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进展_王庆飞
海洋污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96为壯科■技2019年第7期海详•污损生炀厉治研究逬展◊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理学院王芸王彩霞李舒静李明珍符泽蕊近年来,海洋污损生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研究防治海洋污损生物的方法以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在各位学者研究及发现的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细述几种防治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方法和相关技术,简述防污方法的原理,并根据当前研究现状对后继研究防治海洋污损生物展开展望。
1前言海洋污损生物又称为海洋附着生物,是指栖息、附着及生长在船底和各种人工设施上的藤壶、贻贝等,是一类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非常不利影响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总称葺它会增大船舰航行时的阻力,导致船舰航速下降,增加燃料的消耗,对船舶等许多海洋结构物产生影响,阻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
自从人们开始从事海洋活动,海水腐蚀问题和海洋污损生物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对人们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有一定的限制;而近年来随着海上产业,如海底石油、海洋发电等的迅速成长,海洋污损生物对海洋结构物的危害更是愈加严峻,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在海洋上的活动范围,对人类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海洋污损生物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附着的污损生物不仅是会破坏物体结构表层,使其产生局部腐蚀;而且还会堵塞给排水管道,严重影响海洋设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2海洋污损生物防除方法2.1涂层法涂料涂层保护法是最常用的防污方法之一,是利用防污涂料喷涂在船体或其他载体表面,对其表面轮廓形成一层保护,达到有效防止污损生物附着在船船等其他载体表面的目的%(1)含接枝防污涂料。
江学志z等通过丙烯酰胺与草甘麟的合成,得到丙烯酰草甘麟,并将丙烯酰草甘麟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合成侧链含草甘麟的丙烯酸树脂,制成防污涂料样品,通过测试表明丙烯酰草甘麟径乙酯能成功接枝到丙烯酸树脂的侧链。
这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丙烯酰草甘麟可以接枝到丙烯酸树脂侧链,草甘麟以及丙烯酰草甘麟两者都对藤壶幼体有抑制毒性的作用;实验的附着抑制率达到了41%,对新月菱形藻附着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性;附着抑制率最高可达到46.9%,说明两者都对海洋污损生物附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涂料防污性能良好,发展前景好。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3—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黄运涛 彭乔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116012)摘 要: 本文论述了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对防治海洋生物污损的方法进行分类,介绍了各种防污方法的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海洋污损生物 防污,生物污损The Prevention Method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rine FoulingHuang Yuntao Peng Qiao(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1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harm caused by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 and classify the methods of antifouling.Weals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thods.Keywords: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antifouling;biofouling1 前言自从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以来,海水的腐蚀问题和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就成为限制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主要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航运、海防、水产养殖以及海滨电厂等的发展,海洋生物的污损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危害海洋污损生物,是指附着在海洋人工设施上、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损失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
海洋污损生物所造成的危害称为海洋生物污损。
对海洋生物污损的防除称为防污[1,2]。
中国沿海已记录614种海洋污损生物,主要的类群是藻类、水螅、外肛动物、龙介虫,藤壶和海鞘等[2,11]。
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污损的影响程度随海域、海水深度、温度和使用海水的设施的不同而不同。
铝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防腐蚀技术研究进展
小组成员:
☞ 主要内容 :
1
背景介绍
2
铝合金在海洋环境中防腐蚀技术概述
3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表面原位生长LDH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背景介绍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国际战略新格局的显现,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结构材料 的研发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铝合金因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 点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然而铝合金本身的硬度低、耐磨性较差
传统的有机涂料防护方式对于抑制铝合金涂层下点蚀的能力十分有限,通常需 要配合阳极氧化、微弧氧化或化学转化处理等来提高铝合金基体防护性能。
3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表面原位生长LDH的研究
研究背景
•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表面存在一定微孔和微裂纹,通常需封孔处理。 •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 double hydroxide,LDH),水滑石类化合物 主 体由两种金属氢氧化物构成,其结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赋予其优异的吸附性、 离子交换及耐腐蚀性能。
实验结果—低频阻抗模值随时间变化曲线
低频阻抗模值可以用来评 价膜层对基底材料的防护 性能,图中可以看出浸泡 过程中微弧氧化膜经NiAlLDH处理后低频模值有较 明显提高。
3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表面原位生长LDH的研究
实验结果—盐雾试验
MAO
MAO+ NiAl-LDH
0h
720h
1094h
3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表面原位生长LDH的研究
3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表面原位生长LDH的研究
实验结果—动电位极化曲线
微弧氧化铝合金表面NiAl-LDH 的生长抑制了阳极反应和阴极 反应,腐蚀电位正移,icorr 减 小,说明NiAl-LDH的生长提高 其耐蚀性,且随NiAl-LDH的生 长耐蚀性逐渐提高。 Nhomakorabea3
我国金属材料的海水腐蚀研究现状
我国金属材料的海水腐蚀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我国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一直是材料科学、海洋工程和防腐蚀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金属材料作为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石油开采、海洋资源利用等领域的主要结构材料,其耐蚀性能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国金属材料的海水腐蚀现状,对于提升我国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使用寿命,降低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海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金属材料的海水腐蚀研究现状,包括腐蚀机理、影响因素、防护技术和研究进展等方面。
对金属材料在海水中的腐蚀机理进行阐述,包括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和生物腐蚀等。
分析影响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的主要因素,如材料成分、微观结构、海水成分、温度、流速等。
接着,介绍我国目前在金属材料海水腐蚀防护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涂层防护、电化学防护、合金化防护等。
