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书笔记(通用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篇1刘勰在上一篇《明诗》篇中主要论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而则这篇主要讲乐府。
“乐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乐的机构用以采集民歌,而这里所要论述的就是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刘勰依然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维度把握乐府。
首先论述乐府的含义、起源及作用,认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阙”等三代之乐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乐的诗歌肇始于上古时,夏殷之世,产生四音。
西汉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但大多为俚俗之曲。
《诗经》用来配乐,但先秦时代的雅正之曲在汉代乐府中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接着,刘勰论述两汉到魏晋时期乐府的发展史,秦汉之际,礼乐衰微,乐府产生。
随后经历汉武帝立乐府、汉宣帝制雅诗、元成二帝广淫乐、东汉郊庙祭祀杂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辞调”等阶段,到西晋达到“表里而相资”(即乐声和乐章互相配合)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刘勰论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
他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心在诗”,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刘勰论乐府的态度,基本上还是讲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严格区分雅与郑。
《赞》词曰:“《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即看出他对当时(汉魏以来)风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态度,而推崇先秦雅乐,文中他以“艳歌婉娈,怨志诀绝”称呼《碧玉歌》、《华山畿》等也可看出对通俗乐曲的贬低。
刘勰的这一态度与“宗经”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宗经,所以以先王的雅乐来作为衡量音乐的标准。
他提出“乐本心术”的观点,认为音乐对于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有雅声和溺音之分,雅声是周王朝的音乐,郑声则为溺音。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
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
《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
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
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
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卢永璘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其代表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针对卢永璘的《文心雕龙》进行讲解和笔记记录,希望能为读者解析其重要观点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第一部分:《文心雕龙》概述《文心雕龙》是卢永璘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书以“雕龙点睛”之意,寓意着通过文字的雕琢,使文学之美得以凸显。
它被誉为文学创作理论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卢永璘的文学批评观点1. 文学创作的主题性:卢永璘强调文学创作的主题性,认为一个作品的主题直接决定了其质量和价值。
他主张作品的主题应该深入人心,具有普世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学的艺术性:卢永璘对文学的艺术性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他提倡写作要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力求在表达上做到别具一格。
3. 作品的整体结构:卢永璘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有极高的要求。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紧密有机,条理清晰,才能使读者更好地抓住主线,理解作品的内涵。
他对作品的结构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建议。
4. 文字表达的巧妙运用:卢永璘注重文字的运用和表达的技巧。
他主张文字的运用应该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他认为,文字应该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第三部分:《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文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和借鉴。
卢永璘提出的文学批评观点和理论,为现代作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的方向。
首先,卢永璘对主题的强调,使现代作家更加关注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他们努力探求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力求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其次,卢永璘对作品整体结构的要求,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作品的架构和承接。
他们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分明的方法,使作品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卢永璘对文字表达的巧妙运用的要求,使现代作家在写作时更加注重语言的精准和生动。
文心雕龙书评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书评的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大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也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经典。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心雕龙》一书以其独特的思辨性、叙述性和批判性闻名于世。
作者刘勰以独到的眼光和才华横溢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要素、结构和风格,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批评。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深刻的思考,而且还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
首先,刘勰以一种深刻的思辨方式,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要素。
他讨论了文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文学之道”、“文之韵”等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和理解,读者能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他还探索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素,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视角。
其次,刘勰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特点。
他以众多经典作品为例,详细解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文学风格,深入剖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不仅让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读者对于文学创作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刘勰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和指导。
他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批评意见,对于文学作品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这些批评观点既有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也有对整个文学时代的评判,使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奥秘与魅力。
这部书不仅是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以文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刘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洞察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创作了这样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总的来说,读《文心雕龙》是一次充满收获和启迪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文学本身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我会将这些宝贵的思考和启示运用到我的写作和阅读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贵之作,我也会时常翻阅,不断从中获得新的思考和灵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圣经”,作者是刘勰。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
