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

合集下载

文化导论 总复习

文化导论 总复习

文化:广义上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夏商周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秦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称为中国文化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南宋为主,包括辽、夏、金、元。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清。

中国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

第二,伦理本位。

第三,天人合一。

第四,尊君重民。

第五,尚中贵和。

儒家思想简史:1.先秦儒家。

2.两汉经学。

3.宋明理学。

4.清代朴学。

道家思想简史:1.先秦道家,先秦道家是中国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

2.汉代黄老学3.魏晋玄学法家思想简史:1.先秦法家。

2.秦代法家,商鞅变法是秦政治思想法家化的标志。

3.汉代法家。

《五经正义》——孔颖达写的,是一部典型的以疏解经典的著作。

《太极图说》——周敦颐写的。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写的。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写的,黄宗羲在史学方面,开创了浙东学派。

《春秋繁露》——董仲舒写的。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写的。

儒家主要理论主张:民本思想是孟子提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尚贤和民主”。

总之孟子讲民本,其落脚点在于实行仁政。

存天理灭人欲。

是宋明理学的最基本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说,提出理气说。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中的讽刺性模拟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中的讽刺性模拟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讽刺性模拟唐逸红 摘要布尔加科夫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集中体现了布尔加科夫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力。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双重小说,即“小说中的小说”,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们是以一部小说对另一部小说的讽刺性模拟出现的。

本论文拟以小说中的讽刺性模拟为切入点,探讨布尔加科夫审视生活的新视点和再现生活的新方法,从而把握布尔加科夫创作的精髓。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讽刺性模拟 双重小说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讽刺怪诞见长,尤其是他那部历经十二载、八易其稿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是如此。

这部作品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它集作家对文学、美学、心理学、哲理、道德探索之大成。

它一问世,立即以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讽刺与幽默、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色彩纷呈的人物形象轰动文坛,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称之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散文的高峰”。

[1](6)叶夫多基莫夫称之为“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一部具有先知式象征主义和强烈表现力的杰作,它使布尔加科夫进入伟大作家的前列”。

[2](68)的确,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讽刺手法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小说中的讽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上的怪诞讽刺,它以20—30年代莫斯科文化界、戏剧界为对象,讽刺并揭露了它的阴暗面,这是所有读者都能够发现的;另一个是潜在层面上的讽刺性模拟,这只有细心的读者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够发觉,两个层面上的讽刺艺术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结构上的独特风格,语言上的特殊魅力,宗教上的耐人寻味。

本文拟从讽刺性模拟这一角度阐述小说的艺术风格。

讽刺性模拟,又称滑稽模仿,主要是指以讽刺、讥笑和幽默为手段,故意模仿某种人物举止或某种风格、流派、文体的作品。

由于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而使人发笑。

讽刺性模拟的艺术手法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用讽刺模拟、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神话及流行哲学的戏拟。

读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读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读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作者:吴承胜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4期摘要:《茶馆》一书是王笛继《街头文化》之后又一研究公共生活的力作,同时也是微观史学和新文化史理论在中国史领域的一次实践。

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对本书作一简要的介绍,以期更多读者的关注。

关键词:茶馆;微观史;大众文化近年来,大众文化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澳门大学王笛教授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是该领域内的一部力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于2010年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十本“年鉴之书”之一。

《茶馆》一书既为我们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的面貌,也通过对茶馆这个微观世界的考察反映了近代中国这个大社会的变迁,实践了微观史学中以小见大的学术理念,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王笛早年就读四川大学,其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化史,他1993年出版的《跨出封闭的世界》,正是这一研究视角的体现。

王笛赴美深造后,师从著名的城市史专家罗威廉教授,在美期间,王笛的学术理论与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2003年出版的《街头文化》一书,便是这种影响的体现。

王笛自己也说道,“在美十年间,对照《跨出封闭的世界》,从《街头文化》和《茶馆》可以看出我学术兴趣、学术观念、学术方法的极大转变,如果说《跨出封闭的世界》是从精英的眼光去观察看社会的变化的话,那么后两本著作则是从下层民众的角度探索现代化对他们日常深活的影响。

”“茶馆”的问题意识是作者在研究成都的“街头文化”之后的一个逻辑发展,成都的茶馆是成都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茶馆的考察,能够为深入的理解成都的社会生活提供一个窗口。

然而,学者关于中国茶馆的研究还很不足,“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没有任何关于中国茶馆历史系统的、深入的和全面的研究”,尤其对于像“茶馆在城市中的经济角色”“茶馆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舞台”缺乏探讨。

中国上下五千年知识问答

中国上下五千年知识问答

中国上下五千年知识问答一、古代中国1. 什么时候开始有中国的历史记录?中国的历史记录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商代文明时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2.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分期是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

