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
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PPT课件
3、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 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 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早期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 题,因为在那个时代, 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 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2、效用的内涵与测量
(1)效用的内涵:人从物品(或劳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 足。
(2)效用的测量: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的内涵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 总效用曲线 那么,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如何购买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呢? 消费者收入的分配与边际效用均等:消费者花费每一单位货币
所买进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4)序数效用 序数效用:不同物品效用水平的高低 无差异列表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线(消费可能线) 消费者均衡 价格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
3、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得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愿意 支付的价格与他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 的价格间的差额
三、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2)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 基础,建立福利概念
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 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 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 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 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 济政策方案(公共选择)
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1)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能不能自动带来社会
福利的最大化? (2)社会公共福利如何实现最优选择 价值问题 选择机制问题 投票机制问题 决策信息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 富总量的扩大,而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人们的 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 一种理论或分析框架,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福 利经济学就应运而生。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将伦理学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以效用或者功用(Utility)理论为出发点,探讨福利最大化问题;旧福利经济学以阿瑟·庇古为代表;新福利经济学以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基础;两者共同关注的主题:(1)福利的界定;(2)效用的定义;通常与公共选择理论联系在一起;一、福利和效用的内涵和基本概念1、福利的经济学内涵(1)个人福利“福利”指的是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包括收入获得与心理满足两个方面;“个人福利”指的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是正负效用之和;个人福利最大化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是个人主观效用之和,由个人消费满足及其工作损耗两方面构成,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零和关系;通过度量个人偏好来测量个人福利,有两种方法:序数法和基数法;(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代表的是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测量方法:个人的福利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2、效用的内涵与测量(1)内涵“效用”指的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其经济学内涵就是人(消费者)在从物品与服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则效用越大;通常与“幸福”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幸福=效用/欲望;(2)测量基数法:其基本论点有二:一是效用可以赋值测量;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可以比较;基于此,所采用的效用测量方法为计量加总法;序数法: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进行排序;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反映出不同人在既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组合(消费偏好)。
3、消费者剩余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并成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者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其度量方法为:通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价格与实际支付的货币价格之间的落差来实现;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1、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每个人都是其利益的最后决定者,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古典经济学认为,如果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也就自然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总是存在冲突;2、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作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好的社会选择不仅需要建立在民主制度基础之上,而且也需要在资源配置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社会选择机制将会影响集体或群体福利,在整合不同个体偏好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最优;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1、福利最大化多重含义:本质上涉及福利内涵以及资源配置方式;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就属于“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即无法在不降低一个人或者更多人效用的前提下,无法提高一个人或者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1、道德哲学起源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属于道德哲学范畴;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经济问题;19世纪流行的社会思潮——功利主义——也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哲学判断基础;2、早期经济学的影响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巨大影响;二、庇古(A.C. Pigou)的福利经济思想及其发展1、庇古和他的福利经济学思想(1)作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创造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