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一)
汉魏六朝文学1 (2)
建安风骨 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 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 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当然,这二者是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 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 色。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 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 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 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 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 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 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 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 们 (如陈子昂)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 面旗帜。
(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 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是悲乎?”师旷曰:“不 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 ” …… ——《韩非子· 十过》 奏乐以生悲为善音, 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 朝, 风尚如斯。 ——钱钟书 《管锥编》 自楚汉以来至魏晋, 音乐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哀, 而 不是表现乐。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也日益以它能表现哀, 使人流泪感动为贵。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 史 ( 魏晋南北朝编) 》
学习的要点
首先,诗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思妇形象,并主要 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念君”句开始 切入思妇心理,却先对客游在外的丈夫也在思归进行 揣度,写出思妇心思的深致,接着才叙写思妇的相思 之情,“忧来思君不敢忘”,既有思念的痛苦,也有 坚守的忠贞,表达了思妇心情之复杂。“援琴鸣弦发 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写孤独的思妇用琴、歌来 聊遣相思,动作和缓而充满忧伤。整首诗塑造了一位 略带哀怨忧郁的思妇形象,这一形象举止温柔,掩抑 多思,多情而坚贞,温柔而敦厚。这是文人心目中的 女性形象,也存在于现实中,是诗人从动乱的社会现 实中发掘出来的感人形象。
汉魏六朝文学
司马迁《史记》一、关于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饱览山河,广闻史传,培养灵秀之气读书: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孔安国《尚书》,董仲舒《春秋》,范围广,知人论世漫游:东南一带,感受各地民风习俗差异,拓阔视野,接触各阶层,加深历史理解出任:继任父职太史令,《太史公书》即《史记》遭刑:向武帝解释李陵战败投降事情原委而遭刑著史:发奋著书,历史总结(通史)与身世之叹(倾诉)结合,怨刺成分二、李陵之祸与《报任安书》中书令与北军护军使者通信:半公开的宣言*以“推贤进士”为线索,实则1.向任安、刘彻以及天下人解说他的生死观内心对死的渴望—史记的悲剧气氛悲剧英雄—生死的选择是为有意义的目标苟活2.向汉武帝宣告自己的胜利知识者人格尊严与非理性权威的对抗3.不能解救朋友的隐言生死“要之死日,是非乃定”;沉痛、屈辱、愤怨、自豪、自傲、自伤*贡献1.文学史上纯粹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2.影响后世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3.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三、《史记》1.结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叙事艺术(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突显历史意义;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学家素养:史学、史才、史德、史识、详因略果、因果关系探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明清文学与汉魏六朝文学的比较研究
明清文学与汉魏六朝文学的比较研究一、概述明清文学与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两个时期的文学特色迥异,各具特点。
本文旨在对两个时期的文学特色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背景介绍1. 汉魏六朝时期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学发展也十分繁荣。
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量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赋、散文、小说等。
其中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史记》、《汉书》等史书,《庄子》、《老子》等哲学著作,《世说新语》、《齐民要术》等典籍,以及《诗经》、《楚辞》等古诗歌。
2.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也被称为“近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流派,包括诗、散文、小说、戏曲等。
其中著名的文学作品有《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
三、文学特点比较1. 诗歌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以“乐府诗”和“绝句”为主。
乐府诗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绝句则更注重词汇的含义和修辞的技巧,常拟抒情、写景。
明清时期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式的创新。
明代著名诗人杨慎、唐寅等以“诗人的风范”为标准,注重“神韵”,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李清照等则更重视诗歌的语言质朴和情感的真挚。
2. 散文汉魏六朝时期的散文以赋为主,其特点是文笔雄浑、语言华丽、比兴生动。
