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一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演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一)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
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
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C.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D.复杂化社会组织可能存在2.根据《左传·隐公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国君为惠公,他的妾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息,后来惠公又娶了正妻,生了个儿子叫允。
惠公薨时,允尚年少,无法独立执政,就立息为国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息的王位来的不合礼制,死后谥号称为“隐公”。
“隐公”的称谓反映了A.依据选贤任能确定王位继承人B.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被削弱C.鲁国保留了浓厚的宗法制传统D.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3.唐初承袭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
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
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C.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D.削弱了中枢机关的权力4.宋代画家认为绘画之事不仅要有大量的文字阅读积累作基础,还要大量欣赏画作;仅仅依靠理论上的认识还不行,还要亲自到自然当中去体会种种景致,有了亲身体验的情感积累后,才能够下笔作画。
宋代这一绘画观念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丰富了题材来源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强调了理论建构5.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称王的并不仅限于商王,例如周方国季历也称“周王季”“王季”“周王”等,边远地区的部族也纷纷称王。
此时“王”的称号可以理解为A.最高的统治者B.正统大宗C.联盟和方国首领D.天下之主2.《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这可以用于研究A.传统秩序变动B.权力传承制度C.分封制的由来D.原始民主传统3.有学者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下列选项中与此观念一致的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4.1975年,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北沈家桥村东北一里处发现杜虎符,为我们研究秦的军事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其内容为“兵家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这一措施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发展B.军事将领权重C.地方势力瓦解D.统治思想异变5.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公元前156~前87年,汉武帝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汉承秦制B.休养生息C.重农抑商D.统一货币6.图1中,耕作工具的变化对耕作方式的影响是A.生产效率提高B.自然经济发展C.精耕细作发展D.土地兼并频发7.魏晋时代的文学艺术成为追求审美价值、寄托情感因素的形而上的艺术活动,成为独立的自我表现。
2022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周颂》记载:“噫嘻成王,既昭假(招请先公先王)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农具),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这表明西周时期A.祖先崇拜的意识增强B.自耕农经济尚未出现C.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D.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2.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
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3.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至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绝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
他多次舍身出家,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并编写《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当时A.佛儒共同维护传统伦理B.佛儒思想逐渐合流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统治者施行外儒内佛4.北宋下尔的商业发展较前代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市场巾局上汴京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店铺客栈可随处开设,甚至大门内外也可以摆设摊点沿街叫卖;二是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一种是招牌,汴京城内许多商铺门口都挂着写有店名的招牌。
这说明当时A.经济进步助推广告发展B.汴京的经济功能居于首位C.开古代商业广告的先河D.暂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5.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 双向细目表
选做题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28Biblioteka 选做题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
中
29
选做题
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管仲
中
达成
目标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3%±3%
70%±5
65分±5
命题
思想
考查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兼顾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新课标、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体现。
选择题
2
全面抗战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
12
选择题
2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中
13
选择题
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易
14
选择题
2
新中国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中
15
选择题
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贸易
中
16
选择题
2
雅典民主政治
难
17
选择题
2
古罗马人的法律
中
18
选择题
2
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扩张
难
19
选择题
2
欧洲启蒙思想
中
20
选择题
2
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
中
21
选择题
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中
22
选择题
2
二战后美国的反共政策
中
23
选择题
2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难
24
选择题
2
经济全球化问题
中
25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24.荀子日:“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这种观点A.否定宗法等级制度B.背离孔子礼治主见C.追求人与人的同等D.成为当时统治思想25.元代对行省进行监督的行御史台与行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命权由其干脆上级部门御史台驾驭,而不是行省。
这一制度支配意在A.最大化减弱行省权力B.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C.变蒙古制为汉地传统D.加强元朝的中心集权统治26.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特别困难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
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敬重智性的。
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肯定的学问标准。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B.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更C.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D.按学问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27.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输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意充溢国内民生需求C.注意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28.鸦片斗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珍贵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
”导致这一变更的缘由是A.自然经济的渐渐解体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丢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变更29.“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变更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看法和观念,深刻相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行短期战胜的。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试题(Word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
据此可知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2.现藏于岳麓书院的岳麓秦简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其中不仅包含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
此外,岳麓秦简律令还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
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
下列有关岳麓秦简的理解说法合理的是A.远离政治核心区,史料价值有限B.大多为抄录,主观删减色彩浓厚C.为二手史料,可多角度研究秦朝D.可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3.下图分别为汉初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
据此可知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B.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有效调整C.王国存在有利于朝廷解决边患D.王国控制的区域面积日益扩大4.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这一现象表明A.基层社会治理亟待变革B.统治秩序逐渐瓦解C.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加强D.土地兼并受到抑制5.打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
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历史参考答案
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历史参考答案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82年反抗英国侵略埃及的斗争中,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B项正确;马赫迪是苏丹反抗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孟尼利克二世是抗击意大利入侵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排除C项;伊拉克是印度国大党领袖,排除D项。
故选B项。
2.B【详解】《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要团结起来同发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择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
3.C【分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因此鼓励女子早婚的目的是为了人口繁衍,增加劳动力,体现了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
A项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实质问题,排除;民间婚俗“女大三,抱金砖”,与政府政策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与民间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并未提到传统伦理观念,故D项错误。
