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

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

《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

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

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

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书香心语】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是写作的方法,雕是将各种写作方法融会贯通,龙是写出的优秀的文章。

“文心雕龙”就是研究各种写作的方法,通过融会贯通后,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以上是我对于《文心雕龙》一书主旨的理解,以下是我读完《文心雕龙》的收获。

写作的过程一般是情理积蓄确定后选择意象素材,铺展文辞并决定取舍后斟酌字词和音韵。

作者情思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受到触动,便会铺展而成为文辞;而读者通过阅读文辞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思,进而产生共鸣或者受到启发。

思想表达得充分而语言又有文采,情感要真实而文辞又巧妙,这就是刘勰指出的写作的金科玉律了。

顺着心意和情绪,恬然自得地去写作,就会事理明白而情思舒畅;过分地钻研思虑,则会精神疲倦而气力衰微。

所以,为抒发感情而写作就会言辞简洁,感人至深;为写作而造作感情就会文辞浮华,内容杂乱。

写作构思是作者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志气掌握着精神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辞令支配着客观事物能否被顺利地表达出来。

写作的谋篇布局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开篇要总括文章的内容和条理;二是所写的内容要首尾呼应;三是合理决定素材和语句的取舍;四是各部分要紧密衔接,天衣无缝。

文章的风格一共有八种,可以分为相反的四对,分别是典雅与新奇,深奥与浅显,繁杂与精约,刚健与柔婉。

不同的风格会受到不同文体的制约,不同文体又会受到不同内容的制约。

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全靠作者的才情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思来做出恰当地选择。

只有风骨而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是凶猛的山鹰,只有文采而没有风骨的文章就像是绚丽的野鸡,只有两者兼备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文场笔苑中的凤凰。

文思丰富的作者善于铺陈,才思精要的作者善于简化。

删削了文字而内容不完善,那是残缺而不是精要;文辞铺展了而语言重复,那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好的文章即使丰富也不能再删减,即使简略也不能再增补。

《诗经》六艺中的“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1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先说这书名吧,“文心雕龙”,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文心”就像是在说文学的那颗心,是灵魂所在。

而“雕龙”呢,就好像是要把文章雕琢得像龙一样精美。

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不但要食材好,还得精心烹饪,把菜品弄得像艺术品一样。

书里讲到好多关于文章怎么写的门道。

像什么文章的风格啊,有的风格就像个文静的小姑娘,细腻温婉;有的呢又像个豪爽的大汉,气势磅礴。

而且还说写文章得有情感,不能干巴巴的。

这就跟人说话一样,要是没感情,就跟念说明书似的,谁愿意听啊?比如说写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如果没有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在里面,就变成了简单的地理描述,那多没意思。

它还提到文章的结构,这就像是盖房子。

得先有个稳固的框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你看那些好文章,开头就像一个吸引人的大门,把你引进来;中间就像房子的各个房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结尾呢,就像一个漂亮的屋顶,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而且我发现啊,古代的这些文学大家们可真聪明。

他们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写作工具,也没有网络上那么多素材,但是人家就能琢磨出这么一套关于文学的大道理。

这就好比是在简陋的厨房里,做出了满汉全席。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在阅读了《文心雕龙》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受到文学艺术是有着其本质和价值的。

书中的《文心雕龙》一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其对于文学创作的探讨和指导,仍在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书中讲到的“气质”、“骨髓”等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这些因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我们无法只凭技术、手艺来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

同时,《文心雕龙》也明确了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人们爱国、爱民、关心社会,打破思想局限、启发人们思考等多种作用。

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我们不能视其为一种“应酬”,或是轻易地推崇技巧和手法,而应该真正的去理解其内涵和基本的要素,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尊重其存在和发展。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希望有所帮助!文心雕龙读后感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篇一:《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
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

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
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

它不
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
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
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
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
论批评专著。

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

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

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


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

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
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

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阅读《文心雕龙》一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是一本经典的文化杰作,对于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的讨论十分深刻。

《文心雕龙》以“文心”为主题,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内核和真谛。

作者通过对古代文学名篇的剖析和评述,提出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要素和技巧的见解。

他强调了作品的内在力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内外合”的原则。

只有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文心雕龙》中,作者不仅关注了文字的运用技巧,还探讨了文学创作的目的和价值。

他主张文学应该追求真实和美好,通过把握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核心,传递正能量和积极思想。

他更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作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自己的笔触宣传正义和公平。

另外,《文心雕龙》还对文学的分类和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作者提出了诸多独特的分类方法,从而展示了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他对各个流派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读完《文心雕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无论是对文学的本质和价值的思考,还是对文学技巧和流派的了解,都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
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我心中点燃了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我接触《文心雕龙》不算晚,大约是在高二的时候,买到一部开明书店出版的铅印线装本范注《文心雕龙》,如获至宝。

后来上大学读了中文系,并且是在郭绍虞先生门下,于是与《文心雕龙》又接近了一步。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

它考察先秦至齐梁各体文章的写作,总结为理论,系统论述了文章的本质、起源,文体和创作,发展与流变等问题,影响深远。

如鲁迅所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我读《文心雕龙》,遵循古人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刘勰的思想。

