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土地利用结构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变规律。

一、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水域和湿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如济南、青岛等地。

水域和湿地则分布在三角洲的河流和海湾周边地区。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用地集中分布在三角洲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农田和果园等。

这些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是黄河三角洲的粮食生产基地。

2.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三角洲的西部和南部地区,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这些城市建设用地大多用于工业和住宅建设,是黄河三角洲的经济中心。

3. 水域和湿地主要分布在河道和海湾周边地区,包括黄河、海河等河流以及胶州湾、鲅鱼圈等海湾。

这些水域和湿地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规律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结构经历了由自然驱动向人类活动驱动的转变,以及由农业为主向产业和城市建设为主的演变过程。

1. 自然驱动时期:黄河三角洲在古代以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田为主导。

农民根据地形和水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耕种,形成了农田集聚的空间格局。

水域和湿地则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2. 人类活动驱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工厂和住宅区纷纷出现。

这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农田面积的减小。

3. 农业产业化时期: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用地逐渐产业化。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浅析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浅析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浅析江珍1李淑贞2陈吕平1马辉3(1黄委人劳局 2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3 黄委规划计划局)摘要:在1986年、1996年和2004年湿地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黄河现代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结果表明:黄河水沙资源变化是湿地景观演变的根本动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水利工程建设、自然灾害、文化因素是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景观演变;驱动力;黄河现代三角洲湿地由于蕴藏着丰富的湿地资源,黄河现代三角洲已成为是国际上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重要湿地之一,同时还成为黄河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

但是,近20年来,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量锐减、人类活动加剧及对湿地认识不足等,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受到巨大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演替规律,明确景观演变驱动因子,确定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更好地维持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1 湿地景观本文是以与黄河来水联系密切的黄河现代三角洲内湿地作为研究区。

黄河现代三角洲指以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扇形地带,面积约2,400km2,是由1976年黄河入海流路人工改道控制而成。

黄河的填海造陆以及频繁改道,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现代三角洲湿地总面积1570 km2。

由于众多季节性河流在此入海口分叉较多,故多为自然湿地,其面积为892 km2,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尤其在南起小岛河河口,北起徒骇河河口的东部地区多种湿地并存,集中连片。

人工湿地面积为678 km2,主要为水稻田、水库、人工盐田等,多在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

