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动中的英姿——试论山东鼓子秧歌场图在课堂训练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山东秧歌

山东秧歌

浅析《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中国传统审美2011级研究生陈磊山东秧歌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汉族原生态民间舞蹈,山东有秧歌之乡的美誉,流传的秧歌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大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为地秧歌形式。

所谓地秧歌,也就是相对高跷秧歌的“高”而言,在平地面走、跑、跳、舞等的民间传统表演形式。

古时云“商时秧歌,唐时戏”,即是对秧歌起源之古、流传之广的最好写照。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作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秧歌,无不渗透了不同朝代、不同区域、不同流派的意识精髓,以民生智慧加以创造、融入、完善,沿袭至今,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处处皆体现了传统中国老百姓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我就鼓子秧歌中的场图、队列、角色等三个方面,简要剖析一下汉族传统代表性秧歌中渗透的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所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与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原生态民俗舞蹈,山东秧歌亦是从祭祀演化而来。

山东地处中原,多旱乏水,百姓赖天务农,靠天吃饭,相关的祭祀活动,皆由族群中的男丁共同参与。

鼓子秧歌的基本场图(线路图)称之为“天圆地方”阵(图一),这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所有的队形变化,以圆内有方,方内绕圆为基准,意在走天地的形状,顺应天地的规律,并在这个规律下,幻化无穷。

这以人“行走天地之规律,偿民生之夙愿”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图一)鼓子秧歌在表演人数,一般都在百人左右,虽有角色分配,但相同的角色动作及节奏处理都为一致;在这样的设置和规模下,众人齐齐舞动,配合击鼓、跺地等声势,以强大的阵势感祭天酬神,娱人自娱,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以大为美、以齐为美”的传统美学观念。

(图二)(图二)另一个特点是百余位人员、数十排队列必是双数(四的倍数)等,另外,在走场图或队形变化时,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队形处理,皆是同时进行(图三),既走左,必往右;即上前,比往后,拐弯绝不走直线,必兜“驳花”(小弧线圈);即体现了中国传统理念对双数的推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称即美”,在传统百姓心中的地位。

鼓子秧歌期末总结

鼓子秧歌期末总结

鼓子秧歌期末总结一、前言在这个学期的鼓子秧歌课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鼓子秧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与鼓子秧歌相关的技巧和表演方法。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二、学习内容回顾1. 课程简介鼓子秧歌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我们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了说明。

2. 基本功训练在课程的初期阶段,我们进行了基本功训练,如姿势、步伐、手势、呼吸等。

通过这些训练,我们不仅学到了正确的表演姿势和动作,还培养了良好的身体协调和控制能力。

3. 音乐学习鼓子秧歌的音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鼓子和舞蹈相结合的基础。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鼓子秧歌的音乐基础知识,包括节拍、音调、节奏等。

通过实践演奏和合唱,我们熟悉了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技巧,并能够准确地配合舞蹈和歌声进行表演。

4. 舞蹈学习作为鼓子秧歌的核心元素,舞蹈在整个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我们学习了鼓子秧歌的基本舞蹈动作、编排和表演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排练,我们逐渐掌握了舞蹈的要领,并能够以流畅的动作和精神的表演风格展示鼓子秧歌的魅力。

5. 表演实践除了理论和技巧的学习外,我们还有机会参加各种表演实践活动,如校内外的文化演出、社区活动等。

在这些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我们所学到的鼓子秧歌技巧和表演能力,也能够与其他学校或团体的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三、学习成果与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

首先,我掌握了鼓子秧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舞蹈动作、音乐演奏和表演技巧。

我能够熟练地演奏鼓子、铃铛等乐器,能够准确地进行编排和表演舞蹈动作,也能够与其他表演者协作完成一场完整的鼓子秧歌表演。

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排练,我逐渐克服了舞蹈动作的困难和表演的压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作者:冷英嘉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摘要:山东三大秧歌生长在齐鲁大地,其动作既具有抻与韧的共性,又各具特色、各显其章。

山东秧歌作为训练体系,能促使男女舞者肢体各部分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对提高肌肉柔韧性、内在和谐稳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分别从山东的总体风貌入手,分别阐述了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及鼓子秧歌对男女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以期对舞蹈训练者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东秧歌身体素质训练价值山东三大秧歌每一种秧歌形式都有不同的角色,都有男角和女角之分,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胶州秧歌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棒槌;海阳秧歌有大夫、花鼓、货郎、翠花等,塑造了不同的男女舞蹈形象。

从山东秧歌的总体风格特征来看,男性粗犷豪放、女性妩媚柔韧。

三大秧歌分别针对男女舞者进行训练,全面提高舞者的身体素质。

一、胶州秧歌对女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胶州秧歌是山东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秧歌形式,主要以训练女演员为主,分为小嫚、扇女和翠花三种人物形象,她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挺直,头部微含,两臂在体侧微夹两肋站立和有着鲜明特征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体态。

