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3章实验十四知能优化演练 沪科版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3机械能守恒定律(含答案)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3 机械能守恒定律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机械能守恒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只有重力做功,则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B.若物体的机械能守恒,一定只受重力C.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D.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机械能一定守恒2.下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A.被起重机拉着向上做匀速运动的货物B.一个做斜抛运动的铁球C.沿粗糙的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的木块D.在空中向上做加速运动的氢气球3.嫦娥五号是我国月球软着陆无人登月探测器,当它接近月球表面时,可打开反冲发动机使探测器减速下降。
探测器减速下降过程中,它在月球表面的重力势能、动能和机械能的变化情况是()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C.机械能增加D.机械能减小4.某高中物理课本上有一个小实验,其截图如图所示。
实验时,某同学将小纸帽压到桌面上,然后放手,小纸帽被弹起(小纸帽与弹簧不连接,并假定小纸帽运动中只发生竖直方向移动),不计空气阻力。
关于小纸帽在离开弹簧之前被弹簧顶起的过程中,小纸帽的机械能()A.一直增加B.一直保持不变C.先增加后减小D.先增加后不变5.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h处以初速度v0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取地面为零势能面,则物体着地时的机械能为()A.mghB.12mv02-mghC.12mv02+mgh D.12mv026.以20 m/s的速度将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竖直上抛,若忽略空气阻力,取地面为零势能面,g取10 m/s2,则上升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相等时,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为()A.5 mB.10 mC.15 mD.20 m7.用长绳将一重球悬挂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一同学紧靠墙站立,双手拉球使其与鼻尖恰好接触,然后由静止释放重球。
若该同学保持图示姿势不变,忽略空气阻力,则重球摆动过程中()A.到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大B.到最低点时机械能最大C.一定不会撞击该同学D.可能会撞击该同学8.一毛同学用一根橡皮筋发射飞机模型,如图所示。
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课件:实验十四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5. 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 大小, 查出它们的正弦值, 将数据填 入表格中. 6. 改变入射角θ1, 重复实验步骤, 列 表记录相关测量数据, 计算每次折射 率n, 求出平均值.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线aa′作为界面. 过aa′上的一点O画出
界面的法线MN, 并画一条线段AO作
为入射光线.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图13-3-2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2. 把平行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 使它
的长边跟aa′对齐, 画出玻璃砖的另
一条长边bb′.
3. 在线段AO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数据的处理
例2 如图13-3-5所示, 某同学利用
方格坐标纸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
射率, OA是画在纸上的直线, 他在直
线OA适当位置先后竖直插上P1、P2
两枚大头针, 如图放上玻璃砖(如粗黑
线所示), 然后插上P3、P4大头针.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针P1、P2, 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
P1、P2的像, 调整视线的方向, 直到P1
的像被P2挡住.
栏目 导引
实验十四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再在观察的这一侧依次插两枚大头针
P3、P4, 使P3挡住P1、P2的像, P4挡住
P3及P1、P2的像, 记下P3、P4的位置.
4. 移去玻璃砖连接P3、P4并延长交
bb′于O′, 连接OO′即为折射光线, 入射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0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 沪科版
1.(改编题)风力发电机为一种新能源产品,功率为200 W 到15 kW ,广泛应用于分散住户.若风力发电机的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当线圈通过中性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最大B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等于零,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最大C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等于零D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等于零,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等于零解析:选C.当线圈通过中性面时,感应电动势为零,但此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当线圈平面转到与磁感线平行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但此时感应电动势最大.2.某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转轴匀速转动,产生交变电流的图像如图10-1-6所示,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图10-1-6A .在A 和C 时刻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B .在B 和D 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C .从A ~D 线圈转过的角度为2πD .若从O ~D 历时0.02 s ,则在1 s 内交变电流的方向改变100次解析:选D.在A 和C 时刻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此时对应的感应电动势最大,线圈平面与磁感线方向平行,A 错误;在B 和D 时刻,产生的感应电流为零,此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B 错误;从A ~D ,对应3/4周期,即线圈转过的角度为3π/2,C 错误;若从O ~D 历时0.02 s ,则交变电流的周期为0.02 s ,而一个周期内交变电流的方向改变2次,故在1 s 内交变电流的方向改变100次,D 正确.3.一周期性变化的电压其变化规律如图10-1-7所示,周期为2T .由图中数据可求出此交流电压( )A .有效值为2aB .最大值为22aC .有效值为5aD .最大值为10a解析:选C.设接入一个电阻R ,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Q =a2R 图10-1-7×T +a 2R ×T =U 2有R×2T ,有效值为U 有=5a ,故C 正确. 4.(2009年高考福建卷)一台小型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像如图10-1-8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5.0 Ω,则外接一只电阻为95.0 Ω的灯泡,如图10-1-9所示,则( )图10-1-8 图10-1-9A .电压表V 的示数为220 VB .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钟改变50次C .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为484 WD .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钟产生的焦耳热为24.2 J解析:选D.电压表示数为灯泡两端电压的有效值,由图像知电动势的最大值为E m =220 2V ,故有效值E =220 V ,灯泡两端电压U =RE R +r=209 V ,A 错误;由图像知T =0.02 s ,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变化两次,可知1 s 内电流方向变化100次,B 错误;灯泡的实际功率P =U 2R=459.8 W ,C 错误;电流的有效值I =E R +r=2.2 A ,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钟产生的焦耳热为Q =I 2rt =24.2 J ,D 正确.5.有一10匝正方形线框,边长为20 cm ,线框总电阻为1 Ω,外接电阻R =9 Ω,线框绕OO ′轴以10 π rad/s 的角速度匀速转动,如图10-1-10,垂直于线框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0.5T .问:(1)该线框产生的交变电流电动势最大值是多少?(2)线框从图示位置转过60°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是多大?(3)写出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4)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各是多少?解析:(1)交变电流电动势最大值为E m =nBS ω=10×0.5×0.22×10π V =6.28 V. 图10-1-10(2)线框转过60°时,感应电动势e =E m sin60°≈5.44 V.(3)由于线框转动是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的,所以瞬时值表达式为e =E m sin ωt =6.28 sin(10πt ) V.(4)电动势的有效值E =E m 2=4.4 V 电流表的示数为I =ER +r=0.44 A电压表的示数为U =IR =3.96 V.答案:(1)6.28 V (2)5.44 V(3)e =6.28sin(10πt ) V(4)3.96 V 0.44 A。