3.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哪些?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4.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五帝: 唐尧、虞舜、大禹、启、汤5. 中国古代的儒、道、墨三家哲学代表人物是谁?儒: 孔子道: 老子墨: 墨子6. 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分别代表什么?仁: 仁爱之心礼: 社会规范义: 正义和道德智: 智慧和知识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中国封建时代8. 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怎样的?封建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主要分为皇帝、官僚贵族、地主阶级、农民和商人等阶层。

9.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如何运作的?科举制度是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等。

10.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哪些特点?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和人畜耕作为主要特点,农业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牛耕。

三、近现代中国11. 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12. 中国建立第一所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是在哪一年?中国建立第一所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是在1921年,在江苏省上海市。

13.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它造成了什么影响?“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造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4.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哪一年开始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由邓小平发起。

四、中国当代社会15.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赏析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赏析

462021.05[摘 要] 权势转移是罗志田在本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这个权势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心,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话语权。

在近代中国的复杂大环境下,社会结构、学术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紧跟话语权的潮流而动,思想学术权势表现为对话语权的掌控,社会变迁的权势则表现为国家的政治重心,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是相伴而生的。

西学在中国疯狂开拓市场的同时,传统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撤退,传统士大夫逐渐失去话语权而走向边缘,有着西学背景的留学生和口岸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边缘知识分子逐渐掌握话语权走向思想舞台中央,这种权势转移还表现在地缘文化的拉锯对抗之中,原本居于中心的内地文化逐渐衰落,沿海沿江的口岸知识精英逐渐上升。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 知识精英 近代学术 书评[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46-04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赏析□ 曾 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高级中学作者简介:曾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高级中学教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

权势转移是《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的作者罗志田的核心观念之一,这个权势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心,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话语权。

在近代中国的复杂大环境下,社会结构、学术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紧跟话语权的潮流而动。

要明白这个涵义,就要先了解近代中国所处的那个风云际会的大环境和处于这种环境下日渐撕裂的知识分子群体。

一、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底色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和学术的发展大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作者的关注范围,接着尝试提炼作者基本观点,最后分析作者对史料的把握和论证逻辑。

在西学东渐以前,中国的思想、社会和学术发展都在传统框架之内变化,但在西方思想随着列强的炮舰政策“强势东来”的大趋势下,近代中国却再难维持传统社会、思想和学术原貌了。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文化解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段历史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

无论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还是工艺技术,都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解读。

首先,中国的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包括了语言、宗教、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多个方面。

其中,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汉字作为中国语言的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宗教方面,中国有佛教、道教、儒教等多个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文学方面,中国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诗经》、《论语》等经典,这些作品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和建筑方面,中国有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如中国画、汉唐风格的建筑等,展示了中国独有的审美观和艺术思想。

音乐是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如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体现了中国人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

其次,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些核心价值观念。

儒教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强调了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塑造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方式。

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传统上,中国注重尊重老师和长辈的教诲,强调孝道和家庭观念。

中国的文化也强调和谐和平衡,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思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是相互关联的,追求社会公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第三,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之一,统一的政权和官僚制度成为其他文明国家效仿的对象。

中国的科技和发明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农业、纺织、冶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

如中国发明了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这些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也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

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
l O. 98
[]高 有 鹏 .清 明 上 河 ・春 潮 [ ] 2 M .广 州 : 城 出 版 社 , 花
2 0 Ol .
[ ]高 有 鹏 .清 明 上 河 ・春 歇 [ .广 州 : 城 出版 社 , 3 M] 花
2 】O O .
下 自己 的独特 贡献 。我 相信 , 是姚 雪垠 、 这 唐浩 明他
我们满 足期待 和生 发 惊 喜 的是 : 这两 部 小 说 既具 有
历史学 、 民俗 学的 巨大价值 , 同时亦具 有 对小说 艺术
生动 的探索 。这两 部作 品不仅 有浓 墨 的大历史 和细
描 的小历 史 的混杂 交 织 , 有写 实 主义 和 莎 士 比亚 更 式的浪 漫诗情 , 性 叙 述 中复调 笔 法 的 运用 呈 现 出 线 的是历史 的多维 性 , 物 的内心采 用 的是工笔 细 描 , 人 而叙述行 文则 又似大写 意 。随着 书 中的人物 在不 同 城市 中的辗 转 , 个城市 的 民风 、 这 民俗 、 民食 、 民谣就 如《 清明上 河图 》 的描 画一般 , 上 被作 者 翔 实 而 又 生
历 史进行 呈现 的一 个杰 出的艺术 典范 。 民俗 学研究
领 域 的 著 名 专 家 高 有 鹏 出人 意 料 地 来 了 一 次 漂 亮 的
身份 转型 , 接连推 出 了《 袁世 凯 》 清 明 上河 》 和《 两部
长 篇 历 史 小 说 , 如 何 运 用 小 说 描 绘 河 南 文 化 氛 围 对
的生灵 的心 理 。作 品 中 , 者 型 的作 者 灵 活地 转换 学
着 自己 的 角 色 , 书 写 大 历 史 的 时 刻 , 是 不 忘 唤 醒 在 总
人 物志 、 故事 在 这 幅高 2 . 4 8厘 米 , 5 8 7厘 米 的 长 2. 画卷上徐 徐展开 , 之 成 为用 中 国古典 美 术 技 法对 使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涉及了诸多方面。

