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建设与探索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历史试题(河北卷)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历史试题(河北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起初,学术界相信中国文明起源于中亚地区;后来,中国文明是由西方的夏族及东方的夷族共同形成的解释开始盛行;之后又有人认为中国文明应是一脉相承,现在则普遍认同中国的史前文明是多元并立且相互作用的发展。
上述说法演变的原因是()A.西方思潮的影响B.考古发现的成果C.政治势力的介入D.文献记载的考证2.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兵学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主张“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的兵学则强调“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舍为变”。
这一变化表明()A.儒学社会地位下降B.传统价值观念改变C.法家农战思想盛行D.国家统一趋势加强3.铜鱼形扁壶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但与战国至汉初常见于中原地区的椭腹扁壶有所不同,其形象来源于对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壶的模仿,而铸造工艺以及通过鱼(余)谐音祈祝吉祥和丰产的文化习俗则来源于中原。
这反映了汉代()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B.金属铸造工艺更加的精巧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以下两图分别为唐朝前期和后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分布情况。
这一变化()A.体现了政治局势的变动B.揭开了江南开发的序幕C.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加速了唐朝的分崩离析5.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
一方面当地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另一方面调民运粮扰民太甚,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
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客观上()A.加重人民赋役负担B.造成政府财政压力C.推动农业的商品化D.提高商人社会地位6.中国古代的民俗钱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列明清时期钱币的内容()A.寄托了时人的政治抱负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C.反映了迷信思想的严重D.体现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达7.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14.5%降至3.81%·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A.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8.1936年8月,毛泽东曾在给傅作义的信中说:“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国奋战则存。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保护文物》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文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文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对文物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文物,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文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文物的认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物的基本概念,知道文物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保护文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物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基本概念,知道文物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保护文物。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物的价值,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物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文物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文物的基本概念,讲解文物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文物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物的价值。
4.保护文物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文物,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5.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份关于文物保护的手抄报,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物的基本概念、文物的重要性、文物保护方法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对文物保护有更清晰的认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理解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学的定义和起源2. 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3. 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4.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5. 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田野考古学实例,引发学生对田野考古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
2. 了解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学会运用田野考古学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教学内容:1. 地层学:地层的划分、地层关系、地层学的应用2. 类型学:器物形态分析、类型学的应用3. 年代学:绝对年代学、相对年代学、年代学的应用4. 田野考古学方法的应用:考古调查、发掘、记录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田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器物形态分析和年代判断。
3. 讨论:学生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讨论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田野考古学的调查与发掘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基本技能。
2. 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步骤和方法。
3. 了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调查:目的、方法、步骤2. 田野考古发掘:目的、方法、步骤3.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目的、方法、步骤。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亲身体验调查和发掘的整个过程。
学遥感必读的十本书
学遥感必读的十本专业书1.《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
全书共15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至第5章为遥感基础。
重点闻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
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