演员在动作过程中,颈、腰、膝三个部位随着适当的弯曲而变化,头、胸、胯、大臂、小臂、手、腿、膝、脚这九个部位同时各自朝不同方向作持续的弧线运动,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即扭。

扭中包含着拧,他们是同步运动,共同作用的。

扭和拧的练习对女舞者腰部和腿脚灵活性来说很有训练价值,它可以使女舞者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力。

在三弯九动十八态中,以腰部形成一个中心,腰拧动同时从脚跟带动下肢向相反方向运动,上身以肩部带动随着腰的方向继续拧动,形成了上下肢反力的对比。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以腰为中心尽可能形成对抗,腰部与脚跟的灵活性相应大幅提高,尤其是在快速的变换扭的方向训练时,腰部与脚跟需要强有力的肌肉带动,否则动作会缓慢邋遢甚至是无法完成。

对于女舞者来说腰部往往是薄弱环节,腰部缺乏力量会造成身体动作推泥带水,影响动作的空灵质感。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作者:张续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8期摘要: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最初也叫“打鼓子”,也叫“大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山东大汉的形象也被鼓子秧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民强壮的身体,刚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舞姿动作中运用鼓子秧歌“稳、沉、抻、韧”的基本动律。

关键词:鼓子秧歌;沉稳;转化;传承山东鼓子秧歌作为地域性舞蹈代表着山东劳动人民名的智慧与结晶。

跟其众多民间舞一样,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鼓子秧歌不仅代表了山东鲁文化的特点,也是山东大汉性格特征的典范和显现,更被认为是代表中华民族龙之传人形象的最好代表。

一、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与基本动律(一)粗狂豪放与沉稳缓慢的风格特点鼓子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山东大汉的形象也被鼓子秧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民强壮的身体,刚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代表当地劳动人民的舞蹈自然不能以阴柔为主,要用强有力的动作来展现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还是战火不断,兵家必争之地,这对当地的人民有着极大的考验。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与天斗,与地斗,更要与人斗,与战火斗,是一群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山东大汉们又养成吃苦耐劳,古朴沉稳,不畏艰辛,敢于斗争,不惧战争的特点。

练就了强壮的体魄与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鼓子秧歌的稳、沉、抻、韧贯穿整体,在鼓子秧歌的动作中相互转化,相互修饰。

这种风格特点大大体现了祖祖辈辈的劳动者们勇敢,聪慧,大无畏,敢于斗争的特征。

(二)鼓子秧歌有“形要稳,心要沉,力要抻,外加韧”的基本动律简简单单的三种状态,四字却包含着鼓子秧歌的精髓。

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鼓子秧歌动律中,民间还有一句顺口溜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有很意义那就是“稳如泰山,沉如大海,抻如黄河”。

“形要稳”鼓子秧歌的身形一定要稳,犹如泰山一样,鼓子秧歌的所有动作都在在稳定的基础上,腿部的稳定性决定鼓子秧歌的纯粹性。

山东鼓子秧歌的动作内涵及其训练价值

山东鼓子秧歌的动作内涵及其训练价值

化艺术 , 据调查 , 目前 山东省 内的舞蹈品种大约有 2 5 0种 , 其 中
民间舞蹈就有 2 1 6 种 。而鼓子秧歌就是 山东 的代表性秧 歌。 鼓子秧歌的特点是 : 稳、 沉、 抻、 韧。 “ 稳” , 是鼓子秧歌的第一要义, 也正体现了山东地 区的文化 特点 , 山东是 中华 文明的发源地 , 源远流长 , 体现的是文化 的厚 重; 其次 , 山东境 内有泰 山 , 自古 泰山就有 “ 拔地通天 ” 、 “ 擎天一 柱” 的美 称。 鼓子秧歌整体 的运动架势与山东人 的性格也是分不 开 的。 鼓子秧 歌的稳 留给人的印象是极其有分量的 , 在其他地区 的民间舞 中, 稳如泰 山似的气势并不多见 。 “ 沉” 是对稳的一种补充 , 有稳 既有沉。 从 民间舞训练的角度 来讲, 沉, 就是要气 息下 沉 , 重心 向下 压 , 脚踏实 地的 , 感觉 脚能
够抓住地面上的尘土 , 跑 起 来 尘 土 飞扬 。
抻 的节奏 , 发力 、 延伸 、 收势 , 而抻指 的是发力 和收势 之间 的延
伸 。” 因此 , 抻的训 练可 以增加身体的延展性 , 舒展性 的训练 , 鼓 子秧 歌虽说是男性舞蹈 , 但是也夹杂着细腻 的情感 , 刚柔 并济 , 这种细腻的体现就需要淋漓尽致的发挥 抻劲 , 延伸到指尖 、 末梢
神 经、鼓子秧歌的延伸性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延伸 ,更是身体 内 的, 到身体 的每一块肌 肉和血液 , 呼吸等等 , 使动作更加 的协调 、

