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1基因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表达即相关性研究
TET1蛋白去甲基化作用及其对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TET1蛋白去甲基化作用及其对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刘玉莹;张芳林【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58)004【摘要】TET (ten eleven translocation)家族蛋白是DNA甲基化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包括TET1、TET2和TET3,属于a-酮戊二酸(α-KG)和Fe2+依赖的双加氧酶.TET蛋白能将5-甲基胞嘧啶(5mC)氧化生成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TET 蛋白发挥去甲基化作用的基础.TET蛋白对胚胎发育、生殖细胞形成及骨髓造血等具有重要作用.TET1蛋白在癌细胞和癌组织中的含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提示TET1蛋白的DNA去甲基化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文章综述TET1蛋白发挥去甲基化作用的机制及其在肝癌、胃癌和结肠癌等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肿瘤的预后和治疗作参考.【总页数】5页(P95-98,102)【作者】刘玉莹;张芳林【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南昌330006;南昌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R363【相关文献】1.组蛋白H3K27去甲基化酶UTX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 [J], 杨贇;黄艳2.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家族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4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叶覃;Andreana HOLOWATYJ;Roselyne BBE;刘辉;Zengquan YANG3.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在肿瘤中的作用 [J], 李浒;张中国;周震;张红胜4.TET1蛋白去甲基化作用及其对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刘玉莹; 张芳林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在胃肠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J], 陈俊豪;丁杰;李显;岑祥莹;张林;吴明;樊斐;曾家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移行上皮反应基因在小鼠主要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s c esv l 1d—E1 u cs ieyi E1 n 8d,P Od,P7d,P1 n 21d n h in y wa b an ds c esv l 3d E1 ,P0 4d a d P ,a d t ekd e so tie u c s ieyi E1 — 8d n
d,P7 d ,P1 n 21 d Th ea ie a u d n e o RE1 g n fals mp e s me s r d b e lt u n iy r — dadP . 4 e r l t b n a c f TE v e e o 1 a ls wa a u e y r a- i q a tt e me v r e t a s r tp l r e a e c an r a to . Re u t :Ex e tf r i x r s in wa o e e t b e a d i h i b t e e s r n c i o y n r s h i e ci n p s ls c p o t e p e so s n td tc a l tP2 n t e l s 1 m , h TERE1 g n s e p e s d i l s mp e ,a d t e e p e so e e f t i e e wa ih i h r i e e wa x r s e n a l a ls n h x r s in lv lo h s g n s h g n t e b an,e e h a t u g, y , e r ,l n l e n i n y Th i ra dkd e . v e mRN A b n a c fTERE1 g n n t e k d e s i c e s d wi g n ,a d t a n t e o h r o — a u d n eo e ei h i n y wa n r a e t a i g n h ti h t e r h g n s u d lt r r p ry a swa n u a o y p o e t .Co c u in:Th RE1 g n s e p e s d e t n i ey i h i r a s d r g m o s e n l so e TE e e i x r s e x e sv l n t e man o g n u i u ed — n v l p n ,a d t e ei i e e e I t em RNA b n a c n x r s in p te n i i e e to g n . eo me t n h r Sd f r n e i h f 1 _ a u d n e a d e p e so a t r d f r n r a s n f Ke r s t a st n le ih l lr s o s e e r a ;d v l p n ;e p e so y wo d r n ii a p t ei e p n eg n ;o g n e eo me t x r s in;mo s o a ue
小鼠胚胎腭板发育过程中麦胚凝集素、蓖麻凝集素和鸡冠珊瑚树凝集素受体的表达
( ECL) .M eh d :Bit slb ldW GA ,RC a d ECL wee u e sp o e o iv siae te dsrb t n a d d nm i to s o i a ee n A t t h itiu i n y a c g o
t r so e e t r f e t e tg r a g u ii W GA) r i u o e n fr c p o so c i wh a em g l tn n( l n , i n sc mmu i g l t i ( c n sa g u i n RCA)a d e y h i a c it g l e tn n n r t rn rs a a l lc i i
Abt c O j ci :T x lr terl i si bt e h eeo meto u ee ro i p l eade pes npt s at bet e oe poe h e t nhp ewen tedv l r v ao p n fmo s mby nc a t n x rsi a— a o
地 参 与腭 板 正 常 发 育 的调 节 , G 受 体 可 能 主要 作 用 于 腭 板 上 抬 和 水 平 增 长 期 , R A 和 E L受 体 则 可 能 主要 作 用 于 W A 而 C C 腭板融合期 。
关键词
凝集素受体 ;腭板 ; 发育 ; 鼠 小
Efe t f lc i e e o so e tg r g l tn n, ii u o m u s a g u i i f c so e tn r c pt r fwh a e m a g u i i re n se m ni g l tn n, e y hrn rsa a l lc i n t e d v l p e fm i u e p l t r t i a c it g ii e tn i h e eo m nto o s a a e
TREM1_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相关研究
[4]
是当前 TREM 家族中被研究较多的 2 个成员,两者
迁移率蛋白 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
有相似的跨膜糖蛋白结构,但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
肌动蛋
中可能扮演着不同角色。相较于 TREM2 的炎症抑