从艺术、文学到科学技术,从宗教信仰到政治制度,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展开探讨,包括其定义、意义、主要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

一、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定义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被定义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发展的一门知识学科。

它涵盖了中国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特征、艺术表现、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包括从史前时期到今天的各个历史时期。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国家及民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我们的个人及国家发展。

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意义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因此,通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文化传统以及来自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财富。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更加能够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中国文化和民族更加热爱。

2、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水平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与千年古典文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及戏剧艺术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在欣赏传统艺术表达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3、帮助了解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及思想思维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也涉及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哲学思想等方面。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哲学思想等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文化特性及社会制度、国家治理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参与和贡献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具体内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具体内容安排可以以上至三部曲,分别如下:1、概括版1. 中国古代历史2. 中国文学与哲学3. 中国艺术与音乐4. 中国政治制度及文化传承5. 中国科学技术与古代发明2、详细版1. 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俗、经济、宗教方面的内容2. 中国文学与哲学:诸子百家、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哲学家、中国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以及道教、儒教、佛教等宗教文化3. 中国艺术与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文戏、曲艺、戏曲、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

高考讲座3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高考讲座3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高考讲座(三)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270页)环节一高考第40 题规范答题讲评[题型特点](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学问的再认再现实力,以及运用所学学问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实力。

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动、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

(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奇,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索,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相识问题的实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

[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留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殊留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动,设问之间的答案相互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干脆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干脆或间接的答案。

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留意解答依次和思维逻辑依次。

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解答第一问时要留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索,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留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晰。

假如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育。

[高考示例](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始终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从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见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小历史与大历史读书札记

小历史与大历史读书札记

《小历史与大历史》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1)1. 作者与背景介绍 (2)2. 研究意义与目的 (3)二、阅读与思考 (4)1. 阅读方法与过程 (6)2. 思考与质疑 (7)三、《小历史与大历史》内容概述 (8)1. 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定义与区别 (9)2. 小历史与大历史的联系与互动 (10)四、小历史与大历史的相互关系 (12)1. 小历史对大历史的影响 (13)2. 大历史对小历史的审视 (14)五、小历史在大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16)1. 小历史为大历史提供基础与细节 (18)2. 大历史为小历史提供框架与背景 (19)六、结论与启示 (21)1. 对《小历史与大历史》的总结与评价 (22)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3)一、内容概述《小历史与大历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人类的历史发展脉络与个体的生命历程相结合,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点滴中,感受到历史的宏大与深邃。

书中首先探讨了“小历史”与“大历史”的概念及其关系。

即个体或局部层面的历史,如个人的生活经历、家族的兴衰、地域的社会变迁等;而大历史,则是指宏观的历史进程,如文明的演进、民族的崛起与衰落、国家的兴衰更替等。

小历史是大历史的基石,只有深入了解小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历史;同时,大历史又是小历史的放大镜,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全貌和内在逻辑。

作者以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多个小历史的案例。

这些案例既有个人的命运转折,也有家族的兴衰荣辱;既有地域的社会变迁,也有国家的兴衰更替。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作者还从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群和文明。

在探讨历史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

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内涵。

历史简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简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简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也是最原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依靠石器工具生存,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铜器和青铜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

3. 商代和周代商代和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统治者是商汤。

周代则是商代的后继者,周朝建立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4. 埃及古文明埃及古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人在农业、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埃及的金字塔和卢克索神庙等建筑物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二、中世纪历史1.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中世纪的兴起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初期逐渐衰落,欧洲陷入了动荡和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逐渐在欧洲传播开来,成为了欧洲统一的宗教信仰。

2. 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资源主要掌握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

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对立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欧洲对东方的侵略和扩张。

虽然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欧洲历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理性和科学,这对欧洲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近代历史1. 欧洲的殖民扩张近代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他们将自己的统治扩展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对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争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集锦《中国文化史导论》很久没有看一本书如此酣畅的了。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着实是一本奇书。

虽然在钱穆的主要作品提要里面甚至都不会提及,但是这本书实在是钱穆自己思想的一个总纲。

更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论著中最情真意切而富有真知灼见的。

这本成于民国三十年的书,今天读起来仍然是振聋发聩的感觉。

而钱先生对于历史的掌握,将前后历史中关于文化之一切要目全数晓之于此,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简直希望中国人人都看看一看这一本书。

正如《国史大纲》一样,钱穆在这本书里面也写了类似的几句话,作为读此书的前提。

亦是读者了解本书意旨的关键,且看:钱穆这样写道:此书作者基于以下信念而写成:一、“文明”、“文化”皆指人群生活言。

文明可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二、人类文化大别不外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

