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现状调查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2 调查过程说明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也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我就对这一选题进行走访,走访了我市少管所,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和掌握了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点初步的思考。
安秩序专项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检查,依法指导和督促校园加强内部防范工作,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文明、健康的学习环境。
2、模仿性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低,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他们不仅模仿电影、小说、网络等具体情节,而且向社会上的成年人模仿。突出地表现在,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
罪涉足的类型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案件也有所涉足。9月15 日,我局接市局网监处电话,称一网名叫“BY海洋”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愿意提供炸弹炸了新华一中”的恐怖信息,经过调查,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高某抓获,据他自己讲是出于好奇,模仿网络上的帖子作了回复。
三、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那一个部门、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1、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送法制进校园活动。我市公安局已经选派了110名经验丰富、精通法律知识的民警担任了全市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和班主任,通过制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法制学习、知识竞赛、参观法制展览、典型案例庭审旁听等生动直观的道德法制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未成年的道德法制观念,做到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我们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开展法制教育的龙头作用,逐渐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的力量,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是学校、家庭、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同时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这些犯罪行为涉及暴力、盗窃、抢劫、毒品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过程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界限。
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能够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和矫治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与犯罪趋势不相适应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
校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也愈发严重,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从犯罪原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新时期开展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高智商化、年龄低龄化、作案团伙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极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专题调研小组,对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一、当前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一)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前移(二)青少年违法犯罪以侵财犯罪为主, 盗窃、抢劫等居高不下(三)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低,无正当职业者居多(四)家庭环境对违法犯罪有重大影响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上的原因即青少年个体自身的原因,客观原因即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客观环境,一般可分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受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影响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
从生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导读:本文是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你们知道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根据市政协五届第25次主席会议的安排,20**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在政法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趋势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刑事作案人员3373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06人,占18%;18至25周岁的青年人1017人,占30%。
两项合计共1623人,占48%。
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刑事作案人员3040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02人,占16.5%;18至25周岁的青年人983人,占32%。
两项合计共1485人,占49%。
1、侵财犯罪为主。
20XX年,XX区人民法院共受理并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抢劫23件32人,抢夺5件7人,盗窃13件16人,三类案件合计41件55人,件数、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0%和83%。
20XX年1至8月,该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件84人,比20XX年全年受理数多出18件18人其中抢劫35件46人,抢夺3件4人,盗窃21件27人,三类案件合计59件77人,件数、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5%和91%。
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就是图财。
在市中心区,未成年人犯罪正在呈大幅上升趋势。
2、暴力倾向严重。
以下是XX区公安局近年来抓获的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的情况:20XX年217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1人,占28%;20XX年155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45人,占29%;20XX年160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2人,占32.5%。
未成年强奸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开端却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很多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该多一点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及早地预防他们去犯罪!!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1、从年龄结构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日益增多;2、共同犯罪普遍。
