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杜威教育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

杜威教育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 (一)理论基础的比较 (二)社会背景的比较
(三)内容实质的比较
陶知行(中国)
杜威(美国)
1891—194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1859—1952
民主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理论基础的比较
陶行知

杜威



杜威
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促
进儿童的生长,教师对于儿童 的生长和发展给予指导,教育 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双方是平等者和合作者) 应唤醒儿童思维 学校为儿童思维提供情景 强调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儿童需要、兴趣和水平 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


(三)内容实质的比较:教师与学生
(三)内容实质的比较:教育与生活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否定读书?)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 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传承作用,生活离不开教 育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 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 会的能力,逐步扩大和改 进经验,从而把社会生活 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向前民族解放教育 培养人多方面素质教育 创造新的人生新的中国新的 世界 批判旧教育 教育改造创验改造 教育无目的,教育就是为了使 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 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 西强迫儿童去吸收 解决三脱离: 教育与社会脱离 教育与学生脱离 理论与实践脱离
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教师与学生相信儿童的力量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教师对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给予指导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双方是平等者和合作者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教师与学生反对传统教育的恭顺服从教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

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

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综上,杜威的“做中学”更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既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也重视间接经验的作用。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思想经常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进行了如下梳理。
一、背景介绍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在中国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即社会”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从而不得不另寻出路。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重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教育,而杜威强调二者要相互契合。
(3)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
杜威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倡导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主张以生活为中心,而杜威则认为生活只是教育的一个过程。
(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简化缩小为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强调拆去学校的围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鸟笼里面造森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即学校”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宇宙和大自然中去,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二)不同点:1、地位不同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
的区 别 。
足 有 机 联 系 的 ” ,他 的 “ 步 教 育 ” 是 以教 育 哲 学 为 进
陶 行 知 先 牛 曾 经 郑 重 声 明 , 他 的 牛 活 教 育 是 真 基 础 的教 育 。 的,而杜威 的牛 活教育是 假 的。冈为 ,陶先 牛曾说 , 我 们 可 以从 以 卜五 个 方 面 来 分 析 陶 行 知 与杜 威 真 假 牛 活教 育 理 论 的根 本 区 别 。
为 卡 体 的 , 以实 践 为 基 础 的 ,唯 物 的 ; 而 杜 威 先 牛 的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则 足 以个 人 牛 活 为 主 体 的 , 以经 验 为 萆
础的,唯心的。
陶 行 知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的核 心 是 牛 活 即 教 育 , 从 其
哲 学 思 想 看 ,属 于 唯 物 实 践 论 , 就 是 承 认 客 观 世 界 先 f 人 (丰 体 ) 而 独 立 存 在 。 现 实 世 界 是 人 创 造 的 产
二O一一年 第 四期
( 第4 ) 总4 期
重 庆 陶研 文 史
Go.l N.No1 40 24 e e a. .4 nr1
陶行 知 与 杜 威 教 育 思 想 的 比较
陈 莉
陶 行 知 与 杜 威 都 是 牛 活 与 教 育 的关 系 上 去 研 究 l
教 育 现 象 的 , 都 倡 导 牛 活 教 育 ,而 且 陶 行 知 曾就 学 于
的 生 活 起 源 论 中 的 牛 活 , 足 指 “凡 人 生 一 切 所 需 皆 属 之 ” , 它 不 只 是 指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生 存 需 要 的 “衣 食 丰 义 ”和 谋 求 职 业 的 “生 利 书 义 ”的 牛 活 ,它 包 括 物 质 牛 活 和 精 神 牛 活 ,也 包 括 个 人 牛 活 和 社 会 牛 活 。 由 于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一、约翰·杜威简介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社会进化论。

在这些基础上,他提出了以新教育理论,注意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陶行知简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09年考进南京汇文书院,次年入金陵大学。

