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一个基于经济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理论的分析

合集下载

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机遇性的任务。

这些地区通常面临着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低等多种问题,但也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因此,只有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这些地区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加速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首先,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这意味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其次,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应该以产业升级为方向。

这些地区通常依赖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开采产业,缺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通过引进技术和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产业规划和组织,推动产业集聚和协作,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第三,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应该以人力资源和教育为基础。

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较低、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

同时,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制度,提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的高技术人才,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新的发展。

第四,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应该以区域合作和开放为方向。

这些地区通常缺乏规模和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格局。

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吸引外资和技术,扩大出口市场和发展旅游业等服务业。

最后,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应该以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为导向。

这些地区通常存在着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质量。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欠发达地区,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集中分布在国家的西部、南部和贫困山区。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原因,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发展途径1.工业化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工业化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推动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增长。

欠发达地区通常缺乏发展工业的先决条件,如基础设施、技术和资本。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持这些地区实施工业化战略。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法律和政策环境等。

2.农业发展农业在欠发达地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为了发展农业,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量,包括向农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改善种植和养殖技术,建立良好的供应和销售网络等。

3.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一种潜力巨大的产业,可以为欠发达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旅游业发展,包括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制定旅游政策和法规等。

4.新技术发展新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欠发达地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提高人才素质、加强科技研发、引入外部投资和技术、促进学术交流等。

二、发展策略1.政府支持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定有利的政策和法规、改善基础设施等。

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管理和服务,为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2.区域合作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合作可以提高地区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开发资源、促进人才和技术交流、推进政策协调等。

3.产业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应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向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产业转移。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定税收政策等。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分析.doc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分析.doc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分析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开采、加工、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路径依赖"等效应的作用下,使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推动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对区域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

近几十年来,一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与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其经济表现差强人意,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一悖论被称为"资源诅咒"。

大量统计分析和案例也验证了"资源诅咒"假说:丰裕自然资源和资源产业的兴起,不但没有带来预期的发展,反而产生了区域经济增长缓慢、区级贸易条件恶化、经济结构失衡、"反工业化",以及收入差距等问题[1]。

由于"资源诅咒"效应的现实存在,使得对于研究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摆脱这一诅咒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资源诅咒的一个综述发展经济学的先驱Prebisch和Singer首先发现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并不能成为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他们从国家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异出发,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历史趋势,并提出了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2]。

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这一概念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对经济有着极强的抑制作用。

Sachs和Warner(1995)的研究发现,在1971年自然资源产品出口占GDP较大比重的国家在接下来1971-1989这18年中都经历了低的经济增长率。

这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如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对外贸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资利率)之后被证明是客观存在的。

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三大途径。

并结合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战略选择与定位,从北部湾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提出北部湾应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打造科技园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来促进北部湾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发展北部湾一、问题提出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部分东盟国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雁行产业转移过程。

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也可以而且应当促进这样的产业梯度转移。

然而事实上在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部分东盟国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之间曾经出现的这样雁行产业转移却较少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沿海省市和内地欠发达省区之间出现。

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近三十年。

按理,这样的产业转移早应发生,但是,它不用说在不同省区之间,就是在发达省区及周边省内也较少出现。

即便如此,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对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产业转移逐渐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国外开放地区的大势所趋,经济欠发达省区都在抓紧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因此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大规模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又该如何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当前北部湾(广西)建设正备受世人的瞩目,北部湾区域的发展将打造中国新的一极,那么北部湾区域该怎样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呢?本文将兼论北部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一个基于经济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理论的分析

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一个基于经济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理论的分析