4.A【详解】从分封制下“诸侯王即使不合格也不能罢免”和郡县制下“不合格官员可以随时撤换”等信息可以看出,郡县制更有利于保证最高统治者的用人权,从而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一度在较长时间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分封制和郡县制均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不是完全对立,排除C项;皇位传承仍然受血缘关系制约,排除D项。
5.D【详解】材料显示,这一时期建立工人赤卫队的俄国城市增多,队员总数增加,说明更多的工人被武装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D项正确;工人赤卫队队员数的增加并不代表无产阶级人数增加,排除A项;此时俄国并未受到外国武装势力的干涉,排除B项;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
2021届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历史试题 (含答案)
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历史(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秋官》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西周时期,每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小司寇常向万民咨询。
这种制度体现了A.民众对日常政务的广泛参与B.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C.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D.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2.表1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
据此可知,当时表1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耕作理论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3.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
这一转变A.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B.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D.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4.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5.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
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勾结为乱。
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
材料表明,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6.吴敏树《柈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
虑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
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
”这说明A.巴陵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7.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分封制趋于解体B. 郡县制得以推广C. 井田制遭到破坏D. 宗法制逐渐强化【答案】C2. 下图是汉初藩封历史变迁图。
这一变迁【答案】C8. 下图为1931年《申报》刊登的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
这反映出当时A. 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B. 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排挤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 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答案】A9.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
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中的工农干部和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
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A. 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B. 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C.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D. 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答案】D10. 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
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
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这说明A. 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B.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D. 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答案】B11. 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
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
该仪式反映了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 祭司拥有绝对权威C. 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D. 国家治理程序规范【答案】C12. 11-12世纪,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他们两者都()A.提倡仁德B.重视劳动C.崇尚安民D.追求公平2.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其主张()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3.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
这一制度()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4.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
对其理解合理的是()地区商税数户数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8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
)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5.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
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
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6.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
2024届江苏省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言论中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思想上最接近的是A.“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B.“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2.有人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D.德意志统一的最终完成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这番话表明孝文帝意欲A.表明拓跋氏的宗教信仰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用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4.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A.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B.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D.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5.汉昭帝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娃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据此可知,“文学”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A.罢行盐铁官营B.实施重农抑商C.抑末利重仁义D.注重勤俭节约6.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下学期2月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一)历史(选修)试题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
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
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2.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
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
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3.1125年,南宋在盱眙县设置对金贸易的榷场,并作如下规定。
这些规定意在()A.促进基层市场的繁荣B.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C.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D.维护南宋朝廷的经济利益4.明初服饰,“例有定制,官民士庶,不得僭用”,普通百姓穿着拘谨守诚、俭约朴素。
明中叶以后,黎民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
甚至,一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已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
这一变化说明()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5.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
此观点()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6.1864年5月,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
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14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300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题4分,共140分,请考生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4. “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
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
”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 B.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C.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 D.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25. 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 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26. 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27.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
”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28. 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扩大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29.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
当月,素材采自茶馆酒肆的《复辟之黑幕》一书出版,其中记载了状元夏同稣被张勋引荐成为阁丞一事。
但此事并无他书佐证,查阅复辟时宣统帝任命的阁丞和各类封赏名单等档案也无夏同稣。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使用前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共二大题,20小题,共5页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热情地宣布:“这是民主主义对君主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则开始以《新青年》为阵地,与李大钊一起关注劳工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这种变化说明A.知识分子思想略显混乱B.新型政党成立形势向好C.俄国道路成为大众选择D.资本主义道路已被拋弃2.唐朝许多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粟特人的男装款式改造而成,她们穿胡服戴胡帽,刘禹锡也有诗句描述:“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
