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讲疏》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书香心语】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是写作的方法,雕是将各种写作方法融会贯通,龙是写出的优秀的文章。

“文心雕龙”就是研究各种写作的方法,通过融会贯通后,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以上是我对于《文心雕龙》一书主旨的理解,以下是我读完《文心雕龙》的收获。

写作的过程一般是情理积蓄确定后选择意象素材,铺展文辞并决定取舍后斟酌字词和音韵。

作者情思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受到触动,便会铺展而成为文辞;而读者通过阅读文辞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思,进而产生共鸣或者受到启发。

思想表达得充分而语言又有文采,情感要真实而文辞又巧妙,这就是刘勰指出的写作的金科玉律了。

顺着心意和情绪,恬然自得地去写作,就会事理明白而情思舒畅;过分地钻研思虑,则会精神疲倦而气力衰微。

所以,为抒发感情而写作就会言辞简洁,感人至深;为写作而造作感情就会文辞浮华,内容杂乱。

写作构思是作者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志气掌握着精神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辞令支配着客观事物能否被顺利地表达出来。

写作的谋篇布局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开篇要总括文章的内容和条理;二是所写的内容要首尾呼应;三是合理决定素材和语句的取舍;四是各部分要紧密衔接,天衣无缝。

文章的风格一共有八种,可以分为相反的四对,分别是典雅与新奇,深奥与浅显,繁杂与精约,刚健与柔婉。

不同的风格会受到不同文体的制约,不同文体又会受到不同内容的制约。

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全靠作者的才情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思来做出恰当地选择。

只有风骨而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是凶猛的山鹰,只有文采而没有风骨的文章就像是绚丽的野鸡,只有两者兼备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文场笔苑中的凤凰。

文思丰富的作者善于铺陈,才思精要的作者善于简化。

删削了文字而内容不完善,那是残缺而不是精要;文辞铺展了而语言重复,那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好的文章即使丰富也不能再删减,即使简略也不能再增补。

《诗经》六艺中的“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经典。

这部著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创作理论、修辞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学批评理论。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文学的“情”、“意”、“志”、“思”四个层次,认为一个作品要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品质。

这一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加深对文学创作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修辞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提出了“比兴”、“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些修辞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作家在创作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风格。

这一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风格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批评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为当今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在阅读了《文心雕龙》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受到文学艺术是有着其本质和价值的。

书中的《文心雕龙》一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其对于文学创作的探讨和指导,仍在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书中讲到的“气质”、“骨髓”等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这些因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我们无法只凭技术、手艺来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

同时,《文心雕龙》也明确了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人们爱国、爱民、关心社会,打破思想局限、启发人们思考等多种作用。

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我们不能视其为一种“应酬”,或是轻易地推崇技巧和手法,而应该真正的去理解其内涵和基本的要素,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尊重其存在和发展。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在阅读《文心雕龙》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文心雕龙》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文心雕龙》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文心雕龙》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

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

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

就算“乐府”。

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平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

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

”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

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修辞学手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成果中的经典之一。

本书从文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修辞技巧、意境构成、形象描写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深地被《文心雕龙》的魅力所吸引。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受到启示和启迪。

首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刘勰在这本书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刻的文字表达,深入阐述了艺术的精髓、修辞的技巧、文学的形式、内涵等方面。

这些内容结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以优美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

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长远而深远的。

其次,《文心雕龙》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提升个人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的内涵和形式,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学技巧达到完美表达的目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修辞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本书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南,是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本书的思想和理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文艺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所隐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深入了解整本书中所呈现的修辞技法和文学思路,提高文学品位,拓宽文学理念,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之,《文心雕龙》以其高深的思想、卓越的技法、精妙的构架,给读者带来充实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创作和文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读《文心雕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艺审美能力。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希望有所帮助!文心雕龙读后感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创作的著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在对《文心雕龙》的深入阅读后,就其思想观点、文学创作、修辞技巧等方面进行一些个人的感悟,并谈谈对于我自己学习文学创作的启发。

阅读《文心雕龙》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他在文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文学创作的出发点要从内心深处出发,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

这种创作理念对我来说非常启发,因为有时候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虚无的想象,而忽略了真实的情感。

