水景观的文化类型
山水景观是山水的表现形态,是以山水 为主体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内表现美感的 时空组合体,是自然景观与人类文化相互 作用的结果。
山水景观文化就是与山水有关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的总体。 中国山水景观文化的分类: 广义和宏观:物质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 狭义和微观:器物形态文化、活动形态文化 和精神形态文化。
作业
1、具体阐述中国山水景观具有哪些审美方法?
2、试述中国风水形势派的选址步骤。
3、悦志悦神的精神升华 这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泛指审美主体在 凝神关照秀美、崇高的审美对象时,经由 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心理功能的交 互作用,于审美愉悦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 志和精神,激起追求道德超越与完善的动 力,具有在道德意义上追求超越、在感性 时空中追求永恒、在精神世界追求自由等 特质。
第四节 中Leabharlann 风水文化(二)儒家的“比德说” 孔子开创了人本主义“比德说”的旅游理 论,他一生游历(游览、游学、游仕)丰富, 在游中问学、游中入仕,在学问和仕途的曲折 中诠释了旅游的境界。他十分重视旅游的作用, 把游览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 重要途径。 孔子与山: 《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 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 于圣人之门难为言。 从登高的艰难、喜悦中,领略到山水的无 穷、人生的有限,而激起仁者入仕,任重而道 远。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能力的增强和 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山水由原来的恐惧、 崇拜、敌对过度到亲近、喜爱、愉悦。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转变:从单一的原始 崇拜过渡到以“比德”为形式的审美评价。 2、山水雅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使人们重 新认识道家游世哲学及其“以天为徒”的 自由思想,体悟了佛学的空灵极乐境界, 进入一个追求精神、思想、人格自由超越 的时代。
四、山水文化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洞庭湖原为 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古城岳阳这座文化名城地处洞庭湖与长江的汇合
处,有著名的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 南部,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烟波浩荡,峰峦缥缈, 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晋和南朝的发展,到宋以后的封建社会后期,南方的文明 已经某种程度超过了北方。长江流域优良的自然条件,蕴
育了发达的经济,也蕴育了发达的文化。
(三)湖泊文化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北部 。湖为葫芦状, 是一个随季节变化巨大的吐吞型湖泊。南昌,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 的西南岸,有著名的滕王阁。位于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外的九江,是一 座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省的嵩山(中岳)、山西省的恒山(北岳)、
湖南省的衡山(南岳) 。
五岳各具特色:
泰山雄、华山险、嵩山奥,恒山奇、衡山秀。
北岳恒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三山:
传说中的“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现实中的“三山”:
安徽省的黄山:古称黟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
江西省的庐山: 又称匡庐。以青峰、飞瀑、云海、名人别墅 著称。
禅让“制,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然
后商、周。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王朝,黄河流域都是我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长江文化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年左右的历史。良渚文化距 今也在5000年左右。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山水”一词源于中国,最早用于诗歌中,意为原野、山林和河流。
由于中国自然山水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指以山和水为主题和表现对象,体现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山水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山水文化”的知识大全,包括以下方面:一、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感性理解,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传递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的文化内涵。
二、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景观为写作对象,在抒写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融入个人哲理,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感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山水文化的历史山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文化繁荣和实力强盛,山水文化得以迎来了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和诗歌,不仅迎合着时代的风潮,更是相互影响,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四、山水文化的内涵山水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传统道德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文化历史的回溯和反思等多个方面。
山水文化让人们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本真思考。
五、山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仍旧拥有着较大的生命力。
山水风光、山水文化、山水旅游、山水艺术,都离不开山水文化的关注和引领。
同时,山水文化也给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如何保护山水资源、如何传承和发扬山水文化等等。
六、结语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山水画到山水诗,蕴含着千百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艺术成果。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山水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妙的艺术世界。