沪科版物理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沪科版物理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变C. 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D. 受力平衡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2.电子显微镜利用高速电子的波长很短这一特性,使人类的视野扩展到了100纳米以下,电子显微镜能分辨的最小极限是:A. 1纳米B. 10纳米C. 100纳米D. 1微米3、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0沿水平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g,若物体运动t秒后的速度为v,则( )A. v = v0 - atB. v = v0 - atC. v = v0 - atD. v = v0 - at4、一个弹簧振子的周期T=2π,则它的频率f= (Hz)。
A. 1B. 2π/TC. T/2D. T*2π/T5、电子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不随电子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则此电场是()A、均匀电场B、非均匀电场C、静电场D、磁性电场6、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除了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之外,还受到一个阻力作用,小球下滑过程中速度减慢,阻力的大小是()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7.以下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A.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B. 只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C.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应电动势与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速度无关。
D.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只与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有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题号: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研究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B.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基于日常观察得出的数据得到的经验定律C.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可以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结合天体运行的有关数据推导得出验证其合理性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人们常用的实验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验证了客观规律的正确性体现出物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利于深化认识揭示自然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将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体现了物理学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之一正确选项为BCD。
沪科版物理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沪科版物理高考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在下列关于物理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因此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B、加速度是速度与时间的比值,因此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其加速度也越大。
D、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因此功的正负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向。
2、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下列关于该物体运动状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
B、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
C、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平方增大。
D、物体的动能随时间均匀增大。
3、题干:在以下几种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的是:A. 以5m/s²的加速度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 以2m/s²的加速度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C. 以10m/s²的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D. 以0m/s²的加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题干: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但作用在不同的时间5、在下列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两束光的频率相同且相位差恒定而产生的。
B. 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两束光经过不同路径后相遇而产生的。
C. 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光波的相干性而形成的。
D. 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光波的偏振性而形成的。
6、在下列关于电磁波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振动并传播的。
B. 电磁波的速度在真空中是恒定的,约为3×10^8 m/s。
2025年沪科版高考物理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5年沪科版物理高考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题干:下列关于简谐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简谐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B、简谐运动在平衡位置时,合力为零C、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方向总是与位移相反D、简谐运动的加速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2、题干:一弹簧振子在简谐运动中,假设某时刻t=0,其位移为x=0,速度v最大,则在此时刻弹簧振子的机械能主要由以下哪部分组成?A、动能B、势能C、动能和势能D、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3、以下哪种现象不能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A、从水中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浅B、海市蜃楼C、放大镜成像D、彩虹4、下列关于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正确的是:A、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该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与该点电荷的电量成反比B、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与该点电流所受的磁场力成正比,与该点电流的强度成反比C、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该点电荷的电量成正比,与该点电荷的电势成反比D、磁场中某点的磁通量与该点电流的强度成正比,与该点电流的长度成反比5、(5)以下哪个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A、光的折射现象B、光的干涉现象C、光电效应现象D、光的衍射现象6、(6)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其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