但是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认识到真实的情感才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只有真实才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此外,《文心雕龙》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审美要素。

刘勰在书中详细分析了音韵、思想、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从中论述了诗歌、散文、辞章等文学体裁各自的特点。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在过去的写作中,我常常追求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忽视了审美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开始认识到审美要素才是一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审美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除了思想观点的启发外,《文心雕龙》还给我带来了一些关于修辞技巧的启发。

刘勰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修辞技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举了许多精彩的例子。

通过学习这些例子,我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丰富我作品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它不仅指导了我关于文学创作的思考,也让我对于审美和修辞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自己的写作之路指明了一条明确的方向。

在未来的学习和写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相信真情实感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审美要素的运用,用艺术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历程的启示初读刘彦和之《文心雕龙》,只觉其文均用骈文偶文写就,文字艰涩难解,加上用典繁多而古奥,实不知其所云,唯有以“无法读懂之天书”喻之。

故在此,我就其创作历程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座丰碑,它以开拓性、创造性的理论造诣,奠定了自己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的诞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那么,成就如此卓绝的《文心雕龙》,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第一、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关键不在出身,而在于:首先要精心研读,消化吸收前人的理论精华;其次要寒窗苦读,孜孜不倦的夯实其文学功底,提高其文学修养。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断定,他曾和著名的佛教徒僧佑同住在定林寺里;他一面协助高僧整理佛经,一面自己也读了许多古书。

他读的书具体都是哪些,固然无从考证,其中肯定有佛教著作,但从《文心雕龙》看来,他读的更多的却是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

第二、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必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借鉴,更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

刘勰精通佛学佛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却发展儒家古文经学派的唯物因素,摆脱了佛学佛理的唯心主义学说。

这里并不是说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创作没有积极作用。

从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正是从佛学思维缜密,论证严密等立论有据的推理中吸取了不少营养,从而使得《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写的更加精密严谨。

但那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非自觉时期,文学的样式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这些是学者们考证得出的结论。

那些口头相传的文学以及后代典籍中零星存在的只言片语只是向人们透露些初始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信息,至于文学理论的创作是不大可能有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时尚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文心雕龙 读书报告

文心雕龙 读书报告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

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写文章要用心;另一个是文字的运用,细心打磨。

例如在《情采》篇里,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情采》篇中写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中国文章写作之实用宝典,又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培育的教科书;既是中国文艺学和美学之枢纽,也是中国文章宝库开启之锁钥。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宝典,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在阅读完《文心雕龙》后,我深感刘勰的文艺观点和文学批评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以心学为主线,主张“象心、写意”,强调作品中的表达需要基于作者的内心境界和情感体验。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于作者真挚的感情表达,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内心世界传递给读者。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表面的文字和形式,更要通过作品中的意象、情感、语言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刘勰还提出了“文以载道”、“千变万化”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要能够传递道德、价值观和思想。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感受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详细阐述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要求,如篇章结构、文字运用、修辞手法等。

他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文辞的运用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要富有变化和节奏感,也要注重修辞手法的精巧运用。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我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文学的创作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是一次深入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宝贵经历,刘勰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艺观点注重内心表达和道义追求,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进行文学欣赏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文心雕龙》,我更加明白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深意和艺术价值,也更加珍视和喜爱古代文学作品。

感谢刘勰的《文心雕龙》,让我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

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文心雕龙讲疏

文心雕龙讲疏

文心雕龙讲疏
《文心雕龙讲疏》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本书是对《文心雕龙》的评论与解读,对文学创作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

《文心雕龙讲疏》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批评的准则与方法、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式等。

刘勰在书中对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学批评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修养和提高的过程。

他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作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刘勰在《文心雕龙讲疏》中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系列批评的标准和原则。

他认为文学作品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性,作者要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

他还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认为作品要有合理的结构和布局,才能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在《文心雕龙讲疏》中,刘勰还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提出了“隐约之中见真意”、“凝神之中见奥妙”等创作原则,强调了作品要有深远的思想和内涵,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独
特的表现方式。

他还对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讲疏》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批评著作,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勰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见解,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作为一本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学经典,《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感觉。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讨论一下这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和我对这位作者的印象。