1914年秋赴美留学,在美曾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师从杜威、孟禄等名家。

回国先后创办晓庄、育才等学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二人教育观点比较(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认为,学校可以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

学校生活要满足儿童需要和兴趣,同时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符合,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适应社会变化并将推动社会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既要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合发展需要,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把学校生活作为一个契合点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其实就是要改造不适当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

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批判脱离实际生活的传统教育观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杜威与陶行知之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之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异同点一、教育与生活1、相同点: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局面。

2、不同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

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二、学校与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学生现在的社会生活。

杜威“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试图吸收社会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学校,因此,广泛地实行它是容易的,而“社会即学校”的概念与之相反,它寻求的是将学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通过与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异同与互补之处。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生活思想同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理念的理解,也能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阐述,包括其核心理念、主要特征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接着,将对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类似的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分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揭示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积极吸收并发展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作为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与生活应当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生活的全部领域,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实用。

同时,陶行知也强调“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不应只是封闭的教室,而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

学生应在社会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比较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与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两位教育家均在其理论中强调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本文将分别概述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期深化对教育本质和生活理念的理解,同时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杜威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来丰富经验、锻炼能力的过程。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则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文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杜威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思想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将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坚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和教科书,而应该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过程应模拟并反映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真实含义。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他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一个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巨擘,一个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万世师表”的称谓。

他们虽是师生关系,却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同的教育体系。

但这些不同之间也拥有着相同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陶行知是留学美国,师承杜威的中国近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从表面看,两种教育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其实,它们的内涵和实质是相同的。

首先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

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他们都共同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活 所 自营 , 活 所 必 需 的 教 育 。 ” 生
其 一 , 教 学 做 合 一 ” 的思 想 “ 形 成 有 一 个 过 程 ,并 非 简 单 地 将 杜威 的思 想 中 国化 。1 1年 , 行 99 陶 知在《 教学合一 》 文中便提 出了 一 相 关 观 点 。12 年 , 在 南 开 大 学 95 他 讲 演时 , 是 以“ 学 合一” 题 , 还 教 为 当 时 南 开 大 学 校 长 张 伯 岭 先 生 提 议 将 题 目改 为 “ 做 合 一 ” 这 使 学 , 他 大 受 启 发 , 渐 形 成 “ 学 做 合 逐 教 ” 思 想 。到 12 年 , 便 在 《 的 96 他 中 国 师 范 教 育 建 设 论 》 , 统 地 阐 中 系 述 了 这 一 思 想 。他 指 出 这 一 思 想
行 知 在 晓 庄 师 范 的 教 育 实 践 中 逐 渐摸 索 出来 的一 种教 育理 论 , 主 要 m “ 活 即 教 育 ” “ 会 即 学 生 、社 校”“ 学做合一 ” 部分组成 。 、教 等 从 理 论 来 源 上 看 ,陶 行 知 的 生 活 教 育 离 不 开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陶行 知 曾是 杜 威 的学 生 , 其 受 影 响 是 很 自然 的 事 情 ,但 他 并 非 照 搬 杜 威 的 观 点 ,而 是 结 合 中 国 当 时 的 实 际 ,根 据 自己 的办 学 经 验 , 出 自己 的教 育 主 张 。在 杜 威 提 的 教 育 理 论 中 , 教 育 即 生 活 ” “ 、 “ 校 即 社 会 ” “ 做 中学 ” 是 重 学 、从 要 组 成 部 分 。 杜 威 教 育 的着 眼 点
学 教 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圄 张 迪 平 王颡 玮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和杜威是两位教育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针对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别展示他们的主要观点和对教育的贡献。

首先,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场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

他强调学习要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观察、感知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杜威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他提倡的“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

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学习和生活的整合,他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并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成长。

他们都强调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学法教法研究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董艳娇(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与儿童中心论。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且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五路探讨法及创造的儿童教育。

通过两人观点的比较分析,引发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教育儿童【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5-02杜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与本能论心理学、社会进化论这些理论基础上,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

