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草园》学生案

合集下载

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理解其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童年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先生,分享一下你对他的了解。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准备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①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请同学们分别概括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时间节点,并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①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②文章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文章的语言特点。

③文章中鲁迅先生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表达怀念之情的句子。

(3)分析人物形象①请同学们描述一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自己的形象。

②文章中还出现了其他人物,如祖母、父亲、老师等,请同学们简要分析这些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童年的感受。

(2)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共鸣?为什么?5.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2)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

6.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鲁迅故居,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让学生将课文读一遍)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3、提问:百草园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研读赏析,合作探究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可以提示学生从描写的植物或动物,角度、颜色等入手)本段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可由学生举例子,体会修辞的妙用)你能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也写一段景物描写吗?(可由学生写,然后选1-2个学生读,展示)2、美女蛇的故事作用。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3、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4、齐读第9段,这一段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

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5、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再现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几件事。

6、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学生总结)7、通过这部分的阅读,你觉得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为什么?三、课堂练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

本篇课文选他的著作集《____________》。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________________。

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

3、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______ ___________。

4、____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低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____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生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3、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高新一中初中部导学案
导学流程设计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大量的字词,熟读课文。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aì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dǐng锡箔bó鉴赏jiàn脑髓suǐ蝉蜕tuì秕谷bǐ锡箔bó倜傥tìtǎng拗ǎo
3、将已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及时补充在导学案上;
4、课后将导学案进一步完善,并黏贴整理。
2.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2)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导学案使用说明】
1、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案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用红笔圈划出不会的部分;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组长的组织下对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讨论本组的
(四)知识拓展。
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五)板书设计。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百草园》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百草园》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百草园》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百草园》。

(2)理解《百草园》的内容,掌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百草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3)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百草园》。

(2)理解《百草园》的内容,掌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百草园》的作者、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百草园》,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2)学生选取诗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节,进行赏析。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百草园》。

2. 写一篇关于《百草园》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有关自然、生活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朗读、讨论、赏析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诗歌默写、赏析文章的质量。

3. 长期效果: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百草园》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百草园》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百草园》的作品背景、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珍惜生命、保护自然的意识。

(3)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友善、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百草园》的作品背景、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2)引入《百草园》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如何保持?5. 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瑞安一小学有个百草园,学生能栽会用多种草药

瑞安一小学有个百草园,学生能栽会用多种草药

瑞安一小学有个百草园,学生能栽会用多种草药瑞安市桐浦乡中心小学有个“百草园”,这里种植着100多种中草药。

在校园里随便拉住一位学生询问,他们便会如数家珍:玫瑰具有活血止痛作用,桂花具有暖胃散寒、平肝益肾之功效……XX年,桐浦乡中心小学在校园内一座小山上开辟了一个1.5亩的百草园劳动基地,组织学生上山采药,栽培、标本制作等,把中草药文化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开展了《百草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实践,由酷爱中草药研究的校长陈荣华担任课题负责人。

学校购买了《浙南本草新编》、《赏花、养花400题》、《花卉栽培技术》等大量有关花木知识和中草药的书籍,提供学生学习。

学校还汇编了一本《百草》校本教材,内容有“中国十大名花”、20种“庭院常见花木”、70种“浙南常见中草药”等,最后还有12首用温州话编写的“辨症施治歌诀”。

根据草药生成的规律,两年来学校安排高年级学生280多人次,分4批上芦坑山、南山、雷公尖山、后龙山药齐顶等地采集草药。

学校邀请了当地具有祖传采药经验的药师为师生带路,帮助师生辨认草药,讲述医学家李时珍、陶宏景的故事。

凡能种植的,将其种到百草园里,师生自觉为草药松土、拔杂草、除虫害等。

有条件的师生还把自家院子里的草药无偿地献给学校的百草园,陈荣华校长就无偿献出了草药几十种。

师生一起对百草园里的中草药进行标签挂牌,标明“药名、别名、科类、产况、成分、采制、性味和功能及临床应用”的提示语,便于学生学习中草药知识。

学校开设了实验课《扦插苗条话佳节》和《与植物交朋友》等植物繁殖实践课,学生掌握了大量植物繁殖方法,有扦插法、高枝压条法、嫁接法、种子播种法等。

学生们舍不得废弃中草药的一枝一叶,他们把百草园里采摘、剪掉的各种花、草、叶子、藤子,运用了雕、刻、剪、撕等手法技艺,制作出工艺品。

中草药学习,让学生获益很多。

今年9月,一位男生在中午上学路上突然昏倒,脸色苍白,五(1)班的张国定同学发现后马上跑到百草园里采来薄荷,用薄荷浸烧酒擦他全身,不到一刻钟,这名男生就清醒过来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

