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评论的文采-——以余光中为例

合集下载

文学评论范文乡愁

文学评论范文乡愁

1.《乡愁》文学评论范文 800字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

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不。

这是诗,人写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

髫年所唱,没齿难忘。

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

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

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体裁。

在诗歌创作方面,余光中的诗作以清新、细腻、富有哲理为特点,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生、情感、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余光中的文学批评也是他的重要创作领域之一。

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主要包括评论、文论、文集等形式,其中既有对古代文学名篇的解读和评析,也有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通常深入细致,既关注作品的艺术性,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常常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在余光中的文学批评中,他强调文学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他对于文学的批评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结合,
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综上所述,余光中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细腻、哲理深远为特点,而他的文学批评作品则以深入独到、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为特色。

他的创作和批评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思考空间。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1. 介绍1981年,余光中以其作品《背影》一举成名,从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

余光中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余光中进行评价。

2. 作品风格2.1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余光中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写实主义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背影》中的父子情感、《寒夜》中的生死离别,都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2.2 独特的叙事手法余光中的叙事手法独特且卓有成效。

他经常运用回忆和插叙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余光中善于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2.3 充满人文关怀余光中的作品中,关怀社会和人文问题是他的写作追求之一。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3. 主题的深入探索3.1 对人性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心理的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作品让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3.2 对历史的回望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对历史的回望。

他通过回忆和描写过去的方式,再现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余光中也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望,来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3.3 对文学的热爱余光中对文学的热爱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对作家的致敬。

他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和理解,赋予了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4. 影响力与地位4.1 影响力余光中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备受瞩目,被誉为当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余光中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国内外读者所熟知。

4.2 地位余光中在当代文学界的地位不可忽视。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乡愁的诗人余光中为中国文坛创作了不少的佳作吗,深受人们的喜爱。

是如何来评说余光中的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句子,温总理在访问美国时,就曾引用过这诗句,借以表达海峡两岸及遍布全球的华人,因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审美取向而产生的那种“血浓于水”的相互的牵挂和思念!乡愁,很显然,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

自从温总理引用这句诗后,余光中及他的乡愁诗再次成为文坛的热点。

余光中再次成为热点,他的乡愁诗歌再次成为热点,后燃的因素是温总理的引用,必然的因素则是因为余光中是诗人、散文家、学者——与生他、养他的大陆分离了几十年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是“飘蓬”,是游子!必然因素之二,是因为他的乡愁诗歌所创造的意象,所抒发的感情,代表了全球华人对于华夏文化的牵挂和思念!乡愁,是中国诗人的永恒题材,也应该说是世界诗人的永恒题材,而且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吟咏起来,乡愁格外的刻骨铭心!当代诗人当中,写乡愁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我总认为是台湾中山大学的教授余光中先生了。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回到祖国大陆讲学。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朗诵演出过他的名诗《乡愁》。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连续报导了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古代文学评论范文赏析

古代文学评论范文赏析

古代文学评论范文赏析求文学评论的范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论余光中诗文的现代文化意识

论余光中诗文的现代文化意识

论余光中诗文的现代文化意识余光中的诗歌,从生存现实出发,如竹叶青、黄鹤楼、家乡,构筑了一个属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学世界,弥漫出满载历史文化底蕴、家国印记的深沉情怀,唤起了国人对家乡自然田园的思念和热爱。

其中一番深刻且真诚的诗句让人更深的体会到了余的文化意识。

以《竹叶青》为例,始于“竹叶青,竹叶青,寒芒笼罩天涯苍”,描述了深秋时节,竹叶青绒似绵绵雨过,发出清冷、温暖的阵阵思念之意,体现出一种“家园怀乡”的文化情态。

此后,“景物无人,憔悴却是历史”,“更有神仙祠,刻着先人名”,表达了思古追思的历史精神,隐喻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家集体对历史记忆的重视。

最终,“入黄泉,千载万载,又归西天去”的抒发,更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人生观”之谓轮回、超越平等之大精神。

另一方面,余光中在诗歌中也结合了西方文化理念,尤其是他的《忆江南》,“楼头楞烟锁千重,万里春游好梦中”,文字多了一种新的意味。

全面描写了家乡江南的气象景色,图景宏大秀美,度聚因感淡出,弥漫着一种“宿命论”般的苍凉与慨叹,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西方文化影响。