主要阐述迢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
第三部分:第11至第15章为迢感专题应用。
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本书内容丰富,具基础性、前沿性,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作为地学、环境、空间信息等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有关高等学校师生及各专业领域的广大遥感科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2.《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内容提要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深教材。
教材注重反映现代遥感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经济建设实际,注重反映遥感应用内容。
全书以较大的篇幅系统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的内容.并且在诸如地物光谱多光谱成像仪、微波遥感,特别是3S(RS、GIS、GPS)集成等世界领先技术方面,注重适当引入。
主要内容包括:遥感基本概念、电磁辐射和地物波语、遥感成像原理、逐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图像信息的提取与分类处理、遥感的应用及实例、3S集成,以及新型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等。
书后还附有遥感缩写字母表和常用词汇选编。
六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第12课 保护文物》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第12课保护文物》人教版一、教材背景《第12课保护文物》属于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是一篇介绍文物保护知识的文艺课程。
在教学上,学生们将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和实践等环节,掌握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物的概念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2.掌握文物保护常用的方法和措施;3.观察、分析文物的拍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4.创造性运用所学,制作文物保护主题手抄报。
三、教学重点1.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措施;2.文物拍摄方法的介绍和实践。
四、教学难点1.对文物保护的思考和理解;2.制作文物保护主题手抄报的创意和设计。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安排1.文本阅读和讨论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文物?•为什么需要保护文物?•文物常见的损毁原因是什么?•如何保护文物?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看法和答案。
教师在讲解时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路,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2.文物的拍摄实践文物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人类生活、工艺、信仰等重要历史信息。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文物,学生需要掌握文物拍摄的方法,并进行实践。
首先,教师介绍常见的文物拍摄方法,如光线、距离、角度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和拍摄身边的小文物。
实践流程:1.教师讲解文物拍摄的方法;2.学生自带物品,进行文物拍摄;3.学生按照一定步骤,组织文物拍摄作品;4.分享文物拍摄作品并互相交流。
3.手抄报制作最后,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制作,体现对文物保护的理解和思考。
制作流程:1.观看相关文物保护实例;2.选定文物保护主题,进行信息搜集并进行创意设计;3.搜集相关的素材,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4.制作文物保护主题手抄报;5.分享文物保护主题手抄报,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们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文物拍摄的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制作文物保护主题手抄报。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咸宁市温泉中学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4年春教联体学校历史三月模拟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1.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卡尺。
其变化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强B. 地方权力不断增大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 地方分离运动不断加剧2. 抓周之俗,由来已久。
《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
它反映了( )A. 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 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C. 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D. 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3. 下面是历史社团研究性学习中出现一组材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C.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D. 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4. 考古学家在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
这一现象说明了( )A. 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B. 国家统一利于民族交融C. 民族交融改变婚丧传统 D. 服饰变迁见证经济发展5 由下表可推知( )朝代科技文化成就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的.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朝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B. 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C.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D.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6. 清初,清政府通过满蒙联婚加强对漠南地区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了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以及回部贵族叛乱,妥善安置回迁的土尔扈特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与五世班禅,并在西藏地区设办事大臣;在台湾地区设台湾府。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说课稿2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2课保护文物》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文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部分文物及其保护措施。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美术学科有较强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此外,学生对我国的文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丰富他们的文物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部分文物及其保护措施,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文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2.难点: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文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的部分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物保护。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我国的部分文物及其保护措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物保护。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幅文物图片,分析其保护措施,并绘制文物保护宣传画。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6.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文物保护的资料,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学习文物的保护措施•自觉参与文物保护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
