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点训练习题: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二 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城的窑江子①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②也看窑。
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
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③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
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④看窑去。
⑤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
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⑥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
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
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⑦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
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
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
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
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囂与沉默,绚烂与平滨……⑧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
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⑨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
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
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解题指导】一、段(层)意概括题(1)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
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特定内容概括题(1)原因概括①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
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②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
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
“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 特点概括①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3)(层)意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①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资料 第1部分 第3章 题点训练2 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题点训练二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目标解说]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
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2013·安徽)《樱桃》(原文见本章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
第(1)题,第②段“娇客”新建筑出现了;“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第(2)题,第④段“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第⑤段“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分别概括这些信息。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一、韩开春《荷叶》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
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
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
《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
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
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
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
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
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
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
【复习参考】为您收集整理语文(江苏)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 散文阅读 2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专题训练二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目标解说]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
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2018·安徽)《樱桃》(原文见专题训练一“真题回做”)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
第(1)题,第②段“娇客”新建筑出现了;“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第(2)题,第④段“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第⑤段“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分别概括这些信息。
【错题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缸中日月张金刚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
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
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二(含答案及解析)
散文阅读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练习二文体知识: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一般可分为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类型。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点拨:试题特点: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
散文考查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不同角度(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二.docx
题点训练二赏析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真题例示(2015·山东,20)《四堡雕版》原文见本书P2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
答案 (1)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指:修辞角度将对四堡雕版文化 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和“锦”,又将美好想象的析:具体分析修辞的运用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指:表现手法角度突出对四堡雕点:点明其 版现状的失望。
表达效果(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指:修辞角度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析:具体分析修辞的运用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点:点明其表达效果解析 (1)首先要明确表现手法,“猜想”如花似锦,运用了比喻;“如花似锦”与“灰飞烟灭”又形成对比。
然后考虑“如花似锦”的“猜想”指什么,显然,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的繁盛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这想象像“花”“锦”一样,而实际上,“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这使作者美好的想象破灭了。
(2)叙述对象是“历史”,却用了“走”这个动词,拟人手法显而易见,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流露出作者的惋惜和对过去的怀念。
如何答准、答全表达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
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
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
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
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2
题点训练二概括文意和主旨[复习方略]概括能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高考考查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概括两种。
考生在做概括题时存在文意不准、不全两个突出问题。
二轮复习,就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自主练习(2014·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废墟之美“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删节)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
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答: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散文阅读训练专题之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2014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专题之——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目标解说】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
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2013·)《樱桃》(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案: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一课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缸中日月金刚缸,或泥或,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
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
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
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
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3 散文阅读 专题突破练9 散文阅读(概括分析题)
专题突破练9 散文阅读(概括分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水在滴苏沧桑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
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
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
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
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
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
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
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
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点训练习题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二 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题点训练二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目标解说]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
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2013·安徽)《樱桃》(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