极 的必要性 。同时得 出一个结论 :东部地 区向西部地 区进行产业转移是最 有效的拉 动西部经济 发展 ,缩小 东、西部地 区差距的有效
途 径 。 但 是 我 们 在进 行 产 业 转 移 的 时 候 必 须 正视 目前 产 业 转 移 所 面 临的 困境 。 [ 关键Leabharlann 词 ]增 长 极一,
产 业 转移
从人 均 G P 据 看 .这一 趋 势 更为 明显 。2 0 年 东 西部 人均 所 以 自 然环 境 差 异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加 剧 了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状 态 。 D 数 01 1 2 8元 .2 0 06 0 4年 这 一 差距 已扩 大 到 1 4 7元 。近 4年 来 西部 海 地 区 。甲 午 战争 之后 .中 国东 部 沿 海 地 区和 长江 流域 在西 方 列 2 2 G P占全 国 G P比 重一 直 呈 下 降趋 势 。 2 0 2 0 .2 0 D D 0 2 0 3 0 4年 西 强 的侵 略 和 瓜 分 下 ,形 成 了半 殖 民地 社 会 .传 统 的 生 产 方式 受到 部 地 区经济 总量 占全国地 区汇总数 的 比例 分别 为 1 1 % 、1 4 7 6 9, 6
维普资讯
区 域 经 i 斋
中 国欠 发达 地 区经济 发 展 的 实现 途 径

个基于 经济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理论 的分
一 张 蕾 西安 交通 大学 经济 金融 学 院
[ 摘
要】本文通过对 东、 西部差距不断扩 大的原 因进行 分析之后 ,分析 了我 国现今 应该采用的发展战略 以及培 养西部内部增 长
显提高 .但西部 与东部 G P增幅差距却呈逐年扩大趋势 : o D 2o 1年 大部 分地 区属缺 水地 区 。 另外 .从 人 口分 布 来看 .大部分 集 中 在东

寻找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评何伟军教授新着《基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触发培育机理与政府

寻找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评何伟军教授新着《基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触发培育机理与政府
增 长 的发动 机 。
经济全 球化 背景下 , 国各 区域 的经 济增 长面 临 各
具有挑 战性 的 , 是最 具 有 吸 引力 的课 题 。经 济 为 什 着更 严峻 的挑 战 , 也 产业 的发 展道 路 也 正 面临着 重要 抉 么发 展? 为什么有 的地 方贫 穷 , 的 地方 富 裕 ?有 的 择 , 遇 与挑 战并 存 , 润 与 风 险 同 在 。为 什 么 有 的 有 机 利
20 0 9年 3月 第3 1卷 第 2期
三峡大学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Ju a o hn he o e U i r t( u a ie & Sc l c ne) or l f iaT reG r s n esy H m nt s n C g v i i oi i cs aSe
各 国实施 多 年 , 至 几 十 年 , 后 地 区所 获得 的好 处 临 国际竞 争 的压 力 , 何 形 成 和 保 持 区域竞 争 优 势? 甚 落 如 仍然 是非常 微薄 的。 政府 在经 济 发展 中 应该 扮 演 什 么 角 色 , 无 为 而 治 , 是 何 伟军 教授 的这本 新 作 , 是把 上 述欠 发达 地 区 还是 面 面俱 到 ?这 些 都 是 各 国 各 区 域 需 要 共 同面 对 正
地方 持 续 繁 荣 稳定 , 的 区域 持 续 野 蛮 、 昧 、 穷 、 欠发 达地 区能 形成 产业 集 群 , 而带 动 整个 区域 经济 有 愚 贫 进 落后 ?是 偶 然 还 是 必 然 , 一 切 可 否 掌 控 ?此 类 问 的增 长 , 这 而有 的欠 发 达 地 区则 似 乎 永 远 陷 入 “ 困 陷 贫
的经 济发展 问题作 为 研 究 的 出发 点 , 探讨 了我 国欠 发 的问题 。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

