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会学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会学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会学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
结合高考考点,文言实词重点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结合课本重点积累18个文言虚词,让知识成为一棵树,一天天生长,枝繁叶茂。
三、鼓励学生学习推断实词的方法,如成语推断法、语境分析法、同位互助法、字形分析法等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几经演变,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尚有迹可循,尤其是比较容易分析的形声字与会意字,占了汉字的90%以上。汉字的形旁(表意)为我们推断汉字的意义,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例如:“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
孟尝传》)此句中的“籴”是会意字,是个很不常见的字,翻译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我们能从训释字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应刃而解了:“籴”上为“入”,下为“米”,结合在一起就是“买进粮食”的意思。再如:“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句中“缳”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纟”,而形旁是“纟”的汉字意义往往与
“丝”“线”“绳”等有关。再据语境看“缳”应该是“绳套”之类的意思,“投缳”就是“上吊”“自缢”的意思了。
2、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是文言文用字的常见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之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根据文言文的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断一些看似让人费解的字在语流中的意思。
例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一句中“顿”与“钝”音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再如:“贼非吾主敌,盍趣降”句中“趣”与“促”音近通假。可以推断“趣”与“促”一样有“赶快”“急促”等义,“盍趣降”就是“为什么不赶快投降”的意思。
3、同位互注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等结构相似的句子非常多,而处在每句中相同位置的字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根据文言文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词的意义推断出未知词的意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从位置上看“用”和“以”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忠”与“贤”意思又是相同或相近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用”和“以”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故从“用”的词义可推断“以”的词义为“任用、重用”。“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从位置上看“谷”与“死”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异室”与“同穴”意思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4、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常见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兼语关系等等。对实词所在的短语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该实词的意思。
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通过结构分析,此句中的“鄙远”应该是个动宾结构,而“鄙”有“边疆”之义,据此,可以推断“鄙”在此句中应该是“把……作为边疆”的意思。再如:“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馀烬”是偏正结构,那么“爝火”也应该是偏正结构;然后根据语境分析,无论“爝”是何意,“爝火”一定比喻“小火”(查字典可知“爝火”是“炬火”“小火”之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有个原则就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文言词义一定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内部(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和外部语境(整段文字或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必须借助这两种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推断。
例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此句中的“借”字显然不能解释成“借来”“借进”“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之类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借三五本书尚合乎情理,岂有借“满架”书之道理?况且作者归有光出自书香门第,自然家中藏书不会少,大可不必借许多书读之。根据语境,这里的“借”解释为“堆积”“错乱地摆放”这类意思为宜。“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句中的“乳虎”如果解释成“初生的小老虎”,就很令人费解。小老虎叫一声奶声奶气的,“百兽”怎么会“震惶”呢?根据语境将其解释为“乳哺期间的老虎”才合情合理。古语有“乳彘触虎,乳狗不远行”之类的话,其中的“乳”都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