吸取了西方历史上众多思想家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实验科学的新成果,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1]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

师从杜威、孟禄等名家。

回国先后创办晓庄、育才等学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且创造和试验了生活教育理论。

[2]1.教育思想的不同(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3]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4]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横向上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的一生。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
在当今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和意义愈发显著。随着科技的迅速 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强调的教育与生活的理念,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和重视。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一、思想背景
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的思想强调了经验的积累和改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儿童的探 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内容
二、思想内容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1、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
陶行知和杜威都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他们都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 力。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感和个人价值,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启示。他们的思 想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后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 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一、思想背景
一、思想背景
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在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 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压力。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教育的问题, 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思想背景

传承与创造-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

传承与创造-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

传承与创造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美国教育家杜威是从10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 院任教的。

11年9月,我国近 代教育家陶行知从伊利诺伊大学 转学到该校学习,选听了杜威开 设的一门“学校与社会”课程,受 其影响颇深,他也自称为杜威的 “受业弟子”。

后来,包括陶行知在 内的一些杜威的学生促成了杜威 11年开始的访华讲学活动,期 间陶行知主要担任了杜威在南 京、上海等地讲学时的翻译。

陶行知早期的教育思想确实受过杜威的影响,但他在传承 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汲 取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 践进行了改造,最后形成和发展 了他自己具有特色的生活教育 理论。

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奠基 人、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曾在 《陶行知与杜威》中说:“陶行知 是杜威的学生。

但他正视中国的 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重新理解教育与学校对于教育与学校问题,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自称把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跟头。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明确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在杜威看来,“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他这里所说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的发展以及发展的各个阶段。

儿童的本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与生倶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在的东西。

教育应该从儿童生长的需要出发,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生长得以进行。

针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病,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缩小成一种雏形的状态,使其自身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形式。

杜威与陶行知

杜威与陶行知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经验是杜威实验主义哲学和实用教育体系的核 心。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 过程,这种获得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 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 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又 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 教是学以的个中人心生原活则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
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要根据生活的需
要。 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 物的实践的教育论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
的 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向好的路上走。
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三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两者为了教育理论的支撑创办了学校两种教育的民主性非常强烈终生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四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的区别时代背景的不同哲学思想不同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应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与兴趣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 四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区别 五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的问题。 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书呆子、田呆子”,长不 出科学的种子。
二、因为“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
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育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作者:董艳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5期【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与儿童中心论。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且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五路探讨法及创造的儿童教育。

通过两人观点的比较分析,引发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教育儿童【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5-02杜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与本能论心理学、社会进化论这些理论基础上,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

吸取了西方历史上众多思想家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实验科学的新成果,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1]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

师从杜威、孟禄等名家。

回国先后创办晓庄、育才等学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且创造和试验了生活教育理论。

[2]1.教育思想的不同(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3]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4]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横向上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的一生。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到身心全顾的。

[5]教育的中心是实际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把学校外面的生活世界压缩搬到学校生活空间来,在学校打造的生活空间里教育受教育者。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并不是照搬杜威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中国当时现有的国情上提出的。

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理论源泉,它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

教育应由生活决定。

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

[6]他的教育思想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灵活与创新,站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角度,指导和改造农民的生活,开发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推行大众教育。

(二)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杜威指出,理想的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7]对于体现了学校即社会基本原则的学校来说,杜威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校内学习必须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该具有自由地相互影响。

社会即学校从一方面说,社会包含学校的意味,也可说是以社会为学校,那么就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也包含着社会的意味。

学校进步依赖社会力量的帮助;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

陶行知曾以鸟笼设譬,来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含义。

他认为,应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就像鸟笼打开,让鸟儿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自由翱翔。

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理论是要反对传统的学校,使学校生活社会化,有助于消除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隔离,但是社会化的学校生活并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本身。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要求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的围墙,使学校生活真正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6]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