展望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为我国金属材料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我国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我国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我国开始着手进行海洋环境的腐蚀研究,以支持海洋工程的发展。
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测试和评估,通过对不同金属材料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的基础数据库。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海水腐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我国的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涉及到腐蚀机理的探索和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更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蚀性,如涂层防护、电化学保护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金属材料海水腐蚀研究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如电化学测试、表面分析、数值模拟等,对金属材料的海水腐蚀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海洋用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9-02-16;修订日期:2019-03-25
Received:2019-02-16;Revised:2019-03-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660118, 51871050) Fund: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1660118, 51871050) 作者简介:刘丹(1988—),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 Biography:LIU Dan (1988—), Male, Ph. D. student, Research focus: 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s. 通讯作者:杨洪英(1960—),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冶金技术。邮箱:yanghy@ 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Hong-ying (1960—), Female, Ph. D., Professor, Research focus: bioleaching, bioleaching of noble metal. E-mail: yanghy@
Progress in 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s in Marine Environment
LIU Dan, YANG Chun-tian, ZHOU En-ze, YANG Hong-ying, LI Zhong, XU Da-ke, WANG Fu-hui
·166·
表面技术 SURFACE TECHNOLOGY
第 48 卷 第 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大型海洋污损生物对金属材料腐蚀影响及研究展望
2013年第39卷第1l期工业安全与环保N ovem ber2013I ndust r i al Saf et y a nd Envi r onm e nt al Pr o t ect i on69大型海洋污损生物对金属材料腐蚀影响及研究展望*杨天笑1严涛2陈池1曹文浩2陈如江1程志强2胡煜峰2(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番禺作业公司广东深圳518067;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摘要生物污损和腐蚀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会妨碍人们开展各种海洋活动。
综述了藤壶、牡蛎、苔藓虫、蜾赢蜚和海藻等大型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理,并对进一步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型污损生物金属腐蚀R es e ar ch on t he E f f ect s of1V Iar i ne M acr o..f oul i ng O r gani s m s on M et al C or r os i on Y A N G E a耐a01Y A NT a02C H ENC hi l C A O W enha02C H E R uj i耐C H E N G蹦币8I谚删vuf,m g(1.Panyu O per at i ng C om pany,C N O O C C hi na L i m i t e d Shen zhen,G uangd ong518067)A bst r act F oul i ng a nd CO/TO SiO/1黜CO//l//10lr l pben鲫锄i n/l la/'m e env i r or anen t s and咖s t op t he devdopm ent of ever y m-f i ne act i vi t i e s.1hi s pape r de scr i be s t he ef f ect s of m acro—fouli ng喇黜,i ncluding ac or n ba r nac l e,oyst er s,br yozo ans,c or ophi um s and m ac ro—a l gae,orl me t a l cor r osi onand f u_r t h er di s cuss es t he probl e m s exis t ed.K eyW or ds m ac r o—foul i ng organi s m s m e t a l CO l"rt)s i on0引言腐蚀是金属材料表面与环境因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过程【1J,是一种常见的破坏形式。
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数据咨询管理及预测诊断系统
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数据咨询管理及预测诊断系统
王守琰;宋诗哲
【期刊名称】《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年(卷),期】2004(24)2
【摘要】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isualBasic(VB)编制了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数据咨询管理和预测诊断系统 ,系统中包含常用金属材料实海腐蚀数据和腐蚀形貌图谱的图文数据库 .除常用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外 ,还具有一定的腐蚀预测和腐蚀形貌诊断功能 .腐蚀预测可分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和灰色模型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材料的合金成分或海水环境因素对材料的腐蚀进行预测 ,而灰色模型用于对材料的长期腐蚀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灰色模型参数 .由扫描得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形貌图像的灰度值分布或分形特征值和对应的腐蚀形貌作为知识库 ,通过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建立了腐蚀形貌分析诊断系统 ,可以对材料的腐蚀形貌进行诊断 .【总页数】4页(P108-111)
【关键词】数据库;预测;腐蚀形貌
【作者】王守琰;宋诗哲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71
【相关文献】
1.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试验方法研究进展 [J], 林臻;李国璋;白鸿柏;路纯红
2.海洋环境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仿真研究进展 [J], 任勇; 成光
3.海洋环境下典型金属材料腐蚀与磨损研究进展 [J], 杜琮昊;白秀琴
4.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 [J], 刘疏影
5.海洋环境下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J], 田丰;白秀琴;贺小燕;袁成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和污损特性研究
Y ANG Hai —y an g 一.H UANG Gu i -qi ao ,
( 1 . Q i n g d a oNC ST e s t i n g&P r o t e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C o . , L t d , Q i n g d a o 2 6 6 0 7 1 , C h i n a ;
中 图分 类号 : T G1 7 2 . 5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9 2 4 2 ( 2 0 1 3 ) 0 5 —0 0 5 8 — 0 3
Co r r o s i o n a nd Bi o f o u l i ng Cha r a c t e r o f Ca r bo n S t e e l i n S e a wa t e r
率 变化 不显 著 , 其 腐蚀 过程 可分 为腐蚀 过 程控 制 阶段 、 氧扩散 控 制 阶段 、 污损 生物 成 长控 制 阶段 和微 生 物腐 蚀 控 制 阶段 等 4 个 阶段 。 关键 词 : 腐蚀 ; 海水; 碳钢 ; 污损
D OI: 1 0 . 7 6 4 3 / i s s n . 1 6 7 2 - 9 2 4 2 . 2 0 1 3 . 0 5 . 0 1 2
装 备 环 境 工 程
・
5 8・
E Q U I P M E N T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1 3 年1 0 月
碳钢 在海水环境 中的腐 蚀和污损特性研 究
杨海洋 , 黄桂桥
s t a ge ,t he ox yge n d i f f u s i on c on t r o l l e d s t a ge ,t he gr o wt h o f f o ul i ng o r ga n i s m c o nt r o l l e d s t a ge ,a n d m i c r O bi ol Og i c a l c or ro s i on c on t r o l l e d s t a ge .
