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及养殖环境中的消解规律
喹烯酮在建鲤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精)
喹烯酮在建鲤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刘永涛1),郭东方2),杨莉3),杨红1),袁科平1),艾晓辉1)(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湖北荆州,434000;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研究了饲养条件下喹烯酮及其代谢物脱二氧喹烯酮在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 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以含喹烯酮75 mg/kg的饲料,在池塘中饲喂60 d,于停饲后1、2、3、5、7、9、12、15 d分别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 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处死后取肌肉组织。
组织样品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等前处理过程。
在320 nm 波长处检测,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5:2:3,v/v/v),流速为1.0 mL/min。
结果表明,喹烯酮平均回收率为75.4 %~80.5 % ;脱二氧喹烯酮平均回收率为74.5 %~79.1 %,喹烯酮和脱二氧喹烯酮的检测限分别为7.35 µg/kg,16.23 µg/kg。
在饲喂结束后1~15 d采集的建鲤和斑点叉尾鮰肌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喹烯酮及其代谢物脱二氧喹烯酮。
因停药1 d后鱼体肌肉中喹烯酮及其代谢物浓度均低于计算所得的安全浓度,故喹烯酮用在水产养殖上是非常安全的。
本试验为喹烯酮在水产养殖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论资料。
关键词喹烯酮;代谢物;脱二氧喹烯酮;建鲤;斑点叉尾鮰;残留喹烯酮属喹噁啉类-1,4-二氧化物的衍生物,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兽药。
我国农业部于2003年8月正式发布公告批准其在动物饲料中使用。
喹烯酮具有良好的抗菌促生长作用[1],而且无明显蓄积作用[2],无致畸[3]、致癌[4]、致突变作用[5]。
孔雀石绿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养殖与饲料2017年第8期图1孔雀石绿、无色孔雀石绿及其脱甲基衍生物的结构式摘要孔雀石绿(C 23H 25N 2Cl ,Malachite Green ,MG )是一种三苯甲烷类化工染料,因其外观颜色呈孔雀绿而得名,在动物体内,孔雀石绿通过生物转化成无色孔雀石绿蓄积于动物组织中。
自1933年起孔雀石绿开始作为驱虫剂、杀菌剂、防腐剂等在水产养殖中出现,而后因为具有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预防与治疗各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和对原虫的控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孔雀石绿潜在的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副作用受到关注。
因此,对于如何清除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以及改善水环境污染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将阐述国内外对于孔雀石绿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孔雀石绿;降解方法;研究进展孔雀石绿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赵桐桐1,2李文悦1,3李继丰1张建雄1周鑫1*1.河北省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3.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收稿日期:2017-05-04*通讯作者赵桐桐,女,1995年生。
1孔雀石绿的化学性质孔雀石绿(C 23H 25N 2Cl ,Malachite Green ,MG )是一种三苯甲烷类化工染料,又称碱性绿、盐基块绿、孔雀绿,是一类具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染料类药物[1]。
它是一分子苯甲醛与两分子二甲基苯胺在浓硫酸或氯化锌存在的条件下聚合而形成的深绿色晶体,因其外观颜色呈孔雀绿而得名。
分子式为C 23H 25N 2Cl ,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易溶于水和乙醇。
孔雀石绿多以草酸盐(malachite green oxalate ,C 23H 25N 2+HC 2O 4-)形式制备并在市面上出售,盐酸盐(malachite green chloride ,C 23H 25N 2+Cl -)比较少见。
图1列出了孔雀石绿、无色孔雀石绿及一系列脱甲基衍生物的结构式[2]。
孔雀石绿
反应生成DNA加合物。
孔雀石绿的毒性:
【1】HPCE测定鱼体内孔雀石绿主要代谢物的残留唐宁周梅仙杨平
【2】孔雀石绿对健康的影响李宁
【3】孔雀石绿的代谢机理及生物毒性研究进展翟毓秀郭莹莹耿霞张翠
【4】孔雀石绿毒性及其检测研究进展攻朋飞王权陈永军
