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祥益历史文化溯源研究

合集下载

2024.七年级历史8课教案

2024.七年级历史8课教案

(一)教学导入:请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字?这是甲骨文“鼎”字,常言道“九鼎在手,天下我有”请问同学们“九鼎”代表什么?青铜器不仅是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也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人文情怀呢?我们一起走进上古三代,青铜时代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内容:
主题板块一:民生之爱
(1)学生识记有关“日食”“慧星扫过北斗星”和夏商历法成就,提问先贤仰望星空,记录天文现象,记录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结合“二十四节气”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思考其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感受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自主学习医学成就,教师抽查提问基础知识,神农、扁鹊等探究病理体现了什么伟大情怀?(关爱百姓什么健康)
主题板块二:“美好生活”之爱
(1)自主学习甲骨文的由来、发现、记载内容,教师通过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培养学生感受甲骨文的文字之美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联系和维持中华民族的根。

(2)通过出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何尊、利簋等青铜器感受,感受青铜器的精美和所蕴含的历史价值,通过了解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文明感受中原与古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

(3)通过图片曾侯乙编钟,感受大国工匠精神。

(4)为什么商周时期的大国工匠们要制作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敬天、敬祖、享受生活)
主题板块三:民”声“之爱
(1)了解《诗经》的形成和内容,通过相关内容感受其所反映的价值内涵?
(2)自学“楚辞”的形成和屈原事迹,结合《离骚》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爱民情怀”(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先贤们仰望星空,探究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创立历法、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林存阳;罗刚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8)2
【摘要】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

“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

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

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

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

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总页数】9页(P16-24)
【作者】林存阳;罗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
【相关文献】
1.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的文献学成就考述——《朱熹礼学诠释学美学与构建当代和谐生活世界之意义研究》系列之一
2.清儒孔广林礼学思想探论r——以《孔丛伯说经五稿》为中心的考察
3.现代礼学史研究的发端之作——蔡介民《中国礼学史刍议》探微
4.在礼仪之邦寻找失落的礼学——《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评介
5.集清儒郑学之成凿《三礼》郑注之户——读杨天宇著《郑玄三礼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千头万绪,而且教材在叙述中逻辑不甚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中华文明”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文化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文化溯源事例分析报告

文化溯源事例分析报告

文化溯源事例分析报告文化溯源是指通过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现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化溯源的事例分析。

事例一:茶的溯源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之一。

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在中国古代,茶被视为药物和美容品,只有贵族和士人才能享用。

茶的泡制和饮用方法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然而,茶的溯源远不止于中国。

经过研究和探索,人们发现茶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邻国印度。

公元前6世纪,佛教僧人携带茶叶从中国传入印度,茶文化逐渐在印度流行起来。

尤其是在印度的波斯帝国时期,茶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之物。

茶的溯源不仅仅扩展到了印度,还延伸到了东亚的其他国家。

7世纪时,日本的僧人从中国带来了茶叶,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而在中国南部的福建省,茶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对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茶的溯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演变过程。

茶的溯源证明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维护文化多样性。

事例二:舞龙舞狮的溯源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舞龙舞狮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耕文明。

据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舞龙舞狮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代君主国家楚国。

楚文化以虎为图腾,龙和狮子作为神兽,被民间用来驱邪祈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舞狮逐渐成为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在春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来庆祝丰收和祈福。

舞龙舞狮的技艺和表演方式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地方风格,例如广东的南狮和湖南的马头琴。

舞龙舞狮的溯源不仅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还展现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移民的流动,舞龙舞狮的表演艺术也传入了东南亚和其他华人社区,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舞龙舞狮的溯源,我们可以了解到舞蹈和戏剧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娱乐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以看到舞龙舞狮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我们谈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时,指涉的不是一个有清楚边界的行政版图,而是那个孕育出中国核心文化的自然地理空间。

因为文化系统的范围和行政单位的版图是不同的,后者有明确的边界以表示主权的所属,而前者不可能有显然可见的界限。

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

整体看来,中国对外以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

然而,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并不只是看向一个方向,而是四方八面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各有创新,也有交流。

这一情形,造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面貌: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

蒙古地区横跨中国的北方,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而东北地区,有大河和密集的大树林,那里的居民靠渔猎为生。

草原牧人与东北森林居民是最早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族群,他们生活习惯的不同之处是森林居民多定居;相同之处是都靠牧、猎为生,都能跨马作战驰骋千里,攻伐其他地区的居民。

农牧的分界线,即是长城所经之处。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

黄土平原上的居民,背向青天脸向地,艰苦求生,每一份粮食都是靠自己的汗水换来的。

土地要经过耕耘成为熟地,双手上的厚茧缝里充满了黄土,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

他们吃苦耐劳、安土重迁,心态比较保守,但在南方长江流域的他们的邻居就不一样了。

长江经过高山以后,流入丘陵,穿过四川的峡谷,奔向有着湖泊和小河流的大平原。

丘陵山林里有足够的粮食,湖泊和河流旁有许多肥沃的土地,所以这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心态是活泼的,他们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