从地区分布上,三角洲湿地在沿海地区分布较为集中,面积也较为广阔,随着向内陆的推移,面积逐渐减少,分布也较零散。

1.1 水文特性黄河是形成和维持本区水系的主导因素。

据利津水文站实测资料计算,黄河入河口地区的年均径流量为4.19*1010 m3,变幅相差10.6 倍;黄河河口地区年均流速为1330 m3/s,最大可达10400 m3/s,最小即断流。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 概
Hale Waihona Puke 况 黄 河 三角 洲地 区人 口众 多 、 地域 广 阔 、 均 土地 资源 配 制优 良( 1 , 生 土地 面 积 不 断增 加 , 人 表 )新 土地 资 源 丰富, 土地类 型多样 . 多数 土壤 由粒 径 小 于 0 2F/ 的颗 粒 所 组 成 ( 9 %多 ) 质 地 属 粘 土 , 大 . 1I /T 占 9 , 蓄水 保水 性 能强 , 有机 质分 解 缓慢 而 有 利于 积 累 . 表层 有 机 质 含 量在 1 %左 右 , 物 生 长 所 需 基本 元 素 的平 均 含 量 分 别 植 为 N, .4 ; 0 0 % ; 17 . 热 资 源 丰 富 , 处 暖 温 带 季 风 气 候 区 , 均 温 1 . 0 0 % P, .6 K, . % 光 地 年 2 2℃ , 均 无 霜 期 平 2 , 1 1天 ≥0℃ 积温 42 2 1 1 . 2 . ~43 0 2℃ , 全能 满足 一 年一 熟或 两 年 三熟 的要 求 . 年 日照 时数 约 27 0h 完 全 5 , 日照百 分率 达 6 % , 均太 阳辐 射 总 量 为 5 7 4 ~5 4 2 J c . 热 资 源 与农 作 物 需 要 配 合 较 好 . ~ 2 年 1 .9 3 .4 k /m2 光 3 9月 光热 资 源都 比较 丰富 , 利 于农 作物 播 种 、 有 发芽 、 长 和发 育 . 生 5月 日照 约 2 0 h 正值 小 麦 产 量形 成 关 键 9 ,
中 图分 类 号
F14 5 2 .
《1 2 世纪议程》 的核心是人地系统的协调 , 无论是宏观的战略思想和对策 , 还是可持续思想 的理论和方
法 , 涉及 人地 关 系协 调 和优 化 调控 等 根 本 问题 , 都 而人 地 关 系 地 域 系统 的主 要 内 容和 中心 环 节 是 土 地 利用 . 土地 利 用是 自然与 人 文过 程 关 系密 切 的复 杂 问 题 … 目前 , 1. 土地 不 合 理 利 用 引起 的 土 地 退化 和 环 境 污 染 问 题 日趋严 重 . 会经 济 迅速 发 展 , 民 生 活水 平不 断提 高 , 求 实 现 对 土 地 的可 持 续 利 用 , 社 人 要 即对 土地 利用 这 个 动态 过程 , 以可 持续 发 展理 论 为指 导 , 行 监 测 和优 势 分 析 , 识 土 地 利 用 的作 用 机 制 , 测 土地 利用 的 进 认 预 变化 趋 势 , 通过 诸 要素 的优化 配 置 、 构调 整 和过 程调 控 , 可能 趋 于人 地 关 系和谐 . 结 尽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态和经济区域,自然资本在该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增加,该地区的自然资源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对该地区自然资本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森林资源早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大片的红树林为主,但是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围垦和木材采伐使得森林资源大量破坏。

特别是在1970年代后,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2.水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数量丰富,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水资源质量下降,水流量减少严重,导致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发生大变化。

3.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地变得日益匮乏,导致该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围垦,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特别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本动态演变的重要因素。

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不断变化,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质量。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本动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不断被破坏。

特别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活动给该地区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政策和管理政策和管理也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本动态演变的重要因素。

政策和管理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由于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失误,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三、结论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的动态演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自然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

因此,应该制定合适的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保护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及驱动力研究

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及驱动力研究

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及驱动力研究陈建水环境研究所汇报内容z研究背景z研究路线及方法z结果及分析z结语z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是年黄河改道入渤海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1855以来,由黄河泥沙淤积、填海造陆所形成的一片陆面三角洲。

z现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934年黄河分流点下1934年黄河分流点下移,开始形成的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的三角洲,县渔洼为顶点的三角洲北起挑河湾,南至宋春荣沟口。

荣沟口z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最年轻的河口湿地,有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

z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萨尔国际湿地公约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河口湿地之一。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明显退化。

黄河来流来沙减少水产养殖自身脆弱性湿地退化农田油田开垦建设城市化研究背景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破碎化现象。

景观破碎化的后果:象景破z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z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z内部生境面积缩小z廊道被截断,斑块彼此隔离景观破碎化是系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的主要原因之因此,弄清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情况,对揭示湿地退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z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是怎样的?z长时间尺度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z湿地景观破碎化的驱动力是什么?四期遥感影像地形图等数据源建立湿地分类系统遥感影像处理遥感建立解译标志影像解译破碎化GIS分析人为因素指数计算景观破碎化情况破碎化驱动分析自然因素黄河三角洲湿地分类系统级分类级分类级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分布滨海湿地低潮滩主要分布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永久性滨海浅水域天然湿地中潮滩沿海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湿地河道湿地黄河及各河流河道内河滩地黄河现行流路两侧以淡水补给为主的季节性积水区沼泽湿地河道及河口等河滩地、潮间带、潮上带及内陆盐渍地草甸湿地芦苇湿地黄河等河流的河漫滩及滨海河口、滩涂地带其他盐碱地散布于整个三角洲区域水库含坑塘黄河等河流中上游地势低洼地区人工湿地上农下田含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区域沟渠沟渠及排水沟盐田含养殖池主要分布于沿海区域及近河口地带1986年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年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198619761961976、2008年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年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2000、2000、2008结果及分析通过以上分析表明:z整体上,黄河三角洲湿地间连通性降低、离散化程度增加破碎化在加深化程度增加,破碎化在加深。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情况研究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情况研究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情况研究作者:王兴敏来源:《吉林农业》2017年第05期摘要: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与商品粮基地,近些年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本文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198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59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与商品粮基地[1],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受到成陆时间较晚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潜水位较高、矿化度也较大,土壤具有较高的含盐量,加之长期的人类开发活动(如:油田开发,农业种植等)的影响,导致黄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功能、抵抗灾害功能和生态恢复功能变差[2]。