【5】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在罗非鱼肌肉中残留规律的研究杨贤庆孙满义岑剑伟
孔雀石绿及其化学性质
孔雀石绿,又名碱性绿、盐基块绿、孔雀绿,分子式为C23H25ClN2。分子量为346.4,为暗绿色结晶固体,溶于水、乙醇和甲醇,水溶液的颜色为蓝绿色,最大吸收波长618nm。遇浓硫酸呈黄色,稀释后呈暗橙色;其水溶液加氢氧化钠形成微带绿光的白色沉淀。孔雀石绿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但主要以草酸盐或盐酸盐的形式存在与醋酸盐和盐酸盐的混合液中,其中孔雀石绿草酸盐或孔雀石绿盐酸盐在该混合液中浓度均大于等于50%。与其他三苯甲烷一样,孔雀石绿以盐、醇类化合物或醇碱化合物形式存在时呈二价阴离子形式。在水溶液中,孔雀石绿阳离子(有色形式)和活性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非离子化合物的无色醇碱,由于孔雀石绿醇碱的脂溶性较大,因而认为孔雀石绿进入细胞可能是以醇碱的形式完成。图1列出了孔雀石绿、无色孔雀石绿及一系列脱甲基衍生物的结构。【3】
环境中孔雀石绿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孔雀石绿的研究进展陶雁斌;杨绍贵【摘要】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因其对水产品疾病防治的高效性和低廉的价格而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但也带来了水产品食用的健康风险,并且污染水体环境.本文综述了孔雀石绿在不同环境介质(水体、水产品和底泥)中的检测方法和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自然降解情况以及降解孔雀石绿的方法研究现状,旨在对环境中孔雀石绿的残留检测新方法的建立与选择以及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四川环境》【年(卷),期】2015(034)005【总页数】7页(P123-129)【关键词】孔雀石绿;自然降解;检测方法;降解方法【作者】陶雁斌;杨绍贵【作者单位】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23;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51 引言孔雀石绿 (Malachite green,MG)是一种三苯甲烷类染料和药物,母体及其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 (Leucomalachite green,LMG)有高毒性、高残留的性质,可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副作用[1],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列为禁药。
孔雀石绿对公众暴露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用含有孔雀石绿的鱼、虾等水产品,可怕的是低浓度水平下,孔雀石绿就对有孕生命有敏感毒害性[2]。
由于没有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替代药物,孔雀石绿仍被频繁使用,在环境中被频频检出。
从2005年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了在英国一家知名超市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后,我国加大了对孔雀石绿污染的重视,之后分别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水产养殖场、鱼药商店和某些鱼类食品中检测到孔雀石绿,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如何有效快速地检测孔雀石绿在环境中的污染水平?孔雀石绿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降解?目前已有哪些高效而无害的降解方法?本文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个总结,最后提出了孔雀石绿检测方法和降解方法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中华绒螯蟹体中的消除规律
摘 要 : 用 超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一串联 质 谱 法 , 究 用 2m / 采 研 S L孔 雀 绿 溶 液 药 浴 中华 绒 螯 蟹 1 h后 ,L 石 绿 及 其代 孑雀
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不同条件下 的残 留消除规律。结果表 明, 药浴后 3 4d时, 孔雀石 绿及隐性孔 雀石绿在 中华绒螯 蟹体内的残 留量均低于检测限 ; 2 8℃ 条件下消除速率快 于 2 室外开放水域中的消除速率快于室内条件下 。 2o C;
黄金 田 富 ,郑 浩 钱 ,吕 , 伟 ,熊 勇君 ,吴林坤 ,丁 涛
( . 城 工 学 院 海洋 技 术 系 , 苏盐 城 2 45 ; . 州 出入 境 检 验 检 疫 局 , 苏 苏 州 25 2 ; 1盐 江 20 1 2 苏 江 10 1 3 江 苏 省太 湖 渔 业 管理 委员 会 , 苏苏 州 2 56 4 江 苏 出人 境 检验 检 疫 局 , . 江 118; . 江苏 南 京 20 0 ) 10 1
变 的“ 致 ” 用 三 作
(2±1 2 )℃和 (8±1 2 )℃时孔雀石绿 的代谢衰减规 律, 为食
品安 全 的监 管 提 供科 学 依 据 。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材料 .
