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评说朱自清散文

合集下载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引言:朱自清和余光中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两位作家在散文方面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的原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灵动的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深沉含蓄为主要特点。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姿多彩,既有社会洞察力强的作品,也有思辨性的作品,对人生、艺术、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三、朱自清和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朱自清和余光中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在散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通过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又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品质。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结论: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第一篇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总体来看,是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言辞虽犀利却不失客观,尤其指出朱文的几大弊端,切中要害。

到今日,随着越来越多人质疑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佩余光中写于1977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的确眼光之毒辣、见识之深刻!文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几大弊端:朱自清的比喻肤浅单调,阴柔,固然有女性的美感,但比喻拟人过繁,造成滥情甚至遮蔽了叙述主体。

朱自清的确喜爱用比喻、拟人,而且极度集中比喻中的明喻,这也导致了朱文的浅白,不够曲折、含蓄,当然明喻有明白、清晰、清澈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春》显得轻快明朗清澈,多半是明喻的功劳,这类文章基本比较浅显。

相对明喻,隐喻能够做到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方面更深沉、深刻。

朱自清的拟人基本都是女性化人格,因此朱文常给人柔美的感觉,如果这种“女性化”拟人过于繁密,可能会带来浮艳感,比如在《论朱自清的散文》里余光中就认为“女性意象”可能“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并不是特例,记得有篇文章报道一些家长反对《荷塘月色》选入课本是因为其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让人感觉低俗。

余光中认为“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作为文学而言,新的不一定很好,旧的不一定没有优点,因此那种将“古文”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古文中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依然值得学习。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当前人们对“口语诗”的讨伐,“口语诗”一度被认为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是“口语诗”导致诗歌门槛低化、诗意的低俗化、意义上的无聊化,等等,“口语诗”完全否定古典诗歌的写法是不是在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警醒。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

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文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赞有弹。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面好用女性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

或演志士,或演浪子,或演隐者,或演情人,所谓风格。

其实也就是“艺术人格”,而“艺术人格”愈饱满,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愈大。

一般认为风格即人格,我不尽信此说。

我认为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风格(亦即我所谓的“艺术人格”),往往是他真正人格的夸大,修饰,升华,甚至是补偿。

无论如何,“艺术人格”应是实际人格的理想化:琐碎的变成完整,不足的变成充分,隐晦的变成鲜明。

读者最向往的“艺术人格”,应是饱满而充足的;作家充满自信,读者才会相信。

且以《赤壁赋》为例。

在前赋之中,苏子与客纵论人生,以水月为喻,诠释生命的变即是常,说服了他的朋友。

在后赋之中,苏轼能够“摄衣而上,履噎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鸽之危巢,俯冯夷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纵焉”。

两赋之中,苏轼不是扮演智者,便是扮演勇者,豪放而惆他的个性摄住了读者的心神,使读者无可抗拒地跟着他走。

假如在前赋里,是客说服了苏轼,而后赋里是二客一路攀危登高,而苏拭“不能从焉”,也就是说,假使作者扮演的角色由智勇变成疑怯,“艺术人格”一变,读者仰慕追随的心情也必定荡然无存。

朱自清在散文里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

这种风格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好,但出现在“艺术人格”里却不见得动人。

《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持得一清二楚。

最后的一句半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俏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一起一始,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大夫,父亲。

这位大夫赏月不带太大,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同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

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

余光中评价朱其清的散文

余光中评价朱其清的散文

余光中评价朱其清的散⽂⽂/位长安前⼏天听同学讲课,试讲朱⾃清的《荷塘⽉⾊》,学⽣对其⼤加赞赏,指导⽼师在评点中说道可以借鉴⼀下余光中对朱⾃清的不同评价,因为同为散⽂⼤家的余光中对朱⾃清的⽂章颇有微词,以前我也看过相关内容,今天恰好浏览⽹页,顺便把这篇⽂章分享与⼤家,我本⼈对朱⾃清的⽂章⼗分喜欢,当然也有些⼩⼩的质疑,余光中虽为⼤家,但我觉得有些吹⽑求疵了,不过敢于挑战权威,说出⾃⼰的独到观点还是很不错的。

