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27》翻译注释

《短文两篇27》翻译注释

•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 季常青。 •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 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 的鱼儿竞相跳跃。
• 7、实是欲界之仙都。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 (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 “闲人”应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 么?
• 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首先, “闲人”即清闲的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其次,“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心境,为有官无事做而苦闷。 • 言外之意是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 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或惋惜无人赏月, 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 所累,无暇及此)
• 10、交横: • 11、盖: • 12、闲人:
• 13、但: • 14、耳: •
• 交错纵横。 •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原来是”。 •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 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 情雅致的人。 • 只是。 • 罢了。
文章的思路: • 第一层:(…步于中庭)叙事,交待 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盖竹柏影也)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 第三层:(何夜无月…)抒情,面对 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 赞叹欣赏的。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溪流清澈见 底。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doc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学课型新授课课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课前准备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预习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屮,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1、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吋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屮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屮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有较高的鉴赏意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竹里馆》王维
动静相称之美
动态:
静态:
扩展: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吴均
山水相映的美
山的俊俏:高峰入云
水的明丽:清流见底
相映成趣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本文 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 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 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也流露出归隐林泉的志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 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交横。 (写出了月色皎洁,空灵)
讨论探究,说“闲人”,悟真情。
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但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 有苏轼能领略到呢?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中深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所描 绘的景物的美。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 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南朝】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 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 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 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污浊的 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 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 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 相’”。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含英咀华,赏美景,悟情感

人教版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
——刘勰《文心雕龙》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一想:
按表达方式划分, 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一、读出节奏,注意字音和停顿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tu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读出层次,自译课文,理清结构
——罗丹
苏轼, 我想对你说句话: ———————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 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 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 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 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 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 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 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读出节奏,注意字音和停顿 读出层次,自译课文,理清结构 读出美感,美点互评 读出味道,品悟作者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酬答、酬谢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记叙: 1、元丰……,……,……,……。 念……,……。怀民……,……。
描写: 2、庭下……,……,盖……。 抒情: 3、……?……?但……者耳。
二、搜集整理一首苏轼的词,并进行赏析。
解词
交错纵横
庭下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不过
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 达观。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抒怀练笔
假如你与苏轼面对面, 你想说些什么?
空: 空灵、空旷; 明: 明净、明亮。
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如何理解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1、被贬之后 的悲凉

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再次被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 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 州,寓居承天寺
一、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1、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
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很美,作者被月色所吸引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 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 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少时即博通 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书” 即书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 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其五:俯仰结合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与:和,同(介词)后省略了耳(:我罢) 了
藻、荇交横,为盖:享竹受柏(动影词也) 。何夜无月?
乐者:交谈取乐的人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图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 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流翠山见 竹川底,前颓交青 翠未共之四与清面(辉。竹林夕欲美乱:谈时(流省t:是欲两其自沉,::::u映俱没:y:略岸í交界:鸣之里 : 者ù:鳞古备翠青傍将)之此有共)清石:相:这:峰:指 :这来文自:。绿葱晚要::起同:澈高壁备坠辉指,叫入共的欣 , 景晓人竞 跃从潜四 俱的的的彼赞古,参的峰:落人代谈云雾,赏 代 象雅::游:时树竹伏叹五:与溪:长。词间将:助词士跳争在都:木子色自,流巍久高歇晓 歇耸词跃相水,四交古这峨峰存,::入中全季辉 猿入的在清消云鸟的云。山晨失端乱鱼,青清鸣林; 复:再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 思想家、医学家。字通 明,晚年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 山)。梁武帝礼聘不出, 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背景提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 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 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 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 赏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无此好湖山。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八年级上册27短文两篇期末复习要点试题

