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的散文

合集下载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引言:朱自清和余光中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两位作家在散文方面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的原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灵动的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深沉含蓄为主要特点。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姿多彩,既有社会洞察力强的作品,也有思辨性的作品,对人生、艺术、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三、朱自清和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朱自清和余光中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在散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通过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又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品质。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结论: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真情实感,创造了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这无可非议。

但历史总在扬弃中前行,仰望大师,却不可坠入迷信的禁锢。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地位,虽让人高山仰止,但他的散文也有商榷之处。

就拿《春》来讲,至少有这样几点,笔者就很不以为然。

题目非常空洞。

一篇佳作诗文的题目,通常都极为传神,不仅有很强的个性,并有不可复制性。

看看中国古代散文的目录,诸如,“陈情书”、“醉翁亭记”、“爱莲说”、“前赤壁赋”、“卖柑者言”等,数以千计的优秀文学散文题目,几乎没有一个题目重复。

避免标题的雷同,甭说是文学大家的力避,就连《中央电视台》办个遗体捐献者节目,都避开了“大爱永存”、“大爱无疆”这些用过的题目,而选择了较有个性的“依然活着”。

而朱自清这篇以《春》为题的散文,题目不仅很空泛,且不传递任何信息,更没有个性。

雷同是写诗文的大忌,坠入“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必然坠入了俗套。

吃别人嚼过的馍在甜,也令人恶心。

而朱自清散文以《春》为题,前人已用过无数。

如单挑出“春”这个题目,谁能认定这是朱自清的专利?至于朱自清之后,以春为题目的诗文,更泛滥成灾。

如果说,第一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是天才,那第二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是蠢才,第三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更愚不可及。

凡目光茫然,必目光没有落点;凡诗文标题的空洞,往往和主题的空洞直接相连。

仅从《春》这个空洞的标题来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时,心中就没有明确的主题。

在标题立意的起笔,朱自清就没有争起!内容非常空泛。

凡一篇佳作诗文,内容总有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包括,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物,独特的细节,独特的表述,独特的炼句等。

凡大家的诗文,总有强烈的个性。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六大贡献之一,就是贡献了《矛盾论》和《实践论》。

而《矛盾论》的核心,就是讲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哲学之光,不仅照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照亮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它也必将照亮散文创作的道路!由此联想到,一代名将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土葬,而建国后高干中唯任弼时做过土葬,当中央接到要求土葬的报告,小平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王震到南京传达时讲: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初中生议论文作文:朱自清的散文

初中生议论文作文: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的文章,我是读过不少的,《荷塘月色》、《春》、《背影》,我都读过,但是,就我的个人理解看来,朱自清的散文是清新自然、严肃认真的一体。

《荷塘月色》,描写着那荷塘风光,蓊郁的杨柳,清澈的湖;亭亭的荷花,闪耀的星,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

而其中,不仅仅是作者描写荷塘景色的心声,更是对于理想的追求,希望冲破政治罗网,一往直前。

看着那美丽的荷塘,“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表着兴怀抒情。

里面有着清新自然的荷塘美景,也有着严肃认真的个人政治理想。

《背影》也是。

像《欧游杂记》,便是游记,其中美丽的风景,仿佛令人身临其境。

同时在其中,表达的是朱自清他自己悠闲、心旷神怡,以及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还记得有一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西洋子,蔑视着黄种人,突出的是这整个文章的主题。

新生的儿童,无论国籍、年龄、性别,人人平等,这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中之一,更是在世界中人人皆知,在那时的时代,其丑陋的心暴露无遗。

这篇文章这么一写,就可以知道它的核心思想:指摘时弊。

朱自清的散文,还是非常好,也是非常精的。

我会一直喜欢他的文章,我对他文章的解读以表达敬意之情。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写作技巧。

本文将对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全面展现朱自清散文的独特之处。

一、情感化的文风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化的文风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引导了读者的情感。

例如《背影》一文,让人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春》一文则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美好。

朱自清的情感化文风,源于他在散文写作中始终强调人性、情感与人情的重要性,他试图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他看来,真正的优秀散文必须从感情的深处出发,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二、自然化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也以自然化的文体为主要特征。

他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流畅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丰富。

例如《钓矶》一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小小的钓矶在河畔的美妙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朱自清的自然化文体,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在他看来,自然是最为真诚的美,是诗意与意境的源泉。

因此,他倡导以自然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景,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的融洽与和谐。

三、抒情化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还以抒情化的表达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也强调对感情进行抒发。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抒情化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张扬和表达。