致、 从 内到外都充满韵味。
三、 鼓子秧歌 的训练对舞者重心的提高
重 心是舞蹈存在的最低级别 的要求 , 舞蹈是 流动 的 , 不是静 止的。 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 , 在舞蹈的过程当中常常要做到脚 下生根 , 因为脚下 的稳定是极其重要 的, 无论是舞姿 、 旋转 、 跳跃 都需要 有稳定 的重心的支持 ,重心 的稳定是保证舞蹈演员身体 平 衡的基础 , 鼓子秧歌具备了训练舞蹈演员重心 的条件 。 鼓子秧 大多 四平八稳 , 但是 , 要 凸显 出山东大汉 的气势 , 就需 要脚下稳 扎稳打 , 鼓子秧歌讲究稳和沉 , 就更促进 了演员重心 的稳定 。就

鼓子秧歌教案

鼓子秧歌教案

鼓子秧歌教案教案标题:鼓子秧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鼓子秧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活动的设计,学生将学习到鼓子秧歌的基本知识、技巧和表演要领,并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艺。

教学目标:1. 了解鼓子秧歌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基本的鼓子秧歌技巧,包括节奏感、击鼓技巧等。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包括合奏、合唱和舞蹈。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鼓子秧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鼓子秧歌的表演要领和舞蹈动作。

3. 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鼓子秧歌音乐和舞蹈视频资料。

2. 鼓子、锣等乐器。

3. 教学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4. 学生的舒适服装和舞蹈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鼓子秧歌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鼓子秧歌的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鼓子秧歌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分析鼓子秧歌的乐器和舞蹈动作,解释其在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

技能训练:1. 教授基本的鼓子秧歌节奏感和击鼓技巧,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

2. 教授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包括手臂、腿部和身体的协调动作。

团队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鼓子秧歌表演。

2.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协商舞蹈动作和音乐编排。

3. 指导学生通过合奏、合唱和舞蹈展示团队合作成果。

展示与反馈:1. 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鼓子秧歌表演。

2.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鼓子秧歌表演团队来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指导。

2. 组织学生参加鼓子秧歌比赛或校内文艺演出,展示他们的才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合作等。

山东鼓子秧歌传统艺术特色研究

山东鼓子秧歌传统艺术特色研究

悟感DANCE FASHION山东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可谓人杰地灵。

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名列前茅的便是山东三大秧歌,其中的鼓子秧歌以其动人心魄、气吞山河的博大气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象。

近年来,随着文化宣传力度的增强,鼓子秧歌越来越成为山东文化创作的“名片”了,人们对鼓子秧歌的认识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对于鼓子秧歌的支系———山东鼓子秧歌,大多外乡人未有耳闻,却在山东商河掀起了一波热潮。

1.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与流变1.1鼓子秧歌之乡———山东商河商河县,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济南市的北大门,与济南市区隔黄河相望。

因其地处黄河之北,所以气候较为干燥,但临黄河而居,又让干燥的空气中带了一丝清爽。

过黄河大桥后,商河县的景貌就逐步显现出来了。

因其尚属于县级市,所以商河县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城市化规模较小,从商河县中心到山东秧歌的聚集地站南村还会通过一片农业区,整体上未受到经济化时代的入侵,还保持着较为保守的生活方式。

山东的“好客之情”是有史以来大家有目共睹的,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我们联系到商河县当地的发改委吴书记,吴书记作为当地的政府人员,工作繁杂,千头万绪,但当我们说明来由后,吴书记就放下手头工作,为我们联系了白集村、站南村当地的文化馆,并且为我们能调研挖掘家乡文化而感到骄傲。

经过层层联系,我们驱车前往商河县白集村,这是回族在山东聚居的村落。

经白集村文化馆的联系,我们见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白清哲老人。

白清哲老人个头不高,却十分精壮,脸庞较为黑瘦,眼睛深陷,眉骨较高,头戴小白帽,一看便是一位回族老人。

老人见我来访查回族鼓子秧歌非常激动,用不清晰的普通话向我讲述着他所热爱的秧歌,兴起之时就在屋内舞动起来,没有鼓声的伴奏,他便铿锵有力地喊着鼓点,动作丝毫没有受到屋内场地及生活服装限制。

他边跳边向我们分析着动作的重、难点,突出了山东鼓子秧歌的独特价值。

1.2山东鼓子秧歌历史流变在对白清哲老人的访谈中我们了解了回族鼓子秧歌的发展历程,这是在网络上也难以查询到的。

山东鼓子秧歌的动作内涵及其训练价值

山东鼓子秧歌的动作内涵及其训练价值

山东鼓子秧歌的动作内涵及其训练价值作者:孙晓林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0期摘要:鼓子秧歌被称为是汉族最具男性代表的民间舞蹈,同时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