因此做好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工作非常重要。

位于黄河三角洲东段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3],拥有多种类型并且复杂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田、芦苇地、盐田等十几种类型,随着黄河泥沙的大量淤积,陆地面积将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量也在不断的变化,其变化的频率和幅度是黄河三角洲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黄河三角洲各种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以东营市的垦利县作为研究对象。

1 数据来源与处理利用ArcGIS将已有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垦利县198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对其进行重分类,将经过重分类的的数据进行栅格计算,得到垦利县1980年~2005年这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图。

根据研究需要,将土地利用方式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6种类型。

2 处理结果分析2.1 198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1980年垦利县的耕地面积最多,主要位于垦利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面积为661.8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43%;而林地面积却很少,只在该县西部地区有一些,仅仅为4.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26%;草地面积较多,主要位于垦利县中部及东部地区,面积为523.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03%;水域主要位于垦利县东部地区,为411.8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05%;建设用地总体不多,但分布很是零散,面积为124.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6%;未利用土地集中于中西部地区,面积为141.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7%。

黄河三角洲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调查与分析

黄河三角洲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调查与分析

-4-山东水利2021.2黄河三角洲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调查与分析徐征和,傅新(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山东省最具潜力的耕地后备资源区,但是淡水资源紧缺、盐碱地改良困难等问题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发展。

本文深入调查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建议,对当前黄河三角洲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开发及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铱黄河三角洲;农业水土资源;土壤盐渍化【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铱1009-6159(2021)-02-0004-03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属于河一海一陆交汇地带,是工业(石油)一农业一湿地复合区。

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生物资源丰富,肩负着兼顾经济高效发展和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协同发展的重任,受到国家高度关注。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资源配置最不平衡的自然资源。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耕地资源,但耕地质量不高,盐碱地数量大、分布广,土壤含盐量高,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尽管该地区将总用水量的70%以上用于农业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盐碱地农业生产的需要。

因此,深入调查黄河三角洲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状况,分析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下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1.1农业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以降水、客水和地下水为主,时空分布不均和水体污染严重。

该地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部低、东西部高,年均降水量变化较大并逐年递减。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1.7~12.6益,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6.7益,无霜期211d,每年逸0益积温4713.5益,逸10益积温4245益,年平均日照时数2629h,能够实现农作物二年三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分析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分析

第 4期
1 6 41 9 5 7 h m。
王文超 , 等: 黄河三角洲高效 生态 经济区土地利用分析
3 3 7

建设 用 地 面 积 4 6 2 0 9 3 . 8 1 h m , 未 利
杂; 惠 民区 土地 利用 多 样性 指 数最 低 , 为0 . 6 6 5 1 , 表 明惠 民 区土地 多 样性 程 度 最 低 , 土 地 利用 结 构
域 内的 比例 关系 和 组合 方 式 , 它 反 映 了土 地 资 源
在 国 民经济 各部 门及部 门 内的分布 状况 和 比例 关
系 . 根据 2 0 0 9年 土地 利 用变 更 调查 , 黄 河 三 角 洲 土地总 面积 为 2 6 3 2 1 3 5 . 4 h m , 其 中农 用 地 面积
2 . 1 . 3 土地利 用集 中程 度分 析
与 土地 利用 多 样性 相 反 , 土地 利 用 集 中程 度 些重
耋型 亘
: 重
耋型
耕地
园地
亘翌
反应的是土地利用结构中各种土地类型的单一化 程度. 土地利用集 中程度可用洛伦兹曲线测度. 洛
伦 兹 曲线 主要用 于测 度地 理现象 在 区域上 的集 中 程度 l 5 ] . 它的应用过程是 : 首 先 计 算 出各 种 土 地 利用类 型 占土 地 总面 积 的 比重 , 将 这些 数 据 由大
黄 河 三 角洲 高 效 生态 经济 区土地 利 用 分 析
王 文超 , 张全景 , 廉丽姝
( 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 日照 2 7 6 8 2 6 )
摘要 : 利用 区位熵 、 均匀度和优势度基本原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区各种土地利用类 型和利用空 间结

