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世界的聚落》1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ppt课件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ppt课件1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1
2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重点) 3.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 动的关系。(难点)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
括城市和乡村。
5
聚落的形态 1.城市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 聚居地。
6
2.乡村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叫做集镇。
7
8
9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乡村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道路稀疏 稀疏
2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6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3
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 C )
A.就业机会增加 B.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住房、交通紧张 D.受教育机会增加
2.某地的民居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A.气温较低 C.降水丰富 B.气温较高 D.降水贫乏
D )
24
3.直线连接旅游点和它们所属的类型 A.自然风光 B.文化古迹 C.革命纪念地 (1)南昌、遵义、延安、井冈山 (2)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
1.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
技发展水平。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及历史和科学 研究。
20
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3.4世界的聚落 课件01 (湘教版七年级上)

3.4世界的聚落 课件01 (湘教版七年级上)

A
C
B
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 本没有聚落
在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此地区为聚落稀疏区
在极度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也 令人难以适应,因此也是聚落稀疏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高纬地区,极端严寒,因此没有聚落
尼泊尔
金字塔
复活岛
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
山村的泥巴小道


根据人口的 疏密的情况,说出A,B,C三地,哪一个 分布在亚洲?哪一个分布在欧洲?哪一个分布在非洲? 为什么?

在亚洲,因为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请你说出 A、B、C、中哪些地区聚落分 布较为集中,哪些地区聚落稀疏 或没有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 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包括规模、形态、分布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居住地+人类活动+集聚2. 聚落的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聚落的主要特征:规模、形态、分布、功能等。

4. 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构成要素。

2.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聚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概念,知道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住宅分布、农业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交通等。

4.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了解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概念,知道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人口密度、建筑高度、经济发展等。

3. 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等。

4. 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聚落,了解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精品课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精品课件
形 成了聚落。 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容易形成聚落呢?
世界人口分布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图一
(1)水源与聚落 读图一,发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盆地边缘的 绿洲,广大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这主要是因为盆地边缘多高山 冰雪融水, 水源 充足;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1、将丽江古城 改建成新城
2、刻画**到此一游
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 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 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 等的变化; 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 遗产; 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 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 观。
(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 正确的是( C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
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
聚落景观 和建筑特 点有何变 化?
聚落规模范 围有何变化?
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地形与聚落 结合图二和图三,发现 人口稠密区即聚落集中 分布的地方,地形都比 较 平坦开阔 ;
图三
世界人口分布
图二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世界气候分布图
图三
世界人口分布
(3)气候与聚落 结合图三和图四,发现 聚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大 多气候 温和 ;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教学课件】《世界的聚落》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教学课件】《世界的聚落》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 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 居地。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 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 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亚洲的村落—人口众多,房屋密 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自主学习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聚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某城新城的发展
今日新城 70年代的刘庄村 90年代的刘庄街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方式各有 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交通 特点 城市 乡村 便利 不发达
合作探究
你认为下面哪个村落最有可能先发展成 为城市聚落?为什么?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两河 流域 尼 罗 河 流 域
印 度 河 流 域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
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展示平台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旅 游 城 市 泰 安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第三章 · 世界的居民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自主学习: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教材53页活动题2、3、4,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教师精讲点拨】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地形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

——水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交通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资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 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了解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聚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乡村和城市2. 聚落的特点:规模、环境、建筑风格等3. 聚落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等【教学活动】1. 导入: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 课堂讲解:介绍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差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聚落的认识和观察。

【作业布置】1. 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描述其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对乡村聚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乡村聚落的兴趣和尊重,认识到保护乡村聚落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特点:规模较小、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等2. 乡村聚落的形成条件: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等3. 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平原乡村、山区乡村、渔村等【教学活动】1. 导入: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 课堂讲解:介绍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差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村聚落的认识和观察。

【作业布置】1. 观察自己所在的乡村或乡村地区,描述其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聚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对城市聚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村庄、城市等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

2.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

3. 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

2. 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掌握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形成的原因:资源、交通、地形等。

2. 聚落的发展阶段:原始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3. 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难点: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发展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过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聚落
寒冷地区的气候, 风劲、雪大,厚实的 墙体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高耸 的屋顶,不易积雪。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 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雨水多, 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门 窗开得较大,利于通 风散热,可以保持屋 内干爽。
读图,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点击图片放大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二、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 C) ( A)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北京人遗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湘 教 版 七 级 地理上 册 世 界 的聚落
干栏式民居, 高脚、窗大、 墙体薄。有利 于排水散热, 在热带地区的 海岸或河边造 房,方便乘船 生活。
读图,想一想,北非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 什么关系?
窗户较小,房 屋多采用石材和 泥土修建,墙体 较厚实,平顶。 这与北非气候干 旱,光照强,温 差大、风沙大有 关。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_地理_初中__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框的内容——聚落的形态,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为我们研究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3、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乡村、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

通过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1 教案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1 教案

设计者审定者肖鸿编号七〔上〕-20课题课型新授课〔要素组合〕学习目标子目标&实施目标T 方法&策略改良&反思①.明确聚落的根本概念②.聚落的分类③.城市聚落及其开展中存在的问题④.农村聚落及其特征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①.聚落的演变30分钟〔30〕1、新课引入:由前测〔课前完成〕内容导入,并通过课件〔K01到K03〕上的关于聚落的三张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结合教材P60第一段明白聚落的概念。

〔①〕2、学生阅读教材P60第二段到P61页的相关材料,明确聚落形态根据其规模大小以及其功能的差异,可以将聚落分为两种根本形态。

〔②⑤〕3、学生展示:通过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自行举手答复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其中城市聚落有什么特征〔K05到K06〕。

〔③⑤〕4.结合课件和教材P61活动题第一题,城市聚落在开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K07〕,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展解决?〔③⑤〕5.学生展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学校所在的望月湖小区附近存在的城市问题,并举手举例答复。

〔③⑤〕6.结合教材P61第三段和第四段的相关材料和课件〔K08和K09〕,明确乡村聚落的特点等。

〔④⑤〕7.通过检测单中测的相关内容进展填写和稳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⑤〕。

1、学生阅读教材P62活动题第二题以及课件〔K10〕,了解聚落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①④〕②.聚落的演变过程中景观和功能的变化③.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10分钟〔40〕2、教师展示:从课件〔K10〕,和P62图3-26,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在聚落的演变过程中,从景观上和规模上比拟代表聚落演变不同阶段的差异。

〔②④〕3、学生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聚落在演变的过程中,规模扩大,景观上的主要变化特征,并通过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呈现。

〔②④〕4、教师展示:从课件〔K10〕和教材P62活动题第二题,并列举沿海城市上海、广州、沿江城市武汉、沿河城市兰州、沿铁路城市兰州等相关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