了先集 中后扩散的效应 ,为落后 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发展提供 了一个较好的模式 。
盐城 沿 海地 区 的发 展 基 础 和 经 济 实 力
济从规模不 经济 到规模经济 的转变 , 从而 促进 地区 内经济合作 、生产效率提高 ,大
力加 强 对 现 有 企 业 资源 的 整合 ,以政 府 为 指 导 、 以资 本 为纽 带 、 以改 革 为 动 力 ,加
略 发展
非 均 衡 增 长 理 论 与 发 展 优 势
产 业
非均衡增长理论是根据区域 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针对均衡增长理论提 出的 ,该 理论认 为发展 中国家或地区由于 资金 、技 术、人 才等方面的制约 ,产 业或地 区的全
面均 衡增 长 是 不 现 实 的 ,地 区 的经 济 发 展
是我 国五大经济 增长极 中经 济实力最强 、 经济增长 速度最快 的地区 , 然而 它同时又
是 资 源 最 缺 乏 的 地 区 。 源 的缺 乏 和 日益 能 恶 化 的 环境 已经 成 为长 三 角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的 一 大瓶 颈 。 2 0 0 5年 长 三 角 用 电 负荷 最 高 时 达 8 0 多 万 千 瓦 。 0 6 底 江 苏 00 20年 电力装机容量达 5 0 0 0万 千 瓦 , 随着 “ 十
本 文 以 盐城 市 为例 ,分 别 从 非 均 衡 增
盐城市沿海 开发不能 实施全面开花 战略 , 而 非 均 衡 开 发 应 是 合 理 、 科 学 的 战 略 选
择—— 即优 先开 发 沿海滩 涂 ,重点 支持 风 电能 源等 产业 。 发展风 电产 业可 为长
三 角 地 区 提 供 强 大 的 绿 色 能 源 。 长 三 角

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探析

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探析

步解决温饱 , 有几亿人 没有实 现小 康。其 中 ,0 以上 的人 8%
口都在欠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 区经济基 础、 生产 力发展水 平 的差距 比较 大。在欠 发 达地 区 , 由于 经济 总量 小、 人均收入少 , 贫困不仅影响到广大群众 的生活质 量 , 而且 影响到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各 项事业 的投 入 , 如果 没有一定
高低体现 了一个 国家 或地 区在一 定 时期 内经济总量 的增 长
速度 。而经济发展 的 内涵远不 止这 些 , 括 三层含 义 : 是 包 一
要等 问题 。因此 , 变经济发展方式 完全不 同于转变 经济增 转
长 方 式 , “ 长 ” “ 展 ” 一 词 之 差 , 涵 与 意 义 完 全 不 从 增 到 发 , 内
达地 区只有进一步 加强 中央关于 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战略决 策 内涵与外延 的研 究 , 合实 际 , 结 努力 改变 落后 的经 济发展 方式 , 断优化经 济结构 、 不 改善运 行质 量 、 提高经 济效 益 、 合 理收入 分配、 加强环境保护 、 高城 市化程度 和工业 化水平 、 提 加快 现代 化进程 , 力转变 经济 发展方 式 , 能不 断推 进经 努 才
经济竞争力 , 不断增强 可持 续 发展能 力 。但是 , 由于欠 发 达
地 区与发达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非 同步性 , 其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 的侧重点 、 路径及经 济发展 目标必然与发 达地 区有所不
同。为此 , 欠发达地 区转 变经 济发展方式要 以科 学发展观为
统领 ,处理好经济 发展 快与好 的关 系 , 正确认识 和把握好 要
“ 转变经 济增 长方式” “ 变经济 发展方式 ” 与 转 在价值 导 向上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策略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策略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策略欠发达地区是指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相对落后,面临发展压力和困境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也不同于发达地区。

本文将探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策略。

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

在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较大,因此,发展模式通常是靠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这种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此外,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单一产业的发展。

例如,农业和矿业在某些地区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虽然这些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长期来看,依赖于单一产业的发展有其局限性。

当这些产业面临市场需求下降或资源限制等问题时,地方经济就会陷入困境。

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策略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情况,需要采取特定的发展策略。

第一,要创新发展模式。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摆脱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