地理专题七: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变化

地理专题七: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变化

第七组题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变化读“黄河三角洲1956年一1996年4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设问1.4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域和水域面积有什么明显变比?为什么?2.1996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未利用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对现有未利用土地应如何开发利用?3.1991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l区的盐碱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I4.80年代图中城镇A发展较快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j5.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国土整治任务有哪些?(要求至少答出3项)【信息、获取和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要看清楚代表海域和水域的图例,然后观察、比较四幅图中表示海域大水域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再结合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第2题:首先要看清楚代表未利用土地的图例,然后观察图中该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再结合分布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再根据现有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沿海滩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建议。

第3题:首先要看清楚代表盐碱地的图例,然后观察图中该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再结合盐碱地形成因素,以及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情况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第4题:首先要看清楚图中城镇A的位置,再联系附近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具有优势的区位因素是什么?第5题:可以根据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形、气候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海域和水域面积明显缩小。

其主要原因:一是黄河携带的泥沙逐年淤积成陆,陆进海退;二是气候变暖、蒸发力剧。

2.50年代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90年代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地区。

主要原因是内陆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利用。

在沿海滩地可以发展海水养殖业或培育牧草发展牧业等。

3.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扩展。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博十学位论文第三章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第三章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耍了解事物的变化,首先要了解这一事物变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演变发展的动力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这些因素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包括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各有不同。

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社会、经济、技术等人文因素mⅡ对土地利_l}j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冈此,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可以分为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

自然环境因子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如地形、地貌、温度、降雨、植被等;社会经济网子包括人口、经济、制度、政治、管理等。

3.1研究区概况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是我国三人河口三角洲之一。

1988年国务院将东营市所辖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和滨州市所辖的沾化县、无棣县共七个以区县划为“黄河三角洲”范围,面积为12057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处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努岛环抱的地理中心,北连京津唐经济区,南接山东半岛各开放城市,属于国家划定的沿海开放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

固3_1东营市区域位置图Fi鲁3—1Dongyingcitylocationpicture黄河二角洲地区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等,同时具有巨大的湿地资源、丰富的海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一个具有极大持续综合开发潜力的地区,国务院先后将其列为黄淮海农业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和全国八大农业开发区之27背河方向则是近河高、远河低。

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

如图32所示。

图3—2东营市DEB图Fig.3—2DEMpictureforDongyingCity东营市除广饶县境内小清河南部地区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大部分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典型的三角洲地貌。

