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SMT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SMT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践

流 ,而且正 向纵深发展 , S M T已成为现代电 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 的核 心技 术 ,在 电子制造 行 业得到 了广泛应用 。我校 的电子组 装技 术 与设备 ( S MT) 专业 ,紧跟电子装联技术 的迅 猛发展趋 势。立 足 1 + 8武汉城 市圈 ,辐射长 三角珠三角 ,是较早在 国内高职院校设置的 新型专业 ,也是我校 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专 业 和 品牌 建 设 专 业 。通 过专 业 调 研 和 工 作 任 务 分 析 、核 心 课 程 体 系 的 确 定 、课 程 标 准 的 编制 , 教学模式、 教学 内容的设计 , 教材建设 、 实训 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进行 了基 于 工学结合 S M T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践与 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进行专业调研 ,明确 s M T专 业培 养 目标 本专业立足 “ 1 + 8 ”武汉城市 圈,面向武 汉 市及长三角 、珠三角地 区。众多 国内外知 名 的电子信息企 业落户武汉及长三角地 区, 有规模 的电子生产型企业超过 2万余家 ,有 数十万条 S M T生产线 ,企业渴求大量的高技 能S M T应 用 型 人 才 。 通 过 深 入企 业 调研 ,采 用访谈或 问卷 形式了解表面贴装技术行业 的 产 业结 构 、企 业规模、企业对表面贴装人 才 需 求及 趋 势 ,获 取 表 面 贴 装 技 术 专 业 建 设 、 人 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的第一 手资料。同 时走访 了部分 开设 S MT专业 的高职院校 ,了 解 同类院校 S MT专业建设情况。根据 S M T专 业 的职业 岗位要求 ,分析 S M T专业人才的培 养规格 、知识 、能力与素质 要求 ,确定 专业 培养 目标 ,使得本专业人才 培养更 具针对性 和 适 应 性 ,从 而 更好 地 服务 于 S MT行 业 和 地 方 经济 。 二 、依 据 表 面 贴 装技 术 的 生 产 技 能 岗位 群开展专业规划及课程体 系的建设 表面贴装技术是 现代 电子装联技术 的核 心 ,与传统 的插件 技术有本质 的区别 。因此 要 以 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 以能 力 为本 位 , 以 岗 位需要 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综 合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三、 总 结
高职教育 就是要 校企 “ 合 作兴 校 ” . 以就业 为导 向 , 加 强 专业 建设 ; 以能力 为本 位 , 加强课 程 体系 建设 ; 以技 能 为 中 心,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 以职业道德 为核心 , 加 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以“ 产教结 合” 为途径 , 打造一支 “ 能教 ” 、 “ 能产 ” 的 职 教 师 学结合 " 理 论 研 究 与 探 索
孟 文 魏 彦 波
2 6 4 6 7 0 )
( 山 东 商 务职 业 学 院 , 山东 烟 台 摘 要 : 工 学 结合 是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 也 是 高 职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本 文 以 山 东 商务 职 业 学 院数 控 专 业为例 , 从 分析 工 学结 合理 论基 础入 手 , 针 对 工学 结合 的现 状及 存 在 的 困境 , 探 讨 相应 的推 进 策略 , 更好 地推 动 高职教 育发展 。 关键词 : 高职 教 育 数 控 专 业 工 学结 合
高职 教 育 “ 工学结合” 的理 论 基 础 “ 教 育 部 关 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文 件 明确 提 出 : 要 大力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 改 革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国务 院在 《 关 于大 力 发 展职 业教 育 的 决 定》 中指 出 : 职业教育要“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 校 企 合 作 的 培 养 模式 , 逐 步建 立 和 完 善 半 工半 读制 度 ” 。 “ 工学结合” 中的“ 工” 指 学生在企业 实习期 间, 作 为企 业 员 工 进 行 顶 岗工 作 , 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 ; “ 学” 涵 盖 学 生在 校 期 间 的 基 础 知 识 、 专业知识 、 技术 、 技 能 的学 习 和 人 文 素 质 的培 养 , 以及 在 企 业 进 行 的技 术 与 实 践 课 程 学 习 、 职 业 素 质 的培 养 。“ 工学结合” 的理 论 基 础 主要 是 “ 教、 学、 做合一 ” 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 , 以“ 工” 促“ 学” 、 以“ 工” 养“ 学” , 有 利 于 学 生 的技 能 形 成 和 全 面 发 展 。 工 学 结 合 是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是 高 职 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 是 教 育 部 直 接 推 动 的 三大 制 度 建 设 之 一 。 但 在 推行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模 式 的 过 程 中 , 出现 了各 种 困难 和 问题 . 阻 碍 了高 职 教 育 的 推 进 。 二、 工 学 结合 实施 范 例 山 东商 务 职 业 学 院机 械 工 程 系 的数 控 团 队在 深 刻 理 解 学 院贯彻的“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精神基础上 , 制 订 出数 控 技 术 专 业 的 培养 方 案 。在 实 施 工 学 结 合 中 , 采 用了“ 订单 ” 培养 、 顶 岗实习、 半 工 半读 、 “ 双 证并 举 ” 等多种形式 . 而在教学安排上 , 将多种工学结合形 式规范为“ 2 + 1 ” 模式 。 将专业 理论 、 专 业 技 能的学 习和模 拟实训 、 轮 岗实训 、 顶 岗生产 ( 工作) 纳 人 科 学 的 、符 合 职业 教 育 规 律 的培 养 方 案 ,形 成 严 密 的 教学 组 织 系 统, 将产教结合 、 校 企 合 作 贯 穿 始终 并形 成 长 效 机 制 。

