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体例与思路分析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大多数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材过于简单、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内容乏味等。
因此,高专院校应在《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创新。
一、定位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位:1.以语言技能为基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交流质量。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将语言技能作为学习的重要对象。
学习者应该掌握基本的汉字、语法、拼音等语言技能,通过构建语言语境,并促进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效果。
2.以文化素质为目标二、教学创新1.教材创新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十分关键。
传统的教材往往过于简单,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专院校需要更加注意教材的选择。
教材不仅要有趣,而且要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广度和深度。
2.课堂创新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也是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如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使教学更加有趣和丰富。
3.评价创新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专院校需要注重改变这种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价,如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和参与课堂讨论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科技手段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总之,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在其定位和教学创新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
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谈谈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合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的思路应该是多元化和整合化。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既包括语文知识的传授,又包括语文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语文情感的陶冶。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要注重整合语文学科内外的资源,多元化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获得知识,又能够提高能力,更能够陶冶情感。
最后,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应该是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程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
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考
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及具备将来从事某些职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打下了基础。
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教学,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定位活动教学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在强调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及将来从事某些职业做好铺垫。
然而,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处于自主状态,灵活性很大,甚至内容随意、任意。
那么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实施,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呢?这是很多教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
以下谈谈我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大学语文课程,要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这门课程的现状与变革需要来分析。
目前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偏向职业性和技术性,因而注重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投入。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们不重视,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还较陈旧,适合的教材也很少,教材的结构系统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缺乏,不能有效地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面对这样的现状,近些年来的课程改革者启示我们: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理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
坚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就业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1.科学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是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其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作用。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我院(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通过学习教材所选文章和知识单元,了解、明确和掌握有关的文学基本常识,接受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陶冶,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及表达能力。
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
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
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
虽然几种提法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界定为具有一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虽然是技能型人才,但理论素养应以够用为度,服务社会。
三、《大学语文》多种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立足于我国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人文修养、民族文化涵养。
只有我们本民族文化根基深厚了,才能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批判的吸收外国文化,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打造多元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特色不断鲜明,且在专业课程建设、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反思高职语文教学,现有部分高职语文教学仍然固守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能较好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训练脱离了职业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学非所用,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差甚远,没有较好的体现职业特点。
本文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一些启发。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思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被改掉的厄运?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为此,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进一步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高职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高职语文的主要任务是: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思考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升华道德情操,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进一步明确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祛替代的。
