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1
读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
读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发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它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并且成为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一重要分支,后来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开始在我国兴起,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
发展经济学是探讨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向经济发达状况发展转变的一般趋势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
现就通过《发展经济学教程》的自主学习,略谈我对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认识。
首先,让我认识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理论,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的经济字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方面有所差异,有其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状态转变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文化程度提高等;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现在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欠发达国家群体的总称。
其具体国情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点,存在着许多差异。
但在社会经济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如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资本非常缺乏、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不高等。
文教卫生条件差,平均寿命低;依赖于初级产品的出口等等。
总之,发中国家具有的共同经历、共同处境和共同特征,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即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它在上要求有一个专门的学科从事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这就是发展经济学。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研究了经济增长、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对于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了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的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
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促进生产和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竞争,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同时,市场机制也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供求关系,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提倡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再次,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能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节市场经济的失灵,解决市场的不足,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还能够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手段,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积极参与和引导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使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 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_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 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经济学读后感2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我看到过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经济学读后感3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经济学读后感4从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定了岛上的经济.经济学读后感5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 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一)《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著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
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
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
”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
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
”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经济体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理论,我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理论的学习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受到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影响。
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而生产要素的配置则决定了生产的成本和效益。
其次,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而市场机制则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的组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依赖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
最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和风险性也比较大。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再次,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3篇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3篇经济学是一门既有趣又有用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导论课程,经济学原理教会你运用少量知识来理解和改变世界。
本文是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篇一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
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
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
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
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
《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是一部经济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史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史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希克斯在书中提出了“经济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技术和制度的变化是推动力的核心”的观点。
这一观点使我对经济史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史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扩大。
然而,希克斯的观点使我意识到,技术和制度的变化对于经济史的发展同样重要。
书中对于工业革命的研究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希克斯指出,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市场的扩大,而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革。
他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详细研究,揭示了工业革命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一观点与我之前所学的观点截然不同,使我重新审视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此外,希克斯还对于经济史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