我个⼈在阅读的时候也发现⼀些⼩⼩的疏忽,后来发现悠哉⽼先⽣也提出同样的观点,譬如“⽉光如流⽔般静静泻在这⼀⽚叶⼦上”我觉得“泻”字太直接,讲求速度感,不好,可以换成“漾”字,表现其悠悠荡荡、飘渺迷离之感;其他的就是有⼀些句⼦有些矫揉造作,“⽽”字泛滥等等,不过总体⽽⾔还是不错的,毕竟在那样⼀个年代,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字还是相当不容易了。

下⾯原⽂献上余光中评价朱⾃清的散⽂:余光中:余光中:就凭了这样的⼀⼆⼗篇散⽂,朱⾃清能称为散⽂⼤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近于⼯笔,⽋缺开阖吞吐之势。

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不是苏(轼)海韩(愈)潮。

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法。

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

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

他的创作岁⽉,⽆论写诗或是散⽂,都很短暂,产量不丰,试看《荷塘⽉⾊》的第三段:路上只我⼀个⼈,背着⼿踱着。

这⼀⽚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到了另⼀世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个⼈在这苍茫的⽉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由的⼈。

⽩天⾥⼀定要做的事,⼀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这⽆边的荷⾹⽉⾊好了。

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显 而 易见 的 。
关键 词 : 余光 中; 朱 自清 ; 审察 ; 隔膜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众所周知 , 朱 自清 在 海 峡 两 岸 有 着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影 响, 他以清丽沉郁 的文 风 , 朴 实细 腻 的语 言 , 在文坛 上颇 受欢迎与好评 。他 的诸 如《 春》 《 匆匆》 《 背影》 等写 景散 文, 也一 直是 大陆和港台中学语 文课本 的必选之作 , 视为 白话 散 文 的 典 范 。在 评 论 家 对 朱 自清 散 文 的 如 潮 好 评 中, 余光 中却 于 2 0世纪 9 0年代初专 门撰写《 论 朱 自清 的 散文》 一文从 意象的营造 , 抒情的方式 以及语言方面对朱 自清 的散文做 出至 为严厉 的批评 , 认 为朱 自清的散 文“ 语 言 浅 白累 赘 ”, 文字“ 往 往流 于浅 白、 累赘 , 有 时 还 有 点 欧 化倾 向, 甚至文 白夹杂” ; “ 交待太 清楚 , 分析太 切实 ” , 其 意象 “ 好 用明喻 而趋于 浅显”, 尤 其是 “ 好用 女性 意象 ” , “ 伤感滥情 ” 。细读余 氏文章 , 朱 自清 的文章 虽然客 观存 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但余 光 中并 非借否 定名 家 以 自我炫 耀, 而是 带着 对现代 中国散文发 展 的更 高期 待所做 出 的 清醒而富有价值 的深 刻审察 , 再 加上两 位作 家之 间存在 时空暌隔和个体 、 个 性差 异 以及 由此 而来 的不 同艺 术追 求, 其创 作 心 理 和 审美 追求 上 的 隔膜 也是 显 而 易见 的 。 余 光 中对 中 国散 文 所 寄 予 的 更 高 期 待 余光 中从小就深 受 中国传统 文化 的熏陶 , 在 台湾大 学外语系毕业后赴美 国进修和在欧洲各地漫游讲 学的经 历也拓宽 了他 的文化视野及创作题材 。加之六 十年代 中 期, 随着 政 治 经 济 的 变 化 发 展 , 台 湾 由封 锁 走 向 开 放 , 西 方文化 的大量涌人客观上也为余光 中打开 了一个更 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 , 余 光中凭借着 自己的外语 优势 , 通 过翻译 西方小说 , 戏剧 , 诗歌 , 为 他 兼 收 并 蓄 中 外 文 化 艺 术 提 供 了有 益 条 件 。可 是 沐 浴 过 欧 美 先 锋 艺 术 风 气 并 感 受 着 现 代大都市快速节律 的余 光 中没有 迷失 自己 , 正如他所 坚 持 的“ 上承 传 统 , 旁汲 西 洋, 却 是 我 日后 遵 循 的 综 合 路 线。 ” …余 光中凭借 着 自己对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深 入理 解 和感悟 , 以及 日后对西方现代 主义文化精 华的汲取 , 将西 方文化与 中国古典文 化相融 和 , 在穿越 西方 的同时 守望 着传统 , 散文大气 而不失典雅 , 现代的张扬美与古典 的含 蓄美相得益彰 , 意境优 美而且饱 含诗 意。另外 , 余光 中认 为 应 该 革 除 旧散 文 的 一 些 弊 病 , 这 些 旧 散 文 或 感 叹 人 生 的无常 , 或歌颂大 自然 的美丽 , 或 惊喜于 孩子 的纯 良, 这 类散文既无节奏韵律的起伏有致 , 又无 曲折有趣 的意象 , 他推崇一种“ 弹性 ” 、 “ 密度” 和“ 质料” 的新散 文 。在 《 逍 遥游后记》中, 他谈 到 自己的理想 是“ 要让 中 国的文 字 ,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的巨擘和大师,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而在众多的文艺评论家中,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价最高。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可谓文以载道、情动人心,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情厚意和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在朱自清的笔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对人类苦难和社会现象的深思熟虑。

