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振兴传统工艺产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2•【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8月1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地方经济的促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地方经济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族群的独特文化传统,由非物质性的知识、实践、表演、表达和信仰构成。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旅游业发展。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品等。
这些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兴趣,并成为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旅游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的兴旺,还促进了相关特色商品的销售和开发,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传统工艺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雕、陶瓷、织锦等。
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承载了地方的历史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经济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工艺,可以刺激当地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地方特色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当地的产业发展路径,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对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和传承。
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现代化的技术与创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创造出更具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丰富地方的文化产业,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为当地经济的升级换代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族群的独特文化传统,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当地居民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培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观念,增强社会稳定的力量和韧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术等各个方面。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比如,中国的京剧、粤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戏曲演出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技术、民间舞蹈、民俗节日等。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地方居民的创新意识,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中国的苏州刺绣、四川川剧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在国内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了文化、艺术和经济的新兴产业,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通过创意设计和创新模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产品和服务。
比如,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通过现代设计和营销手段,成为了时尚的艺术品和礼品,走向了国际市场。
这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模式,还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需要专业人才的传承和培养,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进行保护和展示。
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实施意见
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实施意见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精神,促进全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这些传统工艺,蕴含着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区传统工艺门类众多,分布面广。
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我区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彰显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目标。
立足自治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优秀文化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优秀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保护为主、加强利用。
突出传统工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维护传统工艺的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利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精益求精、提升品质。
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坚持质量第一,推动品质提高,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3.融入生活、激发活力。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与现代人的需求对接,融入现代生活。
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元素和精神价值,突出个性化特征,兼收并蓄,增强传统工艺的传承活力和发展动力。
4.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
谢谢观看
发文通知
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编办、外办、台港澳办、发改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体 育局、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央驻鲁有关单位,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11.服务重大战略。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齐长 城、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省重大战略。落实《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弘扬的意见》,制定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行动计划。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 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等活动。培育一批非遗特色专业乡镇、专业村庄,打造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的齐鲁样板。挖掘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 会治理的作用。
19.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 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物质文 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做强山东手造。支持各市依托2-3个传统工艺项目发展手造重点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山东手造 产业集群。推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山东手造”进景区、进高速 服务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山东手造领军品牌。加大“山东手造”对外交流,扩大“山东手造”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及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实体,如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戏剧、节日、手工艺品、传统医药等。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经济利用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1.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
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的长城和故宫、法国的巴黎铁塔等知名旅游景点,都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游客欢迎。
同时,传统节日、手工艺品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如中国的春节文化、墨西哥的亡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成为了各国旅游业者推广的重点内容。
2.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造、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为主的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经济利用形式之一。
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
同时,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作品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3.文化教育产业文化教育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重要经济利用方式,包括文化教育培训、文化艺术表演、文化教育机构、文化产业产权交易等。
如各国的艺术学校、民间艺术团体等,通过培训和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保护各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保护措施。
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2.科技保护科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如数字化技术可以保存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料,人工智能可以对口述文化进行自动翻译,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传统文化。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任务分解清单
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
6.加强理论研究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传承人及有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群在研究阐释等方面指导力度,每年至少开展1期相关领域讲座及传承人技艺培训,切实增强队伍研究能力。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
加强以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社会学术力量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争取资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课题研究,按年度评选一批优秀调研报告、课题研究成果等出版,促进成果社会化共享。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
鼓励各地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活动。支持各地开展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在传统节日、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等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
市民宗委各市(特区、区)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财政局各市(特区、区)
人民政府
3.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群)制度