游牧、商业型起于内不足、需向外寻求,文化特性常为侵略的。

农耕型可自给,无事外求,文化特性常为和平的。

三、人类文化终必以和平为本,故领导者必以大型农国是赖。

四、中国为举世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绵延五千年之久,若能配合新科技之装备,而依然保有深度之安足感,则于世界人类文化和平必大有贡献。

五、欲改进中国,使中国人回头认识自己以往文化真相,则为绝要一项目。

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故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知道钱穆的名字,想必不晚。

具体记不清了,也许在一次课上,也许在一本余英时的集子里,也许在无数次逛书店时的无数次邂逅。

大学本科的岁月,受到几位老师的影响,加之自己的阅读体验,将大部分的时光和精力用在了西方文学和思想上,而且对鲁迅先生的“不读中国书”深有同感,花了同样的功夫,从西方文化中吸收到的东西远远要甚于传统典籍也买过不少的“直排本”,大多都束之高阁,很少翻看,估计是自己国学功底的薄弱,怎么读也提不起神来。

所以真正好好翻看一下钱穆,也是最近的几日。

在此之前买过他三联书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中国文学论丛》,粗粗地翻了一下,觉得有些罗嗦之后也没再看。

身处大历史中的你,拥有自己的小历史以体现人生意义作文

身处大历史中的你,拥有自己的小历史以体现人生意义作文

作文分享·历史在我我们所说的大历史,一般是指文明兴衰、王朝更迭、伟人伟业以及科学、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进程。

我们普通人很难改变大历史的轨迹,也少有机会去创造大历史。

但我们每个人可以拥有和演绎自己的“小历史”,以体现个人的存在意义。

身处“大历史”中的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文:时代因你而精彩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未来已经到来,过去还未过去。

”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国家五岳向上,江河滚滚东流,民族意志向前。

历史很大,时代很大,我们不必韬藏其才,更应大放异彩。

大历史为我们提供可为之舞台,我们更要在锦瑟年华掌人生之舵。

爱因斯坦有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今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袁隆平面朝土地心怀世界,赠中国农田四溢稻香,同时解决了世界的粮食之忧;屠呦呦手握青蒿良药,萃取出古老中华药理之精华,同时根治非洲疟疾。

生命与不朽的岁月相连,个人责任与时代使命融为一体。

小人物从来不是“下次路过人间已无我”的不起眼。

每一个小人物的小历史都是汇成大历史洪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李白的传奇人生,苏轼的“不合时宜”何来中国三千年诗韵璀璨,如果没有鲁迅的呐喊,陈独秀的“舍小家顾大家”何来披荆斩棘后的盛世太平。

万里长城是一群无名之辈所建,瓷器是由一代艺术家所传承,中华五千年是千万个小人物所孕育的。

时代浪潮是众人所致,个人风彩绽时代荣光。

这是个大历史的时代,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它似乎离我们很远----红尘便是流俗,只有伟人才得以创造历史。

然每个人都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存在。

每个小历史都是大历史中的主角。

苏炳添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成为首个进入奥运决赛的黄种人,震惊世界。

全红禅携手跳水梦之队,几年如一日的训练,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小人物也可以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疫情当头勇立一线的是无名的英雄;脱贫攻坚,敢于下乡的是基层的俊杰;洪水泛滥,更是平日默默无闻之人主动请缨。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书评如今,社会史研究‎可以说是仍‎是历史研究‎领域中最具‎活力的领域‎,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各地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把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掌握的‎单位”①,进行“以区域、省份或是地‎方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以下简称《小历史与大‎历史》)就是这么一‎部专门以区‎域社会史的‎切身实践探‎讨区域社会‎史的理念与‎方法的专著‎,本文试就该‎书的内容及‎相关理念进‎行初步的评‎述和探讨。

《小历史与大‎历史》一书是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共同主编的‎《历史·田野丛书》中的一部。

全书共分为‎“学术史·理念·前瞻”、“传说与区域‎历史”、“‘国家’所在的地方‎”、“小历史与大‎历史”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均‎为作者按某‎种形式和逻‎辑编排起来‎的论文集,全书最后还‎附录有以“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为题的作者‎的访谈录。

事实上,从这四部分‎的名称上我‎们对作者的‎区域社会史‎的理念可见‎一斑:作者通过关‎注大众信仰‎和民间传说‎等进行区域‎社会史的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国家”角色的存在‎,试图通过对‎“小历史”(即局部的、常态的历史‎:如个人性的‎、地方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大历史”(即全局性的‎历史:如改朝换代‎、治乱兴衰的‎历史,重要的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是一篇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与一般综述‎性文章不同‎的是,该文“试图以研究‎者的自身认‎同或从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作为梳理百‎年社会史发‎展的分类基‎础”②。

历史与叙事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

历史与叙事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

历史与叙事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历史与叙事: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5000年以上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叙事,这些叙事既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也融入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探讨历史与叙事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与叙事的交织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历史与叙事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而叙事则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读。