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摘要: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到底改什么、怎么改,专家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从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来阐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关于《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过了,基本达成了它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共识。
尽管如此,《大学语文》在高校,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还是很令人担忧的,这当然和《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功效性和实效性不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大学语文》在被边缘化很多年以后,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结果也不是很令人满意。
在高职院校中,比较重视的,课时占70学时左右,其次有30多学时的,还有的院校根据部分专业的需要,开设一定量的《大学语文》,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给专业课让路,则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既不能和“两课”相提并论,就连计算机和外语课,也无法相比。
这样做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些背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任务。
让《大学语文》课处于这样的境地,只是注意到了目标中“技能”的培养,缺忽略和弱化了“高素质”和“人才”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
”这在整个培养目标中,把最根本的“健全的人”目标缺失了,有着很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即便是开设70左右的课时,也难以完成这门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使命。
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院校,想再增加更多的课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一门课程的建设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的选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
三 个 误 区 , 多 纠 缠于 知识 细 节 , 些 知识 , 多是 学 生们 都 学 过 那 很 过 的 ; 多强 调 文学 鉴 赏性 ; 多 拘 泥 于教 材 课 本 内容 。后来 , 过 过
的 人 文 课 程 , 为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改 革 探 索 的 突 破 口。 指 导 思 想 上 , 现 素 质 加 能 力 的 培 养 定 位 。 在 方 法 上 , 成 体 结 合 高 职 学 生 的 特 点 和 需 要 , 心 设 计 每 一 个 环 节 , 求 体 现 知 识 性 、 辨 性 、 践 性 , 利 于 学 生 向 社 会 人 和 精 力 思 实 有
学 生 受 到 感 染 和 熏 陶 , 生 接 受 知 识过 程 中 , 教 师 那 里 得 到 学 从 人 生 启迪 、 习 方法 、 学 心得 方 面传授 。第 二 , 学 治 对人 文 课 程体 系 进行 深 入探 索 。 目前 , 已经有 了一 些好 的经 验 方法 , 比如 , 增 加 一 些 课 时 短 、 对 性强 的学 习 方法 和 科 研 方法 的课 程 ; 针 开设
语 文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__
同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
Ej
。 王 子科
(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 学院 人 文社科系 ,河北 秦皇 岛 0 60 ) 60 4
【 摘
要 】高 职 院校 能 力 本 位 的 教 育 理 念 , 含 了人 文 素 质 教 育 的 内容 。 大 学语 文 作 为 高 职 院 校 一 门重 要 包
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几点思考
络文学作品都可以人选 。 中尤其要注重语 言训练 。 其 每章节应根据
课文 内容专 门设计现代汉语分析 和语 言模仿创新训练 习题 。只有
高职 院校每一位教 过大学语 文 的老 师几乎都有这样 的认识 : 大学语文是一 门最具基 础性、 综合性的学科 , 具有 丰富的文化底 蕴 和人文 内涵 ,是对 大学生 进行 语言训练和人文精 神培养 的重要 课
中精美 时文、 名人传记 、 专业前沿知 识介绍 、 哲理故事 、 小小说 、 网
练和人文精神培养 的重要课程。只有充分认识到 高职大学语文的
重 要意义. 转变教学观念, 能充分发挥其 独特 的综合性功 能, 证 才 保
大 学语文 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才能使高职大学语文走 出困境并 重新走上 良性发展之路。
考人生的 目的 、 意义 、 价值 , 追求 人生的完美 , 人性 , 发展 完善人格 , 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 , 我们可 以明确大学语 文课程 的性质应该是以 人文性为核心 , 同时发挥工具性。 它在高等教育 中的作用应该是 : 一
地去体验文章的意蕴美 , 哲理美。人 文素质 的培养 和提高是一个缓 慢 的过程 , 纯地依靠每周几个学 时的课堂教学 是无法达 到 目的 单 的 。为此, 教师要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和阅读能 力 。可针对教学 内容布置课外 阅读的重点书 目, 并要求学生写出读 书笔记, 对做得好 的当众予 以表扬鼓励 , 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 综
程 。但是他们也 几乎都有这样 的困惑 : 为什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步 履维艰 , 到底如何才能有效 地发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作用? 学校不重视, 学生不愿学 , 老师不愿上 , 已成 为 目前高职大学语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012.No712摘 要 高职语文教学是弥补单一“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视野、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以及对职业生涯瓶颈的突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改革1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分析1.1 问题和挑战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在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上,普遍对基础性、公共性的课程严重压缩,在这种课程设置理念下,语文课程教学自然被边缘化,学校管理者和学生自身都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以及语文学习的目的存在认识上的不清晰。
部分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甚至走向“消失”,或者被一些相近文化课程所取代,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突出。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相对单一,教学体系的设计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趋同或者相近,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枯燥或者感觉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教学内容存在两种极端,部分教师教课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面设计较广,但是深度不够,导致教学有效性产生折扣,也有部分教师将教学内容随意化,以专题形式呈现给学生,结果是课程缺乏体系化。
常见的教学方式同高中语文教学相似,教师课堂讲授赏析文学作品,学生记笔记辅以简单的问答。
1.2 优势与机遇分析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改革。
重视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指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定位过分强调学生的“技能型”,导致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具备多维性的才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所修技能难以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最终结果就是高职毕业生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那些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适应环境能力强、身心健康以及岗位业务过硬的人才备受市场欢迎。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与教学方法的探讨摘要:大学语文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在教学的改革中,核心的问题是课程的定位思考和教学法的探讨,本文就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便更好的适应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与教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82-01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高职大学的语文课既不同于高中的语文课,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的语文课。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普通大学语文课定位在“人文教育”层面,“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格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其目的意在培养大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激发独立思考,重视由外到内的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