山水文化
第一讲山水文化概述一、山水与文化如何理解山水?清代画家石涛《画语录》:“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山川、山水泛指包括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山水定义: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比如: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
3103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山腰拔地而起,甚至从山峰自身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方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而来,阴晴雨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
“武陵源大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惟一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惟一的一块绿色宝地。
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
神农架拥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属于世界稀少的和我国特有的植物30多种,有野生动物50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0多种,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
这里又是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还能在崇山峻岭中找到地球历次造山运动的痕迹,是最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汇集地。
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
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文化遗存,及无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自由适性精神。
旅游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文水体、气象气候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天然形成的环境资源。
它们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资源基础,因此,我们往往以“得天独厚”来形容某些自然资源特别优美的风景名胜区。
各种自然要素完美而和谐的天然配置可以形成各种奇美的景观。
名山大川、奇洞怪石、江湖瀑布、奇花异兽等可供游览、观赏;温泉矿泉、海滨沙滩、湖边草地、山间森林可供度假、疗养、激流险滩、悬崖雪原、沙漠戈壁、“野人王国”等可供人们探险、健身。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繁多,形成了美丽如画、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区。
安徽黄山烟云变幻,山东泰山雄伟壮观,西岳华山巍峨险峻,杭州西湖妩媚多姿,桂林山水优雅秀丽,长江三峡如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廊,内蒙古大草原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①毛泽东:《沁园春·雪》。
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失意官宦,无不游历名山大川,寄情抒怀,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是其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
换言之,山水美主要以形式美取胜。
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山水景观的物质材料(质地、线条、形态、色彩、声音等)和形式结构(对称、均衡、和谐等)两部分,它们的完美结合作用于人们一定的心理结构,最终呈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各种形式美,从而使观赏者产生崇敬、愉悦、振奋、温柔、心旷神怡等美的功效与魅力。
山水景观虽然以形式美取胜,但对形式美的理喻仍然离不开人们健全而正常的心理机制。
也就是说,“山水景观的形式美是通过人们的心理对应机制而获得审美价值的。
”很明显,直线是趋向一致的点的轨迹,呈现出物质运动的方向性和确定性,它常常对应于生活中坚硬的东西,显得挺拔刚直、英俊潇洒,例如壁立万仞的悬崖峭壁、顶天立地的长白松等。
中国山水文化 ppt课件
❖ 自然遗产(10项)
❖ 1.九寨沟(四川阿坝,1992.12)
❖ 2.黄龙(四川阿坝,1992.12)
❖ 3.武陵源(湖南张家界,1992.12)
❖ 4.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雅安、成都、甘孜、阿坝, 2006.7)
❖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 2007.6.27)
❖ 嵩山(河南登封,主峰峻极峰1512米,少林寺、中 岳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岩浆岩、变质岩和沉 积岩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 建筑种类最多,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 列为世界遗产)
❖ 三、历史文化名山 ❖ 井冈山(江西吉安,革命摇篮) ❖ 八达岭(长城的重要关隘)
❖ 五台山(山西五台县,佛教名山,南禅寺是世界上 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 1、山水文学
❖ 例: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书画
❖ 二、风景观赏山岳 (一)花岗岩名山:主峰明显,群峰簇拥,峭危拔
立,雄伟险峻。 泰山(山东泰安,主峰玉皇顶1545米,五岳之首、五
岳至尊) 华山(陕西华阴,主峰南峰2160米,五岳最高,奇险
天下第一山) 衡山(湖南衡山,主峰祝融峰1300米,五岳独秀) 黄山(安徽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
三、瀑布景观 ❖ (一)黄果树瀑布 ❖ 位于贵州省白水河上,我国第一大瀑布。 ❖ (二)黄河壶口瀑布 ❖ 位于山西吉县以西。我国第二大瀑布。 ❖ (三)吊水楼瀑布 ❖ 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我国第三大瀑布。 ❖ 此外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云南大叠水瀑布、庐山
第四章山水文化欣赏
• 四、中西山水审美观的比较:“神与物游” 和“物我相对” 中国与西方山水审美观的差异¨’是十分明 显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 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而西 方哲学则主张天人对立,物我对立。这种 哲学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山水审美观的 分岐
• 1. 从对山水审美的内驱力来看,西方人偏 重于把对山水景观的欣赏,当作一种现实 的幸福和身心的享受。换言之,在西方人 的心目中,山水景观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它从来不会代替或包容主体(观赏者)的感情。