无论是古代史书中的记载,还是民间传说中的故事,都是通过叙事手法将历史呈现给读者或听众。

历史的叙事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记载,也可以是口头传承。

在中国古代,历史以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形式广泛流传。

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如《春秋》和《史记》;纪传体则是按照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如《左传》和《晏子春秋》。

这些史书以其准确的记载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后世对历史的重要参考。

另外,中国历史文化中还有许多具有故事性的叙事形式,如神话传说、戏曲和民间故事等。

神话传说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的解释,它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艺术性的叙事手法,传递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而戏曲和民间故事则是通过音乐、舞蹈和演员表演等方式,将历史事件及其人物形象化,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二、历史叙事的主题与意义历史叙事的主题多种多样,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事件,也涉及思想、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

这些叙事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是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常常被用来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

这些英雄故事以英勇、智慧和忠诚等品质塑造了一代代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成为了人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和刘备等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除了英雄故事,历史叙事还可以反映社会风貌和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历史,这一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数千年。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学习古代文化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其传承与影响,旨在引导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社会。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史前时期。

那个时候,中国古人智慧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生长,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等。

这些古代文明的兴衰更迭,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以仁爱、孝道、忠诚等为核心价值观,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礼仪之邦的建设。

尊重礼仪、注重仪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还注重文人的修养与教育,强调以文化人的境界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

古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古籍、传统节日、习俗等途径进行的。

这些传承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对古人智慧的珍视和致敬。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内涵,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传统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智慧的瑰宝,领悟到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中。

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文化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其传承与影响,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提供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生历史知识的知识点梳理

小学生历史知识的知识点梳理

小学生历史知识的知识点梳理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小学生了解过去的文化、传统和事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并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以下是小学生历史知识的知识点梳理,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历史知识。

1. 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这一知识点主要围绕人类的起源、早期社会的生活和文明的发展展开。

包括石器时代、火的发现、生产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文字的出现以及古代文明的兴起等。

2.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小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部分。

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学生需要了解历代帝王的治理能力、政治制度、科技发展、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3. 世界古代文明学习世界古代文明,可以帮助小学生对其他国家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河文明以及美洲文明等都是学习的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社会组织、经济特点、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4. 中国近现代史小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涉及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近现代革命的历程。

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原因、影响以及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物的作用。

5. 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变化。

包括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冷战等事件。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6. 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人物是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历史中的英雄和伟人。

例如,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孙中山,世界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甘地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影响以及对历史的贡献。

7. 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为了帮助小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例如,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长城的建设,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地理要素对历史和文明的作用。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

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

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

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

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

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

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纠葛--本事重构视野下的《三里湾》

“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纠葛--本事重构视野下的《三里湾》

“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纠葛--本事重构视野下的《三里湾》张均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三里湾》主要根据赵树理1952年在平顺县川底村参加农业合作化的
亲身经历撰写。

但对读小说内外,不难发现此小说对本事材料的择取有“买椟还珠”之憾,在其背后则是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仅得“形似”而不能兼得其“精神姿制”。

这使《三里湾》难以进入1950—1970年代优秀文艺作品的行列。

不过,它
对于农民实利主义的精细刻画,对于乡村“皱褶”的呈现,仍给“短20世纪”中国
留下一份“大历史”与“小历史”彼此博弈、相互承认的珍贵记录。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张均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观照评刘树元的《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
2.全域旅
游视野下历史文化遗存价值意义的重构研究3.论TPACK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重
构4.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格局视野下的昆明大观公园景观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4历史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4历史试题

综合测试(四)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分)1.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生C.住半地穴式房屋D.会人工种植水稻2.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所学,下面哪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3.《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原始社会的一些情况,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

”赞颂了()A黄帝的功绩 B禅让的做法 C公有制的先进 D国家的出现4.电视剧《封神演义》有这样一个镜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

