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
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1、简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
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
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
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一)在表演结构中的情感体现
胶州秧歌有一套不变的表演形式,而胶州秧歌又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民间舞蹈艺术模式,主要活跃于民间,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演出表演结构为:
1、迎秧歌。每到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有秧歌队进行表演,而村子里的人会放鞭炮,一起去看秧歌队的演出,秧歌队也十分热情地演出。”到“小戏秧歌”,又回到了“小调秧歌”的发展过程,“小调秧歌”一直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此在“小调秧歌”发展的过程中“腔”和“调”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地方。
胶州秧歌的音乐特色十分突出。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以十一种风格不同的曲牌而组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其次是“以微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为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征。
“三弯”是由于脚下的“拧”、“碾”形成整个身体的扭动。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以脚掌或脚跟为着力点,然后贯穿于膝盖及腰部以上各个身体部位的运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它们的共同配合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态。这充分展现具有舞蹈感染力的舞蹈风格特点,更体现出胶州人民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的“韧劲儿”。当然这与胶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心态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表演时,应该把自己的身份放置在普通胶州老百姓这一质朴的角色上,用最单纯直接的舞蹈方式去表演,用最真诚的心去感受山东人民对土地的敬仰之情。
胶州秧歌所使用到的背景音乐大都是从民间曲调、音乐中所提取和创作出来的,这些音乐元素本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意蕴内涵,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韵味。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表演的相互,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生动地人物形象。胶州秧歌加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辅助舞者的表演,增强其动作技巧与舞姿形态的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这些音乐本身也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使现场观众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胶州秧歌所使用背景音乐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体会到胶州群众的性格性情。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doc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摘要: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舞蹈表演特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进行胶州秧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胶州秧歌的特色和胶州秧歌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胶州秧歌沿革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推动人们对胶州秧歌发展变化以及其主要舞蹈艺术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胶州秧歌,沿革,发展,特色引言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沿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就胶州秧歌的发展来说,在胶州秧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胶州秧歌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沿革和变迁,因此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其不俗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所以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本文以胶州秧歌的沿承和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胶州秧歌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加深对胶州秧歌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研究促使人们在了解胶州秧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加强对胶州秧歌艺术表演的水平呈现。
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胶州秧歌的沿革角度入手,分析了胶州严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以及胶州秧歌在历史文化是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发展形式和发展风格,以及其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的积累。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特色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胶州秧歌是山东民间传统舞蹈的组成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中国民间舞体系之一。
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现的是我们齐鲁大地的文化,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朴实的情感,成功的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外婆湾》是在第十届桃李杯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对外婆深切的思念之情为线索,运用胶州秧歌将一个山东小嫚的舒展大方、干脆利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胶州秧歌《外婆湾》;作品分析一、胶州秧歌的历史(一)简述胶州秧歌历史明末清初,民间乐舞开始兴盛。
由于宫廷乐舞的衰落使得大量宫廷艺人流浪到民间,促使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起初,由于山东胶州湾一代的村民生活困苦,没有固定的生活收入,人们不得不进行沿街乞讨。
在长时间的乞讨中,人们便琢磨出一种边跳边唱的歌舞形式,多以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小戏秧歌”。
当时的秧歌类似于今天广场舞的形式,参与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围观者众多,这便是戏剧早期的表演雏形。
由此可见,秧歌与戏剧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后又有民间艺人对其收集与整理,逐渐开始由最初的俗乐发展成为雅乐,有了其独特的风格并保存延续下来。
1949年以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中,胶州秧歌其独特的舞蹈特征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使得全国各地的舞蹈工作者前来学习。
由于当时舞蹈教育的兴盛,很多学校里开设了胶州秧歌这一民族民间舞,并请当地的老艺人亲自去课堂为学生们授课,使胶州秧歌空前发展。
(二)胶州秧歌的动作来源明清时代,女性流行以脚小为美,尤以“三寸金莲”著称。
其中山东秧歌中的“寸秧歌”中的“寸”就是象征着脚小这一特征。
在当时尤以女性缠足为盛行,由于缠足脚受束缚,踩地不稳,不敢轻易走路。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促使舞蹈发展成为一种不一样的美,形成了胶州秧歌中的“扭”“拧”“碾”等这些动态,还有“抬重、落轻、走飘”,这些动作特征都形象表现出缠足后走路不稳的样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学音乐学专业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引言 (1)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1)二、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及成因 (2)(一)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 (2)(二)胶州秧歌动作成因 (3)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分析 (3)(一)舞蹈《雪中梅》的时代及音乐背景 (3)(二)《雪中梅》所表达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4)(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8)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以舞蹈《雪中梅》为例陈桑妮(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艺术,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动作上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的典型特征,它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胶州秧歌这种自发的情绪发泄、表现形式,成为农民艺术的代表。
