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浙教版 信息科技 五下 教学计划

浙教版 信息科技 五下 教学计划

浙教版信息科技五下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3. 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多媒体技术
- 多媒体概念及应用
- 图像编辑软件的使用
- 音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
2. 网络技术
- 网络基础知识
- 互联网应用
- 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
3. 程序设计
- 程序设计基础
- 图形化编程
- 程序设计实践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 采用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

四、教学资源
1. 教材及配套资源。

2. 多媒体课件和演示视频。

3. 在线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

4. 实验室及相关软硬件设备。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
- 课堂表现
- 实践操作
- 项目作品
2. 终结性评价
- 理论知识考核
- 综合实践考核
六、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浙江小学信息科技3--6年教学工作计划

浙江小学信息科技3--6年教学工作计划

浙江小学信息科技3--6年教学工作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浙江小学信息科技3--6年教学工作计划1一、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学期的信息课,但由于年纪小,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

二年级小朋友生性好动,上课容易分心,上课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由于信息课每周只有一节,学生的遗忘程度很大,因此知识点不宜多,而且需要反复灌输。

一年级信息技术没有配备教材,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置。

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通过绘画、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①初步了解电脑组成和电脑操作基本概念,了解操作安全常识;②继续学习画图;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玩中学”的方式,学习电脑的正确操作;②以主题绘画的形式,利用绘图工具进行基本的绘画练习;③学习键盘的简单操作;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②通过课堂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计算机与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③养成正确使用电脑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落实教学的具体措施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认真落实具体措施①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

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③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④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单元及时进行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计划浙教版

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计划浙教版

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计划浙教版一、教学目标
1. 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掌握鼠标及键盘的使用方法。

3. 能使用常用软件进行学习和生活中的处理。

4. 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内容
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鼠标及键盘的使用方法。

3. 使用学习写作。

4. 使用进行数据处理。

5. 使用制作简单报告。

6. 使用图形软件进行简单图像创作。

7. 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信息查询。

三、教学方法
1. 实物示范法,让学生直接操作计算机了解它的结构。

2. 演示与练习法,教师先示范技能然后由学生练习。

3. 项目学习法,安排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学习技能。

4. 协作学习法,利用小组学习提高互动性。

5. 问题导向法,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考核方式
通过平时观察、作业检查、技能操作考核、项目展示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真实教学计划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

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发文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文号:浙教电[2001]1号发布日期:2001-1-6执行日期:2001-1-6生效日期:1900-1-1为适应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加快全省教育现代化步伐,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全省中小学普遍开展电化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3000所,拥有计算机约15万台、计算机教室3500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600多所。

但是,当前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与基础教育在全国的位置不相称,与基础较好的省市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在教育工作中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三个面向”为指针,紧紧围绕全省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用五年时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好省教育网站,实现“校校通”,以信息化带动我省教育的现代化,构建起具有浙江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加快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质量保障。

3.实施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改革有力,投入落实。

[信息技术教学三个建议]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三个建议]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一、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分数是指挥棒。

这句话有它积极的一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挥它的积极意义。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一局部信息技术教师不看作业、不考试、期末打个“神仙分数”的现象,这好比把紧箍咒丢掉。

信息技术本来是一个考查科目。

缺乏了评价体系的科目会让学生觉得可上可不上,上好上坏一个样。

接着便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课堂秩序很乱,教学活动无法展开,教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等。

如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可行的评价体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它、接受它,那么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得到很大的转变,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才能有序展开,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各种表现。

包括学生的每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考勤、遵守纪律情况,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期末考试等,然后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有的教师可能会提出疑问:太多了,能记住吗只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就能做得到。

写教学日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二,尽量不打不及格的分数,除非个别表现很差、屡教不改的学生。

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开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所以教师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因为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相反失败的痛苦却让人消极,破罐子破摔,即使是一棵好苗子也会踌躇不前。

第三,评价细那么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根底、态度,学习热情、兴趣,学习成果都不一样,我们应该给予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的分数。