余光中先生在评价朱自清散文时,强调了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在余光中的眼中,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入微、真实感人的描写,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写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

”这句话不仅抓住了人们的心弦,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珍惜。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传达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以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变。

在《春》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花开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温暖。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表达,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幻。

此外,余光中还指出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

他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对词藻的挑选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中国古代孝道的讲述,让读者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朱自清的作品以其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对生活、人性和文化的深入观察,向人们传递了珍惜生命、思考人性、传承文化的重要信息。

真诚是评论的第一要素——从《论朱自清的散文》谈起

真诚是评论的第一要素——从《论朱自清的散文》谈起

作者: 孙义丞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19-120页
摘要:《名作欣赏》一九九二年第二期发表了台湾余光中先生的《论朱自清的散文》.这篇"振聋发(耳责)"式的文学评论并未让我感觉到丝毫的艺术魅力,只是阵阵寒气从脚下上窜,直到心也凉了.我认识余光中,是从诗开始的,他的《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诗,技贯中西,融清灵与浑厚于一炉,读后总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余韵.就是这样一位令我尊敬的作家却写出这样一篇充满主观臆断色彩的评论文章,所以更加令我震惊.余光中在文章中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来否定朱自清的散文.他归纳了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背影》、《春天的脚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采取学究式的显微镜探测法,从中找出细微的瑕疵,然后大笔一挥,宣判死刑.。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不但大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台湾余光中先生对《荷塘月色》一文的看法:
余光中曾专门撰写文章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水平与艺术手法,最终给出了非常低的评价。

认为文章内容描写尽是词藻堆砌的作用,境界打动人心,语言的氛围烘托不强烈,有些句式繁琐,不能够描述出自己想要传递的感情色彩,比喻修辞运用频繁,不是通俗易懂的好文。

余光中在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认为朱自清的观察较为仔细,但他的想象力不足,因此文章显小家子气,毫无“苏海韩潮”之势
余光中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曰:一,节奏慢、情绪稳、无豪情壮志,境界不打动人;二,语言平铺直叙,平起平落,很少采用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三,句式变化少,有些地方太俚俗繁琐,而且还偏于欧化,如用“梵婀玲”来描写月光;四,比喻过分明显,大多都是明喻,且喻体选用范围非常狭窄。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

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

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读罢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心生块垒,不吐不快。

十年来,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王灏先生在《风格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余光中有“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一问,这一问真让人莫名,不妨就着余光中的文路捋一捋。

余光中以《温洲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为例,得出朱自清的文笔理路清晰,因果关系往往交待得过分明白,略欠诗的含蓄与余韵。

孰不知,含蓄是一种美,它叫含蓄美,率真就不美吗?我以为率真同样是一种美,它就叫率真美。

余光中以《荷》第三段做文章,说这一段无论在文学上或在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

我以为,一般中学生能说得出来的东西,散文家未必不能写。

写文章的意义何在?难道晦涩难懂,让读者云里雾里的文学作品才是大师之作吗?余光中以为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更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试想,读过朱自清散文的,除余光中外,会有几个怀疑朱自清思接千载的飞跃想象?余光中说朱自清的散文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以《荷塘月色》为例,说《荷塘月色》中的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只对其中的两句稍加赞赏。

他说也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譬喻有些韵味;“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意外。

又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为什么就不恰当?仅仅是因为“荷塘月色”的中国韵味,小提琴所奏的是西洋名曲?果真如此,余光中先生未免也过于忠厚,过于拘谨了吧。