基于时序特征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覆盖动态及驱动力分析

基于时序特征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覆盖动态及驱动力分析

第32卷第1期2421年2%Vol.82No.1FeU.,2421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noal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ngDOI:14.11705/j.W u c1072-643X.64204030基于时序特征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覆盖动态及驱动力分析侯学会、,李新华、,徐洪彪4,王猛130农业农村部华东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25414;2.临沂市水文局,山东临沂279041)摘要:综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Landsot影像时序特征和面向对象分割方法,分析185-2013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覆盖时空特征,探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1985-2018年间研究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9.3897X140hm2,其中沼泽和草甸湿地面积减少尤为明显,而人工湿地面积则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率达54.66%,主要是盐田养殖场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大;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的影响程度高于水文因素;输沙量是影响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水文因素,实测径流量的减少进一步导致天然湿地向旱地类型转化;人口和GDP变化对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的正相关作用比较显著,而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则与该两个指标的负相关关系比较明显。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间序列数据;面向对象分割;驱动力;黄河三角洲中图分类号:F341.3;P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2421)4、4233-08Dynamis changes of tte wetland land use and land cavee in tte Yellow Rivee Delte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time-series sctellite dataHOU Xuehui1,LI Xinhua1,XU Hongbiao4,WANG Meng1(0K)Lanoratora of'East China Urban kgricuhrc,Ministra of AAOcukure anO Rural Affain,Shan0ond Institute sf'Agricultural SustaioaOle DeveloyTneni,Jinan254404,China; 2.L to,Hydroloy)Bureau,Lindt27604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ime se/os characte/stics of diWerent land use typos and onjmZo0omq somo-tation methods,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o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CC)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1085to2215was analyzed,and the related driving Zictors of the dypamic changes weo disl 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natural wetlands in the stuPy area has dmmosO significantle du/ng this pe/od,with a total decrease of9.0892X19hm4,especially the marshes and meadow wU-lands.However,the area of constocted wetlands has pmduUly increased,with o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rate of39.02%,which is mainly dominated Uy the growth of the salt fauns and Zee planting area.As for the d/ving factors of the changos in LUCC,socio-ocodomjc factors weighed more than hyPmOaicul factors in the stuPy area.The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O was the mUor hyPompicU factor aUec/np the LUCC changes in the stuPy area and the decrease in mosumd onoO occUmUO the conversion of the natural wetlands to do lands.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p and GDP are posiCvely ceoUuO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stocted wetlands in this area,Uut nepaU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crease of口:”-rat wetlands.Key words:1a nd use and land cover(LUCC);Umo-se/os sateOito data;onjmZo0omq sepmentation;driving factor;YUOw River Delta收稿日期:2020-08-45;修回日期:2020-1-43基金项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12A0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YFA06030004)作者简介:侯学会(3932-),女,山东单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遥感。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

结果表 明 : 整 个黄 河三角洲地 区耕地 面积所 占比例 最大, 越 靠近沿海地 区 , 耕 地 面积越 小 , 未利用土地 面积增 大;
反之 , 耕 地 面 积越 大 , 未利 用 土地 面积 减 小 。
关键词 : 黄 河三角洲 ; 土地 利 用 变化 ; 梯度分析 ; 缓 冲 区分 析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o f t h e Y e l l o w R i v e r D e l t a r e g i o n , c o mb i n e d w i t h t h e G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o r y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l a n d u s e c h a n g e s
Ab s t r a c t :L a n d u s e r e s e a r c h i s a f r o n t i e r p r o b l e m i n t h e s t u d y o f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a lt h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u s e c h a n g e i n t h e Ye l l o w Ri v e r d e h a i s me n t i o n e d i n ma n y a r t i c l e s ,b u t s e l d o m me n t i o n s t h e g r a d i e n t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u s e c h a n g e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r e —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李静;赵庚星;范瑞彬【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31)003【摘要】对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进行了分析,筛选确定了该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表明,50年代以前,该地区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风暴潮和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驱动;50~70年代,人类的大量开荒、胜利油田的开发使耕地、建设用地等迅速增加,但同时导致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较大破坏,使土地地力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地生态趋于脆弱;80年代以来,蒸降比大的气候条件和淡水资源缺乏的水文状况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自然驱动因子,不合理用水,林草、荒地的大量开垦等人类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二者结合驱动该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总页数】6页(P117-122)【作者】李静;赵庚星;范瑞彬【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招远市土地管理局,山东,招远,26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F323.2【相关文献】1.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J], 肖杨;赵庚星2.洪湖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 [J], 尤慧;邓艳君;高华东;李鑫川3.鄱阳湖地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Ⅱ·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J], 陈美球;刘序;陈文波;黄靓;肖志豪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规划——以安徽马鞍山市为例 [J], 张建春;彭补拙5.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响应 [J], 戚丽萍;闫丹丹;李静泰;么秀颖;薛媛媛;栾兆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解读】黄河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力分析