, 消 费者 具 有 潜在 致 畸 、 癌 和致 突 对 致
。鉴 于 此 , 国 、 美 日本 、 拿大 和欧 盟 等 加
孑 雀石 绿 ( a ci r n 简 称 MG) 水 产 动 物 的 多 种 L m l ht ge , a e e 对 疾 病具 有 良好 的治 疗 效 果 ~ , 曾在 世 界 范 围 内被 广 泛 用 于 治疗 各 类 水 产 动物 的真 菌 病 、 菌病 和 寄 生 虫病 等 , 别 在 治 细 特 疗 水霉 病 上 具有 非 常 有 效 的 作 用 ; 由于 孔 雀 石 绿 在 生 物 体 但 内代 谢 为 隐性 孑 雀 石 绿 (ecm l ht gen 简 称 L L 1 o a ci re , u a e MG) 并 , 在脂 肪 组 织 中沉 积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在罗非鱼肌肉中残留规律的研究
杨 贤庆 ,孙 满义 ,岑 剑伟 ,李 来好 ,吴 燕燕 ,郝 淑 贤 ,戚 勃 ,石红 , 一
周 婉 君
(.巾 国水 产 科 学 研 究 院 南 海 水 产 研 究 所 ,广 东 广 州 5 0 0 ; .宁 波 天邦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江 宁 波 3 5 7 ) 1 1302 浙 14 5
热带 海洋 学报 J U N L O R PC L OC A G A H O R A F T O I A E NO R P Y
21 0 0年 第 2 9卷 第 4期 :1 7 】1 0一 l
霉 量薯 爱
。
孔雀石 绿及 其代 谢产 物在 罗非鱼 肌 肉中残 留规 律 的研 究
c onc nta i o e caed ba h e r tons f m di t t of 0. g・ 1 nd 5m L一 a 2m g・ 1 r s ec i l L— . e p tve y.i o d r t i esi t e i ue of M G a o n r e o nv tga e r s d s nd t m oniort e of M G n fs t he us i i h.The f r e ea o m r d lwas i pl sm e,f s,wih at t outlqui lq d e r c i n a old— i d—i ui xta to nd s i pha e e r c i s xta ton, gr a l ed i ossby pur ga c s ve xta i a ge .Th es t how e ha heen ie M G r u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t c e e ty r uc ng c t e or ni ol nte r cton t r t e r ulss d t tt tr g o snotde e t d
模拟运输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关键词 : 鳜; 孔雀石绿 ; 隐色孔 雀石绿 ; 代谢 ; 消除 ; 残 留; 运 输
中 图分 类 号 : s 9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1 8 3 3 ( 2 0 1 6 ) 0 6— 0 0 1 2— 0 8
MG残 留 消 除方 面 的 研 究 有 所 报 道 。 - 2 4 1 , 但 大 多 针 对 的是 短 时 间药 浴 下鳜 体 内 MG及 其 代 谢 物 的残 留
消除 规律 , 对 于低浓 度 长时 间药浴 下鳜 对 MG 的蓄 积 和 消除规 律 的研 究 并 不 多 见 。鳜 ( S i n i p e r c a c h u a t s i )
到 国内学者 的高 度关 注 ¨ J 。
是 鲈形 目真 鲈科鳜 属 的鱼 类 , 肉质 鲜 美 , 为 中 国名 优 水产 品。鳜 主要在 广东 、 江西、 安徽 、 浙 江 和湖南 等地 养殖 , 其 中广 东和 江西是 中国鳜养 殖 主产 区 。一 般鳜 养殖 周期 为 5~ 8个 月 , 主 要 销 往北 京 、 上海 、 成都 等
孔雀石绿 ( m a l a c h i t e g r e e n ,MG) 是 一 种 人 工 合
成 的三 苯 甲烷类 染料 , 广泛 用 于制 陶业 、 纺 织业 、 皮革 业、 食 品颜 色剂 和细胞 化 学 染 色 ¨ ; 在 以往 的 渔业 生
叉尾 鲴 ( 1 e t a l u r u s p u n e t a u s ) ¨ 、 青石斑鱼( E p i n e p h e l u s
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渔 业 养 殖 水 体 中 孔 雀 石 绿 、结 晶 紫 及 其 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杨 盈 悦 ,朱 1,2,3 羽 庄 ,梅 1,2,3 光 明 2,3*,李 晋 成 4
(1. 浙江海洋大学 食品与药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2.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 3. 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1)
摘 要:建立了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水样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中 性氧化铝填料吸附除杂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 色谱柱 (2.1 mm×100 mm,1.7 μm),柱温 40 ℃,流动相由 5 mmol·L-1 的乙酸铵缓冲溶液 (含 0.1% 甲酸) 和乙腈组成, 梯度洗脱程序,流速为 0.3 mL·min-1。质谱条件为: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内标法。结果表 明,在标准溶液浓度为 0.2~5.0 μg·L-1 时,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结晶紫和隐色结晶紫 4 种组分的质谱信号 强 度 与 浓 度 之 间 均 呈 较 好 的 线 性 关 系 , 相 关 系 数 r 大 于 0.998, 方 法 检 测 限 和 定 量 限 分 别 为 2 ng·L-1 和 5 ng·L-1。 在空白水样为 5~100 ng·L-1 的添加浓度梯度下,4 种组分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81.8%~109.5%,批内精密度和批 间精密度均小于 10%。说明该方法准确率高、重现性好,且定量限低,能满足对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 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462