2. 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主题和思想。

3. 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

4. 探讨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和思想3.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4.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三、导学重点1. 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和主要作品。

2. 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主题和思想。

3. 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

4. 探讨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四、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引导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和认识。

2. 进修: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思想。

3. 讨论:探讨鲁迅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启迪。

4. 总结:总结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五、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鲁迅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分享和讨论活动,增进思想交流和文学素养提升。

3. 鼓励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干系,关注当代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改革。

六、导学评判1. 通过教室表现和作业评判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和理解水平。

2. 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评论文章等,展示对鲁迅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3.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比赛和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见解。

七、导学反思1.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文学教育融入学生的平时生活和进修中。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教案:如何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学生的修养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教案:如何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学生的修养

作为文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为经典作品,它们在学生修养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教案编写中,如何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学生的修养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文化情感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探讨针对两部作品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文学阅读教学方案。

一、认知心理篇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通常会选择和喜欢那些与他们自身经验、知识和情绪基础相符合的作品,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需求,精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从而尽早为学生的修养打下良好基础。

1. 理解教材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百草园》是一部具有文化传承、风土人情与自然生态、人文关怀等多重特色的作品。

而《三味书屋》则表现出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文化鉴赏和美学趣味。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精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呈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学的认识。

2. 分层次阅读,循序渐进培养阅读能力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时常常会遭遇到困难与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阅读能力,适应不同难度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可以先通过阅读因材施教的课外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专注于文学特色和内涵。

二、文化情感篇文学阅读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应该注重文化情感的培养,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的熏陶,建立起文化共鸣和美好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1. 提高学生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文学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其情感认知,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心境中感受到文化内涵,理解作品内容,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感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生追求的方向。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传统文化教学探究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传统文化教学探究

本文将介绍一份传统文化教学探究的教案,该教案旨在将学生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案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方面展开,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第一部分:《百草园》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百草园》,学生将会: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品文,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2) 体验古代中国的美好生活和文化传承;3) 能够发掘并表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2. 教学内容《百草园》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小品文集,共有360个小品文,主要描写了自然界中各类花草树木的特性及别有一番趣味性的寓意。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百草园》的内容和书写背景;2) 分析其中特定的文学表现手法(例如寓意、夸张、对比等);3) 探究其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例如敬老尊贤、对自然的崇拜、爱国等)。

3. 教学方法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1) 带领学生逐一阅读、理解并分析部分课文;2) 将一些主要概念与语言点进行详细解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诵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二部分:《三味书屋》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味书屋》,学生将会: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术、文化和生活方式;2) 体验传统文化所能带来的生动感觉和魅力;3) 能够发掘并表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2. 教学内容《三味书屋》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小说,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私塾——“三味书屋”的故事。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三味书屋》的内容和历史背景;2) 分析其中特定的文学表现手法(例如情节铺陈、人物塑造等);3) 探究其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例如尊师重道、孝道、教书育人等)。

3. 教学方法本教案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探究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

利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教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教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教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发挥教育的综合效应,学校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发展其多方面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教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分享活动的实施结果和感想。

一、选材背景和目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两个重要部分,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百草园》由明代徐霞客所著,是一本关于中药及草药的方书,内容丰富,笔法博雅。

《三味书屋》则是清代的著名小说,在古代教育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两部作品都是我国的瑰宝,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这两部作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文学阅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语文学科成绩。

二、活动设计理念本次活动通过模拟《百草园》的医药方和《三味书屋》的古代读书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学习性的活动。

