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尝试
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
学习方式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手段。
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感受,认知,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我们就要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参与就是指学生参与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体,改变当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
我们传统,落后,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以来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实验。
从讲台走下来,到学生当中去,对学生传授知识要变灌为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分析、创造。
也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从一个接受者变为创造者,主动参与学习,能够制造和解决问题。
这样就彰显了学生个体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学生的身心就会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
避免老师一言堂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习环境沉闷,使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灵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就真正理解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去思考,动手去做,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第二、在学生感受,认知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态度。
1.让学生动手去做。
改变学生时松时紧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就是为了分数的意识。
这是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又被称作“Handson”。
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1、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
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
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到的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当然,培养兴趣是一见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习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改变,考核形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变化等多方面去思考,去努力。
(2)要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因是改变的根本。
光有兴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他才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给学生讲明学习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同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增强责任感,让这种责任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3、要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
其实,每个学生都存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只不过是被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压抑或扼杀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如何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思维为主题,以理解过程为主体;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这样,必将会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促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来说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
我在教《航天飞机》这个课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生:老师,我学习了这个课,懂得了一些相关航天飞机的知识。
可我觉得理解得太少,我还想问问:航天飞机除了课文上说的,它还有哪些用途?师: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们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吗?生:(齐答)想!师:那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航天飞机,明天大家一起交流。
好不好?生:好!(全班欢呼雀跃)第二天,同学们有的上网搜集我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的相关报道,有的在课外书里寻找航天飞机的一些资料,还有的制作了精美的手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讲得有声有色,在更深刻理解航天领域知识的同时,增强各自的爱国情谊。
又例如:在即将学习完《三袋麦子》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呢?生:我欣赏小猴子的做法,因为小猴子很聪明,能将一袋麦子变成一堆麦子。
如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粗浅的阐述。
1.教师教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只是启发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同时教师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比如,我们在教授人教版八上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时,以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奶昔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边动手边学习英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非常好,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制作食物,锻炼了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喜悦和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学生们制作好的奶昔会互相分享,这其中也能体验快乐和充分的感受同学情谊。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有精雕细刻的教学方法;要有高水平传授技能;要有诚实谦虚的教学作风;要精心备课、讲课、辅导、批改每一本作业;要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要有足够的教育耐心;要以鞭策、扶掖的态度帮助学生;要以微笑面对学生;要具备流利的交际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要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讨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讨临高县龙波中学石晓峰【摘要】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旨在改变过去强带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历史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教师如何把握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实质,积极主动地转变“教”的观念和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开发和利用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自觉践行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转变“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
本文就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特点。
教师应着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潜力的挖掘,以及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呢?(一)、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就难以主动学习。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从传统教学到创新式教育转变。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以人为本”、“知识改变命运”等思想观念。
作为教英语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成为合格人才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多样地课堂活动及师生互动,这有利于学生全面身心发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英语;学习方式引言: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发展,新课改也逐渐实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
因此转变传统式课堂模式对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来进行授课活动的开展;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这一单向沟通形式,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1.1 变革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很多要求。
目前,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
这种传统教育方法虽然也能够激发小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但它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方面的人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对知识理解不深。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式教育模式。
这种课堂形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能调动起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地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给同学们,并加以复习巩固记忆笔记中所存在着错误部分内容。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改革和创新,一个解决发展的障碍,一个解决发展的动力,总而言之都是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如此,生活如此,教育亦如此。
在新课标下的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
如何实现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还得做好下面几点:一、正确理解有关学习方式的概念1、关于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成为学习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听觉通道(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或说一遍)。
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人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
因此,也可以说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学习方式存在差异性,但无优劣之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结构及机能不同,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显著的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灭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学习方式的差异。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方式的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存在着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不足及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给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中教师在新课改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和重点。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新课改的重点,而且还是新课改最大的难点、热点和亮点之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固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老师的引导也是必需的。
每一位学生家长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什么以及学得怎么样,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也莫过于自己的学生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其实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最终的、核心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另一个是“怎样学”。
“学什么”即学生学习的内容,而“怎样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显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新课程下学生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呢?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转变传统的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
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高品质的学习方式。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动机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有内在的学习动力的支持,有丰富的情感的投入,能够积极参与制定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消极地从事学习活动。
如何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才能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自2003年秋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以培养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让学生更了解数学知识,喜欢数学知识.善于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营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及途径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教学中可尝试以下几种做法:①创设师生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也要以满腔热情、精神饱满的姿态出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推波助澜。
②列好自学提纲,让学生主动预习,尝试解决部分问题。
如在学习《分解因式》一节时,列出预习提纲:Ⅰ、你能把992-99化成几个数的积?992-99能被100整除吗?Ⅱ、用整式乘法计算:a (a+1)(a-1)Ⅲ、多项式a3-a你能化成积的形式吗?Ⅳ、试比较上述两种运算有什么不同?V、请你试说出什么叫做分解因式?上新课时,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预习体会,老师不急于马上纠正。
只要有一些做法与体验,就给予及时鼓励表扬。
这样在第一时间营造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氛围。
③吃透教材,创设学生探究活动的“核心主板”。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与他人交流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