诞生;(2)主要内容包括:对福利的分类——社会福利vs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决定社会福利,前者无法计量,而后者可以计量;主张以基数效用法来计量个人福利,主要是通过单位商品价格来计量;经济福利等同于国民收入;坚持正义原则,强调收入均等化;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以使国民收入最大化;(3)庇古学派社会福利函数: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福利经济学形成;罗宾斯对庇古的批判;分类性而非分析性;重目的轻手段;基数法而非序数法;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一、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发展1、背景对庇古基数效用法与人际效用可比性的质疑;罗宾斯提供了福利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新定位;“帕累托改进”的推进:使某些人得以改善而不让任何人情况恶化;2、希克斯的贡献1972年和肯尼思·阿罗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34年发展出帕累托经济学或新福利经济学;即“希克斯—艾伦革命”;1937年将IS-LM曲线引入宏观经济学;1939年推广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3、柏格森的贡献1938年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即“柏格森-萨缪尔森函数”;将社会福利函数的建构作为一种对不同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排序方法;提出经济变动的“效率效应”与“公平效应”之间的区别;4、勒纳的贡献1932年率先采用“社会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5、西托夫斯基的贡献对福利经济学和经济“进步”的福利含义的关注;“西斯夫斯基双重检验”修补了传统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的处理方法;“共同体无差异曲线”澄清了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检验了竞争有效率与垄断无效率的限制性条件;6、保罗·萨缪尔森的贡献1938年的《福利主义经济学与国际贸易》;1943年的《对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说明》;特点:不同意罗宾斯的关于经济学应该排除价值判断的说法,坚信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7、新福利经济学的特色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和旧福利经济学强调经济(或物质)福利不同,新福利经济学主张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新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标准及其与之相关的边际条件得到普遍使用;8、新福利经济学的改进使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发展了“最适度原理”;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突出了福利的主观和相对色彩;二、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1、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因为其在福利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贡献,1972年和希克斯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51年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中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进而不可能得出包括经济社会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所谓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围绕阿罗定理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社会选择理论发展起来了——如何把有差异的个人偏好汇集成一个最终的社会偏好,这就是社会选择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否有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满足不同的价值判断;以多数选择的表决规则为例: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指的是社会在收入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方向上的协议,但是,如何实现这一协议至关重要,为此他提出了“宪制函数”;2、阿玛蒂亚·森的贡献向功利主义和基数效用论回归;阿罗不可能定理之适用条件:投票式的集体选择;阿罗不可能定理之原因:序数效用规则无法揭示人际效用比较信息,因为人际效用具有不可比性;为此,需向功利主义和基数效用论回归;1970年在“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一文中提出“森不可能定理”;其核心是以序数效用为基础的帕累托准则和帕累托所主张的自由主义原则相互冲突,因为帕累托最优假设并没有为个人空间提供保护,而这和穆勒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相悖,但是,从现实道德准则出发,这两个准则都是正确的,故,唯一出问题的地方就在于新福利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即序数效用论;森在《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中关注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的目标与社会成员的偏好与意向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即社会选择和公共政策判断对社会成员偏好的依赖关系;一方面集体选择规则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的偏好结构,另一方面个体偏好以依赖于社会特性;为此,要分析社会选择顺序必须理解个人偏好的关系;但是,在构建个人偏好函数时,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贫困与饥荒》;1981年出版了《贫困与饥饿:关于权利和剥夺的论文》;饥荒之原因并非食物短缺,而是人们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只有从权利体系来理解贫困与饥荒才能把握问题之实质;森认为,贫困在本质上就是不平等,或所谓的“相对剥夺”;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1987年出版《伦理学与经济学》;将伦理学议题重新带入主流经济学之中,并对经济行为与道德、经济学与道德哲学以及自由与结果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1999年出版《作为自由的发展》;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一、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1、通过社会计划在不同人群的利益之间实现均衡;2、政策推行过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实现公平;3、对集体决策进行必要的评估;二、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3、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三、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的影响2、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
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
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导言:社会福利是指通过社会政策和措施,为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物质和非物质的基本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福利思想是指各种关于社会福利政策和实践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本课程将介绍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社会福利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一章:社会福利思想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从古代国家提供帮助的慈善机构,到基督教的慈善观念和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
2.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从西方福利国家模型的出现,到亨利·乔治、托尔斯泰、比斯马克等人对社会福利的理解和倡导。