通过激活 TREM1 扩大缺血损伤,脑肠轴的参与会加重脑卒中
内信号的启动至关重要。MyD88 的活性高低与调节 TREM1 表
的严重程度。研究者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达的转录因子(如 NF-κB 和 AP1)的激活与否直接有关。研究表
occlusion,MCAO)模型鼠中发现,外周髓系细胞表面的 TREM1
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银屑病、
炎症
氏血吸虫卵抗原和马尔堡病毒糖蛋白等。
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 [5]。特别是 TREM1
mTREM1 的功能依赖于 DAP12 的激活和细胞
参与调控疾病的炎症微环境进程,与疾病的发生发
内信号转导。含有 ITAM 接头蛋白的 DAP12 胞质
展、转归、预后密切相关。在近几年,TREM1 逐渐
跨膜免疫信号,形成传导通路,从而介导炎症反应。mTREM1
(IL-1B、IL-18、IL-6 等)、趋 化 因 子 生 长 调 节 基 因(CX,进而导致 mTREM1 表达增加,提
CXCL-2)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产生和髓过氧化物酶
示 TREM1 和 TLRs 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协作的机制 。TLR4 和
Grb2)接 头 复 合 物 的 募 集 和 酪 氨 酸 磷 酸 化 ,通 过
动物基因编辑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大学
动物基因编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
参考答案:重组人胰岛素2.1985年,中国科学院朱作言课题组获得了(),比美国相同研究早了3年。
参考答案:转基因鱼3.至今为止,美国批准可食用的转基因动物有()。
参考答案:转基因三文鱼;抗热应激基因编辑牛;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敲除猪4.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是Genentec。
()参考答案:对5.比利时蓝牛和皮埃蒙特牛的Myostatin基因天然有突变,造就了它们肌肉发达的独特性状。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动物基因工程实验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为()型限制性内切酶。
参考答案:Ⅱ2.识别相同的核苷酸序列,但在不同的位点切割DNA双链的限制性内切酶是()。
参考答案:异裂酶3.已知目的基因的基因信息后,可以通过()获得目的基因。
参考答案:从基因文库中PCR扩增;人工合成;提取mRNA进行RT-PCR扩增;提取基因组进行PCR扩增4.NCBI是一个非盈利性全球质粒共享信息库。
它负责保存和提供质粒。
科学家发表文章如果涉及到质粒,会发一份到NCBI保存,其他科学家如果需要这个质粒,可以向NCBI索取。
()参考答案:错5.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构建基因组文库所用的载体是BAC(细菌人工染色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1999年()完成了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牛“艾米”。
参考答案:杨向中2.在早期两栖类动物克隆中,()进行了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实验,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参考答案:John Gurdon3.表观遗传包括()。
参考答案: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重构;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4.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直径在50-100微米,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
()参考答案:对5.最早的克隆动物是在两栖类动物中进行的。
()参考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多重退火成环扩增技术MALBAC技术属于()。
参考答案: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2.上世纪末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采用的是(),耗资巨大。
6.NTE娲绘
神经病靶酯酶与有机磷迟发性神经毒性伍一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实验室北京100101)有机磷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OP)种类多,用途广。
大多数OP毒性较大,其持续广泛使用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环保机构和毒理学家对此都非常关注。
除了引起急性中毒外,OP还可引发迟发性神经毒性(organophosphate-induced delayed neurotoxicity,OPIDN)。
OPIDN的主要特征是在接触OP后7-14d或更长时间出现感觉异常、肌肉疼痛、衰弱、无力、麻痹,甚至瘫痪的症状,脊髓和外周神经的长轴突出现病理损伤(Lotti,1992;Johnson,1993)。
OPIDN常呈群体性或散在性发生,在南美、埃及、摩洛哥及中国等地都先后发生过规模性OPIDN群体中毒事件,我国广大农村则不断见到由于使用有机磷农药防护不当而发生OPIDN的报道(张基美等,1997;雷念东等,1998)。
OPIDN的发生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1.神经病靶酯酶(NTE)的发现NTE是在研究OPIDN发生机理过程中发现的。
自从Aldridge (1954)提出酯酶的磷酸化是OPIDN发生的起始事件后,研究者们便纷纷寻找OPIDN发生的靶标位置。
直到1969年,Johnson在鸡脑匀浆中发现神经毒性酯酶(neurotoxic esterase,NTE),后被称为神经病靶酯酶(neuropathy target esterase,NTE)(Johnson,1969;1974)。
该酶是具有酯酶活性的蛋白,本质上属于丝氨酸酯酶家族,它区别于其它丝氨酸酯酶的特点是可以被能诱发迟发性神经毒性的OP所抑制,而不被其它丝氨酸酯酶类抑制剂抑制(Johnson,1977)。
2.NTE 的分离纯化及其基因的克隆由于NTE蛋白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丝氨酸酯酶活性的跨膜大分子蛋白,分离纯化并保持其酶活性极为困难。
Rieger 综合征――附一例家系病例报告__百替生物
ger综合征――附一例家系病例报告*R ie ieger张晓霞冯海兰霍平【摘要】目的:分析一例Rieger综合征的典型家系病例,对临床医师认识和诊断这一与口腔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的罕见遗传病提供线索和信息。
材料与方法:对一例Rieger 综合征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修复治疗和表型分析。
结果:临床诊断一例Rieger综合征病例家系,显示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方式,该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