他在书中提出了“统计经济史”的概念,主张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
这一观点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篇范文《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从比较史观的视角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是一部在经济史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该书以其独特的比较史观,对经济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经济史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希克斯在书中运用比较史观,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他认为,经济史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技术、制度、文化、地理等。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史,可以揭示这些因素在经济史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例如,希克斯在书中比较了英国和中国的工业革命。
他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而中国的工业革命则由于这些因素的缺失而未能如期发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增长可以分为逼近均衡的增长和非均衡增长两类。
前者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它的数学基础是收益递减规律。
当经济发展到均衡点时,进一步的增长就不可能再继续。
而社会在不断变动,人口在增加,新的资源在被发现,资本在积累,所以增长总是可能的,但又是有限的。
因为一旦达到均衡就停止了。
要突破均衡就得靠创新,就是非均衡的经济发展。
均衡增长表现为投入要素的增加,也就是外延式增长,后者可以称为内涵式增长。
在均衡增长的模式中,没有创新,经济也能增长。
但那是由于投入的增加,而没有效率的提高。
对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从宏观角度来说,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经验的积累,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劳动力和资本流动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流动成本的降低,政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社会诚信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这些方面都会促进创新过程。
但对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要从企业的作用,以及企业家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来分析。
熊彼特从研究循环经济入手,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做了形象的描述。
在一个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化国家中,每一个经济时期中,每个人都是靠前一期生产的货物来生活的,那么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离开循环经济的某一环节,在走了若干步之后,又会回到这一起点。
每个家庭或者厂商的行为,都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做出的,大家都墨守陈规不轻易改变。
接着,他提出了“组合”的概念,通常人们讨论两种组合,经济组合和技术组合。
而且两者通常是背道而驰的,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仍然适合于给定的经济条件。
当我们把最终产品的组合不断的向上追溯,最终都会找到两种最根本的对象:劳动力的服务和土地的服务,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货物都设想成是劳动服务和土地服务的集合体,而且劳动和土地是同等重要的。
在劳动力中,有一种特别的领导的劳动,他会为其本身定出自己的目的,并似乎成为第三种要素。
监督者作为独立的劳动者之所以同一般的劳动者相区别是由于他们对生产方向、方法和数量做出决定。
希克斯经济史理论读后感
希克斯经济史理论读后感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就像是一场奇特的冒险,这家伙的想法就像隐藏在深山里的宝藏,得费点劲儿才能完全搞明白,但一旦找到,那感觉还挺酷的。
希克斯在书里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经济史实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机关的迷宫,每个概念都是一道小关卡。
不过呢,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玩解谜游戏一样,想要把这些关卡逐个攻破。
他对经济史的分析,让我发现原来经济发展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
就好比我们以为历史上的经济变化是从A点直接到B点的,希克斯却告诉我们,中间其实有好多弯弯绕绕的小路,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岔路口。
比如说,他讲到货币的发展对经济史的影响,以前我只知道货币是用来买东西的,没想到在历史的长河里,货币的产生、演变就像一把魔法钥匙,开启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货币从简单的交换媒介慢慢变得复杂起来,它影响着贸易、市场的规模,甚至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这就像在一个大拼图里,货币这块拼图一变动,整个画面都跟着变了。
还有他对制度的看法,让我意识到制度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一成不变的东西。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模具,它既塑造着经济活动,又会被经济活动所改变。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贸易制度,可能一开始是为了方便少数人的利益而设立的,但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制度就不得不进行调整。
这种制度和经济相互拉扯、相互适应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在跳一支很复杂的舞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
希克斯在书里还提到了很多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从古老的农业社会到工业革命后的新经济形态。
他把这些不同的阶段串起来,就像串珠子一样,每颗珠子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经济时期,而线就是他的理论。
通过这根线,我看到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这让我觉得经济史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件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有节奏的故事。
不过呢,读希克斯的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他的表述有点晦涩,就像一个老学究在喃喃自语,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理解他的意思。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大全]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大全]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读后感2《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本,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中给出一个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不要只盯着钱,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自由不等于免费,想象力决定生产力,好钢用在刀刃上,谁的话语权更大,为何同工不同酬,众人如何彼此影响等。
书中的一些小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如马粪到处都有,有人在马路上捡拾马粪,并把这些马粪归到一堆,但当时并没有拿走,也没有标记,结果第二天被人拿走了,等于一天的工作白干了,结果诉诸法庭。
如果法官支持了财富创造者(捡拾马粪人),就会鼓励人们去努力创造财富。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是一本涉及经济发展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记录了数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并总结出各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构建了现代经济学发展理论的基础。
阅读它,我受益匪浅。
首先,书中论述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定义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因素和路径。
其中,书中提出的三大要素——“要素、市场和政策”的模型,使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结构。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市场决定经济发展的模式,让我明白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其次,书中还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层的特征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这些阶层如何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此外,书中还叙述了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包括汇率)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使我更好地了解了这些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学会了如何利用它们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市场、政府有效实施政策等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如何把握政策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经济发展的定义与规律,而且还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如何实施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书中提供的重要理论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发展的定义、本质、规律以及如何实施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知识。