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中华绒螯蟹体中的消除规律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中华绒螯蟹体中的消除规律黄金田;吕富;郑浩;钱伟;熊勇君;吴林坤;丁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2【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用2 mg/L孔雀石绿溶液药浴中华绒螯蟹1 h后,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不同条件下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药浴后34 d时,孔雀石绿及隐性孔雀石绿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28 ℃条件下消除速率快于22 ℃;室外开放水域中的消除速率快于室内条件下.【总页数】3页(P326-328)【作者】黄金田;吕富;郑浩;钱伟;熊勇君;吴林坤;丁涛【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系,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系,江苏盐城,224051;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苏州,215021;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苏州,215168;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南京,2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8【相关文献】1.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鲫鱼肌肉中的代谢规律 [J], 邱绪建;林洪;王联珠;江洁;王建华2.浸泡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组织中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J], 刘永涛;艾晓辉;索纹纹;杨秋红3.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情况研究 [J], 银旭红;谢世红;徐节华;欧阳敏;李彩刚4.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 [J], 万译文;黄向荣;李小玲;索纹纹;黄华伟5.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J], 尹怡;白野;刘书贵;戴晓欣;陈昆慈;单奇;郑光明;朱新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孔雀石绿降解的相关研究综述
石绿纳入专项抽查项目,孔雀石绿成为重点监控鱼药。 孔雀石绿的检测中,常用检测标准是 GB/T 19857-2005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的测定》和 GB/T 20361-2006《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 定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1 相关研究
1.1 孔雀石绿的毒性研究 桂爱英 [2] 等指出,关于孔雀石绿对水生生物的毒
桂爱英,王洪军等 [2] 指出孔雀石绿对鱼体和人体都 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梳理了孔雀石绿在生物组织中的代 谢及转化机理,认为孔雀石绿降解速度与脂肪有关。
银旭红,谢世红 [5] 等研究了鲫鱼组织内 LMG 和 MG 的分布和降解情况,指出在清水中养殖在浓度为 0.5 mg·kg-1 的 孔 雀 石 绿 溶 液 中 浸 泡 了 3 天 的 鲫 鱼 21 天后,鲫鱼肌肉中 MG 和 LMG 的消除率是 99.4% 和 99.3%;性器官中的消除率是 90.8% 和 98.7%。丁军伟、 邓建朝等 [6] 用 0.15 mg·mL-1 的孔雀石绿药浴浸泡花鲈 1 h 后转移至水泥池中用淡水养殖,LMG 的浓度始终 高于 MG,养殖 2 544 h 后,背肌、鱼皮和肝脏中的 LMG 仍高于检出限。黄向荣,李小玲等 [7] 用不同浓度孔雀 石绿药浴人工繁养的鳜鱼幼鱼 2 h 后,转移至流水清 水中饲养,6 ~ 16 d,孔雀石绿基本代谢为隐性孔雀 石绿,而 MG 在 37 d,LMG 在 55 d 后的浓度低于判 定值 1 μg·kg-1。刘书贵,李丽春等 [8] 指出在使用过 MG 的鱼塘中养殖麦鲮鱼,在 2 年间,鱼肉肌肉都能检 出 MG 和 LMG,但第二年度的检出值远低于第一年度, 在阳性池塘中孔雀石绿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
孔雀石绿是一种含有三苯甲烷结构的化工染料, 化学名称为 N,N,N',N- 四甲基 -4,4’- 二氨基三苯甲烷, 孔雀石绿(MG)及其产物都有强残留毒性,隐性孔 雀石绿(LMG)更稳定,是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 毒性比孔雀石绿更强。孔雀石绿进入生物体内,经过 还原酶催化,会还原成隐性孔雀石绿,于是从动物体 内检出的多是隐性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在鳜鱼幼鱼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
孔雀石绿在鳜鱼幼鱼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黄向荣;李小玲;黄华伟;万译文;曾春芳;陈湘艺;肖维;李传武【摘要】Theartificial breedingSiniperca chuatsiParr, with body weight (1.30±0.05) g,body length (4.6±0.2) cm, were bathed for two hours malachite green solution with concentrations of 0.5, 1.0 and 2.0mg/L, and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cement pondsthat feedingby microflowingwater. During artificial cultivation perio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HLPC-MS) wa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residue of malachite green and its metabolite leucomalachite green inSiniperca chuatsiParr that by periodic sampling. 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malachite green accumulated inS. chuatsi reached the peak value when medicated bath for 80–100 min. Besides, the total amount of malachite gre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time reached 15 minutes after themedicated bath by micro flow feeding. In addition, the malachite green inS.chuatsi were basically metabolized into leucomalachite green when the time reached six to sixteen daysafter themedicated bath.Moreover, the residual quantity of malachite green and its metabolite leucomalachite green inS.chuatsi werelower than the decision value (1.0μg/kg) when the time reachedthirty-sevenandfifty-five days, respectively, after themedicated bath.At the same time,themetabolic rateof leucomalachite green inSiniperca chuatsiParr was obviously slower than that of malachite green.%用0.5、1.0和2.0 mg/L的孔雀石绿(MG)药浴人工繁养的鳜鱼(Siniperca chuatsi)幼鱼[(1.30±0.05)g、(4.6±0.2)cm ]2 h后,再转移至水泥池中微流水饲养,用HLPC-MS法跟踪监测鳜鱼幼鱼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量。