结论:Rieger综合征是导致先天牙齿缺失的重要遗传性疾病之一,由于修复治疗的需要,口腔医师可能在这一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Rieger综合征先天缺牙家系Rieger syndromesyndrome——Case report of a Chinese kindredZhang Xiao-xia,Feng Hai-lan,Huo Ping.(Department of Prosthodontics,School of stomat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Rieger syndrome,which is a rare hereditary disorder that includes severe craniofacial and dental abnormalities.Materials and Methods:Clinical investigation,prosthetic treatment and pedigree analysis were made to a Chinese kindred of Rieger syndrome.Results:The syndrome was transmitted as an autosomal dominant trait and the affected members demonstrated severe maxillary hypoplasia and hypodontia associated with other systemic abnormalities.Conclusions:Rieger syndro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ed disorders causing hypodontia and dentist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this syndrome.Key words:Rieger syndrome;hypodontia;pedigree*基金项目:北京大学疾病基因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9440303)张晓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冯海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北京100081霍平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北京100081牙齿及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异常是口腔医师常常遇到的临床问题,Rieger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的可以导致严重的颌面部及牙齿发育缺陷的遗传病,并不为广泛认识。
Wt1基因在小鼠胚胎性腺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Wt1基因在小鼠胚胎性腺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Wt1基因在小鼠胚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背景:
Wt1基因属于Wilm's瘤肿瘤基因家族的成员,它编码的蛋白质可以调节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活动,并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小鼠中,Wt1基因表达于胚胎期的初级性腺中,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保持活跃状态。
目前,尚不清楚Wt1基因在小鼠胚胎性腺发育的精细分子机制和作用方式。
研究问题与意义:
Wt1基因在小鼠胚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本研究将探究Wt1基因在小鼠早期性腺分化中的表达模式和定位、不同表达模式对性腺发育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并深入探究这种发育状态下的Wt1基因包括的跨膜受体和信号通路。
研究方法:
采用小鼠早期性腺体系、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手段,研究Wt1基因在小鼠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定位,以及对性腺发育的影响和分子机制。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揭示Wt1基因在小鼠胚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Wt1的分子机制、发现可能的跨膜受体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动物性腺发育和人类肿瘤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可为未来对Wt1基因和性腺发育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持,也有望为动物性腺发育和人类多种肿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I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在腭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I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在腭发育中的
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I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在腭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
腭是人类口腔中的重要器官之一,不仅参与呼吸、咀嚼、语言和咀嚼等生理功能,还在心理上起着口腔美容的重要作用。
腭的发育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多个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I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
考虑到FGFR1在腭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本研究,将极有助于深入探究FGFR1在腭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拟首先通过对FGFR1在小鼠胎儿腭的分布进行观察,以了解其在腭发育中的表达模式。
接着,通过对FGFR1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立,观察其腭的发育情况,以进一步验证FGFR1在腭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还将采用组织学技术,对FGFR1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的腭组织进行比较,以了解FGFR1基因敲除对腭骨形态和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对FGFR1信号通路中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以解析其信号途经调控腭发育的机制。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进一步验证FGFR1在腭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FGFR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FGFR1在调控腭发育过程中的详细机制。
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同时为口腔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腭裂相关基因甲状腺转录因子—2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特征
腭裂相关基因甲状腺转录因子—2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特征目的建立腭裂相关基因甲状腺转录因子-2(TTF-2)转基因小鼠模型,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TTF-2基因的活动规律和表达模式发生变化时对腭突发育过程产生的影响。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C57BL/6J小鼠基因组TTF-2基因,将其定向插入pBROAD3-mcs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BROAD3-TTF-2,利用显微注射技术把线性化表达载体注射到受精卵的雄原核中,建立TTF-2转基因小鼠。