B、其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C、其角速度等于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D、其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7、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B、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增大,加速度可能不变C、物体的加速度不变,所受合外力一定减小D、物体的速度增大,所受合外力不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光的干涉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B、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可以绕过障碍物C、光的偏振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横波D、以上都是2、关于下列物理量的单位和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电场强度(E)的单位是伏特/米(V/m),通过测量电势差和距离来计算B、电阻(R)的单位是欧姆(Ω),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来计算C、电容(C)的单位是法拉(F),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计算D、电功率(P)的单位是瓦特(W),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计算3、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将一个闭合线圈置于变化的磁场中,关于此实验中出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如果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一定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最新-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3章实验十四知能优化演练 沪
1.如图13-3-8所示,图13-3-8某同学做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时,用他测得的多组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作出sinθ1-sinθ2图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他做实验时,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的B.他做实验时,光线是由玻璃射入空气的C.玻璃的折射率为0.67D.玻璃的折射率为1.5解析:选AD.由图像可知入射角θ1大于折射角θ2,说明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A正确,B 错误.玻璃的折射率n=sinθ1/sinθ2=1/0.67=1.5,C错,D正确.2.如图13-3-9所示,在实验中,图13-3-9需要插四枚大头针P1、P2、P3和P4,为了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A.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一些B.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小一些C.入射角θ1适当选大一些D.入射角θ1越小越好解析:选AC.为了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一些可以减小测量误差,入射角θ1适当选大一些,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AC正确.3.用三棱镜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三棱镜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三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的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13-3-10所示.图13-3-10(1)在本题的图上画出所需要的光路图.(2)为了测出三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上标出它们.(3)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________.解析:(1)如图所示,画出通过P 1、P 2、P 3、P 4的光线,包括在棱镜内的那部分路径.(2)在所画的图上,标明入射角i 和折射角r ,并画出虚线部分.测量出线段EF 、OE 、GH 、OG 的长度,得出sin i =EF OE ,sin r =GH OG.(3)n =sin i sin r =EF OE /GH OG ,n =EF GH ·OG OE. 答案:(1)见解析图 (2)入射角i 折射角r(3)Sin i Sin r (或EF GH ·OG OE) 4.在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如图13-3-11所示:图13-3-11(1)张明同学在纸上正确画出玻璃砖的两个界面aa ′和bb ′后,不自觉地碰了玻璃砖使它向aa ′方向平移了少许,如图13-3-11所示,则他测出的折射率值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李杨同学在画界面时,不自觉地将两界面aa ′、bb ′间距画得比玻璃砖宽度大些,如图13-3-12所示,则他测得的折射率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图13-3-12解析:(1)如图甲所示,张明同学利用插针法确定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后,测得的入射角、折射角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折射率不变.甲 乙(2)如图乙所示,李扬同学利用插针法确定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后,测得的入射角不受影响,但测得的折射角比真实的折射角偏大,因此测得的折射率偏小.答案:不变 偏小5.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13-3-13所示.在一圆盘上,过其圆心O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 、EF ,在半径OA 上,垂直盘面插下两枚大头针P 1、P 2并保持P 1、P 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分竖直进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BC 相平,EF 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 1、P 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 3,使P 3正好挡住P 1、P 2,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 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 3所插的位置,就可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则:图13-3-13(1)若∠AOF =30°,OP 3与OC 的夹角为30°,则P 3处所对应的折射率的值为______.(2)图中P 3、P 4两位置哪一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AO 的延长线交圆周于K ,求K 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解析:(1)根据折射定律n =sin θ1sin θ2, 题中θ1=60°,θ2=∠AOF =30°,所以n =sin60°sin30°=1.73. (2)图中P 4对应的入射角大于P 3所对应的入射角,所以P 4处对应的折射率大.(3)因A 、O 、K 在一条直线上,入射角等于折射角,所以K 处对应的折射率为1.答案:(1)1.73 (2)P 4 (3)16.(实验创新)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用刻度尺测半圆形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如图13-3-14所示),他进行的主要步骤是:图13-3-14A .用刻度尺测玻璃砖的直径AB 的大小dB .先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将玻璃砖水平放置在白纸上,用笔描出玻璃砖的边界,将玻璃砖移走,标出玻璃砖的圆心O 、直径AB 、AB 的法线OCC .将玻璃砖放回白纸的原处,长直尺MN 紧靠A 点并与直径AB 垂直放置D .调节激光器,使PO 光线从玻璃砖圆弧面沿半径方向射向圆心O ,并使长直尺MN 的左右两端均出现亮点,记下左侧亮点到A 点距离x 1,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2.则:(1)小明利用实验数据计算玻璃折射率的表达式n =________.(2)关于上述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 .在∠BOC 的范围内,改变入射光PO 的入射角,直尺MN 上可能只出现一个亮点B .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1一定小于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2C .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1一定大于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2D .要使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1增大,应减小入射角解析:(1)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折射光线交于MN 上的E 点,反射光线交于MN 上的F 点.折射率等于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反)射角的正弦的比,即n =sin θsin α=d /2x 21+d 2d /2x 22+d 2= 4x 22+d 24x 21+d 2. (2)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则只有反射光线照射到MN 上,所以MN 上可能只出现一个亮点,故A 项正确;由图知,θ角大于α角,所以左侧亮点到A 的距离总是比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小,故B 正确,C 项错误;要想左侧亮点到A点的距离增大,必须减小折射角,由折射率公式可知,要减小折射角,必须减小入射角,故D 项正确.答案:(1) d 2+4x 22d 2+4x 21(2)ABD。