他们的歌唱有如树林里的清风和溪谷里的流水。

谦祥益历史文化溯源研究

谦祥益历史文化溯源研究

“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陞,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这是清代及民国年间北京城家喻户晓的关于生活服务的俗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时尚风向标。

这里的马聚源指马聚源帽店,内联陞为内联陞鞋店, 四大恒是四家信誉卓著的钱铺2,都是声誉卓著的字号。

而“八大祥”则指八家经营绸缎呢绒布匹等的店铺,均由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经营,章丘孟氏具有齐鲁商人典型的忠厚传家,诚信经商的特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八大祥”成为历史上北京最重要的绸布专业店群体。

关于 “八大祥”至少有三种较权威的提法,据《北京大栅栏》3一书记载,“八大祥”指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广盛祥、祥义八家店铺;据《北京老字号》4一书记载,“八大祥”为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瑞成祥、庆祥;另据《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北京卷》5中的记载,当时的“八大祥”为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瑞成祥、庆祥八家。

无论哪一种提法,都绕不开谦祥益和瑞蚨祥,“八大祥”中谦祥益经营时间最长,开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姓家族经营布匹之源,瑞蚨祥资金最雄厚是行业公认的。

推根溯源,研究谦祥益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传承老字号历史文化精髓,发掘“八大祥”经营管理文化,再现近代民族资本的奋斗历程。

一、旧军孟氏起源(一)旧军孟氏发源地——章丘旧军谦祥益源于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现山东省济南章丘市的刁镇旧军村),正是从这个村庄中,走出了闻名全国的“八大祥”。

据当地方志记载,旧军历史悠久,汉武帝时有猇城,东汉年间改城为县,属济南郡。

宋朝景德年间,“移县北置清平军,后废清平军置军使”,由此称旧清平军镇,简称旧军镇。

旧军镇水陆交通便利,北宋初年开凿的运粮河由镇西径流向北,小清河从镇中东西穿过。

另有平坦大路与县治、省城相通。

清康、雍、乾时期,镇容繁华,商贾云集,物阜民殷,“世族名流、毂击肩摩”,有“小济南”之称。

刘益谦的干货

刘益谦的干货

刘益谦的干货作者:漆澜来源:《艺术当代》2017年第01期漆澜(以下简称“漆”):今年11月份是上海展览季,众多展览一时云集,几乎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在当代艺术市场实际上仍然处于萧条期的当下来看,这种情形有些让人意外。

我们2017年第一期将推出一个专题,专门对这些案例进行集结,与大家分享这种盛况,也与大家一起分析这种热潮的潜在动因。

目前西岸已经成为上海当代艺术的第一展示、活动兴奋区,而龙美术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次你们在11月推出的古代绘画展“敏行迪哲——龙美术馆宋元书画私藏特展”,在当代展览云集的西岸显得很独特。

一般来说,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文博级别的书画展,似乎都应该选择文博界或古代书画研究领域的专家担任,而龙美术馆此次展览的策展班底也比较特别,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刘益谦(以下简称“刘”):这个展览请的是两个年轻人担纲,郝量是画画的。

谢晓冬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哲学专业毕业的,我认为他的传统文化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去年“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也是由他参与策展,他对文博类展览已经很熟悉。

展览名称由郝暑拟定,“敏行迪哲”,“敏行”,有勉力修身之意,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里暗合了民间收藏家的行为态度;“迪哲”,出自《尚书无逸》,“敏行”与“迪哲”就是收藏家的标准,敏于行,因为收藏是很辛苦的事。

“迪哲”,是给当下学术研究和创作的启发。

他俩凑在一起推出这个展览,也是传统经典和现代经验的结合吧。

另外,年轻人相对单纯一些,我们也没有什么限制,全部由他们放开手脚去策划,我觉得这样反而比跟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交流起来轻松、愉快。

此外,年轻人在策展、呈现上也与年轻的观众更有亲和力。

我们在当代艺术展览季推出这样一个传统经典的展览,也是想让年轻的观众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特别是一些从事当代艺术的年轻人,也想让他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重要性。

我认为“专家”的说法值得分析。

打造文化品牌 传承相声艺术

打造文化品牌 传承相声艺术

打造文化品牌传承相声艺术作者:王兴昀张巍来源:《曲艺》2015年第10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相声茶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天津在全国打响的文化品牌。

在天津众多相声茶馆中,坐落在估衣街百年古建“谦祥益”中的谦祥益文苑凭借着主办者史清元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坚持非营利性的经营定位,汇集了天津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相声演员,在尊重传统、遵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天津茶馆相声的重要阵地。