未成年人因自身身体素质及其他能力的限制,喜欢结伴而行,相互利用、相互壮胆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较为普遍。
共同犯罪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3、“两抢一盗”呈多发性犯罪。
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上依赖于父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未成年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其父母经济上的供给一旦不能满足其物质需要,就容易想歪心思,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满足其物质需求。
4作案偶发因素多。
未成年人因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干扰,容易冲动,其违法犯罪多具有偶然性,犯罪起意快,且一般没有特定的犯罪对象,往往只要一人提议,其他人便不假思索同意,说干就干,不计后果。
5、犯罪手段渐趋成人化。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和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电视、游戏、黄色刊物和他人的传授,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一些未成年人有意模仿或者精心研究电视、电影、侦探小说上的犯罪方法作案,反侦查意识很强,犯罪手段渐趋成人化。
6违法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不少未成年人的耻辱标准明显错位,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群体性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偏差和道德水准滑坡的现象,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耻辱感越来越淡化。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未成年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犯罪不仅严重损害了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给当地政府和执法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犯罪现状和原因,本次调查将重点探讨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背景、犯罪类型、犯罪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理措施,旨在为未成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用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未成年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通过对未成年犯罪者和相关人员的采访,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三、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背景未成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在当今时代,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社会急剧变化,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成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本次调查分析了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背景,发现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少家庭在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父母对子女的管制力度减弱,甚至存在纵容和放任的情况。
一些孩子在家庭中缺乏爱、教育和关注,往往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学校因素学校生活是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的缺乏或不足、成绩的压力、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原因,经常会引起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有些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脱离了课堂,给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3、社会因素社会是未成年犯罪的另一重要背景之一。
社会繁荣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媒体的冲击下,许多未成年人没有很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知道如何自我约束,所以犯罪行为增多。
四、未成年犯罪的犯罪类型本次调查对未成年犯罪的犯罪类型进行了梳理,结果显示未成年犯罪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盗窃罪盗窃罪是未成年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入门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的年轻、冲动及对金钱物质消费欲望的刺激较大,很容易被这种犯罪所诱惑。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个体在法律上犯罪行为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问题的实际情况。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上升趋势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犯罪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社会治安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故意伤害等。
其中,盗窃是最常见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往往通过偷窃来获取物质利益。
此外,近年来,网络犯罪在未成年人中呈上升趋势,如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
影响因素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环境的不良、教育缺失、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现代科技的普及也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案例分析案例一:盗窃未成年人小明(化名),15岁,因多次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得知,小明的父母长期忽视他的教育,家庭关系紧张。
在与不良朋友的交往中,小明逐渐接触到盗窃活动,并受其诱导下开始实施盗窃行为。
案例二:网络欺凌未成年人小红(化名),16岁,涉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调查发现,小红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排挤和欺负,她为了寻求宣泄和报复,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欺凌,对特定对象进行侮辱和诽谤。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涉案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摸排工作记录
工作日期:XXXX年XX月XX日工作单位:XX市公安局XX派出所工作人员:XXX工作目的:摸排本辖区内未成年人涉及不良行为和犯罪情况,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工作内容:1.数据搜集本次工作中,我们首先对我派出所所辖区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情况进行了数据搜集。
通过与学校、社区、家长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与未成年人涉案行为和犯罪有关的数据。
2.数据分析在数据搜集的基础上,我们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将数据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包括盗窃、故意伤害、吸毒等。