刘勰,《梁书》和《南史》有传。

他自幼贫寒,二十岁进南京附近的定林寺,投靠著名佛学家僧佑读书。

到了梁朝,刘勰才步入仕途,曾任东宫通事舍人等职。

后奉梁武帝萧衍之命,回到定林寺整理寺中所藏经卷,后申请出家,不一年而卒。

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在其而立之年梦见手持丹漆礼器随孔子南行以后,其起因来自梦见孔子的启示。

写成后,扮成小贩,负书等候时为齐重臣并文坛领袖的沈约于道旁以自荐,受到沈约的欣赏。

刘勰一生的思想出入儒释两家,而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正深。

他写书是为了学习孔子,弘扬文道。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此书前五篇的“文之枢纽”部分,为何集中阐述宗经的主张,把六经视为文学之源和文学的典范。

当然,刘勰一生多在寺庙中生活,而且阅读整理佛教典籍,耳濡目染,自然也影响到他的思维。

读《文心雕龙》,可先读书的最后一篇《序志》。

作为全书的序言,这是一篇了解《文心雕龙》写作动机和全书理论结构的关键文章。

《序志》篇批评了齐梁文风:“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释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认为近代的文风,不尊文体,追求奇诡,徒尚文饰。

同时,还对此前的文论给予了评价,认为此前的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所以读《文心雕龙》,不仅要把脉刘勰的思想,还要了解齐梁时期文学的状况以及此前文论的发展情况。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本专论文学的理论著作,书中对文学的要求和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文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一些体会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思想和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学应该具有“有知、有味、有闻、有气”。

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只有在情感充沛、思想深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文学的目的。

其次,我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功底。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到了“通贯天人之理,洒陈古今之学”的要求。

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必须有广泛的知识面,能够贯通天人之理,洞悉古今之学。

只有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深度的思考和精彩的表达。

而且,文学创作也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再次,我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注重艺术表现和技巧运用。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到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他提倡“章法著明、表意专绝、文采优奇、画意苍凉、记明物情、章法备离”的要求。

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来增强文字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只有运用得当,才能使作品更为生动、具有感染力。

最后,我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文心雕龙》中提到了“师古人而不倚,法圣人而不趋”的要求。

文学创作需要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只有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作品中,才能使作品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思想和感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功底,注重艺术表现和技巧运用,同时也需要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这些认识对于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该书作者刘勰,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全书共一百卷,包含了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文心雕龙》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独特魅力。

与西方文学理论不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挖掘。

这种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的分析方法,在当今文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研究文学。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心雕龙》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口雕龙》读后感(一)最后知叙刘勰,是果了他的这句话,“不雅山则情谦于山,不雅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着一字,尽失风骚”。

写没尔口外所念,只是感觉那些实是妙趣横生的工具,出怎样便给他说没去了,而后便开端念理解他,便购了那《原文口雕龙》,古日决议钻研国粹,才开端仔细来理解他,教习他。

至古,刘勰的逝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正在人们的口纲外,其实不生疏,比起他昔时的出身,甚至借煊赫些。

那没有是偶尔的,他正在文教攻讦史上,修树了一套有体系的实践,那套实践正在汗青上搁没了同彩,有很年夜的奉献,即便到昨天,借异样具备现真意思。

正在此,次要论述他正在文教实践上提没的答习题之一:他的宇宙不雅点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文口雕龙》前三章弱调儒教是文教的基础,那是果为刘勰的崇儒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糊口时期看,正在刘勰之前,从二汉以去,呈现了一些朴艳的唯心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弛衡等。

取刘勰异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提高的做品。

刘勰隐然蒙了他们的影响。

别的,他正在写《文》的时分,邪是梵学流行之际,他晚年正在钟山的北定林寺面,跟从尼佑持久研读过佛书模板,而之后他却甘愿挨着儒野旗帜去到达使本人的做品为后世所重的目标,那邪是儒野进世的传统口态。

否睹,他正在闭于文教的正常阐述上,他的宇宙不雅虽然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本叙》外,刘勰以为美其实不初于报酬美,正在报酬美以外,先有主观的做作之美存正在。

他正在原篇内亮确的指没:孔妇子之以是伟年夜,便正在于“写六合之辉光,晓平易近熟之线人矣”。

那便是刘勰的文教不雅以是折于唯物论的根本安身点。

再者,他没有把代表主观原体的叙,当作是蒙昧无识的器,却把他当作是有口之物。

因此所谓“叙之文”,便是那个有口之物的中正在体现模式。

折于做作之美的人文,便以折于六合神亮之口而否贱。

回根到底,便不成没有把刘勰的宇宙不雅回于唯物主义了。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篇一:《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

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

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

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

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

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

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

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

”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提出了“章法”、“气韵”、“声律”、“意象”等创作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对这些创作要素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发,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提出了“真”、“幻”、“妙”、“奇”等审美标准,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幻想性、奇妙性等特点。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通过对这些审美标准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标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魅力所在。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和魅力。