3. 社会福利在不同国家的实践:英国福利国家模型、北欧社会民主模型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实践。
第二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1. 全面性:社会福利是综合的,需要涵盖人们的物质、精神、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2. 公平性:社会福利政策要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社会不平等。
3. 可持续性:社会福利政策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避免对财政造成过大负担。
4. 参与性: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应该鼓励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确保社会福利的公共性和透明性。
第三章:社会福利的实践与政策1. 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政策的建设和改革。
2.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福利政策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提供。
3. 健康保障:社会福利政策应该确保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4. 社会福利与就业:社会福利政策应该促进就业机会的提供,减少社会贫困和失业风险。
5. 社会福利与环境:社会福利政策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挑战与未来发展1. 社会福利的财政挑战:社会福利政策的提供需要财政支持,如何平衡福利政策和财政可行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2. 全球化和社会福利:全球化使得社会福利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国际合作和社会互助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12.1
Company
LOGO
英国政府对《济贫法》修改、补充和完善: 《吉尔伯特法》和《斯品汉姆兰条例》
四、新《济贫法》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规定:济贫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的地方税,济贫事务仍由地方和教区共同 负责。停止发放院外救济,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和贫民习艺所。
对《济贫法》的评价 以立法形式将社会福利制度化,规定了政府在济贫事业中的责任和主导作用; 通过征税救济贫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强调救济对象要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 规定了家人亲属有救济贫困家庭成员的责任。
7.殖民地理论:限制殖民地的生产和对外贸易,使它成为对宗 主国的补充;鼓励和津贴造船事业,并对本国船舶运输商品实 行低税政策等。
第三节 资本主义早期的济贫思想及其制度
1349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劳工法》,目的是为了解 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却为以后的济贫 法案提供参照范本。
对劳动力的使用与安排进行统筹调控, 提出了有工作能力的乞丐的概念,提 出了福利思想重要原则,即福利资源 的有限性和有效利用。
二、圈地运动和贫民激增
视频播放—《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旧《济贫法》
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旧《济贫 法》,内容:贫民救济由地方教区举办,教区 每周向地主和房产所有者征济贫税,每一教区 设立监察员若干,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批判和反对:亚当· 斯密主张放任经济,反对包 括济贫在内的一切公共救助; 马尔萨斯认为政府济贫鼓励了生育。
2.千年天国的建立,要通过政治 革命才能建立。 宗教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而是要推翻现存制度,让人民 起来消灭压迫者。
课程作业—《福利经济学》综合练习
(完整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绪论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一:社会福利的概念:1.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
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2.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3.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4.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详见P3)二:社会福利制度: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2.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1)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2)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3.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4.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1.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2.社会福利体系:(1)广义的社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安全体系) (2)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指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福利政策和服务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金制度、教育补助、住房保障等。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支持,辅助弱势群体,并提供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是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是指为了实现平等和公平的社会秩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中,社会正义是实现福利平等的指导原则,即通过提供福利和服务,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并提供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公共品。
社会正义准则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通过社会福利的提供,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家庭的幸福。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是指个人通过履行社会义务和接受政府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以换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社会契约的理念强调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责任,个人应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政府则应该履行提供公共服务和福利的责任。
通过社会契约制度,可以平衡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并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管理。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福利的增进。
政府还应该建立福利机构和组织,为人民提供福利服务,例如医疗和教育。
政府的责任是确保福利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保障人民的权益,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
政府需要解决如何提高财政收入和控制开支的问题,以保证福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福利政策的滥用和不公平现象也需要解决。
政府需要确保福利的合理分配,避免福利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最后,福利政策对个人的依赖和自主能力的削弱也需要关注。
政府应该通过培养个人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减少对福利的依赖,鼓励个人的自主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 不平等
