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15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5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逆差
顺差
货币财政 双扩张
扩张货币: 减少顺差 紧缩财政: 降低通胀
实际效果如何?
80年代里根政策,为应对国际收支 逆差和失业,采取高利率(紧缩货 币)和减税、增加国防开支等扩张 财政政策,结果导致美元升值,经 常项目赤字。
本章参考书目
1. 保罗· 克鲁格曼、茅瑞斯· 奥伯斯法尔德,《国 际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1998年,第13 章第1、2节。 2. 彼得· 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2年,第15章。 3. 佟家栋、高乐咏,《国际经济学》,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0年,第12章。 4. 阙澄宇 邓立立:《国际金融》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2002年10月。 5. 任治君著:《国际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 版社 2002年2月
dB / dR 0
的含义是:本币贬值则贸易收支改善。
Dx Dm 1
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
(三)J曲线效应
即使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弹性满足马 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也不会立即 改善国际收支,汇率变化存在时滞效应。
国际收支差额
时间
时滞原因:
贸易合同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反应滞后
中国1981-1991年间,共经历5次贬值, 每次人民币汇率下调,都经过一年时滞 ,贸易账户才得到改善。
基本观点: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失衡导致 了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本质上就是 货币问题。
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外国资本流入(国际收支顺差) 解决办法:提高货币供给量 扩张货币政策
国内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资本流出(国际收支逆差)
解决办法:减少货币供给量 紧缩货币政策
2、评价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不是货币供 求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变化,而是国 际收支变化导致货币变化。

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讲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与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讲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与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讲国际收支调节手 段与理论
米德冲突
n 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调节的冲突
n
内部不平衡 外部不平衡
财政政策调节
n 1 高失业率 n 2 高失业率 n 3 高通货膨胀率 n 4 高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顺差
冲突 不冲突 不冲突
冲突
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讲国际收支调节手 段与理论
米德冲突
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难以将调整汇率作为一种 政策工具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只有支出增减 政策可供政府使用。这样,内外均衡目标对支出 增减政策的要求上就可能存在着冲突。这一情况 被成为米德冲突。
当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 可能要求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当外部均衡要求实 施扩张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可能要求实施紧缩 性政策。
I
O
III
II
EB IV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财政扩张
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讲国际收支调节手 段与理论
蒙代尔政策搭配
n 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下,IB为内部平衡线,在IB线上国 内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EB线为外部平衡线,在EB 线上,国际收支平衡。
n 由于货币扩张与财政扩张政策都会带来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减小或逆差扩大的效果,所以IB线与EB线向下倾斜,反映了为了 维持内部平衡或外部平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存在交替 (Trade-Off)的现象。又由于财政政策对于调整内部不平衡比货币 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对于调整外部不平衡比财政政策有效,因 此IB线的倾斜程度大于EB线。
米德冲突
n 在情形2、情形3下,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财政 政策调节的方向一致。在情形2下,政府可以采取 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了 国内的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时总需 求的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从而减少国际收支 的顺差,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情形3下,政 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国内的通货 膨胀,同时总需求的减少有利于改善国际的逆差。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引言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全球经济体,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背景、主要手段和挑战。

背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平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庞大,国际收支调节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调节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利率水平、汇率政策以及外汇储备的管理来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

通过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的调整,中国可以吸引外资流入或者控制资本外流,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贸易政策的调整贸易政策也是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通过调整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出口退税等措施来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以调节国际收支。

例如,中国可以通过降低关税或者减少非关税壁垒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扩大出口规模。

跨境资本流动管控跨境资本流动是国际收支调节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通过调整外汇管制政策来管理跨境资本流动,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例如,在资本流动过快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采取限制境外投资、限制资本外流等措施,以防止国际收支失衡。

外资吸引与引导外资吸引与引导也是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通过开放市场、鼓励外资投资以及提供投资便利政策来吸引外资流入国内市场。

同时,中国通过引导外资流向特定领域或者地区,以调节国际收支的结构。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面临的挑战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困难。

其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的外贸环境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此外,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也给国际收支调节带来了困扰。

结论国际收支调节是中国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其国际经济往来的收支状况是否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分别从收支平衡的概念、原则、调节手段以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收支平衡的概念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其对外经济往来中金融和实物上的支出与收入之和相等。

因此,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主要关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金融往来等各个方面。

收支平衡的核心是保持稳定和健康的国际经济关系,以确保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收支平衡的原则(一)经常账户收支平衡原则经常账户包括贸易、服务、转移支付等收支项目。

