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5年08月08日
【字号:大中小】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项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全市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全市经济总量在1996年跨上200亿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300亿。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2.6%,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7:41.2,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资产重组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区财政分税制改革顺利实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开始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货币化分房全面启动。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世纪之交的重要一年。
”九五”期间,我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工作大局,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等多重压力,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使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推向纵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九五”计划提出的”人民生活达小康,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建成大城市框架”的三大任务基本完成。
五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3%。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8%。
财政收入连续跨越20亿、30亿、40亿元大关,2000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比199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五年间累计完成投资488亿元,经过基建和技改,我市能源、交通、邮电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供水、供电、煤气、邮政、电信、公交等公用事业有新的发展。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
”九五”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亿元,年均增长13.6%。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00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09亿美元,开发区在对
外开放中的窗口和基地作用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5年增长37.2%,年均增6.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八五”末增长51.9%,年均增长8.7%。
200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1995年末增长1.3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需求不足等。
二、农业
2000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江淮分水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4.44亿元,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4%,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全年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旱涝灾害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积极抗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全年粮食产量下降,油料和棉花产量上升,畜牧业生产形势喜人。
主要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产量如下:2000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142.98万吨 -22.4油料产量27.07万吨3.0棉花产量1.22万吨17.2肉类总产量22.9万吨8.0 #猪牛羊肉13.38万吨5.3猪年末存栏108.8万头2.0大牲畜年末存栏19.3万头 -3.3水产品10.27万吨0.8牛奶1.18万吨14.8禽蛋7.94万吨3.9林业生产建设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69公顷,全年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613公顷,育苗980公顷,四旁植树1639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200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7.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农用拖拉机11.32万台,比上年增长11.2%;农用运输车6113辆,比上年增长1.5倍;排灌动力机械25259台,比上年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1%;全年农村用电量23432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9%。
农田水利设施力度加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扩大,2000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8.55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五个十”企业骨干作用加强。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0.71亿元,增长18.3%,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逐步调整,轻工业产值占总额的比重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生产逐步摆脱困境,形势明显好转,外
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快速增长。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支柱产品和名优产品增幅较大。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0年比上年增长% 电视机87.59万部35.4 #彩色电视机86.55万部41.7家用洗衣机131.7万台 -9.6家用电冰箱136.09万台25.2合成洗涤剂2092吨2.4卷烟25.54万箱27.5啤酒3.39万吨 -60.6塑料制品7.56万吨10.8纱2.76万吨29.1钢63.99万吨 -2.7钢材52.22万吨 -7.8铝1164吨 -20.1水泥34.93万吨 -21.4纯碱5.85万吨8.8农用化肥24.7万吨20.6轮胎外胎573.93万条1.8倍发电量17.67亿千瓦时10.1挖掘机1411台12.0叉车6195台49.4汽车10.15万辆20.6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358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6.07,比上年提高9.72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如下:产品销售率99.9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26%,资本保值增值率107.48 %、资产负债率56.57%、成本费用利润率2.85%、资金周转次数1.2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48089元/人年。
建筑业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生产经营保持较快发展。
2000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8.2%,占GDP的6.9%。
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为5081个,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045.7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115.3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面积536.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0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我市继续抓住国家实施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争取项目,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8.81亿元,增长12.4%。
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0.81亿元,增长7.2%;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8.06亿元,增长18.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05亿元,增长0.2%。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全年邮电通讯业投资12.2亿元,增长70.6%。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68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0年,全市国家、省和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9个,完成投资35.21亿元,其中29个基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3亿元。
南淝河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市政府广场改造和胜利广场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开工、续建城市道路12条,修建小街巷21条。
合肥二电厂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增城市供水管网42.5公里,新增燃气用户2万户。
城市供电、供水、煤气、公交等公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
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49578万人公里,增长32.9%,货物周转量226481万吨公里,下降6.7%。
全年各种运输形式交通客、货运量完成情况如下:货物运输量计量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长% 铁路万吨185.17 27.4公路万吨1157.4 6.3水运万吨289.5 3.0民航吨25148 1.5旅客运输量铁路万人484.99 9.6公路万人4464.6 35.8民航万人153.42 4.4邮电通信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迅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81亿元(不含寻呼),比上年增长22.4%。
城市电话年末到达户数47.71万户,增长41.2%,农村电话年末到达户数20.38万户,增长73.3%,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31.99万户,增长1倍。
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
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78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0年,受”假日经济”的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7亿元,增长10.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总量、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一。