【论文解读】黄河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力分析

3 基础设施未成体系,核心城市没有发育
由于黄河入海流路的不稳定,在黄河 三角洲核心地带形成城镇的真空地带, 城镇分布分散,因此这一时期交通、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未成体系。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PART SIX 油田经济时代的城镇空间发展
油田经济时代城镇体系的发展动力机制 油田经济时代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但地区差异较大 1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城镇化发展差异的直接影响因 素 行政区划影响 2 各自为政,区域发展难以实现良好的区域协调。 油田建设驱动 3
1999 年
高效生态时代
PART FIVE 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城镇空间发展
黄河三角 洲城镇的 的形成
1 城镇规模小,区域城镇行政等级特征鲜明
城镇空间布局 的特征与驱动
城镇以满足基本行政和商业功能为主, 城镇之间关系弱,规模小。
因素分析
2 移民成为区域空间格局的盐化的重要推动力
以农业经济为主,随着农业开发和商品交 换的发展,在部分条件优越的地区形成了 早期的城镇,如惠民、广饶、莱州、昌邑 等。 1859年后,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 河三角洲;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分属青 州、莱州和武定府三府。 建国后建立惠民专区。 该时期区域空间属于离散的点状城镇空间 结构,城市之间关系弱,自中心发展模式。
PART TWO 理论依据
弗里曼增长极理论
城市群发展分四个阶段:工业化以前的农业 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 后期
戈特曼城市群发展四大阶段理论
城市离散阶段、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体系形 成阶段、城市向心体系阶段
顾朝林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四个阶段
孤立体系阶段、区域体系阶段、区际体系阶段 和大区体系阶段。
黄河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 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近年来,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L and u 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 CC )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注, 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1], 对土地利 用及覆盖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 支[2]。 总观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 动机制的研究, 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 与比较, 探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动力学机制[3]。 以美国克拉克教授为代表的研究群体提出, 从环境 危机带 (Environm en t crit ica l zone) 入手, 探讨土地 利用及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过程[4]。 笔者认 为, 由于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环境危机 带或称脆弱带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弱, 自然变化 及人类活动对其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显 著, 因此, 注重对环境脆弱带 LU CC 驱动力的研究 必将为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提供典型案 例。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 该区自 然资源丰富, 但由于形成时间较晚, 是海陆交互作用 形成的退海之地, 土壤肥力低, 加之气候干旱, 地下 水矿化度高, 极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生态系统脆弱性 表现得极为典型,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但有关 其LU CC 驱动力的系统研究很少。本研究将对黄河 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作探索性研 究, 以其为该区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土地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的变化总是与相应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的变化相联系。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不同, 对一个地区而言, 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是由该地 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素决定的。因此, 要筛选确定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 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首先要弄清该地区主要土地利 用和土地覆盖类型及其变化特点, 然后从土地利用 及土地覆盖变化与各自然、人文因子的关系入手, 探 讨其关系的密切程度, 最终筛选确定出主导驱动因 子。

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_周良勇

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_周良勇
[ 6]
速度的 1 82% 。环渤 海地区 1985 年 至 1995 年土地利用年均变化 率为 0 85% [ 7] 。由此可 见黄河三角洲这 14 年中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是 很快的。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 , 养殖区的年 变化率最大, 年均变化速度为 58 39% ; 库塘和 油田用地的增长也比较快, 分别达到 9 03% 和 8 07% ; 尽管耕地面积的总数大 , 其年均变化的 速度也达到 2 13% 。由于陆地面 积增加的数 量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滩地, 因此这两种类型本 应增加 ; 但实际上 , 草地和滩地的面积年均分别 减少 2 27% 和 0 42% 。上述结果反映了土地 利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
表1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land uses of the Y ellow River delta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库 河流 城乡用地 油田用地 滩地 养殖区 不明地类 1987 2001 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 % 2. 13 5. 09 - 2. 27 9. 03 0. 78 5. 71 8. 07 - 0. 42 58. 39 - 5. 78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区的确定 研究区在黄河 三角洲 118 30 E 以东 , 37 25 N 以北 , 以 1934 年以来形成的第 2 亚三角 洲为主体, 基本涵盖了现代黄河三角洲。 1. 2 资料 主要采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
2
M arine Geology L 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3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
Environment export group, En vironment analysis and
informat ion system const ruct ion of the Y ellow River D elta, 1997. 李广雪 , 等 . 黄河三角洲遥感地质编图报告 , 2002.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自然资本动态演变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的历史演变和当前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影响自然资本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空气等。