海洋环境中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中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微生物腐蚀机制及影响因素 (5)2.1 微生物腐蚀的基本原理 (6)2.2 影响微生物腐蚀的主要因素 (8)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9)三、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特性 (10)3.1 不同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特性 (12)3.2 同一种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腐蚀特性 (12)3.3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对微生物腐蚀的影响 (13)四、微生物腐蚀控制技术 (15)4.1 材料选择与表面处理技术 (16)4.2 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 (17)4.3 防腐涂层与电化学保护技术 (18)五、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 (20)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5.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2)5.3 腐蚀速率与腐蚀形态表征技术 (23)六、微生物腐蚀模型与预测方法 (24)6.1 基于实验数据的微生物腐蚀模型 (25)6.2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微生物腐蚀预测中的应用 (27)6.3 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在微生物腐蚀研究中的应用 (28)七、工程应用与案例分析 (29)7.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微生物腐蚀问题 (30)7.2 海洋基础设施的微生物腐蚀防护技术 (31)7.3 重大海洋工程项目中的微生物腐蚀风险与管理 (33)八、结论与展望 (34)8.1 研究成果总结 (35)8.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6)8.3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37)一、内容描述海洋环境与金属材料腐蚀概述:描述海洋环境的特性及其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包括盐度、温度、压力、海水流动等因素。
介绍金属材料的种类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微生物腐蚀机制:阐述微生物在金属材料腐蚀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酸、碱等物质的腐蚀作用,以及微生物膜的形成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影响。
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详细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海洋环境中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新材料研发、防护技术、腐蚀机理等方面。
海洋环境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及其评价方法
2、数据采集:通过宏观观察、微观分析(如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 及电化学方法(如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等多种手段进行数据采集。
3、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微生物腐蚀速率 与环境因素、金属材料类型及微生物种类的关系,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腐蚀 过程进行预测和分析。
2、腐蚀机理
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主要受水分、盐分、氧气、二氧化碳、生物等因 素的影响。其中,水分和盐分是促进腐蚀的主要因素,氧气和二氧化碳是主要 的腐蚀介质,而生物因素则包括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对金属材料的破坏作用。
3、影响因素
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 湿度、压力、pH值等)、金属材料的性质(如合金成分、微观结构、表面状态 等)、应力和荷载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金属材料的腐蚀行 为。
研究成果
近年来,海洋环境下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发现:
1、揭示了微生物种类、数量、活性等因素对金属材料腐蚀速率的影响,以及 不同环境下腐蚀速率的变化规律。
2、针对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研究发现了相应的最优防腐蚀策略,有效减缓 了微生物腐蚀速率。
3、通过比较不同实验模型的优劣,确定了现场实验和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的研 究方法为最有效的研究途径。
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
1、腐蚀类型
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主要包括全面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应力腐 蚀破裂、氢脆、电化学腐蚀等。其中,全面腐蚀是指在金属表面均匀分布的腐 蚀,点腐蚀是指在金属表面局部区域的腐蚀,缝隙腐蚀是指在金属表面缝隙或 搭接处发生的腐蚀,应力腐蚀破裂是指金属在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 的破裂,氢脆是指氢原子进入金属内部导致的脆性断裂,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 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海洋工程设施生物腐蚀、污损和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工程设施生物腐蚀、污损和防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海洋工程设施,包括各种滨海和海上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设施,诸如海洋跨海大桥、港口码头、滨海电厂、海底管线、海上平台、海上船舶等固定和移动设施设备,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和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