同时,余光中在诗歌中也涉及到一些现代思维。

他的《临潼河》,“晴空古庙白日照,陌头芳草萋萋青”,此处展现了对于家乡古迹的缅怀般的记忆,带出宏伟的一幕,还更融入了一定的现代文化的思维,“林树如迎明镜,溪流似分绿纱”这些比喻,犹如以浅显的譬喻和素材描写,把他心中的再现,表达了一种属于他自身的主观意识,从而更加深入地体现了现代文化中的思考与评价。

总而言之,余光中的诗歌,可以看出他独特的文化意识,凸显他强烈的家国情怀、辩证的现代文化理念,熔铸出一种兼容并蓄,融汇古今的文化意识。

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他心中的深沉思考,传递出特殊的文化情态,让人有一种中华文化的宏大深层含义,又有一种超越当代的东方文明的精神境界与时尚感知,从而更深的把握了当今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蕴。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

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

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

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

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

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

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

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

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

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对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

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第一篇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总体来看,是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言辞虽犀利却不失客观,尤其指出朱文的几大弊端,切中要害。

到今日,随着越来越多人质疑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佩余光中写于1977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的确眼光之毒辣、见识之深刻!文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几大弊端:朱自清的比喻肤浅单调,阴柔,固然有女性的美感,但比喻拟人过繁,造成滥情甚至遮蔽了叙述主体。

朱自清的确喜爱用比喻、拟人,而且极度集中比喻中的明喻,这也导致了朱文的浅白,不够曲折、含蓄,当然明喻有明白、清晰、清澈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春》显得轻快明朗清澈,多半是明喻的功劳,这类文章基本比较浅显。

相对明喻,隐喻能够做到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方面更深沉、深刻。

朱自清的拟人基本都是女性化人格,因此朱文常给人柔美的感觉,如果这种“女性化”拟人过于繁密,可能会带来浮艳感,比如在《论朱自清的散文》里余光中就认为“女性意象”可能“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并不是特例,记得有篇文章报道一些家长反对《荷塘月色》选入课本是因为其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让人感觉低俗。

余光中认为“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作为文学而言,新的不一定很好,旧的不一定没有优点,因此那种将“古文”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古文中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依然值得学习。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当前人们对“口语诗”的讨伐,“口语诗”一度被认为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是“口语诗”导致诗歌门槛低化、诗意的低俗化、意义上的无聊化,等等,“口语诗”完全否定古典诗歌的写法是不是在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警醒。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

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文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赞有弹。

余光中被指“肤浅空洞故作高深”:他是一颗次品丹

余光中被指“肤浅空洞故作高深”:他是一颗次品丹

余光中被指“肤浅空洞故作高深”:他是一颗次品丹近年来,余光中先生频来大陆讲学访友,闲暇时游览河山作诗文,也对大陆读者勤加传道他的诗文观念,特别是他的“炼丹”观,把自身诗文创作富有的中英夹杂、制造念、试验汉语视为可骄之处,“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余光中先生频来大陆讲学著文,是要在中国的文字里炼出什么“丹”来呢?综观余光中的文学创作,除了炼出几颗既不能医病又不能养生,既斑驳其外又败絮其中的次品丹外,就剩下用几句洋文来唬自己的同胞了,动不动汉语与外文夹杂。

还有最后一招“撒手锏”:抛出晦涩念,制造耸人听闻的言论。

某天和朋友们吃饭,说起我的观点,有人不屑,说,你是没看到有分量的作品,比如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你看过吗。

余光中这几年又是评价余秋雨的文章,又是去岳书院讲学,轰轰烈烈的,余先生发誓要在中国的文字里炼出“丹”来呢!朋友所说余光中的几件事情,均曾耳闻,只是觉得,有些听起来更像炒作,太吵太闹; 而炼丹的事纯粹就是一句推销自己的广告语,也许是酒后高兴了脱口而出的,岂能当真?中国有句话,叫“文如其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作家们,都要公而忘私或舍身饲虎去,但起码的平等、尊重等礼仪常识总该具备的。

从余光中的文章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份不那么纯净的思想意识。

如游记《塔阿尔湖》中,余光中在盛赞菲律宾女人“中带黑,深而不暗,沃而不腻,细得有点反光的皮肤”的同时,又用厌恶的笔调去描绘“比起这种丰富而强调的深色,白种女人的那种白皙反而有点做作、贫血、浮泛、平淡,且带点户内的沉闷感”。

就像“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样,肤色本天成,无论黑、黄、白、,你有什么理由更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与侮辱你所看不惯而别人又无能为力去改变的肤色呢?尤其是,在游览一座“众鬼寂寂”的古寺时,愿意保持安静的余光中,竟然谩骂自己请来为他辛苦奔走的向导:“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音。