今天,胶州秧歌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它已从原先的广场进一步走入教室,并已升华到舞台。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课题以舞蹈《雪中梅》为例,系统的针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雪中梅》;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引言胶州秧歌有着很强的当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山东百姓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胶州秧歌的风格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像扭腰。
舞者们还将其概括为脚拧、扭腰等,这种动态特征形成的关键是脚底的灵活性,鞋跟的扭动要非常的灵活。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胶州秧歌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和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胶州地区有着较高的普及性,深受胶州地区民众的热爱,拥有众多的追求爱好者。
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有很多个分支,如果按照风格划分的话,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原型,一类是沿海型,平原型主要有鼓子秧歌,沿海型则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秧歌动做一种华夏中城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民寡民寡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博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好流畅的身体道话、更内敛含蓄的扮演浮现,为民寡民寡戴去取寡分歧天欣赏感受.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身体道话、舞蹈风格、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启战死长对于该舞蹈举止浅析.闭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示形式;传启死长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戴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天秧歌”、“三道直”、“扭断腰”、等.据博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履历,传闻胶州秧歌起源于浑往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闭东,通过正在遁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矫正为边舞边唱,进而产死了一种简朴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城后,通过世代相传渐渐产死了相对于完备的胶州秧歌那种民间直艺.现此刻胶州秧歌此刻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民寡乃至齐人民寡民寡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收源天“小屯村”被华夏文化部称为“华夏民间艺术之城”,此刻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量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量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先进,国家越去越沉视胶州秧歌,通过对于其资料的支集整治,正式编进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课本、书籍目中,称为舞蹈教院教习不可大概缺的要害舞蹈题材.当前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正在世界,而胶州秧歌动做一种通雅同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基本上去道,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民寡民寡为前提,通过身体道话取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粗粹.它正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戴有浓重天域特性的女性体态特性战文化思维,是一种天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备很下的民雅文化观赏价格战艺术钻研价格.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尔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战下挠秧歌二大类,最超过的特性是“扭”,果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直”是扭出去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去产死直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好.胶州秧歌的基础体态特性有三直九动十八态.“三道直”正在尔国其余天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皆有展现,胶州分歧于傣族舞蹈中流火似的“三道直”,也分歧于安徽花饱灯的“三道直”,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正在于舒展共时又富裕韧劲的舞姿,以细致的情感为主线,“三道直”的柔韧性三种特性.正在举止胶州秧歌的舞蹈历程,舞者需要通过以能源足掌大概足跟的碾动搞疏通的支面,也便是足下的拧、碾,进而让自下而上的死长力蔓延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核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正在肩部战航闭节处产死一种对于抗力,正在左肩往前拧的时间,左部航闭节处也相映天往前,二者产死背心的扭动.果而胶州秧歌的“三道直”表示出特殊的风格、力度战量感.胶州秧歌的举止中不妨使身体末究脆持接叉直线,相对于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正在形骸线条上则越收温战内敛,温柔,然而是又具备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备线条流畅度.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便是“九动”.“九动”是身体的九个分歧位子、分歧定背的战谐疏通.“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脚、胯、膝、足九个部位,正在共拍节奏中背分歧目标做目标疏通,进而展现出浓烈的柔好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而能变更分歧的体态“十八态”主假如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目标、有秩序天展启的延绝疏通,“十八态”主假如一种完齐的舞蹈形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性主假如五种:拧、碾、抻、韧、扭.相比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越收内敛,动做形式皆是由含到启,由内到中的.进而戴给人一种柔好且富含弛力的艺术表示形式,动做强调的是本性明显,越收道究“快收力、缓蔓延”.当前又越去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镜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战动背元素加进到当代很多舞蹈做品中,无论正在动背的线条表示战固态的身体道话上,皆创制了独一无二的好感.如正在舞蹈做品《扇妞》中,充分使用了胶州秧歌‘足拧,扭腰,小臂环绕胶葛,动肩’;‘三道直’形骸展示自上而下的举止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正在分歧目标共共收力,共时协共着翻腕、扔扇、接扇、弛扇战支扇一系列的舞蹈动做,让扇妞的机动、娇羞、妖娆的特性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总体去道,胶州秧歌正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性,那些特性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共收力完毕所有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背分歧时举止,形成了战谐统一的疏通形态.而正是那些疏通形式才是胶州秧歌正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开死里的舞蹈形式.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死长,扮演形式也取时俱进,既要保存着本有的艺术粗粹,又需要正在扮演形式上革新革新,使用当前思维战意识去创做出具备当代思维战文化的舞蹈形式.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大场战小戏二个部分,跑大场取普遍的秧歌相共,小场则是博门演小戏的,二者除了服饰相共以中,不什么内正在的通联.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履历去瞅,不妨瞅到它属于由秧歌背小戏战新颖戏直死长的过度形式.所饰演的形式有:1、饱子:犹如戏直里的老死2、棒棰是持单棒扮演为年少人,相称于戏直里的小死战武死3、翠花是持合扇,类似于戏直里的花旦4、小鳗,格中聪明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恶角的角色.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中,还得有死、旦、丑恶等止当的区分,陪奏则需要唢呐、锣饱、板饱、拍、板、堂饱等乐器.四、胶州秧歌的表示风格的传启战死长新华夏创制此后,胶州秧歌经历了由衰到衰,到再次再起的历程.并最后产死了“广场秧歌”取“舞台秧歌”并存死长的繁枯情形.