经常账户的收支平衡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关键。

经常账户逆差意味着国家的出口不足以支付进口,需从国外融资,对国家的经济成本和风险都有影响。

因此,经常账户的逆差应该通过提高出口、降低进口、增加转移支付收入等方式予以调节,以维持经常账户的收支平衡。

(二)资本账户收支平衡原则资本账户包括资本流动、投资等收支项目。

资本账户的收支平衡主要通过监管和政策调节手段来实现。

一个国家的资本账户顺差意味着国际资本注入,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如果资本账户逆差,则会带来经济风险和财务压力。

因此,为维护资本账户的收支平衡,国家需要通过调整汇率、交易税、限制资本流动等多种手段,实现资本账户的平衡。

三、收支平衡的调节手段(一)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在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货币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际收支平衡方面,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汇率等手段来影响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等经济活动,以维持经济往来的平衡。

(二)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政策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促进经济增长等。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经常项目差额同时揭示了一国经济在总体基础上 提高(降低)其对别国的要求权或增加(减少)其在国外 的金融资产的速率。
2、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 国民收入的恒等式还可分解成部门储蓄与投资的 平衡关系。对经常项目与一国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 关系的分析起点也是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即 : 政府开支(G)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采购商 品、劳务的消费支出(Cg),二是政府的投资支出(Ig) ,即 私人储蓄(S): 储蓄和投资以及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状况对一国 的经常项目乃至国际收支状况也会产生影响: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指出:一国货币的法定贬值 (Devaluation)或汇率下浮(Depreciation)以及法定升值 (Revaluation)或汇率上浮(Appreciation),要想改善而不是恶 化该国的贸易收支,其面临的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 格弹性( dx)与该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dm )必须相当 充足。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需求弹性充足: 即货币贬值(汇率下浮)会 减少 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升值(汇率上浮)会减少国际收支盈 余。 需求弹性不充足, 那么,本国货币贬值不 但不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反而还会使其进一步恶化。 一国的货币不管是贬值还是升值,对该国的贸易收支都 没有净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还会产生利率效应,它对 一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当一国的货币供应发生紧缩,该国 的利率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引起国际资本的内流 。 另一方面,资本的内流又使得本国货币紧缩 的进程放慢,从而干扰和阻碍了金币流动机制的 作用。但总体来看,利率效应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作用是积极的。 “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是一种自动的市场调 节机制,但它只存在于实行国际金本位制的国家 之间。
二、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3.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1)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2)由于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国内
货币政策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3)货币贬值、关税政策及贸易与金融限制等政策 只有在改变货币供求情况下,才影响国际收支。
(1)结构论认为,货币论、吸收论都是从需求角 度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供 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2)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周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 既可以是周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也可以是长期性的 供给不足引起,而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 问题引起。
(3)引起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的结构问题主要有: ▲ 经济结构老化 ▲ 经济结构单一 ▲ 经济结构落后
2.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认为:国际收支的
不平衡的原因是总收入和总支出的不平衡。因此可以 通过改变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
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 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生产、
增加总收入的方法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减少总吸收来
4.货币论对贬值效应的分析 ▲ 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贬值时国内的
名义货币供应量是否增加。因为:
R = MD – D
▲ 如果D与MD同时增加,贬值便不能改变国际收支逆差;
▲ 如果D的增加大于MD的增加,甚至可能恶化国际收支。 5.对货币论的评价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结构论) 1.结构论的基本理论


不仅指出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贬值
来调节国际收支,而且提出了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前 提条件。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凯恩 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发展阶段。
理论发展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早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关注汇率和贸易政策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核心思 想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国际 金融理论
跨学科研究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 研究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汇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等多个 领域 研究视角多元化,包括宏观、微观、区域、全球等多个层面
政策实践
汇率政策: 汇率波动 对国际收 支的影响, 以及汇率 政策的制 定和实施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 对国际收 支的影响, 以及国际 合作的制 定和实施
感谢观看
调节措施:吸收分析法主张通过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局限性:吸收分析法主要关注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对于长期失衡问题关注较少。
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 国际收支调节 理论的主要观
点之一
货币分析法认 为,一国的国 际收支状况取 决于其货币的
供求关系
货币分析法强 调,一国的货 币供应量与国 际收支状况密
04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局限性
理论假设
市场出清:市场价格能够迅 速调整,实现供需平衡
添加标题
信息完全:市场参与者拥有 完全信息,能够做出理性决