首先,我被作者之所以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文艺理念所震撼。

《文心雕龙》以其清晰的逻辑,深入的研究和精致的方法,吸引了我对于文化、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作者这种坚持和对于这些问题的热爱,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在这些领域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其次,我对于书中具体的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精细的对于各种文艺形式的解析、鉴赏,使我对于文学、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如何运用修辞、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构思故事,这些问题在我的文学创作中也备受关注。

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的文学创作更加充分、精细,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

最后,作者的知识博大、思想深刻、文笔流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文学的探讨方式、深切的理性和看问题的前瞻性,使得我在读完书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果我能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对于《文心雕龙》的总结,那就是:这是一本过程中的经典,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理解,更是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永不过时,它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

总之,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有所启发,我的心灵也在成长。

这种变化对于我的个人历程和文学创作生涯不会轻易停止,我会将这种启发延长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我强烈推荐《文心雕龙》这本书给那些对于文化、艺术和创造力感兴趣的人群,因为这些人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头疼,这书的文言文就像一道道密码,得慢慢去破解。

不过一旦入了门,那可真是发现了宝藏。

刘勰这人可太牛了,感觉他把文学这事儿琢磨得透透的。

从文学的起源开始讲起,就像在给文学追根溯源,说什么“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就好像告诉我,文学是从人心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就像花朵从土里冒出来一样自然。

在讲到文章的风格时,那更是五花八门。

有典雅的、壮丽的、新奇的各种风格。

我就想啊,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端庄稳重,有的人热情奔放,文章也是各有各的性格。

比如说那种华丽的文风,就像穿着盛装出席宴会的贵族,每一个词藻都是精心挑选的珠宝。

而朴素的文风呢,就像穿着粗布衣裳但却干净质朴的邻家姑娘,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对于批评家的要求也很有意思。

批评家不能瞎批评,得有眼力见儿。

这就好比一个美食评论家,自己要是个味觉失灵的人,还怎么去评价菜的好坏呢?批评家得自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作品。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毛病”,就是读起来太累人了。

文言文毕竟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太多,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

但是这也像在爬山,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了那么美的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讲疏》读书报告内容提要: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这本书运用了现代的文艺理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讲疏。

讲疏内容丰富,引证有力,还有附释供参考理解。

本篇报告主要讲<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中的主客体关系来具体阐述王元化用现代文艺方法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

我认为作者不仅忠实于黑格尔的哲学魅力,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的游刃有余。

一、知人方能论世。

刘勰是“贵族”还是“草根”。

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中王元化认为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

理由有下面几点:第一,按照士族身份的规定,首先在于魏晋间的祖先名位,其中以积世文儒为贵,武吏出生的不得列位其数。

第二,在刘氏世系中国,史书为之立传的有穆之、穆之从兄秀之、穆子曾孙祥和刘勰四人(其余诸人则附于各传内)。

第三,再从刘勰本人的生平事迹来看,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据《范注》说,《文心雕龙》约成于齐和帝中兴初。

南朝士族名士多以拒庶族寒人交际为美德。

有了上面三个证据,再参照一下《文心雕龙》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印证,作者从历史的王朝制度以及刘勰世系以及本人的事迹推出刘勰是庶族。

逻辑缜密,观点全面,从整体出发确定他出身低微。

二、时势造英雄,刘勰是否生不逢时。

王元化说:刘勰的一生,经过了入寺——登仕——出家三个阶段。

他在第一个时期,由于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寺庙,采取了“穷则独善以垂文”的权变之计,发愤著书。

他在《文心雕龙》中,吐露了内心的不平和愤懑,反对了代表门阀标榜的浮华尚玄的文风,提出了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

在思想体系上,他恪守儒家的思想原则和伦理观念。

他处处都强调仁孝,对儒家称美的先王和孔子推崇备至。

从入寺以来,他就一直怀着儒家经世致用发挥事业的理想,当他一旦有了进身的机会,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是,就马上登仕去了。

因而他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即由居寺二登仕,完全是合逻辑发展的。

这正反映了所谓“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人生观。

他在第二个时期由于有了个人前途,社会地位骤然提高,从而在思想上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他子梁天监初起家奉朝请后,就在言行上充分表现出亦步亦趋地趋呈萧梁皇朝的意向。