”这反映出唐朝A.诗歌以描写服饰为主B.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审美情趣呈现多元化D.外来文化成为思想主流3.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在《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中指出:“因要革命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的党,而处于优势的领导的党,很容易走到把持包办。
把持包办,不但广大人民不满意于当政的党,对党的本身,也很不利。
”据此可知,中共实行“三三制”A.加强政权建设的需要B.出于自身约束的需要C.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D.解决党群矛盾的需要4.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在赣南颁布“牌谕”,告诫百姓“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他们还在当地办学,功课有“考德”“诵书”“习礼”等。
这说明当时A.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强化B.阶层流动渠道逐渐扩宽C.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潮流D.理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5.1984年,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明确了企业享有的产品销售、物资选购、人事劳动、工资奖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权利。
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企业自主权C.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D.建立现代公司制6.《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2023-2024学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A.建立北约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欧共体2.以下是一幅创作于一战结束时有战后和平的漫画,其主旨是A.美国企图通过控制国联来支配世界B.美国通过国联维护和平的愿望不可能实现C.由于国联自身缺陷,不可能维护世界和平D.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的主宰3.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这反映了章学诚主张的史学家之“德”应A.尊重史实,客观求是B.追求成为“良史者”C.立足建立天人间联系D.描述历史事件的全貌4.从图一(汉郡国并行图)到图二(元行省分布图)的变化,最能够反映出:A.郡县制仍然是地方一级制度B.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5.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C.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6.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湖北省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卷
2024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据考古统计,距今5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与祭祀有关的玉器(如下图);而同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大型墓葬中随葬品很少,且极少见玉器,没有显示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这表明A.南方的文明程度显著高于北方B.文明进程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区域文明的发展特征存在差异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针对地方隐匿耕地数字、私占人口的行为,推行“度田”,即令地方丈量耕地、核实户口,但未能严格执行,其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C.地方官僚督办不力D.建国基础是豪强地主3.下表为《旧唐书》与《新唐书》相关内容的对比,据此可知《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
存在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的原文的现象,体例较为混乱《新唐书》编撰于北宋时期针对《旧唐书》中文字繁琐的问题,追求文字精练;效仿“春秋笔法”,叙事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A.《旧唐书》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B.理学有利于《旧唐书》的传播C.《新唐书》注重原始史料的保存D.《新唐书》强化儒家伦理影响4.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息讼”观念极强,人们很少打官司,社会关系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礼制而不靠法律。
但宋代以后,随着贱民成为国家编户,民告官、奴告主等现象大量出现。
诉讼成为解决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南宋时,商人、佃农、奴婢家属已将诉讼演变为社会风尚,讼师成为一个重要职业。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契约关系广泛发展C.封建礼制受到冲击D.法律意识不断增强5.史载,明初官场社会通过孝悌察举不经科举考试而由布衣直接步人官场者很多。
如“沈德四,洪武十四年被旌,寻授太常赞礼郎。
李德成,洪武十九年举孝廉,屡擢尚宝丞,二十七年旌为孝子。
”由此可知A.察举成为明初主要选官方式 B.孝廉成为科举考试重要科目C.明初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频繁 D.统治者重视民间的社会教化6.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陆续开设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局、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考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一)24.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
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D.基督教影响了罗马法内容2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27.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B.洋务派认识到实业救国的重要性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28.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5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该现象主要表明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C.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29.“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
”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实行联邦制政体B.实行两党制原则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30.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
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31.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发展农业生产的手段相似32.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
”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B.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D.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33.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4.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35.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
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
材料反映了英国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40.(25分)“民”字的基本解释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由此派生的词语有很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权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
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
……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人民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8分)民观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
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
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
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
”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
”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国民”观的内涵、影响。
(7分)民生材料三美国政府开支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70年代后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作出这种举措的原因(10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
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
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
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
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
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
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2分)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
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之禁。
天下之茶,多由政府垄断(行公卖法),惟于川、陕、广南,听其自由卖买。
这便是自由贸易制……宋榷(què,专卖)酒之法:诸州城内皆置务酿酒,县、镇、乡、闾或许民酿而定其岁课。
三京官所造曲,听民纳直以取。
太宗时,置榷署予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耻、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其后乃诏:“叁今惟珠贝、玳瑁、犀象、镔铁、髓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
”——《浅论宋代禁榷制度的强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禁榷制度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9分)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战争观是指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看法。
具体地讲,战争观的理论构架,包括对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历史作用、对待战争的态度、控制战争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对此,各国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公认的力作。
按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划分,20世纪影响比较大的战争观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战争观、和平主义战争观以及正义战争观等。
其中,现实主义战争观一般都认为,惨烈的战争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是同道德无关的活动。
和平主义战争观(一战后形成)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正义战争观则是二战后兴起的新的战争观的典型代表,在整理前人见解基础上另辟蹊径,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至今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粱占军《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和平主义战争观对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义战争观兴起的原因。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