添加标题
政策有效性:政策工具能够 有效调节国际收支,不存在
政策失灵
汇率固定:汇率保持稳定, 不存在汇率波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第六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六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一节
弹性分析法
二、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
结论: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取决于e、X、 M的变动幅度对比,即取决于进出口数量对 汇率变动的反应,亦即取决于进出口弹性。 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设下,进 出口数量和贸易收支的变动将完全取决于进 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
弹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第三节
吸收分析法
一、主张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 影响 该式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表达式。其经济含义有两点: (1)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的国民收入(Y)与吸收(A) 比较的结果。如果一国的国民收入(Y)大于国内总吸收(A), 则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果一国国民收入(Y)小于国内总 吸收(A),则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2)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吸收来 调节。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增加国民收入或者 减少吸收的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取减少国 民收入或者增加吸收的政策。
第一节
弹性分析法
e------汇率 Pm----以外币表示进口产品价格 ePm---进口商品的本国价格 Px-----本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
例如:中美贸易中
e=5时,
贸易收支平衡! 贸易收支平衡!
出口1亿条裤子(Px:10元/条) 进口5架飞机 (Pm:4000万美元/架)
e=10时,
0.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以本币贬值1%为例:
1、出口数量(X)会增加 x%( ηx 为出口需求价 、出口数量( )会增加η 格弹性的绝对值), ),在本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以本 格弹性的绝对值),在本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以本 币表示的出口收入变动为+η 币表示的出口收入变动为 x%PxX; ; 2、进口数量(M)会减少 m%( m为进口需求价 、进口数量( )会减少η %(η 格弹性的绝对值), ),因进口数量减少引起的进口支 格弹性的绝对值),因进口数量减少引起的进口支 出变动为-η 出变动为 m%ePmM ;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 用,即增加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 的若干倍 。
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 示投资的增加,则: ΔY = K X ΔI
第三:乘数分析理论
二、主要观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资增加的倍数,是因为 新增投资↑→生产资料需求↑→生产生产资料收入↑→消 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生产人收入↑......如此推演下去, 则国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实现的前提 1、不存在大量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很难引
起物价的相应变动; 2、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否则国际收支失衡未必会引
发黄金流动; 3、金本位制必须被各国严格遵守,一国不能限制黄
金的自由流动,黄金纸币不能脱离黄金的基础; 4、各国的进出口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以便
在价格变动时进出口数量会有有效变化。 (前提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脉络
当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统治了整个经济学 界,它将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领域,通过对外贸 易乘数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分析法”。同时,亚 历山大也运用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国际收支的 “吸收分析法”。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进行了 深入分析,为一国货币当局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B、该理论指出只有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由初 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 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的根本途径。
第二:弹性分析理论
6、弹性分析理论评介: (2)局限:
A、未考虑劳务、国际间资本移动的因素,把国际收支 仅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这是该理论的重大缺陷。 B、该理论只分析了货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的情况,未 考察继发的通胀问题。 C、未考虑货币贬值对利率水平、国内物价水平等其他 因素带来的影响。 D、最重要的问题: 忽略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 (time lag)问题——J曲线效应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提要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理论评价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所阐述的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式,它是各国货币当局用以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和调整国际收支行为的理论依据。

早在15~16世纪,重商主义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

最早对国际收支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但国际贸易理论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

在面对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时,各国的经济学家才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相继出现了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托尼·克列克和瑟沃尔等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的学者,提出了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

下面对上述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做简要的梳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各理论内容简介(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以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为背景,以古典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黄金流动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在国际收支调节方面都一直奉行这一理论。

休谟认为,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其汇率就会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发生黄金外流现象。

黄金的流出减少了该国的货币供给量,根据货币数量论,将会使其国内物价水平下降,致使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从而发生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于是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引言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往来中所发生的收入、支出和资本流动。

在国际收支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开始实施外贸、外汇、外债和资本流动等领域的开放政策,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收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因此,调节国际收支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特点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政策多样化: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包括汇率政策、出口退税、限制进口等。

2.法律体系健全: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外汇管理条例、进出口管理条例等,这些法规对调节国际收支具有重要作用。

3.稳健性: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稳健,注重长远效益,并且不断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变化。

4.开放性: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注重开放和合作,既要坚持“引进来”,也要实现“走出去”。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局限性和挑战1.汇率风险:由于我国采取了人民币升值的政策,企业面临汇率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