然后,我们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将数据进行统计和比对,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趋势和特征。
3.问题发现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未成年人易受到网络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违禁信息,影响到学业和家庭和睦。
其次,一些未成年人在校园内出现了欺凌、斗殴等不良行为,对其他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
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措施制定针对问题的发现,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将加强与学校、家长的合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网络游戏厂商的监管,严格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
此外,我们还将建立起校园安全巡查制度,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预防和打击学生欺凌行为。
5.宣传教育作为工作的最后一步,我们将通过制定宣传教育方案,并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通过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情况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我们希望能够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并促进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工作总结:通过本次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涉案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摸排工作,我们详细了解了本辖区内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现状和趋势。
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活动呈年轻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们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水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2024年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研究》范文
《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是社会治理中一个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优化方向,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提供参考。
二、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现状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是指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观察、教育、矫治和帮助的一种制度。
目前,我国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主要包括收容教养、社区矫正、心理矫治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由于制度设计、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问题(一)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当前,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在立法层面存在一定缺陷,如法律规范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等。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观护和矫治。
(二)实施机制不够健全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实施需要多部门协作,包括公安、检察、法院、教育、社会福利等部门。
然而,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观护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三)心理矫治重视程度不足涉罪未成年人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因此心理矫治在观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心理矫治在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中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矫治机构和人员。
四、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优化方向(一)完善立法设计应进一步完善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法律规范,明确观护措施的具体内容、实施主体、程序要求等,提高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健全实施机制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实施机制。
同时,应加强对观护措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观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强化心理矫治应重视心理矫治在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的心理矫治机构和人员建设,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网络犯罪调研情况汇报
网络犯罪调研情况汇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犯罪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汇报。
首先,我们调查了各类网络犯罪的类型。
在调研中发现,网络犯罪主要包括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多种类型。
其中,网络诈骗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涉及范围广泛,手法隐蔽,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其次,我们对网络犯罪的受害群体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网络犯罪的受害群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尤其是老年人、青少年和儿童更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这些受害群体在面对网络犯罪时往往缺乏防范意识,容易陷入犯罪分子的陷阱。
再者,我们调查了网络犯罪的常见手法。
调研结果显示,网络犯罪分子常常利用虚假信息、网络钓鱼、网络诱骗等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同时,一些网络犯罪分子还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侵权、网络攻击等行为,给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我们还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工作进行了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网络犯罪的防范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最后,我们对未来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调研结果显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犯罪手法将更加隐蔽、复杂,网络犯罪的范围和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加大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治安。
综上所述,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治安。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汇报,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共同为建设网络安全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未央区作为陕西省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反应发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不断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随之攀升,且危害较大。