高职大学语文是借助在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非专业中文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中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这一决定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岗位型的人才、技能型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就要培养出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人才。
大学语文课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基础课,又是一门专业课的基础课。
通过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更能够进一步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稳定面对现实,能够向社会勇敢的挑战,这就是大学语文所承担的重要任务,这就是大学语文课所体现出的重要特点:知识性、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高职语文》课程整体设计
体例模块化
内容专题化
实践项目化
能力目标: ①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②初步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较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学生文 化人格的塑造; ②学会团队合作,实现学生敬岗爱业精神的 培育; ③学会自学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全程化职业素养培养 (二)以体例模块化,实践项目化组织安排教学
模块一 神话传说 诗歌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模块六 模块七
散文
小说 影视戏剧文学 演讲与口才
旅游应用文写作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三)突出实践教学,全程化职业素养培养,锻高职语文造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二
课程定位
明确的职业理想
良好的语言能力 1 2
(二) 课程的作用 3 4
丰富的文化内涵 较高的人文素养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山水诗欣赏
旅游应用文写作
口才与演讲
普通话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三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
四
五 六 七 合计
20
20 20 20 140学时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四)以校企合作为龙头,创建立体化教材资源。
• 1、纸质资源 (1)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辅助教材:校本教材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一、前言语文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更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播。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基础教学,包括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教学;二是文学欣赏教学,包括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三是写作训练,包括文章写作、课文赏析等方面的训练;四是文化继承,包括语文课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这些都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定位。
在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中,对于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也需要进行一些思考。
高专生的学习特点需要被充分考虑,他们可能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现代社会的语文学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法教学、文学欣赏等,而是需要更多地强调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等,这些都需要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
当前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也需要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进行调整,例如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国际化背景等都会对语文课程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创新方向针对以上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教学创新方向。
首先应该是针对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程内容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
其次应该是加强语文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例如可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再次可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扩展,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最后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构建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金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构建(2013NMJG019)项目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董莉,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讲师。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构建与改革的几点思考○董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摘 要]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但多数情况下是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陷入到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本人从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入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改革; 探索[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122-02 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求职者,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沟通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这就使得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要肩负比以往更重要的责任,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自身就存在着基础薄弱,语文能力差,故而就更需要积极探究《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化与改革,构建崭新的顺应高职高专学生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一般意义而言,《大学语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主要以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重在通过这样途径使非中文专业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并以此来弥补非中文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
但事实上,各个学校在实际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的课时数往往比较少,而且从学校、任课教师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加之课程内容本身相对来说枯燥而单调。
这就导致了在多数情况下,《大学语文》成“闲课”,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这一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更为普遍。
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在四大类公共课(外语、思政、体育和大学语文)体系中,《大学语文》排名最靠后。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一方面学生完全把《大学语文》当作是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迟到早退普遍存在,课堂上看小说或看其他的专业书籍者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一觉到下课;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也十分堪忧,因为是公共课,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个别教师上课态度不端正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又何谈探索教法呢?面对这样的现状,急需从教者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的构建于改革,探索课程内容的安排,探索积极有效的教法,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奖励制度,建立定期的汇总讨论机制,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语文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引导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更加准确和流畅。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