第12课 保护文物 (说课稿)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12课保护文物(说课稿)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了解到了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已经学习过多种艺术形式和材料。
而本节课将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物保护意义和相关知识,并通过绘画作品来体现对文物保护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文物保护意义和重要性;2.学习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如文物分类、文物鉴定等;3.通过制作艺术作品,体现对文物保护的理解;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我国文物保护意义和重要性;2.学习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所熟知的文物,如辽宁石嘴山古人类化石、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让学生感受到文物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思考文物对于我们的意义。
2.讲解(25分钟)•了解文物保护意义和重要性:通过讲述我们国家珍贵的文物资源,以及在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贡献,让学生体会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包括文物的分类、文物保存方法和文物鉴定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保护文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3.互动(20分钟)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班级内进行文物分享,分享文物特征、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并表达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看法。
4.制作艺术作品(40分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素材和实物文物,让学生进行文物绘制,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理解文物的保护意义、珍贵性以及做好对文物的保护。
5.展示与总结(10分钟)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让学生彼此欣赏交流,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制作艺术作品来加深对文物保护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养成文物保护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这次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考古绪论
3而现在考古学尤其公众考古学的普及已越 来越广。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也知道有考古发 掘,而且在一些科技馆博物馆考古发掘的体 验项目很受欢迎。 这是讲考古学引入课堂 的另一原因,即兴趣
SO
考古学文化——它的魅力远远不是外行所可能 体味的。 它不是对古代的结论,却是对已发掘和整理清 晰的古代现象的结论。 它不涉及逝者全貌,却源源不断地发现着逝者 的部分。 它不妄言逝事的规律,却科学地宣布着一条条 遗物的规律。
鉴定年龄:男 眉骨、顶结节、枕外粗隆发达,下颌角外翻,骨盆窄。 女 额结节发达,下颌角内翻,骨盆宽。 鉴定年龄:牙齿磨耗。骨缝 颅骨 矢状缝22--35岁愈合,冠状缝24--41岁愈合, 人字缝26--47岁愈合。
山顶洞和山顶洞人头骨
旧石器制作方法简介 选择石料---打片---锤击法、碰砧法、 间接打击(胸压法等)---加工修理
第七讲
聚落考古 一、聚落与聚落考古 二、聚落考古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三、中国史前聚落形态的演变
第八讲
古代人类 一、古人类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的关 系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研究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 四、葬具的分类
3
人类骨骼的性别和年龄的鉴别 按部位分为1)中轴骨骼 2)四肢骨骼
二 证史
在历史上有许多传说,而我们都没有历史文献记录印 证这些传说,所以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传说是否可信。 这就有待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一些证据来印证这些传 说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可以为信史,这是考古学的 “证史”作用。
三 改史
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不少被我们封为”信使“,但却是 臆造杜撰的历史记录。但是许多考古发现可以为我们 重新展示历史的原本面貌,我们就可以根据考古学发 现来纠正历史记载,回复历史的原本面貌。
第二课堂设计《走进草原文化---内蒙古博物馆调查活动》
课题:走进草原文化---内蒙古博物馆调查活动一、教学目标1.培养观察分析历史事物、搜索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观考察活动,汇报考查结果,锻炼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4.通过学生在博物馆的实地调查,使学生对历史文物有进一步认识,唤起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二、活动方式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拍摄图片资料,记录相关人员的讲解、介绍,形成报告。
三、活动重、难点重点:调查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对内蒙古博物院所体现的草原地区文化特色,包括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等几个方面归类并表述,形成调查报告。
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是否有效。
四、教学方法1.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四人合作小组。
2.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师生共同展示搜集的成果。
3.约定评价标准;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优秀报告。
五、教学要求1.内蒙古博物馆参观3小时,学校课堂交流分享45分钟。
2.每个同学要分工明确,推荐出的组长召集并给组员分派任务。
3搜集整理资料,组内交流、讨论并撰写考查报告。
4.组织学生参观内蒙古博物馆,了解有关草原文化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历史遗迹。
【课前准备】1.实地考察内蒙古博物馆,确定调查范围及参观路线。
2.安排好学生参观的时间、交通及注意事项。
3.以组为单位制定调查方案及人员分工。
【教学过程】教师引入:内蒙古博物馆集的现代元素、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集于一身,集中展现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的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进程。