未央区检察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立足检察职能,组织专人对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预防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渐多样化,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未央区作为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区,从原来的农业区快速发展成为城市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大规模转变,建设项目聚集,区域人口急骤增加,相应的刑事犯罪发案率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升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
为了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笔者对未央区检察院近年来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提出预防思路和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08年—2010年,未央区检察院共批准逮捕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174起231人,其中2008年批准逮捕46起57人,2009年批准逮捕54起76人,2010年批准逮捕74起98人。
该类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
调查显示,非西安市城区籍贯的未成年涉罪人员为131人,占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57%以上,这一点与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增多,流动人口较多,城中村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3、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
未成年涉罪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其中初中文化程度163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9人,文盲1人,占涉罪未成年人总数的92%。
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入学且无固定工作,混迹于的社会的闲散未成年人,由于还处于青春期的冲动阶段,其普遍特点是厌学、经常出入网吧、无经济来源、易受诱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人群,占涉罪未成年人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报告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
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因此,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50 份;对 50 名青少年犯罪人员进行了个案访谈,并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调查结果1、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中,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城市。
犯罪类型多样化。
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等多种类型,其中盗窃和抢劫所占比例较高。
犯罪年龄低龄化。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到犯罪活动中,甚至有一些未满 14 周岁的儿童也有违法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产生叛逆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同时校园欺凌现象也时有发生,给一些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
社会因素。
网络、影视等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容易让青少年迷失方向。
个人因素。
青少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团伙作案较多。
青少年往往喜欢拉帮结派,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以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
犯罪手段简单粗暴。
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青少年犯罪手段通常比较直接和暴力。
重复犯罪率较高。
一旦青少年犯罪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改造,很容易再次犯罪。
浅析未成人涉网犯罪问题
商 品与质 量
2 0 1 3 年1 月 干
浅析未成人涉网犯罪问题
口魏志锋
( 兰州大学法学院 甘肃兰州 I 7 3 0 0 0 0 )
摘 要: 随着科技与经济 的快速发展 , 互联 网已成 为大众媒 体。由于个别网站不 良信息的传播 , 暴力、 色情等 内容严 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成 为他们犯 罪的重要诱 因, 威胁到社 会的安全与稳 定。本文就此类犯罪的特 色和成 因加以分析 , 并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 以供参考 。 关键 词: 未成年人 涉 网犯罪 特点与成 因 对策
一
智 轻德的现象仍相 当严 重。学校对思想教育 、 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 导致 学生思想水平不 高, 法 制观念差 , 是非不 分、 善恶不分 。一些学 生因学 习成绩不好而过早退学 , 在 网络 的虚拟空间中寻找寄托 , 又 因没有经 济 来 源, 便采取非法手段 获取钱财 , 甚至会产 生 自暴 自弃 的心态 , 无所事 事 。这样给社会 的安全 稳定埋下重大隐患 。 洞。 ( 五) 网络 内部系统管理缺失 当前未成 年人涉网犯罪特点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 社会中, 由于管理上 的漏洞 , 色情信息 、 暴 力电 ( 一) 犯罪数 量逐步增加 影游戏 、 非法论坛 屡见不鲜。这些不 良 信 息被 青少年获取 , 很容 易促 使 随着互联 网进入家庭 和学校, 其负面影响 已充分 显现, 特别是未成 其 想入非非、 不 务正业 , 进 而走上犯罪道路 。客 观上, 网络的虚拟特征 年人犯罪 数量逐步 增加 。青 少年因 网络而 违法犯罪 问题 已相 当严重 , 使得网络文化市 场监 管在技术操作层面还非 常困难,但不 良信 息的泛 成 为危害社会 的~个重要方面 。 滥 是导致未成年人涉 网犯罪的直接诱 因。 ( 二) 犯罪年 龄呈现低龄化 三. 预防和减 少未成 年人涉 网犯罪 的对策 在未成年人 涉网犯罪中, 犯罪年龄趋 于低龄 化。 其中 1 4 岁至 1 6 岁 遏 制未成年人涉 网犯罪 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从公安到工商 、 从家 的青少年犯罪达 到其总数的一半左右 , 有 些人更是从 1 0至 1 4 岁就开 庭 到学校都来重视这个 问题 , 才会取得效 果。具体建议如下 : 始 走上犯罪道路 。很多是农村 的中小学生,相 当一部分 是中途失学或 1 . 监管部 门应转变执法 理念。 对于违规经营的网 吧必须严厉 打击, 退 学少年 。 如 果把执法管理仅看做 单纯的收费 、 罚款或者强制 消费, 那么监管 的” ( 三) 涉 网犯罪类型多样 力度” 越大 , 网吧的经营环境只会越来越差 , 网吧问题也会越来越严 重。 未成年人涉 网犯罪 以财产型和暴力型为主 , 并呈现 多样化趋势 。 一 这 并不是因为这些监 管部门执法能力不强 、 手段不硬 、 措施不到位 , 而 是财产型犯罪 。青少年是没有经济 收入的群体 , 在 网吧消费需要钱财 是他们没有摆 正管理 者的位置。 时, 他们会不惜采 取违 法犯罪手段来获取 , 以满足上 网之需 。一些 ” 网 2 . 家庭 与学校联动 , 强化未成年人教育 引导 家庭 应与学校全 力 虫” 甚至将 网吧作为作案地 点, 伺机 实施违法犯罪行 为, 偷窃抢夺财物 。 配 合, 充分发挥联动作 用, 建立联系沟通机制 , 及 时掌握青少年 的心理 二是暴力犯罪 。这主要包括抢劫 、 寻衅滋事 , 甚至杀人 、 强奸等。未成 动 态, 进而有针对性 的实施教育引导 。 年人长期沉迷于 网络 暴力游戏 , 加上 自身心理不 成熟, 很容易模仿其 中 ( 1 ) 加强 家庭教育 , 应从 以下几点入手: 加强家庭教育责任 , 筑建预 的暴力行为 , 把 在游戏中的刺激与 快感带到现实社会 。长期泡网吧的 防未成年人违法 犯罪 的第一道防线 。