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课程

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一、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幼儿园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单一,过分注重学前教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第二,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教育质量不高;第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存在很大差距;第四,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落后,无法满足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园是儿童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儿童个性和兴趣的形成时期,因此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第二,良好的课程建设可以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第四,良好的课程建设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三、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针对上述现状和重要性,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构建符合幼儿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幼儿教育专业队伍;第四,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硬件条件。

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未来展望未来,幼儿园课程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将面临更多的需求和期待。

我们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研究,深化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幼儿园课程建设队伍,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推动幼儿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

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

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一、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一流课程,又称“金课”,在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支持下建设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各一万门左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分为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五种类型[1]。

自2018年“一流课程”概念提出以来,贵州财经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号召,组织、支持教学团队打造“金课”、建设一流课程。

“社会工作实务”作为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社会工作原理和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活动,旨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的社会工作人才。

教学团队依托学校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的社会工作多功能实验室和踏瑞社会工作软件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以及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专业实习基地平台,对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于2022年被贵州省教育厅认定为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金课”(一流课程)。

二、“社会工作实务”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一)建设思路1.以教学模式为主线。

总结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现课程专业性、现代化,促使教学模式具备多样化、演绎型、重“学”的特点,旨在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关注创新和实践的维度。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结构框架、活动程序等方面的综合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运用到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体现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探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

以课程思政为基础、课堂教学为内容、实践教学为动力,将课程不同实务领域的知识点分布在这三个方面,在教学中实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二)具体实践1.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出来的一种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保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为例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为例

3、实践环节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参 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如科技竞赛、创 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实际案例表明,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显 著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在高职理工类专业课中进一步推广课程思政教育,以 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为了培养更多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在机械制造技术课 程的设置和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本次演示将从课程思政教学的角 度,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上述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参与度也随之增加。其次,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 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多个团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最后,一 些学生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将所学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实现了创新创业的目标。
4、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为学生提供更 多优质的实践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专创融合”建设与实践探索为专业教育与创 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专创融 合”教育理念,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语
本次演示对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 平,还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然而,课程思政教育仍需不 断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希望本次演示能引起更多关 于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思考和探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 才贡献力量。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研究及实践经验分享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研究及实践经验分享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研究及实践经验分享导语在幼儿园教育领域,课程建设和实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对于儿童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研究及实践经验共享,旨在为幼教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推动幼儿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背景介绍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其课程建设和实施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到具体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都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思维和创造力。

二、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1.了解幼儿发展特点,根据幼儿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特点,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2.关注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注重幼儿的兴趣和体验,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与家长和社会资源对接,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三、实践经验共享1.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注重课程的衔接和延伸,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学习的方式,促进幼儿知识的系统化和整合性,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3.关注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估,定期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研究及实践经验共享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充分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才能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需要注重与家长和社会资源的对接,通过开放式的课程实施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一直以来,乡村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乡村学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开展了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一、背景与意义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是基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旨在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1.立足当地特色,挖掘课程资源乡村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将地域文化、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融入课程体系。

例如,地处农业大省的乡村学校可以开发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等特色课程;地处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可以开设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等特色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乡村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2.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乡村学校在课程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技能、手工制作、实验实践等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注重本土师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乡村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本土师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创新与实践。

4.加强与其他学校合作,共享优质资源乡村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例如,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乡村学校可以享受到城市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乡村学校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教育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展开论述,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

学校课程建设要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把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学校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课程目标:学校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课程目标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相一致,同时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2. 课程内容:学校课程建设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评价体系:学校课程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学校课程建设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课程改革:学校要勇于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理念和模式,尝试开展跨学科、项目化、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模式,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2. 师资培训: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 校本课程建设: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需求,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益。

如家文化暖心校园——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如家文化暖心校园——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如家文化暖心校园——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上饶县汪村学校位于上饶市北部煌固镇,距市区20公里,因汪村被撤乡并入煌固镇,于2007年8月由原汪村中学和汪村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17848平方米。

现辖管中学部和八所村完小,现有教师150余人,在校中小学生生2500余人。

汪村学校成立以来,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全县领先,在学区人口不到2万的地域下,在校初中学生人数一直居全县农村中学前列。

严谨的教风学风,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学校先后被授予县级“德育示范学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AAAAA学校”和“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新形势下,为解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现实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管理团队认识到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走好内涵发展道路,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注重特色文化建设,按照上饶县教体局提出的“规范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设县级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着手开发第二课堂,积极探索实践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核心素养。