鼓子秧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以及对肢体的开发,都有显著的训练价值。

鼓子秧歌在培养学生阳刚气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男班教材中首屈一指,不可替代。

关键词:鼓子秧歌;典型代表;训练价值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9-0182-01鼓子秧歌,山东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流传于鲁北商河,济阳一带。

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着纷繁多彩的艺术形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智慧的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舞蹈文化艺术,据调查,目前山东省内的舞蹈品种大约有250种,其中民间舞蹈就有216种。

而鼓子秧歌就是山东的代表性秧歌。

鼓子秧歌的特点是:稳、沉、抻、韧。

“稳”,是鼓子秧歌的第一要义,也正体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点,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源远流长,体现的是文化的厚重;其次,山东境内有泰山,自古泰山就有“拔地通天”、“擎天一柱”的美称。

鼓子秧歌整体的运动架势与山东人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鼓子秧歌的稳留给人的印象是极其有分量的,在其他地区的民间舞中,稳如泰山似的气势并不多见。

“沉”是对稳的一种补充,有稳既有沉。

从民间舞训练的角度来讲,沉,就是要气息下沉,重心向下压,脚踏实地的,感觉脚能够抓住地面上的尘土,跑起来尘土飞扬。

“抻”是鼓子秧歌的动力特征,是动作的延伸。

鼓子秧歌是男性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有了“抻”这一动力特征,使男舞者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一方面,体现了山东大汉的气宇轩昂的男子气概,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山东大汉特有的细腻情怀,不失男儿本色。

“韧”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坚韧、柔韧、韧性,指顽强持久的精神。

新华字典里得知,韧:“柔软又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与脆相对”。

鼓子秧歌赏析

鼓子秧歌赏析

03
促进文化交流
鼓子秧歌作为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还经常
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了
积极作用。
02
CATALOGUE
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角色与分工
角色
鼓子秧歌的角色包括执事、锣手、鼓 手、小旗等,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分 工和职责。
分工
执事负责指挥整个秧歌队伍,锣手和 鼓手分别负责敲击锣和鼓,小旗则负 责挥舞旗帜。
演奏乐器与技巧
演奏乐器
鼓子秧歌常用的演奏乐器有鼓、镲、铙、钹等打击乐器,以及唢呐、笛子等吹奏乐器。这些乐器在演 奏中相互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演奏技巧
鼓子秧歌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包括各种打击乐器的敲击方式、力度变化、音色搭配等。此外,吹奏 乐器在演奏中也有许多技巧,如吹气的方式、音色的控制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鼓子秧歌的音乐 更加生动、多彩。
在现代社会中,鼓子秧歌可以作为一 种文化交流的媒介,促进不同地区、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对现代舞蹈、戏剧 、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启发和借鉴,促进了 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鼓子秧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 也对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和资源, 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力和内涵。
社会普及与推广
通过举办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 ,向社会普及鼓子秧歌知识,提高 大众对鼓子秧歌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
国际交流与推广
参加国际艺术节和赛事
积极组织鼓子秧歌团队参加国际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 ,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艺术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互访交流活动,共同研究、探讨传统艺术的传 承与创新。

鼓子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鼓子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鼓子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标题:鼓子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秧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鼓子秧歌作为秧歌表演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秧歌表演不仅是一种形式美的艺术,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凝聚民族凝心的精神符号。

在社会实践中,我参与了鼓子秧歌社团的活动,并通过实践体会到了秧歌的魅力与意义。

二、秧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鼓子秧歌的表演中,既有独具特色的编曲和编舞,又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与鼓子秧歌的社团活动,我了解到秧歌的历史渊源、传统意义以及在不同地区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这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秧歌与团队协作的关系秧歌表演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鼓子秧歌的表演中,既有主唱和鼓手的精彩演奏,又有舞者的精准动作和融洽配合。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如何根据音乐节奏和编舞要求进行默契的配合。

这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提高了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秧歌与身体素质的培养秧歌表演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身体素质。

在鼓子秧歌社团的实践中,我们每天进行有氧训练和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跑步、拉伸、舞蹈练习等。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不断的努力,我们的耐力、灵活性、力量和平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秧歌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的重要性。

五、秧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参与鼓子秧歌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了解到了秧歌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力。

我们曾在各类活动中进行秧歌表演,包括校庆、文艺晚会以及社区文化活动等。

这不仅让我锻炼了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也让我与不同人群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六、秧歌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鼓子秧歌的“再认识”

鼓子秧歌的“再认识”