谦祥益文苑通过主办周末相声俱乐部和天津相声节,搭建了天津相声社团之间以及天津相声社团与外地相声社团的交流平台,塑造了天津茶馆相声的新品牌。

谦祥益文苑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营之路。

一、谦祥益文苑的创办与经营模式谦祥益文苑的主办者史清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相声爱好者,早年经常到南市燕乐茶馆欣赏相声演出,也由此与许多相声演员所熟识。

2006年,史清元投资创办大金台相声茶馆,走上了相声茶馆经营之路。

2009年,他接办谦祥益文苑。

谦祥益文苑内部的装修古朴典雅、十分别致,文化韵味十足,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老天津茶馆的风貌,很容易就把人拉进听相声的氛围里。

谦祥益文苑并非是由某个相声社团经营的茶馆,自身也没有专属的相声社团,而是以剧场为演出平台,欢迎各相声社团来此演出。

创办伊始史清元便认为:“我们开办谦祥益文苑的宗旨,不仅是为了给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们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传授技艺的平台,更是想开通一个让中青年相声演员磨砺技艺、走向成熟的艺术场地。

完善的演出场所、一流的硬件设施只是相声发展的外部环境,专业相声表演艺术家们的执著追求,广大爱好者的支持关注,才能更好成就相声艺术的发展和兴盛。

我们希望尽己所能,把谦祥益文苑建成有创新、有内涵的津味相声基地。

”在这样的定位下,史清元希望谦祥益文苑成为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展示和传承的舞台,广泛吸纳相声演出,唯一的标准是“尊重传统相声,遵守相声传统”,演出形态涵盖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化装相声、相声剧以及双簧。

《中国文明大观》出版

《中国文明大观》出版

作者: 文华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55页
主题词: 出版社;中国文明;曲艺;专题综述;历史流变;相结合;民族文化;当代文化;文献资料;研究成果
摘要: <正> 我校中文系余世谦编著《中国文明大观》一书,最近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综合古代文献资料和当代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国文明精华于一书,融民族文化瑰宝于一册。

它采用专题综述与分条列目相结合的体例形式,分列25项、52类、1200多个条目。

每项专题前撰有综述,介绍该领域的历史流变、内容概况,给人以概括而集中的知识;之后,分条列目,具体介绍该领域的“名贵精要”。

举凡中华民族、历史名城、名山胜水、园桥寺塔、石窟陵墓、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碑帖、科技发明、古籍典册,乃至古代服饰、节日风俗、南北拳术、传统名产等等,皆择精取。

汉口史话汉正街老字号“谦祥益”

汉口史话汉正街老字号“谦祥益”

汉口史话汉正街老字号“谦祥益”500年汉口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商业史,“谦祥益”是众多老字号中的一员,折射出汉口市民创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各位看官:信誉生财有道财源茂盛;守法纪货真价实买卖兴隆。

在老汉口的记忆中,“谦祥益”与其说是一个绸布店的名号,不如说是城市的一个地标,初来汉口的人要去汉正街,“谦祥益”就是一个参照物,人们会告诉您,在“谦祥益”的“高头”(指汉水上游)或“底哈”(指汉水下游),这是因为“谦祥益”居于汉正街的中段,再加上“谦祥益”名气大,找到此店就好找那些密密麻麻的街巷了。

昔日,汉口汉正街店铺林立,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有一家老字号绸布店,门上一幅宽匾黑底金字,上写着“谦祥益衡记”。

门口一幅对联写道:布种多颜色花样皆鲜艳;匹幅宽价格质量合要求。

几十年,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异常激烈,但此店的生意虽有波折,但却能稳步增长,令同行同业不得不佩服几分。

若问其中奥秘,这得从头说起。

“谦祥益”字号,源出于《尚书·大禹谦》的“谦爱益”一语。

孟兴泰为“谦祥益”的始祖。

清嘉庆年间,孟兴泰之子孟毓溪是山东省章丘市旧军镇人,是孟子的后裔。

他先在素有“山东第一村”的周村收购了刁家败落的产业,开设了第一家布店兼染店的恒祥布店。

恒祥经营有道,生意红火。

道光初年(1821年),孟毓溪因病去世,身后只有一子孟传珠。

其弟孟毓湄则有四个儿子,所以他们主张将家中全部资产按人均分掉。

实际上,他们这一家的财产主要是孟毓溪父子挣下的,孟传珠坚决不同意分。

弟兄们之间调解不成,诉上了衙门。

结果孟传珠官司打败了,仅分得4万两白银和周村恒祥母号,其余家产及赢利较多的分号被其他弟兄们分掉了。

孟传珠在亲友劝说下,将资产全部投资于工商业,把周村商号改为“谦生德祥”号。

嘉庆末年(1820年),资东(孟毓溪)的远房外甥董连元进店学徒,此人精明干练、极懂经营,深得孟毓溪父子的赏识,资东孟传珠下定决心要干—番大事业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要经营好,管理人才是第一,于是毅然任用原恒祥雇员董连元为经理,并且放手让他全部负责,随将恒祥染坊更名为“谦祥益”。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紅山、良渚、仰韶大墓隨葬玉器觀察隨想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李伯謙李伯謙//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大約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陸各地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均先後發生了重大變化。