• 中国人则不同,他们偏重于把对自然山水 景观的审美,看作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或心 灵的超脱,强调山水风光与审美主体的同 化。中国人认为山水美景不仅是人的精神 的象征或者 外化,而且是感时伤怀的寄寓 或依托,甚至认为物与人同、物有情心。
• 2.对山水审美的焦聚点来看,西方人偏重于 对山水外在的光泽美、线条美、色彩美、 声音美等外态美的欣赏。中国人则注重山 水景观所蕴含或透射出的人文价值与人文 精神。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摆脱了对自然山水 的畏惧心理,转向亲近自然、热爱山水, 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 起来,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又水比智” 阶段。孔子曾云:“知(同“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 汉魏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玄学盛行, 人们开始以隐逸的心态寄情于山水之间, 追寻“畅神”境界,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 百态的自然美。换言之,这时的人们开始 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 水,欣赏领略山水之美,进入了中国美学 史上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阶段。
• 这种山水审美的牧歌式情趣,实际上是当时的地 主士大夫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渴求永远保持稳 定,从而将生活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的反映;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在)山水审美中不时流露出 一种隐隐的忧郁与感伤,这恰恰是人们对于山河 沦落的感谓。残山败水,成为当时山水画的时尚, 而这种时尚正是人们的心绪的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中国山水文化【学习目标】了解山水的概念及山水文化的形成阶段,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掌握山水文化的审美形态、审美风格及审美方法,理解并掌握山水景观文化的基本类型。
了解中国山水文化著名景观,理解中国风水文化现象的本质及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山水概念山水景观审美风格山水景观类型4.1 山水文化概述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但是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4.1.1 山水文化及其形成在中国,山水是自然的代称,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不仅指山和水,还包含山水草木、雨露云雾、泉岚烟云等。
清代画家石涛对山水概括为:“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经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广义上,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
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
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崇拜阶段。
远古时期,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先民对自然有双重情结:一方面感谢自然赐予的生存资源,另一方面对电闪雷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心存恐惧,形成了以敬畏和亲近为特征的自然崇拜,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受惶恐敬畏的心理驱使,人类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包括日神、月神、山神、水神等。
比如,“封禅祭祀,祈风求雨”等许多有巫术和原始宗教性质的活动盛行。
据《尚书》和《山海经》记载,中国当时有400座山和300条河流被尊为神山神水而受膜拜。
在众多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形成了五岳、四渎、五镇等祭祀文化。
《史记》中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可见帝王将相崇拜神的祭祀活动促进了自然山水景观的文化形成。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增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山水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从单一的原始崇拜过渡到以“比德”为形式的审美评价。
这种转变在我国大致始于先秦,完成于魏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多有山水描写如:“扬之水,白石粼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等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人们不仅注意到山体与水体的对比、和谐,而且更注意到以山和水为载体的综合景观之间的对比、和谐的美学意义。
二是山水雅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使人们重新认识道家游世哲学及其“以天为徒”的自由思想,体悟了佛学空灵极乐境界,进入了一个追求精神、思想人格自由、超越的时代。
在自然观上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和价值参照系,重新发现了山水自然美的独特效用。
在“乘物以游心”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思想的引导下,士大夫阶层对自然山水一往情深,推崇“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审美情趣,流行“由实入虚,超入空境”的形而上追求。
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就以实际行动沉醉在自然界里来印证庄子的游世主义思想,以摆脱世态炎凉的现实困境。
这就使自然山水进一步脱去神秘外衣,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北方为逃避战乱南迁的仕族文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南方的环境促发了他们登临山水、畅神抒情、清谈玄理、恣意遨游的隐逸之风,追慕平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和浪迹山水以求超越、解脱与怡情的审美情趣,对山水景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影响。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佛教的兴起和道教的盛行,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晋以后,山林成了佛教第一静修之处。
持教者“入深山,住兰若,岑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使山水从世人不知变成世人向往的仙山胜水。