这些工程设施不仅量大面广,而且投资巨大,保护这些设施的长期安全运行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海洋工程设施;耐久性;生物腐蚀与污损;研究进展1 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概述工程设施浸入海水以后,会同时发生海水腐蚀和生物污损两个自然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会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海洋工程设施,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经济与环境问题。
海水腐蚀和生物污损是影响海洋工程设施性能下降的关键因素,海水腐蚀和生物污损机理及其相关控制技术是国际上尚未充分认识和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海洋污损生物是海洋环境中栖息或附着在船舶和各种水下人工设施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给投资者带来负效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这些生物在水下人工设施表面附着、聚集,给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危害称为生物污损,是人类开始从事海洋开发就遇到的生物危害。
世界各国每年花费大量费用用以防除海洋生物污损,严重的海洋生物污损造成海洋平台载荷增加、管线堵塞、船舶设施航速下降等问题,不仅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性能,还会显著降低设施和材料的安全有效运行。
另一方面,由于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等多种海洋细菌等生物的附着,会加速海上金属结构电化学腐蚀,破坏金属表面保护层,引发局部腐蚀。
污损生物在表面附着,使金属的腐蚀加剧。
海洋生物腐蚀污损有它自身的特点:第一是海洋工程,尤其是水下部分都会遇到的问题;第二是海洋生物腐蚀污损是伴随海洋腐蚀过程而发生的现象,不会独立存在;第三是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生物腐蚀污损过程的复杂性。
因此,文中主要针对典型的海洋工程,如桥梁码头、海洋平台、船舶、清洁能源、海底管道以及海洋养殖等,进行生物腐蚀污损及防护技术的现状调研,并提出建议。
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
2014 年第9 卷第6 期,1005-1013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V o l〃 9,2014N o〃 6,1005-1013DOI: 10〃 7524 / AJE〃 1673-5897-20140331003王博,潘进芬,徐婷,等〃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4,9( 6): 1005-1013Wang B,Pan J F,Xu T,et al〃Bi o accu mulati o n of nanomet als in marine o r g anisms and the ec o t ox ic o l o gy[J]〃Asian J o urnal of Ec o t ox ic o l o gy,2014,9 ( 6) : 1005-1013 ( in Chinese)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王博1,2 ,潘进芬1,2,* ,徐婷 2 ,江婷婷 2 ,刁明亚 2 ,潘京津1,2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100收稿日期: 2014-03-31 录用日期: 2014-08-09摘要: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
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纳米金属; 海洋生物; 环境行为; 标志物; 生物毒性; 致毒机制文章编号: 1673-5897( 2014) 6-1005-09 中图分类号: X171〃 5 文献标识码: ABioaccumulation of Nanometals in Marine Organisms and the EcotoxicologyWang Bo1,2,P an Jinfen1,2,*,Xu Ting2 ,Jiang Tingting2 ,Diao Mingya2 ,P an Jingjin1,21〃 Ke y Lab o rat o r y of M arine En v ir o nment and Ec o l ogy,M inistr y of Educati o n,Ocean Uni v ersit y of China,Qin g da o 266100,China2〃 C o lle g e of En v ir o nmental S c ience and En g ineerin g,Ocean Uni v ersit y of China,Qin g da o 266100,ChinaReceived 31 March 2014 accepted 8 August 2014A b s t 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 ogy,nanomaterials,especiall y nanometals,have been ap- plied t o many industries and dail y lives w ith an exponential gr ow th due t 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H ow ever,their securit y issues in the atmosphere,w ater and soil envir onments have raised public concern〃 T he potential ecot oxi co- l ogi cal ef f ects had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current research w orld w ide,especiall y i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closel 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T he study revi ew ed the behaviors of nanometals in marine environment,the uptake and biol ogi cal t oxi cit y of nanometals t o marine organisms,and their possible t oxi c mechanisms〃 T he study w ill elucidate on the potential ecol ogi cal risk of nanometals in marine environment,shed light on assessment and impr ovem ent of supervision on nanometer materials,and help t 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 ogy〃Keywords: nanometals; m arine or ganism; envir onmental behavior; biomar ker; biological toxicity; toxic m echanism近年来纳米技术作为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其开发和进步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简介佚名【期刊名称】《装备环境工程》【年(卷),期】2018(15)10【摘要】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内容.