乡愁余光中微型文学评论

乡愁余光中微型文学评论

乡愁余光中微型文学评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乡愁,是一种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心中的情感。

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余光中的《无论》作批评

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余光中的《无论》作批评

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余光中的《无论》作批评《无论》是余光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描绘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本文将从结构、诗意、意象和语言表达四个方面对《无论》进行文学批评。

其次,诗意是《无论》的核心内容。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类情感,反映了生命的苦短和世间万物的无常。

例如,诗中的“山谷”的形象暗示着人的孤独和无助,而“日月交替”的意象则象征着生死的轮回。

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诗人试图表达生命的短暂和人类的无力。

最后,诗中的语言表达也值得注意。

余光中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运用了寓言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锁匠燃火埋了门”通过对“锁匠”和“门”这两个形象的运用,表达了人类自身制造了限制自己的困境的判断。

综上所述,《无论》通过结构的布局、诗意的表达、意象的描绘和语言的运用,折射了余光中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同时,诗人通过展示了普遍存在的事物和情感,试图呼唤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余光中优秀诗歌作品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最新版)
目录
一、余光中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二、余光中的诗歌特点
三、余光中的文学批评及其观点
四、余光中诗歌与文学批评的相互影响
正文
一、余光中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余光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生于 20 世纪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多样,既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包含了对生活、自然的感悟。

二、余光中的诗歌特点
余光中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1.形式优美:他的诗歌形式严谨,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主题深刻:他的诗歌主题深刻,既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包含了对生活、自然的感悟。

3.情感真挚: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余光中的文学批评及其观点
余光中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批评观点主要包括:
1.诗歌应当具有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应当具有音乐性,能够吟唱出来,
从而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文学应当关注社会现实:他认为文学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呼声。

3.诗歌创作应当遵循传统:他认为诗歌创作应当遵循传统,同时又要有所创新。

四、余光中诗歌与文学批评的相互影响
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他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而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又指导了他的诗歌创作。

总之,余光中的诗歌和他的文学批评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歌《天问》文学评论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歌《天问》文学评论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歌《天问》文学评论试题再现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学评论。

天问余光中水上的霞光呵,一条接一条,何以都没入了暮色了呢?地上的灯光呵,一盏接一盏,何以都没入了夜色了呢?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何以都没入了曙色了呢?我们的生命呵,一天接一天,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而当我走时呵,把我接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佳作展示《天问》之问——浅析《天问》之艺术特色《天问》是作者余光中的一首短诗。

诗中一连运用了七个问句,将读者引入深深的思考中。

这首诗中的艺术特色十分值得人学习和推敲,高超至极。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天问》的韵律高!前五句话中均以一个事物出场,再加上一个“呵”字,如“水上的霞光呵”。

名词前均有一个修饰词,结构统一,对仗工整。

再根据事物主体选择量词,形象而又生动地体现了流畅、繁多却不杂乱的美。

最后每句话都以一个反问句收尾,一个“了呢”,余音袅袅,引人遐想。

而最后两句,虽与前两句的句式有所不同,却也是两两对应,暮色对夜色,昏昏对沉沉,给人一种绵远悠长的感觉。

本诗虽为现代诗,却没有完全摒弃古体诗的追求,诗句虽没有完全工工整整,但对仗却也极其统一,韵律感犹存,自由与典雅完美结合,将现代诗的自由奔放与古体诗的恪守格式完全融合,韵律之美完美展现,实在是高超至极!意象选取,贴近主题,《天问》的选材高!无论是“水上的霞光”,还是“地上的灯光”,还是“天上的星光”,抑或是“我们的生命”,都是转瞬即逝的,而迎接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暮色”,是“夜色”,是“曙色”,还是“永恒”。

这首小诗中所选取的意象虽然不同,却有着十分契合的相似点,霞光只能欣赏片刻,太阳落山便会消散;灯光不会一直亮着,夜深了就会熄灭;星光只能闪烁一夜,天亮了就会隐退;而我们的生命,对于大自然来说也只不过是须臾,寿命到了就会归于永恒。