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工具,散文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展现情感、传达思想,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感悟。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独具一格,其情感化的文风、自然化的文体和抒情化的表达都体现了他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与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文学经验。

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我们应该倡导情感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的写作风格,用真情实感感动人心,用自然化的语言赋予文字新的生命与美感。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第一篇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总体来看,是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言辞虽犀利却不失客观,尤其指出朱文的几大弊端,切中要害。

到今日,随着越来越多人质疑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佩余光中写于1977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的确眼光之毒辣、见识之深刻!文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几大弊端:朱自清的比喻肤浅单调,阴柔,固然有女性的美感,但比喻拟人过繁,造成滥情甚至遮蔽了叙述主体。

朱自清的确喜爱用比喻、拟人,而且极度集中比喻中的明喻,这也导致了朱文的浅白,不够曲折、含蓄,当然明喻有明白、清晰、清澈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春》显得轻快明朗清澈,多半是明喻的功劳,这类文章基本比较浅显。

相对明喻,隐喻能够做到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方面更深沉、深刻。

朱自清的拟人基本都是女性化人格,因此朱文常给人柔美的感觉,如果这种“女性化”拟人过于繁密,可能会带来浮艳感,比如在《论朱自清的散文》里余光中就认为“女性意象”可能“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并不是特例,记得有篇文章报道一些家长反对《荷塘月色》选入课本是因为其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让人感觉低俗。

余光中认为“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作为文学而言,新的不一定很好,旧的不一定没有优点,因此那种将“古文”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古文中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依然值得学习。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当前人们对“口语诗”的讨伐,“口语诗”一度被认为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是“口语诗”导致诗歌门槛低化、诗意的低俗化、意义上的无聊化,等等,“口语诗”完全否定古典诗歌的写法是不是在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警醒。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

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文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赞有弹。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朱自清,这个名字在文坛上响亮得很,像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很多人的文学道路。

说到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是一脸的认同,纷纷竖起大拇指。

你看,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一场狂欢的盛宴,各种赞美不绝于耳,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乐一乐。

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1.1 细腻入微的观察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春》,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起去看花开花落。

他在文章里把春天的气息写得那么生动,仿佛我们也能听见小鸟在树上欢唱,闻到花香四溢。

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能写得特别动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深情真挚的表达除了观察入微,朱自清的表达也是一绝。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怀念,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那种深情真挚的表达,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就拿他写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看到那儿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父亲就在眼前。

2. 名家的赞誉2.1 鲁迅的高评价说到朱自清,鲁迅可没少夸他。

鲁迅曾经说过,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而动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鲁迅可是个眼光极其独到的人,他能够看出朱自清作品中的那份真诚和热情。

鲁迅总是那么犀利,但对朱自清的赞美,似乎让他也放下了那一份锋利。

这样一来,朱自清就成了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连鲁迅都得捧着。

2.2 现代作家的追捧不仅鲁迅,现代很多作家也对朱自清赞不绝口。

比如,作家贾平凹就曾表示,朱自清的文字像是一道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

3. 朱自清的影响力3.1 引领散文潮流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简直为后来的散文作家指明了方向。

他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动人的风格,让许多作家都跟着学,试图在文字中寻找那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

朱自清散文《论青年》欣赏

朱自清散文《论青年》欣赏

朱自清散文《论青年》欣赏朱自清散文《论青年》欣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论青年》欣赏,欢迎大家分享。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赞中华》篇里第一次指出现在一般人对于青年的估价超过老年之上。

这扼要的说明了我们的时代。

这是青年时代,而这时代该从五四运动开始。

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的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

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群的力量。

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的在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

但是,像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样,中国的领导权掌握在老年人和中年人的手里,特别是中年人的手里。

于是乎来了青年的反抗,在学校里反抗师长,在社会上反抗统治者。

他们反抗传统和纪律,用怠工,有时也用挺击。

中年统治者记得五四以前青年的沉静,觉着现在青年爱捣乱,惹麻烦,第一步打算压制下去。

可是不成。

于是乎敷衍下去。

敷衍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来了集体训练,开出新局面,可是还得等着瞧呢。

青年反抗传统,反抗社会,自古已然,只是一向他们低头受压,使不出大力气,见得沉静罢了。

家庭里父代和子代闹别扭是常见的,正是压制与反抗的征象。

政治上也有老少两代的斗争,汉朝的贾谊到戊戌六君子,例子并不少。

中年人总是在统治的地位,老年人势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时,就是老年时代,青年人势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时,就是青年时代。

