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研究

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研究

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研究高等教育在维持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与互动。

一、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课程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体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

因此,高校课程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高校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推动教育体制的持续发展。

三、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相互影响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首先,高校课程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学资源,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学改革通过充实和优化课程内容,推动高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

教学改革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促使高校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要求。

四、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互动机制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互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调研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和反馈,从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二是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

通过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三是注重创新和实践。

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推广教育先进经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一些关于这方面思考与实践的内容:1. 了解并贯彻新课程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标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校和教师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并将其贯彻到课程、教材和教学实践中。

2.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和实用性。

同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 更新教材内容和形式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工具,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更新和改进。

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需要注重教材的多样性,采用不同形式和媒体的教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4.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合作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学校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环境。

5. 注重评价和反馈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评价和反馈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之,要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并实践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认识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认识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 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只是侧重 点略有不同。
02
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课程 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
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课程结构
合理规划课程的整体结构,包括课 程的学时分配、章节安排等,以保 障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 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促进学科发展
课程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建 设可以推动学科发展。
课程建设的目标
完善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建设,完善课程 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系 统性和完整性。
更新教学内容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 动态融入教学内容,保持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 性。
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网 络化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创新人才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
应对就业挑战
教学改革应关注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帮助其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 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 分析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
内容选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
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内容更新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 知识融入教学中,保持课程内容
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内容整合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避免重复 和交叉,提高教学效率。
THANKS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1.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新课程新课标提出了“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等能力。

同时,结合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

2.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应该通过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材编写要更加精简、实用,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并且能够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翻转课堂等交互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教学质量评价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特点,教学质量评价也需要相应地调整和改进。

应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能力与特长等多方面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应用能力,在评估教师教学水平时,也要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总之,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体系。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工科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适应这一趋势,我国高校开始探索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本文将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探讨其意义、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一、改革的意义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传统工科专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技术挑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其次,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新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其改革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带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推进,提高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的确立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广泛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

新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

其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人才。

新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培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新工科专业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工程实践中能够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教师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教师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引言教师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教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改革方案。

第一部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课程设置决定了教师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并灵活组织课程,使其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三部分:教材选择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师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适应性进行选择。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等方式进行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以增加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部分: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是教师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制评价、作品展示等,以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

第五部分:师资建设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师课程建设的重要主体,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继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参加教学培训和研讨会,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第六部分: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课程建设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包括政策环境、教材研发、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认识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认识

正确解读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从而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提升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开发什么?
课程标准(大纲)
课程计划
教材
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是规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行为结果,可划分为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两个层次。为了使得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够明确,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
关于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系统化的、整体性的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对岗位上单件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而来的。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一般的职业代表性,但它不一定是实际职业岗位上的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是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课程建设目前状况
现 状
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
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
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三个重要概念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
实际的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
整合的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课程开发体现“三度”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实现校企共建: 从多个层面展开 构建教学模式:构建适度可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建立仿真教学环境:探索创建符合课程改革支撑环境,教学载体 高度仿真企业的设备 确定教学内容:针对就业岗位方向,确定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按 照核心职业能力和素质需求选取教学内容 学习的过程:模仿工作过程 学习内容为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近年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改革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发展学生个性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需求背景、建设理念、制度保障、课程设计、实施推广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需求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应运而生,旨在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二、建设理念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突出素质教育的导向。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还重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制度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有明确的制度保障。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是完善的改革机制和政策法规,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师资培训和专业指导,以确保教师具备开展校本课程改革的能力和素质。

四、课程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基于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

首先,要与社会实际结合,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问题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其次,要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

最后,还要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五、实施推广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和推广需要一定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渠道宣传校本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借鉴和推广成功经验,为校本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倡导。

六、效果评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对于校本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一门跨学科、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特点、民族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来增强自觉性以及认同感。

对于专业的学习来说,有利于重新整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融通,从而使学生在相关专业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各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以我校为例,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粗浅谈一下对于本课程的改革设想,围绕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将师资队伍加强。

我分院本课程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点可能只是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在此一言以蔽之,具体的设想就是老教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后续力量,使主讲教师要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化,要形成学术梯队。

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本课程是作为各个专业共同基础课开设的,大多高校的授课教师配备不是专业的“国学大师”或专家,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借鉴一些有经验的国学专家,将当下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运用到现代的思维方式中,掌握学术的前瞻性问题,学会内修外援。

这样,教师才能保证授课思路清晰,思想深邃,视野广博,体例独特,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先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然后再有规律等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要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知识重点。

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整本教材都在密切的关注这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这也是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的形成,这门课程是渗透民族文化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让我们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将物质的东西精神话,让学生心领神会,提高民族精神。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这一问题呢?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性教育目标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

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以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和学生需求为前提。

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并要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

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之一。

要求教师要具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求创新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兴趣,使他们能够掌握并应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进行话题式、项目式、跨学科等教学模式时应注重跨学科融合,课堂上的知识不仅仅包括本学科的知识,更应该展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性。

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综合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不同学习阶段及特殊群体的关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还应该关注不同学习阶段和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和深度、评价方式等。