利用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和Southern blot方法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TF-2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腭突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共注射原核期受精卵982枚,发育为2-细胞胚胎的580枚,均移植入48个假孕受体昆明白小鼠中,得到胎鼠68只。
提取基因组DNA,发现有13只转基因阳性的胎鼠。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TTF-2在转基因小鼠腭突中持续表达。
结论通过显微注射法使外源基因pBROAD3-TTF-2整合入小鼠基因组中,成功建立了腭突持续表达TTF-2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其表现型为腭裂。
标签:甲状腺转录因子-2;持续表达;转基因小鼠;腭裂近年来转基因动物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
应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唇腭裂遗传因素,为精确建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提供了可能。
甲状腺转录因子-2(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2,TTF-2)属于叉头/螺旋翼结构域蛋白家族,其基因在小鼠定位于4C2[1],在人类定位于9q22[2]。
TTF-2-/-小鼠和人TTF-2基因突变均表现为腭裂及甲状腺发育不全等畸形[3-5],这从一个侧面证实TTF-2与腭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为观察TTF-2基因高表达对腭突发育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构建pBROAD3-TTF-2重组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将TTF-2重组表达载体注射入小鼠受精卵雄原核,建立TTF-2转基因小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TTF-2的表达,观察TTF-2基因的活动规律和其表达产物(蛋白质)的作用。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三十五高级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三十五高级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
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所示。
右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应是()A.1—丙;2—甲;3—乙 B.1—乙;2—甲;3—丙C.1—甲;2—乙;3—丙 D.1—丙;2—乙;3—甲参考答案:D2. 将刚刚萌发、带有小芽的大麦充分研磨后,过滤得到组织样液。
在组织样液中加入下列试剂后振荡均匀,有关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加入苏丹Ⅲ染液,溶液呈橘黄色,证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脂肪B. 加入斐林试剂并在50~60℃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麦芽糖C. 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D. 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紫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蛋白质或多肽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而不是红色,A项错误;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麦芽糖,B项错误;淀粉遇碘液变蓝,因此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C项正确;要想观察组织样液中是否有蛋白质,可采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呈紫色反应,D项错误。
考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点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熟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和要点并形成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3. α-淀粉酶在小麦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
小鼠腭裂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基因表达的意义
小鼠腭裂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基因表达的意义李鑫;金岩;岳文;刘源;王新文【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3(007)006【摘要】目的:筛选并克隆正常组小鼠腭突与腭裂组小鼠腭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它们在腭裂发生过程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建立 C57BL/6N小鼠腭裂模型,分别提取胚胎 12 d的正常组及维甲酸处理组小鼠腭突组织中的 mRNA,利用 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克隆小鼠腭突正常发育时期与腭裂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及测序. 结果:共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 40个, 2个为新基因.结论:克隆的新基因及 fau基因可能对腭突间充质细胞的生长、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总页数】2页(P940-941)【作者】李鑫;金岩;岳文;刘源;王新文【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北京市,100850;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22【相关文献】1.外源小鼠核酸促电离辐射损伤的同系小鼠肠腺细胞修复的相关基因克隆 [J], 崔大祥;曾桂英;王枫;郭晏海;任东青;田芙蓉;闫小君;赵涛;苏成芝2.腭裂相关基因mcprl在小鼠腭突发育及腭裂发生中的表达研究 [J], 轩东英;章锦才;谢宝仪3.补肾益脑片对加速衰老小鼠P10/Ta小鼠神经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 [J], 杨婷;张冲;何新;王锦刚;刘桂生;陈清轩4.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钟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节律的改变 [J], 徐晨;陆超;华鲁纯;金惠铭;殷莲华;陈思锋;钱睿哲5.小鼠生精相关基因SRG4的cDNA克隆及在小鼠各发育阶段的表达 [J], 邢晓为;李麓芸;刘刚;卢光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小鼠腭突发育及腭裂形成中的意义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小鼠腭突发育及腭裂形成中的意义李鑫;金岩;董绍忠【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1999(17)4【摘要】目的:明确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腭裂形成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相关基因在腭裂形成中的变化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将16只妊娠10d(GD10)的C57BL/6N系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管饲维甲酸80mg/kg,对照组管饲等体积植物油。