浅谈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浅谈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教学环节。 为学生搭建 实践课 程建设平 台. 构建功能齐备 的实验室 . 为 职业技能的技术提供平台 同时和企业建 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 充 1 . 1 学生对课程教育 的要求不高 中职学生对 教育课程 的认识 比较模 糊 . 学 习的兴致不 高 . 更不用 分利用社会资源来 丰富实践课 程的建设 2 . 2 师 资队伍水平 的提 升 说 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对 于工学结合的要求不高 中职学 提高实践教学课 程质量 的保证需要建设 优质的师资队伍 . 让企业 校开展的教育课程内容更注重对于理论 的学 习 . 实践课 程的学 习相对 为教学团队带来新 的改 来 说设立得 比较少 对于课程 的学 习更多 的是讲授 . 对于实 际的操作 . 中的技术人员参加到学校的专业教学 队伍 中 .
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学校在实 际训练基地 的设 置相对落后 , 和 革思想 , 开展工学 结合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 开发专业技 能的教育课 程, 设立实验基地 , 开展企业 的调研 . 以把握专业 的新的发展方 向 . 进 行学术的研讨交流 同时对专业的骨干教 师进行培养 . 提升专业教师 的技能 , 让其 成为专业建设 的中坚能量 . 使其发挥 自 身 的重要作用 学
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改革 已经逐渐深入 . 但其真正 的有效改革课 职工 的时代责任感 培养教师 的专业钻研精神 . 通过各 种教 学竞赛和 培 养其职业 的专 业钻研精神 程建设 策略还没有完全形成 . 没有实质性 的突破 对 于教育课程的设 研究活动 . 2 _ 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 置 主要是文化和专业基础课 以及专业课为主要的课程模式 在教育课 程 的教学方式上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学科化 . 教师讲授 为主 对于专 加 强校企合作 . 首 先要抓好 对实训基地 的建 设 . 这是学校 开展实 建设集 职业培训 、 社会服务等为一体 的实训基地 , 模拟 业课 程的设 置环节难度较大 . 而且主要以认知性实践为 主 现在的 中 践教学 的前提 。 在 工学结合 的模式 的基础上 . 对 校内实训室 、 校外 的 职教育课程 的改 革 . 主要在 于对教学 内容的改革 . 普遍增加专 业课 的 真实的职业环境 , 课 时比例。但是实践课程的学习还是处于薄弱 的地位 . 虽然 中职学校 实训基地进行建设 . 与企业构建 良好的合作关 系 . 这是建设 实践教学 基本 上都 开设有实践的课程 . 但相对于学生与 日 俱增 的实践需求还存 平 台的关键 . 可 以实现 校企双赢 的局面 . 也为学 校在实践环 节中解决 为学生提供职业 生涯 的初接触 的平 台 在 着较大差距。 学 校 由于资金 、 人才等 因素 。 在实训基地 的建设 中即使 许 多问题 . 2 . 4理论课程 服务 于实践 有 先进的设备 . 也 会 因为缺 乏高技能 的教师 . 对 实践课程建设 的投入 理论课程 的建设在 于确定 和实践相对应 的理论 知识 . 按实际的操 资金 少 ,实训教室的设 置有的也仅仅是为 了应付评估 而使 用建设 . 而 作来组织理论 的教学 内容 . 