宗教出于教义需要,争相占据名山大川建观筑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在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碑刻、建筑等景观;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和求道访仙为宗旨,在信仰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洞福文化,比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景观,道友用以修道、祭祀、建设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以及道教徒的活动仪式对山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是山水旅游发展阶段。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宗教隆盛,山水旅游活动蔚然成风。
文人雅士游山逛水,触情生情、借题发挥成为诗文,致使山水诗画、游记、历史传说与园林建筑蓬勃发展。
如“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万事不关心”、“空知返旧林”的王维等均是倡导游览之风的代表;到宋代,雅好山水、游历四方者的如著有“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苏东坡、写有“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的山水理论画家郭熙、明末的徐霞客、画家石涛都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效应。
总之,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人化”的产物。
景观的审美过程受多因素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首先名山胜水的诞生始于古人对山神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出祭祀名山大川的规范而成为制度;其次文人名士的品评、鉴赏,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兴起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品位;宗教的发展更加深了自然山水的人化和神化过程;历史神话传说和科学家的考察研究则加深了自然山水的科技含量,赋予山水自然、人文、科幻等更丰富的文化内容。
4.1.2 古代山水审美意识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本身也是旅游者,如孔子、庄子、董仲舒、阮籍、朱熹、王阳明等。
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旅游实践,而且有卓越的旅游理论。
如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孔子的“比德山水”思想等。
这些旅游理论思想,在构筑他们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旅游理论的基石。
4.1.2.1 老庄的“天然说”道家老庄开创了“天然说”旅游思想,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天地与我并生”的自然之美和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幻化世界中的“逍遥游”,认为人进入清澄缥缈、虚空无垠的宇宙中,尽情遨游驰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同时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外物有成理而不说”的思想。
明确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进行肯定的第一人。
老庄的自然之美的思想拉开了中国游历山水的序幕,影响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进而影响着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无疑是积极的。
4.1.2.2 儒家的“比德说”孔子一生游历丰富,游历的方式有游览、游学、游仕等多种。
游洛邑时,历郊社之所,察庙朝之度,问礼问乐,参阅典籍;登泰山时,遥看天下;游舞雩时,笑谈人生。
孔子在游中问学,游中入仕,在学问和仕途的曲折中诠释了旅游的境界。
孔子十分重视旅游的作用,把游览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视为发展个体人格的理想佳境。
他在周游列国,希望借此实现其政治理想,即使在道不行的逆境之下,有“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他在川上时,从“不舍昼夜”的东流之水,激起自强不息的情感浪花,更联想到水似德、道、义、勇等品质而陶冶自身性情,起到了养生怡神的作用。
当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时,从登高的艰难、喜悦中,领略到山水的无穷、人生的有限,而激起仁者入世、任重而道远的情怀。
孔子开创了人本主义“比德说”的旅游理论,具体表现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思想(《论语﹒雍也》)。
面对子张“仁者何乐于山也”的疑问时,孔子曰:“夫山者,葸然高,葸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一句话,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而面对“夫知者何以乐于水也”的疑问时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历险致远,率成下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韩诗外传》卷三)。
一句话,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至于“知者动,仁者静”,康有为对此有具体阐述:“知者才智迸发,如机轴转运,不能自己,故动。
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镜澄澈,粹然无欲,故静”。
实际上这两句阐明了知者和仁者不同的个体特征。
而对“知者乐,仁者寿”,康有为阐述道:“动而周流自得,故乐。
静而安有常,故寿。
”显见,由于两者不同的旅游个性特点,因而收到两种不同旅游效果。
孔子的“比德山水”实际上强调将儒家道德思想融入山水之中,寄情山水,把天地之间有形的“大”融入人伦。
他从比德山水、寄情山水到实践中效行山水,在游历中感悟人生,在游乐中追求完美的人格。
孔子的比德思想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
这种旅游观,使人们从对天地、山川、风雷的顶礼膜拜中解放出来,山水不再是统治人类的神秘的异己力量,而是与人类处于同等地位的可以理解的知己力量,因而进入了一个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
4.1.2.3 魏晋时期“畅神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剧烈变化,受以老庄思维为核心的玄、道、释哲学实践影响,山水审美意识被“以形媚道”和“澄怀味象”的“畅神说”取代。
“以形媚道”主要确认自然界的形式美,标志着自然界以其客观性和独立性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客体;“澄怀味象”语出宗炳《画山水序》,“澄怀”要求游览者在观赏自然山水时应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和主观意识,即居心要净。
“味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审美手段,即通过观察、感受、鉴赏、描摹形象,洞察形外之形,象外之象,以达到“静观玄览”、“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4.2 山水景观的文化类型山水景观是山水的表现形态,是以山水为主体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内美感表现的时空组合体,是自然景观与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