鼓子秧歌的“再认识”作者:陈庆烨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摘要:鼓子秧歌作为民间一种专门用于庆祝丰收的艺术形式,随着历史进程推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粗犷豪迈的风格,拥有着变幻莫测的舞蹈形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断完善鼓子秧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于进一步发挥其民间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鼓子秧歌教学的完善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实际教学案例,从推动课堂教学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入手,浅析山东鼓子秧歌课堂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鼓子秧歌;课堂教学;训练价值1 山东鼓子秧歌在教学中重要性的“再认识”北京舞蹈学院1954年建校伊始,许淑媖等老一辈专家将山东商河、惠民等地区的鼓子秧歌男性角色动作、动态等元素进行了整理、提炼、加工,以作为男班民间舞训练单元之一存在至今。

因此,山东鼓子秧歌存在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之中,具有广义(教材建设)与狭义(训练价值)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广义上讲,山东鼓子秧歌教材的纳入,丰富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内容。

但放在60多年后的今天,既然说到重要性的“再认识”,我们更要谈论的是后者,也就是狭义上训练价值的体现。

通过这次对山东鼓子秧歌思考与探究,结合现阶段课堂训练及舞台表演的趋势与需求,对山东鼓子秧歌存在于课堂的重要性有着以下三点的“再认识”。

1.1 丰富男性化舞蹈表演状态的再认识山东鼓子秧歌在教材中为附中四年级男班的单元课程,此年龄段的学生男性生理与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而山东鼓子秧歌具有洒脱、大气、内敛等男性化较为明显的动作、动态与表演特点,此阶段教材的进入,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男性舞者的舞台表演状态,强化表演性别的区分。

职业化舞蹈发展至今,舞者根据剧所表演元素的不同,可以呈现出多种表演状态。

但作为男性舞者来说,男性的阳刚之美依然是主流的表演状态,略显中性的舞台呈现虽然可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方式,但绝对不能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表演行为。

浅谈山东鼓子秧歌教材的训练价值

浅谈山东鼓子秧歌教材的训练价值

Training Value of Shandong Drum Yangko Teaching
Material
作者: 王廷璋
作者机构: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出版物刊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96-9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山东;鼓子秧歌教材;训练价值
摘要:近年来,鼓子秧歌不断发展,现在已成为各大院校舞蹈专业男班民间舞课中的必修教材之一。

由此可见,鼓子秧歌在男班民间舞教材的重要地位。

它舞蹈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艺
术价值、美学价值。

从训练角度看,它不仅训练舞蹈演员大开大合动作的收放能力、腰部“发力”的控制能力、“抻”节奏的把握能力,更重要的对培养男性特有的阳刚之美有着广泛意义
和作用。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作者:张哲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7期鼓子秧歌是山东济南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最初起源于济南商河县,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与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

长久以来,鼓子秧歌都代表着齐鲁人民的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人口迁移、自然变化、生活方式变更等原因,鼓子秧歌的形态与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目前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民间艺术的原始形态和功能,而是為了顺应时代发展以表演性和观赏性为主。

此外在角色分配上,高校舞蹈教学省略了传统鼓子秧歌复杂的角色分配,只用“伞”和“鼓”两个角色,甚至还放弃了对于道具的使用,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无法对原生态的鼓子秧歌有精准的把握,自然也谈不上热爱鼓子秧歌这门民间舞蹈了。

因此,高校舞蹈教学中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子秧歌发展概述鼓子秧歌最早发源于黄河之畔。

古代时期,由于黄河经常泛滥导致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并始终在劳作耕耘的同时随时需要抵御黄河的侵袭。

长此以往,民生的艰难激发了沿岸人民生存和反抗的欲望。

每当黄河侵袭时,他们便抢险救灾、筑堤固坝,始终用顽强的精神坚定守护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

在这个过程中,淳朴贫穷的人民没有被击垮,而是因陋就简使用锅碗瓢盆、手帕雨伞等身边的生活用品自娱自乐,这便是黄河两岸人民早期特有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是鼓子秧歌产生的源流。

在鼓子秧歌表演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据鲁北地区的老秧歌们介绍说是出自武术门派中的“大、小红拳”,由此可知构成鼓子秧歌舞蹈语汇的重要元素其实是武术动作[1]。

根据相关记载,舞蹈最初的功能是为古代帝王歌功颂德或郊庙祭祀。

例如周朝礼乐制度中的《大武》《大濩》,唐朝的《秦王破阵乐》,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比较,在阵型、动作、神韵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鼓子秧歌是集劳作、祭祀、军事、杂技于一体并在长久的历史岁月磨砺中形成的舞蹈,后经过归纳和总结,成为齐鲁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的结晶。

传播学视域下山东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开发与传承

传播学视域下山东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开发与传承

传播学视域下山东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开发与传承作者:王正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6期摘要:商河鼓子秧歌以伞、鼓为核心,辅以棒、花、丑三种角色,动作以稳、沉、抻、韧四个核心元素为特点,散发外圆内方、兼容并蓄的儒家思想内涵,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然而在继承过程中,该非遗的传统元素有所改变,传播途径比较单一,影响力多限于山东省内。

文章以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两个方面对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开发与传承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河鼓子秧歌;儒学;传承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6.0410 绪论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的大力支持,商河鼓子秧歌对外交流较之以往愈加频繁。