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开设贴近他们自身的课程,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五、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还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培养学生自觉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并懂得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节学习进度和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六、环境的营造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这个环境包括教学设备、教材、学习环境和卫生环境。

如果这些环境不良,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高校在新工科专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专业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当前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提出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探讨具体的改革路径和实施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工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日益凸显。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业的快速升级,要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因此,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加强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整合能力;三是注重国际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四是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针对这些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导言近年来,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各地纷纷对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本文将以十二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目标、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一、背景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背景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

二、重要性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优质的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良好的课程设置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最后,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目标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社会人才。

四、内容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内容包括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

学科课程是基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但也要引入前沿科技和实践应用,增加学科间的交叉和拓展。

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性学习。

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

五、策略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浅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

浅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

浅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摘要:围绕课程建设内函,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探讨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外语教学为例,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论文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改革0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探索研究课程的改革问题,使得课程建设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并且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拓宽知识层面并向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课程建设的内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

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开发,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研究、设计、实施的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同时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

课程应提倡开发“校本”的理念,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其特征为:1)以学校为基地。

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

2)以学校为基础。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

3)以学校为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条件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

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4)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4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13月22日,我们有幸聆听了山西省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精彩报告。

期间,张主任时而犀利,时而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了报告的精髓,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学习的一些心得:一、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当一年级的小朋友玩手机都轻车熟路时,你还在拿根儿粉笔讲课,学生还跟你学什么?”虽然是玩笑般的一句话,却说明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课堂的落后,而新型课堂以学为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课堂真真正正属于学生。

二、高效课堂的实现关键的实施基地在于学习小组太古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24字教学模式,即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

这六个词是六种思想,引导四种课型(学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如何上。

其中,老师要说的寥寥无几,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习小组的高效,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学习小组的组建、指导、考核和应用等机制更加的有效。

此次报告中,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合作交流时教师应该怎么做?遇到问题时,如何调节?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等等细节,都做出了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帮助的回答。

三、教师角色的正确认知新型课堂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教师由台前走向后台、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

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

开放式教学的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多面、立体的课堂互动,体现师生不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和谐促进的合作者,是平等对待的朋友。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育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核心则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并讨论如何推动教育进步。

一、课程建设的变化传统的教育体系基本是将所有知识都归为科目,各种科目的知识相互孤立。

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发展迅速,很多新的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

这时候,单一科目体系显然已经不能胜任此类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了。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跨学科指的是多个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多角度的知识视角。

例如,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可以结合构成一个“自然科学”课程,历史、地理和社会学可以结合构成一个“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除了跨学科课程的发展,很多国家还注重课程的国际化。

在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的课程可以带给学生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野。

国际化的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改革的趋势教学改革是指在教学方法、过程和评价等方面引入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育主体往往是教师。

然而,如今的教育趋势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参与、探究、合作和创新等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和启发性。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众所周知,现代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和移动设备等现代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方法,如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

新的技术手段具有更灵活、便捷和高效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喜好。

因此,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使教育变得更加趣味和互动。

三、如何推动教育进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方式。

然而,要想实现教育的不断进步,还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学校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课程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学校应该倾向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除了基础学科,课程设置还应包括艺术、体育、创新创业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学校应推广跨学科教学。

例如,可以将数学和艺术结合,进行数学建模和绘画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

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社区活动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应用能力。

四、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学校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

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或学习项目,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此外,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

五、信息技术的融入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学校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来教授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六、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学校应该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一」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信息技术课上,三年级2班的一个学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孙小迪一起做作业。

”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稚嫩的小脸和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又想到这个男生动手操作是个弱项,这样孙小迪可以帮他,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

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马佳璇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

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的改革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学校课程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当前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当前课程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一些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

其次,有些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此外,课程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跨学科的融合,难以满足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面对当前的课程问题,进行改革实乃迫在眉睫。

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课程改革能够推动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更新,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的原则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来确保质量和效果。

首先,应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其次,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科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

此外,课程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四、课程目标的制定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

课程目标应该与学生的成长目标紧密相连,并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此外,课程目标还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创新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合理安排和结构。

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

此外,还应积极推进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是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课程建设与整改主题研讨

课程建设与整改主题研讨

课程建设与整改主题研讨
x月xx日,xx学院开展了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为主题的xxxx年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总结研讨活动,全体专任教师参加此项活动,活动分为系(室)交流和学院交流评比两个环节。

上午,以各系(室)为单位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由系(室)主任主持。

每位教师针对xxxx年度自己所授课程,对课程建设过程、建设效果、教学改革、信息化平台使用、OBE理念应用和课程思政实施等情况进行介绍和交流。

系主任总结了本年课程建设情况,大家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下午,学院开展交流评比活动,遴选近年立项的课程类项目参加了交流和评比。

活动邀请了教务处副处长xx,xx学院副院长xxx,xx学院副院长xxx为评审专家。

教师们就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内容重构、课程思政实施、OBE理念应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手段使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汇报。