在 1 ] 常生 活的 一 点一滴 中, 给孩 学生会变得孤僻 、 冷漠、 不与 别的同学交 往, 会因为一 点小事和别人产 子循循善诱 的教 导, 帮助 孩子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 , 价值 观 。 二要 以身作 生冲突 , 进 而发 展为犯罪行为 。三 是其多样化趋势 。有 些未成年人因 则树好榜样 。 三 要重 视品德教育, 给孩 子传输 做人做事的道理 , 教育孩 网站中的色情图片和视频而实施性犯罪; 网络电影中的” 黑社会” 组织对 子怎样做人 。四要加 强与老师的沟通 , 及时掌 握孩 子在校信息 。 青少年负面 影响很大 , 造成 团伙作案 的 比例有所增加 : 此外, 直接利用 ( 2 ) 学校要加 强素质 教育 , 注重学生心理辅 导。一是加强未成年人 网络手段犯罪在 未成年人犯罪 中也 曾发生。 由此可 以看 出,未成年人 的伦理、 道德教育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 , 增强抵制有害信息 的 涉 网犯罪类 型呈多样化趋势 。 自觉性和免疫 力。二是加强法 制宣 传教育 。学校应将法制课作 为一 门 二. 未成年 人涉网犯罪 的成 因 重要课程 , 有针对性 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以实际案例来构建 思想” ( 一) 未成 年人心理发育 尚未成 熟, 自控能力差 防出墙” 。三要加 强心理辅导 。学生心理脆弱 , 挫 折感强 , 逆反心理 重, 青少年正处 于人 生的转折关键时期 , 其人生观 、 价值 观正值形成时 因此老师要通过对其心理辅 导, 引导他 们正确 面对生活中 的挫折 , 形成 期, 可塑性强 。然而 由于 心理上的不成熟 , 使他们 往往忽视 自 我保护 。 积 极健康 的心态 , 克服性格缺陷 , 增强 自 控 能力。四要加 强网络教育 。 网络上丰 富的信 息,成为他们获取外 面世界的主要渠道 。尤其是一些 根 据青少年心理 发展特 征进 行合理调控和积极疏 导,让学生懂得 网络 网络游戏提供 的虚拟 空间和人物, 满足 了他们 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可以 虚 拟社会和现实 生活一样 需要 规范。 从而努力做到严格遵 守网络秩 序, 让他们暂 时忘 记现实生活 中的挫折与 不满。在暴力 、色情等不 良信息 自觉约束 自己的行为和 防范网络风险 , 树立 良好的网络道德意 识和法 制观念 。 影响下 , 由于其 自控能力差 , 很 容易走 上违 法犯罪道路 。 ( 二) 网吧管理制度 的不完 善 3 . 净化 网络 环境 网吧违法经 营、管理混 乱是造成 未成年人涉 网犯罪 多发的一个重 未成年人进 网吧浏览不健康网站 , 一 个 重要的原因是 网络环境 监 要原 因。网吧经 营者在利 益驱动下 屡屡违反相 关规 定。本来” 禁止接 管的不到位 , 不良 信 息泛滥 。 因此 , 构 建一个 绿色网络空 间是有 效遏 制 纳未成年人” 和” 零 点断线” 是 网吧 的行业 规范 , 可涉案 网吧几乎无一例 涉 网犯罪 的重要方面 。 一 是有 关部门要加强对 网络和信息传输 的监 管, 外地违 反了此 规定 。 现实中很 多网吧未执 行相关管理规 定。不登记上 严厉打击暴 力、 色 情等不 良信息 的传播 。加大网络科技攻关 , 研 制和推 网者年龄身份甚 至打掩护 、 通风报信 , 逃 避监管 , 导致 未成年人夜不 归 广 网络安全保护 软件 ,构筑 网络安全 防火墙 。二要加强未成年人 网络 宿、 打架斗殴现 象屡有发生 。 建设, 积极 开辟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站 , 传播先进 的文化信息, 将 一些精彩的 电视节 目、 智 力游戏 搬到网站上 , 从 内容到形式上 吸引的 ( 三) 家庭教 育的缺失 这要 比单纯的” 堵… ’ 禁” 更 为有 效。 家庭教育 是未成年人成长 的第一课堂 , 父母 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 家 他们 , 随着互联 网的飞速 发展 ,网络 已成 为青 少年获取信息学 习知识的 庭 教育对青少 年的性格 、 身心健康 等诸方面都有很 大的影响 家庭关 利 用网络 学习是社会进步的一 个标志, 也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爱教育 的缺 失, 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形成偏执 、 内向、 自卑等性格缺 陷, 进 重要途径, 家庭 、 学校 和社 会都应 给 而会怀疑乃至 漠视、 敌视社会 , 最 终误入歧途 。现实 中, 家庭教育存在 面对随之产生 的种种 未成年 人涉网犯罪 问题 , 的 问题主要有 这几种情况 :~是教育方法不得 当。无论是过分溺爱或 予足够关注 , 让 网络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 良师益友 , 让 未成年 人真正成 严格粗暴 都会加 剧未成年人 的逆反心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式就我国当下犯罪学研究之实况而言,在(问卷)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四种基本方式之中,高质量(问卷)调查研究还是缺乏和急需的。
首先,文献研究的前提是二手资料的质量及获取具有一定的保障,而这一条件目前很难具备。
一方面,受我国犯罪学研究整体水平的制约,学界在经验资料的搜集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学术规,另一方面,主管机关经常会以“敏感”为由拒绝透漏相关数据。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参考以现存的问卷调查报告(参考有关权威文献),其报告的对象是未成年人管教所中在押的未成年人。
(2)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据统计研究,参考在押为未成年人犯版本问卷中主要测量了个人的基本情况、交往情况、家庭情况以及父母教养、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八个方面的变量。
(1)个人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是否处于闲散状态等。
(2)犯罪情况:犯罪地点,罪数,主要犯罪类别,刑期,案发年龄,初犯年龄,有无共犯,共犯人数,共犯结构,共犯原因,侵害对象的特征,对被害人反抗的反应,对各种犯罪预防措施的反应,犯罪的动因,犯罪谋划程度,犯罪方法的习得途径,作案及反侦查能力,犯罪频率。
(3)交往情况:交友途径,交往容,交往频率,朋友的心理位置和距离,朋友类型。
(4)家庭状况及父母教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是否在一起正常生活,父母是否争吵打架,父母是否发生婚外情,父母是否酗酒、赌博、吸毒、受处罚,与父母相处时间长短,有无夜不归宿,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母惩罚的严厉程度,父母的过分干涉,父母的拒绝否认,父母管教的严格程度。
(5)学校教育: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师生情感,思想品德及法制教育,一般性校级管理,校侵害存在情况,校帮派存在情况,学生加入校帮派的情况,老师纠错方式(体罚、嘲笑讽刺、批评、规劝感化、放任),旷课逃学情况。
(6)日常生活:?日常休闲活动——进行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影碟,听歌,玩电子游戏,读书、看报纸杂志,闲逛,和同性朋友一起玩,和异性朋友一起玩,晚上到娱乐场所跳舞、唱歌、看演出,到桑拿、按摩房、洗浴中心、休闲类场所玩,抽烟喝酒,待在家里休息与家人在一起;?上网以及不良资讯的获取——每周上网时间,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上网看与性有关的容(如美女图片、视频、电影等),观看黄色影碟、视频、视频或图片,看黑帮(帮会)题材的影视作品(如的《古惑仔》、《无间道》美国的《教父》等),上网看和暴力有关的容(如凶杀案件,有暴力容的电影等),看含有暴力容的电影、电视、影碟或视频(尤其是拍得很刺激、逼真、血腥的那种);涉性经历:朋友或同学“圈子”的性经历,本人是否谈过恋爱,是否与自己的恋爱对象发生过性关系,是否与不是恋爱对象的人发生性关系。
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
现象五,学校的素质教育:常听孩子们抱怨说:“大考三.六.九,小考天天有。
”学校的教育模式好象只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成为一台合格的“考试”机器,而从根本上忽略了素质教育。
现在,虽然没有因素质教育问题而导致犯罪的数据,不过我相信,学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会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地。
现象六,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严格来说,网络也应该是一种影响孩子的文化,为什么要单独分析它呢?因为由网络所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已经高达11%。
在孩子们的眼中暴力的殴斗叫“猛”,血腥的屠杀叫“炫”。
全国各地都有因游戏中的相互“P.K”而演化为真实的流血事件的报道,这还少吗?还有“网络犯罪”在成人的社会还是个新问题,那孩子们呢?在他们眼中“网络犯罪”的概念无非就是“黑客教程”里的一种“游戏”,可就是这样一种“游戏”所产生的破坏力和社会危害性却不亚于其它犯罪形态。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内容笔者认为,根据六部门《规定》规定,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具体应当包括如下方面:(1)性格特点:主要涉及被调查的未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心理以及个性方面的特征,包括是否有吸毒、卖淫、不正当性行为等不良嗜好,是否存在对生活环境不满的情绪,有无自卑或自负、焦躁多疑等心理不良倾向,思维及行为是否偏向于冲动、鲁莽、缺乏主见、暴躁等异常现象。