紅山文化的壇、廟、塚,良渚文化的高大祭壇、貴族墳山和去年剛發現的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城址是最爲世人稱道的,原先不被學術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靈寶西坡大型建築基址和大墓的發現而令人刮目相看了。

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社會結構也正處在激烈的新舊轉型當中,文明化進程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時期。

在當時那個時期,變是普遍的,變是激烈的,但是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變化的形式、内容和側重點又是有所差别的。

比較這些差别,分析這些差别,我感到這決非表面上的不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層次的、涉及到文明化進程中不同模式的問題。

以下僅以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隨葬玉器的情況作些比較,談些不成熟的意見,懇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仰韶墓葬隨葬玉器的一般況和實例情況和實例仰韶墓葬隨葬玉器的一般情一、紅山紅山、、良渚良渚、紅山文化因 1935 年最早發現於内蒙古自治區赤峰紅山後而得名1。

主要分佈於今内蒙古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並波及到河北省北部,而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淩河中上游之間最爲集中。

紅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年~5000年間,當地早於它的是興隆窪文化,晚於它的是小河沿文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遼寧省考古工作者對遼西紅山文化遺址的調查和在東山咀、牛河梁等遺址的發掘2,是紅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在考古學界廣爲傳頌的壇、廟、塚等重要遺跡都是在這次調查和隨之進行的發掘中發現的。

據牛河梁遺址發掘簡報和郭大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塚》一文3的介紹,在牛河梁地區已發現20多處遺址點,其中有編號的16個地點中13個都是積石塚,經過發掘的有3個地點,即第二、第三和第五地點。

文化的溯源——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释读

文化的溯源——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释读

文化的溯源——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释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化的溯源——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释读是一部探讨中国文化演变历程的重要著作。

重庆铜梁“龙文化”非遗视觉元素提炼与数字化重塑研究

重庆铜梁“龙文化”非遗视觉元素提炼与数字化重塑研究

重庆铜梁“龙文化”非遗视觉元素提炼与数字化重塑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5)二、文献综述 (6)2.1 龙文化的历史沿革 (7)2.2 铜梁龙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 (9)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 (10)三、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提炼 (12)3.1 龙形图案的造型特点 (13)3.2 色彩运用与象征意义 (14)3.3 图案与文化的结合 (15)四、数字化重塑的理论框架 (17)4.1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18)4.2 视觉元素在数字化中的表现形式 (19)4.3 龙文化数字化重塑的目标与策略 (20)五、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数字化重塑实践 (21)5.1 设计理念与创意构思 (23)5.2 技术实现与方法选择 (24)5.3 数字化作品展示与评价 (26)六、案例分析 (27)6.1 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28)6.2 失败案例剖析与反思 (29)6.3 案例对比与启示 (30)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成果总结 (33)7.2 存在问题与挑战 (34)7.3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35)一、内容综述本研究以重庆铜梁的“龙文化”非遗传承为核心,旨在通过对传统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深入提炼和创新数字化重塑,探索其在传承、弘扬、应用方面的全新可能性。

重庆铜梁拥有悠久的龙文化历史,这源于神秘的龙文化信仰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

铜梁民间艺术中,龙形雕塑、壁画、刺绣等作品涌现出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龙文化视觉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遗文化逐渐面临传承断层和价值虚化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进行精细整理、分类和分析,挖掘其内在规律和艺术价值。

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新型技术手段,构建“数字龙文化”实现龙文化的立体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助力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得到创新发展。

谦祥益:“三宝”蓝布声名远播

谦祥益:“三宝”蓝布声名远播

56清末民初,山东章丘孟氏成为中国北方商业的最大资本家族,孟氏家族有一条传奇的血脉,即他们是号称“亚圣”孟子的后人。

孟氏家族的商业遍布北方各大中城市,商店名字大多带一个“祥”字,称“祥”字号,祥字号商店包括绸布店、茶叶店、锅店、金店、钱庄、当铺等。

孟氏家族经营的庞大商业集团,参与构建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商人辉煌的记忆。

其中的谦祥益,创办于清道光年间(1830年左右),股东孟毓溪是山东省章丘市旧军镇人。

孟毓溪在山东周村开设了第一家布店兼染店的恒祥布店,恒祥经营有道,生意红火。

孟毓溪病故后,其子孟传珠将恒祥改为谦祥益。

谦祥益先后又在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开办分号,达24家之多,而且每开设一分号,即投资白银4万两,可见其实力之强。