老年和青年的势力互为消长,中年人却总是在位,因此无所谓中年时代。

老年人的衰朽,是过去,青年人还幼稚,是将来,占有现在的只是中年人。

他们一面得安慰老年人,培植青年人,一面也在讥笑前者,烦厌后者。

安慰还是顺的,培植却常是逆的,所以更难。

培植是凭中年人的学识经验做标准,大致要养成有为有守爱人爱物的中国人。

青年却恨这种切近的典型的标准妨碍他们飞跃的理想。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论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论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论文谈到现代散文,自然绕不开散文大师朱自清。

而《荷塘月色》,正是他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写的名篇。

纵观其散文写作,正如其一生,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求得真实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贯穿他一生的写作。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

本文以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使底层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表现了他独到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佳作吧!一、开篇起句简洁明了,直叙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作者的郁闷来自于大革命失败后在黑暗面前的彷徨和对人生的思考,对光明的追求。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句话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折射,也有作者对未来光明充满的希望。

二、以真言真景叙述真情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很清楚:一是荷塘,二是月色。

历代文人描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有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荷花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嫩,而月亮也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柔情。

这里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了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是对荷叶的描写:这里用舞女的裙子比喻荷叶,很有创意。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之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

其散文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刻画了丰富而细腻的人性风景,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一、语言艺术方面朱自清的散文表达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别致和优美。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清新自然,表达方式自然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借鉴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文章在理解上更加易懂。

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往往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以此表现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受。

例如,他所写的雨是“缓缓的,小巧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二、思想深度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大多涉及生活琐事,但却深刻而充满哲理,往往在诸如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

他经常用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体验,去阐述他对社会发展、人生哲学和人情世态的理解。

例如,在他所写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思想深刻,通过荷塘就地取材的细腻描写,告诉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三、意境独特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意境通常是优美而独特的,往往概括出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美感。

他的意境往往清新、宜人,表现珍爱自然、留恋静谧、向往和平的情感。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具体的事物,同时又引导读者从事物的具体逐渐抽象到精神高度的领域,如《背影》、《春》等作品,使人读后深受感动,意境独特。

四、审美趣味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描写和表现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审美趣味。

他可以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入手,以个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到他的独特视角。

例如,他所写的《背影》一文,描述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冲出重重危险,在情感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涵盖了语言艺术、思想深度、意境独特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

他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和坚持,创造出了一系列极为精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不但大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5篇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5篇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5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有关时间的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

他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流失的无奈和惋惜,也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尊重时间,奋发向上,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文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在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等语句,道出了朱自清先生珍惜时间和生命,惋惜时间流逝的心声。

时间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那样,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悄悄的溜走了!上课时脑子走神、写作业时发呆、做事有时往后拖、吃饭时为了看电视故意磨蹭时间......凡此种种,都能证明,时间被一分一秒的浪费掉了!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合理运用,把每一秒都用在对自己有益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才能把每一天都过的有意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一个有一个成功!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今后,我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多读书,多写作,时刻与时间赛跑,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些都是珍惜时间的名言。

虽然说,这些名言时时在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但是,时间的快捷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正如《匆匆》中讲到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盘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朱自清散文诗言志辩论

朱自清散文诗言志辩论

朱自清散文诗言志辩论
(最新版)
目录
1.朱自清的散文诗
2.诗言志的含义
3.辩论的背景和主题
4.朱自清的辩论观点
5.对辩论的反思和总结
正文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言志辩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诗言志的含义以及朱自清的辩论观点。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用诗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志向的一种方式。

在朱自清的散文诗中,他也运用了诗言志的手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诗言志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方式。

朱自清的辩论主题是“诗言志”是否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之一。

在当时的文学界,有一些人认为诗言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不应该在现代文学中得到重视。

而朱自清则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诗言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辩论中,朱自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诗言志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哲学思考方式。

诗言志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志向,反映了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意义。

在现代文学中,诗言志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可以启迪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辩论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对于诗言志的重视和肯
定。

他认为,诗言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1.《背影》。

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女的关怀和爱护。

2.《荷塘月色》。

这篇散文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5篇)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5篇)

《朱自清散文》(15篇)《朱自清散文》(15篇)《朱自清散文》1 朱自清的散文写的大多是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我特别喜欢看他写人写景的文章,他的文章真所谓是平淡中见神奇。

其中一篇写了通过卖艺、卖物而生活的外国乞丐,这篇文章仔细地介绍了各色各样的外国乞丐,如画丐、乐丐,文章的描写极为细腻,其中还列举了乞丐画画的三种把戏——双钩ToLive、双钩GoodLuck和画四五方风景,对这三种把戏描写的非常简练,其中描写道: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