最新-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3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 沪科
1.(2018年课标全国卷)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C .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D .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解析:选AC.AC 与实际符合;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B 错误,密立根油滴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因而漏选较多;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是洛伦兹发现的,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是安培发现的,D 错误.2.如图13-2-4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图是不同的单色光形成的双缝干涉或单缝衍射图样.分析各图样的特点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图13-2-4A .甲、乙是光的干涉图样B .丙、丁是光的干涉图样C .形成甲图样的光的波长比形成乙图样光的波长短D .形成丙图样的光的波长比形成丁图样光的波长短解析:选A.干涉条纹是等距离的条纹,因此,甲、乙图是干涉图样,丙、丁图是衍射图样,故A 选项正确,B 项错误;由公式Δx =L dλ可知,条纹宽的入射光的波长长,所以形成甲图样的光的波长比形成乙图样的光的波长长,故C 项错误;形成丙图样的光的波长比形成丁图样的光的波长长,故D 项错误.3.为了使需要传递的信息(如声音、图像等)加载在电磁波上发射到远方,必须对振荡电流进行( )A .调谐B .放大C .调制D .检波解析:选C.声音、图像信号是低频信号,而要有效地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要有足够高的频率,唯有将低频信号加到高频振荡信号上去,才能使需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到远方,因此必须对振荡电流进行调制,故选C.4.关于薄膜干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干涉条纹的产生是由于光在膜的前后两表面反射形成的两列波叠加的结果B .干涉条纹中的暗纹是由于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结果C .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平行线时,说明膜的厚度处处相等D .涂有增透膜的照相机镜头呈淡紫色,说明增透膜增强了对淡紫色的透射解析:选A.薄膜干涉中的相干光来源于薄膜前后两表面的反射光,故A 正确;而干涉图样中的亮纹和暗纹分别是光振动加强和减弱处,暗纹是光波的波峰与波谷叠加处,故B 错误;只要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该处即出现明条纹,所以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平行线时,膜的厚度未必处处相等,C 错误;因增透膜能增加人眼最敏感的绿光的透射,故反射光中较多的是红光和紫光,所以涂有增透膜的照相机镜头呈淡紫色,故D 错误.5.(改编题)某雷达工作站,发射电磁波的波长为λ=20 cm ,每秒脉冲数n =5000,每个脉冲持续时间t =0.18 μs ,问电磁波的频率为多少?最大的侦察距离是多少?解析:由于电磁波的波长、频率与波速满足v =λf ,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近似认为等于光速,所以电磁波频率f =1.5×118 Hz.雷达工作时发射电磁脉冲,每个脉冲持续时间t=0.18 μs,在发射两个脉冲的时间间隔内,雷达必须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脉冲,否则会有可能与后面的电磁脉冲重叠而影响测量,设最大侦察距离为s,则2s=vΔt,又Δt=0.18 μs,解得s=3 m.答案:1.5×118 Hz 3 m。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实验十五知能优化演练
1.下列关于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的科学依据中,说法错误的是( )A .将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B .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C .考虑了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D .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解析:选C.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将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选项A 、B 、D 正确,C 错误.2.(2012·浙江金华十校联考)某学生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 )A .油酸未完全散开B .油酸中含有大量酒精C .计算油膜面积时,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按一格计算D .求每滴体积时,1 mL 的溶液的滴数误多记了10滴解析:选A.由分子直径d =V S可知造成结果偏大的原因有两个:测定面积偏小,故A 选项正确,C 项错误.纯油酸体积测定偏大,D 选项中所求得1滴油酸酒精溶液体积偏小,测得d 偏小,故D 选项错误.酒精要挥发到空气或溶于水中,对实验没有影响,故B 选项错误.3.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把V 1 mL 的油酸倒入适量的酒精中,稀释成V 2 mL 的酒精酸溶液,测出1 mL 酒精油酸溶液共有N 滴.取一滴溶液滴入水中,最终在水中形成S cm 2的单分子油膜.则该油酸分子的直径大约为( )A.V 1NV 2S mB.NV 2V 1Sm C.V 2NV 1S cm D.V 1NV 2Scm 解析:选 D.每一滴溶液的体积为1N cm 3,每滴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V =1N ×V 1V 2cm 3,则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 =V 1NV 2Scm. 4.“用油膜法测量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的简要步骤如下:A .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再根据方格的边长求出油膜的面积S .B .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薄膜的形状描画在玻璃板上.C .用浅盘装入约2 cm 深的水.D .用公式d =V S,求出薄膜厚度,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E .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1)上述步骤中有步骤遗漏或步骤不完全,请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解析:(1)①C 步骤中,要在水面上撒上痱子粉或石膏粉.②实验中,要有步骤F :用注射器或滴管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2)合理顺序为CFBAED.答案:见解析5.(2012·福建质检)C17H33COOH为油酸的分子式,它的一个分子可以看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C17H33—,另一部分是—COOH,—COOH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当把一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就在水面上散开,其中的酒精溶于水中,并很快挥发,油酸C17H33部分冒出水面,而—COOH部分留在水中,油酸分子就直立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单分子层油膜.现有按酒精与油酸体积比m∶n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置于容器中,还有一个充入约2 cm深水的浅盘、一支滴管、一个量筒.请补充下述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需测量的物理量自己用字母表示).图13-4-4(2)用滴管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浅盘,待油酸薄膜稳定后,将薄膜轮廓描绘在坐标纸上,如图13-4-4所示.(已知坐标纸上每个小方格面积为S,求油膜面积时,半个以上小方格面积记为S,不足半个的舍去)则油膜面积为________.(3)估算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d=________.解析:实验时需要知道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所以第一步就应该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由于一滴溶液的体积很小,故我们应测N滴溶液的体积V.由油膜轮廓图结合表格的方法可知油膜面积为8S,而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为nV(m+n)N,所以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d=nV8SN(m+n).答案:(1)用滴管向量筒内加注N滴油酸酒精溶液,读出其体积V(2)8S(3)nV8SN(m+n)。