作的认真态度。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如“章法”、“比兴”、“典故”等,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理解和欣
赏现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也颇具见地。
他认为文学可以分
为“章句”、“比兴”、“典故”、“议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
他看来,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只有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刘勰还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
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要注重修辞和比喻的运用,要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故事,要注重章法和结构的安排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对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指南,它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心雕龙》讲解笔记
《文心雕龙》讲解笔记《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的著作之一。
1. 背景介绍《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刘勰所著,是当时最具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
其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由骈体文向古体文(即“散文”)的转变时期,刘勰通过对当时各种文学现象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分为“文谱”、“文笔”、“情采”、“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谐隐”、“史传”、“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书启”、“议对”、“书记”等二十篇。
每篇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论述重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系统性。
3. 深入分析《文心雕龙》的理论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
例如,在“文谱”一篇中,刘勰从文章的本质出发,认为文章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应该具有“辞达而理举”的特点。
在“文笔”一篇中,刘勰将文学作品分为“绮靡而寡情”的“浮艳之文”和“义归乎瀚素”的“质文之体”,倡导“质文相生”,提出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其理论观点和表达方式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特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文学创作经验和智慧,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5. 结论和评分总体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其理论观点和论述方式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文学范畴,并对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一本总结了刘勰多年文学评论经验的作品,共分为四十篇,并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篇章、章法、词训和文心。
二、篇章与章法篇章是《文心雕龙》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汉代以来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
篇章部分分为七个小节,分别论述了文学的源流、文学流派的划分、古代诗歌、辞章、赋、文辞和文选的特点与技巧。
刘勰通过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章法是《文心雕龙》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篇章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
刘勰在本部分提出了“章法”这一概念,探讨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他指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合理的章节划分和有机的结构布局,以增强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效果。
三、词训与文心词训是《文心雕龙》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古代词曲的发展和创作技巧。
刘勰通过对古代名家词作的分析,总结了词的基本要素和创作的技法,从而对后世的词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第四部分,也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
刘勰在这一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内涵与形式,并对文心的表达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既富有内涵又形式美,把握好“文之内心”和“心之表达”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四、读后感阅读《文心雕龙》,让我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刘勰的论述严密而详尽,其中的观点和技巧仍然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深受其启发,更加意识到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有精心的结构和表达,同时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总之,《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其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后世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1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2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这部著作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文学爱好者奉为经典。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文学与现实关系、文学创作规律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刘勰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复制现实,而应该通过想象和创造,反映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这种看法对于我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创作中表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文心雕龙”的概念,他认为“文心”是指文学创作的内在本质,“雕龙”则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雕刻。
这个概念对于我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着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高深莫测和博大精深。
刘勰的文学理论虽然是在古代中国背景下产生的,但他的见解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的价值。
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更是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理论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指导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神思飞扬摛缀华章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1,寂然凝虑:心不纯,思不正,焉能凝虑?在花天酒地,市声喧嚣中,怎能寂然?青灯黄卷,形容枯槁,于清辉松风间,洞开灵性之门。
2,思接千载:人之为人,惟能思考。
人人亦思,思甚?甚思?人自所爱,人自各异。
巧思者,千载不为远,善思者,纤芥不为细。
3,悄然动容:手舞足蹈,是乐也;抢天呼地,是悲也。
会心一笑,是心有所悟,灵有所动也。
4,视通万里:启慧根,开慧眼也。
肉眼不逾山越海,而心则可以。
心有慧眼,江山万里,无往而不至;墨随之舞,天角海崖,飞龙而走笔。
5,故:吟咏皆大珠小珠玉盘翠;满目云卷云舒气韵闲。
其思虑之纯,想象之美,臻于致也。
6,赞曰:元气正而大道直,元气足而神采生。
故剖情析采,思虑首统。