它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首屈一指的代表性博物馆,更是一部浓缩了内蒙古地区历史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所体现的草原地区文化特色,包括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等几个方面。
【教学反思】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现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
张承志《北方的河(节选)》阅读理解(二)
张承志《北方的河(节选)》阅读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的河张承志他开始了高速运转。
他首先咬着牙开始翻译李希霍芬的《中国》导言。
这导言大约有三万多字。
他在翻着字典时想,我要在报名时呈上译稿,请他们转交导师。
他又觉得最好有论文,哪怕一篇也好。
于是他就拟了几个题目:《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自然地理状况概述》、《湟水河谷的黄土台地及植被》、《关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资源及综合经济》等等,可是写了几行以后,他发现自己写的不是论文,而是晚报和旅游杂志上用的大路货。
他马上扔掉那几个题目去颜林家。
颜老头摸着稀胡子听了他的论文设想以后笑了。
老头说,放下你的那些论文吧,只要把基础课考好,问题就不大。
但是老头本人并不招研究生。
您怎么知道别人就不会事先上交论文呢?我还是要搞一篇,他想。
我敢保证其他考生也都会来这一手的,这是光明正大的竞争,人人都不会放弃宝贵的机会。
他从颜林父亲那儿抱回一大叠《地理学资料》和小册子,回家研究起来。
当他发现不少论文实际上都是描述性的调查报告时,他欣喜若狂。
原来野外的亲身调查也可以成为论文的基础。
他考虑着,那太好了,我不仅有调查而且有整套填密的方言调查资料作基础。
我可以把方言的分布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的分析结合起来。
他决定搞一篇题为《湟水流域的人文地理考察》的文章,但他没有忙着动笔。
他大量地阅读资料,皱着眉头捉摸那些论文字里行间的功夫所在。
他愈读愈觉得自己的文章能写好,因为他已经模糊地发现了一条行家们严守着的思维的线路和框框。
这条隐约可见的线路连结着一串串专用术语和概念,构成了一条神经,一个严密的网,一个冷静而独立的视角。
他相信,这就是地理学。
我逮住你啦,别看你闪烁其词,他想。
干货就在这里。
我要准准地抓住你,吃掉你,消化掉你,然后我使出我的方言调查的法宝,也来炮制一下。
我的网和视角也会又独立又新鲜。
他能读到的书和论文主要都是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方面的,他愈读愈发现结合人文科学的研究少而又少。
唤醒历史记忆古代文明考古学教学案例
唤醒历史记忆古代文明考古学教学案例唤醒历史记忆:古代文明考古学教学案例引言: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代文明的遗址和文物,我们能够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科技水平。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古代文明的考古学教学案例,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
一、古埃及:金字塔的谜团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留下了众多的建筑、艺术和文字纪录。
其中最为神秘且富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字塔。
考古学家通过对金字塔的研究发现,它们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但至今仍然不清楚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通过展示金字塔的结构、材料和建造技术,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埃及人民的工程奇迹和社会制度。
二、古希腊:雅典卫城的辉煌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雅典卫城是其最为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以及学者对古希腊建筑的描述,向学生展示雅典卫城的辉煌和古希腊人民的民主思想。
同时,还可以介绍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以及艺术成就,提高学生对古希腊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古印度:摩揭陀石窟的宗教艺术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对世界文明也有着重要影响,摩揭陀石窟是其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
通过对摩揭陀石窟的笔直雕刻和壁画进行考古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佛教艺术及其宗教信仰。
同时,教学案例还可以涉及古印度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承,以及佛教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传播。
四、古中国:秦始皇帝陵的神秘古中国的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和神秘的考古发现之一。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秦始皇帝陵的规模、防御措施以及陶俑等出土文物,向学生展示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成就。
同时,还可以讨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与历史。
结语:通过这些古代文明的考古学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唤醒历史记忆,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考古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更是让历史活起来的桥梁。
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我们可以使学生对古代文明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共同进步。
学贵根底道尚贯通——考古学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学贵根底道尚贯通——考古学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陈胜前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一、前言考古学的教育是一个国内很少研究的问题,虽然是一个重要且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是基于“常识”,这是职权部门的工作,或者可以将之归为教育家考虑的问题,考古学家无需问津.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陈胜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史前考古学视野下的“尚中”思想研究 [J], 邓国军
2.文化遗产时代的考古学--兼谈公共考古学或应用考古学相关问题 [J], 曹兵武
3.考古学思想史背景下环境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兼谈中国环境考古学 [J], 彭博
4.考古学走与人类学相结合的道路——再论文化人类学知识与考古学研究 [J], 容观琼
5.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月氏与贵霜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J], 唐云鹏;王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语文下册_期末复习十二讲:病句的辨识与修改【真题演练】(解析版)
第03讲病句的辨识与修改(三题型)40题(真题演练)1.(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青羊区围绕航空新城和天府文化公园两大示范片区分区施策,已开工重大项目20个。
B.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
C.为避免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教育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
D.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在结束北京的传递活动和启动仪式后,将继续在其他五城进行。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B成分残缺。
删去“通过”或“让”;C否定不当。
删去“不再”;D语序不当。
“传递活动”和“启动仪式”调换位置;故选A。
2.(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齐鲁文化和泉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济南古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