加深实践教学 的力度 以实践教学的需要 导致 实训 基地的实用性太少 1 . 3 企业对课程建设的参与较冷淡 对于和中职学校搭建有合作关系 的企业来说 . 仅有 少部分能够主 动为 学校 提供过课 程建设的帮助 . 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 习 但更多 的 企业 没有 和学校实现课 程建设 的合作 大部分的企业都认为教育和学 校有关 , 企业 只能从 行业的角度提 出意见 很多企业都认 为对于获得 职业 资格证书的学生只能代表其 具备有该职业的一些理论 性知识 . 但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结合 的课 程设计要 成为高 职教学 团队 的核心能
力。
2基于“ 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设置 课程教学
目标
( 作者单位 : , 李玮 江西交通 职业技术学院 ; 谢
甲闰 , 江西省公路机械工程局 )
( 辑 刘丽 娜 ) 编
根据专业不 同, 对应职业要求也是不 同的, 本
】2 职 8 业术
j \
内实训是虚拟的管理环境 ,校外实习是真实的企 业 环境 , 校内校外虚实结合 , 为补 充 , 互 帮助学 生 实现学生 向员工的角色转换 。 5基于“ 学结合、 工 校企 合作” 设计 课程 教学
流 程
基 于“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的高职教 育课 程改革
探索培养“ 能型创新人才” 技 的课程教学体系
“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将
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 的教育模式 ,它是以职业 为导 向, 充分利用学校 内、 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 源,把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 和直接获取实 际经验 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 于学生 的培养 过程之 中。“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之路 , 不仅能增 加学生 的实践锻炼机会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
要内容的学 习活动 , 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以“ 职业 人” 身份参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 际工作。 这种教 育模式的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
做融于一体 的教学情境 , 按照职业要求进行课程 的系统设计和细节重构 , 到课程 内容体现工作 做
实 际、 课程教学服务专业培养 , 以此来设计课程大
服务于专业的方向
“ 工学结合 、 校企合 作” 旨在强化学生 一线实
际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使不同专业 的毕业生能够 与本专业工 作岗位进行“ 距离对接 , 课题研 零” 本 究 更加强调专 业 (m e i a 服务 的意义 , 程 p f s n1 so ) 课 教学培养符合不 同行业企业需要 的高技 能应用 型 人才 , 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适应的人才 , 高职 教育课程突出对专业或专业群 的支持服务功 能 ,