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细腻入微的语言描述和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元代散文则更注重以“谈经论史”为主题,表达学者的高尚思想。
明清时期的散文更加多样化,既有以“清新淡泊”为主旨的“山水田园”文章,也有以“传神捕鱼”为主旨的实用性文章。
3. 小说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以“志怪小说”为主题,内容多为奇闻异事。
明清时期的小说则更注重人性描写和情感表达,涵盖了“言情小说”、“传奇小说”、“四大名著”等多种流派。
小说的文体化、章回式阅读方式也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内容提要】文体辨析是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而其学术渊源则来自《七略》和《汉书·艺文志》。
二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史学乃至佛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佛学家无不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工作,并因此构成了本时期主要的学术背景。
在这个背景中开展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包括总集编纂),都鲜明地带有追溯源流的特征。
它不仅使文体辨析更趋细致、周密,而且各文体源流有自,对纠正当时写作体例混乱、文本不明等时风末弊,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体辨析文学批评学术渊源一汉魏六朝是各种文章体裁产生和发展的最兴盛时期。
自秦汉王朝建立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适应着新王朝统治的需要,各种新的政治制度和措施都逐渐建设起来,而服务于这种制度和措施的各应用文体,也相应地产生或发展变化;同时社会成员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社会关系具有了新的内容,各种不同的往来、不同的事件产生了不同的文字表达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是应用文体大备的时期。
由于文体的迅速增繁,各文体间的界限在发生之初往往有混淆,尤其一些相近的文体,它的施用对象、写作风格等都亟需作出规定,所以文体辨析是这一时期作家、批评家最关注的问题。
综观汉魏六朝的文学批评,我们发现文体辨析其实是批评家讨论写作、评骘作家作品的基本前提。
〔注解:参见拙作《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因此讨论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对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是非常重要的。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三课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
”文体辨析是在汉末以后广泛展开的,但其学术渊源,却可追溯至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
向、歆父子整理图书,奏其《别录》、《七略》,开中国目录学之先,然其工作的意义却并不仅在目录一门。
汉魏六朝文学 一
Logo
辞”、“鼓吹曲辞”、“杂歌谣辞”中,尤以 “相和歌 辞”为多。
Logo
▽ 乐府诗曲调的来源 乐府诗的生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 因,是历史与现实共同打造的结果。乐府诗曲 调的来源有多个渠道。 其一,来自中土民间各地的乐曲。 其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 其三,来自文学侍从的创造。
Logo
Logo
恶人干非法无礼的事情,要树立洁身自爱、穷 且益坚、不苟且偷生的人格操守。 ▽ 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 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情调活泼欢快、境界清 新开阔、语言质朴自然的歌辞,这就是《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田田!鱼戏莲叶间。鱼 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
Logo
▽ 动物植物的诉说与寓意 汉代乐府诗中还有假托动物、植物之口来自述 的寓言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 但寓言诗却很罕见,只有《诗经· 豳风· 鸱鸮》是 严格意义上的寓言诗。汉代府诗中有多首寓言诗, 这成为它的一个亮点。这些诗想象奇特,寓意深 刻,耐人寻味。如《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 相教慎出入。” 说明了世情险恶,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
Logo
明汉代乐府诗在叙事上已经非常娴熟。汉代乐 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 熟。 ▽ 长于写人 汉代乐府诗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男性人物,如被绑架劫持而受到勒索的义公、 成为兄嫂的私奴而饱尝痛苦辛酸的孤儿、不甘贫 困而铤而走险的那位市民、八十始归而家破人亡
Logo
的那位老兵、忠厚善良而无可奈何的仲卿,以及 喜新厌旧而又怨新不如旧的故夫、荒淫无耻而调 戏罗敷的太守、本无官职而衣冠仕洛阳的小子、 暴烈冷酷而贪财附势的刘兄等。 女性人物,如临终托孤而心地慈悲的病妇、 深爱丈夫而安守贫贱的儿母、对天起誓而忠贞不 渝的那位痴情女、绵绵相思而梦中得见的那位痴 情妇、“闻君有他心,……相思与君绝”和“闻 君 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二位刚烈女、“长跪问 故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样式及代表作家 1. 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 、王粲 、陈琳、阮瑀 、刘 桢 、徐干、应瑒 女作家蔡琰:《悲愤诗》
2.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
3.陶渊明
4.谢灵运
1.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2. 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 抒情小赋 扬雄《酒赋》、张衡《归田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二)史传文学 史传的成就在汉代达到顶峰 司马迁 《史记》 班固《汉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视频导入:《魏晋南北朝服饰》 点击
一、两汉文学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内容上看
从形式上看