B.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C.中国航天将会继续凝心聚力,发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实现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
D.广大青年只要肩负历史使命,才能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缺少宾语,句尾加上“的条件”;C.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改为“传承与发扬”;D.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改为“只有”;故选B。
3.(22-23七年级下·河北廊坊·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意外事故不再发生,学校立即开展了专项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参加体育锻炼。
C.坚持科学防疫的政策,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诠释。
D.我们的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A.否定不当,将“不再”删去;B.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或在“在于”后加上“能否”;D.用词不当,“无时无刻”指没有一时一刻。
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2课《 保护文物》 人教新课标
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2课《保护文物》人教新课标一、背景介绍本节课是初中美术《保护文物》的第12课,是人教新课标常规课程。
初中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美术素养,促进其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创作能力,形成和谐、独立且有批判力的个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物的意义与价值、认识我国文物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文物的保存与传承、发展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文物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我国文物的种类和特点,并能发展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本节课所需的教学素材有:《中国文化宝库: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书、图片、PPT、石膏粘土、色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个人的感受,发表对文物的意见与看法,从而进入主题。
2. 学习文化知识通过介绍《中国文化宝库: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书,让学生增加了解我国文物的种类、特点和分类法等文化知识。
使用多媒体PPT辅助,引领学生对文物的关注点,分别介绍象牙雕刻、青铜器、陶瓷、石刻等文物的形态、构成和特点,并讲述各种文物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3. 创意艺术课堂在学生了解了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后,利用石膏粘土和色彩笔向学生讲解文物的保存。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搭建模型、绘制图案等方式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比如雕刻象牙、制作陶瓷等。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艺术创作,如何用美的方式表达心灵。
4. 学生展示和总结在学生完成创作后,进行展示和总结。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讲解作品的意义和过程。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在课堂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创作题目进行指导。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人种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种这⾥所讲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系指夏、商、周三代。
这段时间正是以华夏族中为中⼼的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壮⼤、融合的第⼀个⾼峰期,这⼀特点可以很清楚地从古⼈种学资料中观察出来。
在新⽯器时代,虽然某些居民的体质特征中也可能包含有⼀种体质因素,例如在属于东南亚类型的居民中表现出某些接近南亚⼈种的因素,或者在属于南亚蒙古⼈种类型的居民中含有某些似乎接近⾚道⼈种的因素。
但是,⼀般来说,我们并不倾向于将其视做⼈种混杂的结果,⽽是倾向于将那些个别的类似南亚⼈种或⾚道⼈种的因素,作为⼀种从旧⽯器时代祖先那⾥承袭下来的性状来看待。
因为,在旧⽯器时代⼈类的⾻骼上,此类特征是普遍存在着的。
然⽽,从青铜时代开始,⼈种混杂现象的特征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种上的混杂,不仅表现为同⼀个体上可以反映出两种以上不同种族类型的体质因素,⽽且还表现为在同⼀群体中便有可能出现两种差异很⼤的,属于不同种族类型的个体。
此类现象在我国新⽯器时代的⼈类学资料中⾄今尚未发现,从⽽说明伴随着青铜器⽂明的诞⽣,⼈类群体之间的迁徙和赖合在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史前时代。
黄河流域是华夏族的摇篮,构成上古时期华砷族成员的三个主要来源——夏⼈、商⼈和周⼈及其祖先都⽣活在这⽚⼟地上。
在此,我们⾸先着重介绍⼀下在该地区发现的,可能与夏⼈、商⼈、周⼈的种族类型有关的古⼈种学资料。
关于夏⼈的⼈种类型问题,⽬前还没有确凿⽆疑的⼈类学资料来加以证实。
⼀⽅⾯是由于有关遗址中的⼈类学资料尚未见报道,另⼀⽅⾯还由于究竟何为夏⼈遗存的问题如今在考古学界尚未有定论。
⽬前,唯⼀的⼀份可能与砷⼈有关的⼈类学资料出⼟于⼭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虽然对陶寺遗存的年代问题还存在着争议,但许多学者均认为其年代显然已跨⼊了夏代纪年。
由于陶寺遗址所处的晋西南地区据⽂献记载历来有夏墟”之称,故有⼈指出陶寺遗存⾼度发达的⽂化⾯貌表明其可能就是夏⼈的遗存。
根据对陶寺遗址出⼟的⼈类头⾻的初步观察,其形态特下⼤致可概括为:偏长的中颅型,头⾼值普遍较⼤,⾯⾼中等,⾯部较宽,眶型偏低和中⿐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千年来, 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在与中原民族的相互激 荡、 融合与交流中, 不仅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 剧,同时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不但有丰富多彩的 物质文化创造,而且有绚丽多姿的精神文化创造[4].丰富的考 古学文化遗存见证了草原地区的辉煌历史,希冀通过《草原 考古学十二讲》公选课的开设,能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了解 草原、热爱草原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研究草原考古学文化、 草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塔 拉.草 原 考 古 学 文 化 研 究[M].呼 和 浩 特:内 蒙 古 教 育 出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对草原地区草原考古学文化时空 框架,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以及草原考古学文化与草原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都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描述,使 学生可以在宏观上掌握草原考古学的发展脉络的同时,还 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得到提高《 .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在每一讲 之前都会介绍与每一讲有关的考古资料与论著, 并在课后 留下思考的问题, 便于学生查找资料,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 上,丰富对每一讲考古学文化的认识.通过每一讲的讲解,学 生不仅能够全面而具体地认识每一时间段草原考古学文化 的发展脉络与体系结构, 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草原地区文化 的热爱.