在近些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明显。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加快,工业化发展快速推进,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新的工厂、居住区和交通设施,导致农业用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

另外,土地开垦和植树造林等人类活动也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影响。

其次,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黄河上游水质受到农业和工业污染的严重破坏,进入三角洲的河水中,水环境质量非常差。

这对鱼类、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群落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城市化和农业扩张使得地下水资源的严重衰竭,造成旱灾和污染的风险增加。

最后,空气质量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环保问题。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和尾气排放导致空气污染严重,高浓度的细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大大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动态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理因素和自然灾害等,而人类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等。

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人类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市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但是这也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增加。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压力,使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以垦利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以垦利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以垦利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地表上通过开发、利用、改造以获得各种资源的活动。

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大型低平原地区,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垦利县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东南端,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相互交错,在这种地区研究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选择垦利县为研究区域,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旨在为区域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1. 研究区域及样本点的选择:垦利县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农业基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研究土地利用下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的理想区域。

2.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从垦利县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选择适量的样本点进行采集,采用化学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进行实验。

3. 土壤特性的分析与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空间变异规律。

4. 模型构建与预测:基于实验数据,构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特性的空间预测模型,并对研究区域的土壤特性进行空间预测和展示。

三、研究方法1. 先行调研法: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搜集、数据分析等方式,系统了解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相关情况。

2.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法:采取系统采样、分层选择等方法,确保所选样本点具代表性。

采用化学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土壤特性。

3. 空间插值法: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空间位置进行插值,构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特性的空间预测模型。

四、预期成果1. 建立垦利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特性的空间预测模型。

2.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空间变异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3. 为区域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因其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水运交通而著名。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该地区的自然资本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压力。

因此,了解该地区的自然资本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有助于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指导性的政策和决策。

首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本动态演变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势。

从植被角度来看,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同时,水面面积和湿地面积也在逐年缩小。

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正逐渐向单一化的农业化方向发展,环境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其次,该地区的自然资本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致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

此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会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本产生影响。

例如,部分地区的土地逐渐变得盐碱化,大幅度影响了农业生产。

再者,政策调整也是影响该地区自然资本演变的因素之一。

政府实施不同的政策,对不同的自然资本进行不同的保护和使用,都会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本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本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限制环境污染,遏制土地的过度垦荒和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应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广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技术,提高该地区的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其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该地区的自然资本面临着不断的变化和破坏。

因此,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土地的荒漠化和城市化进程。

荒漠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因素导致的。

城市化进程则是由于城市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

这些变化导致了土地面积的减少和土地质量的恶化。

2.水资源3.生物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资源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这是由于过度捕捞、过度砍伐、林地退化和土地耕种等因素所导致的。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了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供应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生物资源的降低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过度的土地利用、过度的捕捞和林地退化等行为都会导致自然资本动态演变的恶化。

3.城市化进程三、保护和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的措施1.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土地使用,来保护和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

2.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通过植树造林、草皮覆盖和减少污染等方法,来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3.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指导和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

总结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目: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诊断分析驱动力是指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各种动力因素,其范围涉及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许多方面,如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口变化、贫富状况、市场变化、技术变化、经济增长、政治和经济结构,以及观念和价值(Stern et al.1992; Turner et al.1993)等等。

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自然驱动力(限制因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自然驱动力是指对土地利用活动或者土地覆被变化具有重大关系的生物物理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以及自然灾害等。

(1) 气候条件(如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决定了土地覆被(植被类型)的空间格局和土地利用的方向(如农业种植制度、林牧业结构等)。

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一个主要动力机制。

(2) 水文条件以黄河为研究区的主要客水资源。

除小清河以南地区外,地下水矿化度高,含盐量大,基本上无可利用的地下淡水资源,工农业用水全部依靠黄河。

(3) 地形包括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和坡度、坡向等要素。

由于黄河反复摆荡、淤积作用,黄河三角洲新老堆积体上微地貌十分复杂。

它由水沙两相河流-黄河塑造,直接影响着水盐两相运移和干湿两相交替过程。

(4)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植被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黄河三角洲表现非常明显。