自由主义对福利的三个主张:
–
– –
以自由市场扮演主要福利提供者的角色 重新界定国家的角色 保持社会既有的秩序
自由主义对福利国家的理解与分析
– –
主要认为福利国家为一个错误; 从人们错误理解个人和社会特性的角度出发, 着重分析和讨论其对经济、社会及政治破坏的 背后原因。
《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激进革命思想的缓和
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起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其实现方式之间的张 力带来修正主义思潮。 欧洲民主进程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主张提供了 支持。
第二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思想
社会民主主义对福利国家的理解与分析
–
福利国家有六项功能:
三、社会政策的实质: 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四、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四、社会政策的主体
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政府、市场(企业)、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家庭四 位一体
五、社会政策的对象
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一般性对象:社会中的普通民众; 特殊性对象: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 普遍性福利模式 选择性福利模式
六、社会政策的资源 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资金性资源; 非资金性资源 七、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具体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即政府的社会政 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传递到受益 者。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第三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学术思想
研究概述
三、研究特点 1,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 急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中国将西方社会保障经验作为研究的重点。 但是,这必然削弱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2,城镇社会保障为重点 实践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间极不平衡。在研究领域,以城镇社保为研究 对象的成果远多于农村社保为对象的成果。 新农合、农村低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施行和试点使得农村研究 变热。 3,自主性和本土性增强 从研究立场看,大致经历了“引进”到“本土构建”的历程。“从他性走向 自性”(景天魁,2008)是其重要特征。 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不断形成和完善。
四、模式选择 底线公平: • 以底线公平为理念,保障基本需求 • 分层体系的制度,包括基础性福利制度和非基础性福利制度 • “刚柔并济”,强调政府的不可推卸责任和其他福利责任主体的参与 • 水平适中,非福利最小化,亦非福利最大化 • “雪中送炭”,强调弱者优先和底线福利优先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模式
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结合”,是由中国首创的 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包括 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统 在中国社会福利发展 筹账户基金来源于用人单 实践中,有的观点已 城乡社保体制多元化, 位,个人账户基金来源于 被采纳转化为政策, 农村以家庭和社区为 个人缴纳,分别核算,互 有的则需要进一步接 主,城市以社会保险 不挤占,集中了完全积累 受实践的检验,但都 制度为主;参与主体 制和现收现付制的长处, 丰富了当代中国的社 多元化,鼓励地方、 被政府采纳和实践:1997 会福利思想 企业、个人兴办社会 多元协调 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 保障事业;筹资多元 险制度和1998年的城镇职 化,国家协调现收现 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家庭保障为基础;社 付、半积累制和积累 美日等国的社会保障 会保险为重点;地区、 制等不同模式 模式,覆盖全体劳动 行业、企业相互补充; 者;一体化制度;多 兼顾地区差别;社会 混合型 制度实施现 层次保障;国家、集 现实-理性 化和社区化并重;官 保险型 实性和价值 体、个人三方筹资; 模式 方和民营结合;追求 合理性 统一管理,管理和经 公平;尊重国情;混 办分离 合筹资等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制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Ifare ThoUght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后置课:无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主讲教师:黄斌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课程概述: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
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
第三章 社会福利理论基础
第三章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幻灯片 2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理论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和外延 (一)公平与效率的定义 1、公平: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是横向公平,即对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同等待遇,
经济学上的含义;第二是纵向公平,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差别待遇,抑制经济地 位高的人而照顾经济地位低的人,伦理学上的含义。 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 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 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 公平。
幻灯片 7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理论 二、公平与效率在社会福利中的相互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基本矛盾 观点二: 主张公平优先。他们认为,应将公平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如果听任市场机制发
挥作用,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要求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因为, 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收入差距过大或两极分化是最不平等的,效率不是来自公平而是来自 不公平,市场竞争中的效率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幻灯片 5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理论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和外延 (二)公平的主要内容 1、权利公平: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权利; 2、机会公平: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
3、结果公平:获得的最终结果是公平的。 (三)两种公平形势 1、横向公平:人人得到相同的分配效率 2、纵向公平:人人得到相同的分配结果。
幻灯片 4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理论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和外延 2、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
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产出或收益指的是 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 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笔记(学生版)