一大主题:如家文化汪村,一个曾经的乡镇,如今被撤并,成为偏远山区的一个集镇,安静地躺在大山坳里。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农耕为主,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俨然当今的世外桃源和人间乐土。

同时,汪村人骨子里流淌着崇文重教、尊师尚学,以及跃龙门、报家国的文化血液。

从这里走出去的乡贤,如丁声耀、王文京、缪秉魁、苏贤贵等,都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心安即家,恋乡爱家、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十几年来汪村学校形成了以校为家的传统,一代代教师都爱恋自己的校园,住校教师多,夫妻档多,把校园当家园,把教业当家业。

学校领导也充分发扬民主,关怀老师,竭尽所能为教师提供如家般的服务。

正是这种“爱校如家”“恋乡乐业”的传统,使得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全县领先。

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

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精细 化管理,提高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 教育水平;四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提 高服务质量。
总之,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改进。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和家 长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阶段,我们首先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 形式和评价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希望通过课后服务巩固和拓展知识;二是期望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 合素质;三是要求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这些需求,我们进行了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学生 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特点,力求使课程内容既具有教育性 又具有趣味性。我们参照了国内外先进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定了包括学科巩固拓展、兴趣爱好培养、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然而,当前小学教师校内课后服务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服务内容单一,主 要以看护和辅导作业为主,缺乏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其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受到影响。最后,缺乏规范管理,服务标 准和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改进策略:
在文献综述方面,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和教体部门针对小学课后体育服务保 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郑州市小学体育工作条例》等。此外,相关研究 也表明,课后体育服务保障的完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以及社交能力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然而,仍有部分小学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忽视体育活动的 重要性,存在运动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植物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植物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植物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1. 内容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线下课堂进行实时互动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植物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原理:通过讲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通过对植物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植物激素的种类、功能及其调控途径。

植物营养与代谢:介绍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营养代谢的过程。

植物抗逆性与适应性:探讨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及其与适应性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

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

为了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目标,本课程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在线视频教学、网络讨论、实验报告指导等。

通过这些手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本课程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实践和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形式。

植物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如何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4期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转向无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发展格局,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发的深刻变革,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教育教学的结构形态也在加快重塑,知识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课程及学习资源、学习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所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

高校应主动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事,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1]。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国内一批一流大学以课程建设为轴心,自发地、大幅度地、实质性地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2]。

特别是对于一流大学而言,一套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课程应该更具研究性、个性化、通识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更加体现未来引领性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

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和高校内部改革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是课程建设的理念,更加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等;三是课程建设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创新,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四是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强调资源整合,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学习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资源、技术与文化支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施佳欢 蔡颖蔚 郑 昱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学校课程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优化课程设置,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评估和调整,持续改进课程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

当前学校课程建设面临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以应对挑战。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创新,培育未来人才,提升教育水平。

学校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因此需要重视并持续改进。

学校课程建设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是对教育质量的承诺和责任。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学校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创新、综合能力、未来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水平、课程评估、持续改进、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实践、完善课程建设1. 引言1.1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学校课程建设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学效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校课程建设还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使命。

通过设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也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1.2 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挑战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碎片化和重复性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存在课程设置过多、内容重复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被浪费,学习效果降低。

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讲座反思

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讲座反思

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讲座反思摘要:一、引言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1.教育的核心目标2.课程建设的意义三、讲座的收获与反思1.讲座内容的概括2.讲座的亮点3.讲座的不足与改进四、课程建设实践探索1.课程设置与编排2.教学方法与手段3.课程评价与反馈五、课程建设的未来展望1.紧跟时代发展趋势2.融合多元文化3.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六、结论正文:【引言】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课程建设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对课程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课程建设的反思。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课程建设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关乎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

一场高质量的讲座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有深度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讲座的收获与反思】此次讲座的主讲人就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观点。

他认为,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课程编排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讲座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到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讲座为在场的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课程建设思路。

然而,讲座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谈论教学手段时,讲座更多关注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

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更加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基于讲座的启示,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应积极尝试以下方面:1.课程设置与编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具有挑战性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经验分享

教师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经验分享

教师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经验分享一、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意义课程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课程建设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了解学生需求和兴趣在进行课程建设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这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问卷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三、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科要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明确,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四、设计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前后衔接性。

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增加一些拓展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充实教学资源为了支撑课程建设和实践创新,教师需要充实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开发一些适合自己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学习的有效补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

