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作业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检测]
1.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故C项错误;更不是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
2.新加坡《民报》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此时的中国正处在()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3.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材料中对联强调教育、科技,横批应是“科教兴国”。
4.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米袋子”,王乐义(山东寿光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这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 A.提高蔬菜产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提高粮食产量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析:选D。无论是蔬菜、粮食,还是农民收入,这都属于农村经济。显然,提高蔬菜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都属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竣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
材料三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弹试验成功的背景和影响。“背景”要结合材料信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综合回答,“影响”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或国家独立的实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美国的核战争
威胁与阻挠破坏;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背信弃义;技术落后和物资不足;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解析:选C。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的考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故选C项。
2.“‘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和提高国际地位,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3.1952年至1956年四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 406项。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解析:选A。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突出强调“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 406项”,结合“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科技领域也出现了“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