作者在意象的选取上十分贴切,循循善诱,最终引入本诗主题——面对死亡。

论文学评论的文采——以余光中为例

论文学评论的文采——以余光中为例

论文学评论的文采——以余光中为例
郭虹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香港著名学者黄维梁曾说余光中手中握的是一支"五色之笔",他用紫色笔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做编辑,蓝色笔翻译.并说:"他的评论出入古今,有古典主义的明晰说理,有浪漫主义的丰盈意象,解释有度,褒贬有据,于剖情析采之际,力求公正无私如包公断案."①余光中也自认为有些"以诗为文,以文为论".的确,余光中不仅把诗歌的一些笔法引入散文,也将散文的笔法引入评论,所以他的评论文章达到哲学思考和美学诗意的充分调和,使读者在接受智慧启迪的同时享受美的熏染.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郭虹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余光中香港时期的文学评论 [J], 古远清
2.以反差萌切入点为例:如何构建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 [J], 陈静
3.谈学术活动与学术期刊发展的互动共赢
——以文学评论核心期刊《当代作家评论》为例 [J], 李桂玲
4.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可能路径之一——以“腾讯文学评论专区”为例 [J], 刘巍
5.病迹学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以夏目漱石作品《心》中角色K为例 [J], 勾应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余光中诗歌成就评述

浅谈余光中诗歌成就评述

一缕春思,一缕乡愁就在不久前,余光中先生离我们远去了—-一湾浅浅海峡,是否还有那热忱又美丽的乡愁?如今你已安然睡去,睡在大陆这片宽广的怀抱,心满意足.下面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分析余光中先生在诗歌上曾带给我们的情感精华。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1、典型的传统意象余老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

“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在《蛛网》这首诗里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

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

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

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

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

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

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1、亲情感动人心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余光中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一代文化名人”。

在下面,我将就余光中的评价进行解析。

1. 余光中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诗歌代表人物之一,余光中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复杂的内涵。

他的诗歌曾经获得过多个重要的奖项,如第五届华文诗歌奖、第六届群星诗歌奖等,均表彰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才华。

2. 余光中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余光中也是一位拥有大量散文和小说作品的作家。

他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华,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

3. 余光中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余光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关注着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个体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4. 余光中的作品充满了文化特色。

余光中擅长通过作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他的小说《玉米地》就充满了浓郁的农村文化气息,让人们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5. 余光中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国家和社会的转型期进行深刻的反思,他的作品常常代表了当前时代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思想价值。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

6. 余光中的作品富有启示性。

余光中的作品饱含了哲学思考和富含启发,能够从中获得对生命、爱情、人性等方面的新鲜认识和深刻感悟。

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撼动灵魂的能力,让读者对自我和世界有着更大的拓展认识。

7. 余光中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余光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手法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位和特点。

他所创造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余光中的大品散文

余光中的大品散文

余光中的大品散文余光中的大品散文读余光中的散文,总是能学到不少的知识,以及陶冶了个人的艺术情操。

第一篇:余光中的大品散文我最爱的作家之一就是余光中先生。

自从读到他的散文,我就不免在作文中用到他的东西。

我的摘抄本上也记着先生那些让我念念不忘的句子。

如果余秋雨先生在某种程度上像杜甫,总是关注着社会与大众;那我觉得余光中先生在某种程度上像李白,总有奇崛的文墨,让你无法忽视。

余光中先生自己说,“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

”在先生的创作历程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散文很多,典型代表有《逍遥游》、《鬼雨》、《咦呵西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先生的散文,用大品来形容,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汉语大词典》对“大品”的解释中,我们取“地位高出凡品”的意思和联想。

在他的散文里,余先生的篇幅、笔势、想象、技巧都够此资格。

从篇幅上来说,篇幅都比一般散文要长。

至于笔势与想象,是奇特横放,海雨天风式的。

要想知道在余光中健笔兴酣时,文字是如何的凌厉,如何大幅度在时间与空间左回右旋,如何在物理空间之外创造广阔的联想空间、感情空间,又如何借客观世界中的大量实景、实物和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典故把内心的`哀痛扩宽加深,我建议读余先生的《鬼雨》一文。

余先生的写景技巧也是了得的。

一般的散文作者,面对一朵花,一个慵懒的午后,都能因景生情;到了壮丽的景象,往往是避重就轻,说“雄伟壮观,非笔墨能形容”,要么拿古人现成的句子敷衍了事。

即使勉强举笔,也挑不起奇伟景象描写之大梁。

余先生则能在对颜色与光影的叙述中为读者的眼界开辟新天地。

“横陈在地平线上的,依次是依次是惊红骇黄怅青惘绿和深不可泳的诡蓝渐渐沉溺于苍黛。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余先生旅美期间,接受了新经验,散文风格现代而前卫。