黄河三角洲主要分布有潮土、盐化潮土和滨海潮盐土这三类。

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造成土壤大面积返盐,发生次生盐渍化,使之成为难以利用的土地。

(5) 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主要包括旱涝、大风、冰雹、暴雨和风暴潮等。

2)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导因子)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起作用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

社会驱动力大体包括:人口变化、贫富状况、技术变化、经济增长、政治和经济结构,以及观念和价值。

黄河三角洲(东营市)的土地利用开发过程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阶段:早期开发时期(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对利津县和广饶县部分地区进行的小面积开垦;明、清两代开发时期,由于明、清政府的鼓励政策,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增加;解放前土地利用停滞时期,耕地面积基本没有增加;解放后农业发展时期(1949~):包括提高耕垦指数,扩大耕地面积阶段(1949~1954),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潜力、扩大复种面积阶段(60年代~70年代),提倡化学农业、开始大力兴修水利阶段(70年代~80年代),实现多种经营、调整用地结构、建立各种生产基地阶段(80年代以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和经济结构、人口、贫富、技术水平、经济政策以及观念和价值都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都在左右着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胜利油田对东营市的经济腾飞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它的影响遍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建国以来,东营市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利用、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
作用。

但在土地利用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广种薄收、"重用轻养"、地力下降、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用地结构不尽合理、自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此外,综合分析自然、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黄河三角洲的6个生态界面是本区域孕灾的环境基础,也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控因素。

(摘自叶庆华博士论文《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复合分析》)
题目二、黄河三角洲土壤类型与土
壤质地
东营市土壤划分为5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134个土种。

其中5个土类分别是:褐土、潮土、盐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

褐土
褐土面积很小,仅2.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44%。

分布在南部高程8m以上的山前缓岗、山前倾斜地与河阶地上。

成土母质为洪积、冲击物或黄土状物质,富含石灰质。

土体深厚,土色呈褐色或棕褐色。

全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粘化层、钙积层较清晰,为A-B-C型剖面。

潮土
潮土面积37.5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4.46%。

分布在山麓平原至海拔3~4m的滨海平原上。

潮土成土母质分别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沉积物;小清河以南为淄河冲击物。

潮土剖面的冲击层分明,构成多种砂、壤、粘相间的不同土体构型,剖面中下部出现锈纹锈斑或豆粒状铁锰结核。

土壤结构较脆弱。

潮土全剖面有强烈的石灰反应,剖面构型为腐殖层或耕作层-心土层-氧化还原层(潮化层)-母质层。

盐土
盐土土类面积43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0.88%。

除南部外,其余地区均有盐土分布,分布区域潜水位多在1~2m,矿化度10~30g/L,局部地段大于30g/L,个别区域能达100g/L以上。

盐土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对植物生长有强烈的抑制或毒害作用。

水稻土
水稻土面积40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7%。

在三角洲内呈斑状散布于水利条件好的低平地或沿黄低洼地上。

本区的水稻土,是潮土或盐土经水耕水种后形成,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养分含量基本上达到四级养分标准,并有一粘土腰层,保肥性能好。

由于种稻历史短,土壤剖面发育还不典型,除耕作层有灰黑色腐泥河锈纹斑潴育特征外,心土层和底土层仍旧保留原母质的特性。

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面积63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5%。

主要分布在交接洼地或古扇间洼地中。

砂姜黑土表层土多为黄褐色重壤土,质地粘重坚硬,水热不协调,耕性差。

本区砂姜黑土的砂姜层位多分布在剖面的中下部,对作物的生长阻碍不大。

其中以厚层黄土覆盖砂姜黑土的生产性能最好,近似潮褐土。

总之,东营市的土壤资源具有不少优势:第一,资源数量多,人均占有土壤资源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还有近27万公顷草地、荒地和占全省近一半面积的海涂未开发利用;第二,土壤资源年年增长,平均年新增土壤资源2000公顷;第三,土壤类型多。

既有发育较稳定的土
1
壤资源,又有新淤积的土壤资源。

但是由于本区盐渍土面积大,盐渍重,盐土占土壤资源面积的一半以上,有80%以上是盐渍土壤,而且
土壤发育很不稳定,给开发利用和长远规划造成困难。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