分城乡市场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25.27亿元,增长10.9%,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4.98亿元,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3.8%,比上年下降1.7 %,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分别增长13.7%、47.1%和22.9%,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 .1亿元,占全市的23%,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稳步增长,餐饮业增长较快,增长25.4%,占全市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
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20.5亿元,增长9.1%。
商品交易成交活跃,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135.58亿元,其中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46.76亿元,增长11.6%。
物价保持小幅上升。
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上升1.3%。
2000年(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3 #食品97.3衣着95.9家庭设备及用品99.1医疗保健99.8交通和通讯工具8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5.7居住102.8服务项目120.2 。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随着国家采取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政策措施的到位,全市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外向型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据合肥海关统计,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09亿美元,增长19.7%。
其中出口总额13.24亿美元,增长24.0%;进口总额5.85亿美元,增长11.1%。
在进出口总额中,市属企业自营进出口额为5.58亿美元,增长12.2%,其中自营出口2.83亿美元,增长56.3%。
随着政府优化投资环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外开放取得可喜成绩。
当年全市新批外资企业67户,协议外资2.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2倍,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
全年旅游业平稳运行。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其中接待入境旅客3.46万人次,增长10.9%;全年旅游总收入23.35亿元,比上年下降8.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64.5万美元,增长36.9%。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快速增长。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440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73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倍和2.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
随着全市经济形势的好转,财政收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1.9亿元,增长9.7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38亿元,增长8.4%。
预算支出为25.78亿元,增长14.7%。
支出中,社会保障、城市维护、抚恤及社会救济、文教科卫增幅较大,分别增长85.4%、25.2%、29.5%、27.4%。
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继续改善服务,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入。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87.5亿元,比年初增长21.6%。
其中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增长15.5%,贷款的增加,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投资的增长,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62.8亿元,比年初增长17.6%。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3.95亿元,比年初增长12.4%。
金融机构现金回笼速度加快,现金收入788.93亿元,增长26.7%;收支相扎净回笼53.57亿元,增长39.8%。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
2000年全市累计保费收入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91亿元;赔款及给付1454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9797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745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兴市”战略继续推进。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市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农村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
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全员聘用合同制在全市推开;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
全年普通高校招生2.01万人,比上年增长28.0%,年末在校学生5.89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毕业生9386人。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75万人,比上年减少9441人,在校学生6.4万人,比上年减少947人,毕业生1.9万人。
普通中学招收学生9.68万人,在校学生25.81万人。
小学在校学生43.2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招生3.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在校学生6.87万人,毕业生1.67万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成功地举办了多项大型专业和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型话剧《何家庆》、《风起瑶岗》获省第六届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和二等奖。
首部《合肥年鉴》出版发行。
合肥图书馆、合肥科技馆、合肥少儿妇女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广播电视等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到2000年末,64个乡镇建立了有线电视台,农村广播室达1414个,乡镇小调频台72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85%。
全年共放映电影7080场次。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
2000
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85个,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23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1.28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2万人,其中医生838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竞技体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在省九运会上我市取得了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四个第一的好成绩。
全民健身运动继续蓬勃开展。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56460人,出生率13.0‰,死亡人口19842人,死亡率4.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3‰。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38.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04万人,农业人口295.14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34.47万人,非农业人口107.5万人。
职工工资和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2000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41.33亿元,增长4.9%,职工年平均工资7556元,增长10.6%。
据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9元,增长9.9%;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75元,增长2.9%。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
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3.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44.4万人。
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能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国有企业进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能按时足额领取。
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
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同时,加大国有企败名裂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力度,全市有
1.8万下岗职工走出中心,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
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设立”再就业创业基金”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环保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环保意识增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65个,完成投资1713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65.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6%;市区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4个,面积达63.57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14个,面积达119.02平方公里。
注:1、本公报中农业、劳动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及物价等数据为年报定案数,其它均为年快报数;
2、本公报中GDP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