它的分号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谦祥益体系。

清光绪十一年,按公历算是1885年,此前江南的汉口布匹市场三种布鼎立,各有千秋,它们是上海产的阴丹士林布、日本产的三洋布,以及汉口本地产的土布。

阴丹士林布与三洋布都是宝蓝色,但阴丹士林布色彩均匀,且不褪色;三洋布色彩一般,褪色,但质地却细腻些;土布是由本地产的土坯布染色而成,色泽斑驳易褪色,织纹粗糙,但便宜耐穿。

这就形成了三种布的不同价位,适应了汉口不同层次的市民需要,因此它们井水不犯河水,并存于汉口的大市场。

但是,1885年以后,这种长期形成的布料市场格局陡然起了变化,原因是北京的谦祥益布店来汉口设立分店了。

老板孟传珠将眼光瞄准了江汉之交的汉口大市场,拨银5万两,将他的独子孟继富派到汉口,筹备第八家分店。

孟继富也的确没有辜负其父的厚望,从他1885年秋在汉口汉正街的仁和街开设谦祥益布店起,到1889年一共才5个年头,就已经让谦祥益生产并销售的宝蓝官布、宝蓝竹布、宝蓝洋布名满汉口,号称三宝蓝布。

其声名远播到荆襄、陕川、湘赣一带,吸引了那儿的客商纷纷来汉口进货。

原来,谦祥益的秘密武器是将民间织的土坯布买回去后,进行重加平整,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泥巴将土坯布两面糊平实了,露天晾上两天,然后才三进染缸,轮番上色。

女掌门人——谦祥益

女掌门人——谦祥益

女掌门人——谦祥益
赵敏
【期刊名称】《老字号品牌营销》
【年(卷),期】2022()15
【摘要】谦祥益绸布店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是和瑞蚨祥齐名的“八大祥”之一,谦祥益是在清道光年间,也就是1830年由孟毓溪创办的。

孟毓溪也属于山东章丘旧军镇孟氏。

早年间,孟毓溪靠着推车卖布、走街串巷为生,积攒到一些资金后,便在素有“天下第一村”的山东周村开设了一家布店兼染店的“恒祥”布店。

【总页数】2页(P1-2)
【作者】赵敏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r北京老字号谦祥益丝绸史料
2.缘结“谦祥益”
3.布衣"谦祥益"
4.谦祥益
5.谦祥益历史文化溯源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估衣街华丽转身百年绸缎庄展津味文化(组图)

估衣街华丽转身百年绸缎庄展津味文化(组图)

估衣街华丽转身百年绸缎庄展津味文化(组图)坐落在天津估衣街的谦祥益绸缎庄外部(左下)和内部(右上)。

提起天津估衣街就不能不提谦祥益绸缎庄。

目前,随着估衣街地区再次提升改造,谦祥益将保持原貌。

谦祥益的经理表示,要把茶馆文化继续发展下去,打造天津的“老舍茶馆”。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天津商业“活化石”据文史专家介绍,上世纪初,估衣街是当时天津的商业中心,谦祥益绸缎庄于1906年始建至1913年完工,由山东章丘旧军镇孟氏家族创办。

当时的谦祥益绸缎庄分为两个部分,后来其中的“保记东站”已被拆除,只剩下现在人们看到的主楼部分。

专家介绍,当时天津漕运发达,来往货商都聚集在今天估衣街、北大关附近,带动了这里的商业发展。

谦祥益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生意遍布“三北”,跨越长江两岸。

在清末民初,虽经历几次大劫难,但都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

因此,谦祥益绸缎庄可以说是见证天津商业发展的“活化石”。

茶馆演绎津味文化没落之后华丽转身谦祥益文苑茶艺楼经理郭时扬介绍,上世纪末,谦祥益绸缎庄在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后,逐渐没落,70年代曾作为红桥百货公司批发站,后来先后成为杂货店、网吧,在2000年前还一度处于停业状态。

2002年年底,谦祥益绸缎庄经过整修,恢复原来面貌,变身为“谦祥益文苑茶艺楼”,汇集京津地区众多曲艺、相声名家,成为华北地区有名的曲艺舞台。

目前,已有100余位曲艺、相声名家在这里登台献艺。

当时的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恢复谦祥益原貌,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创造新价值。

郭时扬说,百年老字号谦祥益从绸缎庄变身为现在的茶馆,是从满足市民物质需求转化为满足精神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变化。

今天,谦祥益以其古老、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新的生命活力。

本报记者张静文作为百年老字号、八大祥之一的谦祥益,在历经一个世纪的洗礼后,依然活跃在市民生活中。

如今的谦祥益已变身为文苑茶艺楼,是华北地区颇有名气的茶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百货绸缎本文来源:北方网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文化溯源研究报告总结

文化溯源研究报告总结

文化溯源研究报告总结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溯源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通过对文化溯源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通过研究方法的分析和案例的引用,本文展示了文化溯源研究的实践效果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2. 引言文化溯源研究是对一个文化现象或传统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深入探索的过程。