目前拥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腐蚀与防护开放工作室、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究发展中心、中日海洋防腐合作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实验室拥有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2人,研究员12人等骨干研究人员40人,并有博士后和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经教育部批准,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唯一的海洋腐蚀与防护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总页数】1页(P118-118)【关键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环境腐蚀;生物污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腐蚀防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2.3【相关文献】1.工业纯钛(TA2)在南海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海水全浸的生物污损与腐蚀 [J], 马士德;李文军;郭为民;刘欣;王在东;刘会莲;符策鹄;李科;任海涛;程坤2.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 [J], 刘疏影3.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进展 [J], 王庆飞;宋诗哲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招聘信息 [J],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新疆罗布泊洼地和艾丁湖沉积物放线菌多样性研究——项目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10-01;修订日期:2001-12-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9899144-3)作者简介:王庆飞,1967年生,男(汉族),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腐蚀电化学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进展王庆飞1 宋诗哲1,2(1.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天津300072;2.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摘要:海生物因素是影响海洋环境金属材料腐蚀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综述了金属材料海生物腐蚀研究领域中有关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海水环境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和宏观海生物附着引起的局部腐蚀等几个方面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我国开展海生物腐蚀研究的现状提出建议和讨论.关键词:生物腐蚀 生物膜 微生物腐蚀 海洋污损生物中图分类号:T G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537(2002)03-0184-051前言金属材料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是一个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因素的复杂电化学过程.生物污损腐蚀,包括微生物腐蚀(M icrobiologically Induced Corrosion -M IC )及宏观生物附着引起的腐蚀是近年来腐蚀科学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随着各种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腐蚀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由于生物附着现象存在的广泛性及生物腐蚀的复杂性,这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B Little 等综述了各种环境、各行业存在的微生物腐蚀现象[1,2],M ansfeld[3]等介绍了各种电化学技术在微生物腐蚀研究中的应用.海水中影响腐蚀的海生物可分为3类:一类是细菌和单细胞有机质,如各类细菌及藻类;一类是柔软的生长物如海绵体等;第三类是硬质海洋动物,如藤壶、贝类等.各类微有机体很快附着于表面,进而微生物繁殖,微生物膜形成,宏观生物幼体依附于微生物膜逐渐成长,材料表面被生物覆盖,宏观生物死亡腐烂处微生物大量繁殖,3类生长物在金属材料、船舰体及海洋构筑物表面形成污损生物群落.本文主要介绍海洋环境生物腐蚀研究中有关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腐蚀机理和宏观海生物附着引起的局部腐蚀等几个方面的进展.2微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2.1海水环境中的生物膜(Biofilm )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后,由于新陈代谢活动会产生粘稠的细胞胞外高聚物(Ex tracellular poly mer substances 简称EPS ).EPS 由高聚糖及蛋白质、糖蛋白或脂蛋白组成,有一定的强度和粘性,在金属表面的附着性好.于是微生物就包藏于EPS 组成的凝胶中,从而在金属表面与液体环境之间形成凝胶相,EPS 的粘性使得其易粘附一些特殊颗粒物质,例如粘土矿物、钙镁沉淀物、腐蚀产物和腐殖质等.EPS 凝胶、微生物及粘附沉积物等共同构成生物膜.自然界中生物膜厚度随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很大.在有强剪切力的系统中,生物膜只有几个微米厚;而很少承受液压的区域,微生物的沉积可达数厘米厚[4].2.2生物膜的特征与功能凝胶相生物膜除具有一定的透过性能外,还有较好的粘弹性、亲水性、生物学性能以及一定的吸附能力.由于细菌高聚物如丙酮酸或糖醛酸中的荷电基团的存在,使得生物膜具有离子交换器的性质.在所有情况下,EPS 都是亲水性的,因此生物膜能赋于疏水表面以亲水性质,由此基体的表面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生物膜通常具有如下特征:微生物在EPS 组成的凝胶中是静止的且靠近生长表面,各菌种在空间上有固定的微同生现象,细胞相互之间长时间接触;pH 值、氧浓度、基质浓度、代谢产物浓度、有机物浓度及无机物浓度在空间上(垂直和水平的)具有不均匀性,存在浓度梯度;随时间、环境条件的改变,各种微生物可能不断演替,生物膜也发生变化[5].生物膜覆盖在金属表面时,在金属表面与溶液本体间起扩散屏障作用,产生浓度梯度.EPS 基质起扩散屏障作用,一方面有强度,可以保持形态而又柔软,另一方面允许新陈代谢、排泄废物、吸取营养等微生物活动,因此生物膜的存在使金属/本体溶液界面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pH 值、氧浓度、基质浓度、代谢产物浓度、溶解盐浓度和有机物质浓度等均与溶液本体不同,加之生物膜凝胶相内各成分也是不均一的,这些界面反应会影响各电化学参数,而这些参数决定着腐蚀机理、腐蚀形态.Little [1,2]等考察了影响生物膜的表面附着力的几种因素.