分别于GD1314(妊娠第13天第14小时,下同),GD1322,GD148,GD1414,GD1422,GD158,GD1522,GD168d处死孕鼠取胚鼠。
胚鼠头部切片做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
结果:在腭突垂直生长期及定向移动期,两组腭间质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数量有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经外源性维甲酸作用后的小鼠腭突间质细胞发生大量程序性死亡,腭突体积发育瘦小,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而导致腭裂。
【总页数】1页(P318)【作者】李鑫;金岩;董绍忠【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AY245441基因在小鼠腭突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动态表达 [J], 朱江波;万旭英;朱玉平;朱勇飞;马玺里;张天宝2.Smad2/3信号分子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表达 [J], 王莎;宋容;王利婷;张瑞;司庆宗;王建林;赵望泓3.Smad2/3信号分子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表达 [J], 王莎;宋容;于利婷;张瑞;司庆宗;王建林;赵耀泓;4.在胚胎发育期腭突中嵴上皮细胞和腭间充质细胞与腭裂畸形 [J], 傅豫川;黄洪章5.小鼠腭突正常发育与腭裂形成中差异cDNA文库的建立 [J], 李鑫;金岩;岳文;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司匹林对小鼠胚胎腭裂发生的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对小鼠胚胎腭裂发生的作用研究万哲;陈莉娜;龚新记;塔拉甫·托坎;林晨【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小鼠胚胎腭裂发生的作用,确立阿司匹林诱导小鼠腭裂模型的最佳剂量,为深入研究腭裂提供动物实验模型。
方法分别将确定孕期的BALB/C雌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和实验Ⅰ~Ⅳ组。
胚胎第10~12天(embryo 10~embryo 12,E10~ E12)时,每日定时给予对照组孕鼠灌胃生理盐水,实验Ⅰ、Ⅱ、Ⅲ、Ⅳ组孕鼠分别灌胃阿司匹林180、210、240、270mg/kg。
于E18时处死孕鼠,称量并计算孕鼠和胚胎的体质量,记录胚胎腭裂数及发育情况。
结果对照组腭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7, P <00.1;χ2=175.51,P <00.1)。
实验Ⅲ、Ⅳ组比较,实验Ⅲ组腭裂发生率高于实验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 <00.1);各组间胚胎体质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阿司匹林可致小鼠胚胎腭裂发生,240 mg/kg阿司匹林是建立BALB/C胎鼠腭裂模型的最佳剂量。
%Objective To define the optimal dose of aspirin induced cleft palate in BALB/C mice and to pro-vide a reliable model of cleft palate for further study .Methods Pregnant mice at specific period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randomly :experimental groups of Ⅰ ,Ⅱ ,Ⅲ ,Ⅳ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perfued with gastric180 ,210 ,240 ,270 mg/kg BW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physiologi-cal saline respectively on embryo 10 to embryo 12 .Pregnant mice were killedon embryo 18 to weigh preg-nant mice and embryos and record the number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cleft palate .Results Weight of pregnant mic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χ2 = 15 0.57 ,P < 0 0.1;χ2 = 17 5.51 ,P <0 .01) .Incidence of embryonic cleft palat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Ⅲ ,Ⅳ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experiment Ⅲ ,Ⅳ(χ2 =4 7.42 ,P <0 0.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at the incidence of clef t palate in experimental group Ⅲ was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Ⅳ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embryonic weight among each group (P >0 0.5) .Conclu-sion 240 mg/kg is the optimal dose of aspirin to induce cleft palate in BALB/C mice .【总页数】3页(P712-714)【作者】万哲;陈莉娜;龚新记;塔拉甫·托坎;林晨【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口腔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2011-4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硕2010-2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2【相关文献】1.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在维甲酸诱导腭裂小鼠胚胎腭突中的表达 [J], 陈沐;刘学;余东升;王成;王伟财;黄洪章2.腭裂相关基因mcprl在小鼠腭突发育及腭裂发生中的表达研究 [J], 轩东英;章锦才;谢宝仪3.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腭裂发生的影响 [J], 何苇;卢胜军;李承浩;蒙田;周京琳;石冰4.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胚胎腭裂发生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J], 郭佳男;刘涛;何苇5.RARα和β-catenin在过量维甲酸致昆明小鼠腭裂发生中的作用 [J], 尹海燕;刘凯;张艳萍;段淑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相关靶基因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相关靶基因袁琳慧;刘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24(24)6【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
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R语言环境中“limma”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基于CIBERSORT算法进行数据集免疫细胞浸润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免疫相关基因模块中的DEGs,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Hubba模块筛选出最终的靶基因。