2.质量和品牌问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出口收入和外汇储备。

3.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需要制定更加精细化的国际收支政策。

发展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建议1.改革汇率政策:加强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加强汇率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

2.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扩大出口收入和外汇储备。

3.加大创新力度: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出口水平。

4.增加引进外资:通过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等方式,增加外资的流入,同时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cha1-1国际收支调节

cha1-1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1. 概述国际收支调节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行为。

国际收支调节既是国际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国际收支调节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2. 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形成的收支状况。

它包括国际贸易的收支、国际资本流动的收支、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的变动等方面。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秩序都具有重要影响。

3. 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际收支的平衡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将会导致贸易逆差、资本外流等问题,进而对国内货币供应、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实施国际收支调节的措施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

当国内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汇率过高时,国家可以采取升值措施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降低进口需求;相反,当国内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或汇率过低时,国家可以采取贬值措施来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出口收入。

4.2 贸易政策调节贸易政策也是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

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手段来限制进口,促进出口,从而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例如,国家可以提高关税以抑制进口,或者给予出口企业优惠政策以促进出口。

4.3 资本流动政策调节资本流动政策也对国际收支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可以采取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如设立资本管制措施、加强外汇管制等,以防止资本外流对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

4.4 国际合作与协调国际合作与协调是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作者:傅凯云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06期提要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所阐述的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式,它是各国货币当局用以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和调整国际收支行为的理论依据。

早在15~16世纪,重商主义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

最早对国际收支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但国际贸易理论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

在面对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时,各国的经济学家才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相继出现了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托尼·克列克和瑟沃尔等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的学者,提出了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

下面对上述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做简要的梳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各理论内容简介(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以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为背景,以古典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黄金流动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在国际收支调节方面都一直奉行这一理论。

休谟认为,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其汇率就会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发生黄金外流现象。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综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综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综述作者:苑玉梅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1期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和原因不断变化,如何改变国际收支失衡成为一国政府和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该文主要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宏观目标之一,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国际收支结构不合理对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早期国际收支理论主要是指19世纪之前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了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相关理论内容。

重商主义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末的重商主义者提出的观点,他们把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将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

早期国际收支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是从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1752)开始的。

该理论把货币数量论应用到了国际收支分析中,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相适应,系统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用更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思想进行了阐述;约翰·穆勒和马歇尔则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平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特别是马歇尔以一系列国际收支差额为零作为前提推导出国际收支平衡等式,并且首次把弹性分析方法引入进出口贸易,为现代国际收支弹性调节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金本位制逐渐瓦解,“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存在的基础被动摇;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古典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国际收支理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再实用,经济学家们开始对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进行探索。