高三物理 十三知能优化演练
质对市爱慕阳光实验学校高三物理十三知能优化演练1. (2021·测试)某同学做“用单摆测重力度〞的时, 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明显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际值. 造成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A. 测量摆长时, 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B. 测量周期时, 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 此后摆球第30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 读出经历的时间为t, 并由计算式T=t30求得周期C. 开始摆动时振幅过小D. 所用摆球的质量过大解析: 选 B.由T=2π lg得g=4π2T2l, g值偏大说明l偏大或T偏小. 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 会使l偏小, g值偏小, A错; 摆球第30次通过平衡位置时, 实际上共完成15次全振动, 周期T=t15, 误认为30次全振动, T 变小引起g值明显偏大, B对; 单摆周期与振幅和摆球质量无关, C、D错误.2. 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中, 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 )A. 适当加长摆线B. 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 选用体积较大的C.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D. 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 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解析: 选AC.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使摆长的测量和周期的测量更加准确, 适当增加摆长, 可以使摆长测量更准确, 使周期的测量更准确, A正确; 质量相同, 体积不同的摆球, 该选用体积较小的, 这样摆球在摆动的过程中, 容易较为精确地测时间, B错误;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不然的话, 单摆的运动不是简谐运动, C正确; 单摆的周期该测量屡次全振动的时间, 算出单摆的周期, D错误.3.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中, 由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得到g=4π2lT2.只要测出多组单摆的摆长l和运动周期T, 作出T2-l图像, 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理论上T2-l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某同学根据数据作出的图像如图12-3-7所示.图12-3-7(1)造成图像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2)由图像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取π2=6)解析: (1)由图知l=0时, T≠0, 说明摆长测小了, 故可能的原因是求摆长时未考虑球半径.(2)图线的斜率k =4, 而k =4π2g, 故g =π2=6 m/s 2.答案: (1)漏记球半径 (2)64. (2021·教学质检改编)石岩同学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他用分度值为毫米的直尺测得摆线长为80 cm, 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12-3-8甲所示, 读数为______. 那么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cm.用停表记录单摆做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12-3-8乙所示, 那么停表读数为______s. 图12-3-8解析: 由题图甲可知游标卡尺的读数为20mm+10×0.05 mm=20.50 mm =2.050 cm,摆长为L =l +D2=(80+1.025) cm =90.425 cm; 停表的读数为57.0 s.答案: 2.050 cm 90.425 57.0 5.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中: 图12-3-9(1)某同学时改变摆长, 测出几组摆长l 和对的周期T 的数据, 作出l -T 2图线, 如图12-3-9所示. 利用图线上任两点A 、B 的坐标(x 1, y 1)、(x 2, y 2), 便可求得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2)作l -T 2图线解决物理问题, 可以提示我们: 假设摆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 对测量结果将________(填“有影响〞或“没有影响〞).解析: (1)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得: T =2πlg, 解得摆长与周期的关系为: l =g 4π2T 2, 图像中的斜率k =g4π2, 由图像中的A 、B 两点坐标可得: g4π2=y 2-y 1x 2-x 1, 解得重力加速度为:g =4π2·y 2-y 1x 2-x 1.(2)摆球的质量分布不影响图像的斜率, 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答案: (1)4π2·y 2-y 1x 2-x 1(2)没有影响6. 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中, 先测得摆线长为101.00 cm, 摆球直径为2.00 cm, 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为10 s. 那么 (1)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m/s 2.(2)他测得的g 值偏小,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填选项前面的字母) A. 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B. 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 振动中出现松动, 使摆线长度增加了C. 开始计时, 秒表过迟按下D. 中误将4次全振动数为50次解析: (1)单摆的摆长为: l =l 线+d2=1.02 m, 单摆运动的周期为: T =t n =1050s=2.03 s,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lg得: g=4π2T2, 代入数据得重力加速度为: g=6 m/s2.(2)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得: T=2π lg, 解得重力加速度为: g=4π2lT2=4π2n2lt2, 测得的g值偏小, 可能是n、l测量偏小, 也可能是t测量偏大造成的, 可能的原因是 B.答案: (1)6 (2)B7. 某同学利用如图12-3-10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步骤如下: 图12-3-10A. 按装置图安装好装置;B.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C. 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l;D. 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 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 并计数为0, 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 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 停止计时, 测得时间为t;E. 屡次改变悬线长度, 对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步骤C、D;F. 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的t2;G. 以t2为纵坐标、l为横坐标, 作出t2-l图线; 结合上述, 完成以下题目:(1)该同学根据数据, 利用计算机作出t2-l图线如图12-3-12所示. 根据图线拟合得到方程t2=404.0l+.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取π2=6, 结果保存3位有效数字)图12-3-11(2)从理论上分析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 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A. 不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 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B. 开始计时后, 不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 而记录小球做全振动的次数C. 不作t2-l图线, 而作t2-⎝⎛⎭⎪⎫l-12dD. 不作t2-l图线, 而作t2-⎝⎛⎭⎪⎫l+12d解析:(1)根据操作可知单摆周期T=t10, 由单摆周期公式得t10=2πl+d2g, 所以t2=400π2gl+200π2dg, 参考拟合方程得400π2g=404.0, 所以g=400π2404.0≈6m/s2.(2)根据操作和原理可知D选项说法正确.答案: (1)6 (2)D8. (创)有两个同学利用假期分别去参观和的物理室, 各自在那里利用先进的DIS 系统较准确地探究了“单摆的周期T 与摆长L 的关系〞, 他们通过校园交换数据, 并由计算机绘制了T 2-L 图像, 如图12-3-13甲所示. 去的同学所测结果对的图线是________(填“A 〞或“B 〞). 另外, 在做探究的同学还利用计算机绘制了a 、b 两个摆球的振动图像(如图12-3-13乙), 由图可知, 两单摆摆长之比l al b=________.在t =1 s 时, b 球振动方向是________.图12-3-13解析: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得: T =2π l g , 解得: T 2=4π2gl , 即图像的斜率k =4π2g, 重力加速度大, 斜率小, 我们知道的重力加速度比的大, 所以去的同学所测结果对的图线是B ; 从题图可以得出: T b =T a ,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得: T a =2πl ag , T b =2π l b g , 联立解得: l a l b =49; 从题图可以看出, t =1 s 时b 球正在向负最大位移运动, 所以b 球的振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 答案: B 49沿y 轴负方向。
