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合集下载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性的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文本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并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口语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并通过思维训练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比赛、辩论、讲座等活动来进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着重实践性的学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诸多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反复强调。

据统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践”一词出现了19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实践”一词更是被使用了57次之多。

如此高频度地使用“实践”一词,足以看出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实践”问题是多么重视。

如果说“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那么,“实践性”可称为语文课程的第三重属性。

一、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及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体现“实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源于古希腊词汇pracxis,意为“行为、行动及其后果”。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把人的行为分为实践、生产与行为三种,认为实践的目的在自身。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把人们为满足自身欲望和需要的一切活动都称为“实践”,无限扩大其外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与理论作为既矛盾又统一的一对概念,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从实践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了进一步阐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精选17篇)《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篇1案例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023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语文课程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分类目标。

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学生应该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

必修课程包括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阅读与写作、文言文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五个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文学素养。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续)、科学与文化论著选读等四个学习任务群,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方向。

2.谈谈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2.谈谈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谈谈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导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则,它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

以下是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一些认识。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

在语文课程中,不仅需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三、强调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因此,语文课程应该强调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真实、生动的语境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和运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文化自信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

五、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能说他能离开语文过一天。

因此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又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来说就是: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渐渐懂得语义和掌握正确的学习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同时,语文实践又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也只有这样,随着社会发展,语文实践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它是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为内容,以学生自我活动探究、自我操作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为原则,以实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活动。

如何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所在。

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且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我觉得要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要具有读、听和写的能力,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把自己观察、感受到的说写出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西小学课程改革实例

广西小学课程改革实例

广西小学课程改革实例语文科:本次做课的教师个人素质良好,观念较新,表现了我区新生代教师的风采和魅力,他们的课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1、指导学生认真读好课文。

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程的主要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最基本的材料就是课文,最起码的实践就是读课文。

本次作课的教师都能注意让学生读课文。

2、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大量文质兼优的课文,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文。

如果学生在每一课中能学到一段,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毫无疑问的。

本次做课的教师很注意选取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仿说仿写。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性地学习。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语文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和感悟发生的。

体验教学能让学生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产生情感。

怎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呢?情景教学是很有效的方法。

上课的教师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创造情境优美的音乐、生动的图象、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心灵受到震撼,得到真实的体验。

4、积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显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活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本次做课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用的比较恰当,效果较好,创设了教学的情景,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起来?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第二要组织有效的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语文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一、立足课堂,构建实践型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上一切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教材中一切有利的因素,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如何在课堂内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呢?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实践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应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实践。

一是老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内驱力,获得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

从字斟句酌的浅层次的阅读,到对文本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

二是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耳、动脑。

2、帮助学生在积累中实践语文中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

讲究积累要提倡多读多背,课堂上要摈弃传统教学中的“讲透讲深”或“问个不休”,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给学生以充分的朗读和背诵的时间。

如对于文本中优秀的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要让学生强化诵读,帮助积累;对于优美的词句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另外还应重视语文中的复述,因为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身语言的重要手段。

3、培养学生在感悟中实践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的目标上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学生内在的感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改怎样培养学生的素养呢?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何为“语文素养”?巢宗祺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它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

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

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

而对本文中其它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

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战争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其间也走过一些弯路。

20世纪70年代末期,语文教育界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混沌状态很不满意,对于文选型的语文课本也不满意,试图要为语文教学设计一条“科学化”的道路。

语文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去实施“科学化”。

那个时候有一种做法是:将数理化的教学体系搬到语文教学上来,构建了一个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框架体系。

体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便是将文选型的课本改为训练型的课本,即将读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分解为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每个单元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试图通过按部就班的系统训练,高效率地形成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在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

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诚如《标准》所说,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知识没有用,语文知识是有用的,但它只对小学生练好语文基本功起着辅助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

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

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

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如下:一、选阅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

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诵读类。

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

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

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

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3)浏览类。

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

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

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

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教会了我们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潜心读书

语文教会了我们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潜心读书

语文教会了我们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潜心读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形式很多,其中读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潜心读书,在读中思索,在读中获知,在读中融情,在读中产生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使思维与情感得到提炼和升华。

1 激发阅读兴趣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要想让学生潜心读书,应从提升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最为活跃的因素。

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

如教师可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

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

经过多次练习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

当阅读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

从而使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不需要教’的境界。

2 教给阅读方法一是在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重视领读和范读。

不同年级的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在领读和范读时。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不仅声人学生之耳,而且情人学生之心。

如何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何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何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重视每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乐趣;主动;祖国语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上好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课。

一堂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精心的准备。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摸索,我认为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做好三个环节:一、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围绕活动重点、难点,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并教给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由每组的小组长负责,确立本组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时间为一周。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学生是积极、主动的。

中学语文的教学法

中学语文的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

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专业化的语文教师是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理论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健康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的复合体2、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开始实行单独设科。