我相信,在进行有关经济发展研究时,读本书必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步骤,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仍然是参考价值极高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篇1: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
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
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性交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
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亚里士多德,20xx年前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有三种生活:①享受的生活;②政治的生活;③沉思的生活。
①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吃、喝、穿、看、听,都是感官刺激。
②是追求权力和荣誉③运用理性追求真理前两种都是依赖别人,因为不是自足的,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不依赖别人,生活是自足和自得其乐的,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篇2: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
(读后感)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一)早前对林毅夫教授中国还能高速发展二十年、中国经济需靠投资驱动而非消费的观点有所耳闻,昨晚有幸到建南大礼堂听他亲自讲述,发觉他真实的见解并没有网络上流传的那般突兀。
在此简单予以归纳,并加上自己的观点,欢迎批评补充。
昨晚的讲座是围绕上面所说的第一个观点展开的,应该说中国还能高速发展二十年的说法有些太过精简,让读者不禁产生中国经济在现行轨道、现有约束条件下就能持续高速发展二十年的错觉,而他实际上的观点是中国具备继续高速发展二十年的潜力,论据很简单: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度量仅是美国的21%,生产水平上十分落后,后发优势明显,这个观点我想对中国未来再悲观的学者也不会反对,美国领跑世界经济近百年仍在增长,总不能说连小康都没奔上的中国已经气数全尽,连发展的潜力都没了。
在这里也可以发现,林教授对中国未来二十年的观点讲的是仅从目前发展水平考量,比及其他任何约束条件的有没有潜力高速增长,而非其他许多学者讨论的在现有约束下会不会高速增长,而这讨论的问题根本不同,但在论点快速流传的过程中,有没有潜力和会不会一律被简单的能不能取代,造成客体完全不同的两个观点被拉到一起火拼起来。
中国有没有潜力容易说通,但大家更关心的事将现实因素综合在内,中国的潜力会不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很可惜,林毅夫教授从头至尾都没有落到这一层面,作为一个与政府高层关系密切的经济学者,未能从政府信号或动向考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变动的可能,以及这对发挥中国潜力的影响,或者他心知肚明却避而不谈,我只能说真的很可惜。
除了中国经济具备继续发展二十年这一中心论点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支持论点,林毅夫教授的个人立场在这里有鲜明的体现。
在讲座的引言部分,林毅夫教授提到了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他对当时欧洲的另一重大变革绝口不提:资本主义革命,新的制度让旧制度下受压抑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应运而来的法制与民主让工业化进程步上稳定的轨道,如此关键的一环被林教授完全略过。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经济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不断涌现,为我们解释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路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著作,深受启发和震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经济发展的因素简单地归结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几个方面,但实际上,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路径。
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时,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其次,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吸取各国的经验,借鉴各种理论,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
最后,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发展已经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因此,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阅读,我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的读后感
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的读后感财富增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受追捧的领域之一,因为财富增长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阅读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财富增长的重要性,并对其理论背景和实现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注意到财富增长是一个长期复合增长的过程。
财富增长的本质是以持续、稳定的方式增加资本和技术,这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复合增长可以在经济周期上,实现更高的增长率,这对于那些追求持续增长的经济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高投资、教育和人口增长等一系列因素都是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支持,相互增强,可以持续地带动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富强。
其次,我还注意到财富增长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技术进步是财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技术进步还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生产能力,从而降低成本。
因此,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这个前提下,投资研发和教育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因此,政府和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投入至关重要。
此外,在阅读《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后我还注意到财富增长有时会伴随一些问题。
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源的浪费、失业率的增加等。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系的不完全性、不稳定性和某些利益集团的阻力行为。
因此,在实现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尊重自然、遵守规则等价值观和原则。
最后,我还注意到财富增长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财富增长需求和管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刚刚启动经济增长时需要增加投资,建立起适合于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 在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的阶段,应当注重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 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需要建立法律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和自然资源,逐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财富增长理论是一个非常广泛、复杂的领域,需要知识、智慧和对经济体系的深入理解。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的作者是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耶克,书
籍详细介绍了经济学发展史和各种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过程,从而探究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
本书是一部经济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哈耶克在书中提出了知识经济的理论,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解释。
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它不仅影响生产力,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还能促进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平衡。