不过在传承中,鼓子秧歌的部分舞蹈架势等内容不见踪影,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方面略有不足,山东省外的影响力亟待提高。

本文以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以期为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商河鼓子秧歌的儒学价值鼓子秧歌于20世纪六十年代始用此称谓,最早被称作“跑十五”“跑秧歌”“闹玩艺儿”“小鼓子”“手鼓舞”“手鼓队”。

“跑十五”顾名思义,即以时间维度在正月十五前后人们以跑秧歌的形式走街串巷,联络感情,如今熟知的“鼓子秧歌”称谓则从舞蹈层面将人们手拿鼓子跑秧歌的体态特征进行定义。

鼓子秧歌发源于齐鲁大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刘柳认为,鼓子秧歌体现的儒家精神与商河本地成熟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鼓子秧歌的核心是“跑”,俗话讲“跑大圆,绕驳花,文武场子一笔画”,阵图千变万化,但多是围场跑圆,如同卷心菜。

驳花意谓转身绕圆,复杂场图中驳花的数目难以看清,整个场图永远在流动,杂而不乱,象征商河人民香火一脉相承,子嗣生生不息。

外部围中跑圆,内部转身绕圆,中间偶尔变有“八趟街”的方阵,散发外圆内方的儒学特征。

鼓子秧歌大起步(舞蹈教案)课程相关情况课程名称形体训练与舞蹈

鼓子秧歌大起步(舞蹈教案)课程相关情况课程名称形体训练与舞蹈


首先,通过理论讲解和身体示范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

导 度安排、教学目的等进行介绍;其次,从理论上对本次课程的

教学重点加以阐释,对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以规定;再 学
次,示范讲授教学内容的内容。
1、基本体态(体态、舞姿、手位基本体态提醒学生脚下要沉,
手臂放于身体两侧,五指微张开)


2、基本动作(动律、步伐根源在于脚下,下身带动手臂基本




包括对学生着装要求的检查、舞蹈道具携带情况的检查、

检 考勤情况检查、教学设备检查、以及上次课布置课外作业(笔

记)完成情况的检查等。

中间活动:主要是对全身进行放松活动,节奏由慢到快对

备 活
学生身体进行放松及收紧训练,以避免在随后进行的大量身体
动 运动时出现的肌肉扭伤、韧带拉伤等损害。

情、刚劲火爆、威猛潇洒的男性阳刚之气。
标 3、 掌握体态的动律特征,重点在于脚下,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
教 1、基本体态
学 2、基本动作

容 3、大起步平拧组合

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就是手臂的动律把握
学 的不是很好,手臂最后点不协调,同时这也是要多练习的重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进行大起步组合,组合的时间长度还有动作难度都是 存在的,这些是这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2、依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难度。
教学准备
钢琴伴奏、 VCD 机、 电视机、 CD 机、 音响、 MP3、 动 作图片、 舞蹈道具等。
教 1、 山东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淳朴自然、舒展明快粗犷、豪放、刚劲有 力的总体风格特征。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探究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探究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探究摘要:鼓子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发源并流行于济南商河一带,鼓子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深植于齐鲁大地,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

而当今高校舞蹈教学中所学习的传统鼓子秧歌和原生态民间的传统鼓子秧歌由于文化、环境等影响所体现出的传统鼓子秧歌也有很大不同。

而在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鼓子秧歌正面临被新事物所取代。

作为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传承发创新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从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和在教学中的创编实践入手,对鼓子秧歌的组织模式和表演程式等方面做出一定懂得创新。

关键词:鼓子秧歌;高校舞蹈教学;传统;创新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于2005年首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子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深植于从鼓子秧歌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鲁北地区甚至整个齐鲁大地人民生活,而鼓子秧歌现今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下,鼓子秧歌在当今如何传承、怎样创新,就显得更具有时代的意义。

从这几方面来看,原生态的民间传统鼓子秧歌和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鼓子秧歌都有很多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由于场地、人员、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造成,正是由于这些条件也形成了二者同样是传统鼓子秧歌给我们带来的不同。

而我们力求一条高校舞蹈教育中鼓子秧歌的发展方向,对本土的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使之更有生命力。

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的产物,所展现出的任务形态和角色性格等方面会有所区别,而现今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都是偏向同一风格的学院派,“单纯强调动作元素舞蹈教学的结果是此动作不是彼动作”�这背离了所有原生态民间舞包括鼓子秧歌在内的舞蹈的特性。

现在民间舞的教学,我们不应该只是培养可以表演和创作民间舞蹈的人才,更是要培养能够表演和创作具有民间风格的民间舞人才。

对鼓子秧歌现在不为人熟知的或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部分,我们进行进行深入的探究的同时,将鼓子秧歌请进课堂,根据高校舞蹈教学的特点和现有条件,保留鼓子秧歌原有的风格特征,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在山东秧歌的舞动中,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和认识一下山东的三大秧歌。