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语文课程的性质包括:交际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中学写作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写作能力发展规律。

5、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和书本学习、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6、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上,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7、合作学习是为完成共同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又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8、语文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的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能力。

9、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语文知识素养、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教育教学知识素养。

10、语文课程目标对于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指导和制约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11、学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熟读背诵的习惯,精思的习惯,博览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和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12、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哪几个方面构成?观察积累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1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首先,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素质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其次,“过程与方法”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4、根据你的教学经验,谈谈阅读的性质。

首先,阅读是吸收;其次,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再次,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

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利用图书馆、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1、名言警句背诵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

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鉴于此,可以组织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

2、古诗文诵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RandomWord.4--]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可以结合本校提出的读优秀诗文的活动有效开展。

怎样认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怎样认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怎样认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要学生掌握好工具,需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源于语文自身的综合性。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有关自然的、社会的、人类自身的,或是物质世界,或是精神世界,无所不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过去我们对语文综合性的理解,主要就语文所负载的内容而言。

这也是“综合”,只不过是综合的一个方面。

为此,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课程本身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综合提出课程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时,也应从上述三个维度,综合提出并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不能有所偏废。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还要搞好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初中语文竞赛现场答辩题目

初中语文竞赛现场答辩题目

初中语文竞赛现场答辩题目1.说说你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在教学中你是怎样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最丰富。

/ 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不少不规范的语言,书写不工整,错别字也比较多,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略)3.你教作文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有人说,作文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与不教差不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略)4.《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化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把有关语文知识点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讲,并按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

5.叶老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形式/内容)6.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过,不读书、不看报、不旅游、不交友是语文教师最大的不务正业。

你怎么看?(略)7.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

”“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材。

”你觉得这么说对吗?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其人格修养、知识结构、智能背景等,对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教师是学校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体现者)8.《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请说说你的理解。

(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价值目标,其终极价值目标是语文素养。

/ 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语文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语文教育生活化、什么化、人生化。

)9.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请你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各自有什么好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交往的实践能力。

/ 独立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思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

阅读教学重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阅读教学重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阅读教学重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发表时间:2012-08-16T14:55:52.40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秦艳[导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探究、纵向发展的过程。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第三小学(134400)秦艳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探究、纵向发展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

阅读教学确实缺乏有效的习作实践渗透,造成了重读轻写的现状。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这就要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这里笔者侧重来谈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几种关系,以供大家参考。

1 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另外,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

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

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

202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最新修订版

202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最新修订版

202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最新修订版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化为载体,以思维为基础,以交际为目的。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语文课程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科的交叉性。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自主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语言能力目标语文课程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文化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的文化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研究和理解,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三)思维能力目标语文课程的思维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价值观目标语文课程的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对语文课堂的建议

我对语文课堂的建议

我对语文课堂的建议我对语文课堂的建议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时接触到的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对语文课堂进行改进和优化。

基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关于我对语文课堂的建议。

首先,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现行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讲授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的训练。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组合作、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加强阅读教育。

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

因此,我建议在语文课堂加大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分析,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

第三,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学科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因此,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增加一些创编故事、写作小品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也是保持学习动力的关键。

然而,现行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建议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心底喜欢上语文课堂。

最后,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培养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重要能力,也是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然而,现行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记忆和机械训练,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思考、分析,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让语言文字之花盛开

让语言文字之花盛开

让语言文字之花盛开——新课标学习心得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方面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另一方面也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为凸显语文课程这一性质,新课标在内容阐述中多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似乎一再提醒语文老师们切莫走偏路子,走错方向。

语文老师到底该怎样引导学生突出语言文字之能,让语言文字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们的口中、手上、心中永久盛开呢?我以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突出语文课程本质,紧扣语文课程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心理,是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妙的不二法门。

1.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涉及范围很广,综合性很强。

不像理科课程那样内容指向明确,目标那样单纯。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给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带来困惑。

于是在语文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现象,以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新课标一再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一中心的准确定位,势必使语文老师统一思想,把功夫花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同时这也告诫语文老师,无论开展什么语文活动,都应该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地、符合学科属性地语文教学。

那种挖地三尺的架空分析和离题万里的拓展延伸只能称为“伪语文教学”。

2.围绕语文学科的文本教材,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文选式”的。

而组成这门课程的“选文”都是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本身承载着传统的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文明;同时,它也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理想。

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学习,不仅能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更关键的是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愉悦,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

然而这一切必须透过对文本理解、感悟、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在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

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学生学习语言,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主要反映在语感经验的积淀上。

话该怎么说,什么地方用什么词儿,无须凭借语法知识,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来,基本上是自动化的。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语感,什么地方该用什么量词,凭着语感就能准确判断. 离开语文实践活动,是无法形成语文能力的。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

”他说的“习得”其实就是语文实践过程。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极有意义的。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

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
“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

例如:学习《麻雀》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

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

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生活即课堂。

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