(一)赋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表现手法之一,到战国后期,它发展成为 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 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 只适宜于朗读。 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 抒情小赋。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 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 情感。
(一)文学创作的主题 1. 生死主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曹植的《游仙》、《升无行》、《仙人篇》
3. 隐逸主题 陶渊明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风貌考察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风貌考察介绍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创作经历了明清两朝时期的风貌,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风貌进行考察,从文学作品的内容、文风、思想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学作品的内容1. 诗歌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以乐府诗为主要代表。
乐府诗是一种以乐府音乐为伴奏的诗歌形式,主要描写了宫廷生活、战争、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这些诗歌往往具有优美动人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感,在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2. 散文汉魏六朝时期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辞表、赋、记、志等各类散文形式。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散文作品也以其清晰明了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3. 戏曲汉魏六朝时期,戏曲开始兴起,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有的是以历史故事为主题,有的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以其生动的表演和曲调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戏曲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娱乐方式,推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这种文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特点和时代背景。
1. 平实质朴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以平实质朴的文风为主,追求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风经常运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力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的文风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博大精深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博大精深的文风,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视野。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这种文风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3. 文人雅致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注重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美。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
5、“——,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三、词语解释(5分)1、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造:2、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辟倪:3、今当涂之人,既不能昭练贤鄙,然又却于贵人之风指。
(王符《潜夫论》)练:4、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汉书·苏武传》)乳:5、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汉书·苏武传》)复:四、简答题(40分)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2、《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3、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4、王粲《登楼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论述题(25分)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深刻反映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刚健清新。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作家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骈文:一种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的文体,在南朝时达到兴盛。
北朝三才子:指北朝的三位作家:温子升、邢邵、魏收。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王充2、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3、孙绰、许询4、何必骨肉亲5、时危见臣节(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1、到、到达。
2、窥视、斜眼看。
3、选择。
4、产子。
5、免除赋税徭役。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情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
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2、《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话;环境渲染。
3、南朝多为情歌,北朝内容广泛;南朝委婉含蓄,多用双关语,形式短小;北朝粗犷豪放,直率,形式多样。
专题汉魏六朝文学
魏诗的代表作品赏析
1