余光中为何看不上朱自清的文笔,比一比,你就知道了

余光中为何看不上朱自清的文笔,比一比,你就知道了

余光中为何看不上朱自清的文笔,比一比,你就知道了1992年,山西省学术性大刊《名作欣赏》第2期刊登了余光中的批评性文章《论朱自清的散文》。

该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文艺界的一番大论战。

具体细节,这里不表。

有兴趣的头友可自行百度。

这里讨论的,是余光中对朱自清文字功夫的贬抑。

平心而论,依我的阅读经验,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臧否是很中肯的。

原文没法复制,见截图:以上是朱自清的几句原话。

看看余光中是怎么点评的:现代白话写得纯熟的,对于余光中的评判可以说只能是赞成。

再看我们都熟悉的那篇《背影》,余光中是怎么说的:余光中对于古文言的拿捏和白话文的掌握,显然高于朱自清,看看下面这张:分析很有趣,也很独到。

余光中的大学念的是外文系,英文极好,熟谙西方文艺理论,深深明白欧化语法之弊病,并深恶痛绝。

看下图:这是一位教授的论文。

余光中说“我实在是没胃口再抄下去了”,确实,我们读这样的文字,一样头痛得很。

教授,谈理论可以,写文章真的未必行。

余光中在九十年代,批评的不止朱自清一人,艾青、戴望舒、老舍、郭沫若、何其芳、闻一多等,都遭到他的批评。

批评的重点,都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那个年代,没流量可蹭,无吸睛之必要。

余光中连连发文,是想痛陈文坛痼疾,为散文革命。

那么,余光中的底气在哪儿?余光中是当代文坛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学者型诗人。

七十年代,年近半百的余光中已潜心研修了中西文学数十载。

他出于自己授课的需要,发现昔日的名家名作毛病不少,而广大学子和读者却浑然无觉。

于是,他走上了为名家“批改作文”的道路。

散文大家梁实秋盛赞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说,诗人写散文,半只手就够了。

确实,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诗人当然更胜一筹。

余光中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还是文艺批评家,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学批评有100多万字。

这样的眼界和才华,写起散文来当然是高屋建瓴。

看看他的文字吧: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从高中开始,语文老师就教我们,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阅读一部作品。

一、早期的夜总会是在上海形成,上海的舞女最初主要为日本和白俄人充当,20世纪30年代左右,因为舞女收入高,中国女性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

早期舞女的素质都相对较高,不但舞要跳得好,而且还要会讲外语,懂西方礼节,还会骑马、游泳、打网球等,就是与客人之间吟诗作对也毫无压力。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创作于1927年7月,正是舞女在外人眼里的形象是高雅唯美收入又高很容易令人心生仰慕的时期。

所以用“舞女的裙”来作比喻,出水很高的田田叶子,更显亭亭玉立风姿绰约。

用后来民国时期的舞厅沦为了“猎艳之所,寻欢之窟”里的舞女来参照解读,自然是牵强附会的延伸阅读了。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刚出浴的女人,自然最美。

至于让人联想到了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艳俗场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是说1000个人读《红楼梦》,就有1000个读者眼中的林黛玉吗?要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曾因言情描写甚至被禁过。

三、“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爱不释手是什么样的感觉?爱爱爱不完是什么样的感觉?自然是面面俱到360度无死角了,这样的排比让你喜欢得脚踏实地。

无意冒犯余光中老师纵横捭阖,大家之谈,只是窃以为老师信马由缰之际可能疏忽了这些。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4)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4)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4)这种白活文的纯粹观,直到今日,仍为不少散文作家所崇奉,可是我要指出,这种纯粹观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文言的优点,例如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都被放逐在白话文外,也就难怪某些“纯粹白话”的作品,句法有多累赘,词藻有多寒,节奏有多单调乏味了。

十四年前,在《风·鸦·鹑》一文里,我就说过,如果认定文言已死,白话万能,则“啭”、“吠”、“唳”、“呦”、“嘶”等字眼一放逐,只能说“鸟叫”、“狗叫”、“鹤叫”、“鹿叫”、“马叫”,岂不单调死人?早期的新文学的幼稚肤浅,有一部分是来自语言,来自张口见喉虚字连篇的“大白活”。