寂然凝虑,神与物游;神而为文,擒缀华章,此乃万世不变之玉律,天地亘古之奥府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在阅读《文心雕龙》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文心雕龙》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文心雕龙》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文心雕龙》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笔记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文心”为总名,以“雕龙”为喻,强调文学的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对《文心雕龙》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部著作强调了文学的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面,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因此,他提出了“文心”这个概念,即文学的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
这个理念在当今的文学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文学的体裁和风格。
他通过对各种文体和风格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优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他还提出了“风骨”和“神韵”等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气质和韵味。
最后,《典籍里的中国》还通过刘勰对《文心雕龙》的解读,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高度和深度。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出了古代文学的优点和不足,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的来说,《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心雕龙》的解读非常深入和全面,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也启示了我们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应该注重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的
重要性。
《文心雕龙·纪虚》读后感
《文心雕龙·纪虚》读后感《文心雕龙·纪虚》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精妙思想。
首先,作者通过讲述纪虚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智慧和勇气并存的形象。
纪虚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聪明机智、善良正直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只有拥有这两种品质,才能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时,取得胜利。
其次,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纪虚一同经历种种挑战和考验。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而为纪虚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时而为他的正直善良所感动,时而为他的勇气和毅力所敬佩。
这些情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曲折和变化,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勇气和智慧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纪虚的故事,作者向我们传达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例如,书中提到了“知难而进,知困而勇,知险而决,知远而行”的哲理,这让我深深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退缩,而是要勇敢前行,勇往直前。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待人以诚,待事以信”的道理,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做人做事应该以诚信为本,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读完《文心雕龙·纪虚》,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纪虚的故事,我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智慧应对挑战,以诚信为本,做一个真正有智慧和勇气的人。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指南,让我受益终身。
愿我们都能像纪虚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智慧应对人生的考验,成为真正有品德和智慧的人。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在阅读了《文心雕龙》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受到文学艺术是有着其本质和价值的。
书中的《文心雕龙》一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其对于文学创作的探讨和指导,仍在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书中讲到的“气质”、“骨髓”等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这些因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我们无法只凭技术、手艺来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
同时,《文心雕龙》也明确了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人们爱国、爱民、关心社会,打破思想局限、启发人们思考等多种作用。
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我们不能视其为一种“应酬”,或是轻易地推崇技巧和手法,而应该真正的去理解其内涵和基本的要素,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尊重其存在和发展。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我接触《文心雕龙》不算晚,大约是在高二的时候,买到一部开明书店出版的铅印线装本范注《文心雕龙》,如获至宝。
后来上大学读了中文系,并且是在郭绍虞先生门下,于是与《文心雕龙》又接近了一步。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
它考察先秦至齐梁各体文章的写作,总结为理论,系统论述了文章的本质、起源,文体和创作,发展与流变等问题,影响深远。
如鲁迅所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我读《文心雕龙》,遵循古人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刘勰的思想。
刘勰,《梁书》和《南史》有传。
他自幼贫寒,二十岁进南京附近的定林寺,投靠著名佛学家僧佑读书。
到了梁朝,刘勰才步入仕途,曾任东宫通事舍人等职。
后奉梁武帝萧衍之命,回到定林寺整理寺中所藏经卷,后申请出家,不一年而卒。
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在其而立之年梦见手持丹漆礼器随孔子南行以后,其起因来自梦见孔子的启示。
写成后,扮成小贩,负书等候时为齐重臣并文坛领袖的沈约于道旁以自荐,受到沈约的欣赏。
刘勰一生的思想出入儒释两家,而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正深。
他写书是为了学习孔子,弘扬文道。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此书前五篇的“文之枢纽”部分,为何集中阐述宗经的主张,把六经视为文学之源和文学的典范。
当然,刘勰一生多在寺庙中生活,而且阅读整理佛教典籍,耳濡目染,自然也影响到他的思维。
读《文心雕龙》,可先读书的最后一篇《序志》。
作为全书的序言,这是一篇了解《文心雕龙》写作动机和全书理论结构的关键文章。
《序志》篇批评了齐梁文风:“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释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认为近代的文风,不尊文体,追求奇诡,徒尚文饰。
同时,还对此前的文论给予了评价,认为此前的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所以读《文心雕龙》,不仅要把脉刘勰的思想,还要了解齐梁时期文学的状况以及此前文论的发展情况。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希望有所帮助!文心雕龙读后感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修辞学手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成果中的经典之一。
本书从文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修辞技巧、意境构成、形象描写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深地被《文心雕龙》的魅力所吸引。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受到启示和启迪。
首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刘勰在这本书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刻的文字表达,深入阐述了艺术的精髓、修辞的技巧、文学的形式、内涵等方面。
这些内容结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以优美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
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长远而深远的。