高考物理 知能优化演练复习试题42
高考物理 知能优化演练复习试题421.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A .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B .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体积C .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质量D .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解析:选D.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所以计算它必然是性质相同的两个物理量,且其中一个是宏观量,另一个是微观量.如已知物质分子的体积和物质的摩尔体积、物质的分子质量和物体的摩尔质量均可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据此可以排除选项A 、B 、C ,而D 选项两个量性质相同,且一个是宏观量,另一个是微观量,D 选项正确.2.(2010年高考四川卷)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分子力的是( )A .两铅块能被压合在一起B .钢绳不易被拉断C .水不容易被压缩D .空气容易被压缩解析:选D.A 说明在两铅块间的距离小于一定距离时,两铅块分子间存在引力;B 说明钢绳分子间存在引力,使钢绳不易被拉断;C 说明水分子间存在斥力;D 说明空气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所以容易被压缩.故选择D.3.对于液体和固体,如果用M 表示摩尔质量,m 表示分子质量,ρ表示物质密度,V 表示摩尔体积,V 0表示分子体积,N 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那么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N A =ρV mB .N A =V V 0C .V =M ρD .V =MN A ρ 答案:ABC4.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 )A .温度和体积B .体积和压强C .温度和压强D .压强和温度解析:选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高,分子平均动能大.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r 有关,分子间距离r 变化,分子间势能就发生变化,所以A 正确.5.要落实好国家提出“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不只是政府的事,要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比如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我们知道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害处更多.试估算一个高约2.8 m ,面积约10 m 2的两人办公室,若只有一人吸了一根烟.求:(1)估算被污染的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2)另一不吸烟者一次呼吸大约吸入多少个被污染过的空气分子.(人正常呼吸一次吸入气体300 cm 3,一根烟大约吸10次)解析:(1)吸烟者抽一根烟吸入气体的总体积为10×300 cm 3,含有空气分子数n =10×300×10-622.4×10-3×6.02×1023个≈8.1×1022个 办公室单位体积空间内含被污染的空气分子数为8.1×102210×2.8个/米3≈2.9×1021个/米3,每个污染分子所占体积为V =12.9×1021m 3,所以平均距离为L =3V ≈7×10-8 m.(2)被动吸烟者一次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分子数为2.9×1021×300×10-6个=8.7×1017个.答案:(1)7×10-8m (2)8.7×1017个。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3章实验十五知能优化演练 沪科版
1.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 )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D.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解析:选BD.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A错;用红光作光源,屏上将呈现红色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B对;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条纹,C错;紫光作光源,遮住一条狭缝,屏上出现单缝衍射条纹,即间距不等的条纹,D对.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设单缝宽度为h,双缝距离为d,双缝与屏距离为l,当采取下列四组数据中的哪一组时,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可辨的干涉条纹( )A.h=1 cm d=0.1 mm l=1 mB.h=1 cm d=0.1 mm l=10 cmC.h=1 mm d=10 mm l=1 cmD.h=1 mm d=0.1 mm l=1 m答案:D3.如图13-4-4所示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示意图,甲图是用绿光进行实验时,光屏上观察到的条纹情况,a为中央明纹;乙图为换另一种颜色的单色光进行实验时观察到的条纹情况,b为此时中央明条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3-4-4A.乙图可能是用红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红光波长较长B.乙图可能是用紫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紫光波长较长C.乙图可能是用紫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紫光波长较短D.乙图可能是用红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红光波长较短解析:选A.在同一实验装置下,l、d相同,由Δx=ldλ可知,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Δx与λ成正比.由题意知图乙中b大于甲中a,所以乙图所用光的波长要长,而对于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波长依次变短,由此可知可能是红光而不是紫光.A正确.4.关于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光片放在单缝与双缝之间B.测量Δx时,分划板刻线竖直放置C.从第1条到第n条亮条纹中央距离为a,则相邻亮条纹间距为Δx=a n-1D.换用不同滤光片后应调节单、双缝间距才能看到干涉条纹答案:C5.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1834年,洛埃利用单面镜同样得到了杨氏干涉的结果(称洛埃镜实验).图13-4-5(1)洛埃镜实验的基本装置如图13-4-5所示,S 为单色光源,M 为一平面镜.试用平面镜成像作图法在答题卡上画出S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与直接发出的光在光屏上相交的区域.(2)设光源S 到平面镜的垂直距离和到光屏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 和L ,光的波长为λ,在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写出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距离Δx 的表达式.解析:(1)如图.(2)因为Δx =L d λ,其中d =2a ,所以Δx =L2aλ. 答案:见解析6.(创新实验)如图13-4-6所示是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设备示意图.图13-4-6(1)图中①是光源,⑤是光屏,它们之间的②③④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2)以下哪些操作能够增大光屏上相邻两条亮纹之间的距离( )A .增大③和④之间的距离B .增大④和⑤之间的距离C .将红色滤光片改为绿色滤光片D .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 (3)在某次实验中,已知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是600 mm ,双缝之间的距离是0.20 mm ,单缝到双缝之间的距离是100 mm ,某同学在用测量头测量时,先将测量头目镜中看到的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某条亮纹(记作第1条)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13-4-7甲所示.然后他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第7条亮纹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13-4-7乙所示.这两次示数依次为________ mm 和________mm ,由此可以计算出这次实验中所测得的单色光的波长为________ nm.图13-4-7解析:(1)在用光的干涉测波长的实验中,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是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和测量头.(2)由Δx =l dλ可知,当增大双缝到光屏间的距离l 或减小双缝之间的距离d 或增大光的波长λ时,光屏上相邻两条亮纹之间的距离将增大,故选项B 正确.(3)亮条纹在读数时由螺旋测微器原理知图甲读数为0.641 mm ,图乙读数为10.293 mm. 由Δx =an -1=1.6087 mm 得λ=d l Δx =2×10-40.6×1.6087 m=5.36×10-7 m =536 nm.答案:(1)滤光片 单缝 双缝 (2)B(3)0.641 10.293 536。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章实验一知能优化演练 沪科版