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文化溯源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文化的历史渊源,找到文化的根源,并揭示其发展的路径和原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溯源研究也有助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3. 文化溯源研究的重要性文化溯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文化溯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并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可以推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促进其传承。

3.2 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溯源研究可以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的机会。

3.3 促进跨文化交流文化溯源研究有助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渊源和价值观,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并为跨文化交流建立桥梁。

这种交流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文化溯源研究的方法文化溯源研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4.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文化溯源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历史文献、古籍、记载等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可以追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这些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报纸、石刻、铭文等。

研究人员需要借助文献研究方法,从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推断文化的演变过程。

4.2 考古研究考古研究是文化溯源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遗址、墓葬、器物等考古发现的研究,可以揭示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栾巨庆的著作

栾巨庆的著作

栾巨庆的著作简介栾巨庆,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以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而闻名,著有多部备受赞誉的著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栾巨庆的著作,包括其主要作品、独特的观点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主要作品1. 《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通论》是栾巨庆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书全面而系统地解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见解。

栾巨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内在逻辑和精神特质。

这本书首先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礼乐制度到儒家思想再到现代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然后,栾巨庆提出了“整体性”和“动态性”两个关键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点。

在《中国文化通论》中,栾巨庆还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本主义”倾向,强调和谐、共融和自我修养等价值观念。

2.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栾巨庆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产物。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栾巨庆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日益频繁,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提出了“多元共生”和“相互启迪”的理念,鼓励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学习借鉴。

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栾巨庆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世界中的应用和发展。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智慧和价值,可以为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

3. 《中国历史通论》《中国历史通论》是栾巨庆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独到解读。

这本书以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深度,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对其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进行了分析。

栾巨庆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为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并为未来提供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谦祥益历史文化溯源研究作者:韩凝春李馥佳王兰顺来源:《时代经贸》2019年第28期摘要:谦祥益为北京历史上知名的绸布专业店“八大祥”之一,在“八大祥”中经营时间最长,开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姓家族经营布匹之源。

本文通过大量口述史料采集、碑刻资料的发现及家谱资料、档案资料等资料分析,推根溯源,发掘、研究谦祥益历史文化,再现近代民族资本的奋斗历程。

关键词:谦祥益、“八大祥”孟氏商号、历史文化、溯源研究“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陞,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这是清代及民国年间北京城家喻户晓的关于生活服务的俗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时尚风向标。

这里的马聚源指马聚源帽店,内联陞为内联陞鞋店,四大恒是四家信誉卓著的钱铺2,都是声誉卓著的字号。

而“八大祥”则指八家经营绸缎呢绒布匹等的店铺,均由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经营,章丘孟氏具有齐鲁商人典型的忠厚传家,诚信经商的特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八大祥”成为历史上北京最重要的绸布专业店群体。

关于“八大祥”至少有三种较权威的提法,据《北京大栅栏》3一书记载,“八大祥”指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广盛祥、祥义八家店铺;据《北京老字号》4一书记载,“八大祥”为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瑞成祥、庆祥;另据《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北京卷》5中的记载,当时的“八大祥”為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瑞成祥、庆祥八家。

无论哪一种提法,都绕不开谦祥益和瑞蚨祥,“八大祥”中谦祥益经营时间最长,开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姓家族经营布匹之源,瑞蚨祥资金最雄厚是行业公认的。

推根溯源,研究谦祥益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传承老字号历史文化精髓,发掘“八大祥”经营管理文化,再现近代民族资本的奋斗历程。

一、旧军孟氏起源(一)旧军孟氏发源地一一章丘旧军谦祥益源于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现山东省济南章丘市的刁镇旧军村),正是从这个村庄中,走出了闻名全国的“八大祥”。

据当地方志记载,旧军历史悠久,汉武帝时有猇城,东汉年间改城为县,属济南郡。

宋朝景德年间,“移县北置清平军,后废清平军置军使”,由此称旧清平军镇,简称旧军镇。

旧军镇水陆交通便利,北宋初年开凿的运粮河由镇西径流向北,小清河从镇中东西穿过。

另有平坦大路与县治、省城相通。

清康、雍、乾时期,镇容繁华,商贾云集,物阜民殷,“世族名流、毂击肩摩”,有“小济南”之称。

6当然,孟氏家族的崛起与经营是清朝前期旧军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子第五十六代孙孟子伦等族人辗转迁徙到这里,从此旧军孟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据章丘孟氏家族传承的《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孟子位、孟子伦自枣强迁至山东旧军镇,同时代迁来的还有孟桂:至五十六代又有孟希贤,到六十一代又有孟宏宽。