在《登楼赋》与《咦呵西部》中,我们更像是在观赏一部动感活力、气势磅礴的电影。

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

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

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余光中的散文文章追求多元的弹性,语言文白互补,句法长短相济。

在台湾文坛上,在大陆最广为人知、并为各界欣赏的作家大约只有余光中了。

当年他仅凭一首小小的《乡愁》就赚得无数人的眼泪,至今仍令许多飘泊海外的游子为之唏嘘感慨、泪湿襟衫。

黄维梁曾说余光中是“用紫色笔写诗,用金色笔写散文”,正所谓“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了。

余光中自己也曾说过“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散文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高速的联想》、《左手的缪斯》、《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水呼渡》和《左手的掌纹》等数十种。

其中,《听听那冷雨》和《我的四个假想敌》是其散文代表作。

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所谓弹性是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

文章追求多元的弹性,语言文白互补,句法长短相济。

在《我的四个假想敌》“靓仔”和“叻仔”是粤语,这让读者更真实的如临其境,在其他作品之中,更不时会采用年轻人经常和同侪间谈话时所用的非正式、在语法上可能也不正确的字句,也是同样的效果。

密度则与物理上所言之密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密度的要求,则是认为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份量,其中余光中先生运用了几个主要的方式达到了这个目标。

其一是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的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

至于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个讲究点,质料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词的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境界高低只是写作散文的材料,需配合弹性、密度的运用才会显出光芒,能够借由刻意的培养达成进步的,其实还是密度和弹性最可能,质料比较因作者本身生活经历和思想透露出来,一旦人生经历有了大的转变,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 作 家作 品研 究
论 文 学 评 论 的 文 采
— —
以余 光 中 为 例
■ 郭 虹
香港著名学者黄维梁曾说余光中手中握的是一支“ 五
色之笔”他用紫色笔写诗, , 金色笔写散文 , 黑色笔写评论 ,
削作品- , C. L以适理论之履 .尤其不相信什 么金科 有 中国传统 文化色彩的主张 。中国古典 文论历来就把 象 : 来因为我认 为高明的评论在 于真知灼见 . 二 而 三来因为我认为 , 评论既为文章 . 就应该写得像
论文采生动 , 我们Y , - - t能相信他评 断别人的眼光?
充文论对文章的另一大要求。如果说 “ 言有物 ” 是就文章
描写生动 , 比喻 形象具体 , 语言畅达 , 情感饱满 , 使
内容而言的话 , 那么“ 言有序” 则是就文章的形式提出
为论” 而又不失论之体制的重要一面。既然是说理 , 当然
《 美国诗坛顽童康明思》 呈现 出清新可喜的风格。 层次井
正如画家之 于色彩, 乐家之 于节拍 , 音 要有热爱, 更
需功力。 我必须强调 , 评论 家也是一种作家, 所以也
红色笔伪编辑 , 蓝色笔翻译。 并说 : “ 他的评论 出入古今, 有
古典主义的明晰说理, 有浪漫主义的丰盈意象 , 解释有度 ,
是一种E术家, 而非科 学家。对于E术, 他没有豁免
文集——散文选集 自序 》 从散 文的功能入手 , 中, 阐述了 了鲜明的主张 , 具体来说 , 有以下 几个方面 :
自己的散 文观 。文章最后 , 重点地谈到了评论。 1 之有物 言
至于评论 , 确也写过 不 少, 我 长者辄 逾 万言 ,
甚 至达三五 万言 。可是我的评论文字在有意无意贡献如果仅限于他自己的评
余光中凭着 自己冷静的哲学思辨与对事物本质的
论文本 , 其意义可能没有这么重大。他在文学评论 界的 深刻认识 , 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 阐述 并指 出了 当理 论 价值 , 还因为他对文学评论有很 多真知灼 见。 他在 《 十二 与实际 发生 矛盾之 时 , 评论家应该采取的态度 , 出 并提
中在今天再次提 出来 , 却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他是针对 上的现象而提 出来的 , 并指出这里的“ ” 物 不能是他人之
体会、 独特评价 。 综观余光中 8 年代初所写的关于中匡 ( )
不在于引经据典 , 文末加注 , 术语繁 多. 并附原文 : 那些将匹方当代理论奉为圣经 、 并硬套在本土的现实之 篇 文章。如果评论家 自己的文章都不够顺畅 , 更遑 物 , 该是论 者对作 家 、 而应 作品解读之后所得到 的独特 19 年 , 9 3 评论集 《 从徐霞客到凡高》 出版之 际 , 余光 山水游记 的一 组评论文章 , 处处从作家 、 作品的现实 出 中就在其《 自序 》 中又一次阐述 了他 对评论家及评论 文
权。他既有评判别人 文字E术的权利 , 也应该有 维
褒贬有据 , 于剖情析采之际 , 力求公正无私如包公断案 。① ” 余光中也自认为有些“ 以诗为文, 以文为论” 。的确, 余光中
护本身文字艺术的义务 。 这段文字中 , 中用了严 密的逻辑推理 。首先强 余光
不仅把诗歌的一些笔法引入散文, 也将散文的笔法引入评 凋评论家 c是作家 , 出作家 是文字的艺术家 , 以评 f l 指 所 论, 所以他的评论文章达到哲学思考和美学诗意的充分调 论家 也是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 。既然是文字的艺术家 , 和, 使读者在接受智慧启迪的同时享受美的熏染。 那就不仅有评判别 人文字艺 术的权利 , 同时 , 自己 也应 该具有“ 维护 本身文字艺术 的义务” 并批评了当时文学 。