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现状,特别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讨论了专业与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专业与课程开发的原则、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实施过程,最后结合学院软件工程师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技术、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技术进行IT类课程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学结合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一、引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

报告重点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等一系列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具体到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无疑为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

学院提出了2007年的三项主要工作: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秩序(到课率)和教学质量。

其中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核心,因为只有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与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一批胜任职业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造方正学院的特色与品牌。

二、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1.取得的成果——四段式课程链路。

从2002年建院以来,学院多次修改教学计划。

最初照搬了专科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型,由于是基于学科而不是职业岗位,完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直到2006年,学院引进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采取倒推法制订培养方案,即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明确岗位(岗位群),然后根据岗位要求分析确定素质与能力结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关键岗位能力等),最后将技能学习按“入门、基础、熟练、工作”四个阶段设计职业技能课程链路。

面向“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面向“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是一条 正确 的 、 效的途 径 。 有
关 键 词 :工 学 结 合 ;专 业 课 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 国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我 式 的探 索 由抽 象 到 具 体 、由 宏 观 到 微 观 逐 渐 深 入 , 表 现 为 由产 学 研 合 作 、 教 结 合 到 校 合 作 、 产 丁学 结 合 的变 化 。 于 工 学 结 合 的理 解 , 能 简 单 地 停 留在 “ 对 不 一 边 在 企 业 实 践 , 边 在 课 堂 学 习” 一 的单 一 模 式 上 。为进
步 深化 教育 教学改 革 , 强 学校 内涵建设 , 动一 加 调
线 教 师 积 极 性 , “ 学 结 合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向纵 深 让 工 的 发 展 , 我 们 一 直 在 探 索 的 问题 。 是

忽 视 了学 生 职业 能 力 的 培 养 。 师 不 能 积 极 主 动 参 与 教
在 “ _ 结 合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探 索 与实 施 过 程 丁学
教 学 模 式 。 实 践 活 动 与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培 养 方 面 , 据 在 根
高 技 能 人 才 的培 养 要求 , 计 和 更 新 教 学 实 训 项 目 , 设 设 计 融 学 习过 程 于 工 作 过 程 中的 职 业 情 境 ,培 养 学 生 发 现 问 题 、 析 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 分 这 种 基 于 “ : 结 合 ”的 课 程 模 式 , 视 学 生 校 1学 重 内 学 习 与 实 际 l 作 的 一 致 性 ,校 内 成 绩 考 核 与 企 业 『 :
三 、 程 建 设 与 改革 是 “ 学 结合 ” 才培 养模 课 工 人 式 实 施 的 基 本 平 台 在 “ 学 结 合 ” 人 才 培养 模 式实 施 过程 中 , 工 的 学

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科技风2021年1月科教论坛DOI:10.19392/ki.1671-7341.202101006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李超娜1闫亚坤2高曼曼1李俊霞11•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2.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近年来,企业对技工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要求日益提高,如果再按照理论和实践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

本文以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依托,对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的人才虽然达到了数量的目标,但是在人才质量上却达不到要求,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是非常大的,而每年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相当多的数量,但是企业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导致用工待遇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显。

因此,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实际上,企业对技工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如果再按照理论和实践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

本文以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依托,研究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学校配备的实训室为坚强后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

1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开展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定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尤其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再融入课程思政内容⑴#综合职业素质要从多方位、多维度去提高,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摘要: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会计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

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征和会计执业岗位的要求来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1]。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课程特点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较,他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通常具有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

要充分认识了实践教学对育人的重要性,要按照职业院校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按照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组织实践教学。

同时,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2006年财政部重修了《企业会计准则》,这必然会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职业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1.会计实践教学仿真性较弱在财经类的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一般较大,而实践经费投入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显不足,一般有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银行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等。

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苏州技师学院 李鹿鸣2018年9月,苏州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团队申报了“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通过一年以来的研究实践,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内涵与意义,探索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原则、思路与实施过程,探索出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策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意义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今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与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然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却存在就业率不高、岗位专业对口率偏低等情况;技工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不匹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矛盾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是主要原因。

作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开始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陆续开展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尝试。

然而,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课程死板、教材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明显跟不上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的脚步。

尽管当前很多技工院校已经意识到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进行的一些不成体系的探索仅是从课程设计出发,浅尝辄止,还没有真正结合市场、联合企业,建立真正适应行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施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青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采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

但客观地讲,我们虽在定位上相“适应”,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上还相去甚远。

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形成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我们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协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因此,这一模式的推行,其目的无外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人才培养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要改革课程体系,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基于职业技能的优化教学内容应当是首当其冲。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1.教学计划还没有打破传统模式教学计划反映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实施教学管理的纲领。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何继盛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实践,并在制度文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发布,确定了职教发展要以质量为先,并要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办学。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让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多元主体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产教双方权责利界定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参与主体动机各异(1)企业。

企业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储备人才、推广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获得科研成果等。

然而,企业在参与校企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等潜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参与协同育人的话语权普遍不足。

同时,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天然的矛盾。

(2)学校。

学校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克服传统办学模式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形成资源互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等等。