其次,《文心雕龙》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提升个人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的内涵和形式,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学技巧达到完美表达的目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修辞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本书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南,是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本书的思想和理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文艺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所隐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深入了解整本书中所呈现的修辞技法和文学思路,提高文学品位,拓宽文学理念,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之,《文心雕龙》以其高深的思想、卓越的技法、精妙的构架,给读者带来充实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创作和文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读《文心雕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艺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
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
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
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
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
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
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
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2刘勰在上一篇《明诗》篇中主要论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而则这篇主要讲乐府。
“乐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乐的机构用以采集民歌,而这里所要论述的就是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刘勰依然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维度把握乐府。
首先论述乐府的含义、起源及作用,认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阙”等三代之乐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乐的诗歌肇始于上古时,夏殷之世,产生四音。
西汉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但大多为俚俗之曲。
《诗经》用来配乐,但先秦时代的雅正之曲在汉代乐府中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接着,刘勰论述两汉到魏晋时期乐府的发展史,秦汉之际,礼乐衰微,乐府产生。
随后经历汉武帝立乐府、汉宣帝制雅诗、元成二帝广淫乐、东汉郊庙祭祀杂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辞调”等阶段,到西晋达到“表里而相资”(即乐声和乐章互相配合)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刘勰论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
他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心在诗”,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 刘勰论乐府的态度,基本上还是讲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严格区分雅与郑。
《赞》词曰:“《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即看出他对当时(汉魏以来)风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态度,而推崇先秦雅乐,文中他以“艳歌婉娈,怨志诀绝”称呼《碧玉歌》、《华山畿》等也可看出对通俗乐曲的贬低。
刘勰的这一态度与“宗经”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宗经,所以以先王的雅乐来作为衡量音乐的标准。
他提出“乐本心术”的观点,认为音乐对于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有雅声和溺音之分,雅声是周王朝的音乐,郑声则为溺音。
另外,文中也提到“中和之响,阒其不还”之“中和”说,这体现刘勰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异曲同工。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3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
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
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
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
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
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情感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方面的反映,刘勰在此很明显地强调作家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一命题。
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充实而又有文采,情感真挚而又文辞巧妙,这是写作的基本态度和方向。
圣人的文章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写出文章来,要知道写的好与不好,就需要一个参照物,那自然要以要把圣人们的文章拿来比较一下。
符合圣人的意思就是符合了道,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
圣人伟大在他把世界中的道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你只要照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写大字要描红,你只要依着那个样子把红的笔画填满就是一个漂亮的毛笔字,虽然没有原来的字的神韵,但总是可以入目的。
写文章也是,照着圣人告诉你的道去描写生活中的事情,文章本身的立意就很高妙了,好像高中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考试作文主题要健康,就是要我们原道啊,虽然那个道不是圣人说的道的全部。
文章的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定式和定法,刘勰举了《春秋》、《丧服》、《邠诗》、《儒行》、《周易》为例来阐述“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同样他又一次强调,圣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这种种不同的风格正是因为圣人能体悟到了“道”才可以自如地运用,对文章的繁、略、隐、显,能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处理。
所以此时便涉及到了《征圣》的’基本思想“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 “圣文之雅丽,衔华而佩实”这是圣人的文章。
我们要想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就必须学习圣人的道。
是否是以圣人的道来作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是检验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原道》中说天地万物之所以美,那是因为它们符合天地间的道,要是你的文章不符合道的本意的话,不说你的文章是不是阐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单就文采这一道槛你就跨不过去。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怎么才能写出还文章,这里已经开始向《宗经》过度了。
文章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都是环环相扣的。
佛祖当年菩提树下得证大道,立下四万八千法门,为众生开方便之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圣人也有大道,圣人的道就在经书里面。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经书就是一道方便之门,我们推开它,就算是登堂入室了,是不是再往里走,全在自己。
二、关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外物、思维、文辞关系的论述《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
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
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
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
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
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
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
“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
”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
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的毛病。
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
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
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