结果:筛选出467个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基因,其中270个基因表达上调,197个基因表达下调。
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仅辅助型T细胞2(Th2 cells)高表达,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WGCNA分析后,与免疫最相关模块中差异基因为66个,构建PPI网络后利用插件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erping1、凋亡诱导因子1(AIF1)以及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STAT3)。
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式进行OIR模型的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及筛选出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与诊疗提供依据。
【总页数】7页(P857-863)【作者】袁琳慧;刘新【作者单位】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母脐血管上缺氧诱导因子及其靶基因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与窒息新生儿的相关研究2.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中血管新生和氧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小鼠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的影响4.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腹主动脉瘤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的关键基因5.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精原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的初步筛选
人精原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的初步筛选李彦锋;郭应禄;李晓红;靳凤烁;孙中义;张克勤【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学文摘》【年(卷),期】2006(020)005【摘要】目的:寻求可能用于人精原干细胞(SSC)分离和纯化的特异性表面标志。
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应用造血干细胞(HSC)表面标志c-kit、Thy-1,人胚胎干细胞(Es)表面标志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SSEA-3、SSEA-4、碱性磷酸酶(ALP),原始生殖细胞(PGC)标志SSEA-1以及小鼠SSC表面标志α6和β1整合素对成人及胎儿睾丸SSC的特异性表达进行筛选和鉴定。
结果:在成人睾丸组织中,α6整合素在生精小管生殖细胞表面存在较广泛而显著阳性表达,而β1整合素主要在生精小管基底部细胞存在显著阳性染色,Thy-1在成人睾丸生精小管基底部细胞可见散在阳性染色,少量间质细胞中亦可见阳性染色。
上述3种抗原标志在成人生殖细胞表面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在胎儿睾丸生精小管中,可见SSEA-1在生殖细胞表面存在显著阳性表达,具有明显特异性。
结论:α6、β1整合素和Thy-1可作为阳性标志用于人SSC的分选。
SSEA-1可作为识别胎儿SSC的特异性标志。
【总页数】1页(P53)【作者】李彦锋;郭应禄;李晓红;靳凤烁;孙中义;张克勤【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重庆;40004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和遗传医疗研究中心,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3【相关文献】1.靶向肿瘤干细胞标记CD133特异性结合肽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J], 田平阁;周春平;张超;杨慧;吴小金;陆滟霞;刘国炳;李学农2.以α6-integrin和c-kit为特异性表面标志分离筛选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可行性[J], 杜贤进;张茨;刘春霞;王玲珑;余小祥3.人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功能鉴定 [J], 李彦锋;郭应禄;李晓红;靳凤烁;孙中义4.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支持无动物源污染条件下的人精原干细胞生长[J], Bin Chen;Yu-Bin Wang;Zhi-Ling Zhang;Wei-Liang Xia;Hong-Xiang Wang;Zu-Qiong Xiang;Kai Hu;Yin-Fa Han;Yi-Xin Wang;Yi-Ran Huang;Zheng Wang5.人精原干细胞的磁式分选和功能鉴定 [J], 李彦锋;郭应禄;李晓红;靳风烁;江军;毕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TEL1和TERT遗传风险承担孙次艰尽
RTEL1和TERT遗传风险承担孙次艰尽目前,RTEL1和TERT是研究人员在遗传学领域中广泛关注的两个基因。
本文将对RTEL1和TERT基因的遗传风险和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并讨论个体承担遗传风险的重要性。
RTEL1基因编码了一个与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DNA修复有关的重要酶。
研究发现,RTEL1基因的突变与多种遗传性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RTEL1基因突变与肺炎支原体相关间质性肺病(HP)、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FIP)、双肾型白血病(ANLL)等疾病有关。
在这些疾病中,RTEL1基因突变导致了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了DNA修复的能力,形成了一种易感突变状态。
因此,个体携带RTEL1基因突变的风险将增加罹患上述疾病的概率。
与RTEL1基因不同,TERT基因编码了人体中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的稳定和延长染色体端粒长度。
TERT基因突变被发现与多种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特别是癌症。
癌症是一种与基因突变紧密相关的疾病。
研究发现,TERT基因突变能够增加染色体末端的损伤和DNA复制的错误,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因此,TERT基因突变所带来的遗传风险对于某些类型的癌症的发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尽管RTEL1和TERT基因的突变与一些疾病的风险相关,但遗传风险并不意味着必然发展为疾病。
遗传风险是基于某些特定基因突变与特定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遗传背景也会对疾病的发展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
因此,遗传风险承担不仅仅局限于基因突变本身,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决定了基因是否会发挥其潜力。
例如,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运动、适当的休息以及避免吸烟和酗酒等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的生活方式。
此外,遗传风险的承担也需要考虑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支持。