第(1)题,第②段“娇客”新建筑出现了;“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第(2)题,第④段“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第⑤段“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分别概括这些信息。
【错题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缸中日月张金刚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
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散文概括内容要点题与体会(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散文概括内容要点题与体会(集训冲关散文概括内容要点题与体会(概括)情感主旨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野外理发处丰子恺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
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
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不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
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
但在绘画的人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
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
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
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
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
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
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
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
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郭保林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
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
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
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
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
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
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
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
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点训练二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目标解说]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
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2013·安徽)《樱桃》(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
第(1)题,第②段“娇客”新建筑出现了;“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第(2)题,第④段“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第⑤段“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分别概括这些信息。
【错题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缸中日月张金刚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
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
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
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
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
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洗、抹净、晾干。
将鸡蛋整齐码入缸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日,捞出煮食。
腌制越久,味道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
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
蛋清细腻滑润,蛋黄鲜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长,令人回味。
时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近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生。
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
后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制小咸菜,清新爽脆、风味独特,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
最隆重的当属腌萝卜、制泡菜。
将成堆的新鲜萝卜洗净、晾干,分层码入大缸、撒上块盐即可;芥菜、洋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等随意搭配,精心调味即成。
菜在缸中奇妙地发酵成酸爽利口的腌泡菜,丰富了农家一年的餐桌。
杀年猪,腌腊肉,好似过年的序曲。
方块五花肉、条状排骨肉,大锅煮好;糖色着色,沸油炸烧,裹上细盐,盛于缸内,灌上猪油;腌制的腊肉,美味喷香,随时可炒、烩、炖食。
生活清苦的童年,母亲会趁农闲翻山越岭,采摘大量酸枣,泡在大缸内,制成清淡的酸枣醋;舀上一勺直接饮用,酸爽解暑。
新摘的柿子,麻涩难食;置于缸内,在院中围上秸秆、锯末,定时点燃加热沤制数日,柿子便可变得甘甜爽脆,颇为神奇。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改) 文中说缸“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请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舌尖上”的滋味。
答案咸鸡蛋的香味,咸菜的清爽风味,腊肉的喷香,酸枣醋的清淡味,沤柿子的甘甜爽脆。
【核心知识回放】概括文意的基本方法有:(1)抓住文中概括性句子和过渡句,尤其是中心句和文眼句,它们是文意最集中的地方。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以防遗漏要点。
(3)掌握概括方法。
摘取法是考生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也有一些无法摘取的情况,这时需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概括时要尽可能地用原文词句,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定向训练一特点概括题(一)散文中物象(景、物、环境等)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
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那时候的乡村,天蓝水清,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
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于那些蝉的执著、坚忍。
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
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的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
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为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
……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失,人们很难再听到那缥缈在村庄的蝉鸣了。
(节选自姚国禄《远去的蝉鸣》,有删改)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
答案悠长而渺远;充满生机,不虚假,撩人心扉;激越豪迈,能净化人的心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平平仄仄的碧绿,但驰目八极,却看不到一棵树。
偶有野花,散散点点,被阔大苍茫的绿吞噬了。
整个草原荒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
草原老了,满面皱褶,裸露出成片成片砂石的老年斑,成吉思汗时代青春的风采,生命力的辉煌,已属于遥远的故事了。
我怀疑草原的生殖力衰竭了,像个乳房干瘪的老妇人,已无能力孕育新生代了。
我们的车子在草原上驰骋,嗡嗡的马达声使沉闷的空气战栗起来,但转瞬间又恢复了死一样的沉寂。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啊,前面草滩上出现一棵树,一棵化石般古老的胡杨树,那躯体粗有合抱,树冠庞大无比,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流露出峥嵘与高古,也流露出悲怆、肃穆、寂寞和忧伤。
它像一座久经风剥雨蚀而不失伟岸的神庙。
我不知道这棵树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只有孤零零一棵,是上帝的旨意,还是造化的创作?我抖抖一身夕阳飞红,走近树。
只见那树皮斑驳,皴裂苍老,枝丫有断裂的新痕,裸露出白花花的骨碴。
但枝叶依然繁密,圆圆叶子,犹如万千飞鸟振翮欲翔,向天地间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而树根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肌腱粗犷,蜿蜒遒劲,盘节交错,构成庞大的体系,和大地的血脉融在一起了。
正因为它如铁爪般紧紧地抓住巴音布鲁克草原,才展现出一种狂勃傲世的雄姿,狂放不羁的浪漫,横空出世的飘逸精神。
(节选自《草原魂》) 2.文章第一段描写了草原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特点:草原壮阔、荒凉(沉寂),色彩单一。
用意:①为下文写胡杨树作铺垫,②反衬了胡杨树的孤傲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物象概括题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散文中。
对散文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环境特点(特征)的概括,要注意由外到内,由外在特点到内在品质;对要点(特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引或稍加整合原文词句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归纳;(二)人物形象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胡家胜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
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一样地弥漫。
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
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得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
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
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
父亲气得嘴唇发抖。
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
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
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
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棵“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轮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
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
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
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
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的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
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埂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
父亲开心地笑了。
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
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
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
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
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
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有删节)3.文中写父亲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概括父亲形象。
答案①勤劳(背梁弯曲);②心地善良(喂牛、摸牛、骂子);③坚守本分,看重传承(看子犁田);④朴实慈爱(给儿子家带来农产品);⑤热爱农事(给孙子孙女讲解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