他提出了“古今文体”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俱进,吸收前人的精华,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文学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和指导,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会继续为后人提供文学的启示和指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淬炼文骨,做有匠心的士人——品读《文心雕龙》有感

淬炼文骨,做有匠心的士人——品读《文心雕龙》有感

淬炼文骨,做有匠心的士人——读《文心雕龙》有感掀开饱经岁月痕迹的古书,一行行沾染墨香的文字争先恐后着映入眼帘。

对我来说,在仲春的午后,从凡俗琐事中暂且逃离出来静静品读一本书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

从《文心雕龙》这本蕴藏写作秘诀的书中,我有这样的感受:我要淬炼文骨,做有匠心的士人及从教者。

自邂逅并真正从事教师这个行业起,我便一直在想: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古称士人),我该如何立身处世?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我该以培养何种学生为己任?从业数年,掩卷沉思,我似乎有了答案。

《文心雕龙》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初初读来,你以为这仅是一本较为晦涩的、教授如何写作的优秀篇章。

可如若你反复咀嚼、反复琢磨,你又会发现,书本揭秘了古之士人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养:文心、文骨。

语文学科的发展演变跨越了五千年光阴,藏着古之士人一直想要延续下来的文脉。

春秋迭代,岁月如歌,历经光阴流转和世事变迁,语文教授的内容已经改变了曾经的容貌,但根系里蕴藏着的思想和灵魂却永垂不朽。

聆听时光赋予的悸动:古之学子琅琅的读书声穿透光阴传入耳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精言妙语缓缓淌入胸膛、横渠四句箴言埋藏着的文骨初心发人深省……身为语文从教者,通过品读《文心雕龙》内藏的文字肌理,我从中看到了今之士人的皈依所,我领悟到了语文教学者所背负的使命。

《文心雕龙》言,士人著文需破除“俗监之谜者”的业障、从“云霞雕色”“草木贲华”中寻找创作的支撑点。

这启发我应当从烟火日常里寻找教具,循序渐进着将文脉注入学生的灵魂。

语文教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我痛心于诸多为应对应试教育而使文心教育敷衍化、浮躁化的教学现象,这也给我以警醒——切勿让语文变得面目可憎,切忌教化出来的学生文骨文心具失。

这条路上,我在反思,也在不断重塑教学方法。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语文所能传达的思想与眼界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背负着传达民族复兴使命、承载着华夏无数士人前辈拼命想要延续的文脉的信言。

这反过来督促我们从教者要不断涵养品性、投身翰墨,以此才能身体力行地让学生的眼界得以拓宽。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

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

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

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

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

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

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

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

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

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⒈少年苦读。

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

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

以家贫而不婚娶。

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

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
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

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

《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

此后历任南梁王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绩和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

作为幕僚、侍从人员,刘勰的渊博学养一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当时门阀森严的环境中,他仍然只能是一介“位卑多诮”的“文士”。

《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

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

可以想见,刘勰虽身在王府衙署,但仍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

后高僧僧祐逝世后,再入定林寺,协助慧震沙门撰经。

⒋燔发出家。

从奉敕再入定林寺到“未期而卒”,历时约10余年。

定林寺的经藏,本已由僧祐和刘勰编定完毕,惟此后二十余年间,僧祐又收集了许多经卷,而未及整理,梁武帝至为关注。

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撰经。

僧祐74岁园寂,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

不到一年,刘勰去世。

漫长的岁月,执著的追求,未能使刘勰实现“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抱负,却使他表现出了足以“为世楷式”的人品和文品,留下了光耀千秋的文化遗产。

今之研究者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思想家、文章学家、写作理论家”等等,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大师”,这些称誉对于刘勰来说都是当之无
愧的。

二、《文心雕龙》版本有关情况。

《文心雕龙》成书于中古时期南朝的齐末梁初,迄今已一千五百余年,有多种不同版本,辗转承继,薪火相传,且与时俱进,每有新成。

初始的版本,已杳无影踪。

现在能够查寻到的最早版本,是唐朝学人留下的手抄本残卷,录有《征圣》(第二)至《杂文》(第十四)的十三个整篇,以及《原道》(第一)的篇尾和《谐隐》(第十五)的篇题。

原藏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窟,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始被发现。

后又被斯坦因窃攫,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宋代原已有了《文心雕龙》的刊本,《宋史•艺文志》即有“辛处信注《文心雕龙》十卷”的记载,却亦已散失。

惟南宋时编刻的《太平御览》中,摘录有《文心雕龙》原文四十三则,涉及《原道》、《宗经》、《神思》等二十余篇,计九千八百六十八字,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嘉兴郡守刘贞刻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刊本,珍藏于上海图书馆。

明代至近现代,有多种版本梓行,此版《文心雕龙》各篇原文,均以黄叔琳辑注本即养素堂本为底本,并吸收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等,包括范文澜、王利器、詹瑛等现代研究、整理成果。

着意于“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已”(王元化语),保持元明以来《文心雕龙》固有版本的本来面貌。

三、窥一斑而知全豹。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包举宏纤”,共五十篇,现就其中一篇(第十二篇)与大家共赏,重在居今探古,古为今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