由此我们可以回忆起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商汤灭夏D、国人暴动5.有学者认为早在商朝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孔子有位学生姓名为司马耕字子牛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D.《诗经》中有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6.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7.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8.历史活动课上,一学生说出这样的台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他代表的思想流派应该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9.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A.皇权专制B.权力分散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10.民间流传的民谣:“生男慎勿举(抚养),生女哺用餔(婴儿喝的糊状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当历史已然远去,该用怎样的笔法来呈现自己心中的历史和人物?宋徽宗时张择端曾用名画《清明上河图》对生活的现场进行细致描绘,历史、市井、人物志、故事在这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卷上徐徐展开,使之成为用中国古典美术技法对历史进行呈现的一个杰出的艺术典范.民俗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高有鹏出人意料地来了一次漂亮的身份转型,接连推出了《袁世凯》和《清明上河》两部长篇历史小说,对如何运用小说描绘河南文化氛围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景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令我们满足期待和生发惊喜的是:这两部小说既具有历史学、民俗学的巨大价值,同时亦具有对小说艺术生动的探索.这两部作品不仅有浓墨的大历史和细描的小历史的混杂交织,更有写实主义和莎士比亚式的浪漫诗情,线性叙述中复调笔法的运用呈现出的是历史的多维性,人物的内心采用的是工笔细描,而叙述行文则又似大写意.随着书中的人物在不同城市中的辗转,这个城市的民风、民俗、民食、民谣就如《清明上河图》上的描画一般,被作者翔实而又生动地书写了出来.历史和文学有着相互呼应的有趣关系.历史可以通过各种学术性的钩沉被表述出来,即被历史学家的话语叙述所牢牢捕获;同时文学家也有着他们可以傲人的长项,他们通过文学叙述,也能使得已然被烟尘覆盖、被历史所捕获的不同话语重新呈现出不同的前所未有的生机.而历史又有大历史和小历史,历史学家往往为我们留下了坚硬的大历史,而文学家更钟爱小历史则是一种更为"蓬松"的书写方式.他们都召唤时光的复活与重生,但与历史学家的逻辑论证相比文学家更注重感性的理解性的穿透力,在叙述大历史的时刻为我们敞亮那些被遮蔽的小历史,就如一道光,照亮了被历史书写的闸门锁闭的生灵的心理.作品中,学者型的作者灵活地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书写大历史的时刻,总是不忘唤醒无数的小历史的毛茸茸的可能性,这个文本因此成为一个大历史和小历史交织共生的文本尝试.《清明上河》展开的是宋朝从仁宗到神宗再到徽宗的历史图卷,这个图卷也有一个中心人物---王安石.这同样是众说纷纭、异见丛生的历史人物,怎么样把人言言殊的王安石变法呈现为一个完整而可亲的众多人物的"行动史"和"感情史",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艺术工程.靠着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历史,小说贯穿起了整个宋朝的大历史---几个皇帝的更迭和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以及变法的诸种举措都被作者详述笔下,几乎所有当时重要的历史人物、文化名家都在此书中一露峥嵘,而情节线索又重点突出、清晰可辨.政治的翻云诡谲,人物的起伏跌宕,在历史和政治这面镜子下,作者为我们照亮的总是那些以中心人物为线索的群像.历史事件是经,人物性格是纬,两种坐标交叉而行,始终无法逃脱的一个主题是:命运.历史的劫数、朝代的劫数以及人物的劫数,在多种力的作用下,向必然的方向发展.文学话语叙述的历史和历史学话语叙述的历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刻画出一个人,叙述出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不是只有时间、地点和事件内容,而是要给一副骷髅装上肌肉、血液和神经,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历史因此必须是活生生的历史,而要达到活生生的一种状态,就离不开对小人物的小历史的叙述.大历史故事的边缘处,是无数的小历史的故事.这两部小说将无数的无名者的生活展示出来,福柯在《无名者的生活》中写道:"必须得有一束光,至少曾有一刻,照亮了他们.这束光来自另外的地方.这些生命本来想要身处暗夜,而且本来也应该留在那里.将它们从暗夜中解脱出来的正是它们与权力的一次遭遇: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次撞击,对他们匆匆逝去的短暂一生,不可能留下片纸只言……也正是这样的权力,催生了这些文字,让我们有机会窥见这些生命:或是因为有人自己向权力呈言,用这些文字来告发、申诉、恳请或哀求;或是因为权力想要干预,然后用寥寥数语来裁决或者宣判."[1]这两部作品中,许多无名者的内心得到敞亮,这些无名者中,最令人心悸的便是女性.