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习义务情况评估机制,健全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保护激励和退出机制。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积极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强化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力度,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4人左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35人左右;2035年,力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达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达45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培育工作,到2025年,力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由现有4个增加至6个;2035年,力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培育申报达10个。
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校毕业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符合条件的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逐步扩大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比例,建立更为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梯次结构。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并世代相传的人类创造活动,如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工艺、口述传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中,以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本文将从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等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进行浅析。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能够有效保护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实现其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比如,通过举办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比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生产出具有时尚、创意的工艺品,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推动传统工艺产业的繁荣。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
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了各个行业和职业。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比如,通过传统音乐演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能够为音乐人、手工艺制作人等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能够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
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而现代生活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于城市中,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比如,在城市中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农村人口来城市参与,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与交流。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等。
非遗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遗产是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传统的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流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非遗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正成为一种趋势,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创新和经济发展。
非遗产业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产业,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音乐舞蹈、传统剪纸等。
它的特点是底蕴深厚、技艺高超,但也存在着面临市场萎缩、传承难度大等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文化和创意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如设计、影视、动漫等。
它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但缺乏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将非遗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非遗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资源。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创作元素,它可以成为设计师和创业者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比如,传统民族服饰可以成为时尚设计的灵感来源,传统古建筑可以成为室内设计的创作元素。
非遗产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素材,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非遗产业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技能。
非遗传承人通常具有丰富的手工技艺和专业的知识,他们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技能。
比如,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需要独特的工艺和技术,非遗传承人可以传授这些技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非遗产业也可以通过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授,保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非遗产业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市场需求,它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竞争优势。
比如,中国的非遗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这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同时,非遗产业也可以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推出创新产品和市场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
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潜力,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对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化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贡献率,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以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其中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歌谣等,表演艺术包括民间舞蹈、戏曲、民间音乐等,社会实践包括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传统手工艺包括传统制陶、织锦、雕刻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众性,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多为普通民众,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师徒教学等方式将传统技艺和知识代代相传,保护和传承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多元文化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日益丧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技艺、口头表达等在代际传承中形成并得以保留的文化现象。
它们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维护乡村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乡村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游客前往乡村地区体验传统文化,并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两者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独特资源。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曲、手工艺、民俗活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独特卖点。
同时,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发和运营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品销售等项目,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济保障,进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1.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2. 加强传承人培训和传承机构建设: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其独特的技艺和知识。
建立相关的传承机构,提供传承人的培训和交流平台。
3.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学校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4. 注重科技应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在线博物馆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具有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发展。
许多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使游客流连忘返。
游客的到来不仅会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带动当地的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激发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保护,这就需要有人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进行研究、整理和传承。
这就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创作音乐、编写文学作品、制作手工艺品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条件,也为当地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供就业机会,降低贫困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批合格的传承人和从业人员来保护和传承。
这些传承人和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教学、表演、制作等方式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的努力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状况。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音乐演奏等行业虽然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以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以传统方式进行,还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理念,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它体现了民族和地域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都非常关注的焦点。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技能、民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兴盛。