鼓励创业创新,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具备较高附加值的领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二,建立产业链。

要加强各产业之间的联动,建立产业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新产业要与现有主导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价值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第三,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欠发达地区有很多独特的资源优势,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等。

要通过开发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挖掘这些资源的经济潜力,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弥补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方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外部市场。

第五,实施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要出台切实可行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投资者的税负和成本,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中。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作者:韩艳红来源:《商情》2014年第48期【摘要】产业转移可以调整产业布局,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移,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城镇化一、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区域间的要素禀赋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产业不断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驱动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电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促使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日趋增强。

因此,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半径相邻化趋势,同发达地区的地缘关系越近,产业配套设施完备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越大。

二、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一)正面效应1.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产业转移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显著的、深远的。

它填补了过去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巨大资金和技术缺口,有力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人才,进而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产业转移项目本身给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资金,极大地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安徽省为例,2009年安徽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了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示范区。

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承接 地 的欠 发 达 地 区经 济 发 展 会 产 生 各 种 影 响 和 效 应 .对 此 国 内许 多 学 者 从 不 同 的角 度 进 行 了一 些 分 析。 如有 学 者 认 为 。 业 转 移 对 承 接 地发 展 会产 生 要 产 素 注 入 效 应 、 术 溢 出 效 应 、 联 带 动 效 应 、 势 升 技 关 优
收稿 日期 :0 8 0 — 4 20— 6 2
作者简 介 : 培 明( 9 1 , , 东河 源人 , 刘 17 一)男 广 中共 河源 市委 党校讲 师 。研究 方 向 : 区域经 济学 。
二 、 业 转 移 的效 应 与 经 济发 展 动 力 产
产 业 转 移 对 承 接 地 的 经济 发 展 ,首 先 是 直 接 效 应 起 作 用 。产 业 转 移 给 承 接地 带 来 资本 等 要 素投 入 , 带 来 投 资增 加并 产生 乘 数效 应 , 推动 承 接 地 的 经济 增 长 速 度 加 快 、经 济 规 模 增 大 。例 如 ,0 0年 至 2 o 2o o5 年 。 东 山 区河 源 、 广 清远 、 梅州 、 关 、 浮 5市 的 G P 韶 云 D 年 均 递 增 1. , 54 比全省 G P年 均 增 长 高 出 24个 百 % D . 分点 ; 5市 的 地 方 财 政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从 2 0 00年 的 2 .4亿 元 增 加 到 2 0 68 0 5年 的 6 .8亿 元 。年 均 递 增 61
效应 、 构优化效应 、 结 制度 改善等属于间接效应 。又 可 分 为 积 极 效 应 和 消 极 效 应 ,如 资 本 等 要 素 增 加 、 技 术 溢 出效 应 、 联 带 动 效 应 、 势 升 级 效 应 、 构 关 优 结 优 化效应 、 制度 改善等 , 积极效 应 ; 是 而产业 级差 和 技 术 级 差 的 拉 大 、 定 化 , 境 污 染 等 问 题 属 于 消 固 环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一 、 解 放 思 维 。把 握 机 遇 生产力的解放依靠思想解 放才能得 以实现 ,而发展 的前 提也是要解 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 ,实践证 明思想解放一定会 带来 生产力的发展 以及 观念的更新 。然而思想 的解放并非 短 期 的 ,它需 要一个长时间 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 中人们的思想 也 应有 所发展 。因此 ,欠发达 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 转移 的过程 中 ,思想的解放是必要的 。随着 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以及生 产要 素加速发展 ,承接产业梯度转 移格 局也变得更加 多层次 、 宽领 域 以及大规模化 ,这 就给我国欠发达地 区承接产业梯 度 转移 带来 了机遇 。因此 ,欠发达地 区应逐 步解放思想 ,对承接 产业 梯度转移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以及 城镇化 、新 型工业化 的 意义要有正确 的认知 。因此 ,欠发达地 区应紧抓机遇 ,树立科 学发展观 ,以积极的姿态 、开 阔的视野开展产业转移 。 二 、科学发展 。提 高质量 部分 欠发达地 区在承接产业 梯度转移 的过程 中,由于 地 方经 济发展的迫切性 ,不管项 目好坏 与否 ,都会接 纳 。欠发达 地 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应 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 照 当地产 业 的定 位 以及 国家产业政策 的相关要求采取措施 ,对承接产 业梯 度转移项 目进行科学规 划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要有 充分认 知 ,使工业化 与信息化相互促进 ;同时体现人力 资源优 势 、无环境污染 、资源消耗低 、一级经济效益好 、科技 含量高等 主要特征 。欠 发达地 区承接产业梯度转 移必须注重产业质量 , 对 项 目进 行 严 格 甄 别 ,对 相 关 项 目进 行 严 格 把 关 与 控 制 ,对 技 术 、资本 以及劳动力 密集 型产业要积极 承接 ,实现 承接 产业 的 绿色 、可持续发展。 三 、放大优势 。提升竞争力 在承接产业梯 度转移的过程 中 ,欠发 达地区对产 业特点