表面粗糙度和成分在生物膜积累的早期,即生物膜的初生阶段,起主要作用.而且,可以影响细胞的积累速度和扩散速率.同时考察了生物膜组成物上电解液的影响.水剪切应力,与流速有关,影响着生物膜内运输、传质和反应速率,同样也影响着分离速率,以及生物膜内的运输过程.M ansfeld 和Little 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微生物腐蚀.由于生物膜内的微生物能在异于本体电解质的独特环境中生存下来,M IC 能导致腐蚀产物的产生,这种腐蚀产物不能由非生物环境的第22卷第3期2002年6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Journal of C hinese Society for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V ol .22No .3Jun .2002实验得到,也不能用热力学分析法预测.M eneil和Little考察了在M IC中发现的矿物质腐蚀产物[1].近年来膜功能材料作为能量转换场、信息传递场和特异化学反应场等在生物化工、生物冶金等领域应用推动了对微生物膜的深入研究.J R Lawrence等[6]采用共焦扫描激光显微镜证实复杂的生物膜结构中,微有机体生长于被基质包围的、充水的小孔(voids)隔开的微聚集区中,生物膜从结构、生态功能、化学成分到荷电情况各方面都可能是非均一的,这给尝试定量研究其复杂结构的工作带来困难.Dirk de Beer 等观察了好氧微生物膜结构对空间氧分布及传质过程的影响[7];Z Lewandowski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报道指出[8],目前阻碍从微观层次进一步研究生物膜的难题是缺少规范化步骤和对观察结果定量化的理论框架,例如生物膜内传质问题及M IC研究中金属/生物膜界面电化学作用本质等.3海洋环境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微生物腐蚀(M IC)是指由微生物引起或加速的腐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电化学过程,尤其易引起或加速破坏性极强的局部腐蚀.海水是易于微生物生长的介质,海水中金属材料上生物膜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海洋宏观生物就生长于微生物的环境中,在较高级的生物组织如藤壶、贝类等宏观生物附着之前总是微生物先附着成膜,在宏观生物壳表面周围有大量微生物存在,宏观生物死亡、腐烂处更有大量微生物繁殖生长.微生物在金属表面附着、生长、新陈代谢及死亡等生命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影响海水环境中金属的腐蚀过程.3.1浓度差异电池形成由于微生物的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聚集地,材料不可避免地形成几何的不均匀性,EPS基质的扩散屏障作用阻碍氧向材料表面的扩散,微生物膜分布及其本身结构的不均匀性、腐蚀产物的局部堆积等形成氧浓度差异电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和腐蚀产物的向外扩散也同样被阻止.于是形成局部浓度差异电池.另外一种情况是海藻和光合作用细菌利用光产生氧气,积聚于生物膜内.氧浓度的增加,加速了阴极过程,也就加快了腐蚀速度.海藻象其它细菌一样,无论光线强弱,即使在黑暗中也呼吸,将O2转化成CO2.局部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可形成氧浓差电池,导致局部阴、阳极区的产生[1].共焦扫描激光显微镜及扫描振荡微电极技术已能给出生物膜的结构、化学组分及电化学特征的一些参数[7,9],E. L'Hostis等采用旋转电极技术分析了金电极上天然海水生物膜内氧扩散动力学[10],氧浓差存在满足了局部腐蚀的初始条件.腐蚀产物及代谢物沉积使局部腐蚀得以发展.3.2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及产物对腐蚀电化学过程的影响生物膜的存在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影响金属腐蚀过程,改变腐蚀机理、腐蚀形态,一方面代谢过程改变腐蚀机制,另一方面代谢产物具有腐蚀性,恶化金属腐蚀的环境. 3.2.1新陈代谢过程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影响了电化学过程,生物膜内生物的呼吸频率高于氧的扩散速率,则腐蚀的阴极过程机理就发生了变化.在贫氧的生物膜与金属界面上不可能再消耗氧.阴极反应可能转变为消耗水或微生物产生H2S.T homas等认为生物膜的存在起到弥散屏障作用,减缓了钢在海水中的腐蚀.较均匀分布的微生物EPS膜由于形成界面传质障碍或表层有机体生命活动消耗溶解氧从而对一些材料起缓蚀作用,但自然附着生长的生物粘膜往往是结构复杂而且分布不均匀的,一些条件下降低均匀腐蚀速度,往往造成局部腐蚀破坏.Pedersen 和Hermansson验证了细胞浓度,含氧量和腐蚀速度间的关联作用[11].嗜铁菌、锰沉积菌的代谢过程本身就是去极化反应.3.2.2酸的产生 指有氧区好氧菌代谢产物硫酸和各种有机酸的产生.当细菌代谢养份时,有机物会除去代谢过程产生的电子,在嗜氧菌中,最终的电子接收者通常是氧,有机物发酵时大多数异养细菌代谢分泌有机酸(各种短链脂肪酸).产生的酸的种类和数量依赖于微生物的类型和有效基层分子数.有机酸可能会使腐蚀的发生趋势转变.当酸性代谢物被困在生物膜/金属界面时,对腐蚀影响更加明显.细菌Clostridium aceticum产生的醋酸和硫氧化菌(SOB如T hiobacillus)产生的硫酸对腐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J A l-hajji等在首届网上腐蚀会议(I nterCorr/96,session5,1996)报道了醋酸(模拟生物环境)对含M o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张炎等研究了两种SOB诱导的几种材料的腐蚀行为[12]. 3.2.3硫化物的产生 局部无氧区厌氧菌代谢生成破坏性极强的硫、硫化物、硫代硫酸盐等,加速局部腐蚀.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SRB)是一类以有机物为养料的、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输运管道、油气井等处的厌氧性细菌,SRB利用硫酸根离子作为最终电子接收者而产生H2S对金属腐蚀重要作用.关于SRB腐蚀研究报道很多,其腐蚀机制的解释因观察场合等不同则主要有4种说法.(1)氢化酶阴极去极化理论:早在三十年代Vo n Wolzogen Kuhr和V ander Vlugt就提出下列反应机制:4Fe※4Fe2++8e(阳极反应)(1) 8H2O※8H++8OH-(水离解)(2) 8H++8e※8H(吸附)(阴极反应)(3) SO2-4+8H※S2-+4H2O(细菌消耗)(4) Fe2++S2-※FeS(腐蚀产物)(5)4Fe+SO2-4+4H2O※3Fe(O H)2+FeS+2OH-(总反应)(6)这些方程式是在SRB含有一种氢化酶,它能将氢原子聚集在阴极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细菌代谢产物去极化理论,又可分为硫化氢去极化和硫化亚铁去极化理论[13]:在厌氧情况下,腐蚀速度由于阴极产生H2S而上升,并且因形成F eS而加速了阳极反应.H2S+2e※H2+S2-(7) Fe+S2-※FeS+2e(8)许多作者报道钢铁表面有一多孔的FeS层而使腐蚀速度增加;(3)硫铁化合物和氢化酶一起作为去极化剂理1853期王庆飞等: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进展 论[14];M iller认为SRB对钢铁腐蚀不仅是因为H2S的侵蚀性,也是由于氢化酶活性和代谢产物促进阴极去极化作用;(4)含磷化合物去极化理论[15]:I veson认为在厌氧情况下, S RB会产生挥发性磷化合物,与基体铁反应生成磷化铁从而导致金属腐蚀.B Little等采用双区生物电池技术证实了氢化酶的作用[16],P Chandrasekaran研究了腐化海水环境中碳钢的腐蚀行为,提出硫化物与氧气共存条件下的腐蚀机制[17].M Eashw ar[18]等发现许多宏观污损生物死亡腐烂引起的腐蚀与SRB有关.