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

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

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

“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

“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

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

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

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个,是传说中两个家庭中的全部成员:一对“鼓”扮为男性壮年;一对“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儿子;一对“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对“小嫚”,是“鼓”的小女儿。

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

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

商河鼓子秧歌的价值1历史价值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作“跑十五”、“跑秧歌”、“闹玩艺儿”、“小鼓子”、“手鼓舞”、“手鼓队”,因五十年代首次在济南的舞台上出现,社会反响强烈,观众为打着鼓子的秧歌所展现出的磅礴气势而折服,称谓遂由打着鼓子的秧歌演变为大鼓子秧歌,直到六十年代“鼓子秧歌”这一称谓在专业舞蹈领域内流行,而商河百姓依旧沿用传统说法(刘晓真,2012)。

“跑十五”顾名思义,即以时间维度在正月十五前后人们以跑秧歌的形式走街串巷,联络感情,而“鼓子秧歌”从舞蹈层面将人们手拿鼓字跑秧歌的体态特征进行定义,前者更具民俗意义,后者更显艺术气息。

关于鼓子秧歌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

庆丰收说。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决口改道所产生的河床沉积、漫流沉积、静水沉积和歧流零积造就了商河的地形地貌(商河县志办,2012),地势平缓的华北冲积平原为商河民众打鼓子秧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平原地带视野开阔,土壤松软,得以为鼓子秧歌动作的千姿百态开辟道路,而《毛诗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促使了鼓子秧歌肢体语言的千变万换,加快了民歌在其舞蹈艺术中的消亡,这一点可与吕梁山的伞头秧歌形成对比。

因后者流行于黄土高原的广袤地区,地势崎岖,故舞蹈幅度小,脚步轻盈,便以演唱歌曲的形式弥补了舞蹈动作的不足,场图的种类也不如鼓子秧歌变幻多样(索美超,2012)。

据考证,黄河自东汉至北宋近千年间便在商河这片土地上流淌,西汉时黄河下游因两岸筑堤,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渐成悬河,屡次决口泛滥。

成帝建始四年,“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及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王莽当政时,为保元成的祖坟安然无恙,便使水患放任自流近六十年,至公元70年在王景的领导下水灾得以控制,黄河水开始流经商河(商河县志办,2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跑动中的英姿
— —
试 论 山 东鼓子秧 歌 场 图在课 堂训 练
一 于錾 鑫
中 国 民 间 舞 中 的 构 图 有 着 相 当 深 厚 的 文 化 底
及 文 化 内 涵 作 为 特
蕴 。 其 构 图 中 的 队形 排 列 、造 设 原 理 、场 地 运 用 、 气 氛效 果 以及 掌 握群 众 心 理 等 都深 深 受 到 其 民族 历 史 源 流 、宗 教 信 仰 、 民俗 民风 、生 活习 惯 和 民族 审 美 心 理等 方 面 的 影 响 。其 中以 山东 鼓 子 秧 歌 场 图 的 图 案最 具 代 表性 ,它 丰 富 多 彩 、包 罗万 象 ,渗透 且
纯 程式 。第 四 ,是 最 重 要 的一 点 也 是 鼓 子秧 歌 风 格
特 点 与鼓 子 秧 歌 场 图关 系最 密切 的一 点 ,即跑 动 中 的 鼓 子秧 歌 所 呈 现 出 的 一种 动感 美 。 鼓 子秧 歌 在 结 构 构造 上 动 静 分 明 、对 比奇 妙 ,动 作 的结 构 技 巧 显 得 十 分 的 高 超 而 又 严 谨 ,产 生 出 一 种 无 止 的律 动 感 。舞 蹈 一 旦 编 出 一 种 律动 ,一 种 音乐 的律 动 ,就 是 一 种 高 级 的 表 现 ,成 熟 的表 现 。 如要 产 生 了律 动
生 活原 形 ,而是 主 观 和 客观 的统 一 ,是 主 客体 相 交 融 的世 界 。 生活 和 艺 术 异质 而 同构 的 对 应 关 系 ,体
现 出 了一 种 来 自于生 活 的 “ ” 真 ,这 种 “ ” 所 蕴 真
含 的 生 活气 息 便 是鼓 子秧 歌 的 风 俗性 。此 外 ,长 期 以来 山 东 各 种 风 俗 活 动 , 是 山东 人 的 一 种 娱 乐 方 式 ,同 时也 是 鼓 子秧 歌赖 以生 存 和 流传 的契 机 。鼓
上 ,但 又是
继 承 着 某些 形态中的习
以生存 并且
隐 私 的 内容 被 归结 为 “ 族 文化 底 蕴
影 响到 了鼓 子秧 歌 的方 方 面 面 ,可 以说 ,鼓 子秧 歌 场 图与 鼓 子 秧歌 舞 蹈 二 者 密不 可分 。本 文 拟从 鼓 子 秧 歌 场 图 与 鼓 子秧 歌 舞 蹈 的关 系 ,浅 谈 场 图 在鼓 子
俗 性
具 有 生 活底 蕴 的鼓 子 秧 歌 ,本 身 就 带 有 一 种 风
俗 性 。生 活 底蕴 是 鼓 子 秧 歌也 是 所 有 民间 舞 内 在意
蕴 的基 础层 次 。千 姿 百 态 的生 活 底 蕴 ,不 是刻 板 的
我 们先 简 单 地 归 纳 一 下 鼓 子 秧 歌 动 作 的 特 点 ,
舞 蹈 动 作 特 点 的 风 格 性 。这 种 “ 突显 ” “ 化 ” 、 深 、 “ 化 ”早 已 体 现 在 鼓 子 秧 歌 场 图 的来 源 、种 类 、 强
审 美特 征 、文 化 内涵 和规 则 特 点 之 中 。 ( )鼓 子 秧 歌 场 图 图案 突 显 了 鼓 子 秧 歌 的 风 一
或 者 说 是 结 构 上 的特 点 ,或 者 说 是 美 学 上 的 特 点 : 第 一 ,动 作 幅 度 特 别 大 ,这 种 大 幅度 地 占 有 空 间 , 具 有 相 当强 的 表 现力 。第 二 ,整 个 舞蹈 在 圆满 中 又 追 求 着 挺 直 和敦 厚 。动 作 在 高 擎 低趟 中恒 然 地 韵律 运 动 ,在 不 断地 变 化 中向 前 挺进 向前 流 动 .它 体现
秧 歌 的 风格 性