对于某些学生只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我们应该视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给一个合理的分数.而对于某些特别有学习兴趣、根底特别好的学生应该根据他的努力程度和实际结果给一个公平的分数,从而促进他更好地进步,在这一学科崭露头角。

如果是某些学习根底薄弱的学生应该根据他的表现和进步的程度来评分,从而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设想和措施

信息技术教学设想和措施

信息技术教学设想和措施信息技术教学设想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

这些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相适应,并随着课程的深入而逐渐提高。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合作、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

3. 完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4. 强化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价、自我评价等,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6. 加强师资培训: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7. 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资源、网络条件等。

同时,要注重信息安全和道德伦理教育,让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建设,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 实践导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
中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实验操作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2. 多媒体辅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可以运
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通过使用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个性化教学: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教师可以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更简化和易理解的方式讲解。

4. 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到动手实践和创新思
维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案例、展示前沿技术、开展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 实时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
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包括实践导向、多媒体辅助、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和实时反馈。

通过采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一、教学目标
3—6年级(小学)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3.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4.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
3—6年级(小学)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及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会进行汉字输入和汉字处理。

3. 能用计算杌绘图工具进行图形制作。

4. 初步学会多媒体作品的蔺单制作及网络的简单应用。

5. 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6. 能制作简单的作品,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后的巨大魅力,进一步激发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方式时间安排
信息技术
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注
重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

3 ~ 6年级每周1课时。

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征求意见稿)一、学习纲要,领会要求1.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明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任务。

2.通读初中信息技术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

3.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二、分析教材,明确目标1.分析本册教材及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把握各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2.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参考教师用书,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

3.撰写教学设计,应包括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

三、了解学情,把握起点1.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心理特点。

2.根据学情分析,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并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以落实多级学习目标。

3.熟悉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学习素材等教学资源。

四、激活旧知,凸显结构1.根据学生原有基础、认知特点,激活与所学新知识相关的原有知识,把握新旧知识的连贯延续性。

2.采用设疑、提问等方法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知识能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得到同化与顺应。

五、创设情境,聚焦问题1.选择合适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

3.情境创设可以采用“问题提出”、“现实情景”、“场景模拟”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教学情境创设应具有延续性,必须考虑前导与后续环节的衔接和过渡。

六、呈现新知,展示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理解能力、教学环境及任务类型等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教育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教育几点建议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

以下是几点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在信息技术领域,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原理、编程语言等基本知识。

因此,学校应该设置必修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加大对教材的选择力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该配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验室,并制定详细的实验指导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到教育、医疗、金融、农业等各个行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并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四、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领域,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同样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团队项目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和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并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和应用出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学校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技术和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技术更新的敏感性和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信息技术交流会议和研讨活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思想,保持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育应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拓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并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建议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建议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建议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课程目标等多方面因素。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信息科技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动画、图片等,使抽象的信息科技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操作与能力培养1.设计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信息科技技能,如编程、动画制作等。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掌握信息科技知识。

3.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信息科技特长。

五、加强师生互动与评价反馈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3.定期开展学生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

总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互动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相信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就我的体验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

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选择利用好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CAI软件,我们安装上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使用、学习,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

2. 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已有的CAI软件由于不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我们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已有素材,或者从其他软件及上找到一些好的素材。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

二、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象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6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建议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建议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建议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些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演示、实践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进行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

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5.重视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评价与反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改善和提高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

浙教版信息科技教学计划三下

浙教版信息科技教学计划三下

浙教版信息科技教学计划三下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

2. 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档编辑、数据处理和信息搜索等。

3.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遵守计算机操作规范。

二、教学内容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的组成
1.2 计算机软件
1.3 信息安全
第2章文档处理
2.1 文字文档处理
2.2 图片处理
2.3 文档编辑
第3章电子表格
3.1 电子表格的工作界面
3.2 数据输入、编辑和计算
3.3 表格格式设置
3.4 图表制作
第4章信息获取
4.1 互联网概述
4.2 网络信息检索
三、教学要求
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方式,掌握文档编辑、数据处理等计算机基本操作。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文档编辑、数据统计和信息检索等任务。