马歇尔是新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经济学家,他运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因此也可以认为他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维克塞尔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国际间的资本往来也包含在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认为资本项目和贸易项目一样,都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俄林则把国际收支中的项目更加细分,并把平衡国际收支的因素分为了持久平衡因素、暂时平衡因素和几乎不起作用的平衡因素;凯恩斯则从战后的现实出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完全否认了古典经济学的国际市场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主动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哈罗德是最先对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进行研究的人;金德尔伯格则考虑到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货币危机模型内外平衡论文摘要:重商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问题的早期研究,虽未能形成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但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是西方国际金融研究向现代国际金融研究的过渡时期,经济学家们尽管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某些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他们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依然是不系统、不完整的。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以下称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对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孟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但休谟的国际收支分析只是一种国际收支静态均衡分析。此后,大卫?李嘉图以更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阐述了与休谟观点相似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思想。而约翰?穆勒、马歇尔则重申了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观点。19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通过对社会收入和社会产品进行分析,得出了额外价值不能实现,资本主义必然发生危机,因而必须有国外市场以转嫁危机的结论。由此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阐释。故其关于国际收支问题的论述同他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论述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出重商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问题的早期研究,虽未能形成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但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过渡时期对国际收支的研究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发生经济危机仅是一种偶然现象,且破坏性相对较小的话;则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就是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一种必然结果,并造成了空前的萧条。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很自然地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有马歇尔、威克塞尔、俄林、凯恩斯、金德尔伯格等。马歇尔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他在分析国际收支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对后来西方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最早是由马歇尔提出的。他对贸易差额产生的原因与因素、资本和劳务流动的国际收支效应、信用波动和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与微观商业活动等都进行了分析。并在国际收支平衡隐含假设下对贸易差额进行分析,推出国际收支平衡等式。威克塞尔认为贸易平衡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完整的收支平衡表应包括资本项目。并指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途径,即如果国际收支出现了逆差,使之恢复平衡的方法之一,是将外国的超额债权作短期或长期的延期,这等于同外国定了一个借款契约;方法之二是立即运送相应数额的贵金属;或可以因消费者和生产者所采取的措施而自动改善。俄林认为国际收支包括在一定时期中必须结清的全部国际交易,它必须同一定时期的国际债务平衡区别开来。平衡国际收支的因素包括:持久的平衡因素(商品交易、无形项目);几乎不起平衡作用的因素(长期资本流动);暂时的平衡因素(短期资本流动、黄金流动)。凯恩斯从战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必须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才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哈罗德最先对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进行了表述。他首先把各种动态因素排除在外,论述了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认为此时的国际收支调节途径有两种,一是调节生产要素报酬;二是使生产要素闲置。其次,哈罗德分析了有活期存款情况下的国际收支均衡问题。最后,他又引入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均衡作了进一步分析。金德尔伯格认为在解释国际收支调节问题时,必须考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黄金和国际短期资本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地位是相当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完成对国际长期资本借贷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任务,而根本不需要黄金的输出入和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黄金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不一定能发挥作用,而汇率的变动成为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手段;除了共同的心理因素外,繁荣与萧条的波动经常通过国际收支的变动而由一国传递到另一国。可以看出,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西方国际金融研究向现代国际金融研究过渡的时期,经济学家们尽管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某些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他们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依然是不系统、不完整的。三、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金本位制的崩溃预示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再能够指导各国对国际收支的分析,这种状况强烈呼吁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出现。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不断趋于完善的,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马歇尔最早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货币贬值和贸易收支差额进行了分析;后经过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发展,形成了马歇尔―勒纳条件。1937年琼?罗宾逊在其《就业理论论文集》外汇篇中发展了弹性理论,着重研究了一国采取本币贬值政策时,进出口供求弹性对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1948年劳埃德?梅茨勒在《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中进一步发展琼?罗宾逊的观点,形成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此后,哈伯勒等人进一步完善,使弹性理论在20世纪50代趋于系统和完整。吸收理论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相关联。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的产出及支出的关系出发考察了贸易收支失衡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将国民收入恒等式中的支出部分(消费、投资与政府购买之和)称为“吸收”,吸收理论因而得名。后来,经过弗里茨?马柯洛普、约翰逊等人进一步完善,约翰逊还提出了纠正贸易逆差额的“支出转向政策”(即增加产量)和“支出减少政策”。吸收理论约在20世纪60年代趋于系统和完整。货币理论也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由货币学派创立,是二战后货币主义经济学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延伸。他们认为国际收支的任何失衡都是货币市场失衡的反映。1951年詹姆斯?米德在《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中把一般模型的货币方面与金本位结合起来,被认为是国际收支调节货币理论的复兴,给后来的货币主义者以启发。哈里?约翰逊1972年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论》中强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货币性质,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模型。罗伯特?蒙代尔建立了IS-LM-BP一般均衡理论,把国际收支作为整体来对待,把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作是货币供求存量不均衡的结果,即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趋于系统和完整。