然而刘勰的一生经历证明了一个贫寒庶族的坎坷命运。

他怀着纬军国、任栋梁的入世思想,却不得不与玄佛合流的统治思潮同为一气。

三、思想转变是否就江郎才尽刘勰著述,除了《文心雕龙》外,现存进《弘明集》卷八在《灭惑论》与《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六在《梁建按王造剡山石城像碑文》两文。

这两篇文章近来很引人们瞩目,不少论者往往用它们作为研究《文心雕龙》的补充资料,藉以探索刘勰的文学观和世界观。

王元化认为研究刘勰的文学思想,自然需要收集他的全部思想作品,互相参照以窥全貌。

不过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每个作家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变化、个人遭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有些作者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固然是在同一思想体系同一思想领域中逐步深化和演进,而有些作者的思想发展过程却往往表现了前后期思想的巨大变化,呈现了种种复杂错综的变化形态。

他认为刘勰的思想的发展过程正属于后一种,以他于梁天监初进入仕途为分界线,划分作前后两期。

他认为刘勰的前期思想本之儒家,后期思想则趋向玄佛并用。

他肯定《文心雕龙》成于齐世,是前期作品。

但认为《灭惑论》为迎合上意而作的可能性很大。

王元化认为《灭惑论》在佛学思想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三个特点:一、文中多称涅槃般若,似于释中特别重视涅槃、般若之学,而同时又不废禅法。

二、文中处处流露出玄言之风,带有玄佛并用的浓厚色彩。

三、文中凡论述儒释道大家关系时,悉本三教同源之说。

这三个特点正与梁武帝的佛学思想宗旨同符,理趣合轨。

我国佛教思想,自汉魏以来,跌经变迁。

般若之学,本附玄学以光大。

梁时般若复昌,亦不离玄风。

《颜氏家训·勉学篇》论梁朝玄风云:“洎乎梁代,兹风复阐,老庄周易,谓之三玄。

武皇简文,躬自讲论。

”《续僧传》记道宣论梁代佛法亦称:“每日敷化,但竖玄章。

”以上都是梁代重新恢复了正始玄风的证明。

所以王元化认为《灭惑论》也留下了写于梁时的烙印。

《灭惑论》带有玄佛并用的浓厚色彩,因为文中称佛教为“玄宗”。

玄学贵乎虚无,在本体论上有本末(言体用)之辨。

本体虚无,超乎像外,在于有表,不可以形名得,引申在方法上则有言义之别。

般若性空之谈有玄入佛,亦并取二说,因而“得意忘言”之意每每见于佛家谈空的著作中。

《文心雕龙》和《灭惑论》对儒家的态度也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文心雕龙》宗旨在于原道、征圣、宗经。

但是《灭惑论》却本玄佛并用立场,附合了梁武帝的的三教同源说。

《灭惑论》与梁武帝的的三教同源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作者确认《灭惑论》作于梁时似无疑义。

四、报国无门以垂文《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

刘勰的文学起源论是以他的宇宙观为基础的。

刘勰的宇宙构成论并没有汲取自然科学方面所获得的成果,相反,他仍袭《易传》“太极生两仪”的说法。

前人多半根据他的原道观点把他列入儒家体系。

他们只是笼统的指出刘勰的原道观点反映了儒家思想,而没有注意到《原道篇》和《周易》之间的密切关系。

《周易》原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

魏晋以来《老》、《庄》、《周易》并称三玄,从而它又成为玄学的理论的骨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确定刘勰的原道观点是不是属于儒家思想,不能仅仅根据《原道篇》本之《易》理解者一点来判断,因为《原道篇》可能是按照儒家思想原则解《易》,也可能是按照玄学思想原则解《易》。

儒玄二家都谈《易》理,但对于《易》理却有不同的解释。

刘勰在文学起源论中把“心”作为文学的根本因素,但是他在创作论中却时常提到“心”和“物”的交互作用。

他比较充分地研究了“心”“物”着一堆范畴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关系问题。

自然刘勰的创作论并没有把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加以发展和深化,也没有对荀子的这些观点作出完整的介绍和阐述。