摘 要: 草原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在全校范围内以公选课的形式开 设,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生对草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关键词: 草原考古学;课程体系;考核方案;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4)12-0163-02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作为一门学校新开设的公选课, 主要目的是为宣传和弘扬草原考古学文化, 让学生了解悠 久而丰富的草原考古学文化基本面貌, 认识草原考古学文 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激发 学生学习、研究、发展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学生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 课程基于 此,于 2014 年 9 月,第一次在学校层面开设,选课学生为 40 人.本文对《草原考古学十二讲》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开设 课程的意义以及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等进行思考, 略陈己 见,以就教于方家.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草原考古学文化主要指的是在蒙古草原地带不同族团 世代繁衍生息所遗留下来的物化遗存, 这些物化遗存涵盖 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国家政治制度多个层面,涉 及到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生产群体、生产工具、组织机构、风 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诸多 内容.主要以中国北部欧亚大陆东部的蒙古高原为基本覆盖 范围,包括冀北、晋北、陕北和陇东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及 整个蒙古草原;时间跨度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 时代、历史时期的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鹘、契丹、女真、 西夏以及蒙元时期.
2006-08-07.
- 164 -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建设与探索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孙永刚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024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2014(2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fxyxb201423063.aspx
辅之以大量的遗址、遗物图片进行讲解,以达到科学性、知 识性和直观性相结合,我们以《草原考古学十二讲》的形式 完成授课任务《 .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 内容体系构建如下:课 程共分为十二讲,第一讲“绪论”,介绍草原考古学时空框 架,草原考古学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内容,草原考古学研究的 理论与方法,草原考古学与草原文化.第二讲“旧石器时代考 古”,介绍考古发现与研究,典型遗址,如大窑遗址、萨拉乌 苏遗址、 金斯太洞穴遗址等, 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时代文 化,新世纪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三、四讲“新石器时代考 古”,主要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为代表,以 兴隆沟遗址、赵宝沟遗址、魏家窝铺与牛河梁遗址的考古资 料介绍考古发现与研究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与谱 系,聚落形态与生业方式,埋葬特点与宗教习俗,手工业技 术与艺术成就.第五、六讲“青铜时代考古”,主要以夏家店下 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为代表, 以三座店、二道井子、上机房营子、周家地、老虎山等典型遗 址的考古资料介绍草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文 化序列与谱系, 聚落形态与生业方式, 墓葬特点与宗教习 俗,手工业技术与艺术成就.第七讲“匈奴考古”,介绍秦汉时 期草原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 并以蒙古国匈奴大墓为代表 介绍匈奴遗址调查与发掘,匈奴墓葬,及其从文物角度反映 的汉匈关系.第八讲“鲜卑与乌桓考古”介绍考古发现与研 究, 以近年来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出土的北魏时期鲜卑 大墓资料,介绍鲜卑墓葬,并根据文献记载,重点介绍乌桓 族群的历史变迁,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第 九讲“突厥考古”,利用近年来,蒙古国出土突厥城址和墓葬 资料,介绍突厥汗国的发展历史.第十、十一讲“辽代考古”, 契丹族自公元五世纪前后在北方草原地区崛起, 并建立起 雄跨东亚北部的草原帝国—辽王朝.在北方草原,辽王朝留 下了丰富的遗迹与遗物,通过祖陵、怀陵、庆陵的考古资料 对辽代帝陵陵寝制度进行介绍,同时,通过吐尔基山辽墓、 宝山辽墓、耶律羽之墓对辽代早、中期契丹贵族墓葬制度与 随葬品特点进行介绍;通过对辽上京、辽中京考古调查与发