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总结五个核心问题1.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2.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3.社会福利的内涵、类型、特征、功能及影响因素。
4.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5.中国社会工作产生过程及其发展道路。
1.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福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推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了与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土壤。
社会福利制度在理念、结构、规模和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社会福利制度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制度建构中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
社会工作是社会变迁与社会政策改革的推动者。
2.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起源于宗教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潮,主要形成于中世纪以来的以来的宗教救济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慈善实践。
(2)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
(3)20世纪40年代,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观将贫困看作是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失败和品德缺陷,贫困救助是一种道德上的拯救措施。
(3)在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的主要价值观受到民主社会中社会权利、平等、正义、民主、父爱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和改革,新自由主义等哲学思想对社会福利服务的管理和实践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日益增强。
注重效率、强调自由、选择性、成本控制和个人责任等成为主导性的原则。
社会工作实践的方向与服务模式从以需要与权利为中心转向以自由与效率为中心。
社会工作社会福利思想章节知识点整理
④提倡一种共同劳动的社会。
(2)强调科学研究、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a.普及国民教育并且从儿童抓起
b.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工作时间:不超过4h/d
*三大原则: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除老弱病残)、平等分配生活必需品
二、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代表著作:《论西班牙君主国》、《胜利的无神论者》、《太阳城》等
2.康帕内拉的社会福利思想内容:
世间的一切都遵循着“实物的自然法则”,周而复始地运行着,不断回复到它的“原初状态”
(1)公有制,实行按需分配和和谐的社会分工
①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家庭——公有制+公妻制
②提倡按需分配—由太阳城中的“公职人员”进行分配——人们可以从“公社”获取所需
孔子的大同社会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汉堡制+慈善组织会社(志愿服务部门的兴起)
2.福利国家阶段
福利国家:是指一种理想的福利提供模式,国家承担了为其市民提供综合和普遍福利的责任,也就是福利国家接管以前由家庭、宗教机构、志愿组织或私营部门所承担的为全体人口提供保护之责任的国家。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一)梅叶的空想社会福利思想
①代表著作《遗书》从本质上剖析谴责当时的阶级社会及其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通过革命取得自由平等。
②对宗教神学开展批判。——宗教神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③提出革命的主张。
④提出公有制社会。——公社是社会基层组织:财产、劳动、人与人的关系、公社与公社的关系、公社的管理者角色
②私有制是财产和地位不平等的起因,也是一切罪恶的基本原因(个别社会成员+公务人员)——人性是怎样的?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教学目的:明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与效用;个人利益和社会选择;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掌握旧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
教学重点: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难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最能体现经济学这门学科自身历史特性和学科发展轨迹的分支学科。
同一般把经济学理解为工程学科性质的应用科学不同,福利经济学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不仅关心“是什么”等一类问题,也同样关心“应该如何”等此类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利经济学和传统的道德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从本质上说,将福利经济学仅仅视为强调技术分析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把它理解为纯粹的研究人们幸福或快乐的经济原因的科学是不足取的。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
无论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
与一般的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下面反应。
福利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同时,福利具有某种相对性,在资源有限或分配规则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的福利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种挫败或剥夺。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案(教学文件全)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7 月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最新《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绪论★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属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
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
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
2、社会福利
• 可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 体福利的总和。但因不同社会里文化和价值 观念等都存在差异,不容易答。 • 社会福利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 足之和,它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 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 • 社会福利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也 受政治制度的制约。 • 社会福利的测量:经济学家采用个人的福利 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来描述社会福利函数
(三)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领域消费者行为理论 的一个关键概念。 • "消费者剩余"本质是心理感觉,是一个心 理学概念,其意义离不开心理的满足和评 价。幸福与效用密不可分。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 (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 • 亚当·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个体 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体的目标实现, 则社会利益也就自然达到最大化。然而,在一个 社会里,人的利己行为会受到约束,而基于社会 团体的利他行为总是在道德上加以肯定推崇。...... • 古典经济学看来,个人追求自我利益,为自身的 利益着想并不是恶,但个人必须考虑到他与社会 之间的连带关系。......使个人的幸福服从于如此 广泛地为人所看中的整体的幸福。