文学革命把“之乎者也”革掉了。

却引来了大量的“的了着哩”。

这些新文艺腔的虚字,如果恰如其分,出现在话剧和的对话里,当然是生动自如的,但是学者和作家意犹未尽,不但在所有作品里大量使用,甚至在论文里也一再滥施。

遂令原应简洁的文章,沦为浪费唇舌的叽哩咕噜。

朱自清、叶绍钧等纯粹论者还嫌这不够,认为“现在与将来的白话文”应该更求纯粹。

他们所谓的纯粹,便是笔下向口头尽量看齐。

其实,白话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拿来朗诵或宣读用的,那当然不妨尽量口语化;另一类是拿来阅读的,那就不必担心是否能够立刻人于耳而会于心。

散文创作属于第二类,实在不应受制于纯粹论。

朱自清在白话文上既信奉纯粹论,他的散文便往往流于浅白、累赘,有时还有点欧化倾向,甚至文白夹杂。

试看下面的几个例子:1.有些新的词汇新的语式得给予时间让它们或教它们上口。

这些新的词汇和语式,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自然就会上口;可是如果加以诵读教学的帮助,需要的时间会少些。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2.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自种人——上帝之骄子》)3.桥砖是深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失之伤感”,今天的少年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你怎么看?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失之伤感”,今天的少年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你怎么看?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失之伤感”,今天的少年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你怎么看?诚谢邀请。

余光中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失之伤感”,今天少年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

我认为这只是余光中先生的一家之言,且失之偏颇。

虽然,余先生也是我尊敬的人,但我不能接受先生的这个观点。

余光中对朱自清《背影》是有过“失之伤感”的评价,并认为“短短千把字的文字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

应该说,余先生的质疑的确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看法。

但是以流泪次数来评判“伤感”,未免太武断;以篇幅长短来评价流泪次数多少,更不可取。

结合朱自清先生《背影》,文章虽然篇幅较短,但时间跨度很大,第一次、第四次流泪之间相距时间都比较长。

更何况,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我又想起“死去的祖母”,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

流泪才是真情,流泪才显真情。

第四次流泪,是多年后我读到父亲来信内容,父亲提到“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提及死亡,有一次触及我的心灵,是生死与离别的人情流露。

读到这样的话语,不流泪,而要表现得很刚强坚毅豪壮,这符合人之本性么?流泪,并不必然代表着伤感。

流泪恰恰代表了一种成熟,对感情理解的成熟,对感情珍视的成熟,对感情需要害怕失去的成熟。

这种成熟与年龄无关,难道二十岁的大男孩就不应该流泪了么?难道二十岁的大男孩就必须表现出坚强的样子?只要是理解了情感,珍视了情感,害怕失去的情感,而流下了眼泪,这就是真诚的眼泪,只要是读懂了情感,理解了情感,多少岁流泪都是正常的,都是应该珍视的。

相反,在那样的场景下不流下眼泪,这样的人还有真实的感情吗?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一定都是坚毅豪壮的文字,坚毅豪壮的文字不一定都适合学生阅读。

文字的力量恰好在柔而不是在刚,如果以坚毅豪壮为标准,那么今天的少年完全可以不必阅读宋词了。

对朱自清评价

对朱自清评价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这句应该是吴晗说的,不是毛主席说的。

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这句是毛主席说的。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

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

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学术界对朱自清的评价2007/12/01 12:471 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大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

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

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锐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

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

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

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
陈玲珍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7(0)3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

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

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

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余光中;朱自清散文;现代感;荷塘月色;现代文明;写景散文;艺术人格;不足之处;女性意象;秦淮河
【作者】陈玲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清者自清——读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有感 [J], 申卓雨
2.“美人幻象”:朱自清写景散文审美视角管窥——兼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J], 李菀
3.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J], 康文霞;何希凡
4.读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J], 刘川鄂
5.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兼谈其散文的诗性表述 [J], 钱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背影》受争议要被踢出课文?诗人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真直接

《背影》受争议要被踢出课文?诗人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真直接

《背影》受争议要被踢出课文?诗人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真直接白话文运动之后,出现了鲁迅、周作人、冰心、郭沫若、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一批杰出的散文家,但唯独朱自清的散文得到了“美文”的赞誉。

这主要是因为朱自清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儒家“温柔敦厚”美学的熏陶,按照美学思想和原则进行创作,孜孜不倦追求“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

《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数十年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朱自清的作品入选课本也一直存在争议。

早在1951年,《人民教育》就发表了黄庆生的《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不健康感情,没有选作教材的必要。