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最后,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认识和体验。
在语文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
果和素质提升。
在当今社会,语文课程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语文课程设计。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涉及到文学、修辞、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性思考、独立分析和创新思维。
最后,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
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语文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修辞、逻辑等方面知识的重要课程。
它
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至关重要。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
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的意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文学修养的培养。
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
是一门文学学科。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选取和阅读,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学意义和情感内涵。
另外,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
语言的学科,更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
通过学习修辞、逻辑等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文学修养的培
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学生。
浅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浅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作者:易彬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7期易彬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然后以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为指导,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谏逐客书》一课为例,说明教学设计主要步骤与设计方法。
最后介绍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设计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在了解学情情况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统筹设计,具体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形成有效的教学蓝本。
一.课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1.能力目标原则每堂课教学都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施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和展开。
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当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教学设计项目时,如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冲突,则先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条件下考虑处理其他问题。
2.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主导授课基础上被动学习,传统教学满堂灌,很多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当前教学改革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简单说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3.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对教学设计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内容进行系统统筹安排。
另外,根据系统理论,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提高的关键是从系统组成单元“联系”角度优化改善。
课程设计遵循系统性原则,突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实施过程的安排等最优化,使之形成系统整体。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步骤——以《谏逐客书》为例1.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学语文》是高职所有专业必修课程。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目标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充实学生情感人格心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体例与思路分析【摘要】在多达1000余种名为大学语文的教材中,虽说好不容易找到了较为符合高职院学生使用的教材,但经深究其教学模块编撰的思路和体例,仍感立意不新,编排体例老套陈旧,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不够,不太适合应用型高职生的需要。
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按照汉语、专题、应用写作教学模块,用反思——传承——整合——创新的思路,打破文选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编撰格局,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名家的名言名作,并从揭示其产生缘由和形成某种规律的基础上,经比较、评价,让学生在受到感染的潜移默化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反思出对错、好坏、是非、真善美,认同精美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质,做一个举止谈吐文雅、道德品位高尚、人格完美的现代新人,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材改革思路立意反思传承整合创新体例教学模块发展规律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语言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语文教改也日渐深入。
在语文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和执教者,经潜心研究和广泛、全面、具体、深入的教学实践,成果颇丰。
有人调查统计,国家图书馆里标注“大学语文”名目的藏书多达1000余种。
除了其它类型高校,仅在工科高职院实际选用的教材,就有数十种,一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空前繁荣之面貌;若纵观其内容和体例,那可是异彩纷呈,尽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景象。
然而也明显反映出教材编撰者在大学语文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等指导思想的理解上,有许多不同,所以在教材选取内容和形成体例和编撰思路上,就大不一样:有的以文学作品名篇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为四大模块为内容;有的以文学史为线索,与相应文选相结合,形成文学史与文选两大模块来编排。
这类编撰模式的思路,重在体现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有的以思想性不同的文选为内容,按思想、道德、爱国、情感等模块来分,主要表明思想、伦理、道德、品质、人格、个性、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的多方位,以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有的以写作知识为线索,按照不同文体与文选例文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学文选是为了达到写的培养目标。
有的采用以文学分类的顺序,将古今中外名篇以对比的方式,一对一的进行比较,意在比出中西文化之异同。
有的以专业为凭,以写作知识为线索,更多选取与专业有关的经典名篇为例,并加上了应用文写作知识与各类对应体例相结合,名为“实用建筑语文”、“实用旅游语文”,以突出专业特点和用的目的,进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大学语文有如此之多不同教材,但编撰教材的出发点却是殊途同归,都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也说明了正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需要而设置的。
那作为高职院,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用那种编撰思路和体例形式进行教学才合适呢?经比较认为:选用以上所说的最后一种编撰思路和体例为好。