三、社会福利函数
• 1、社会福利函数 • 社会福利函数可表示为: • W=W(U1,U2,„„Un), • 其中W表示社会福利,U1表示第一个人的效 用水平指标,U2表示第二个人的效用水平 指标,Un表示第N个人的效用水平指标
• 2、社会福利最大化 • 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 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国家要充 分保证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从个人偏好次 序中推导出社会偏好次序,从而制定最优社会 位置。★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实现社会福利 最大化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再分 配政策,而是随意解释的一种再分配政策。 •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1至3章考点汇总、考题透视)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背诵内容和落后的记忆力之间的矛盾。
(简答)简述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什么?)福利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
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
(多选、重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制度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
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这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多选、简答)六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组织形式——主要功能——社会福利功能)亲属——家庭——繁衍后代、社会化、保护、情感支持——抚养、家庭间的经济支持。
宗教——教会——精神感悟、培养信仰——宗教性质的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慈善救济。
工作单位——行政的、商业的办公室、工厂、农场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管理等——职业福利。
市场——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金钱和实物的交换——商业化的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
互助机构——邻里、支持群体志愿机构——互助、慈善——自助及自愿服务、非营利性社会服务。
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统筹资源的筹集和分配——消除贫困、经济保障、医疗、教育、社会服务。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第一、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第二、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第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第四、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
• 在实际生活中,通常发生的是一些人境况 的改善同时伴随着另一些人境况的恶化, 此时社会福利的变化并不总是符合预期的 标准。 • 基于帕累托最优概念,传统福利经济学中 提出两大基本定理,即福利经济学的第一 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
• 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在特定条件下,市 场经济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帕 累托效率)配置。 • 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在特定条件下,如 果从恰当的资源分配开始,市场经济可以取 得每一个帕累托最优。 • 定理假设市场可以完全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而政府的干预是十分 有限的
• (2)希克斯补偿原则 • 变革经常发生,第一次变革的受益者 可能就是下次变革的受损者,第一次变革 的受损者可能就是下次变革的受益者,所 以既不需要虚拟的补偿,也不要真实的补 偿,只要每次社会变革都能够提高社会效 率,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这样的变革就 应该值得肯定。 • 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理论
一、福利与效用的基本内涵
• 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 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 带来的种种好处。 • “社会福利”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 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 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 •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满足,它被经 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 水平。(效用经常和消费者偏好概念联系) • 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概念, 试图解释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 现的利益均衡。
边沁对个人利益和利己行为的论述
•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将个人利 益置于共同利益的背景下来加以讨论。他 说:“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 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当一个事物倾向于 增大一个人的快乐利益,或为了这个人的 利益。(就整个共同体而言),当一项行 动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少这一 幸福的倾向时,它就可以说是符合功利原 理,或简言之,符合功利。”
社会选择的机制问题
• 从不同个体的偏好出发,最后实现社会的 最优,是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 题。然而就社会选择两种机制的制度安排 来说,有很多问题都要将在不同方面对福 利结果产生影响。 • 在公共政策领域,一个主要针对下层社会 福利的政策方案很可能得不到中上层社会 中的选民的支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利益 和处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三、社会福利函数
• 1、社会福利函数 • 社会福利函数可表示为: • W=W(U1,U2,„„Un), • 其中W表示社会福利,U1表示第一个人的效 用水平指标,U2表示第二个人的效用水平 指标,Un表示第N个人的效用水平指标
• 2、社会福利最大化 • 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 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国家要充 分保证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从个人偏好次 序中推导出社会偏好次序,从而制定最优社会 位置。★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实现社会福利 最大化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再分 配政策,而是随意解释的一种再分配政策。 •
2、社会福利
• 可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 体福利的总和。但因不同社会里文化和价值 观念等都存在差异,不容易答。 • 社会福利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 足之和,它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 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 • 社会福利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也 受政治制度的制约。 • 社会福利的测量:经济学家采用个人的福利 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来描述社会福利函数
四、阿罗“不可能定理”
• 社会福利函数:可以从众多的个人偏好次 序排列中推导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从 而确定社会福利最大化方案。 • 阿罗的观点就是:不可能通过个人偏好次 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