一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中国昆曲、拉丁美洲的探戈舞,已经成为各地旅游胜地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地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催生出一些新兴产业和商机。
例如,某些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背景,逐渐成为了奢侈品市场的热门产品。
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纷纷合作或参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推出了一系列以此为灵感来源的产品。
这不仅为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商机,也进一步促使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和舞蹈成为了广告、影视以及娱乐产业的重要宣传元素,为这些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孕育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创意和独特的文化元素,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这不仅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还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创意灵感,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诸如手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和跨界合作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隐忧。
首先,过度商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纯粹性带来一定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财富,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从旅游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界各地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中国的昆曲、意大利的威尼斯嘉年华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和观赏,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它们通过旅游的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意产业是一个以知识、文化、艺术为基础,融合了设计、艺术、创意与经济的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表达和文化符号,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灵感。
例如,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日本的茶道艺术等,都成为了创意产品设计和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还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交流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通过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也能够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例如,中国的昆曲、印度的卡塔克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参与,助力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也为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灵感和创造力。
发展绥德石雕产业 振兴传统手工技艺
公共文化建设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一、案例背景绥德石雕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据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绥德石雕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历经新石器时代和秦汉的发展,唐、宋、明、清的繁荣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昌盛。
同时,绥德石雕技艺是绥德人赖以生存的根脉性艺术,体现了绥德石雕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也体现了绥德人民的卓越才能与艺术创造力。
绥德石雕是群体师传技艺,石雕工匠遍布全县15个镇和1个便民服务中心,以四十里铺镇为主,辐射薛家河镇、中角镇和黄河流域村镇,全县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
二、主要做法(一)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集群绥德县把石雕产业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成立绥德县产业发展中心,加强对全县石雕文化产业的领导和管理,帮助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成立绥德石雕雕刻技艺行业组织(石雕协会),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组织和支持开展面向本地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并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服务。
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2019年,榆林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认定首批“榆林市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通知,市财政局对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石雕产业集群奖励70万元。
近年来,绥德县加快打造中华雄狮园、国家石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际石雕产业创意中心、中国石雕文化艺术名城等,大力推动石雕产业的创新、设计、加工、销售,加强石雕技艺大师和青年技师人才储备,为石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树立品牌扩大社会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绥德石雕的市场竞争力,绥德县积极加强品牌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农民受益”理念,以“培育一件地标、推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为工作目标,在陕西省率先推出首个县域公用品牌“绥德范·臻陕北”。
2017年绥德县把绥德石发展绥德石雕产业 振兴传统手工技艺□ 刘 龙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2年第9期- 93 -- 94 -2022年 第9期雕申请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商标使用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提高产品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使绥德石雕品牌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为绥德石雕产品提升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能更好地促进其对外贸易和交流发展。
非遗文创对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非遗文创对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项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创产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经营模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增添新的动力,同时为游客提供独特、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
一、非遗文创产业的背景和发展现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挖掘非遗文化的潜力,许多地方开始致力于非遗文化的创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以中国为例,各地相继设立了非遗文创园区,培育非遗文创企业,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这些努力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非遗文创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1. 市场带动作用:非遗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推动了当地旅游和零售市场的繁荣。
例如,在陶瓷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地区,旅游客流量显著增加,相关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2. 就业创业机会:非遗文创产业的兴起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特别是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年轻人来说。
通过培训和技能转移,非遗文创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3. 产业链延伸作用:非遗文创产业不仅涉及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还涉及到材料供应、包装、营销等各个环节,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材料和工具,这就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非遗文创产业对地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1. 文化吸引力:非遗文创产品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光临。
游客通过欣赏、购买和体验非遗文创产品,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
2. 旅游产品丰富化:非遗文创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游客可以参观传统工艺展示馆、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
活化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
- 78 -2024年 第2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调研时讲道:“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汉中要加强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文旅商交体养全面融合,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把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我们可以把发展传统手工艺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非遗的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般人们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里,而且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民间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生长空间都在广大农村,是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的。
因此,在具有相关资源的农村,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和打造非遗小镇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汉中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三编”工艺(藤编、棕编、竹编)、刺绣工艺(城固的架花,镇巴的挑花、游花、扎花、绣花,宁强羌绣)、傩戏木刻彩绘面具、社火脸谱、剪纸及留坝县的花木手杖等。
汉中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南郑区对藤编产业进行重点培养,成立藤编企业和藤编产业协会,积极探索“非遗+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藤编传统工艺传承和产业振兴。
藤编产品畅销海内外,年产值已达3200多万元,编织户人均年纯收入达13500余元,助力上百户贫困户脱贫,让人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可观的收入也使当地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回乡就业,农村留守妇女较多,藤编也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她们农忙时下地干农活,闲暇时在家加工藤编,同时还能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照顾好。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特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一、重要意义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