[17](2)家庭情况:主要涉及被调查的未成年人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睦情况、家庭教育状况等;父母对被调查人的监护情况,如是否融洽、溺爱、粗暴、放任或者监管不严格等;[18]特别要调查的是其父母或者监护人在教育方面的想法和做法是否一致,同时尤其要注意调查家庭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父亲或母亲去世或者离异情况、父母是否经常吵架、是否存在父母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是否曾受到过刑事处罚等情况。
(3)社会交往: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情况,包括其平时多与哪些人来往,其本人及与其来往的人是否有吸毒、酗酒、赌博、网瘾等不良嗜好,是否接触不良的阅读物、光碟、网站,是否同具有不良表现的人进行交往等。
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
标题:探讨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应对措施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旅馆业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一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临时住宿和服务。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凸显。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策略。
二、现状评估1.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在旅馆业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以性侵犯和贩毒为主要犯罪形式。
据调查显示,这些犯罪主要发生在一些低端和无监管的小旅馆中,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 问题分析造成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旅馆管理松懈、缺乏监管和教育、社会道德观念淡化等。
3. 应对措施为了解决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旅馆管理的规范、社会监管的加强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的提高。
三、探索解决之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应加强对旅馆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涉未成年人犯罪的旅馆给予严厉处罚。
旅馆业主要从业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确保未成年人的安全。
另外,家庭和学校也要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调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只有政府、旅馆业主和从业人员、家庭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五、个人观点作为一名专业撰稿人,我对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深感关注。
我认为,唯有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加强监管,提高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剖析了旅馆业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解决之道,并共享了个人观点。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
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时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时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情况。
由于这类案件日益增加,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关部门应给予关注。
本文从案件特点入手,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
两年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5.44% 。
一、案件特点分析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以二次犯罪案件居多。
第二次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92.5%;第三次受到处罚的有2人,第五次受到处罚的有1人。
从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上看,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
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
从时间间隔上看,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45%;间隔3年至6年的占总数的22.5%;6年至10年的占总数的15%;间隔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17.5%。
初次犯罪与重新犯罪的罪名重合度与其犯罪间隔成反比。
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为61.1%;犯罪间隔为三年以上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仅为22.7%。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间隔时间越短,罪名重合度越高,且罪名多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暴力型或财产型犯罪,判处刑罚相对较轻;而犯罪间隔时间较长的犯罪嫌疑人,其再次犯罪所涉及的罪名种类较多,情节也趋于严重,被判处的刑罚多重于初次犯罪的刑期。
团伙犯罪现象在重新犯罪中不明显。
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所以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但在重新犯罪时,由于其年龄、身体的增长,多数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单独实施犯罪行为。
从犯罪动机上看,再次犯罪的动机比较单一。
犯罪嫌疑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比较多样:有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获取金钱;而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研报告为深化理解我市未成年人上网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究有效的治理对策,团市委根据团中央和团省委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会同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开展了以“互联网与青少年安康成长〞为主题的专题调研。
通过暗访、问卷、座谈、数据统计等形式,全面掌握了我市未成年人上网的现状,并形成了详细的思路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当前我市未成年人上网的现状调查在调研中,我们首先对全市1232名中小学生以及486名家长和老师进展了关于“互联网与青少年安康成长〞的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未成年人上网现象非常普遍,约有90%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有过上网经历,其中选择将上网作为主要课余活动的学生占到了34.9%。
可以说,网络已经与我们的未成年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毋庸置疑,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创造了学习的时机,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市未成年人上网的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部分未成年人沉溺网络不能自拔的问题极大地危害到他们自身的安康成长。
详细表现为:1、痴迷游戏,荒废正常学业。