1.(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得到如图1-4-5所示的纸带.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1-4-5A .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 .(s 6-s 1)等于(s 2-s 1)的6倍C .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 对应的速率D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解析:选C.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即v B =v AC =s 2+s 32T,故选项C 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故选项A 错误;s 6-s 1=5aT 2=5(s 2-s 1),选项B 错误;由于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故时间间隔T =0.1 s ,选项D 错误.2.在某次实验中,如果某同学不知道实验所使用的交流电源的实际频率已超过50 Hz ,那么,他计算出来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 ) A .偏大 B .偏小 C .相等 D .不能确定解析:选B.由Δs =aT 2得a =Δs T2=Δs ·f 2.因实际频率大于50 Hz ,而计算时代入的仍是50 Hz ,所以偏小,B 正确.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 ,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1-4-6所示,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 、B 、C 、D 、E 、F ,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 点的距离依次是2.0 cm 、5.0 cm 、9.0 cm 、14.0 cm 、20.0 cm.图1-4-6(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 点的速度为v B =________m/s ,CE 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2)以打B 点时为计时起点,建立v -t 坐标系如图1-4-7所示,请在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图1-4-7(3)根据图线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 2. 解析:(1)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所以v B =s AC 2×0.1=0.050.2 m/s =0.25 m/sv CE =s CE 2×0.1=0.14-0.050.2m/s =0.45 m/s.(2)如图所示.(3)在上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即 a =0.55-0.250.3m/s 2=1 m/s 2.答案:见解析4.(2010年高考重庆理综卷)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 =50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1-4-8所示,A 、B 、C 、D 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 A =16.6 mm 、s B =126.5 mm 、s D =624.5 mm.图1-4-8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2)打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取两位有效数字); (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s A 、s B 、s D 和f 表示). 解析:(1)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Δt =5×0.02 s=0.1 s.(2)v C =BD 2Δt =--32×0.1m/s =2.5 m/s.(3)由Δs =a Δt 2可得:s D -s C -(s C -s B )=s D -2s C +s B =a (5f)2,s C -s B -(s B -s A )=s C -2s B +s A =a (5f)2,联立以上两式解得:a =s D -3s B +2s A 75f 2.答案:(1)0.1 (2)2.5 (3)s D -3s B +2s A 75f 25.某同学在公路旁等候汽车回校上课,发现路边一辆四轮拖拉机的发动机下面漏机油,他估算发动机约每2秒滴下一滴机油,这些机油在路面上形成一小片油迹,后来这台拖拉机开走了,在路面上留下一系列油点,他走过去观察一下发现从那一小片油迹开始,向前 2 m 有一个油点A ,再向前4 m 又有一个油点B ,再向前6 m 又有一个油点C .这位同学由此估算出这台拖拉机启动时的加速度约为a =________ m/s 2,滴第二个油点B 时拖拉机的速度v =________ m/s.解析:由Δs =aT 2得a =Δs T 2=222 m/s 2=0.5 m/s 2v B =AB +BC 2T =2+42×2 m/s =1.5 m/s.答案:0.5 1.56.某同学用图1-4-9甲所示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时,图1-4-9(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_.(2)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实验时纸带的________端应和重物相连接(选填“甲”或“乙”).(3)纸带上1至9各点为计时点,由纸带所示数据可算出实验时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4)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为9.8 m/s2,请列出测量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有差异的一个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测量的相对误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图乙可以看出从1至9点越来越密,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点迹应越来越疏,因此纸带的乙端应与重物相连接.根据Δs=aT2,即可求出加速度为9.4 m/s2,造成测量值比重力加速度值偏小的主要原因是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而使加速度变小.相对误差是误差的绝对值与真实值的比值,即(9.8-9.4)/9.8=4.1%.答案:(1)220 V (2)乙(3)9.4(4)重物下落过程受各种阻力作用(5)4.1%7.(探究创新)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4-10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滑块上的左右端各有一个完全一样的遮光板.若光线被遮光板遮挡,光电传感器会输出高电平.滑块在细线的牵引下向左加速运动,遮光板1、2分别经过光电传感器时,通过计算机可以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平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1-4-10(1)实验前,接通气源,将滑块(不挂钩码)置于气垫导轨上,轻推滑块,则图乙中的t1、t2、t3、t4间满足关系________,则说明气垫导轨已经水平.(2)如图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板的宽度d,挂上钩码后,将滑块由如图甲所示位置释放,通过光电传感器和计算机得到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若t1、t2、t3、t4和d已知,则遮光板1和遮光板2在经过光电传感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3)在(2)情况下,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答案:(1)t4-t3=t2-t1(2)dt2-t1d t4-t3(3)2dt3+t4-t2-t1·(1t4-t3-1t2-t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13-3-8所示,
图13-3-8
某同学做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时,用他测得的多组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作出sinθ1-sinθ2图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他做实验时,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的
B.他做实验时,光线是由玻璃射入空气的
C.玻璃的折射率为0.67
D.玻璃的折射率为1.5
解析:选AD.由图像可知入射角θ1大于折射角θ2,说明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A正确,B 错误.玻璃的折射率n=sinθ1/sinθ2=1/0.67=1.5,C错,D正确.