3.养成遵守操作规范、信息安全意识的好习惯。

四、教学建议
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创建情景,组织学生完成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计算机应用任务。

3. 注重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习惯的培养。

希望这个教学计划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衷心祝愿教学进展顺利!。

关于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关于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关于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时代证明,信息交互已经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可以说,信息交互是柄双刃剑,正确的使用信息交互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因此,我国也在小学阶段设立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其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逐渐形成在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信息交互的观念。

1.兴趣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

传统意义的“填鸭式”教学让双方都处于一个疲劳的恶性循环中。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因势利导、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得到的效果往往是被动教学的数倍之多。

2.注意力吸引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师在为低年级的孩子授课的时候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往往会比授课的时间花费的多。

因此,我们要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学生立刻动手操作,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领悟知识与经验。

而教师要做的是找出学生的不足,加以引导。

以学生学习五笔字根为例:刚学习五笔打字的时候,学生们往往无从下手,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根本不理解利用五笔打字的依据是什么。

正如我们常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此时要求每名学生先把字根表记熟,在掌握字根表的基础上,再以自己的名字为例,在纸上进行字根拆解,最后在计算机上试验是否能打出自己的名字,对于大家都不会拆解的字,我组织学生共同拆解。

寻找拆字的窍门,由词到句,再到段落,最后延申至一篇文章…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拆解汉字,而且打字的速度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们在享受这份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五笔打字的乐趣。

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精)

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精)

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精)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至关重要。

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进步的挑战。

建议1. 完善课程设置: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并根据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确保学生从小研究到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络安全、编程基础等。

2. 提供师资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引进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开展在线培训,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3. 建立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实践机会,例如开设编程俱乐部、举办信息技术竞赛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设备和软件支持:为中小学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支持,以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确保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更新,软件版本更新,以及良好的网络连接供学生使用。

5. 加强与行业合作:建立学校和信息技术行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引入行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举办企业参观和实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结论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未来所需技能的重要方面。

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提供师资培训、建立实践机会、加强设备和软件支持,以及与行业合作,我们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信息技术研究环境,帮助他们提升信息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以上为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供参考。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2010-05-18 23:41:58| 分类:理论学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教学准备与设计第1条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第2条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第3条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4条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庹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6条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构思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7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8条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第9条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10条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课堂教学。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等。

2.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等。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促进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加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操作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引导教师亲自动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3.课堂案例分析:引入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理论知识讲解:a.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等。

b.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的讲解,包括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等。

2.实践操作指导:a.设计实践环节,要求教师亲自动手操作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实践。

b.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解答教师的问题。

3.案例分析:a.引入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让教师通过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b.鼓励教师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估方式:1.成绩考核: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成绩评估。

2.教学观察和讨论: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和与教师的讨论,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效果。

六、实施方案:1.确定培训课程: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

2.培训教材准备:准备相关的培训教材,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指导。

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

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

它重在对小学生实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

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注重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

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基础性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水平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水平。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持续更新换代。

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

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择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水平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培养。

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实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一、课程开设建议: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

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初中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尽量保证在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开设课程,每周1课时,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初中阶段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大部分,每部分各36课时,共计72课时。

二、课堂教学建议:1.转变师生角色,突出主动创新。

2.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

4.突出信息处理与交流的主线,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的理解。

5.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6.正确处理基本操作技能、获取信息与游戏关系。

避免出现游戏课、自由课和放羊课的不良局面。

三、教学设计理念:1.学习环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也就是说,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建,于是情境创建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负担,设计者不管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能否很好地支持教学内容,导致情境的设计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

2.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

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第2条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第3条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4条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6条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构思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7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8条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第9条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10条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第11条熟悉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结合校本实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

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13条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

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

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第14条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15条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第16条要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

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

第17条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第18条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19条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20条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

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21条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22条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

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23条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
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
式进行。

第24条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

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25条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引导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第26条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第27条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第28条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

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

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29条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30条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
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