《长歌行》是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 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和英 勇的战士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热 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2
《短歌行》是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魏诗,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 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 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归园田居》是魏诗中田园诗歌的代表 作之一,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 风光和农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 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志怪为主,记载了许多神仙鬼怪的传说 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世说新语》则是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它以 志人为主,记载了当时士人的言谈举止和生 活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 想感情。
汉魏六朝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后来的唐传奇、明清小 说等文学体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同时 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汉魏六朝散文
汉魏六朝散文概述
汉魏六朝散文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汉、魏、晋、宋、齐、梁、陈七个朝代的散文作品。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在文 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开始,分别探讨了古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展现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
一、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时期。
这段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经典和诗歌创作上。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诸多不同流派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描绘生活和抒发情感为主题,形式简练,语言优美。
同时,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汉魏六朝文学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的交替时期,文学创作达到巅峰。
在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有了长足发展。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古文观止》、《世说新语》等。
其中,《古文观止》是一部文言文的典籍,收集了一些古代文学名篇,对文言语法和修辞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三、唐宋文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尤以诗歌最为影响力巨大。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王维等都是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诗作以豪放的气势、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蜚声中外。
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细腻的表达和理性思考,代表性的作品有苏轼的《东坡新事》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四、明清文学明清时期,文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与发展。
小说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另外,戏曲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著名的剧种如京剧、评剧等都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多元文化的传统。
从诗经时期开始,通过汉魏六朝、唐宋、明清等阶段的发展,古代文学经历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魏六朝诗文
汉魏六朝诗文[转自东南大学]汉魏诗〔总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汉魏五言,源于《国风》,而本乎情,故多托物兴寄,体制玲珑,为千古五言之宗。
汉魏五言,本乎情兴,故其体委婉而语悠圆,有天成之妙。
五言古,唯是为正。
详而论之,魏人渐见作用,而渐入于变矣。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于《国风》为近,此变之善者,使汉魏复为四言,则不免于袭,不能擅美千古矣。
汉魏五言,虽本乎情之真,未必本乎情之正,故性情不复论耳。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虽本乎情,然亦非才高者不能,但有才而不露耳。
以《十九首》、苏、李、曹植、王、刘与赵壹、徐、陈琳、阮相比,则知非才高者不能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 建安之诗,体虽敷叙,语虽构结,然终不失雅正。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
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
建武以还,士民秉礼。
迨及建安,渐尚通;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
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三也。
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建安五言诗)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
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
汉魏六朝诗歌一
艺术手法
(1)语言朴实。 这首乐府民歌语言朴实,没有 任何华丽的词藻,雅俗可以共 赏,而且非常容易记诵。
(2)情节较为曲折。 这首乐府民歌故事情节较为曲 折,上节叙梦,下节读信,转 折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人工 斧凿之迹。在汉乐府民歌中是 一篇优秀的作品。
行行重行行--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内容分析