而不管是博业的舞者大概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正在所有时间的扮演皆离不启胶州秧歌那一保守舞蹈形式的基本,咱们惟有正在其基本上才搞举止加工革新,不竭创制出革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此刻的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是已经通过诸多变动革新后产死的,它既拥有当天天域文化气息,又不累西圆舞蹈文化的渗进,它一圆里具备浓烈的华夏舞蹈表示形式战思维,另一圆里也吸支西圆新颖舞中的动做术语,借镜其余舞蹈的死长模式,取时俱进,启拓革新,进而产死了舒展而大圆、关切而机灵的情绪战舞姿变更,给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死命.五、归纳胶州秧歌动做华夏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保守意思的民雅舞蹈死长成为民间艺术取书籍院教教融汇分离的现状,从街头大街走背大寡广场,从城家民间迈背天下的舞台.一路走去,通过了几特出的民间舞蹈家战教术性博业教者的不竭革新战变动,最后产死了具备特殊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那对于尔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启取死长起到了至闭要害的效率.咱们既要从保守文化的角度,对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绝死长举止一定的分解战钻研,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正在当下的教习取试验历程中不竭天归纳,推陈出新,创制典范做品.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皆战当天文化、风雅习惯息息相闭,正是齐鲁天里上的女子朴真怯敢、脆韧不拔的的性格特性,才让所有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战艺术渲染力,让华夏民间舞蹈更富偶尔代弛力战死命力.参照文件:[1]潘志涛.华夏民族民间舞教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罗雄宽.华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史玲捷.浅道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J].表里探讨. [4]宽嘉.三道直正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同共及正在教教中的效率[J].华夏校中培养,2008(9):162[5] 弛曼姝.胶州秧歌的保守取当前[D].山东师范大教,2010。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而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则是其中的一种经典剧目。
这一剧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喜爱,成为了胶州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首先,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一剧目通常由九名女演员共同演出,她们身穿华丽的传统戏服,头戴花冠,手持绢扇,脚踏秧歌舞步,舞姿婀娜多姿。
在音乐伴奏下,她们以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个表演过程中,九名演员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文化内涵上具有丰富的价值。
这一剧目源自胶州地区的民间传统,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舞表达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同时,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和情感共鸣。
此外,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超的水平。
演员们不仅需要具备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舞蹈技巧和表演功底。
她们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魅力,同时又需要与其他演员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的和谐。
这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反复的排练。
而正是这些优秀的演员们,才能够将胶州秧歌九儿剧目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胶州秧歌九儿剧目作为胶州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这一剧目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胶州秧歌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胶州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希望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胶州秧歌名家赏析
胶州秧歌名家赏析胶州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胶东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在当地群众中广受欢迎,并且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在胶州秧歌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秧歌名家,他们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扎实的表演技巧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们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风格的分析,来探讨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点。
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既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对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认可和推崇。
首先,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需要从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入手。
胶州秧歌名家们凭借其多年的舞蹈积累和精湛的舞技,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秧歌作品,这些作品在胶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大气,表演技巧纯熟,能够将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还需要从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方面进行探讨。
胶州秧歌名家们在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的过程中,秉承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更是对胶州秧歌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和表达。
通过对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最后,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还需要从他们的艺术影响和社会价值方面进行分析。
胶州秧歌名家们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了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
他们的舞蹈作品和表演风格对后辈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3000字(论文)】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目录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 (1)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 (1)(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 (1)(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 (2)二、舞蹈《咏荷》的特点分析 (2)(一)步法特点 (3)(二)体态特点 (3)(三)节奏的特点 (3)三、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3)(一)胶州秧歌的传承 (3)(二)胶州秧歌的发展 (4)四、结语 (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秧歌团体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形式,将音乐与舞蹈、小戏有机结合起来,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独树一帜。
当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对于胶州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以胶州传统秧歌《咏荷》为例,从《咏荷》的起源、舞蹈动作和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咏荷》的影响,以期能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咏荷》;传承与发展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来源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将戏曲杂技、小调民俗等融为一体,是山东人民出于享受目的,着力发展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胶州秧歌体系完备,早期由小调和小戏秧歌组成,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现阶段完善逐渐完善的胶州秧歌。
但它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从小调和小戏秧歌开始、文武秧歌,到如今的胶州秧歌,这些阶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带来许多丰富内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胶州秧歌在山东省发展历史悠久,当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新变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胶州秧歌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是自己的内涵、形式等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因此,胶州秧歌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向往,通常分为节庆类、祭奠类、表演类。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1. 引言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