面对遗传风险,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情绪管理和与家人的积极沟通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遗传风险。
总之,RTEL1和TERT基因的突变与一些疾病的遗传风险有关。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中ET-1mRNA表达的研究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中ET-1mRNA表达的研究彭解英;邢泉;王静【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06(22)3【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中mRNA的表达,探讨ET-1与OSF(oral submucous fibrosis)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选取30例OSF患者,其中早、中、晚期组各10例,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每例研究对象取其口腔颊粘膜,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研究ET-1在OSF中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ET-1的mRNA在OSF各期中的表达均较正常口腔粘膜高(P<0.05);ET-1mRNA在OSF早期的表达均明显低于中、晚期(P<0.05),其中期的表达与晚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各种调节因素在基因转录水平对ET-1表达的上调以及由此造成的ET-1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OSF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总页数】4页(P239-242)【关键词】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内皮素-1;m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作者】彭解英;邢泉;王静【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相关文献】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在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中的表达和分布 [J], 韩为农;彭解英;刘蜀凡2.健肾颗粒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ET-1mRNA表达及肾功能的影响 [J], 徐丽梅;马建伟;魏汉林;马新英;张文龙;董静3.ET-1mRNA在弥漫性脑损伤中的表达 [J], 李玉;朱贤立4.整合素连接激酶mRNA在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J], 张凯; 杨卫东5.ET-1mRNA在弥漫性脑损伤中的表达及与脑水肿的关系 [J], 李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le1基因
nle1基因
NLE1基因是中央神经系统中的一个基因,其全称为"Noisy-lethality 1"。
这个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凋亡(程序化细胞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学过程,用于调节细胞数量和维持组织结构。
NLE1基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抑制作用,帮助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研究发现,NLE1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包括一些肿瘤的形成。
例如,NLE1基因的缺失可能导致细胞凋亡的失调和肿瘤的增生。
而NLE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抑制细胞凋亡,导致细胞的过度生存,从而促进某些癌症的发展。
此外,NLE1基因也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NLE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
这些研究提示NLE1基因可能与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和神经递质的平衡有关。
总之,NLE1基因在细胞凋亡、肿瘤形成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然而,对于NLE1基因的具体机制和功能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Q132.7;Q593.4;R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27(2010)04-0271-04·论著·TERE1基因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表达朱勇飞1,3,朱江波2,王飞2,红凌1,张天宝2(1.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3.杭州师范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摘要】目的观察TERE1基因在正常小鼠腭发育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腭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ERE1基因在腭裂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ICR小鼠受孕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只小鼠。
于孕10d (gestational day10,GD10),经口灌胃一次给予实验组孕鼠80mg/kg的全反式视黄酸、对照组孕鼠给予等体积的大豆油,并分别于GD11 GD18取两组胎鼠的腭板。
于GD12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9 10-5mol/L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培养72h后收获腭板。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TERE1基因在正常腭组织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腭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TERE1在正常、异常腭及培养腭板中均有表达。
在GD11,异常腭中该基因的表达丰度高于正常腭,而在GD12 GD17,其表达丰度则低于正常腭(P<0.05)。
10-9mol/L atRA组和对照组的TERE1基因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atRA组该基因的表达丰度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atRA会抑制TERE1在腭中的表达,提示TERE1在腭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作用。