论“增长极”发展模式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论“增长极”发展模式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论“增长极”发展模式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者:余喆杨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0期[摘要] 运用“增长极”发展模式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其效力受到区域的基础经济条件的约束。

我国欠发达地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贯彻实施平衡发展战略的时期,更不应该继续套用“增长极”发展模式来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本文认为, 欠发达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寻找和开发自身的比较优势,运用后发优势,通过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最后形成具有自生能力的特色经济,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增长极自生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后,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

在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各种差异化政策,希望在一系列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建立起若干经济“增长极”,优先支持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希望通过“梯度推移”使经济发展逐步向二梯度、三梯度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欠发达地区采取“赶超模式”优先发展工业,希望能以此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一不平衡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是,一方面,国民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总体上提高了全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平衡发展战略进一步拉大了区域经济间原有的经济发展差距。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之间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问题逐渐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党中央和我国政府也开始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决定回归平衡发展战略。

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型和谐社会。

随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此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落后和滞后现象。

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发展与现代化的脱节越来越严重。

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路径。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农业区,但农业生产方式滞后,传统耕种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不完善,农民生活条件差。

3. 农民生产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农民创业意识不强。

4. 农业发展与现代化脱节: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与现代化脱节严重,农产品市场落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

1. 思想观念滞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思想观念滞后,缺乏现代化意识,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对农业现代化认识不足。

2. 技术支持不足:欠发达地区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支持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需求。

3. 资金投入不足: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所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困难。

4. 人才短缺:欠发达地区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不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受到制约。

1.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现代化生产观念。

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欠发达地区

我国欠发达地区

内蒙古
作为中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 展长期以来严重依赖煤炭、羊毛纺织、奶业等传统 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西部大部分地 区一样,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发展困局, 内蒙古探索出的“核心企业带动核心产业,核心产 业拉动整体经济”的点线面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 解决内蒙古草原环境生态恶化与能源化工大规模发 展这对矛盾的现实选择。生态环境问题未来将成为 制约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将能源化工与低 碳经济优势契合,是破解环境困局的妙方。
新疆
乌鲁木齐构建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构想。乌鲁木齐地处欧 亚地理中心,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要使中 西部地带和东部地带的关系协调,缩小差距,就一定要创造条件,促 使三大经济地带发育成三大地域市场,促使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中的 流通中心成为三大区域市场的流通中心并联结成有机的体系,以便能 够在全国范围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融合成国内统一市场。为了促成三 大经济地带转化为三大区域市场,一定要大力强化原来在各经济地带 内已经初步形成的区域市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古丝绸之路要冲, 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 等国邻近,是通向中亚、西亚、南亚、北非乃至欧洲的捷径。随着对 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新疆与周边国家及邻近诸国在政治、经济、 贸易、科技、教育、新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和加强, 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流量。使得乌鲁木齐有 成为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物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黄馨 熊阳
适合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梯度推进理论
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 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 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的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 低梯度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 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 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内容摘要:苏北沿海是革命老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中的不发达区域。