由此构成旧军镇孟氏北、南、西、东四大支系。

子伦为南支,希贤为北支,孟桂为东支,宏宽为西支。

自公元1 369年迁入至民国21年,已历二十一代,迂六百年。

东支传了164人;西支传了174人;南支传了1825人;北支传了2189人。

其中北支人丁繁衍兴旺,南支最为发达,成为蜚声齐鲁,名扬四海的巨商望族“旧军孟家”。

(具体如图1所示)(二)旧军孟氏与“八大祥”孟氏一族最早的商业活动,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

当时章丘及邻县部分地区盛产土布,集散地是章丘北部的辛寨村,故通称“寨子布”。

最初在旧军镇设鸿记布庄,收购“寨子布”到周村、济南等地贩卖。

传至孟子伦后裔(南支),第六十五代孟衍升时,家业渐兴。

至清朝乾隆年间第六十六代孟兴智、孟兴泰兄弟二人时,孟氏已有一定经济实力,由行商变为坐贾,开始有固定的铺号作为经营之所。

7 当时孟氏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家族。

当孟子伦南支传到第六十八代孟传珠等“传”字辈子孙时,孟氏后人在前人基业上创立了十大堂号(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学恕堂、进修堂、承恩堂、承训堂、乐余堂、世泽堂),8 经营范围从丝绸布店、茶庄到银号品类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丝绸销售为主业,同时所有的铺号中都带有一个“祥”字,老北京妇孺皆知的“八大祥”即来源于此,在其鼎盛时期,八大祥的铺号遍及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经营谦祥益的进修堂由于五代单传,因此从孟传珠后一直继承进修堂的堂号,并无兄弟析产分家带来的家产分割。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谦祥益在众多的“祥字号”中脱颖而出,在我国近代商业史上极具影响力。

由图2可见,旧军孟氏商号同气连枝,第六十五代孟衍升传子孟兴智、孟兴泰(第六十六代),孟兴智“强学堂”有铺号“瑞生祥”,孟兴泰“慎修堂”有铺号“隆祥”,兄弟俩的后人分两脉发展。

其中孟兴智传孟毓瀚、孟毓狲(第六十七代),孟毓瀚“强恕堂”建铺号“阜祥”(银号),孟毓狲“学恕堂”在继承“瑞生祥”基础上,又建了“瑞林祥”;孟毓瀚传人有四(孟传璐、孟传瑗、孟传埏、孟传珊),除孟传瑗“其恕堂”继承“阜祥”(银号)外,孟传璐“三恕堂”创建“瑞增祥”,孟传珽“容恕堂”拥有“瑞和祥”,孟传珊“矜恕堂”拥有“万蚨祥”(瑞蚨祥前身)。

孟传璐、孟传瑗、孟传埏、孟传珊四人又各有传承,其中孟传瑗“其恕堂”后人第六十九代孟继逊(“明恕堂”)、孟继蓉(“公恕堂”),由长子孟继逊继承“阜祥”(银号)。

孟传璐“三恕堂”传孟继筠(“三恕堂”),建“顺祥”。

孟传珽“容恕堂”传孟继筵(“容恕堂”)、孟继篪(“容荫堂”),其中孟继篪后人第七十代孟德明(“善恕堂”)建“春和祥”。

孟传珊传孟继符(“克勤堂”)、孟继箴(“克俭堂”)、孟继笙(“克恭堂”),瑞蚨祥由孟继笙“克恭堂”传承。

另一脉孟毓翀传孟传玛(第六十八代),其“学恕堂”继承“瑞林祥”家业:孟传玛传孟继珍、孟继垚(第六十九代),其中孟继珍堂号“慎思堂”,孟继垚堂号“居业堂”,由孟继垚“居业堂”传承“瑞林祥”。

孟兴泰有孟毓溪、孟毓湄二子(第六十七代),其中谦祥益为孟毓溪“进修堂”一支发展而来。

自孟毓溪始,该房人丁不旺,五世单传,分别是:第六十七代孟毓溪、第六十八代孟传珠、第六十九代孟继頨、第七十代孟养轩、第七十一代孟乃全,“进修堂”堂号也一直传承下去。

孟毓溪时代创立了“恒祥”,孟传珠时代建立了“谦祥益”。

孟兴泰另一子孟毓湄(“慎余堂”)有四子,分别创立“承恩堂”、“承训堂”、“乐余堂”、“世泽堂”,其家产分自“恒祥”。

二、谦祥益的起源与发展(一)从周村到鄚州,谦祥益的前期发展清乾隆年间,当孟氏家业传至第六十六代孟兴智、孟兴泰兄弟二人时,旧军孟氏一族已由原来的行商转为坐贾,开始设立孟氏的铺号。

由于在济南和周村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孟兴泰支的主要铺号隆祥、恒祥便设立在这两地。