孔雀石绿在养殖水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孔雀石绿在养殖水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柯江波;胡鲲;曹海鹏;杨先乐【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4(045)012【摘要】【目的】掌握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消除规律,为其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养殖生态系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光照强度(1025、5320、12000 lx)、扰动强度(50、100、200 r/min)和p H(6.0、8.0、10.0)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残留与消除规律的影响。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底泥吸附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降低—回升—降低的变化趋势。
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是在光照强度12000 lx、扰动强度200 r/min、pH 8.0的条件下消除最快。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中残留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光照强度与扰动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底泥中残留量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p H变化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不同环境因子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消除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光照强度〉扰动强度〉p H,因此清除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孔雀石绿残留应从底泥入手,通过暴晒和翻耕等方法制造高光照强度、高扰动强度条件以加速底泥中孔雀石绿的降解。
【总页数】6页(P2274-2279)【作者】柯江波;胡鲲;曹海鹏;杨先乐【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8【相关文献】1.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中华绒螯蟹体中的消除规律2.孔雀石绿在养殖水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与底泥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残留4.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5.药浴条件下孔雀石绿及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万译文;黄向荣;李小玲;索纹纹;黄华伟【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年(卷),期】2015(42)6【摘要】为研究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各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将鳜鱼以5 mg/L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h后饲养于池塘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鳜鱼背肌、腹肌、内脏、腮、皮肤等5种组织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鳜鱼5种组织中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皮肤>内脏>鳃>腹肌>背肌,在皮肤组织中残留时间最长,在背肌、腹肌、内脏、腮、皮肤中分别于58、90、20、58 d和120 d时未被检出;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5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内脏>皮肤>背肌>腹肌>鳃,在皮肤组织中残留时间最长,在背肌、腹肌、内脏、腮、皮肤中分别于270、290、230、230 d和300 d时未被检出.试验期间平均水温为25.6℃,在此养殖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各组织中消除至少需要7680℃·d.【总页数】7页(P309-314,318)【作者】万译文;黄向荣;李小玲;索纹纹;黄华伟【作者单位】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湖南长沙410153;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53;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湖南长沙410153;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53;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53;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5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储藏条件下鳜鱼样品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的降解规律研究 [J], 黄向荣;万译文;李小玲;肖维;黄华伟2.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苗种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J], 田秀慧;于召强;陈玮;任传博;邹荣婕;张华威3.浸泡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组织中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J], 刘永涛;艾晓辉;索纹纹;杨秋红4.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情况研究 [J], 银旭红;谢世红;徐节华;欧阳敏;李彩刚5.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J], 尹怡;白野;刘书贵;戴晓欣;陈昆慈;单奇;郑光明;朱新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雀石绿