八、关注教学评价和反馈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表现,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2023年,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将面临巨大的革命。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各大学院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创新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

本文将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来探讨现状和未来。

一、现状在课程建设方面,当今的高校通常是根据专业领域和学科知识来构建课程体系的。

然而,静态的课程结构往往无法满足个性化、跨学科、全面性的人才培养需要。

因此,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渐采用弹性课程体系,即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课程,以便其获得在不同领域广泛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

在教学改革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了。

高校也在积极尝试利用新的教学技术,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来改进教学模式。

此外,高校还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在未来,教育机构将利用智能化技术来实现智能化教学,以获取学生数据、学生行为和兴趣的信息来确保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

例如,某一教材选择会基于某一学生所喜欢的主题、个性爱好和所在领域。

另外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工具,未来的学习和课程将在过程中逐渐实现智能化。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所学的知识将变得更加个性化、兴趣化和实用化。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将更多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和课程设计过程中,从而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探究虽然未来的学习和课程设计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和便利性方向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例如,如何更好地收集、分析、储存、使用和分享学生数据等大量复杂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智能化技术等问题,都需要考虑。

为此,在未来,教育机构将不仅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还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跨领域专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同时还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对实践进步做出贡献。

江苏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共53页

江苏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共53页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 重点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 一批水平先进、开放共享、引领示范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 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服务所有学生。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三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省高校现有两院 院士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3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8个。高 校专任教师数增加到96267人。
江苏高等教育概况
江苏现有普通高校122所 普通高校在校生167.74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性措施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不同社会职能 归根结底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质量从 根本上说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教学是实现高等学校教 学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课程与教学服务的 对象,学生是课程改革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课程的结构、内 容、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其固有的使命及丰富内涵, 使得课程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人点。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在资源集中的高教园 区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提 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五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显著增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 置和调整专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全省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 产业的专业,其中有12种专业是我省专门设置的独有专业。
一、精品课程:提升质量的重要引导性措施
作为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继续推 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19—2019年 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实验教学建设与探索

“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实验教学建设与探索

“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实验教学建设与探索一、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收集、处理和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字化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图像处理、三维重建以及数字化展示等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并且了解到其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和方法。

2. 实验方法三、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方案,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辅助,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方法和技术,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验报告以及成果展示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掌握的技能情况,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思考与展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继续拓展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的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实践结合,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模式,为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实验教学建设与探索的讨论,可以看出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的实验教学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的。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从理论知识过渡到实际操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也为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的实验教学,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案例: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案例: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案例:课程建设探索实践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案例:课程建设探索实践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而幼儿园的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课程建设成为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案例分析1. 现状与问题在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中,常常面临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发展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 实践与探索针对这一问题,某幼儿园通过对课程建设进行多次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集团化办学的课程体系。

他们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能够全面培养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

3. 成果与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个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家长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肯定。

三、深度探讨与总结在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如何在课程建设中注重个性化和深度发展,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观点是,幼儿园集团化办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只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在快乐成长的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通过对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案例的深度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幼儿园能够在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五、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在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中,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以“以幼儿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成长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符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一、引言校本课程建设是指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组织等方式,构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文将围绕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展开讨论,并探索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1.针对学生需求:校本课程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凸显学校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更好地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3.培养学生能力: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1.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从课程设计入手。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出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开设综合性的课程,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课程的梳理和整合,确保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2.教材编写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教材编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编写出符合本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教材。

与传统教材相比,校本教材更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入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3.教学方法校本课程建设需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

学校可以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4.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建设需要与评价体系的建立相配合。

学校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和公正性。

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校 应 该 有 课 程 的 网站 ,教 学 中 的高 层 次 的需 求 在 网络 中得 到 极 大 的补 充 。 网 站 的建 设 包 含 讲 义 、实 验 指 导 书 、网 络 课 程 ,还 应 该 包 含 学 生 自学 需 要 的 素 材 库 、 试 题 库 , 以及 可 以开 发 出 系统 等 丰 富 的 教 学 资 源 和 软 件 。它 们 自成 体 系 又相 互 关 联 ,各种 教 学 形 式 互 相 补 充 又充 分 发 挥 了 各 自的优 势 ,满 足 了 各 专 业 不 同层 次
程 建设 ,打 造 一 批 高 质 量 的 优 秀 课程 ,促 进 优 秀教 学
资 源共 享 ,全 面 提高 教 学 质量 和 人 培 养质 量 。