据调查,我市未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玩游戏。
从国家的统计分析来看,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人数占到总上网人数的70%以上。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得知,我市也有近半数的未成年人选择玩游戏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
而且他们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普遍较长,一般都在数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几天几夜。
在我们调研座谈会上,老师们普遍反映,在校学生逃课上网和就寝后攀爬围墙外出上网的现象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发生。
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直接后果是,正常学业的荒废,学习成绩的滑坡,家长老师的批评。
在问卷调查中,13.4%的学生成认有过因上网而逃课的经历,51.1%的学生成认沉迷上网会使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暗访中,我们观察从网吧走出来的少年,看到他们游离的眼神、疲惫的身躯、痴迷的表情,可以想象到底还有多少精力去投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总第230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2,2010(Cumulatively,NO.230)近年来,因网络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频频发生,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威胁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笔者通过对2007年-2009年某市未成年人涉网犯罪进行调研,就此类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作以探讨。
一、当前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呈现如下特点(一)犯罪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至2009年,某市共批准逮捕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案件99件202人,提起公诉148件331人,平均每年超过6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有关。
仅2009年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案件比2008年增长15%以上。
(二)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犯罪主体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在青少年涉网犯罪中,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14岁至16岁的青少年涉网犯罪占总人数的47%以上,且99%以上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大都是在校学生或辍学在家的学龄少年。
如2008年5月30日犯罪嫌疑人杨某等5人(最小的14岁,最大的16岁,另有2人因未满14岁未追究刑事责任),因没钱上网玩游戏,遂共同谋划到县城一小学抢劫学生,于当日先后以暴力手段抢劫小学生3名,得现金700余元。
再如2009年6月23日,陶某(14岁)、杨某(17岁)觉得在同一网吧上网的王某较有钱,遂尾随其至僻静路段实施抢劫。
(三)以侵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呈现犯罪形式多样化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罪名以侵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包括杀人、抢劫、强奸、强迫卖淫、寻衅滋事等危害性较大的罪名。
如2007年5月份,张某等三人因受网络色情诱惑,公然先后强行将两名15岁少女刘某、宋某带至学校后的麦地强奸、轮奸。
再如2009年6月,崔某等四人涉嫌强奸、强迫卖淫案,14岁的女孩崔某为筹集上网等玩乐费用,与另几个人合谋找女学生卖淫赚钱,将初中女生陈某、张某骗至旅社,在二人不愿意的情况下,以威吓逼迫手段为她们拍裸照,并唆使他人对陈某强奸,以迫使二人就范。
(四)团伙作案、结伙作案突出从受理的此类犯罪案件看,绝大多数属于三人以上共同犯罪,尤其在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中更为突出。
他们往往成群组织串通一气,彼此利用借以壮胆,纠集勾结多人共同作案。
如张某等14人涉嫌抢劫、盗窃、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一案,该犯罪团伙成员均为未成年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专门盗窃电动自行车,经常乘夜间潜入居民区疯狂作案,甚至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公共场所大肆盗窃各类电动自行车,一年内盗窃电动车达50余辆,号称“职业盗队”。
并形成盗窃、销赃“一条龙”,销赃所得财物主要用于上网、购买毒品吸食等。
(五)不计后果,手段残忍部分未成年人为获取上网等费用而实施犯罪活动,往往模仿网络上一些暴力手法,作案胆大妄为、手段残忍。
如2008年5月,犯罪嫌疑人许某(15岁)等6人为筹集上网、吃喝玩乐等费用,共同谋划抢劫,于5月19日在一村庄超市抢劫15000余元后,又于6月18日晚持刀劫持一辆出租车,在毒打、抢劫司机后将其杀死。
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后称当时已分不清游戏与现实,只觉得被害人脖子喷血的声音很刺激。
二、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成因(一)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和保护能力差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然而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往往忽视自我保护。
网络特有的魅力却正好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新的平台。
尤其是网络提供的游戏等虚拟空间以及不受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虚拟人物,可以让其暂时忘记现实与生活的挫折,进而不能自拔,造成一些未成年人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二)家庭关爱教育功能的缺失在涉及此类犯罪的人员中,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的未成年人较多。
有近40%犯罪嫌疑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人员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
有许多人的家庭不完整,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家庭关爱教育的缺失,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偏执、内向、自卑等性格缺陷,进而怀疑乃至漠视、敌视社会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误入歧途。
(三)学校正面教育功能的缺位过早辍学、混迹社会是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转型期。
而以应试教育为传统的学校,尚未适应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往往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淡化。
一些未成年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过早辍学,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又因无经济来源,便采取非法手段获取钱财。
从统计发现,在校学生占未成年涉网犯的20%以上,小学、初中未毕业即辍学的占未成年涉网犯的半数以上。
(四)网络社会保护体系尚需完善网络的虚拟空间特征使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在技术操作方面还非常困难,网络暴力、色情内容泛滥是青少年涉网犯罪的直接诱因。
管理不到位、违规上网严重,是青少年涉网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
网吧的管理主要由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负责,这些部门管理权限交叉,在真正形成合力方面还需加强。
受利益的驱动,一些网吧经营者对“禁止接纳未成年人”等行业规范阳奉阴违,甚至存在“黑网吧”现象。
有关部门的清查整顿毕竟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进出网吧的现象。
三、有关对策遏制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