苏北沿海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其成为全国沿海发展“洼地”。

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基于江苏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例,以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为背景,分别从非均衡增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论三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途径。

关键词:沿海开发战略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苏北沿海是革命老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中的不发达区域。

过去因为长江天堑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原因,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

长期以来,江苏省主要把自己定位于沿江省份,而不是作为沿海省份来定位自身。

在战略层面,江苏重视沿江开发,重大生产力布局沿长江岸线一字排开;把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苏南和苏中沿江的8市, 把苏北振兴的希望放在沿东陇海线战略的实施上。

相对忽视了苏北沿海港口和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忽视了临海重大工业项目的布点和发展,致使苏北沿海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缓慢,这也是江苏省沿海成为全国沿海发展“洼地”的主要原因。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事关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07年4月21日“江苏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在盐城召开,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省级发展战略;2009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江苏省沿海三市之一,地处苏北的盐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站到了国家战略的新起点,开启了由“内陆经济”向“沿海经济”转型快速发展之路。

本文以盐城市为例,分别从非均衡增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论三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途径。

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发展优势产业非均衡增长理论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产业或地区的全面均衡增长是不现实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选择一些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区域通过这些部门或区域发展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得到发展。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具有阶段性差距。

在新常态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将从较低层次直接向较高层次换挡,动力机制将从传统发展动力没有完全释放就面临动力转换,这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个新挑战,但也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

作为“双欠”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酉阳,必须从县域发展的阶段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思维,发挥后发优势,探索新常态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发展理念上做到“三个转变”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老路”已经行不通,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动力将由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经济增长速度告别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酉阳发展的现状看,经济结构粗放型特征突出,增长动力投资驱动特征明显,治理方式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应新常态,应重新审视传统发展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的三个转变。

转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以转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坚决摒弃“先污染、后保护”粗放式增长老路,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重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组织形式,形成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酉阳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转变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

切实转变单纯依赖投资驱动的动力机制,着力打好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共同发力的组合拳,增强混合动力,解决好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

同时,着力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深化改革推进、扩大开放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投资、消费、创新共同发力的机制。