另外,氢及氨等代谢产物也加速腐蚀.3.3金属沉积菌作用造成闭塞电池腐蚀近几年,M IC中金属沉积菌(M etal Deposition Bacteria)的作用已引起关注.G hior se提出一种关于细菌沉积金属氧化物的观点,认为微生物加速了金属的氧化,有些使非生物性的金属氧化沉淀物积累起来,有些通过氧化金属而获取能量.嘉利翁氏菌属、球衣菌属、铁细菌属、纤毛菌属是常被提到的引起M IC的铁氧化类属.这些有机物将Fe2+氧化成F e3+或将M n2+氧化成M n3+,从而获取能量[19].金属沉积菌的作用使金属表面局部沉积能催化金属氧化的腐蚀产物(如FeS、M nO2等),沉积物下金属成为阳极,微区可能形成闭塞电池腐蚀,腐蚀产物水解及扩散壁垒存在造成闭塞区内pH值降低和Cl-的富集,这种自催化机理腐蚀破坏性极强;同时腐蚀产物沉积可能导致结瘤腐蚀.许多研究发现天然海水金属沉积菌生物膜改变金属/生物膜界面环境使不锈钢类钝化金属的开路电位向贵金属化电位方向移动(Ennoblement),相应伴随着阴极极化电流密度容量的增加,酸度、溶解氧、金属沉积菌代谢产物M nO2、Fe2O3及微量双氧水等都被用来解释这种正移现象[19,20].3.4细胞外周高分子物质(EPS)凝胶层形成微有机体粘附于金属表面形成胶状细胞外周高分子物质(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EPS),所有粘附于金属表面的微生物都会产生高分子并在其上形成一凝胶基质层.细胞外高分子菌对生物膜的结构完整性起主要作用.凝胶对界面过程有多方面影响:(1)在生物膜/金属界面上滞留水;(2)捕获界面上的金属(Cu、M n、Cr、Fe)和腐蚀产物;(3)降低扩散速度,使金属/生物膜/海水界面溶解氧及电解质扩散复杂化.这类高分子多为带羧酸官能团的多糖,其可以捕获金属离子从而加速金属腐蚀.Gill G Geesey报道Cu与生物高分子的螯合作用[21].G Chen研究了含M o不锈钢在天然海水中的微生物腐蚀,观察到M oO2-4与EPS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发生作用被还原为M o5+和M oO2[22].EPS结构中的特征官能团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是生物化学的新研究课题.3.5微生物因素与其它海水环境因素协同作用海水环境中腐蚀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生物因素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影响腐蚀过程.B Little等研究了海水中304不锈钢的电位与微生物附着的关系,阴极极化增加生物量,微生物的聚集及代谢产物形成固定阴、阳极区,造成局部腐蚀[23];K Chidambaram等观察了软钢在几种细菌附着情况下电位变化,指出电位变化与生物量间存在一定关系[24];对于阴极保护下的材料,生物活动、钙质沉淀物与保护电位相互作用,M F L de M ele等指出阴极电流与细菌附着间存在如下关系[25]:(1)在早期阴极保护抑制需氧菌生长;(2)阴极电流有利于厌氧菌的聚集;(3)生物膜与钙质沉淀物的作用取决于温度、溶解氧、有机质浓度及代谢产物.生物膜及微生物生命活动还可能造成缓蚀剂效率降低[1],微生物能使脂肪族胺和亚硝酸盐等缓蚀剂的效率降低,在降低缓蚀作用的同时增加了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还通过在金属表面和本体溶液中的缓蚀剂间造成弥散障碍而降低侵蚀剂的作用.另外,有时一些大面积覆盖的石灰质沉积膜,硬壳海洋动物附着有时破坏涂层.C G Peng和J K P ark探讨了化学耗氧量(COD)、SO2-4、CaCO3沉积物及不同菌种作用下碳钢的腐蚀特征[26],证实各因素间的协同效应.S C Dex ter等报道了天然海水生物膜对电偶腐蚀的影响[27],证实在一定条件下,生物膜引起金属或构件电位变化,加剧了电偶腐蚀.同时,生物因素与海水物理化学因素及气象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不同地理位置海域、不同气象条件下,附着生物分布及活动周期大不相同;海水物理化学性能(盐度、溶解氧、营养成分、耗氧量)影响附着生物生命活动.不同材料上生物附着情况也不相同.综上所述,微生物附着是评价海水环境金属腐蚀性能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微生物腐蚀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现象,推测可能机理.R Schmidt在尝试基于表面能与附着关系及膜内传质的M onte-Carlo模拟建立生物腐蚀数学模型时指出,由于生物膜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微生物腐蚀的复杂性使得理论模型建立十分困难[28].4海洋宏观污损生物引起的腐蚀海洋构件或船舰体被生物污损层覆盖是一种常见现象.海洋生物学家对各海域污损生物进行了广泛调查,对污损生物的生态区系、群落组成及生态活动规律有了一定认识[29],但对特定材料尤其金属和合金材料上附着生物认识较少.近年来,随着电化学技术、表面分析、生物技术及图象处理技术的应用,生物附着与金属腐蚀关系方面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一般认为,碳钢、低合金钢在弱碱性的海水中,发生的是氧扩散控制的均匀腐蚀.实际上,实海全浸试样在几年内被海生物所覆盖,例如S M aruthamuthu[30]报道印度T uticozin 港不同金属材料上主要污损生物及腐蚀状况;在我国各海域主要附着生物有藤壶、贻贝、牡蛎、海鞘、苔藓虫、石灰虫、树枝虫、水螅及藻类等;碳钢、低合金钢实海试样局部腐蚀表现形式为点蚀、缝隙腐蚀、斑蚀、痕蚀、坑蚀、溃疡和穿孔等[31]. Al、Cu、T i等及其合金也因生物附着而发生各种局部腐蚀,且往往发生在沉积物海生物壳(如贝类)下面或其与金属及其它海生物的缝隙之间.局部腐蚀微环境在材料表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腐蚀形貌、分布、局部腐蚀深度等与海生物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海生物控制”.由于海生物生长周期长,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难度大,这方面报道较之微生物腐蚀更少,其中藤壶引起局部腐蚀现象最引人注意,M Eashwar等详细考察了不锈钢上藤壶186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第22卷生命活动及腐蚀现象,指出死藤壶壳上有机质的分解引起介质酸化,进而形成缝隙腐蚀(Barnacle-induced Crevice Corro-sion)[18];马士德等通过青岛海域实海暴露试样观察及实验室培育研究了藤壶附着对海水中金属腐蚀的影响,提出“开花腐蚀”机制,揭示了藤壶附着在局部腐蚀中的作用[32].实海腐蚀实验发现生物污损造成局部腐蚀微环境,往往发生在沉积物海生物壳(如贝类)下面或其与金属及其它海生物的缝隙之间;自催化效应、海生物分泌液及死亡腐烂引起溶液酸化(pH值最低可达3~4),进一步加速局部腐蚀的生长和发展.宋诗哲等[33]研究了铝镁合金在不同pH值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揭示海生物造成的局部微酸性环境是厦门港局部腐蚀敏感性强的原因.