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课后则很难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老师对一节课内容应认真设计各项环节,包括问题的提出、衔接、层次,思考、提问、练习的时间安排,学生参与探究的形式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学习。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他们一点提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推理、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解答。
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在继承传统优秀的课程思想,吸取西方先进的课程理念,以及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融汇国内最新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的“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的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这里交往的前提在于师生是互动的主体,是平等的,都可以参与课程的生成;这种交往是互动的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师生在交往中互相影响;这种交往是互补互惠的,每个人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不同,观察社会的视角和理解的方法不同,必然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声生生、师生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也就是创造性的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
二、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知识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构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材料,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和回忆。
所以,要给学生的知识,正是这种能够成为思维材料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要突破以往教改中着重从教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学的方式。
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肤浅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过程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师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及习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真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浅谈在新课改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浅谈在新课改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
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样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提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迫在眉睫。
下面就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转变这种忽视人的灵性和创造性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语文学习观的根本改变。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学习方式”呢?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习方式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促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地要去履行这些职责,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发挥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为教师应从这三方面具体落实:(1)、自主学习应有明确的任务,不能放任自流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我们的老师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理解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
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我认为对具体课文的预习应是三读、三思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解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背景下⼩学⽣学习⽅式的转变2019-09-13⼀、⼩学⽣学习⽅式转变的意义1.学习⽅式的转变,提⾼学⽣学习质量新课程改⾰强调⾃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式。
⾃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式使得学⽣可能更加热爱学习,愿意投⼊到知识的海洋中,对于学习充满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对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习质量也得到有效的提⾼。
2.学习⽅式的转变,促进学⽣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是⼀次全⾯的教育创新,⽽其中转变学⽣的学习⽅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任务,其落脚点是促进学⽣的全⾯发展,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学习⽅式决定了⼀个⼈的思维⽅式,也影响着⼀个⼈的⽣活⽅式。
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学⽣学习⽅式的转变不仅影响着学⽣⾃⾝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新课改背景下⼩学⽣学习⽅式的策略(⼀)转变学⽣思想,形成师⽣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使学⽣迷失了⾃⼰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就象演⽊偶戏,教师就是拉线⼈,学⽣就是⽊偶,你怎么拉,他就怎么动。
这种低效的学习⽅式在新课改之前很长⼀段时间造就出不少学习语⽂的⼩学⽣不知道“桃花真正是长什么样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教学提⾼学⽣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活能⼒及培养公民思想素养的课程的⽬标和意义。
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意识到⾃⼰是学习的主⼈,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的学习⽅式去适应新教材,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转变学习⽅式才会有⾃⼰“思维⽅式、⽣活⽅式甚⾄⽣存⽅式的转变”。
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只有精⼼设计提供给学⽣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贴近学⽣⽣活体验和兴趣,创设出⽣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的主体性,才能使⼩学课堂充满⽣机,促进学⽣的良好发展。
师⽣⾓⾊协调,形成合⼒,教学效果就显⽽易见。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精选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一)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的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些要求都明确说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学习方式?它和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是不是一回事?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来现实,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新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三)、改变我校教学现状的要求。
从课题提出之初《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看,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导,而且这种接受学习在很多方面已经变为机械学习,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学习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纯粹的被动和机械记忆。
大大禁锢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没有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探究能力。
要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必须转变现有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尝试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展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了学生学习的变革,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成效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
通过学生对初中历史通史教材的学习,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为“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要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有效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校为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引进山东的高效课堂模式,围绕三案(即导学案、培优拓展案、练习案)的编写与使用展开教学。
在三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一、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有学者指出:“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这三种学习必须并行而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寻求合理搭配方式,根据模块、主题等的不同合理设计课堂的学习内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组讨论教学。
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如为了发挥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组内异质)。
这样,差生可以在优生的个别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而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增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机会。
又如为了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
组合的方法。
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习惯精神,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的效果好。
[案例]寻访“丝绸之路”
活动目标(略)
活动准备
1、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资料、光盘、录像带、图片、实物等,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共享学习资源。
2、将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如路线组、路上古代名人组、路上名胜古迹组、丝路诗歌组以及民族、物产及中、西方交流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要有心得体会。
3、各小组制定出小组活动方案,选出小组活动主持人及上台展示活动的学生代表。
4、由各小组推荐评委一名,组成评审团,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评比。
5、布置专用历史教室,提供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将学生收集的各种资料以及探究成果摆放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参观、浏览、学习。
活动过程(略)
这一寻访“丝绸之路”主题学习活动,在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成了学习。
这是典型的蕴涵着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构建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可概括为:(1)选定问题;(2)每人各自收集资料;
(3)展开学习活动,个人学习,组内交流,整合成果,教师指导;(4)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结果,可采取出板报等形式;(5)作总结,评价。
二、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深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使高中生有强烈的追本求原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我校倡导的三案教学模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一模式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学生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出层层推进的问题。
比如,在讲授“分封制”一课时,我设计了五个逐层递进的问题:1、分封制实行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5、分封制的实行有何影响?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分封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要求设计问题要科学,结构要合理,设问要巧妙,问题要衔接,逻辑要严密,分析要透彻,重点要突出,解决问题要彻底。
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强调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课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上。
在历史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如历史辩论赛、历史人物励志演讲、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历史话剧等形式。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这些活动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引导学生写了一个《大危机》的历史剧。
剧中设计有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银行家、美国普通工人、学生美国农民、希特勒、日本军人等角色,首先要求写出在大危机下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然后分角色进行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这样既调动了大家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加深了大家对这场空前严重的大危机的理解。
又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二课中“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我就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并举办一个故事演讲会,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总的来说,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高一学生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后,认知水平、分析、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刚入学时有了较大长进,思想成熟了许多,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多了。
这些都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即使如此,但我感觉学生的变化与新课标的理念还相差甚远。
因为高中课改毕竟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逐步转变观念、逐步培养的过程。
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