代谢规律杨贤庆【5】在罗非鱼肌肉中孔雀石绿残留规律的研究发现,大规格的罗非鱼体内MG和LMG代谢的速度较快,但在60d内依然有较多的残留,对比之下,小规格的罗非鱼大写较慢,肌肉中残留较多。盐度对药动力学的影响在不同的水产动物中其结果不一。通过对比不同盐度养殖的罗非鱼,同一时间咸淡水养殖罗非鱼肌肉中MG残留量要高于淡水养殖,而LMG的量恰恰相反,但总体相差不多。咸淡水养殖的罗非鱼MG代谢的时间比LMG的所需时间比淡水养殖的较长。
孔雀石绿
前言
孔雀石绿的基本性质
毒理作用
代谢途径
限量检测Biblioteka 式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的规模的扩大,养殖渔药泛滥的现象较严重。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 MG)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绿色的结晶体,化学名为四甲基代二氨基三苯甲烷,分子式为C23H25ClN2。孔雀石绿一种合成的工业染料,自1936年以来,许多国家就将其广泛用作水产养殖业中,作为杀虫剂和杀菌剂,用来杀灭体外寄生虫和鱼卵中的霉菌。以前在我国被用于欧洲鳗anguilla、甲鱼Trioyx sinesis、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罗非鱼Orechromis spp、鳜鱼Siniperca chuatsi鲢鱼Hypophthalmichehys molitrix等水霉病、小瓜虫病、聚索虫Zoothanminium病的防治、从1990年开始,国内外学者陆续研究发现,孔雀石绿及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 LMG)在鱼体内和环境中残留时间长,其化学官能团-三苯甲烷(triphenylmethane)被确证具有高毒、高残留、“三致”等毒副作用。鉴于此,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我国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化合物清单》中。但是,由于孔雀石绿的抗菌效果非常好,并且价格低廉、对其毒副作用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在水产养殖中仍有违规的情况。2005年6月5日在英国超市出售的鲑鱼体内检出孔雀石绿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在水生动物中发现其残留,并迅速做出反应。孔雀石绿继“苏丹红1号”之后成为食品安全中又一热点问题。
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尹怡;白野;刘书贵;戴晓欣;陈昆慈;单奇;郑光明;朱新平【期刊名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年(卷),期】2015(005)005【摘要】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食用含有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的饵料鱼后,其体内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的残留消除规律,以期为孔雀石绿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本实验模拟了自然养殖条件,对饲养于池塘网箱中的鳜连续投喂10d经1 mg/L MG溶液浸泡2 min后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投喂量为5% (m/m),于停药后0、6、12 h及l、3、6、10、15、20、30、40、50、70、90、120、150和180 d采集鳜肌肉样品,各采集点随机取6尾以上鳜,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鳜肌肉中MG和LMG的残留量.结果发现,阳性饵料鱼投喂结束后,鳜体内未检出MG,LMG残留浓度也较低,在0h鳜肌肉中LMG的浓度为8.62 μg/kg,随后缓慢降低,10 d时鳜肌肉中检测不到LMG.本研究表明,养殖过程中,阳性饵料鱼体内的MG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鳜,造成鳜体内LMG检出,建议执法部门对鳜的饵料鱼进行监控,以确保鳜的食用安全.【总页数】6页(P50-55)【作者】尹怡;白野;刘书贵;戴晓欣;陈昆慈;单奇;郑光明;朱新平【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51038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51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相关文献】1.浸泡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组织中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J], 刘永涛;艾晓辉;索纹纹;杨秋红2.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 [J], 万译文;黄向荣;李小玲;索纹纹;黄华伟3.模拟运输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J], 李丽春;刘书贵;尹怡;马丽莎;单奇;戴晓欣;郑光明4.药浴条件下孔雀石绿及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 [J], 刘书贵;白野;尹怡;朱新平;单奇;马丽莎;戴晓欣;郑光明5.阳性养殖环境中鳜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消除规律 [J], 李丽春; 刘书贵; 尹怡; 郑光明; 马丽莎; 谢文平; 戴晓欣; 单奇; 赵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水温下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外代谢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不同水温下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外代谢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盐酸氯苯胍(robenidine hydrochloride),作为一种抗原虫药,主要用于防治畜禽球虫病,添加于饲料中对治疗鸡、兔的急性、慢性球虫病均有较好的效果。