针对网络的负面效应,应采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减少涉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一)加强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一是加强未成年人的伦理、道德教育。
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对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现状调查姬鸿雁卢军(驻马店市人民检察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梧州市人民检察院,广西梧州543001)[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育特点,父母应当承担起对其家庭保护的责任,学校要强化德育教育,把学生管好。
各方都应发挥好各自的教育功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教育部门应将法制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典型、有影响的案件审判,也可邀请司法部门为未成年人进行形象生动的法制教育等,重点培养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建起思想“防火墙”。
三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克服性格缺陷,增强自控能力。
(二)强化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创造网络文明环境一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建设,积极开辟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站,传播网络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思想教育宣传阵地,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他们的网络需求。
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站和网络信息传输的监管,强化威慑作用,严厉打击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传输活动。
加大网络科技攻关力度,研制科技含量高的网络安全保护软件,构筑有效的安全防火墙。
三是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
各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对网吧的管理,规范经营秩序。
对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对在校学生限时上网,积极引导他们从单纯上网聊天和游戏中摆脱出来,收集有用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三)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有效防治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法律是约束虚拟网络世界的首要武器,应当使网络管理有法可依。
从当前我国的网络立法情况来看,还暂无专门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
因此,针对网络立法滞后的问题,国家应当加快立法的步伐:一方面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现实的需要,特别是在打击网络信息犯罪方面;另一方面要制定新的规范,以此来打击信息违法犯罪行为。
既要预防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又要保护未成年人不受涉网犯罪的侵害。
[作者简介]姬鸿雁,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检察院;卢军,广西梧州市人民检察院。
问题、公共危机的处理问题等等。
所以,处理这类社会问题往往不能依靠单一的主体、单一的措施能够解决,它更多的是需要多个主体的联合,并且采取综合性的手段进行处理。
三、社会法律行为体系的构建社会法律行为体系是指在社会法中,各类社会法律行为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较好地构建社会法律行为体系,必须把握好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当把划分社会法律行为的标准予以确认,采用的标准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体系结构会截然不同,且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于整体上细分以及理解社会法律行为也大相径庭。
其次在划分出各类社会法律行为的同时,我们应当认清楚其各个行为内部的联系是什么,即它们之间是依靠什么元素而构成一个整体。
最后,应当进一步探索各类法律行为在具体的社会法律领域中如何体现。
只有很好地把握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社会法律行为体系才能成功地为我们所构建,才能为将来社会法理论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行为内容为标准的划分在民法学中,依据法律行为的内容为标准,把民事法律行为划分为物权行为、债权行为、亲属行为等等。
笔者认为,在社会法中,我们也可以依照行为内容为标准对社会法律行为进行初步的划分,主要包括四大类:1.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和生存需要的行为公民基本生活和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作为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法,理应在保障基本人权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这也是社会法承担和追求的最基本层次的目标。
根据行为内容不同,应当包括:物质帮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障等。
2.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主要指在经济方面保障公民“最低限度生活”的基础上,国家及社会中间层通过分工、协作以及互相监督的方式保障公民及社会向前发展的行为。
依据行为内容不同包括:劳动、教育、就业促进、社会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他相关弱势群体特别保护等等。
3.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良序运行的行为依据行为内容不同,包括:环境保护行为、公共危机处理、网络安全、宗教和民族冲突等等。
政府作为社会法的主体,社会法要求其转变职能,由过去不干涉公民的私人权利的不作为转向积极行政,采取有效措施为公民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的社会权益4.国际间的互助合作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出现了许多全人类的社会问题,单个国家或者国家联盟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各个国家、地区都在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
通过合作各方积极的努力来解决这些突出的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的行为主体往往是国家,国家以参加国际会议,达成国际间的合作协议等行为方式发挥作用。
主要有:反恐合作、环境、资源问题的国际合作、医疗卫生合作(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等)、跨国扶贫、反种族歧视等等。
以行为内容为标准来划分,整个体系是以保障社会正常发展的各个行为性质为内在的联系因素,从社会的基本存在,到社会的发展,再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良序运行、国际合作)这样的社会发展规律把整个社会法的行为体系相互串联起来。
[注释]①许中缘.法律行为的特性与功能阐析.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 /article/default.asp?id=18931②黄金荣.法理学中的“法律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参考文献][1]许中缘.法律行为的特性与功能阐析.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 /article/default.asp?id=18931.[2]米健.论“民事法律行为”命名的谬误.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 ///article/default.asp?id=13623.[3]朱勋克.社会救助立法的一般指向.重庆社会工作学院学报,2004,(4).[4]黎建飞.就业促进法中的政府责任与法律原则.中国发展观察, 2007,(3).[作者简介]徐蕾,华侨大学法学院2007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