这首诗自然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的情景。起首四句,以 河边青草起兴,引出思绪,带出梦境。又以青草的延绵不 绝,比喻思绪的不断。是兴而兼比,比兴并用。接下来叙 梦:梦见征夫回来了,突然他又走了,远在他乡异县。她 不觉心疼了起来。气节变化,天寒地冻,他怎能受得起如 此的苦寒?而且世态炎凉,大家只知道讨好当权者,谁能 替他说几句话,好让他早日归来? 第二部分,写梦后收到书信。诗人没有交代思妇梦醒之后 的惆怅,而是直接跳跃到接到征夫的书信上来。也没有描 写她得信后的喜出望外,但剖函取书,只用一“烹”字与 鲤鱼状的书函相照应,便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长 跪”,形容读信时的郑重其事。其实,书信的内容也极普 通,无非也是加餐饭、长相忆之类的话。平常的 正是最真 实的 ,从古到今,人间的许许多多的长别或者短离的恋人、 夫妇,不正是经常重复着这些极普通、极质朴的话语吗?
解题
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 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 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 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 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 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 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 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文学史知识:汉魏六朝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史知识:汉魏六朝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就汉魏六朝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汉魏六朝文学的价值1.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汉魏六朝时期,中国文学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其中,以《红楼梦》、《诗经》、《论语》、《史记》、《世说新语》等作品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华,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和独特魅力。
2.表现了时代变革和文化转型的特点汉魏六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政治动荡、文化变革等历史事件。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旧文学模式被打破,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对古代文学体裁和文学审美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世说新语》深刻反映了六朝时期的思想、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成为中国文学及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历史记载汉魏六朝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历史记载。
许多作品直接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变迁,生动地描述了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民命运的历史之悲、历史之乐,是了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汉魏六朝文学的意义1.建立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了中华文化思想宝库的基础。
许多经典著作、名篇佳作,如《红楼梦》《诗经》《论语》《史记》等,不仅是文学史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中华文化的典范和精神文化资源。
2.启迪了后世文学创作汉魏六朝文学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方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王安石等,受到古代文学及文学思潮的启迪和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名人。
汉魏六朝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部分: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李斯)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
8.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外戚),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出师表》)。
16.“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沭猴而冠”出自《史记》。
17.“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出自《陈情表》。
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
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1. 汉魏六朝文学;汉魏六朝文学是汉代文学分期的第一期,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公元220年汉末灭亡,持续了414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汉书》、《史记》、《汉离骚》等为代表,主要表现出了史实文学的特点,以及抒发政治愤慨的离骚文学风格。
此外,还有一些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梦溪笔谈》等,体现了当时的文学特色。
2. 汉末三国文学;汉末三国文学是汉代文学的第二次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以及随后的三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以记叙文为主,以史传体、论说文、书信、楔子等文体为辅。
著名的文学作品有《三国志》、《赤壁赋》、《滕王阁序》、《陈情表》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更加注重叙事性和议论性,突出了政治观点和历史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反映。
3. 晋朝文学;晋朝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文学风格以抒情为主,具有强烈的宗教和审美色彩。