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2.1 胶州秧歌的起源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
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
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
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
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
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
“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
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雪中梅的舞蹈观后感
胶州秧歌雪中梅的舞蹈观后感《胶州秧歌雪中梅观后感》
胶州秧歌是有着独特魅力的民间舞蹈形式,当我看到胶州秧歌雪里梅这个舞蹈的时候,真的被深深吸引。
一开场,舞者的服饰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鲜艳而又不失古朴的色彩搭配,精致的服饰细节,就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看到这里我感觉,这一定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舞蹈。
随着音乐响起,舞者开始舞动起来。
那独特的胶州秧歌步伐,脚下像是有着弹簧一样,轻巧又富有节奏感。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舞者扭动腰部的动作,她的腰就像风中的柳枝,柔软而灵动。
那种用身体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如此直接,当时我就想到,这大概就是舞蹈的美妙之处吧,不需要语言,仅仅是肢体就能传递出很多微妙的情感。
舞蹈中有一个场景,舞者通过身体的弯曲、伸展以及手臂的摆动表现雪中梅花受风吹拂的样子。
她时而低伏,像是被风雪压迫,时而又高高扬起肢体,宛如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盛开的梅花。
那个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了梅花在寒冬中的坚韧。
当时我就在想这不仅是在表现梅花的姿态,还像是在展现一种生命的不屈精神啊。
每一次舞者扬起手和转身,每一个眼神的流转,都像是在向观众诉说着梅花在雪中的经历。
不过,有一些舞蹈动作的内涵我不是很确定,有些很复杂的手势和与走位相关的动作之间是否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我不是特别清楚。
但这并不影响整体对舞蹈的喜爱。
看完这个舞蹈后我明白了,胶州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雪中梅这个舞蹈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坚韧不拔精神的崇尚,是舞者们用身体语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后的独特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
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
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
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
胶州秧歌的进行中能够使身体始终保持交叉曲线,相对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在形体线条上则更加柔和内敛,温柔,但是又具有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有线条流畅度。
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就是“九动”。
“九动”是身体的九个不同位置、不同定向的和谐运动。
“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向不同方向作方向运动,从而展现出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
而能变换不同的体态“十八态”主要是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方向、有秩序地展开的延续运动,“十八态”主要是一种整体的舞蹈形态。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是五种:拧、碾、抻、韧、扭。
相比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形式则更加内敛,动作形式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的。
从而带给人一种柔
美且富含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动作强调的是个性鲜明,更加讲究“快发力、慢延伸”。
现在又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鉴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动态元素加入到当代很多舞蹈作品中,无论在动态的线条表现和静态的身体语言上,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美感。
如在舞蹈作品《扇妞》中,充分运用了胶州秧歌‘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化;各个身体部位在不同方向共同发力,同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让扇妞的灵活、娇羞、妖娆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点,这些特点并非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同发力完成整个秧歌的表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位不同时进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态。
而正是这些运动形式才是胶州秧歌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三、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既要保存着原有的艺术精粹,又需要在表演形式上改革创新,运用现在思维和意识去创作出具有当代思想和文化的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场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了服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所扮演的形式有:1、鼓子:有如戏曲里的老生2、棒槌是持双棒表演为年轻人,相当于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3、翠花是持折扇,类似于戏曲里的花旦4、小鳗,十分伶俐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角的角色。
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外,还得有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伴奏则需要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四、胶州秧歌的表现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到再次复兴的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与“舞台秧歌”并存发展的繁荣景象。
而不论是专业的舞者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的表演都离不开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根基,我们只有在其根基上才能进行加工创新,不断创造出更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
如今的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是已经经过诸多更改创新后形成的,它既拥有当地地域文化气息,又不乏西方舞蹈文化的渗入,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舞蹈表现形式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吸收西方现代舞中的动作术语,借鉴其他舞蹈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大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化,赋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总结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传统意义的民俗舞蹈发展成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融汇结合的现状,从街头小巷走向大众广场,从乡野民间迈向世界的舞台。
一路走来,经过了多少优秀的民间舞蹈家和学术性专业学者的不断创新和更改,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表现形式,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续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推陈出新,创造经典作品。
每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和当地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正是齐鲁大地上的女子质朴勇敢、坚韧不拔的的性格特征,才让整个胶州秧歌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渲染力,让中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
[4]严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9):162
[5]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