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几点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几点探索

摘要:小学科学这门学科,内容丰富广泛,天文与地理,自然与环境,物质与变化,形状与结构,植物与动物……让我们从中增长见识,累积经验。让孩子走进科学,既是一个求知探索的旅程,还是生活经验转换的过程。农村地区由于条件限制,科学课常常是老师唱主角,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该如何带着孩子进行这一奇妙之旅,让科学课堂不再单调枯燥,活跃起来,也是每个小学科学老师探索累积的过程。

主题词:小学科学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教学方法探索积累

初次接触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一路摸索,一路积累。两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见解,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教学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简介

修订后的小学教科书共32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书中每个单

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1、教学模式固定,课堂单调枯燥无味。

科学课堂呈固定教学模式:老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讲完听完,把要记的内容背下来。就这样,本来注重以激发孩子动手动脑的过程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科学变成了背科学。

2、重实效的科学课难以开展。

科学教材着重以孩子的探索为主,直接呈现的概念少,大多课程需要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得出结果。由于老师固定的教学观念,也不愿花更多时间在备课、教学设计上,固定的讲读模式长此以往,让科学课堂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缺乏专任教师,科学课得不到重视。由于缺乏专任教师,科学课便成了数学教师的附带课程,在教学中,又要上好数学,又要上科学,二者不能同时兼顾,而科学作为副科理所当然地被放弃。

要改变以上现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上一节有实效的科学课,必须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备教材开始入手,接着要考虑孩子原有的知识水平,而后是在此基础上如何获得新的知识,并且对这个过程是充满兴趣的,最后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有序进行?还有实验器材的准备等等。总之,是面面俱到的。

就拿我的一堂科学实验课《电磁铁》为例:从开始准备教学设计,到课件设计,再到各种实验器材准备,我足足花了一周的课余时间。因为要动手做电磁铁,并且涉及电磁铁南北极的检验,为了万无一失,我必须先把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准备好,并保证每个小组做的电磁铁都是成功的,于是,我不停地反复验证,直到每一个电磁铁都是产生磁性的。接着是课件的制作,也是从孩子的认知点入手,从他们熟悉的磁铁,再到电磁铁,由此发现磁铁与电磁铁的区别。接着是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让孩子直观认识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准备得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立竿见影。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饶有兴趣地制作电磁铁,并探究到了电磁铁的南北极的秘密。一节课下来,收获颇丰。

2、细心观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科学课是生动的。而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是科学教

学资源。一朵花、一棵树、一只昆虫……太阳、星星、月亮……环境、自然……都是教学资源,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时,我就让孩子们过了一次做小观察员的瘾----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的角落,去观察生活在那里的成员。孩子们发现了很多-----蚜虫、草蛉、蟋蟀、螳螂、蚯蚓、蚂蚁、蝴蝶……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昆虫。在放大镜下,它们独特的身体构造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苍蝇的足上长着扁平的毛,让它能够在光滑的玻璃上行走,蝴蝶翅膀上的粉末,在放大镜下是一些扁平的细毛、带着小柄,可漂亮啦,还有各种昆虫的触角也是不同的,例如: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最惊喜的是我和孩子们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细心观察,终于找到了蟋蟀藏在前足内侧的耳朵-----一个小小的圆形鼓膜。真好啊,在快乐中学习收获,不是很好吗?

3、让多媒体教学走进科学课。

科学课里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或是孩子们难以了解的一些科学现象。如何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多媒体就是一个最好的媒介。它以声音、动画等方式,可以把需要的教学资源一一呈现。使孩子们能直观形

象地观察了解,这对农村的孩子尤其适用,由于孩子们受学习的生活的条件限制,对各种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在教学《日食》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日食发生的一段视频,让孩子们观看。在观看过程中,适时做一些引导。孩子们听说过日食,但并不完全知道日食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观看视频,加上教材里的文图呈现,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逐渐明白了日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它与地球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又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除了实验,我准备了许多关于电磁铁在生活广泛中运用的图片---电铃、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帮助学生对电磁铁有更直接的了解。

4、让科学课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科学即生活。科学学习的过程即就是累积经验的过程。教室外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结构》一单元时,我带着孩子们去看高塔,研究高塔的结构,去看拱桥,探究拱形承重的秘密,去钢索桥上走走,探索钢索桥的结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亲眼观察到了高塔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小格子都是三角形,再加上已有知识,就不难知道高塔为什么不容易倒。通过观察

拱桥,发现了拱桥两旁的巨大桥墩,就能知道拱桥承

重的秘密。走上钢索桥,同学们都发现了桥两旁的桥

塔,以及坚实的钢缆,不难发现,这是钢索桥的两个

主要部件,加上后续的实验,孩子们知道了钢缆能承

受巨大的拉力,桥塔则是帮钢缆承受了一定的拉力。

通过这样一个走出教室的机会,孩子们在观察、探究

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所学内容。而这要只是教师在

教室里的枯燥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能相提并论。

5、重视每一个孩子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课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动手则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动手的过程,就是累积经验的过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孩子总是唱主角,而一部分的孩子,总是抱观望态度,还有那么一小部分,没有机会动手。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没法关注每一个孩子。如何解决呢?我想到了小组长。就让小组长扮演小老师的角色,监督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动手,都要参与小组交流讨论。老师检查的方法是抽查各小组成员,小组成员代表小组,把个人与小组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激发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以上方法,是自己的一些经验积累。教无定法,教学中只有不断积累和探索,才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