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学科检查考试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学科检查考试试
卷(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5分)
山间小路龙应台
①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②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涟滟的湘江。
③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④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⑤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①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⑥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⑨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⑩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⑾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个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迫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⑿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注:形而上,即抽象的。
1.第一段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的作用是(2分)
(1)
(2)
2.理解下面这些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4分)
(1)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
(2)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①②段中列举的人物中哥德是英国作家,朱熹是中国明代著名文人。
B.“山间小路”其实指的就是岳麓书院。
C.“舆马争饮”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说的是朱熹和张栻的一场辩论,说明当时社会已对科学十分重视。
D.文章结尾段感情真挚,首尾呼应,耐人寻味。
E.这是一篇游记,表明作者游踪的是第②③④⑦⑨⑿这几段。
F.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议论深刻。4.抓住特点,描写一条自己熟悉的小路,80字左右。(4分)
【答案】
1.(1)引出东方的哲学家小径一一岳麓书院(2)衬托岳麓书院的伟大。
2.(1)讽刺热衷游乐,忽视传统文化的时弊。(2)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3.BD
4.这是我早上散步走的一段路。近处,路两旁碧绿发亮的小树茂盛地排列着,向我提供清新的空气,提供养眼的深绿色。远处,蜿蜒的群山上,满眼森林覆盖着,一片绿色,和浅蓝的天空辉映,给人感到舒心。
【解析】
1.
试题分析:一篇文章中,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点题,与题目呼应,也可以是引出中心内容;另一个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此题可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要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上下文,第一句中两个“也
许”,第二句中的“有个六岁大的女孩”都是考虑答案的关键词语。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内容分析,需要逐项阅读,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排查,作出判断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其实是一道写作题目,需要根据平时的语言积累的能力,把握“抓住特点,描写一条自己熟悉”这个要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5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名我固.当()(2)莫能如.也()
(3)苟.有能反是者()(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7.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C、梅以曲为美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2分)
A、故不我若也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而卒以祸
D、微斯人,吾谁与归
9.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