而在水产养殖中,盐酸氯苯胍是我国允许使用的国标渔药,主要用于治疗鱼类孢子虫病。
目前,关于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外代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首先建立了盐酸氯苯胍及其代谢产物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各组织中的检测方法,又研究了不同水温条件下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外的代谢特征,为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养殖中不同季节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并研究其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根据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确定休药期,防止药物在鱼体内残留,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到人体健康。
1.盐酸氯苯胍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鮰组织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在比较不同的提取剂、前处理方法和流动相对盐酸氯苯胍的回收率和色谱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斑点叉尾鮰体内各组织(血浆、肌肉、皮、鳃、肝脏、肾脏、脑和肠)中盐酸氯苯胍及其代谢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该方法以含1%甲酸的乙酸乙酯溶液作为提取剂,含0.1%甲酸的水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用无水硫酸镁去除乙酸乙酯和样品中的水份,正己烷除脂。
结果表明,盐酸氯苯胍及其代谢物的线性关系良好,R<sup>2</sup>均大于0.9990,样品基线走动平稳,峰形良好,无明显杂质峰影响;在各组织中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64.02%-114.17%,RSD范围为0.05%-10.80%,在该试验条件下,盐酸氯苯胍和对氯苯甲酸在斑点叉尾鮰各组织中的检测限皆为0.5μg/kg,定量限皆为1μg/kg,对氯苯甲酰氨基乙酸在各组织中的检测限为2.5μg/kg,定量限为5μg/kg。
可见该方法的回收率较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满足试验要求。
模拟运输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模拟运输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李丽春;刘书贵;尹怡;马丽莎;单奇;戴晓欣;郑光明【期刊名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年(卷),期】2016(6)6【摘要】在模拟运输条件下,分析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在鳜体内的代谢规律.将体重为(20 ±5)g的健康鳜放入100 μg/L MG药液中,分别药浴5 min、1d和2d后,于药浴后取样检测,发现鳜体内MG和LMG残留量随药浴时间增加而增加,药浴2d的鳜在药浴后90 d仍有MG和LMG残留.采用100、200和400 μg/LMG药浴2d后,鳜体内LMG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658.37、1 128.80和1 461.25 μg/kg,鳜体内LMG的富集量随药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00 μg/L MG溶液药浴下鳜体内MG和LM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4.39和42.69 d,表观分布容积Vd为21.55和0.98 L/kg,清除率CL分别为0.232和0.016 L/d,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81.05和49.43 d.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输条件下鳜体内MG和LMG消解较慢,易造成鳜中MG和LMG超标,建议加强鳜运输环节中MG的监管,确保鳜等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总页数】8页(P12-19)【作者】李丽春;刘书贵;尹怡;马丽莎;单奇;戴晓欣;郑光明【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相关文献】1.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 [J], 万译文;黄向荣;李小玲;索纹纹;黄华伟2.QuEChERS结合HPLC-MS-MS测定鲮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及消除规律 [J], 刘书贵;尹怡;李丽春;单奇;朱新平;马丽莎;戴晓欣;郑光明3.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J], 尹怡;白野;刘书贵;戴晓欣;陈昆慈;单奇;郑光明;朱新平4.药浴条件下孔雀石绿及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 [J], 刘书贵;白野;尹怡;朱新平;单奇;马丽莎;戴晓欣;郑光明5.阳性养殖环境中鳜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消除规律 [J], 李丽春; 刘书贵; 尹怡; 郑光明; 马丽莎; 谢文平; 戴晓欣; 单奇; 赵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及代谢规律研究