但他的创作论受到了荀子学说的一定影响。

除了心和物的关系外,刘勰的创作论还提出了神和形的关系问题。

《养气篇》所提出的的形影响于神的论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也贯穿在于神形有关的其他问题里。

围绕着艺术形象问题这个中心,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来阐明艺术的创作活动。

《比兴篇》“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物色篇》“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是两个互相补充的命题。

刘勰的创作论还比较深入的研究了形式与内容问题。

《通变篇》和《情采篇》都探讨了“文”和“质”的关系。

刘勰大概是首先把“文”和“质”这对概念运用于文学领域的理论家。

刘勰把形式叫作“外”,把内容叫作“内”。

《比兴篇》所提出的“拟容取心”,也可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拟容切象是“外”,取心示义是“内”。

《文心雕龙》一书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书中也涉及作家的才能、文学批评、文学史等专题研究,但都是单独的篇章。

)在写作方法上,刘勰把“史”、“论”、“评”柔和在一起。

因此,在全书的三个部分都贯串了文学史的论述、文学批评的分析和文学理论的阐发。

但由于三部分性质不同,在“史”、“论”、“评”方面也各有其重点。

创作论是侧重于问文学理论方面的。

我国古代文论具有自成系统的名族特色,忽视这种特殊性,用今天现有的文艺理论去任意比附,就会造成生搬硬套的后果。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把刘勰的创作论仅仅拘囿在我国传统文论的范围内,而不以今天更发展了的文艺理论对它进行剖析,从中探讨中外相通,带有最根本、最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方法(如: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审美主客关系、形式与内容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艺术的创作过程、艺术的构思和想象、艺术的风格、形象性、典型性等),那么不仅会削弱研究的现实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吧《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内容实质真正揭示出来。

所以这本书由八个释义作为主要内容。

每个释义后都另有一两篇附义。

释义掌握论文清理和批判的原则对《文心雕龙》创作论进行剖析的。

不过在论述方面,释义德尔正文和附释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正文侧重于清理,因为正如前面所说,正文的任务是按照刘勰理论本来面目忠实地揭示它的原有意蕴。

,这样就不宜在这个重点之外,另生节枝,干扰阐述阐述的主要线索,分散读者的注意。

所以释义,作为附释的重点之一。

五、“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主客关系魏晋以来的文学理论家多从朴素的观点去分析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钟荣《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歌咏”,都是表明诗人缘景生情的名句。

刘勰在《物色篇》中采取了当时相当普遍的说法,从“物”、“情”、“辞”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去阐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文学主张,可定了外境对于文学创作重要意义。

同时,他在这个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讨论了创作实践过程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了“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看法。

这种见解,不仅为陆机、钟荣等人所未发,而且也是后来的论者所罕言的。

“随物以婉转”一语,从前人那里借用来的。

下文所说的“与心徘徊”显然是与“随物婉转”相对立而提出的。

“物”可以解释作客体,指自然对象而言;“随物婉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

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

相反的,“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刘勰提出“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的说法,一方面要求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另一方面又要求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矛盾的。

实际上,他们却是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同样存在着一种对立。

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作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屈服于自然,他根据艺术构思的要求去改造自然,同时,自然对于作家来说是具有独立性的,他以自己的发展规律去约束作家的主观随意性,要求作家的想象活动服从于客观真实,从而使作家的艺术创造遵循现实逻辑轨道而展开。

这种物我之间的对立,始终贯串在作家的创作活动里面,它们齐驱争锋,同时发挥各自作用,倘使一方完全压倒另一方,或者,一方完全屈服于另一方,那么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谓“随物流转”、“与心徘徊”,正是对于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物我对峙情况的有力说明。

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把这两方面矛盾统一起来,以物我对峙为起点,以物我交融为结束。

他在《物色篇》赞中所说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是这种物我交融、和谐默契的最高境界。

六、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看了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最大的感想就是。

我们的文学思想也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换个词就是要与时俱进。

之所以又用了海纳百川,是因为这个词不仅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它更指引我们,对于文学研究也要使用各种文学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更全面更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