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目标。
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
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坚守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革命,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激发创造活力。
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恢复和发展濒危或退化的优秀工艺和元素。
非遗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
非遗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表其文化认同和创造力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实践。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供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节日庆典等,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的文化复兴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游客可以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体验活动,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经济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当地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比如,某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是一种特色手工艺品,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小吃等提供文化支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以促进乡村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往往需要乡村居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通过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可以增强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乡村居民身份认同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纽带,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推动了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非遗带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非遗带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非遗带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引言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非遗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我们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对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评估。
三、非遗对乡村振兴的影响1. 经济发展:非遗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许多地方通过发展非遗产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乡民收入水平,缓解了农村就业问题。
2. 旅游振兴:非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社会和谐: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师徒传承和学徒培养,这促进了社区间、家族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4. 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传统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乡土资源。
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传承环境不利:许多非遗项目传承者年龄较大,传承环境不利,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2. 缺乏市场开发:一些非遗项目虽然在技艺传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市场开发和推广方面显得比较薄弱,无法与现代消费需求相匹配。
3. 发展方式不平衡: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并不平衡,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商业化,忽视了文化的本质和社区特色。
五、建议与对策1. 完善政策支持:加大对非遗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传承和创新,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
2. 建立市场机制:加强非遗项目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引导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新的消费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特 色旅游产业
文 /张 福 昌
振兴传统
摘
要 :非物质 文化遗产 是人民群 众在生产生活实践 中直接创造 出
地反映 了生产生活实际 , 真切地体现 出我们 民族 的特征 , 充分表现 成 的优秀文化价 值观念和 审美理想 , 凝聚着 中华 民族 的深层文 化基 J
振 兴地域传统工艺产业等 已刻不 容缓。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产业 ;传统 工艺产 业
在浩 瀚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创造 了光辉灿烂 、丰富 多 彩的文化遗产 , 既有物 质形 态的 “ 有形”文化遗 产,如文物 、 典 籍等 ,又有主要通过 “ 口传 心授 ”的方式传承下来 、以非物 质 形态存在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 包括 I Z l 头 传说 、 传统表演艺术 、 民 俗活动 、 礼仪 、 节庆 、 传统 手工艺技 能等 , 内容丰富 , 形式多样 。 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 实践 中直接 创造出 来、 积淀下来的 宝贵 财富 , 它更 真实地反映 了生产生 活实际 , 更
造 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 的加快 , 作为传统文化 重j 临着严峻的挑战 . 这 主要表现 在: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 产生存 的文化 严重;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 ,后继乏人 ;有 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j
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 意识还有; 护的机 制急需完善 ;等等 。因此 ,抢救 、保护和有效利 用历 史非物
一
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 出现 了传统文化的 衰退 、 环境破坏 以及资 源能 源发生危机等现象 , 自然生态 、 文化生态 不平衡 日趋严重 , 物 质文 明的 发达与精 神文化的 失调也越来越 受到世 界的关注 ,
有效 ̄ l J , E I
有关 “ 非物 质文化遗 产” 质文化遗 产公约 中指 出:“ q -
加真切地体现 出我们 民族 的特 征 , 充分表现 了中华民族在 历史
进程 中逐 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 值观念和审民族 充沛 的文 化创造 力。我 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凝聚着 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记忆 , 是我 态 环 境 急 剧 改 变 , 资 源 流 失
们必须全 力守护好的精神家 园。
后继乏人 ;有关非物 质文化 翅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在非物质 文化 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方 定 ;全社 会的文化遗产保护 = 《 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 ,取 得 了初步成绩 。但是 ,我们还应该 清醒 护 意 识 还 有 待 进 一 步 提 高 ; 】 地看到 ,随着世界产业 经济 的国际化 ,在 仿效西方经济发展模 善 ,等等。因此 , 抢救 、保护 式 、高速 发展现代 产业、片 面追 求物 质享受和经 济效 益 ,以及 发 展 旅 游 文 化产 业 、振 兴 地 j j 大量 生产、大量消 费 、用后 即弃的大丁 二 业文 明历史背景下 ,世
创意产业论坛 【 1 9
的语 言 ;表演艺 术;社会风 俗、礼 仪、节庆 ;有关 自然 界和宇 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开展提供 了正确的指导和有 力的保障 。 宙 的知识 及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 ” I 9 4 9年以来 ,我国在非 物质文化遗 产的 保护 方面做 了大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关 于加 强 我 国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保 护 工 作 的 量 工作。2 0世纪 中叶 ,我 国政 府组织文 化工 作者 对部分传 统
包括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 表演艺术;民俗 活动 、 礼仪 、 节 文化艺 术资源 。 庆 ;有关 自然界和宇宙的 民间传统 知识及实践 ;传统 手工艺技
能 ;与 上 述 表 现 形 式 相 关 的 文 化 空 间 。 ”
近年来 , 党和国家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 早 在党的 “ 十六大”报告 中就明确提 出,要 “ 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
意 见》中也指出:“ 非物 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 民世 代相 承、与群 文化遗 产进行 了调 查和研究工 作 , 使许 多濒临消亡的非物 质文 众生活 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 ( 如民俗活动 、表演 化遗 产得到抢救 ;此后 ,由老一辈知 名学者提议 发起的 “ 十部
艺 术 、传 统 知 识 和技 能 ,以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器 具 、实物 、手 工 制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文 艺 集 成 志 书 ”的 编 纂 工 作 ,目前 2 9 8 部 省卷 已 品 等 )和 文 化 空 间 。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范 围 包括 :“ 口头 传 统 , 全 部 完 稿 ,并 已 出 版 2 2 4卷 ( 近 4亿 字 ) ,保 存 了 大 量 珍 贵 的
当今世界有 三类 国家 :一 是像美国 ,有现代 文明但缺 乏古 和 优 秀 民 间 艺 术的 保 护 工 作 ” 。 文化 部 、 财政 部 联 合 国 家 民委 、 中
代 文 明 历 史 ;二 是 欧 洲 罗 马 ,有 古 代 文 明但 无现 代 文 明 历史 ;
国文联从2 0 0 3 年起 , 正式 启动 了 “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
引起社会各界的深 刻反思 。随着 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 的加 有时 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 产自 快 ,作为 传统 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的非 物质文化遗 产正 面临着严 识 和 技 能 及 有 关 的 工 具 、 实斗 j 峻的挑 战 ,这 主要 表现在 :我 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生存 的文化生 化遗 产包括:“ 口头传说和表j
三是 既有古代又有现代文 明的 国家 ,如 中国、印度 、埃 及等国 2 0 0 4 年8 月, 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 员会批准, 正式加入了 家 。中华文化是世 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 中唯 一没 有中断 自身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 。 2 0 0 5 年3 月, 国 统 的文化体 系 ,对人类社 会和世界文 明进 程产生 了重大影响 。 务院办公室印发 了 关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这 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 中蕴藏 着浩瀚精深 、 灿若繁 星的非物 见 ,建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展普查工作 ,对具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