鼓 子秧 歌 场 图 与 鼓子 秧 歌 舞 蹈 的关 系
鼓 子秧 歌 的 内在 因 素 和外 在 特 性 ,用 千变 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的场 图 图 案展 示 了出 来 。 可 以说 鼓 子 秧 歌场 图 的 图
案 突 显 了鼓 子 秧 歌 舞 蹈原 始 的风 俗 性 ,深 化 了鼓 子 秧 歌 舞 蹈文 化 精 神 的 民族 性 ,更 加 强化 了鼓 子 秧 歌
秧 歌 课 堂 训 练 中 的重 要 意 义 。

可 摒弃 的根 性 原 则 ,又在 总 体 上 内 在地 制 约 着 民 族 文化 的延 续 。可 以说 它 是 民族 文化 存 在 、发 展 的 根 源 。鼓 子 秧 歌之 所 以 能够 一 直 活跃 在 舞 蹈 艺 术 的 舞 台 上 ,我 想 这 与 它背 后 所 蕴 含 着深 厚 的 民族 文 化 是 不 可 分 的 。 任何 一 种 民间 舞 都 是承 载 在 民族 文 化基 础 之 上 的 。鼓 子 秧 歌 场 图 在古 代 朴 素 哲 学 “ 圆地 天 方 ”和 八 卦 “ 人 合 一 ” 以及 儒 学 “ 庸 之 道 ”与 天 中 “ 德 务 实 ” 价 值 观 的 文化 思想 中 .显 出 了一 种 鲜 重 明的 民 族性 ,并 同时 以 这 种跑 场 图的 外 在 形式 深 化 了鼓 子秧 歌 民族 文 化 与 民族 精 神 的 根 性 特 质 。 ( )鼓 子秧 歌场 图 的 规 则 及 特 点 强 化 了鼓 子 三
中 国传 统 节 日正 月 十五 元 宵 节 象 征家 家 户 户 团 团 圆 圆 、幸 福 美 满 ,而 鼓 子 秧 歌 是 定 在 正 月 十五 表 演 .
鼓 子秧 歌 场 图外 圆 内方 的 特 点 又 正好 应 证 了元宵 节 的含 义 。所 以说 ,鼓 子 秧 歌 场 图不 仅 只是 鼓 子秧 歌 表演 的一 种 形式 ,它 还 是鼓 子秧 歌 表 演 的 一种 风 俗 习惯 。可 以 说 .作 为 带 有 生 活底 蕴 和 象 征 意义 的鼓 子 秧 歌 场 图 突显 了鼓 子 秧 歌 的风 俗 性 。 ( ) 鼓 子 秧 歌 场 图 “ 圆 内方 ” 的 审 美 特 征 二 外
子秧歌 俗称 “ 十五” 跑 ,也 就 是 在 正 月 十 五 表 演 .
出 了鼓 子 秧 歌动 作 的 一 种 力 的美 感 。第 三 ,鼓 子秧
歌 动 作 是具 有丰 富且 深 厚 的 内在 含 义 ,它 体 现 了一 种 真 正 的生 命 力 ,而 不 是 被 异化 了的 一 种 虚伪 的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