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及代谢规律研究邓薇;刘永涛;艾晓辉;陈孝煊;马兵;穆迎春【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0(040)006【摘要】(21±1)℃水温条件下,研究了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血浆中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3.952660(e-0.027279t-e-0.127279t),吸收半衰期(T1/2kα)为5.4469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25.4093 h,达峰时间(Tp)为15.4045 h,达峰浓度(Cmax)为20.3985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2.5763(mg/kg)/(mg/L).肌肉、肝、肾中吸收半衰期(T1/2kα)分别为3.5582、4.1884、5.4397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50.8081、23.3504、23.7242 h,达峰时间(Tp)为14.6766、12.6524、14.9967 h,达峰浓度(Cmax)为7.6449、22.9249、40.6047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8.5657、2.3970、1.2712(mg/kg)/(mg/L).结果表明:药物在体内吸收迅速,药物浓度较高,分布广泛,消除较为缓慢.以80 mg/kg剂量混饲口灌3 d后,各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总体呈现肾脏>肝脏>肌肉.停止灌药后第5天肌肉中及第7天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我国(2008)卫生部公布的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和欧盟对中国进口产品设定了三聚氰胺的最大残留限2.5 mg/kg.【总页数】7页(P33-39)【作者】邓薇;刘永涛;艾晓辉;陈孝煊;马兵;穆迎春【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相关文献】1.网箱养殖条件下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组织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J], 刘永涛;艾晓辉;索纹纹;余少梅;陈建武2.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鲴)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J], 丁俊仁;艾晓辉;汪开毓;刘永涛;袁科平;袁丹宁3.猪鸡体内三聚氰胺残留与代谢规律研究 [J], 孙泽祥;杨挺;鲍伟华;黄绍棠;余晓华;张黎霞;徐震宇;姜柏芳;吕燕;陈杰4.不同水温下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J], 丁俊仁;汪开毓;艾晓辉;刘永涛;袁科平;袁丹宁5.喹烯酮在建鲤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J], 刘永涛;郭东方;杨莉;杨红;袁科平;艾晓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 国水产科 学研 究院 长 江水产研 究所 农 业部 淡水 鱼类种 质监 督检 验测试 中心 ,武汉 4 3 0 2 2 3 ;
2 .中国水 产科 学研 究 院 ,北京
2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f o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 0 0 1 4 1 ,C h i n a ;
3 . C o l l e g e f o F i s h e r i e s ,H u a z h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m i t y ,Wu h a n 4 3 0 0 7 0,C h i n a )
S UO We n — we n , f.LV S i y a ng ,
( 1 .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 F r e s h w a t e r F i s h G e r m p l a s m Q u a l i t y S u p e r v i s i o n a n d T e s t i n g C e n t e r ,Mi n i s t r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u h a n 4 3 0 2 2 3 ,C h i n a ;
1 0 0 1 4 1 ;3 .华 中农 业 大 学水产 学 院,武汉
4 3 0 0 7 0 )
摘要 :研究 了以全池泼 洒的投药方式 ,孔雀石绿 ( MG) ( 池 塘 中 MG的理 论浓度 为 1 m g / L ) 及其 主要代谢 物隐性
孑 L 雀石绿 ( L MG) 在斑点又尾鲴 ( I e t a l u r u s p u n e t a u s ) 肌 肉和皮肤 以及 养殖水体 和底 泥 中的残 留消除规 律。采用高效 液相色谱 串联 质谱 法( H P L C — MS / MS ) 分析 MG及其代谢 物 L MG在斑 点叉尾鲴体 内及环境 中的浓度水平 。结果显 示 :肌肉 、皮肤 中 M G于用药后第 1 天最高浓度分别 为 :( 4 2 . 7 7± 5 . 2 6 ) k g和( 6 . 3 6± 0 . 1 1 ) k g ,消除半衰 期 T 分别为 5 7 . 7 6 d 、3 1 . 5 1 d ;皮肤 和肌 肉中 L MG分别在用药后第 3天和第 1 天达到最高 ( 5 0 2 . 2 7± 2 0 . 4 3 ) k g 和( 1 2 5 . 2 6±1 2 . 7 6 ) k g ,消除半衰期 r , 分别 为 3 3 . 0 1 d 、3 8 . 5 1 d 。这 表明 MG在斑点叉尾鲴体 内会 迅速转 化为 L MG,且 L MG残 留在皮肤 中的浓度大 于肌 肉中 的浓度 。养殖环境底 泥 中同时存在 M G和 L MG,以 L M G为 主 ,并且 L MG呈现蓄积 的趋势 ,在 第 3 6 0天出现最高浓度 ( 5 . 9 2±1 . 2 3 ) k g ;水体 中 M G最高浓度 出现在第 1 天 ,为( 4 6 . 4 4±7 . 3 9 ) g / L,随后 急剧降至 1 g / L左右 ,水体中几乎不存在 L MG。 关 键词 :斑点叉尾鲴 ( I e t a l u r sp n u n e t a u s ) ;孔雀石绿 ( MG ) ;养殖环境 ;消除 ;残留
中 图 分 类 号 :¥ 9 4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6 9 0 7 一 ( 2 0 1 3 ) 0 5 - 0 0 4 3 — 0 7
El i mi n a t i o n r ul e s o f ma l a c hi t e g r e e n a n d i t s me t a bo l i t e i n Le t a l u r u s pu ne t a us a nd a q u a c ul t ur e e n v i r o n me n t Y A N G Q i u — h o n g ,L I U Y o n g - t a o ,A I X i a o — h u i ,WA N G Q u n ,S O N G Y i ,
第4 3卷
Vo 1 . 4 3
第 5期
No . 5
淡
水
渔
业
2 0 1 3年 9月
Sபைடு நூலகம் p. 2 01 3
F r e s h wa t e r Fi s he r i e s
孔雀 石 绿 及 其代 谢 物 在 斑 点 叉尾鲴 体 内及
养 殖 环 境 中 的 消 解 规 律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s i d u a l a n d e l i m i n a t i o n r u l e s o f m a l a c h i t e g r e e n( MG) a n d i t s m a i n m e t a b o l i t e 1 e u c o m  ̄ a e h i t e g r e e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