四、国际收支危机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20世纪70年代前,对货币危机研究较少。萨兰特、亨德森和克鲁格曼等人填补了空白,建立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萨兰特、亨德森(Salant & Henderson,1978)在研究黄金价格稳定机制的过程中,从理论上论证了这种价格稳定机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且极易遭受毁灭性的投机冲击。克鲁格曼(Krugman,1979)首创理性投机攻击模型,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基本面的失衡,致使国际储备枯竭而造成固定汇率制崩溃的货币危机。这是一种由实际经济决定的货币危机模型,体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宏观政策的冲突。弗拉德和加伯(Flood & Garber,1984)用简化了的线性模型求出了具体的崩溃时间的解,对此模型进行了完善。后来,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作了进一步扩展:Flood和Garber (1984)、Cumby和Wijbergen(1989)将不确定性引入模型;Obstfeld(1986)建立了一个随机模型,论证了自我实现危机的存在;Dellas和Stockman(1993)认为当对固定汇率的攻击导致央行进行资本管制时就会产生多重均衡;Agenor、Bhandari和Flood(1992)从不完全替代和粘性价格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价格具有越高的灵活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就越早;Blanco 和Garber(1986)、Grilli(1986)和Wyplosz(1986)研究了固定汇率制崩溃后的其他汇率安排;Wyplosz(1986)、Bachetta(1990)、Dellas和Stockman(1993)等人发展了资本管制条件下的固定汇率投机攻击模型。奥伯斯菲尔德(Obstfeld,1994)建立的模型是克鲁格曼模型的进一步发展,通常被认为是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必须存在某种机制来协调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行为,才足以驱动经济从无攻击均衡点向攻击均衡点跳变,但多重均衡点的存在无法提供对协调机制的解释。后来经过Obstfeld(1996)、Drazen和Masson(1994、1995)、Ozkan和Sutherland(1995)、Bensaid和Jeanne(1997)等不断完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即英镑危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是与实际经济基础无关的货币多重均衡模型。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完全是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危机,即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是随机的,一场本不会发生的货币危机也会因市场预期的作用而发生;货币危机的发生并不是要以经济的基本面状况是否恶化作为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有三种阐明协调机制的理论对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了扩展。Morris和Shin(1995)用投机性博弈理论说明某些不确定性情况下货币攻击将成为经济系统最终停留的惟一均衡点;1992年Abhijit和Sushil、Hishleifer、Welch等人提出信息重叠理论;1997年Calvo从全球市场中众多无差异投资者同时形成决策的假定出发,认为当存在信息摩擦时,一则不起眼的小消息就能诱发群体行为,使经济由无攻击均衡点向攻击均衡点进行跳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后续影响,使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产生。但从现有文献来看,第三代模型还不很成熟,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说。一是沿着第一代模型的逻辑,也把货币危机的发生与一国实际经济基本面相联系,但是视角已经由原来的宏观基本面转向微观基本面,较为流行的是道德风险假说。它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着眼于对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析,代表人物主要有麦金农、皮尔和克鲁格曼。另一个是沿着第二代模型的逻辑,形成流动性不足假说(Chang & Velasco,1998、1999),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金融恐慌”心理(Diamond & Dyb-vig,1983),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普通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货币危机(Radelet & Sachs,1998)。五、内外平衡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最新进展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的对内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经济的对外平衡目标。正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主要讨论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但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政策配合理论却将国际收支的调整置于一个内外部平衡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之内。这表明了国际收支调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搭配的过程。1951年米德在分析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时揭示了一种矛盾,即“米德冲突”。他指出,如果一国政府只是运用开支变更政策,而不同时运用开支转换政策,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而且还会导致内外部平衡之间发生冲突。因此,要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就必须采取两种独立的政策,并进行适当的配合。1952年,丁伯根提出了经济政策理论,即“丁伯根原则”,他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几种经济目标,至少需要相同数目的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所以,为达到内外部平衡,除了开支变更和转换政策外,还必须寻找新的政策工具并进行合理配合。1960年,斯旺分析了浮动汇率下支出增减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1968年,蒙代尔在米德和丁伯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派原则,即“蒙代尔分派原则”。他指出,分配给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分配给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进而,蒙代尔和弗莱明根据凯恩斯主义IS-LM 框架,纳入外汇市场均衡条件,建立了IS-LM-BP模型,并考察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实现内外部平衡的有效性。内外部平衡总是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解决这一问题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除了需求管理政策外,许多经济学家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强调了汇率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其中,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以部分新兴市场和能源出口国为另一极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我国处于这一失衡的后一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批评与指责。然而,这并不是我国一国的问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运行,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交易及相互联系。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然不健全,多种机制之间较难协调一致,从而使这种调节机制收效甚微,给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解决内外部平衡问题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以为一国制定外部平衡调节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参考文献:[1]卜伟等.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陈岱孙,厉以宁. 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3]王佩真.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4]刘柏. 国际收支理论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64-267.[5]吴恒煜.货币危机理论评述[J].生产力研究,2002,(2):186-187.[6]张伟. 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5,(6):255-256.[7]邢毓静.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2001,(1):25-30.[8]吴有昌.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1999,(3):11-18.[9]姜建强,王爱民. 货币危机:一个理论文献评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2,(4):72-80.[10]金洪飞. 货币危机理论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1,(5):34-43.[11]胡志勇. 从政策配合论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现实选择[J].求索,1999,(3):12-14.[12]李春峰,寇文红. 关于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的两个常见误解及修正[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12):19-24.[13]方琢.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再认识[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15-19.[14]管涛. 中国国际收支调节应从国内经济入手[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3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