《清明上河》中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由于不得不和有媒妁之言的庞氏结婚,而和自己私订终身的陈小雪分开,结婚后一直没有和庞氏同房,庞氏为了报复和院里丑陋的马夫偷情生下孩子,并最终成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变态女人;而凶残无比的吕惠卿对果脯店店主女儿小菊始乱终弃,小菊这样的女人没有出现在大历史中,可是在文学话语中,她们的生命被照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许多大人物的初恋都被描写得异常美好,初恋成为追忆中的一个纯真年代,而对爱情尤其是初恋的描写,使被脸谱化的大人物回归人性化.诸多野合之事发生在小说中,女人的命运在这些故事中就像一根被点燃的火柴般转瞬即逝,但也毕竟留下了光亮,被照亮的女性同时还有王安石的母亲和妻子,这些都是普通的女性,然而她们是作为有故事的人存在在小说中,丰富了小说的肌理.无数的小历史就像大树的根须一样,四处蔓延但又不离树,同时又给大树提供了更好的营养.在对小历史的书写中,有的作者着墨不多,但是人物的风情也能跃然纸上,随着人物的消失和凋零,也会对人物留下印象;而有的作者则浓墨重彩,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英年早逝,在大历史中也许被遗忘,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王雱是一个聪颖、知晓大义而又能帮父亲办事的孩子,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都有诸多奇闻轶事,而他的婚姻不幸更是使他的英年早逝让人痛惜,也增添了对主人公王安石的怜惜之情.大历史和小历史巧妙地交织共生在这两个文本中,将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影映照得格外清晰.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都非戏说"宋朝的那些事儿"(《清明上河》),严肃的写实主义仍然是文本的主要色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都试图在钩沉史料中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向历史的现场和人物的内心最大限度地靠近的一次旅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历史教科书中习得的那些成为固有的历史知识的事件不再孤立,而是在一个历史的脉络中方方面面地被展开,对此,对历史和人物的认识就打破了历史教科书强加给我们的价值判断,而使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在对历史的书写中,我们很难在文本中找到作者的价值判断,他总是将这种价值判断隐迹在叙事中,在《清明上河》中,在写完王安石的故事后,作者宕开一笔,没有再接着写王安石的故事,而是写了吕惠卿的离奇故事,这个人残忍狠毒并且和果脯店店主女儿相好生下孩子后便神秘失踪,而正是这个异常残忍之人在以后的故事中成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这样,在谈到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的原因时,读者很清楚地就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果然,吕惠卿是对变法破坏最大的一个人物之一,这是从内部掀起的反叛,因此,重创更大.同时,这两部作品又在写实之外,增添了荒诞之色彩和浪漫之抒情.强烈风格化正是高友鹏小说的一大特色.《清明上河》的下卷中,赵傭在听完摩合罗的故事后产生了幻觉"他在夜色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身影,屏住呼吸,努力辨认,才看清是父皇;再看时,又看到父皇身后有一尊更为高大的身影,犹如一只顶天立地、正傲然长啸的银凤.他仰起头,却只见那只银凤越发高大,银风的背后是一团团的白云,隐隐约约能瞅见好像是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王珪和赵颢他们."这样的荒诞色彩就多少带有一些新历史主义的书写的痕迹,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怪小说,而是在每个荒诞的叙述之处都深藏寓意.高有鹏的叙述语言有一种莎士比亚化的诗意,如"春天是婴儿的哭啼声,每声都激荡着年轻的心---这是生命的宣言,它无拘无束."这样就给重质的历史小说的写作增加了一种轻盈而又细腻的特质."耳旁还是如潮的歌声,一声声颂扬、赞美的话语,此时都化作退离堤岸的浪花远去了.他的心岸上,燃起一堆堆篝火",进入意识领域的语言总是能用恰当的隐喻表达.在《清明上河》中,由于宋朝是一个文人辈起的时期,不仅有大诗人、大词人,还有大散文家,如三苏、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所以诗人兼政治家之间的诗文唱和则必不可少.王安石在欧阳修的宴会上,做命题文提笔挥就《虎赋》;而文人墨客间的酬酢唱答更是有趣,欧阳修大寿的日子,自己打趣说"古人云,老而不死是为贼.我已半百,却还不死,是不是贼?"又说:"昨夜我梦见自己满首白发,牙齿全然脱落,醒来果然少了几颗牙齿.看,这不是无耻吗?"幽默给文本提供了一种张力,写实给文本提供的是质感,那么叙述的诗意则给文本增加了阅读的美感.小说永远都是语言的艺术,这两部小说的叙述语言用白话,而对话语言则是古语,白话和古语相得益彰,在一张一弛中展开叙述.也正是在这种幽默和诗意中,历史的真理感和崇高感被稀释了,历史的沉重中也在不断渗透着审美的愉悦.长篇历史小说一般会采用线性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袁世凯》基本上采用了这种叙述时序,但是在《清明上河》中已经是将各种时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中倒序的使用尤为巧妙.大段的故事跳跃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比如王安石的丞相之职被罢之事,在线性的故事叙述中,并没有展开,而是在回忆中展开,分别由王安石和官家(神宗)进行追述,因为立场不同,呈现出的历史侧面也就不同,这样展开的故事就如《罗生门》的复调叙述一样,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也许带来的是历史的复杂之处,抑或者是在复杂之处中接近历史更大的真实.