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高职 机械 类专 业教 材建 设存 在的 问题
11 不符 合高 职培 养 目标 .
第 1 5卷 第 l期 21 02年 3月
沙 洲 职 业 工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h z o r fs i n l n tt t f e h o o y o r l f a h u P o e so a si eo T c n l g n S I u
VbI 5. 0 1 .1 N . M ac 2 2 r h. 0l
e p r ne e ec igma r l o mo rcsi te c a i l Qt a x mpe x ei tdt ahn t i m n o es go h h nc r a e a lo me ht eaC P n f Me aP s n s
Ke r s Hih r o ai n l i t g ai n o wo k n n a n n ; o sr c i n o ta h n tra y wo d : g e c t a ; n e r t f r i g a d l r i g c n tu t f e c i g ma e il v o o e o
高职机械类专业工 学结合 教材 建设 的探索与实 践
金捷 伍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 50 ) 16 0

要 :对 目前 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教材建设存 在的 问题 进行 了系统归纳、提炼 ,从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 、课程建设 、组织
管理 等方面阐述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必须加强 内涵建设 ,对 工学结合教材 编写 的内容与形式提 出了建议 ,并 以 ( 《 机械零件的 普通加工》教材为例,对 工学结合教材 建设进行探 索与 实践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例,从分析工学结合理论基础入手,针对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探讨相应的推进策略,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结合”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以“工”促“学”、以“工”养“学”,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和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部直接推动的三大制度建设之一。

但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推进。

二、工学结合实施范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团队在深刻理解学院贯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精神基础上,制订出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实施工学结合中,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双证并举”等多种形式,而在教学安排上,将多种工学结合形式规范为“2+1”模式,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模拟实训、轮岗实训、顶岗生产(工作)纳入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严密的教学组织系统,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并形成长效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2+1”模式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高职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中级的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的需要。

高职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理念的实践探索

高职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理念的实践探索



“ 术应 用类” 技 专业 课程 开发原 则
这 里所指 的 高职 技术 应用 类专 业 . 似于 普通 类
高 等教 育学科 专业 分类 中的 丁科 类专 业 。 据粗 略分 析 , 普 通 高 等学 校 高 职高 专教 育指 性 专 业 目录 《
( 试行 ) 的 1 》 9大类 专业 , I l 其 1 2大 类的 夫 部 分专 1 业 可 以归人 此列 , 如制 造 大类 、 子信息 大 类 、 例 电 交 通 运输 大类 、 纺 食品 大 类 、 i 轻 q 化 药 品大类 、 农林
核 心和 关键 。 技 术应 用类 ” 以“ 专业 为例 , 于工 学结合理 念 的课 程 开发 与建设 应遵 循 “ 基 三贴 近 ( 生产 、 术 、 技 3 艺) 则” 采 取构 建与 职业 岗位 真 实工作任 务 相 一致 的课 程 体 系, - 原 , 以真 实的任 务 、 品或 工 艺流 程 为载 产 体选取 和序4 i 程 内容 . v, oy . 实施 导 向的专 业课程 实施 模 式等方 法 关键 词 :高等 职业教 育 : 程 开发 : 学结合 课 工
强 , 步 形 成 以工 作 实 践 为 主 线 、 初 以项 目化 或 模
块 化 为 依 托 、 学 生 自主 学 习 为 目标 的课 程 开 发 以 建 设 模 式 这 里 以深 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术 应 用 技
的挑 战 和要求 , 其人 才培 养对 真 实或 高度 仿 真 的 使
核 心 和关 键 ,也 是 中 国高 职教 育 真正 的 生 长 点 。
深圳 职业 技 术 学 院 于 2 o o 3年 开 始 进 行 基 于 “ 工
学结合 ” 念 的课程综 合改革 , 理 以真 实 的 工 作 任 务 或 项 目为 载 体 对课 程进 行 整 体设 计 ,将 行 业 、

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职 业OCCUPATION 专业建设66OCCUPATION2021 11文/周新新 杨荣辉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工作岗位活动任务,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来开展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完成对一系列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以获得能够胜任该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其更好地完成未来职业岗位中的真实具体任务做好有效迁移准备。