2.如图13-3-9所示,在实验中,
图13-3-9
需要插四枚大头针P1、P2、P3和P4,为了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
A.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一些
B.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小一些
C.入射角θ1适当选大一些
D.入射角θ1越小越好
解析:选AC.为了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一些可以减小测量误差,入射角θ1适当选大一些,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AC正确.
3.用三棱镜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三棱镜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三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的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13-3-10所示.
图13-3-10
(1)在本题的图上画出所需要的光路图.
(2)为了测出三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上标出它们.
(3)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________.
解析:(1)如图所示,画出通过P 1、P 2、P 3、P 4的光线,包括在棱镜内
的那部分路径.
(2)在所画的图上,标明入射角i 和折射角r ,并画出虚线部分.测
量出线段EF 、OE 、GH 、OG 的长度,得出sin i =EF OE ,sin r =GH OG
.
(3)n =sin i sin r =EF OE /GH OG ,n =EF GH ·OG OE
. 答案:(1)见解析图 (2)入射角i 折射角r
(3)Sin i Sin r (或EF GH ·OG OE
) 4.在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如图13-3-11所示:
图13-3-11
(1)张明同学在纸上正确画出玻璃砖的两个界面aa ′和bb ′后,不自觉地碰了玻璃砖使它向
aa ′方向平移了少许,如图13-3-11所示,则他测出的折射率值将________(选填“偏
大”“偏小”或“不变”).
(2)李杨同学在画界面时,不自觉地将两界面aa ′、bb ′间距画得比玻璃砖宽度大些,如图
13-3-12所示,则他测得的折射率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图13-3-12
解析:(1)如图甲所示,张明同学利用插针法确定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后,测得的入射角、折
射角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折射率不变.
甲 乙
(2)如图乙所示,李扬同学利用插针法确定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后,测得的入射角不受影响,
但测得的折射角比真实的折射角偏大,因此测得的折射率偏小.
答案:不变 偏小
5.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
率的仪器,如图13-3-13所示.在一圆盘上,过其圆心O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 、EF ,
在半径OA 上,垂直盘面插下两枚大头针P 1、P 2并保持P 1、P 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
下半部分竖直进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BC 相平,EF 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
右上方区域观察P 1、P 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 3,使P 3正好挡住P 1、P 2,同学们通过计
算,预先在圆周EC 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 3所插的位置,就可直接读出液体
折射率的值,则:
图13-3-13
(1)若∠AOF =30°,OP 3与OC 的夹角为30°,则P 3处所对应的折射率的值为______.
(2)图中P 3、P 4两位置哪一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AO 的延长线交圆周于K ,求K 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
解析:(1)根据折射定律n =sin θ1sin θ2
, 题中θ1=60°,θ2=∠AOF =30°,
所以n =sin60°sin30°
=1.73. (2)图中P 4对应的入射角大于P 3所对应的入射角,所以P 4处对应的折射率大.
(3)因A 、O 、K 在一条直线上,入射角等于折射角,所以K 处对应的折射率为1.
答案:(1)1.73 (2)P 4 (3)1
6.(实验创新)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用刻度尺测半圆形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如图13-3-14
所示),他进行的主要步骤是:
图13-3-14
A .用刻度尺测玻璃砖的直径A
B 的大小d
B .先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将玻璃砖水平放置在白纸上,用笔描出玻璃砖的边界,将玻璃砖
移走,标出玻璃砖的圆心O 、直径AB 、AB 的法线OC
C .将玻璃砖放回白纸的原处,长直尺MN 紧靠A 点并与直径AB 垂直放置
D .调节激光器,使PO 光线从玻璃砖圆弧面沿半径方向射向圆心O ,并使长直尺MN 的左右两
端均出现亮点,记下左侧亮点到A 点距离x 1,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2.则:
(1)小明利用实验数据计算玻璃折射率的表达式n =________.
(2)关于上述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在∠BOC 的范围内,改变入射光PO 的入射角,直尺MN 上可能只出现一个亮点
B .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1一定小于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2
C .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1一定大于右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2
D .要使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x 1增大,应减小入射角
解析:(1)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折射光线交于MN 上的E 点,反射光线
交于MN 上的F 点.折射率等于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反)射角的正弦的比,
即
n =sin θsin α=d /2
x 21+d 2d /2
x 22+d 2= 4x 22+d 2
4x 21+d 2. (2)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则只有反射光线照射到MN 上,所以MN 上可能
只出现一个亮点,故A 项正确;由图知,θ角大于α角,所以左侧亮点到A 的距离总是比右
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小,故B 正确,C 项错误;要想左侧亮点到A
点的距离增大,必须减小折射角,由折射率公式可知,要减小折射角,必须减小入射角,故D 项正确.
答案:(1) d 2+4x 2
2d 2+4x 2
1
(2)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