• 假设有A、B、C三种方案,如果A大于B,而 B又大于C,则我们会认为A与C比较时,必 然是A胜出。阿罗把这种一贯性称为递移性。 • 在递移性原则和非专制政体下,可从个人 的偏好次序形成社会偏好次序,如在上述A、 B、C三个方案中,社会偏好次序就是第一, A;第二,B;第三,C。
• 3、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 当私人边际净产值等于社会边际净产值时, 社会资源会达到最优配置状态,社会经济 福利会增加。 • 私人边际净产值:私营企业每增加一单位 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净产值。 • 社会边际净产值:社会每增加一单位生产 要素所带来的净产值。
• 货币边际效用递减: • 任何穷人手中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增加的 原因,倘若从任何观点都没有导致国民收 入总量的减少,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的 福利。 • 国民收入转移的手段:自愿转移;强制转 移 • 向穷人提供转移的方法:直接转移;间接 转移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观点
主要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的影响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 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最能体现经济学 这门学科自身历史特性和学科发展轨迹的分支学 科。它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学与技术分析 应用相结合的学科。 • 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 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分为旧福 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前者为英国经济学家 阿瑟· 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后者以美 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 二者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福利的界定,效 用的定义。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 (一)福利最大化
• 在福利经济学里,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
大值,也就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 • 功利主义经济学,福利最大化意味着最大多数人 的幸福,也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选择。 • 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体系里,福利最大化是 指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 • 在新福利经济学体系里,福利最大化则意味着在 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福利最大化相关问题
• 福利最大化目标在本质上涉及福利的内涵 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通常遇到的一个挑 战性问题是效率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没有损 害社会的公平。 • 对许多政府决策者来说,克服市场体制的 缺陷从而获得福利最大化是当前公共经济 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二)帕累托最优
• 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 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 就被增进了。 • 根据这一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 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 水平,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 • 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 到了“帕累托最优”。 •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不仅同资源配置紧密联系地一 起,也同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冲突息息相关。
(二)社会利益
• 经济学无法同政策(或政治)过程保持分离,在 治理经济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时选择的对策,是福 利经济学考虑的问题。就经济过程所采取的决策 或选择,在民主制度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市场, 就政法过程而言采取的决策则是投票 •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 的社会选择形式。社会选择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 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 候它是政治过程(投票、选举)的结果。 • 好的社会选择不仅需要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同 时也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实现效率和平等 的均衡关系。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选择一 般必须确定制度安排的优先性。
• 个人福利的最优值取决于私人物品消费者 剩余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优值取决于 公共物品消费者剩余值的最大化。前者主 要受个人的效用评价影响,后者更多受政 治过程影响。
• 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 幸福感或满足感;而对一个社会而说,福利最大 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 最理想状态。
第二节 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
• • • • • • • 阿瑟·西塞尔·疪古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福利经济学》 概念:广义的社会福利 狭义的社会福利——经济福利
疪古的社会福利思想
• 1、基数效用论 • 一种用计量办法比较效用的办法,被称为 基数效用论。 • 2、边际效用论与国民收入转移 • 国民收入的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也就 越大 • 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 就越大
第二节: 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帕累托最优
• • • • • • 帕累托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新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教程》 1、序数效用论 效用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表示 水平高低的序数词来衡量。
二、福利补偿的原则
• 1、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 • (1)卡尔多补偿原则:若改革后,受益者 对受损者进行补偿之后,受益者的手里仍 有剩余,社会福利就得到了提高,这样的 政策改革就应该得到肯定;假如受益者补 偿受损者之后他自己的利益下降了,那这 样社会福利就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改革 就不能得到赞同。
• 2、西托夫斯基的补偿原则 • 检验福利的标准不仅要考察每个人在变革 后要比变革前好(正向检验),还要考查 从变革后回到变革前是否比变革后好(逆 向检验),只有当一项变革增进了社会福 利,而且再回到变革以前不会让人们的福 利有所增加,这样的变革才是可取的。 • 西托夫斯基的补偿原则是双重标准检验原 则。
政策
A B
甲
乙
丙
第一选择 第三选择 第二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一选择 第三选择
C
第三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一选择
• A与B相比:A2票,B1票,A优于B
• B与C相比:B2票,C1票,B优于C • 按照递移性原则,A优于C • 但A与C比较,A1票,C2票,C优于A,产生无递移 性
阿罗不可能定理(投票悖论)
(三)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领域消费者行为理论 的一个关键概念。 • "消费者剩余"本质是心理感觉,是一个心 理学概念,其意义离不开心理的满足和评 价。幸福与效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