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
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
《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
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
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
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
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
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由于只阅读了前两部分,因此,只对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感受!一、体大思精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
《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中心思想是阐明圣人根据道和上天意志制作的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因此为文需要学习儒家经典;《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
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
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
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二、核心思想《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在阅读《文心雕龙》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文心雕龙》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文心雕龙》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文心雕龙》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修辞学手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成果中的经典之一。
本书从文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修辞技巧、意境构成、形象描写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深地被《文心雕龙》的魅力所吸引。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受到启示和启迪。
首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刘勰在这本书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刻的文字表达,深入阐述了艺术的精髓、修辞的技巧、文学的形式、内涵等方面。
这些内容结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以优美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
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长远而深远的。
其次,《文心雕龙》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提升个人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的内涵和形式,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学技巧达到完美表达的目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修辞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本书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南,是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本书的思想和理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文艺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所隐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深入了解整本书中所呈现的修辞技法和文学思路,提高文学品位,拓宽文学理念,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之,《文心雕龙》以其高深的思想、卓越的技法、精妙的构架,给读者带来充实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创作和文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读《文心雕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艺审美能力。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化评论家。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见解。
他将文学创作比喻为“雕龙点睛”,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
他强调一个作品的巧妙之处往往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上,这些细节能够为作品增添生机和活力。
通过刘勰的解读,我认识到创作者应该注重细节,因为只有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品才能更加饱满、精彩。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的分类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四体”说,认为文学应该分为平、仄、平仄和抑扬四种体式。
刘勰认为不同的体式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时有着不同的效果和特点。
这一理论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不同体式下的作品。
此外,刘勰还对于文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他介绍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夹叙夹议等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与鉴赏。
他认为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他对于经典作品的点评和赞美,使我对于经典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此,我决定通过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让我获益匪浅。
刘勰通过自身卓越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诸多奥秘。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也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创作的著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在对《文心雕龙》的深入阅读后,就其思想观点、文学创作、修辞技巧等方面进行一些个人的感悟,并谈谈对于我自己学习文学创作的启发。
阅读《文心雕龙》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他在文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文学创作的出发点要从内心深处出发,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
这种创作理念对我来说非常启发,因为有时候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虚无的想象,而忽略了真实的情感。
但是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认识到真实的情感才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只有真实才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此外,《文心雕龙》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审美要素。
刘勰在书中详细分析了音韵、思想、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从中论述了诗歌、散文、辞章等文学体裁各自的特点。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在过去的写作中,我常常追求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忽视了审美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开始认识到审美要素才是一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审美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除了思想观点的启发外,《文心雕龙》还给我带来了一些关于修辞技巧的启发。
刘勰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修辞技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举了许多精彩的例子。
通过学习这些例子,我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丰富我作品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它不仅指导了我关于文学创作的思考,也让我对于审美和修辞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自己的写作之路指明了一条明确的方向。
在未来的学习和写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相信真情实感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审美要素的运用,用艺术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圣经”,作者是刘勰。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
作的认真态度。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如“章法”、“比兴”、“典故”等,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理解和欣
赏现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也颇具见地。
他认为文学可以分
为“章句”、“比兴”、“典故”、“议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
他看来,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只有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刘勰还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
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要注重修辞和比喻的运用,要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故事,要注重章法和结构的安排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对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指南,它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该书作者刘勰,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全书共一百卷,包含了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文心雕龙》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独特魅力。
与西方文学理论不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挖掘。
这种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的分析方法,在当今文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研究文学。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心雕龙》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口雕龙》读后感(一)最后知叙刘勰,是果了他的这句话,“不雅山则情谦于山,不雅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着一字,尽失风骚”。
写没尔口外所念,只是感觉那些实是妙趣横生的工具,出怎样便给他说没去了,而后便开端念理解他,便购了那《原文口雕龙》,古日决议钻研国粹,才开端仔细来理解他,教习他。
至古,刘勰的逝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正在人们的口纲外,其实不生疏,比起他昔时的出身,甚至借煊赫些。
那没有是偶尔的,他正在文教攻讦史上,修树了一套有体系的实践,那套实践正在汗青上搁没了同彩,有很年夜的奉献,即便到昨天,借异样具备现真意思。