主要活动设置如下:1.按照《百草园》的方书,学生们在组内自行划分工作,合作完成一份古代医方,并指导学校厨房将其煮制成药膳,让在场的所有人尝试药膳。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模拟《三味书屋》的古代读书方式。

是学生们要自行制作板凳,以“读书人”的身份,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板凳上一展才华。

3.小组内的展示方式不仅仅是每个小组呈现自己的成果,更要借鉴别组的内容,提出专业性、针对性、终身性的关键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组织讨论。

本次活动注重发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表达和学习借鉴。

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合作,促进社会化学习,培养学生实践锻炼的精神。

三、活动实施过程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活动前,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提纲和活动流程,通过宣传、互动、比赛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语文教案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语文教案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语文教案解析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学科,其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一定程度上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实施的。

而今天我们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本经典著作出发,来分析初中语文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背景《百草园》是清代医家冯梦龙所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它以植物为线索,运用社会风俗、民间传说等材料,将诸多喜闻乐见的故事描绘得入木三分,可谓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科普性的经典作品。

适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三味书屋》由小说家冯雪峰所著,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

小说的核心内容是介绍名家书画,以及在明朝中后期的文学与艺术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百草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种植、生长和应用等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在故事情节中理解古代人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念,并在这些情节中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底蕴。

2、通过对《三味书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书画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家、作品的风采。

三、教学过程1、其中《百草园》的教学除对植物学的知识要求外,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一定的诊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选取较为类似的文言文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其思想和价值,同时还要学会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故事和小品让学生进行阅读。

这些小故事可以在植物背景下渲染,这些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并进一步扩大学生中国文学的视野。

教师可以进行深度讲解,在讲解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2、对于《三味书屋》的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借助听讲,阅读,观察等各种方式,配合一定的科技手段、教具等教学设施,使学生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能力。

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部著名的小说,它们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小说中的运用,成为了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经典作品。

这两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宝库。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探究传统文化教案,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教学。

我们来分析一下《百草园》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百草园》的故事情节以及主人公的形象都被塑造成了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形象。

故事的背景为明朝,时代氛围浓厚,在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明清时期良家女子面对封建礼教、婚姻压力等社会问题的心理历程。

主角的命运也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她寻求自由的渴望,冲破传统束缚的行动,以及广大女性遭受压迫的形象折射了女性地位的演变。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百草园》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些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

可以让学生结合小说背景,初步了解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了解封建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及价格女性自主解放的历程。

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女子修身、读书教育对女性素养的提升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压力等方面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通过阅读《百草园》,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接着,我们来看看《三味书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三味书屋》是描述一个洒脱风雅、酷爱诗书的良家子弟寻找知音的故事,以及几对男女在严格的家庭、朝廷礼仪和生活规矩的重压下,如何借助传统乐舞、琴曲等方式表达情感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传统文化贯穿始终。

如古代文人雅士饮酒作诗、合奏琴曲、踏非常规的曲调和技法,以及男女相伴素手扇阅读等都给人留下了一幅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画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带领学生感受并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可以通过介绍古代文人雅士的一些著名的名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中诗歌、曲艺、音乐的重要地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教案:启发学生审美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教案:启发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学者,在授课时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文将以教学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2.比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作品的异同点,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两部作品,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进行思考。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导入,比如以画面、音乐、小说、散文或诗歌等形式展现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其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中的名著,如唐代明月松间照《横塘路》、明代冯梦龙《左传》选讲、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等。

2.讲解故事情节(25分钟)针对两部作品,《百草园》叙述的是一位贾家公子与牡丹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饱含深层的思想意义。

而《三味书屋》则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爱,以及他们对艺术和生命的崇高追求为主旨。

两部作品在人物性格描写、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是学生分析异同点的重点。

3.比较两部作品(25分钟)在讲解两部作品的情节后,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中的异同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1)两部作品的主题有何相同之处?(2)两部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有何异同?(3)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区别?(4)两部作品中哪些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5)你认为古代文学中的这两部作品有何价值?4.展开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重点关注艺术审美价值方面,激发学生探寻两部作品中潜在的艺术美学素质,比如个人情感、价值观、生命智慧等。