转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导向,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严格按照“法无禁止市场主体即可为、法无授权政府部门不能为”的原则,让市场和政府各归本位,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欠发达地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
区域经i斋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一个基于经济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理论的分一张蕾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分析了我国现今应该采用的发展战略以及培养西部内部增长极的必要性.同时得出一个结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是最有效的拉动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必须正视目前产业转移所面临的困境.[关键词]增长极产业转移平衡发展战略东西部差距外生因素一,东西部存在差距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全国各个地区呈全面发展的态势.东,西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当突出,而东西部差距不断加大尤为显着.由此可见.尽管中国经济从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是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却日益突出.1生产总值.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看,与2000年水平相比,2001年到2004年4年问,东部11个省市区GDP增幅分别为98%,2422%380%.573%:西部12个省市区GDP增幅分别为86%,214%,327%,49475.4年时间.尽管东西部GDP增幅都有明显提高.但西部与东部GDP增幅差距却呈逐年扩大趋势:2oo1年为12个百分点.2002年为30个百分点2003年为53个百分点,2004年为79个百分点.从人均GDP数据看.这一趋势更为明显.2001年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7969元.2002年为8866元,到2003年达到10268元.2004年这一差距已扩大到12427元.近4年来西部GDP占全国GDP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20022003.2004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地区汇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716%,1694,1690%相反,东部地区比重却逐年攀升.2投资.在西部地区投资格局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较大比重.西部地区的投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十分严重.从投资的经济类型看.2004年西部国有经济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461%.而东部为291%:与此相对应的非国有投资外贸和吸引外资领域.单就外商投资比重来看.西部占比仅为15%.而东部达到79%西部12个省市区的外商投资规模还未达到东部平均一个省的水平.目前商业领域的外资仍集中在东部,其表现出的动态饱和仍能为竞争中的外资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外资已成为扩大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因素之一.可见,地域差异及资金本身具有的流向规律.先天造就了西部在短期难以跨越东部的鸿沟.3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由3397元增加到4552元.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为13369元,是最低的内蒙古的34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海为6296元.是最低的贵州的6.34倍.到2004年.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0795元,是贵州的379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9085元.与贵州的差距扩大到6.94倍.消费能力差距的扩大成为影响东西部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4出El.东西部的出El差距一向明显.2O05年前三季度,东部进出El总值949673亿美元,是西部的29倍多.出El大省(市)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出El合计达410480亿美元.占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中旬-flJ)总第479期全国出口总额的751%.而西部12省总计仅18342亿美元.虽然西部地区出El增幅高于东部12个百分点,但差距依然悬殊.从2002年到2004年.东西部进出口差距由553281亿美元扩大到1032621亿美元.出El差距由287098亿美元扩大到526129亿美元.扩大近2倍.二,产生东西部差距的原因分析造成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来看,既有环境的原因,历史原因又有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等.1环境原因.在我国.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大部分矿产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水资源集中在东南和西南地区,北方大部分地区属缺水地区.另外.从人口分布来看.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广大的西部地区则地广人稀.除此之外.中国东部和西部,北部之间.在温度,气象水文交通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别.所以自然环境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2历史原因.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下,形成了半殖民地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却仍然处在封建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得以保留.自然经济的特征没有受到破坏.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状态,使原本由于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更加严重.当东部沿海大城市已建立起现代工业部门时,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甚至还保留着极其落后的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中部地区则以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中国因此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而直到目前.自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性递减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而且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下去.3政策原因.从宏观层面上看.导致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是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储蓄不足.外汇稀缺.很难形成同时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而在生产要素供给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从长远看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种偏重东部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中国经济发展区域性差距过大,这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逐步消除不平衡增长.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应作为当今主要经济发展目标.三,解决东,西部差距的途径——一个基于发展极理论的分析那么.应该怎样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呢7这需全81文坛l[1r期邗全国贸易-~XllI娄校Irl期刊础区1馥经;斋要借鉴一下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1发展极理论以及确定东部为我国最先形成的发展极.”发展极”(developmentpoles)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的.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中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等.通过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再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这些中心地区就是所谓的”发展极”.显然.相对集中的区位开发.可以避免低水平的区域平衡.有利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而沿海地区由于其对外交流的便利.较早受到现代化潮流的影响.率先建立起现代化工业部门.使其具有成为发展极的有利条件.并通过发展极的集聚效应而得到迅速发展.所以.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发展极的推动作用.2西部发展与经济全面发展的交互关系.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失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必须要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没有东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显然不符合我们现阶段发展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东部的发展离不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东中西包括东北地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中西部的发展.也有利于东部的发展.因此.扭转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已成为当务之急.西部经济发展应该依靠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共同推进.即借助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1)外生性因素.发展极实际上是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②资本的集中于扩散功能.③产生规模效益.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因此而减缓.十分有利于价格的回落.刺激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缓解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2)内生性因素.从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战略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非无限制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有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要培育新的核心区域.用新的不平衡替代原来的不平衡.维持经济增长的高效率.缩小东,西部差距.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内部实行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与国家宏观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机理是一致的.在西部开发的实施方略中.在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建立几个有创新力和推动力的部门或产业.依次为龙头.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将这几个城市培育成为西部增长极是开发初期的必然选择.增长极的形成是一系列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增长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要有适宜的经济外部环境.但是.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在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就目前看来.想通过培养增长极来发展西部经济.就要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点面结合.其实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