是永远 也长不大的忧郁而伤感的顽皮孩子。 顽童” “ 一词
在求“ ” 础上求 “ ”其实这 一点同样 来自余 概括了康明思诗 歌的主要特 色 , 真 基 美 , 也总领了全文 , 文章就
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 中国古代文论 多是文 围绕“ 顽童” 一词来展开。 采斐然的典 范。中国古代 文论 虽然给人以残篇断简之 承, 尤其在其写法上讲究形象陛 、 生动性 , 比喻手 法更是 康 明思 、 海明 威 、 格希 文 ( ereG r wn 、 G og es i)詹姆 h 作者在评价 “ 爵士时代” 这几个代言人 时 , 的 虽然 感, 但其内部却有一根支柱支撑着 , 时断时续地一脉相 斯 ・ 狄恩同属于爵士时代杰出的代表。 频繁运用。 论语》 典论 ・ 从《 到《 论文》 文心雕龙》 人 用的是描写的笔调 , 到《 到《 但却是基于对 他们共 同特 点( 矛盾 间词话》无一不是文采郁勃之 作。但是 , , 文学评论发展 性格 ) 的理性概括 :他们都是看起 来洒脱 , “ 但很伤感 , 都 到现 当代 . 逐渐的走上 了一条纯理性的路子 , 论家已 有 几分浪子的味道 , 评 都满不在乎似的 , 神经兮兮 的, 落落
浓厚 的理性 色彩 。
要求。这一点体现了作者逻辑思维的功 力以及 “ 以文 然 , 逻辑严 密, 分析深刻独到 , 又使这篇评论文章呈现 出 就要运用分析 、 归纳 、 推理 、 判断等逻辑思辨能力 , 使文章 首先 , 从文题来看 , 作者把康明思比喻成一 个诗坛
层层逼进 , 环环相扣 , 道理自然彰显 。而不应该去靠旁征 的顽皮的孩子。所谓“ 顽童” 行为当然是不合成人的规 , 博引来炫人眼 目, 也不必穿凿附会作微言大义的索 引, 更 范了。作为诗坛的 “ ” 顽童 他打破了一些成人世 界( 指诗 不能如解答数学 习题一 般一路“ 因为”“ 以” 、 所 的演算下 歌创作 ) 所固有的行为法则 , 但是孩子终归是要长大的 , 来, 而应如散文一样 , 讲究结构 、 层次 、 繁简的安排 。 3 . 文采斐然 长大了就得遵循成人世界的行为法则。可是 , 康明思却
章的观点。他说 :
发, 见解超卓 , 堪称典范 。
2 之 有序 言
天经地义 , 作家就是 文字的E术 家, 对待文 字
与“ 言之有物 ” 一样 , 条理井然( 言之 有序 ) 也属于传
90 0 6年 第 5期
维普资讯
作 家作品研 究 ◆
之 间避过 了正规 的学术论文 :一来 因为我不喜欢 玉律 ,就算是 目前最流行的 .能够诠 释所有的现
按理说 , 光中受 西方理 论影响是很深 的 , 余 他频繁
的接触到两 方的这主 义那主义 , 包括能诠释 当前所有现
象的理论 , 但是 余光中却倡导 “ 言之有物 ” 这一明显 带 “ 言有序 “ 和 言有物 ” 当作评判文章的两项标准。 但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