最终,选出6门课程为学院课程建设优秀奖。

xx指出,课程建设是本科教育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要带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全院教师们拓展了建设思路,开阔了建设内容,提高了对课程建设的全面认识,提升了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探讨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

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问题,就教育内部而言,更新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尽快确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

因此,必须通过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推动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1、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

这就需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加大投入、长期坚持。

2、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

通过课程建设,逐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3、课程建设应贯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体现本专业、本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先进性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和教学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4、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中的重点与一般、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做到课程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内容合适。

只有课程建设基础打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上水平、上层次。

二、工作目标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目的。

在建设中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批量合格课程建设与部分较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分级、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从所有课程抓起,力争在实现多数课程合格、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以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课程为先导,建成一批校级乃至省级优秀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工作内容课程建设是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发展出发,依据教育规律对课程的实施条件与方法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而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从而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条件,保障人才培养规格。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着具体的指标。

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一) 教学文件与教学条件1、教学文件齐全。

教学档案资料要丰富,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题、学生成绩、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学生考核分析等保存完整且具有一定的时限。

教学大纲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基本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及教改思路。

教材选用应符合教学与专业评估要求,内容精而新,与专业层次要求相适应,深、广度符合大纲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所选教材不完全适合,应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增删,调整或编写补充教材。

教学进程要统一,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规范且认真执行。

2、教学条件建设(1)实验设备状况:实验设备数量能保证本课程实验的开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所以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

(2)必备的多媒体教学辅助等设备以及教学必需的教具、挂图、演示实验仪器、幻灯、投影仪、声像资料等,能较好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要使课程改革的规划、方案、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把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和调动起来。

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往人们将教师仅看作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

而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他们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要创造性地参与实施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和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要使教师认识到课程和教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1、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师德。

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执行教学规范、遵守教学纪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课程教师队伍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3、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理论水平、实验能力、教学能力提高,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把教学业绩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强学科学术梯队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1、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除课堂讲授外,能按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2、要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生动多样,富有启发性,采用如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3、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

高职学生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

4、注重教师风范。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思想明确,教学态度端正,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治学严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教书育人。

5、注重教学效果,提升社会评价。

(四)教学管理要有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检查评估制度。

1、在教师备课、公开课、相互听课、教学检查、教研活动等方面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2、能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备课、讲课、辅导、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3、对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有计划、有措施,定期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注重教学反馈。

(五)教研教改教研活动要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情况,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

优化常规教研活动,转变教师学习观念,如采用开放式教研活动。

营造教研氛围,挖掘教师学习潜力,要坚持向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好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不停地学习,提高自我。

1、在课程建设中每一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要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与成果;在课程建设中还要注重自己的特2、色建设,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寻找自己的优势。

2、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能不断开展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试验。

四、工作措施1、建立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教务处是课程建设工作的具体工作机构,对全校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制定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及标准,负责课程检查、验收、表彰和奖励。

2、根据课程建设指标及标准进行分解,落实到人,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

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本课程的全面建设。

3、培养一批自己的“优秀学科”,发挥带动作用。

以课题展示、成果推广、经验介绍、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

4、尽快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可靠保证。

课程改革最明显的标志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课时由固定转为弹性,使学生由封闭转为开放,使师生关系和教育评价由单一变为多元,所有这一切转变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

5、要建构相应的评价机制,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课程改革实施时除更新教学观念外,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跟进,只有尽快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并体现课程实施的要求,使考核全面化和科学化,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完善的理论依据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实施的保障,但我们应看到改革建设确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与矛盾有待解决。

如:教学内容有限与科学知识内容无限的矛盾,教学时间有限与学习内容增长的矛盾,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矛盾,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宽与专的矛盾,全面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在职教课程改革建设中尤为明显。

怎样来具体改革建设职教课程,不同类型专业有不同的情况与要求,但是在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1、育人为中心育人为中心,包括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文化素质、专业才能、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等等。

当然,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就业并由此促进社会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重点。

因此育才——培养学生专业才能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但毕业生也是社会成员,职业道德与人所应有的素质必须得到保证,因此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又是课程设计的根本。

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素质教育列为一项世纪工程。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并举,课时数有限使课程设置因科目众多与内容庞大而困难重重。

有人提出精简内容,“够用、必须”就行。

有人提出减少科目,实行综合课程。

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我们不能只在课堂上做文章,应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上来考虑。

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校时间较长,课堂教学只占了其中一部分,而其余时间的利用并不充分。

为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安排,把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以生活化的形式把一些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播与渗透,使之积极参与,这不仅可缓解课时数紧张的矛盾,还可以收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效果。

当然,要这样做,就要破除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潜在课程是一定不能作计划,不能搞设计,教育教学一定是极其严肃的单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教学只能在正式的课堂上才能进行和完成,课堂之内才可言学习,等等。

3.课程教材改革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不少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深奥晦涩成了教材的一大特点。

所以职教的教材选取,要力改这种陈弊,使选用的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

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

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还可以使教师在更高、更深入、更全面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使学生有更大收获。

总之,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需要吸取各方有益的经验,共同推进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