八年级上册27短文两篇期末复习要点试题

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答谢中书书?一、重点字词1.山川:山河。

2. 美:美景。

3.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指交相辉映。

4.四时:四季。

5.俱:都。

6.将:将要。

7.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11.实:实在。

12.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13.自:从。

14.未:没有。

15.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重点句子〔全文〕1、山川之美,古来一共谈。

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一共同的话题。

2、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黄昏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风光的人了。

三、理解性默写:1、作者高度评价山川之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2、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顶峰如云,清流见底。

3、描写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一共谈。

四、课文内容理解: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文章为我们呈现了几种美景?答:①山水相映之美〔“顶峰入云,清流见底〞〕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五、选择题:1、以下加点字中意思一样的两项是〔 A D 〕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使愿无违B. 盖.竹柏影也盖.大苏泛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贤与.能D. 四时.俱备春冬之时.2、以下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A、文章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是、地点和起因。

27 短文两篇 教案

27  短文两篇  教案

27短文两篇课前活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查出文中不会读的生字词,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学习目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自学指导(一)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

11.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 可) 12.《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 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__夜__游__的__缘__由____;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 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_借__景_抒__情_。
1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 的 语 句 是 “_猿__鸟__乱__鸣__” 和 “ _沉__鳞__竞__跃____” 。 乙 文 写 景 的 名 句 是 “_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山 川 之美”。乙 文描写了“ 月 色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 达了作者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 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 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__少__闲_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_者__耳_”的语句中。
27.短文两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林翠.竹( cuì ) 晓雾将歇.( xiē ) 夕日欲颓.( tuí ) 沉鳞竞跃.( yuè ) 欣.然起行( xīn ) 解.衣欲睡( jiě ) 藻.荇.( zǎo )( xìnɡ ) 相与.( yǔ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夕日欲颓.:_坠__落___ (2)五色交.辉.:_交__相__辉__映____ (3)沉.鳞.竞跃:_潜__游__在__水__中__的__鱼____ (4)晓雾将歇.:_消__散___ (5)相.与.步于中庭:_一__同__,__共__同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_清__澈__透__明___ (7)盖.竹柏影也:_原__来__是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散文赏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 / 俱备。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 / 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夜,解 衣 / 欲睡,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 行。念 /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 寺 /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 无月?何处 / 无竹柏?但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作者简介 散文赏读 文词点析 译文参考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了解两篇短文作者,理解作
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作者简介

陶弘景 苏 轼
陶 弘 景
陶弘景是上清经道派主要代表,茅 山宗的创立者。其思想源于老庄,并杂 有儒家观念,主张佛道儒三教合流。在 其他方面也颇有成就,善书法,尤精行 书,长医药、历算与地理,其所撰《本 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影响颇大。博学 能文,著述颇多,总计有 80 余种,主 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 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 后百一方》和《药总诀》等。
散 文 赏 析(对比阅读)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 说明。 1. 这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如何写?(陶文)(苏文) 2. 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 感情?有何不同? (陶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 (新版)新人教版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川 仰观:高峰



美 俯察:清流 术




远景:石壁、林、


竹、雾




谈 近景:猿、鸟、鳞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 什么不同?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
高峰入云
仰视 视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时 季四 间
早时 晚间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其奇者。Leabharlann ②夕日欲颓:太阳快要下山了。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
颓,坠落。
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③沉鳞竞潜跃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④欲界之仙人都间:天堂。欲界,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 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 者的高雅情怀。
作者介绍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 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 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山川 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 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短文两篇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yù)其奇者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③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自康乐以来(从)(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4)古今异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用作转折连词。

)②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④夕阳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4.作者链接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5.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徴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三)文本探究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交流点拨】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板书设计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仰视——高峰入云四季景俯瞰——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景晓雾将歇日变景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五、拓展延伸古诗词中的山和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新课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jiě)衣藻荇.(xìng) 遂.(suì)至未寝.(qǐn)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①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相与步于中庭(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4.作者链接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文本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交流点拨】“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三)语言赏析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四、板书设计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五、拓展延伸古诗词中的月亮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