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本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属抒情散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散文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鉴赏故都的秋是在高一所学鉴赏散文方法上的扩展和加深,这篇课文是本册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篇重点篇目,它对本册散文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
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探讨,促使学生在散文的鉴赏和写作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本篇课文教学实现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2、体会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提高对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掌握运用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露的情感,思考今天的我们对....。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现代散文的较高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通过对故都北京的秋景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故都文化的了解: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线,通过对天空、街道、园林、寺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画面。
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的秋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一、背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年的秋天,故都的景色变得格外迷人,成为了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
本次说课将围绕“故都的秋”这一主题,探讨如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现故都的秋色之美。
二、材料1. 《秋水》——白居易水满西园滴翠微,夕阳无语照乘船。
夜深犹怕渔人报,茅店谁家犬吠连。
2.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三秋》——苏轼云物凄凉拖翠色,宫殿辉煌閟深轨。
草枯鹰眼疑无路,谷响乌声不敢知。
三、策略1. 讲授材料技巧在讲授本次材料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秋水》对景色的描绘非常细腻,可以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深秋的雕琢和霜冷之美。
(2)《登高》通过猿鸟的嘶鸣和天地的广袤描绘出深秋的悲壮和无限。
(3)《三秋》通过云物、殿阁、草枯等元素概括了这个季节的特点,传递出深秋的萧索和孤独。
让学生能够领会不同诗歌中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本次讲授的重要技巧。
2. 情感的引导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深秋所传递的情感,如孤独、萧索、慷慨、感怀等。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鼓励学生发掘自己心中的情感,思考过与生活中的烦恼、迷茫、孤独等的关系。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感受和面对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3.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阅读故都秋季的文学作品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感受深秋的魅力。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的文学作品吸收文化传统,结合个人的感受和性格等因素自由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都深秋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训练(15分钟)(1)播放故都秋季的图片,让学生体验秋季的美景。
(2)呈现材料,读出诗句让学生体验诗人的艺术魅力,领会深秋带来的情感。
2. 课堂讲授(40分钟)(1)让学生就材料中的诗句进行感性理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会领会不同诗歌中的内涵和特点。
(2)讲解材料中的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材说明本次讲解的文章《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篇。
该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悲歌”,涉及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两种文学体裁。
《故都的秋》是抒情文学,体现了作者白娥石对北京秋天的感慨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2.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写出自己的秋天印象。
三、教学重点1.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2.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表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故都的秋》自主感受,了解文章的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故都”的称呼,有何寓意?•文章中哪些描写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秋天的感慨和思考?2. 集体讨论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内容:•故都的“故”,指的是什么?如何反映在文章的描写和语言中?•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悠悠”,有何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选择“秋”这个季节来表达自己的感慨?3. 抒情文学特点探究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并请学生分享和总结。
抒情文学的特点:•情感表达强烈,以个人或集体的真实感情为主。
•语言风格优美,极富感染力。
•主要用于表达抒情、赞美、悲痛等情感。
抒情文学的表现手法:•描写手法:具体描写、意象描写、比喻描写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特点: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
4. 文本分析通过以上探究,学生已经对抒情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将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1.钟声悠悠……•“钟声”和“敲击声”通过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悠悠”,张扬情绪,表达作者的情感悲凉;•句式短小,旋律感强烈。
2.青松掩映……•“青松”和“黄叶”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小桥”和“流水”通过对比表达了生命的流逝;•动静结合,塑造文章的意境。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故都的秋》。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谋划和充分的准备,但总觉得做得不够好,因此希望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疏漏之处还望指教。
一、说教材本文是郁达夫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世外桃园里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灵魂,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而《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比较清晰,作者首先点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出北国之秋的秋味十足,作者选取了故都平凡秋景中的五幅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胜日秋果图;展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
文末再次通过比较以及作者的抒情语言,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推向了极致。
在五幅图景描写中,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的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使得情景浑然一体。
本文的语言优美,适合美读。
二、本课特点地位及教学目标五四以来,白话代替了文言,从而使现代散文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其在思想内容上已由以往的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因而文学审美和人文性大大增强。
同本单元第一课《记念刘和珍君》相比,《故都的秋》更为真切地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思绪,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现代散文杰作,因而可作为散文鉴赏的示范课来上。
在研究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时,按照《新课标》关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界定,我将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本课的首要任务。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北京的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等皆是见证它古迹和奇观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天,笔者身临其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感伤。
二、故都的气息
在北京的秋天,一股优美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你可以在这里走进任何一家公园,感受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
站在人海中,凝望着红墙黄瓦,不由得感到无限温馨。
三、故都的景色
故都的秋天,自然景色变得异常美丽。
笔者在慕田峪长城上游走时,发现山街林立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的红枫叶,不但鲜艳而美,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故都的风尚
在故都的秋天,不仅有风景的美丽,更有文化的沉淀。
正值国庆节,许多市民聚集在故宫前,看升旗仪式,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
因为故都,民俗风情不断地演化和创新,生生不息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都的秋天,无论你是来自哪里的旅人,这座城市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让我们珍爱这座城市,爱护环境,为故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故都的秋》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都南京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南京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四、说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故都南京的秋景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故都南京的秋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精读重点段落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 角色扮演: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
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下面是高一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3.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据新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
4.教学重难点:由于本文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以景来抒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因为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地位: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三、学习方法
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题:
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导入新课:(5分钟)
(1)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名篇参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
3、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体现课文意境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18分钟)
听完朗读之后,进行朗读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图重点读。
4、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4分钟)
(1)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2)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
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日胜果。
5、学生分组讨论。
(15分钟)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
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
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
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
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
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
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师生通过讨论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6、拓展训练,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3分钟)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
(1)《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2)文人眼中的秋。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7、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8、简要说明板书设计:
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
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
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
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