(三)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杜威指出:“人们最初的知识,最根深蒂固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8]他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只让儿童静听,把师生关系搞成像抽水筒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忽视学生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们自由地、直接的和主动地活动。

由此,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原则。

这种教学方式倡导通过各种作业、各种活动,即从做事情—而不是读死书或听人解释—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

[9]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使学校与生活密切联系,其结果是:学校得到新生,完全革除传统教育知行脱节、动脑不动手、儿童处处被动地弊病。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10]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做。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又强调行动是知识的源泉,并提出在劳力上劳心。

杜威做中学的理论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范围,所以说他的“做”只是满足儿童的活动本能,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是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求,并不是真实社会背景下的做。

陶行知把做中学改造成教学做合一,他的做并不是杜威模拟的生活,而是以现实生活实践为基础。

陶行知的做是当时环境下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行为,即当时投身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行为。

(四)五步教学法与五路探讨法五步教学法的要素是:(1)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即令其产生兴趣的一些活动;(2)在这种“情境”里面产生促使学习者思考的“真实问题”;(3)学习者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4)学习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并加以整理排列,使之有条不紊;(5)学习者将设想付诸实施,并检验其有效性。

陶行知在学习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前期进行了大量的传播,后来随着他本人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对杜威五步教学法进行了改造。

他提出在“疑难”前加一行动这个步骤,便有了他的五路探讨法:即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

“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11]五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的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和传统的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

杜威的这一理论适合于儿童从实践中手脑结合的探究学习,而不适用于被动地、静听的课堂教学。

而陶行知的五路探讨法的内核,便是做或实践。

它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经验,并求得验证。

除此之外,他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以创新思维作为更高目标。

(五)儿童中心论与创造的儿童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天性、本能的基础上。

他批判传统教育只是自上而下地把成人标准、成人所指定的教材与教法强加给正在成长的儿童,所强施给儿童的东西超出了儿童经验的范围。

[12]杜威竭力反对传统教育的这些特点,主张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

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创造的潜能,但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才能使这种创造力获得发挥和解放。

他用简明形象的诗句说明了“行动”与“创造”的关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可见,只有行动才会有创造,在行动中产生了困难,就会想办法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经过一番努力后,获得新的价值或方法,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儿童中心论的思想并非杜威首倡。

当杜威形成这一教育观点时,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正在欧美风起云涌。

谈到儿童教育问题时,杜威明言他深受卢梭的影响,并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建立在自己吸收了先进的教育观点并在自己积极办学的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他反对把儿童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反对压迫儿童的天性,认为应尊重儿童,并且深信儿童身上所蕴含的潜力和创造力。

2.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通过对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诸多方面的紧密联系和明显区别,特别是陶行知对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和创新。

这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实施早期教育首先,教育是要从早开始,但这早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立足于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孩子以科学、适宜的启蒙和引导。

维果斯基虽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头的观念,但格赛尔通过实验也提出著名的成熟论,即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儿童不是无能的,但也不是万能的。

真正的儿童,他们需要的是参与、体验,他们有着对周围一切的好奇与兴趣。

这种种好奇与兴趣是现代家长教师最应该去培养维持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去提出对他们的要求。

其次,儿童的教育是要早,但不能急。

现在许多家长、教师们的心太急,孩子不管吃什么、学什么都需要时间消化,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

(二)注重儿童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之后,家长、教师还得要重视儿童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引导。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速,信息变化快捷,在这样背景下的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习各种搜集获取资料的途径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内容要远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学习热情是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热烈、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

它是在学习兴趣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是一种比学习兴趣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情感。

[13]参考文献:[1]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2]余子侠.中国教育名家思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6.[3]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2.[4][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9-200.[6]周宵霜.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1):27-28.[7]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1.[8]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1.[9]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8.[10]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89.[1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28.[1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13]季旭峰.陶行知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12(4):1-4.作者简介:董艳娇(1991-),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前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