晋朝文学的主要作家有陶渊明、苏轼、王安石等,他们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宗教和审美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论语》、《水经注》等。
晋朝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作品被传阅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赞赏。
4. 南北朝文学;南北朝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期,它指的是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89年期间发生的文学活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抒情诗的发展、议论文的出现以及许多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比如史诗、诗经、小说等。
另外,这一时期的文学也表现出较强的宗教性,比如佛教文学和道教文学的出现。
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有许多著名的作家,比如贾谊、陶渊明、柳宗元等。
5. 隋唐文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文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以唐诗为代表,表现出了浓郁的伦理情调,以及豪放的审美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个文体。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重点知识点。
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古代民间歌谣,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声音,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楚辞》:是魏晋时期乐府民歌的总称,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具有辞章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
3.《礼记》: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古代礼制的记述和解释,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魏六朝文学1.《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分纪传体,对后世历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乐府文学:包括乐府民歌和乐府诗,以乐府民歌的形式表达民间的情感和民生的疾苦,乐府诗则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现象。
3.《世说新语》:是晋代文学家刘义庆收集整理的一部记述人物言行的著作,为后世文人推崇为文学典范。
三、唐宋元明清文学1.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2.宋词:宋代是中国古代词的鼎盛时期,苏轼、辛弃疾等词人以丰富的写实和深入的思想表达,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的作品。
3.元曲:元代是中国古代戏剧的兴盛时期,元曲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鲜明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四、明清小说1.《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充满矛盾的特点。
2.《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通过描写孙悟空等人物的冒险和成长,表达了追求真理和善良的主题。
3.《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英雄小说,描述了宋江等梁山英雄的斗争和传奇故事,富有热血和激情。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重点知识点,从先秦文学到明清小说,涵盖了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品,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十分重要。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的发展之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于公元220年至589年的220年间,以汉、魏、晋、南北朝为主要代表。
汉魏六朝文学承袭了秦汉文学的基础,又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魏六朝文学的体裁更加多样化。
除了继承了汉代流行的诗、赋、曲、辞等体裁外,还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比如散文、小说等。
其中,魏晋时期的散文特别发达,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家如嵇康、阮籍、刘义庆、陆机等,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打破了传统的限制,注重真实感和个性表达,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趋势。
其次,汉魏六朝文学的风格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更加自由,创作技巧更加多样。
例如,赋体诗流行于东晋时期,以花间派为代表,注重音韵和形象的描绘,形成了优美华丽的风格。
而世说新语则是以短小精湛的形式展现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观点。
这些不同的风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汉魏六朝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南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被誉为“魏晋风骨,唐宋之祖”,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当时的文人的推崇,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魏晋时期的辞章和演讲技巧为后来的演讲和辞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表明,汉魏六朝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其体裁的多样化和风格的丰富多样,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汉魏六朝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对中国文学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散文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