第二年,《背影》等作品就被踢出课本了。

直到1982年,《背影》《荷塘月色》等作品才重返教科书。

可到了本世纪,在湖北某校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背影》一文的理解,并且鼓励学生说出具有新意的见解。

结果,学生们大胆抛出了如下观点:《背影》中父亲翻越月台的行为违反交通规则,父亲的矮胖形象不够潇洒。

之后,鄂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就以多数学生不喜欢《背影》为由,想要将《背影》从教科书中删除。

但这遭到了广大家长的反对,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

这件事原本到此就该告一段落,但有些专家却借题发挥,呼吁将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踢出课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当属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教授。

丁启阵在《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中称:遵守交通规则与否,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有法律层面的问题。

说得更明白一点,朱自清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因为,他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

此外,丁教授还指出: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doc》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zhuziqing/3120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限时特价:9.99元/篇原价20元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评说朱自清散文(节选)
交侍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

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

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

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

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

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朱氏的田园意象大半是女性的,软性的。

他的譬喻大半是明喻,一五一十,明来明去,交待得过分负责:“甲如此,乙如彼,丙仿佛什么什么似的,而丁呢,又好像这般这般一样。

”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则静态多于动态。

朱自清的写景文,常是一幅工笔画。

……
不该如此“名作求疵”
——简评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
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名家名作,概莫例外,瑕疵难免,不必袒护,让人指出,总是好事。

这样,多少可以让人全面、正确地熟悉其人其作真实面目,也为后来作家提供鉴戒。

求疵确实是好事,但无论如何须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严谨的学术论证求得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然而,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求疵”之文——《论朱自清的散文》,却令人读后大失所看,文中的种种卓识也很难令人信服。

《荷塘月色》到第三节上承月下游荷塘缘由的表白与小煤屑路的过渡性先容,下接对于月色荷香的精心描绘。

这一节主要写自己初到荷塘边的心理感受。

我们且不说这种感受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苦闷、忧愁心绪的自然流露。

单就其内涵与意蕴来说也是深刻丰富的,决非“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的。

本来,观花赏月是一种闲逸之情,可以让人修身养性。

然而,朱自清到荷塘边的一番踱步,并非一时雅兴大发,来此求什么闲情逸致的,而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的驱使下寻求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脱,借观赏月色荷花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因而在这条僻静的小路上,作者想到自己“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而产生淡淡的喜悦,从而为下文描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因而这成为读者欣赏本文的一把钥匙。

由此可见,这样的“交待”并不像余先生所说的是一种“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而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出色之笔,它不但没有冲淡或破坏文章的诗意,反而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对于朱文中的比喻,余先生颇有非议,他以为“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原因就在于“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也就是说多用明喻,而且用喻过密。

这似乎在文学创作中竟是个不大不小的弊病。

余先生从《荷塘月色》中挑出的11个例句,明喻固然用得多,但也不失其魅力,这些比喻或描摹荷叶之娇态,或抒写荷花之丽质,或与通感手法融为一体,以突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或以动写静,别有一番情趣,或营造氛围,酿造诗意,从而给文章注进了活力与灵气。

就拿第9例来说,余先生以为:“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似乎小提琴与“中国韵味”格格不进,相互排斥。

可是中国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小提琴演奏,可谓出神进化,极具魅力,并未因此失往中国韵味而洋化。

况且朱自清没有指明“梵婀玲”上奏出的定是“西洋名曲”,朱自清在这里用琴声的优美柔和来表现光与影的波动荡漾之美,有何不可?
在余先生看来,朱文中“好用女性意象”是不可饶恕的缺陷。

他先是觉得《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趋于浅显”,继而又以为“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会引起庸俗的联想”……但是,正如歌德所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

”郭沫若也称:“女性是文化的渊源”。

由此可见,女性意象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宫殿(不仅仅是文学)里一直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既然如此,朱自清为什么不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女性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呢?假如我们真心诚意地欣赏朱自清的散文,就会真正感受到女性意象的美,而不会“思邪”。

就拿余先生所引的例证来看,《荷塘月色》中的“女性意象”具有优美的姿态,诱人的娇容和纯美的品格。

《春》中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并非轻浮的女子,而是布满朝气与活力的女孩,十分引人喜
爱。

对于如此美好的“女性意象”,余先生不仅没有丝毫美的感受,反而产生了“庸俗的联想”,实在令人费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