这一理论阐述了知识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应用与知识转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展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发展新特征和规律。
读完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性。
它不仅能解释经济现象,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的研究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
因此,我坚信经济学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时,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考。
例如,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因为市场能够将人们的行动有机地协调起来。
这个思想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优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哈耶克还讨论了一些经济政策的应用问题,如市场信任和政府管制等,这些问题也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一本值得所有经济学爱好者阅
读的书籍。
读完此书,我们可以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书中得到启发,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个人成长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了解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解决问题。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后感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各国政府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和实践,众多学术界人士也在研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模型。
我近日阅读了一些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书籍和文章,并深感其对于我们理解和指导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政治地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因此,理解和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模型具有极大的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经济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理论,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另一类则是更注重经济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理论,如新制度经济学和人类发展理论。
这两类理论有各自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环境下具有各自的适用性,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指导经济发展。
追求持续经济增长的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强调市场竞争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认为经济活动中的奖励机制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政府干预和调控则会造成市场失灵,影响经济发展。
虽然这类理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在实践中,它们往往存在局限性和不足。
例如,在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下,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会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变革的影响下,市场竞争与公平竞争的界限变得模糊,需要政府干预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而新制度经济学和人类发展理论则在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兴起,强调了增长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包括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可持续性,环境保护,公平竞争等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机制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它指出了经济制度与其效率和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改革提供了指导。
人类发展理论强调了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它从人的多重方面来看待经济发展,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尊严等因素,为人们提供了反思现代繁华背后的价值取向。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读后感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读后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读后感读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文章,我深感这是一场宏大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华丽蜕变。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改革开放不断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注重民生福祉,打造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
我们积极推进扶贫攻坚、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等诸多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入人心,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普惠。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
同时,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中国特色的新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文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性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基础,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114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请大家参阅!《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逊先生的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三农问题”的学术著作,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我们对于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当我开始读此书的(序言)(一、二)时,我的认识是:失序的农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可能性存在的事实,但是就其在要素市场下的运作机制,又该如何去避免其继续失序,或者说如何去面对我们所不能回避的某些问题,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格调节机制等。
作为北京大学林毅夫先生的博士导师,约翰逊教授在生前对中国的关注,我想不会比国内的某些学者少,而只会是更多。
他的研究别有韵味,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子承父业”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的巨大反差,即:他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选择了“父承子业”,其对中国的研究兴趣萌发与加深,都是因为其女儿凯伊·安·约翰逊。
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二)中写道:处于对苏联农业的组织及其绩效的研究,我曾经尝试理解中国的发展。
但是,我对中国产生兴趣,主要得归功于我(约翰逊)的女儿凯伊·安·约翰逊(kayAnnjohnson)并且,格外令人韵思的是,他的女儿的博士论文即是对中国的研究,即《中国的妇女、家庭和农民革命》,遗憾的是至今我都未读过这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书,而是先入为主的去接触了她的父亲约翰逊教授的这本《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这本书的要旨,用约翰逊本人的话说,即为: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的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运作状况(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
(序言(二))他继续强调,···产出价格水平的高低只会影响到投入到农业中的生产资源的数量,但是对那些资源的报酬并没有影响,土地除外。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读书心得】《经济发展理论》于1911年问世,正如大多数包含重要思想的著作一样,这本书在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中也闪现着简洁的光芒,无论是否经过经济学训练,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它,这本书一开始,熊彼特就用几页的篇幅勾画了静态经济的图景,描述了什么是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