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第二章《史记》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秦本纪》、《项羽本纪》“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汉代文学家刘汉的作品
汉代文学家刘汉的作品
1刘汉的生平
刘汉((公元前139年—前86年),字元静,汉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出生于豫章郡人父,杰出的诗人,被誉为“汉魏六朝文学宝库之一”,其诗文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时代特色和浪漫美感。
2刘汉的著作
其翰林馆督读员,历任咸宁宣政等职,他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集中在汉代,其中以诗歌最为出名,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荆楚歌行》、《江城子》等,刘汉的诗篇抒写的都是大好河山间的使者之情,表现出自然风光的热情,强调自然之美,贯穿了汉代诗歌的主题;此外,他还创作了《汉书》黄帝传》等著作。
3刘汉的影响
刘汉的文学作品受宗室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影响深远,后来在诗歌及其他文学创作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其作品被赞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金科玉律,让许多文学家因崇仰而得到文学灵感。
4刘汉的评价
刘汉沉浸在自然的魅力中,在诗中传达出大自然的气息,给后世刻下不朽的文学纪录,他的诗歌被赞赏为“秦汉之最,家塾楷模”,被尊为中原文学史册上最受尊重的诗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感情热烈奔放,表达坦率真切。 《上邪》有别于一般爱情诗多见的含蓄委 婉,缠绵悱恻的特点,而表现出率真自然、 热烈奔放、直抒胸臆的特点。抒情主人公 那种毫不掩饰的表白,是其他诗歌中少见 的。
第四、构思新颖奇特,想象奇特,意象组合 新颖。诗的后一部分,女主人公为了表达对爱情 的坚贞,在“乃敢与君绝”前,一连假设了山陵 夷平、江河枯竭、冬天打雷、夏天降雪、大地合 为一体这五个先决条件,这五种自然现象,是女 主人公从未见过的,她却异想联翩,脱口而出; 而这些自然现象,又是她深信绝无可能出现的, 以此作为先决条件,置于“乃敢与君绝”之前, 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着坚贞,海枯石烂,永不变 心。这几句不但表现作者抒发感情的热烈大胆, 更表现出作者构思的新颖奇特。
第四、全诗几乎全用对话组章,推演情 节,保持着乐府民歌常用的表现方式。 “通章问答”可说是此诗形式上的突出特 点。诗中弃妇和故夫的对答口吻逼真,活 灵活现,符合各自的处境,思想、神情, 这就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人 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问答的语 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程度很高,但是质朴 而不浅陋,直率却又醇厚,做到了语浅意 深,言近旨远。
最后,诗在抒情的同时展示了思妇心理 的转折变化。由“生别离”的怨叹,到天 各一方的悲慨:由会面难期的愁怅,到 “胡马“,“越鸟”的联想;由猜度游子 不返之因,到猛觉岁月流逝之速;直至狠 心断念,却又作无可奈何之语……这一切, 无不是一个被离别相思所煎迫的女子心理 的写照。它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变化的 本然面貌,因而感人至深。
汉乐府《上山采蘼芜》
学习的要点
第一、本诗由故妇和故夫相逢、相问、 相答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显出汉乐府的 叙述依时间顺序平稳递进的艺术特点。问、 答的内容涉及两人过去生活中的一次婚变 带有回忆的性质,又使时间往顺序的方向 延伸,整首诗把人物命运的过去和现在紧 紧地连接了起来。这种构思使作品在扩大 艺术容量的同时,又保持了篇章结构的简 洁和笔墨的经济,显然是比较巧妙的。
三、由于这首诗篇幅短小,而描写的精采片 断又较多,这就必然形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 特点,即内容跳跃性大,转折多。特别是这首诗 的第一部分,基本上以两句为一个内容单元,后 两句对前两句既承又转。例如诗的开头两句写春 思,三四两句既承前又转到写入梦,五六两句既 承前又转到写醒后,七八两句既承前又转到写复 入梦的不可得,等等。诗由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 内容转折更大。诗歌正是通过对内容的不断转换, 在短小的篇幅里,把思妇的绵延不绝的相思之情 表达得真切而又强烈。
此外,诗人又从“手爪不相如”中引出 “织缣”,“织素”的不同,又从“缣” 与“素”的差别引出“新人不如故”的结 论,多组对比,前后连通,比喻生动,使 本诗具有一种民歌的风味。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学习的要点
第一、 《行行重行行》学习了汉乐府 民歌的表现方法和抒情技巧,又熔铸了文 人的艺术修养,风格平易而又颇有韵味, 语言浅近却又生动含蓄,体现了汉代文人 五言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
第五、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 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汉乐府一般以五言为 主。而《上邪》句式则参差不齐,是明显的杂言 体形式。作者以这种形式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既 是人物感情起伏澎湃、奔涌而出的自然流露,又 有力地表达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直率与坚决 执拗。尤其是后一部分,多用三四言短句,节奏 急促,顿挫有力,一步紧似一步地表现出女主人 公对爱情无物可摧的坚贞。用语朴实,口语色彩 浓厚。
第四、是以复沓回环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 效果。五言形式的诗体,本来是从民间歌谣中产 生发展而来,文人们从民间乐府歌谣中汲取营养, 自然也受到复沓回环的诗体形式的影响。《行行 重行行》也不例外,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迭句形 式,但同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反复加以抒写,“如既说‘相去万余里’,又说 ‘道路阻且长’,又说‘相去日已远’,反复说 一个意思,但颇有增变。‘衣带日已缓’和‘思 君令人老’也同一例。”(朱自清《古诗十九首 释》)这就把因分别久远而产生的伤痛层层深入地 抒写出来,达到了酣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第三、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和场景 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听到了“札札” 织布的声音,看到了最善于织布的仙女“终日不 成章”。从这样的场景中,读者可以想象出织女 的心境。她心烦意乱,离愁别绪困扰着她,使她 连布也织不成了。这样的悲伤该是多么的强烈!场 景描写真切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感伤,并给读者 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中“脉脉不得语”直接表现了人物心理。织女 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能说,这种内心的苦闷以 “不得语”三字揭示出来,让读者也不由得要去 想她想说什么?为什么不能说?这样的心理描写达 到了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