字母整齐匀净,通体一笔不苟。

充分表达出了这些画丐画画的纯熟程度,更可见他们是通过无数的练习,才练就了这么一套求生的本领。

而在朱自清的笔下,对于乞丐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他们也是值得尊重的,而乞丐也算是种特殊的职业。

而朱自清写景物时,更是生动形象,能非常巧妙地向人展现所描写的事物。

他在描写白水漈的瀑布时,写道: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当那空处,最是奇迹。

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

但她的手才松。

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即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

简练的一段文字,已经生动详尽地写出了白水漈的瀑布奇观,让人感到那神奇的瀑布正在眼前,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那么写出了瀑布临空处时的突然消散之感,其写作手法着实让人叹服。

正因为朱自清的散文散发着非比寻常的文学韵味,才使得这些创作对世人产生宏大影响。

《朱自清散文》2 一本好书,是一个心灵的窗户。

翻开窗户,去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种享受。

每当读到朱自清的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朴素动人、催人泪下的背影,轻盈凝练的匆匆,明静淡雅的荷塘月色、委婉真挚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人思念的扬州的夏日……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匆匆,人生不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可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思想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思想

朱自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富有感染力,充满了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实与自然: 朱自清喜欢记录真实的生活和自然的环境,他认为写作应该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应该捕捉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和感受。

感性与感悟: 朱自清喜欢从感性的角度来写作,他相信作品应该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带给他们感动和启发。

简练与优美: 朱自清的文字风格简练优美,他喜欢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反思与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常常充满了对生活和人生的反思和思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朱自清认为写作是一种表达真实感情的方式,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

他喜欢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的散文作品常常描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却能够触及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此外,朱自清还是一位善于反思和思考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常涉及人生哲学、社会问题等,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探讨这些问题。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能够帮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思想是真实、感性、反思
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能够表达真实的感情,同时帮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散文创作特点主题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代表作]朱自清的代表作

[朱自清散文代表作]朱自清的代表作

[朱自清散文代表作]朱自清的代表作朱自清的代表作一:朱自清的经典著名散文朱自清的经典著名散文1: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2篇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2篇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2篇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这几天一直在看《朱自清散文集》,觉得有着很大收获,对于读书技巧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

散文集不似小说,传记,因此它的读后感,我只能从大致的角度来说。

朱自清的文笔,我一向认为很好。

他的文章,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有很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读来颇有清秀之气。

《春》与《荷塘月色》即使如此,文中没有太多的华丽之词,而大多用的是拟人、比喻等普通常见的修辞手法,却能将眼前一排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由此,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也便可见一斑了。

我本人的写景作文写得并不是特别好,但读了他的文后,便有很大收获。

他的文章平淡质朴,有很浓烈的生活气息。

而在他的所有文章相比,文笔风格也有很强的转变。

朱自清早年的文章与后期的相比,其中早年文章的笔锋就颇有些文言文的味道,读来并不顺畅,大都让我半知半解,而后期的作品则有了许多白话文,更加贴近现代了。

前言中说“语言风格是一个年代的特定产物”,此语不假,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追求,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改变。

相声大家马季先生,的早、晚期作品相比较,其变化,不难看出来。

人皆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是如此。

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方面的表达,有着独特思想、处事性格的人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读一本书,从而读出一个人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从表面现象,折射出更深一层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用意。

从朱自清的文字来看,他一定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字,都喊着自己的真正思想,他平生视人平等,为人正直,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人”,想必,他做人处事之品质,一定高尚。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文末说到,“朱自清乃穷困潦倒而死”,此语我大不认同。

可以说他是“贫困而死”,可以说他是“生活所迫而死”,而绝不可说是“贫困潦倒”而死。

“穷困”虽与“潦倒”组成了“穷困潦倒”,但它们绝非一个意思。

我以为,“穷困”仅是经济方面的落魄,金钱方面,生活水平方面的不足,然而“潦倒”就是精神上的缺憾,为人上的缺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1948年,51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当时正值大变局的前夕,朱氏挚友俞平伯日后遭遇的种种,朱氏幸而得免。

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二十六册,约一百九十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五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了《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探讨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的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不但太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相对而言,朱自清的散文里,倒有某些段落,比他的诗更富有诗意。