图景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生产活动开始的:有一个农民,在遥远的山村为城市生产谷物,用来制作面包供居民消费。
问题是:这个农民怎么知道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需要多少谷物来制作面包?实际上,这个农民根本不知道谷物会流向哪里,由什么人消费;不仅如此,农民的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中间人,才能达到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最终的消费者谁,只有最后的面包出售人可能是例外。
既然如此,农民是如何决定自己的产量的?农民很容易回答:长期的经验(部分是前人)告诉他,他应该生产多少;经验教导他,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应该满足的需求的大小和强度是多少,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不会轻易改变生产决策。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无论是经过简单的核算,还是遵从习惯的力量,他知道该怎样去耕作;他知道必须购入多少生产材料;他也知道必须支出多少劳动——这一切全都是根据长期的经验。
过去的经验支配着这个农民的活动,不仅是因为它们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还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他必须依靠前一时期的产品实物或这种产品换来的收入来生活;出于经验,农民的供货商也限定了他的各种需求的大小和强度,这使他卷入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张网向他传送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同时把他牢牢地固定在某种行为轨道上,不能轻易摆脱,在这里,出现了一种力量,使得经济中的每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做的事情,与上一时期基本相同,从而使经济体系以巨大的惯性进行着“循环流转”。
我们可以把农民的例子推广开,说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屠户出售的肉是多少,由他的顾客(比如裁缝)的购买愿望和价格来决定;裁缝购买多少,依赖于他的营业收入,这个收入又依存于他的顾客(比如鞋匠)的需要和购买力;而鞋匠的购买力又依存于他的顾客的需要和购买力;如此等等,不断追溯,最后我们会找到一个人,他的收入恰好于将货物卖给屠夫,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增长可以分为逼近均衡的增长和非均衡增长两类。
前者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它的数学基础是收益递减规律。
当经济发展到均衡点时,进一步的增长就不可能再继续。
而社会在不断变动,人口在增加,新的资源在被发现,资本在积累,所以增长总是可能的,但又是有限的。
因为一旦达到均衡就停止了。
要突破均衡就得靠创新,就是非均衡的经济发展。
均衡增长表现为投入要素的增加,也就是外延式增长,后者可以称为内涵式增长。
在均衡增长的模式中,没有创新,经济也能增长。
但那是由于投入的增加,而没有效率的提高。
对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从宏观角度来说,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经验的积累,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劳动力和资本流动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流动成本的降低,政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社会诚信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这些方面都会促进创新过程。
但对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要从企业的作用,以及企业家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来分析。
熊彼特从研究循环经济入手,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做了形象的描述。
在一个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化国家中,每一个经济时期中,每个人都是靠前一期生产的货物来生活的,那么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离开循环经济的某一环节,在走了若干步之后,又会回到这一起点。
每个家庭或者厂商的行为,都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做出的,大家都墨守陈规不轻易改变。
接着,他提出了“组合”的概念,通常人们讨论两种组合,经济组合和技术组合。
而且两者通常是背道而驰的,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仍然适合于给定的经济条件。
当我们把最终产品的组合不断的向上追溯,最终都会找到两种最根本的对象:劳动力的服务和土地的服务,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货物都设想成是劳动服务和土地服务的集合体,而且劳动和土地是同等重要的。
在劳动力中,有一种特别的领导的劳动,他会为其本身定出自己的目的,并似乎成为第三种要素。
监督者作为独立的劳动者之所以同一般的劳动者相区别是由于他们对生产方向、方法和数量做出决定。
那么循环经济有哪些特征呢?它运行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呢?第一,消费者是市场中的领导者;第二,劳动与土地根据其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三,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资料也根据它们各自的边际效用相等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当生产者向某一个生产方面推进很远的时候,由于同行业新竞争者的竞争,会逐步的消耗他的利润,并最终使其越来越少,直到消失;第五,商品实现的总价值会最终落实到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人手里,也就是在劳动力和土地所有者那里分配,而没有任何剩余;第六,这种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惯性力,可以抵制一些变化的发生;第七,在循环经济中,企业仅是把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而货币仅是扮演着交换媒介的角色,它只是与商品的流动方向相反而已。
那么已有的理论中对如何打破这个循环经济均衡是如何解释的?第一,摩擦,也就是错误,灾祸,惰性等导致损失的因素;第二,时间的消逝,生产资料是未来的消费品,因而比消费品的价值为低,因此,他们的价值不能竭尽产品的价值。
总之,循环经济从经济体系走向一个均衡位置的趋势来描述经济生活的。
其
中没有发展。
那么什么是发展?所谓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流转渠道中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
而我们要从工业或者说是商业生活领域来找到发展的原因,而非去消费者需求那里寻找发展的原因。
发展即是执行新的组合。
而与实现新的组合密切相关的是:竞争行为和信用。
新组合虽然可以在旧组合中出现,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其旁边出现。
新组合是抽取了旧组合中的购买力来进行的,而不应该假设通过闲置的资源进行。
信用对于实现新组合来说是首要的。
它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取出来,并将其分配给新的组合,这是通过信用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不是从普通百姓的储蓄中来,因为这部分钱不是为了赢利的。
人们可以用信用来实现新组合的购买力是对某种社会产品的一部分的一种命令书和请求权,银行家或者是拥有这种购买力的人是立在想实现新组合的人们和拥有生产手段的人们中间的。
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里,建构了独特的利息理论。
他认为,利息是发展的产物,利息来自企业家利润,利息并不依附于具体的产品,利润仅是暂时现象,而利息是永久的。
在发展的情景下,我们有了一笔钱,就有了拥有更大一笔钱的手段,因而现在的钱数,也可以说是潜在的更大的钱数,将具有一个价值贴水,并且将会导致一个价值贴水,在这里就可以找到对利息的说明。
这与费雪的利息理论相对应。
费雪认为利息是一种人们的心理作用,是对人性不可耐和人们投资机会成本的一种回报。
熊彼特从生产的角度对利息的产生给予了阐释,费雪则是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对利息给予了解释。
同时,熊彼特也建构了新的经济周期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创新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不只是表现为简单的模式,而是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因为新组合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时间上的均匀分布。
而是如果一旦出现,那就会成组和成群的出现。
也就是说创新活动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方法没有规律性,而是一个时高时低,时疏时密的间断过程。
而且企业家的出现也不是连续的,而是成群出现的。
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企业家的出现,可以促使其他企业家的出现,而且可以促使更多企业家以不断增加的数目出现。
这样由于创新活动时而高涨,时而停滞,就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均匀的,时而繁荣,时而衰退,呈现了一定的周期性。
总之,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打破固有的走向均衡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出发点。
以企业家利用从循环经济中抽取的信贷为杠杆,通过实现熊彼特意义上的五类新组合,实现有别于一般利润的企业家利润。
并以此为核心概念重构了利息和经济周期理论。
总之,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在一个世纪以前就系统的论述了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企业家也就没有经济发展,这句话在当今时代尤为正确。
但从该著作本身来看,它在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比在实际观点上的启发更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