正在此,次要论述他正在文教实践上提没的答习题之一:他的宇宙不雅点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文口雕龙》前三章弱调儒教是文教的基础,那是果为刘勰的崇儒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糊口时期看,正在刘勰之前,从二汉以去,呈现了一些朴艳的唯心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弛衡等。
取刘勰异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提高的做品。
刘勰隐然蒙了他们的影响。
别的,他正在写《文》的时分,邪是梵学流行之际,他晚年正在钟山的北定林寺面,跟从尼佑持久研读过佛书模板,而之后他却甘愿挨着儒野旗帜去到达使本人的做品为后世所重的目标,那邪是儒野进世的传统口态。
否睹,他正在闭于文教的正常阐述上,他的宇宙不雅虽然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本叙》外,刘勰以为美其实不初于报酬美,正在报酬美以外,先有主观的做作之美存正在。
他正在原篇内亮确的指没:孔妇子之以是伟年夜,便正在于“写六合之辉光,晓平易近熟之线人矣”。
那便是刘勰的文教不雅以是折于唯物论的根本安身点。
再者,他没有把代表主观原体的叙,当作是蒙昧无识的器,却把他当作是有口之物。
因此所谓“叙之文”,便是那个有口之物的中正在体现模式。
折于做作之美的人文,便以折于六合神亮之口而否贱。
回根到底,便不成没有把刘勰的宇宙不雅回于唯物主义了。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所谓“文心雕龙”,用刘勰自己在《序志》篇中的解释就是,用心写文章,像雕刻龙文一样精细和认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
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
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
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
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
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
《文心雕龙·纪虚》读后感
《文心雕龙·纪虚》读后感《文心雕龙·纪虚》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精妙思想。
首先,作者通过讲述纪虚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智慧和勇气并存的形象。
纪虚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聪明机智、善良正直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只有拥有这两种品质,才能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时,取得胜利。
其次,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纪虚一同经历种种挑战和考验。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而为纪虚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时而为他的正直善良所感动,时而为他的勇气和毅力所敬佩。
这些情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曲折和变化,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勇气和智慧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纪虚的故事,作者向我们传达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例如,书中提到了“知难而进,知困而勇,知险而决,知远而行”的哲理,这让我深深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退缩,而是要勇敢前行,勇往直前。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待人以诚,待事以信”的道理,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做人做事应该以诚信为本,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读完《文心雕龙·纪虚》,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纪虚的故事,我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智慧应对挑战,以诚信为本,做一个真正有智慧和勇气的人。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指南,让我受益终身。
愿我们都能像纪虚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智慧应对人生的考验,成为真正有品德和智慧的人。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宝典,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在阅读完《文心雕龙》后,我深感刘勰的文艺观点和文学批评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以心学为主线,主张“象心、写意”,强调作品中的表达需要基于作者的内心境界和情感体验。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于作者真挚的感情表达,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内心世界传递给读者。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表面的文字和形式,更要通过作品中的意象、情感、语言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刘勰还提出了“文以载道”、“千变万化”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要能够传递道德、价值观和思想。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感受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详细阐述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要求,如篇章结构、文字运用、修辞手法等。
他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文辞的运用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要富有变化和节奏感,也要注重修辞手法的精巧运用。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我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文学的创作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是一次深入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宝贵经历,刘勰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艺观点注重内心表达和道义追求,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进行文学欣赏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文心雕龙》,我更加明白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深意和艺术价值,也更加珍视和喜爱古代文学作品。
感谢刘勰的《文心雕龙》,让我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提出了“章法”、“气韵”、“声律”、“意象”等创作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对这些创作要素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发,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提出了“真”、“幻”、“妙”、“奇”等审美标准,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幻想性、奇妙性等特点。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通过对这些审美标准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标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魅力所在。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和魅力。
他提出了“古今文体”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俱进,吸收前人的精华,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文学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和指导,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会继续为后人提供文学的启示和指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文学范畴,并对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一本总结了刘勰多年文学评论经验的作品,共分为四十篇,并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篇章、章法、词训和文心。
二、篇章与章法篇章是《文心雕龙》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汉代以来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
篇章部分分为七个小节,分别论述了文学的源流、文学流派的划分、古代诗歌、辞章、赋、文辞和文选的特点与技巧。
刘勰通过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章法是《文心雕龙》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篇章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
刘勰在本部分提出了“章法”这一概念,探讨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他指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合理的章节划分和有机的结构布局,以增强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效果。
三、词训与文心词训是《文心雕龙》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古代词曲的发展和创作技巧。
刘勰通过对古代名家词作的分析,总结了词的基本要素和创作的技法,从而对后世的词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第四部分,也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
刘勰在这一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内涵与形式,并对文心的表达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既富有内涵又形式美,把握好“文之内心”和“心之表达”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四、读后感阅读《文心雕龙》,让我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刘勰的论述严密而详尽,其中的观点和技巧仍然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深受其启发,更加意识到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有精心的结构和表达,同时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总之,《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其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后世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
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
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
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
就算“乐府”。
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平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
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
”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
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读后感
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三读书笔记的《文心雕龙》读后感,欢迎阅读。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
《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
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
”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
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
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
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