【关键词】TERE1基因;全反式视黄酸;腭裂;孕小鼠Expression of TERE1in normal palates and all-trans retinoic acid-inducedcleft palates during mouse embryogenesisZHU Yong-fei,ZHU Jiang-bo,WANG Fei,HONG Ling,ZHANG Tian-bao(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74,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TERE1gene in normal palates and all-trans retinoic acid-induced cleft palates during mouse embryogenesis,and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ERE1and the cleft palates.Methods At gestational day10(GD10),the gestational mic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with80mg/kg atRA,and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with the same volume soybean oil.The palates of all embryos were harvested during GD11-GD18.At GD12Mouse embryonic palates were explanted and induced by atRA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rom10-9mol/L to 10-5mol/L and cultured for72h.The mRNA expression of TERE1in all samples was measur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Results TERE1was expressed in all samples.At GD11the mRNA expression of TERE1in the cleft palat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palate,and at GD12-GD17,the expression of this gene in the cleft palat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palates.The mRNA expression of TERE1in the10-9mol/L atRA group had no difference in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and the expressions of this gene in the other atRA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ERE1maybe play a ro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late and atRA probably affects the expression of TERE1in palate.【Key words】TERE1gene;atRA;cleft palate;gestational mouse基金项目:浙江医药卫生项目(2008A126);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08GZX0301)作者简介:朱勇飞,博士,研究方向:发育生物学与发育毒理学。
通讯作者:红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育生物学。
张天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育毒理学与分子毒理学。
TERE1(transitional epithelial response gene,移行上皮反应基因)/UBIAD1(UbiA prenyltransferase domain containing1)基因是一个广泛表达于人体各组织的强有力肿瘤抑制因子,有研究显示TERE1在大多数侵袭性肌肉移行细胞癌中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甚至缺失;而通过基因转染在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细胞中强制表达TERE1,发现TERE1对泌尿系统肿瘤具有抑制作用[1-2]。
该基因在果蝇中的同源基因是heix基因,在果蝇胚胎和幼虫的发育过程中,heix突变可导致果蝇幼虫出现黑色素瘤,从而引起其死亡[1]。
另外,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甚密,如肿瘤的发生过程中的Wnt、FGF、Notch、Hedgehog、TGF-β和Ras-MAPK等几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调控胚胎发育也起重要作用。
因此,推测TERE1/UBIAD1可能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腭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畸形的器官之一。
TERE1基因在腭的正常发育或者腭裂发生中有何功能?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基因在正常腭和腭裂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情况,进而初步推测这些基因在正常腭发育和腭裂发生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以atRA为致畸物,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着手,观察TERE1基因在小鼠胚胎正常腭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腭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它在正常腭发育和腭裂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主要仪器和试剂解剖显微镜(XTL-3型,重庆光学仪器厂),高速冷冻离心机(HERMLE ZK400,德国EPPENDORF公司),BioSpecmini型核酸/蛋白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7300型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I公司),旋转培养器,恒温培养箱,混合供气系统。
BGJb培养基(美国Gibco),临用前加入0.15mg/ ml谷氨酰胺(美国Sigma)、6mg/ml BSA(美国Sigma)、50μg/ml链霉素和50U/ml青霉素,Hanks 液,全反式视黄酸(美国Sigma),Trizol总RNA提取试剂盒(美国Invitrogen),逆转录试剂盒(美国Promega),SYBR kit(美国ABI),基因TERE1和内参照β-actin的荧光定量PCR引物均由上海英骏公司合成(引物序列见表1),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表1TERE1及β-actin的QRT-PCR引物序列Genes Forward primer sequences Reverse primer sequences TERE15ᶄGGCCATTCTCCATTCCAACA3ᶄ5ᶄGCCAGCCTCTCGGTCAGA3ᶄβ-actin5ᶄGTCCCTGTATGCCTCTGGTC3ᶄ5ᶄGGTCTTTACGGATGTCAACG3ᶄ1.2实验动物及样品收集ICR小鼠(上海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8 10周龄,雌鼠体重25 30g,雄鼠体重30 35g,动物合格证号为SCXK(沪)2003-0002。
适应性饲养1周后,雌、雄按2ʒ1的比例合笼交配,查到阴栓之日为孕期第0天(GD0),并将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4只小鼠。
将RA用大豆油为溶剂配制成混悬液,浓度为8mg/ml,于GD10经口灌胃给予实验组孕鼠RA混悬液,给药体积为0.1ml/ 10g体重,对照组给予同样体积的大豆油。
分别于GD11 GD18将实验、对照组孕鼠分批颈椎脱臼处死,剖取子宫,肉眼检查确定妊娠情况,从子宫内取出胎鼠,由于RA诱导的腭裂发生率接近100%,故每窝随机选取一只胎鼠用于实验,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其腭板,迅速用液氮冷冻保存。
1.3腭板培养及结果评价参照文献[3-4]的方法,进行腭板培养及结果评价。
将atRA溶于DMSO随BGJb培养基加入培养瓶中。
实验共7组,分别为对照(生理盐水)组,溶剂对照组(0.1%DMSO),终浓度为1.5ˑ10-9、1.5ˑ10-8、1.5ˑ10-7、1.5ˑ10-6和1.5ˑ10-5mol/L的atRA组。
于GD12脱颈处死孕鼠,无菌取出胚胎,切下腭移植体,将腭移植体放入含9ml BGJb培养液和atRA的50ml培养瓶中,每瓶3 4个,旋转培养[(37.5ʃ0.5)ħ,20 25r/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