海生物作用是造成海洋结构材料、构筑物及船舰体局部腐蚀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腐蚀机制,开发有效措施预防污损生物附着具有重要意义且任重道远.5我国海生物腐蚀研究现状及一点思考据估计,生物腐蚀损失占总体腐蚀损失的20%左右,我国有关生物腐蚀造成损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作为一个拥有18000km海岸线的世界海洋大国之一,研究国产海洋结构材料在本国海域内生物腐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八十年代以来,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材料海水腐蚀数据积累及其规律研究”项目,至今已积累了71种材料在典型海域内腐蚀数据四万多个,有关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微生物腐蚀及污损生物引起局部腐蚀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12,32~34],微生物腐蚀的研究集中于油田注水系统中硫酸还原菌引起的腐蚀,同时在预防微生物及污损生物附着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防止硫酸还原菌的杀菌剂和防污损生物涂料的开发等.总体来说,由于海生物因素作用复杂,实验周期长,研究难度大,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较少.近年来,开发海洋腐蚀数据库和海洋环境腐蚀的预测、咨询系统,直至建立完善的专家系统成为热门课题.但是,复杂多变的海生物因素,难以控制和定量描述,腐蚀机理不完全清楚.实海长期暴露实验失重法所得腐蚀速度数据难以全面反映海生物造成局部腐蚀的特征,因而模型研究较少涉及海生物因素的影响(一些异常现象很可能由海生物因素所致).金属材料海水腐蚀性评价中生物因素是问题的焦点之一,忽视或未能准确把握海生物因素的模型预测材料在特定海域腐蚀情况有时会导致错误结论.生物因素及其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引起或加速的局部腐蚀破坏性极大.局部腐蚀的分布、深度与生物因素之间关系是问题的关键.建立模拟生物环境的实验方法对评价材料海水腐蚀中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生物腐蚀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工作较少见诸报道.J A lhajji等在首届网上腐蚀会议(In-terCorr/96)报道以醋酸模拟的生物环境中含M o不锈钢的腐蚀特征,F L Roe等报道在低碳钢上沉积生物高分子,研究pH值、溶解氧及电极电位在电极表面分布的方法[9].我们根据生物膜的结构特征,以含羧酸官能团的β-D甘露糖醛酸单元等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多糖凝胶沉积于电极表面,形成模拟生物膜,介质加以微生物特征代谢产物,初步建立起模拟微生物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并就模拟微生物膜对几种材料在模拟海水中腐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35].模拟微生物膜的实验方法可为揭示复杂的海水环境腐蚀中微生物因素的早期作用提供信息.海洋生物学家对各海域生物的调查及生态研究为腐蚀工作者研究金属材料生物腐蚀提供了基础知识和丰富信息.有关领域科技人员应联合推动海生物腐蚀研究的开展.广泛调查典型材料上海生物附着的种类、生命活动规律;采用各种电化学及现代表面分析技术深入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材料、结构物的腐蚀和影响程度;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实海暴露数据的规律性.为阐明生物腐蚀机制、建立生物因素数学模型、开发包括生物腐蚀因素的咨询预测系统及探索预防措施提供信息.参考文献:[1]Little B,W agner P,M ansfeld F.M 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 ion of metal s and alloys[J].Intern.M ater.Revi.,1991,36(6): 253-272[2]Little B,Wagner P,M ansfeld F.An overview of microbiologicallyinfluenced corrosion[J].Electrochemical Acta,1992,37(12):2185 -2194[3]M ansfeld F,Little B.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microbi-ologically induced corrosion[J].Corros.Sci.,1991,32(3):247-272[4]Chen L P.Biofil m and biofoul ing[J].Corrosion and Protection,1996,17(1):3-8(陈六平.生物膜与生物污损[J].腐蚀与防护,1996,17(1):3-8) [5]Flemming H C.M ik robielle w erkstofferrstoyung-biofil m und bio-foul ing[J].W erkstoffe und Korrosion,1994,45(1):29-39[6]Law rence J R,et al.Optical sectioning of microbial biofil ms[J].J.Bacteriology,1991,173(20):6558-6572[7]Durk de Beer,Paul Stooldley,et al.Effects of biofilm structures onoxygen distribution and mass transport[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4,43(11):1131-1138[8]Lew andow ski Z.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acterial biofil m s[A].NACE Corros ion/98[C],Houston,296[9]Roe F L,Lew andow ski Z,Funk T.Simulating microbiologically in-duced corrosion by depositing extracellular biopolymers on mil d s teel surface[J].Corros ion,1996,52(10):744-752[10]L'Hostis E,Com pere C,Desloais C.Characterization of biofilmsformed on gold in natural s eaw ater by oxygen diffusion analysis[J].Corros ion,1997,53(1):4-10[11]Pedersen A,Hermansson M.Inhibition of metal corrosion by bacte-ria[J].Biofouling,1991,3(1):1-11[12]Zhang Y,Dai M A.An electrochemical evaluation of steel corrosioninduced by tw o sulphur-oxidizing bacteria[J].J.Chinese Societyfor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1994,14(2):168-174(张炎,戴明安.两种硫氧化细菌诱导钢铁腐蚀的电化学评估[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4,14(2):168-174)[13]M cNeil M B,et al.M ackinaw ite formation during microbial corro-sion[J].Corros ion,1990,46(7):599-6001873期王庆飞等:金属材料海洋环境生物污损腐蚀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