其中周村的铺号(坐落在现周村古街与保安街之间)名为“恒祥”,开始只是一家染店,乾隆末年孟兴泰年事渐高,店务交由其子孟毓溪主持。

据族人回忆,在孟毓溪主持店务时期,一位关键人物的加盟使“恒祥”获得了极快的发展。

这就是谦祥益历史上有名的大掌柜董连元。

董连元是孟毓溪的远房亲戚,因家贫15岁就辍学入店当学徒。

10他进店仅3天,言谈话语、待人行事,就深为掌柜赏识。

他理事干练,且善于助人。

店伙如有难事,他总是太热诚地为其出谋划策,倾力相助,深得大家敬重。

一年后,掌柜孟毓溪见其胸有城府,处事明决,愿亲之近之,常与其商谈生意之事,董的意见往往被采纳。

一次,他建议掌柜在染店中增设布业,建议被采纳后,生意极为顺利,“恒祥”资本当年翻了一番,三年内,盈利胜本数倍。

此后孟毓溪对董连元更为倚重,凡事都要与之商量,董连元成为该店经营决策的灵魂人物。

董连元入店后第7年,周村“恒祥”已是本巨业宏,遐迩驰名的铺号,特别是北京、天津一带,慕名前来商洽生意者日益增加。

当时的资东孟毓溪与董连元商议,将生意向河北鄚州发展。

据《遐迩闻名祥字号》记载,到鄞州开店,也是董连元的主意,“一日,资东孟毓溪亲自找到董连元说:‘自你来店至今,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事业一新,本利俱增,恒祥今日之盛,全赖你的才智。

’董连元谦谢道:‘舅父过奖,愚甥愧不敢当。

’孟毓溪提出:‘今后咱们的生意可以再向何处发展?’董连元言:‘河北鄚州可行。

”鄚州在河北任丘县,是当时著名的鄚州庙会所在地,由很早的定期庙会,逐渐发展成了固定的市场,商业发达。

华北各省的土产品及各都市的工业产品,如布疋(特别是章丘寨子布)、杂货、药材等,有很大一部分在这里集散。

听取董连元的意见后,孟毓溪遂选族人孟某随同董连元同赴鄚州开设恒祥分店,并以孟某为掌柜,董连元为副。

在鄚州开业后,因人地生疏,有恶徒骚扰“恒祥”。

董连元本着孟氏家族“德能服恶”的儒商思想及“成事在人”的创业精神,以诚恳温良的态度,对骚扰之徒不断明以仁義、晓以大义,使不少人幡然悔悟,即使冥顽不灵者劣行亦有所屏敛。

谦祥益在鄞州开业以后,大批推销周村的染布、漂布、打连布和昌邑、淮县的青、白布。

据说淮县的白布在鄚州染成杂色梭布,再运往北京印花,称为印花梭布,专做鞋面用,这种梭布花色鲜亮,经久耐用,在河北、山东各地出了名,特别在农村市场畅销。

不到一年,鄚州“恒祥”生意兴隆,数年间积本累万,利益丰厚。

东主掌柜(孟毓溪)闻讯而至,结查账底,半点不差。

东主掌柜心悦诚服,遂嘱董连元,今后凡店中生意由其全权执掌。

11“隆祥”为孟氏在济南的铺号名称,乾隆年间由孟兴泰开设,最初卖杂货一类商品,后逐渐转为专卖布匹。

孟兴泰身后将济南“隆祥”传至其子孟毓溪、孟毓湄共同经营。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修堂”与“慎余堂”分家,“隆祥”重新建账,此后进修堂与慎余堂股份各半经营,济南“隆祥”一直经营至解放初期。

12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济南地区的“隆祥”不断发展并增设东号、西号,并最终并入“谦祥益”:而周村地区的“恒祥”则在后来的发展中更名为“谦祥益”,“恒祥”只作为染坊的字号保留下来。

应该说,清乾嘉年间,周村恒祥、济南隆祥与鄚州恒祥三店共同发展,构筑了谦祥益的早期发展基础,为谦祥益日后的扩张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打下了该字号后期大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家族变故与谦祥益字号诞生,谦祥益品牌文化彰显嘉庆末年( 817年前后),孟毓溪卒,其子孟传珠继承孟毓溪进修堂之堂号,与叔孟毓湄“慎余堂”分户而立。

当时孟毓湄有四子,而孟毓溪仅有孟传珠一子,且“恒祥”产业大部分由孟毓溪父子经营获得。

在分家过程中,孟传珠主张将“恒祥”产业(包括鄚州分店)两户均分,但遭到堂兄弟反对,他们主张将“恒祥”产业一分为五,孟传珠只占其一,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诉诸公堂。

孟传珠官司失败,仅分得周村“恒祥”母号与白银四万两,鄚州“恒祥”亦在分家过程中被劈废。

13这场家族变故和财产纠纷使“恒祥”大受打击。

孟传珠分家后,由于是家中独子,因此并未重新创立堂号,而是沿用其父孟毓溪之“进修堂”堂号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