因其体现出的培养目标和形成的教学模块,与高职院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其认同理由有四:一、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改善沉闷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二、容易营造很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便于老师教、学生学;三、是现兑现的学以致用,目标明显,应用性突出,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四、用现身说法,启发学生,该如何将语文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母语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能很好地彰显专业技能,为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然而,这种教材还有些许不足。
若据语文教育规律,其系统性与科学性还不够。
第一、此种大学语文教材,没有汉语知识内容,这是一大不足。
要提高母语运用能力,全凭文选完成汉语知识的学习任务,是根本办不到的。
恰恰汉语知识正是高职生知识结构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的。
只要一看到学生写的东西,就能听到有关老师和领导抱怨:不是错别字多,就是实用文不会写或写不好。
这里文章写不好,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语言的流利性、逻辑的严密性、词语运用的文采性不够。
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由于应试基础教育的缺失,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导致大多数学生是以语文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的成绩进入高职院的。
况且到了高职院后,即便开了大学语文课,但由于没有汉语内容的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到提高,那学生能写好文章吗?虽说高职生毕业后也有不少能说会写的,但那不是在校语文教育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勤奋自学而取得的。
可见,这不正是高职语文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悲哀吗?所以说,高职期间,大学语文不能没有汉语教学。
至于这类知识如何写进大学语文,我认为:简练地体现其系统性,精选其例子,内容看起来多、课时少,难完成,但主讲、精讲,用引导和启发式地讲一讲,主要让学生照本自学,所有问题随着学生渐渐的理解和不断的运用,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二、教材中文选模块内容如何编撰,值得改进和深究。
特别是理工科的高职生,对大学语文文选的态度,简直不只是不感兴趣,而是一见就蒙、就晕、就害头疼。
一看到文选中那么多生字、不懂的词,还加上之乎也者一言哉,能不叫人烦心吗?况且在中小学已读了十几年的文选,正是语文成绩不好才选了理工科,到大学还如此这般,不正是火上浇油嘛!他们认为到高职院来,就是一门心事地学到饭碗式的技术就行,至于语文素养要高,那是一种奢侈,对文选雕章琢句那是阳春白雪,学不到,也不感兴趣。
造成许多学生对文选的学习只有放弃。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教材还是老师的问题,若深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有教不会的学生。
学生对学文选不感兴趣,虽说有老师的课未能讲好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教材体例与内容的立意和编写思路未能契合学生的需求点。
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立意既不高又不新颖,那怎么能让学生对学习文选感兴趣呢?其实这些90后的大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有技术就行,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
因为往年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信息反馈,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在日新月异的年代里使他们深深知道,在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中,只有一门技术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语言运用、写作应用文和交际的能力,是不能适应工作和社会需求的。
况且工作之余还得休闲、娱乐,还得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要求自己在文明水准不断提高的社会里,还必须是个举止文明、志趣高雅、道德高尚、工作勤奋、敢于竞争、勇于拚搏、与时俱进的人。
那么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之现实,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倒是个契机,古人云“不愤不启”,现在学生已“愤”,那语文教育又该如何来“启”呢?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块文选这部分核心内容,应是立意高新,体例新颖。
不能象现在大学语文所编文学体例,一看与高中所学文选的体例和思想性几乎没有两样,唯一不同的是每篇文选的前面或后面,只不过是加了个导读而已。
显得知识点虽多,却很零碎;个体思想实是深刻,也可旁征博引,但看不出思想发展有何规律,又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在哪里;要传承的文化林林总总,的确很多很多,该怎样继承,有反思或批判,却难以整合,得不出创新思维。
而象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不同经济规律是如何在起作用,这样的重大问题,语文几乎从未涉及,那就让人很难想象后来者将在经济大潮中,是溺水,还是做一个弄潮儿,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可见语文教育的大人文观,直接联系着人的素质高低如何,大学语文教学模块所选内容,却全面地担承着,试想还有那一门课程能有语文学科那样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上有如此高的综合性?因此,大学语文的内容只有在立意高新的基础上,打破文选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编撰格局,以时间为线索,按照社会发展的各阶段或时期所涌现出的名家名言名作,从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方面,进行导说,穿插即时精短文选或警句名言,采取点睛式范例作释作证,实行内容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办法进行编撰的形式去进行教学,比起纯文选式地按照作者、背景、思想、结构、写作特点事无巨细地去剖析文选的程序进行教学要好得多。
因为,它重在通过名家名言名作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叙述,在揭示其产生缘由和形成某种规律的基础上,经比较、评价,让学生在受到感染的潜移默化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反思出对错、好坏、是非、真善美,进而认同精美的传统文化,最终学会如何做人,实现语文教育培养目标。
我想,这种编撰大学语文文选教学模块内容的思路,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因为它缘于小学授知是循启蒙的识字、句读,到初、高中的授知是理解、认知、用知的思路进行实施教学,那大学生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渊博的文化,由反思到认同,进而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即按照反思---传承---整合---创新的思路实施课程内容设计的话,学生肯定会因思想与进步、政治与经济、文学与社会、历史与借鉴、哲学与价值观、语言与思维、人文与人格等专题的系统学习,受益非浅而感兴趣的。
下面试用政治与经济这一专题的粗略编撰,一是借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多么地密切,思维与创新对青年一代开拓未来,其现实意义又是何等地重要;二是抛砖引玉,看能否引起同行的探讨兴趣和大方之家的不吝赐教。
只要你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一看,就会发现令人深思和玩味的社会发展规律:当政治开明时,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渐显繁荣,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民生详和,处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好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当政治专权、独裁、甚至腐朽反动时,生产发展就会渐缓,而进入停滞直至倒退,导致经济走入萧条和艰难的困境,这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整个社会表现为死气沉沉、民生凋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进而社会动荡,改革与革命就会随之而起。
为什么?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寻求活路站起来了,要砸碎旧世界而“适彼乐土”,落后的政治,怎么阻挡得了已发展了的生产力这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从商鞅“重农抑商”,富强了一个秦国,建立了封建郡县制,成就了汉、隋、唐、宋等封建大帝国;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尽现其生命活力。
然而谁曾想到,进步与落后所显现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发展到当时世界巅峰的中国,与西方相比在元、明、清时教育渐渐落后,封建制已到日薄西山,西方列强却借我发明之长,用船坚炮利轰开了封闭的国门,殖民思想的扩张和武力的掠夺,不仅抢走了中国人无以计数的宝贵财富、践踏了中国人的尊严,日本鬼子还一手造成了华夏民族几近灭种之灾!在这危难关头,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建立了民国;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但中国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解放后的30多年里,学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搞计划经济,实行了“一大二公”,大搞阶级和政治斗争,并未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与西方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相差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