精 品课 程 的 内涵 和 特点
精 品 课 程 是 具 有 一 流 教 师 队伍 、一 流 教 学 内 容 、

流 教学 方 法 、一 流 教 材 、一 流 教 学 管 理 等 特 点 的 示
・课 程 研 究 ●
地 方 院校 精 品课 程 建设 的探 索 与 实践
Hale Waihona Puke 唐 全 鑫 【 摘 要】本 文 结 合地 方 院校 在 精 品课 程 建设 中的 实践 体 会 ,从 精 品 课 程 的 内涵 、特 点 、 建 设 目标 、
应 注意 的 问题 等 几 个 方面 对精 品 课 程建 设 的 一 系列 问题 做 了探 讨 。
【 键 词 】地 方 院 校 ;精 品 课 程 ; 建 设 关
课 程 是 教 学 工 作 的 最 基 本 要 素 ,是 学 生 知 识 、能
范 性 课 程 。精 品 课程 建 设 要 注意 以下七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程慧马星丽
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24期
摘要: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校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中教师对课程建设“建什么、如何建”还比较模糊。

本文重点介绍我校优质课程建设第经验做法及成效。

实践证明,优质课程建设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建设优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c)-0175-01
优质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在引领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我校在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配套数字化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力争将《妇产科护理》建设成为适应岗位需求,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的优质课程。

1 建设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实现教学做一体为核心,优化岗位知识和技能、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对接;形成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1];形成融多种教学资源于一体的体现校院结合、实践为先特点的专业优质课程,为本省乃至全国中职学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指导、示范。

2 《妇产科护理》课程建设措施
2.1 课程建设调研,岗位能力分析
组建由学校专任教师、妇产科专家及护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针对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论证,确定课程的能力体系与课程在医院的具体定位,力求使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体系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

2.2 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的关联度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要包括课程岗位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定位、课程任务及目标、课程项目及模块描述等内容。

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以临床案例引导重组相关的学习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等一定顺序排序,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将妇产科护理划分了四大模块,优化教学
内容;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包括教学总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

各教学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学单元设计要求目标明确,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展开、讨论、归纳、提高、实训等过程,描述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及注意事项。

2.3 建设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既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师主导、与企业共建,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课程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依托校园网,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合作共建课程网站。

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知识点积件,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充实试题库,由企业技术人员实现网上在线测试;课程团队设计动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完成制作,形象生动地展示或模拟一些场景、再现原理,丰富课程资源;录制远程教学录像,更好地推动网络化课程的实施。

同时根据优质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充实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积件、教学动画、操作视频、案例库、试题库、教学录像、思维导图、实训指导、专业网络资源等要素,课程团队成员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相互合作,逐项完成建设任务。

课程资源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积极在教学中实践,不断总结、优化、改进、完善。

2.4 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并积极推行学生评价334模式。

改革重理论轻技能的考核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体系,加大技能考核的比例,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改革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评价,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情况等,过程评价的比例占课程结业成绩的30%;课程结业理论测试采取百分制试卷,占最终课程结业成绩的30%。

即学生课程结业成绩由3部分组成,日常行为30%,理论考核30%,技能考核40%,简称为学生评价“334”模式。

加强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掌握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和培养应变能力,且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激励和控制作用。

3 《妇产科护理》建设成效及成果
3.1 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优质课程建设以团队形式出现,由一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及敬业精神。

着力培养了能够担任优质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保证了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

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得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2 创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课程建设网络化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试、自主提高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实践可不受时间、空间、教师等因素制约,自主完成,巩固学习任务。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高仿
真的实训环境,实现了专业岗位教学、技能应用仿真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实践技能水平。

3.3 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开发出了以知识点积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集教案、课件、病例、技能操作和考核标准、图片、动画、视频、网上授课、自主学习及测试等于一体,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手段,为本专业教师、国内同类院校、行业医院提供了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的提高,为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顶岗实习学生及毕业生提供了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学习平台。

4 体会与思考
4.1 优质课程建设要强调整体性
优质课程建设要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业成绩评价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要抓住各环节间的关系。

优质课程也只是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在关注其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只有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提升。

4.2 优质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优质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重“质量”而不求“数量”,强制式、组合式、突击式地进行优质课程建设不可能达到“优质”的目的,也不可能发挥“优质”的作用。

同时网上课程资源也不是静态不变的,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不断改进,因此,需要持续性的支持、资助,要使优质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齐,齐平.中职学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4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