在复调叙事中,每个人物的内心都得到了观照,这样,每个人物都不再是妖魔化了的脸谱式的存在,而是一个可知可解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比如对高太后的描写.小说的本质是为了揭示真相,同样,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也是为了揭示真相.《袁世凯》揭示的真相是袁世凯到底是一个魔鬼吗?如果不是,那么袁世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清明上河》揭示的真相是王安石变法是怎么开始的,又是为什么失败的?尤其是关于失败的原因,众说不一,那么,真相到底存在吗?作者又给了我们真相吗?《袁世凯》中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首民谣,并且在文本中穿插着大量的民谣文本和民俗故事.随着袁世凯辗转迁徙的地方的变化,每个地方的人物、风情和食物都是通过有意味的民风、民俗的形式被叙述出来,各个都有典故,这种典故代表的是一种民间的知识.民俗、民谣既关乎时间又关乎空间,它承载的就是历史的时空,它在历史的恒久发展中又把历史压缩为一刹那.而民俗又是游离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野"的一部分,它既属于国家,同时又与之游离.作者学术方面的优长,也为两部小说增色不少.高有鹏喜欢写"圈儿",似乎是处于对轮回的理解吧.戊戌变法时的歌谣就唱道:打呀,打!打陀螺儿玩!打得陀螺圆圈转,陀螺下个大鳖蛋!大鳖蛋,圆又圆,卖了好赚钱!很自然地引出了"改朝换代"的话题.而袁世凯自己不久也进入了人们口中关于圆圈的"民谣":"这老袁怕慈禧,慈禧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老袁,是个圆圆的圈啊."《袁世凯》中所展露的民风、民俗同样既是地理的历史,又是时间的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历史.《清明上河》中上卷开始的时候是在包拯举办的群牧司的酒会上,唱文先是雅,渐入俗,然后是酒歌,酒歌是汴京街面上流行的闹酒大曲,"一个小妞儿她才呀才十七,四年不见呀她二呀二十一.她涂呀么涂,涂呀么涂胭脂.她纹呀么纹,纹呀么纹秀眉.她等呀么等,等着那个那个呀,她等呀么等着拉呀么个拉郎配."民间的酒歌往往是通俗之曲,而《清》中下卷开始的时候讲的是民间传说的摩合罗的故事.这样的酒歌(酒令)和民间故事就将宏大的政治事件装进了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既将历史延伸到现在,又赋予历史一种世俗的现实化.但民间的故事和民谣大多带有喜剧化和狂欢化的色彩,有的和节日有关系,有的和传说有关系,因此,民间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正统的历史叙述的一针解毒剂,把对大历史的理解用民间的话语加以解构.《袁世凯》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袁世凯最早接受的政治启蒙并非来自那些正统大书,而是用民间话语进行的启蒙,一个会说书、讲故事的汉子回答袁世凯的提问"啥叫朝廷和皇后?"汉子说:"就是天下人的头",袁世凯又问"咋做",汉子说"也好做,也不好做.得有那个命才能当.你要当朝廷,就得有文武大臣,文官给你出谋划策,武官保护你,为你打仗.不好当,是因为天底下只有一个朝廷.谁当上朝廷,可以随便杀人.他当,就不能让你当.你若当,就不能让他当.自古道,一山不容二虎呀."袁世凯问:"那皇后70刘涛:全景式再现北宋社会历史的大型史诗是干啥的呢?"汉子随口说道:"睡觉呗".朝廷和王室以及皇上皇后的宏大意义顿时被民间话语所消解,但正是这种启蒙让袁世凯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悲壮想法,不是对朝廷和皇上的一种敬畏感,而是一种权力和生活的象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小说中政治人物的初恋都被描写得异常美好,而王安石儿子的婚姻则因为包办而异常不幸,爱情被置放于一个突出的位置.在这些小说,爱情更是被置放于一个民俗的空间中,《清明上河》中提到了东南地的挤蚕花和轧蚕花,这是东南地的男女借此之机双双讨个欢喜,而王安石的几个弟弟看到男女异常亲密反而害羞,王母嗔怪他们只顾死读书.在民俗的节日中,男女爱情还没有被完全剥夺,作为一个离官方较远的民间,许多古风被遗留,成为对抗体制的空间,而民俗就如安泰脚下的那块大地,正如王母所说"我的孩儿、孙儿,你们若有兴致,该多到野外去走一走,看一看."野外即是民风民情,民风民情则是人民的一个隐喻,国家社稷关乎人民,如此民俗民谣便具有国家政治的意义.其实,这也是作者所要到达的一个目的,民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是在不见之中被见,在不在场中在场,作为民间文化的民俗和民谣不仅是官方人物所存在的一个空间,同时它并非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场域,同时它也承载了历史.民间的文本是如此强大,这和王安石所作的诗文,王家子弟为考取功名而读的书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文本,二者只有互相参照,处在一个关系的结构中,彼此的意义才能够被揭示.在这个意义上,这两部小说不仅具有民俗学的价值,而且也尝试着用叙述的方式,用插入文本的方式对民间文化的意义进行考量.罗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可读的文本",而是"可写的文本",而历史从来都是一个"可写的文本".书写历史的魅惑就是在于你如何去阐释你所理解的人物、你所理解的历史和你所理解的自己,长篇历史小说作为一个已经熟透了的文体,如何在文体规范中获得一次次的超越,正是作者想要的追求的.同时写作也是一种召唤,作为生长在项城和生活在开封的作者来讲,写出这两部小说也是一种历史对他的召唤,这是一次宿命式的必须要完成的写作,正是在这个不断抵达历史的过程中,作者也在不断地抵达自己.参考文献:[1]福柯·无名者的生活[J]·李猛,译·社会理论论坛,199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