学生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认为两部作品从哪个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价值?(2)两部作品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史上有哪些影响?(3)你认为古代文学中的艺术价值对今天的文化产业有何启示?5.总结与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从两部作品中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对当前文化产业和影视产业中充斥的那些粗糙、庸俗的影片和电视剧进行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能够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鲁迅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成就。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鲁迅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出问题:你知道鲁迅是谁吗?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第二课时:进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分组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组讨论并总结出作品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批判性思维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评判:包括教室参与、表达能力、思维活跃等方面的评判。

2.作业评判:包括阅读笔记、读后感、评论等方面的评判。

3.考试评判: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导入部分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

2.图书资料:提供鲁迅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文学作品,供学生参考和借阅。

3.网络资源:提供鲁迅相关的网上资料和钻研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六、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修,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探索欲望。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切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3.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反思,不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理解其对中国摩登文学和思想的影响。

2. 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介绍2. 鲁迅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分析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和讨论三、教学过程1. 第一堂课:介绍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 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入钻研,并做简短的报告。

2. 第二堂课: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同砚。

3. 第三堂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和讨论-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段讲解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思想。

-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四、作业要求1. 撰写一篇关于鲁迅生平宁主要作品的短文,包括对其思想和影响的分析。

2.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选择鲁迅的一篇作品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份分析报告,包括作品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五、评判方式1. 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2. 作业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逻辑性和条理性、表达能力和语言规范等方面。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鲁迅的生平宁主要作品,深入分析其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增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文学的世界。

八年级语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2、学习对比的写法3、复习插叙知识4、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知识与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

学会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评价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真情实感,体会童年乐趣。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局部品读。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童年如歌如画。

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缤纷。

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去感受一下他的童年乐趣。

(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完成表中内容后通过比较谈谈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发给每一位发言者奖励分票)(三)局部品读:学生精读“百草园”部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任选其一,进行合作探究,做好小组讨论记录卡。

1. 仿句练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2. 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3. 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4. 课堂表演“冬天雪地捕鸟”(边说边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教师选择不同问题的四个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评价,教师给予参与小组及个人奖励分票)(四)课后学习: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教师回收本节课分发的奖励分票,统计后记入“学生课堂活动统计表”)(二)精彩片段(1):整体感知环节师:哪位同学结合这个表来谈谈自己对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感受?学生A:百草园中有许多有趣的动植物,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师:你最喜欢什么?)……拔何首乌,而三味书屋中没有,所以我较喜欢百草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语文版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学习目标1描述百草园局部为教学重点。

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局部为难点。

学生对局部内容不易理解。

有些难理解的词语。

这局部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理解。

重难点点拨: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自主学习:1. 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2.齐声朗读第二段,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3.“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4.“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合作学习:6.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7.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找出描写捕鸟的动作的系列的动词。

8.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9.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9(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10.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局部。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11.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与三味书屋的无味12.你怎样对待寿镜吾教师当堂检测:〔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假设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与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学生版

从百草园学生版

初一语文教学案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备人:李林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3、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介绍作者、作品导入课文。

1、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2.《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______菜畦._______皂荚.._______桑葚._______长吟._______轻捷._______油蛉._______蟋蟀.._______斑蝥._______脊.梁_______喷.出_______缠络.._______人迹罕.至_______人声鼎.沸_______豁.的一声_______系.一条长绳_______2、从课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并注意加点的字。

确凿:菜畦:轻捷:臃肿:鉴赏:质朴:倜傥:高枕而卧:人迹罕.至:人声鼎.沸:3.整体感知,给本文分段。

分段标准: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过渡段:三味书屋:4、我的疑难三、研读揣摩第一课时(一)、阅读鉴赏课文第一部分,分析百草园之乐。

探秘百草园活动方案

探秘百草园活动方案

探秘百草园活动方案为了拓宽我校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为了让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如花绽放,为了给绽放一片自己的园地,为了品尝播种耕耘和收获的艰辛与甜美,为了孩子们体验文字带来的幸福和成长,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长足进步、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去“塑造心灵,美丽绽放”。