也许我们应该倒过来,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他的诗是出于散文之笔。

这情形,和徐志摩正好相反。

我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也就是说,在诗和散文之间,朱的性格与风格近于散文。

一般说来,诗主感性,散文主知性,诗重顿悟,散文重理解,诗用暗示与象征,散文用直陈与明说,诗多比兴,散文多赋体,诗往往因小见大,以简驭繁,故浓缩,散文往往有头有尾,一五一十,因果关系交待得明明白白,故庞杂。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当然是诗句。

里面尽管也有因果,但因字面并无明显交待,而知性的理路又化成了感性的形象,所以仍然是诗。

如果把因果交待清楚:假使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铜雀春深就要锁二乔了句法上已经像散文,但意境仍然像诗。

如果更进一步,把形象也还原为理念:假使当年周瑜兵败于赤壁东吴既亡,大乔小乔就要被掳去铜雀台了那就纯然沦为散文了。

我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当然不是说朱自清没有诗的一面,只是说他的文笔理路清晰,因果关系往往交待得过分明白,略欠诗的含蓄与余韵。

且以《温州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为例: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

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

从前有所谓“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

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当那空处,最是奇迹。

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

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这是朱自清有名的《白水漈》。

这一段拟人格的写景文字,该是朱自清最好的美文,至少比那篇浪得盛名的《荷塘月色》高出许多。

仅以文字而言,可谓圆熟流利,句法自然,节奏爽口,虚字也都用得妥贴得体,并无朱文常有的那种“南人北腔”的生硬之感。

瑕疵仍然不免。

“瀑布”而以“个”为单位,未免太抽象太随便。

“扯得又薄又细”一句,“扯”字用得太粗太重,和上下文的典雅不相称。

“橡皮带儿”的明喻也嫌俗气。

这些都是小疵,但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毛病,却在交待过分清楚,太认真了,破坏了直觉的美感。

最后的一句:“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画蛇添足,是一大败笔。

写景的美文,而要求证因果关系,已经有点“实心眼儿”,何况还是个“老大的证据”,就太煞风景了。

不过这句话还有一层毛病:如果说在求证的过程中,“诱惑”是因,“依恋”是果,何以“也许”之因竟产生“老大的证据”之果呢?照后半句的肯定语气看来,前半句应该是“幻网里定是织着诱惑”才对。

交待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像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

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

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像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

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

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

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

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

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

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

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

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

“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朱氏另一篇小品《春》的末段有这么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句话的文字不但肤浅,浮泛,里面的明喻也不贴切。

一般说来,小姑娘是朴素天真的,不宜状为“花枝招展”。

《温州的踪迹》第二篇《绿》里,有更多的女性意象。

像《荷塘月色》一样,这篇小品美文也用了许多譬喻,十四个明喻里,至少有下面这些女性意象: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会触过的最嫩的皮肤……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类似的譬喻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有不少: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也偶然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

小姑娘,处女,舞女,歌妹,少妇,美人,仙女……朱自清一写到风景,这些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现笔底,来装饰他的想像世界;而这些“意恋”的对象,不是出浴,便是起舞,总是那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

朱氏的田园意象大半是女性的,软性的,他的譬喻大半是明喻,一五一十,明来明去,交待得过分负责:“甲如此,乙如彼,丙仿佛什么什么似的,而丁呢,又好像这般这般一样。

”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则静态多于动态。

朱自清的写景文,常是一幅工笔画。

这种肤浅而天真的“女性拟人格”笔法,在20年代中国作家之间曾经流行一时,甚至到70年代的台湾和香港,也还有一些后知后觉的作者在效颦。

这一类作者幻想这就是抒情写景的美文,其实只成了半生不熟的童话。

那时的散文如此,诗也不免;冰心,刘大白,俞平伯,康白情,汪静之等步泰戈尔后尘的诗文,都有这种“装小”的味道。

早期新文学有异于5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学,这也是一大原因。

前者爱装小,作品近于做作的童话童诗,后者的心态近于成人,不再那么满足于“卡通文艺”了。

在意象上,也可以说是视觉经验上,早期的新文学是软性的,爱用女性的拟人格来形容田园景色;现代文学最忌讳的正是这种软性,女性的田园风格,纯情路线。

70年代的台湾和香港,工业化已经颇为普遍,一位真正的现代作家,在视觉经验上,不该只见杨柳而不见起重机。

到了70年代,一位读者如果仍然沉迷于冰心与朱自清的世界,就意味着他的心态仍停留在农业时代,以为只有田园经验才是美的,所以始终不能接受工业时代。

这种读者的“美感胃纳”,只能吸收软的和甜的东西,但现代文学的口味却是兼容酸咸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