草原考古学文化涉及面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考 古学文化之中是相当突出的, 如何能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周 期里,讲授完上溯史前时期,下迄元代,涵盖了考古学的各 个方面, 对我们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系统介绍草原考古学文化的著作有 《草原考古学文化 研究》[1], 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于 2007 年出版《 . 草原考古学 文化研究》 是第一本系统介绍草原地区史前时期、 青铜时 代、历史时期考古学遗存的著作.该书虽然以纵向发展为线 索,但选取的典型文化遗址与图片资料较少,同时,《草原考 古学文化研究》一书印刷数量较少,目前市场上已售罄.为了 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以专题形式,
本课程采用“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 形式,“阶段性考核”占总成绩的 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 的 60%.阶段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撰写阶段性论文及 网上查找资料等形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安排学 生利用休息时间,到赤峰市博物馆参观考察,让学生通过实 物资料直观了解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厚重的文化底蕴.由于这 门课程属于学校公选课,课时数为 36 学时,所以一般而言, “期末考核” 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占课程总成绩的 70%《 .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 课程实行考试形式的开放化,考 核内容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依据, 与课程学习过程、形成性考核密切联系.考试的题型大致包 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等《 .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 程考核模式的设计根据课程特色和参加学习学生的自身特 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 人文素养.
- 163 -Biblioteka 掘资料,向学生展示草原地区城市的建筑布局与特点.第十 二讲“蒙元考古”,介绍蒙古族源的考古学探索,利用元上都 考古资料介绍元代城址调查与发掘,同时对元代墓葬,元代 瓷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等,通过大量的遗址调查、发掘及博 物馆展览等实物图片资料进行讲解与介绍, 这样能够使学 生直观了解草原考古学发展脉络. 2 开设课程的意义
草原地区考古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之初, 一定意义上 要比中原地区考古学工作要早或者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伴 随着草原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 大量的考古遗存丰富了北 方民族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中心论的观点,学 术界将关注的视野转向辽阔的草原地区, 这对于正确认识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学术价 值、社会价值.
第 30 卷 第 12 期(上) 2014 年 12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30 No.12 Dec. 2014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建设与探索
孙永刚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通过《草原考古学十二讲》的开设,在中国史学界引起 了对中国古人类起源问题的全新认识. 在草原地区发现的 “大窑人”、“河套人“、以及“扎赉诺尔人”等,这些旧石器时 代遗址的年代跨度大,大量丰富的文化遗存,证明草原地区 是古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中国古人类独立起源发展 序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伴随着二十世纪考古新发现与研究, 对中华文明起源 课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学术界从中原中心论逐渐向中 华文化多元一体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 有的研究逐步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 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 而且拥有许多昭示人类 文明起源的文化现象,如兴隆洼文化,赵家沟文化、红山文 化等,从而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2].草原地区史 前时期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构, 打破了传统的中原文化中 心论,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版 社 ,2007. 〔2〕郝时远,等.树 立 草 原 文 化 脉 络 整 合 草 原 文 化 内 涵[N].
内 蒙 古 日 报 ,2005-07-06. 〔3〕陈 永 志 .论 草 原 考 古 学 文 化 [N].内 蒙 古 日 报 ,2011-1-18. 〔4〕 无 极. 略 论 草 原 文 化 的 独 特 精 神 内 涵 [N]. 光 明 日 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