应学校要求,顺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经过语文教研组各位教师的深思熟虑,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语文教研组拟组建百草园文学社,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文学实践活动,让文学创作的清新之风给东回中学校园增添新的活力和朝气。

一、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的背景:1、国家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校园应该开创更多学生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一个有活力的文学社团能从多方面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欣赏自我的舞台。

2、学校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办学理念“教师生长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仅对学生而言,一个文学的乐园,也是值得期待的。

3、学生中有部分有较好的写作基础,有文学爱好者群,有一-批学生具有潜在的小作家资质,给他们一一个空间,他们会给校园增添惊喜与快乐。

4、东回中学语文学科教师文笔文风都比较好,具有扎实的文学基本功。

可以承担指导学生文学创作文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能力。

二、活动目的1、激发我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研究问题的热情、习惯与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语文素养。

2、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宽松环境,使他们的个性不受压抑,能够充分展示出过人的才华,并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为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为参与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写作方法指导,使参与者在学习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活动宗旨。

以“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初中生读写能力,展现初中生青春风采”为宗旨。

四、社团机构设置主管科室:语文教学研组。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教案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教案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教案教案标题: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掌握《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分析《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难点:1. 分析《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文学特点和主题。

2. 理解并解释《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中的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封面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这两本书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知识讲解(15分钟)1. 简要介绍《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包括作者、创作时期、主要人物等。

2. 分析《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如《三味书屋》中的贾母、贾宝玉和黛玉,《百草园》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

阅读理解(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文本,要求他们阅读并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3. 整合学生的观点,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隐含意义。

拓展活动(15分钟)1.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场景或人物,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重新演绎该场景或人物的故事。

2. 学生可以选择表演、绘画、写作等方式呈现他们的作品。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自信和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型新授主备人王堂春审核王堂春包科领导使用时间年月日
课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姓名班级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确凿、脑髓”等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主题。

3、激情投入,快乐学习,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概括文意,理清层次结构。

3、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过程,勾画描写优美的句子,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理解。

4、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1-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一、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

本来
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才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

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
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这朵“夕拾”
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二、了解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
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
政府统治之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

鲁迅目睹了“三一八”惨案,参加了对北洋军
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被迫来到厦门,但厦门大学也充满陈腐之气,强迫学生尊孔读经。

鲁迅“旧
事重提”就是借它来讽喻现实。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
范围。

预习自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确凿.()菜畦.()桑shân()轻jiã()油蛉.( )斑máo( ) 缠络.( ) 珊.瑚( ) 攒.( )豁.( )口敛.(.)脑suǐ( )
mî( )生Jiàn( )赏觅.食( ) 竹shāi( ) 秕.谷( )
系.( ) 书塾.( ) 蝉tuì()倜傥
..()
2、解释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确凿:轻捷:
缠络:鉴赏:
人迹罕至:渊博:
宿儒:人声鼎沸:
3、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第一部白话小说__________。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里,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它的原名是。

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文中哪一个词概括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起到了统领下文的作用?围绕这种感情,作者又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方面内容?
3、作者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对老师的印象后,又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我的疑问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你认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两部分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阳光高效课堂导学稿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散文的两个精彩片段。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保持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

合作探究
1、课文描写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本段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2、描写雪地捕鸟时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找出课文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对他作出自己的评价。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组句子。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jiá)
B、桑椹.(sân)油蛉.(líng)斑螫.(máo)
C、珊瑚
..(shān hú)骨髓.(shuǐ)秕.谷(bǐ)D、蝉蜕.(duì)盔.甲(kuī)倜傥
..(tìtǎng)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觅食、轻捷、质扑、收敛
B、乘凉、监赏、啄食、缘由
C、书塾、消释、颠倒、鼎沸
D、绅士、蜡梅、渊博、恭敬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秘密)B、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把枕头垫高睡)C、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正派)D、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____(A、现B、晾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A、架B、支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A、洒B、放C、撒)些秕谷,棒上____(A、拴B、系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A、牵B、拉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A、收B、拉C、抽),便____(A、捉B、逮C、罩)住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____ ___;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
___;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

6、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段也如此。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___ ____,由植物到___ _____,由静景到
__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____ _ 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