学习的要点
第一、本篇借织女思牛郎的神话故事, 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将神话和现实和谐 地结合起来。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爱情传 说,的确最易触动幽闺彻夜难眠的思妇的 离愁别恨。此诗表面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 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地上离 恨,闪现出浪漫的绚丽色彩。
第四、诗中在开头四句和最后两句都运 用了叠字词。这些叠字描写物态,表达情 思都十分贴切生动。而且首尾的叠字互相 呼应,形成全诗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 诗歌的音乐美。
第二、借助于神话传说创造出真实、具体、感人的人 物形象。《迢迢牵牛星》写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但其 主要篇幅集中在织女身上,描写了她的美丽、相思和哀怨, 缠绵委曲,娴熟的织布技艺,坚贞的操守,幽怨的情思, 内外 兼美,形象鲜明可感。字字叙天上织女愁思, 句句抒人间 思妇离恨。既是神话故事的再创造,又是汉末人们审美观 念的写照。作品不以写景为主,然情由景生,实为触景生 情之作。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作品的叙述和抒情都是由 第三方即诗人完成的,其视角的变化是作品描写和抒情的 线索。《迢迢牵牛星》的格调清冷幽美,星(空)、天河、 素手、机杼、水等都是相对清冷的意象,这也为作品奠定 了情感的基调。
四、这首诗的内容虽然跳跃性大,转折多, 但前后内容之间承接紧凑,转换自然。这主要得 力于用语的前伏后应,同时也与顶针修辞手法的 巧妙使用分不开。例如本诗第一部分的前八句都 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另一方面,这八句诗在用韵 上都是两句一韵,一韵一转,显得活脱自如。顶 真与换韵并用,使作品语句疏密散粘之间互相得 到制约、调剂,在既缀联不绝又灵动善变的结构 中,显出一种回荡、弹跳式的语感。
汉魏六朝诗歌
汉乐府《上邪 》
学习的要点
第一、层次清晰。可分两层:前三句正 面直抒胸臆,直接倾吐要与意中人相爱到 底、永不变心的深情。后六句从反面比喻, 用“山无陵”等五种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自 然现象来表明自己根本不可能变心,来表 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首先直 接抒情,情感热烈奔放、大胆泼辣、坦率真切。 然后连设五喻间接抒情,委婉中蕴含着率真。这 五喻,从修辞上说,是从反面比喻;从逻辑上说, 五个比喻与“乃敢与君绝”之间是条件关系,若 前件不成立,后件必不成立。女子用假设的五种 在当时她看来宇宙间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自然景象 来形象地比喻自己根本不会变心,来表白自己对 爱情的坚定不移、忠贞不二、执着专一。这种上 指苍天、下对所爱呼天作证的方式突现出女子真 挚、虔诚、果敢、热情和大胆泼辣的性格特征。
第二、感情含蓄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 表面上看,故妇和故夫只是在谈论一场过 去的婚姻,心境平静,态度客观,其实细 味作品,不难感受到两人心中的波澜。 “故妇”遇见故夫,“长跪”询问“新人” 的情况,这不正表明她对被弃之事的难以 忘怀?故夫对故人和新人所作的比较,反映 了他再婚后苦闷的心情和难言的心曲,他 夸赞故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故妇感 情的一种补偿,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 责。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学习的要点
一、通过对思妇具体活动的叙述来抒写她内心的情思。它 虽是一首表达思妇挚情的诗歌,诗人却不采用直抒其情的方法, 而是尽量将它化为可被讲述的一则故事、全诗写了思夫、梦夫、 见邻人丈夫回家和收读丈夫书信等主要的活动和事情,这些构 成了妻于思念丈夫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具体叙述时,诗 人很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些动作是思妇感情的外化表现, 分别反映了她的失望、痛苦和终于获得的一丝安慰。除了通过 人物的动作见其内心情感活动的描写之外,对一些表现无意识 和心理活动的诗句,诗人也往往努力使它们伴以具体可感的情 境,如写丈夫出现在思妇的梦中(“梦见在我傍”),又如通过思 妇对邻人丈夫“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情状的喟叹来写她 的人情冷暖之感。以上三点(讲究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注重描 写人物动作和结合具体可感的情境)构成了本诗艺术上以叙述 方式写内在情思的特点,它与纯粹的抒情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与汉乐府一般的叙述风格相一致。
二、这首诗成功之处在于剪裁。诗人虽然是 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但善于从中 选择一些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片断来加以着力 描写,从而取得以少总多的效果,把思妇绵延深 长的相思之情表达得真切而又强烈,具有感人的 力量。例如,从季节来说,作者写了春思和秋思; 从昼夜来说,着重写了夜想,尤其是梦境;从事 件方面说,作者突出写了思妇接到丈夫来信时的 欢欣之情,以反衬出平时相思的愁苦。可以说, 这首诗所写的,无不是相思过程中最有诗味、最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些片断。
第二、这首诗有较强的抒情性,其抒情 手段丰富,深得民歌作品的短语长情、韵 味别出之旨。诗中有“行行重行行,与君 生别离”等带有叙事意味的深情抒发,也 有以“胡马”、“越鸟”、“浮云”、 “白日”等为喻例的极富形象的比喻,亦 实亦虚,实虚并举,前后映照。彼此关联, 转折之处妙合无垠,浑然无迹。
第三、诗中较多地选取或化用了汉代或汉代以前的诗 句,经过诗人的缜密的构思凋度,沿用或加深了这些诗句 所固有的含义,从而恰切地服务于深化诗歌主题的目的。 首句连叠四个“行”字,仅以“重”字绾结。复沓的声调, 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 感的情绪也因此笼罩全诗。这首诗善于以比兴达意,情致 显得委婉含蓄。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用 自然景象来隐喻远方游子的思念家乡,是闺妇对远方游子 心情的一种设想。这是从对方落笔,来曲折表现闺妇的念 远心情。又如“浮云蔽白日”一句,用自然景象来隐喻游 子在外为人所惑,这也是闺妇的一种设想。前面写闺妇相 信游子一定是思乡的,那么为什么游子长久没有回来呢? 恐怕是“浮云蔽白日”吧!这个比喻,把闺妇难以明白表 露的隐忧委婉地表达出来,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