通过理论和实践、学和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实现校内技能训练与岗位工作标准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全面实现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现状第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虽然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实现了围绕岗位核心任务和项目的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但是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普遍存在碎片化和离散化的问题,并没有构建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浮于表面、知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出现,无法达到预期的迁移效果。

与职业院校大部分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它属于师范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服务对象是0~6岁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学前儿童。

同时,相对于旅游、餐饮等专业,虽然同样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服务,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工作性质却区别于旅游、餐饮等专业。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服务内容的教育属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了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工作,就需具备相对广博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没有广博而坚实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的铺垫、没有典型工作任务的练习,也只是在进行照猫画虎的浅层次模仿,这样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面临无法满足幼儿及其家长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问题。

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及探索

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及探索

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及探索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结合工学和建筑学知识的专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系统正在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培养掌握城市轨道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必须密切合作,实践创新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一、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概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涉及到工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正在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轨道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掌握轨道交通系统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 实践教育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结合企业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轨道工程项目,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 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让学生在实习中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行业资源,增强实践能力。

3.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模式,学校可以结合企业需求,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及探索1. 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在城市轨道工程施工、运营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在实习基地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行业内的工作模式和技术要求,增强实践能力。

2. 专业课程设置学校应该针对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到实用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3. 优秀案例分享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优秀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心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系, 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 包括走访企业 、 校企共 同 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运用 D C M方法 、 A U 头脑风暴法 , 确定专
业适用 岗位 、 岗位 主要工 作任务和职业 能力 , 然后 整理本专业
紧密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 从而来确定本专 业的培 养 目标。 我院机电~体化技术专业 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 , 具有 良好 职业 生涯发展 基础 , 能够 在现代企业 的机 电产 品制造管理 与技术 服务 、 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等 机 电工程相关 部门 ,从事各类机 电设备及 自动化设备操作 管 理、 安装调试及运行 维护 , 从事机 电产品 的组装 、 质量 控制 、 产
业所具有 的主要工作 岗位 、 所涵盖的技术与管理 知识 、 以及 对 高职生的具体岗位 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 内容 。 我们通 过与企业的不断交流 ,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反馈机制 , 及时从企业和毕业学生那里发现教学方案 的缺 陷 , 实现 了教学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 划的不断完善。 对本行业所涉及 的知识 内容 进 行归纳与整理 , 自然的工作过程序列 , 将 与学 习过 程 中学生
【 关键词 】 工学结 专业建 职业 合; 设; 教育; 合作 校企 【 中图分类号 】G 2 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63 00 9 17 0 0327( 1) — 5 — 2 2 0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 型 , 与本科教育 的最大 区别在于它明确 的职业价值取向 , 于教学过程 的实践 在 性、 开放性和职业性 , 肩负着培养 面向生产 、 建设 、 服务 和管理 第一线需要 的高技能人才 的使命。由此 , 决定 了高等职业教育 的教学改革 和建设必然要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 并且要 以创设工 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 , 来带动专业 的调整与整 合、 专业课程体系及课 程内容的重构 、 业实训基地 的建设和 专 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 系在机电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 改革 课 程 教 学 内容
以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 是 面 向 区域 和地 方 经 济 . 向 我 院 所 就 面
处 的 运 城 和 山 西南 部设 置 建 筑 类 专 业 .将 当地 产 业 结 构 和 社 会
人才需求变化作为确定专业体系 的主体框架。 为此 . 在建系伊始 的 20 0 3年 . 们 首先 设 置 了建 筑 工 程 技 术 及 工 程监 理 专 业 。 我
育 与 本 科 教 育 的 最 大 区 别 在 于有 明确 的 职 业 价 值 取 向 。在 于 学 生 学 习 过 程 的 开 放 性 、 践 性 和 职 业 性 。 因此 。 职 教 育 的 实 高 专 业建 设 必须 加强 工学 结合 . 展 校企合 作 . 学 设置 专业 . 开 科 建 立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的 课 程 体 系 . 构 教 学 内容 , 强 实 重 加 训 基 地 的 建 设 和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山西 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在 水 利 部 示 范 性 高职 院 校 申 报 准 备 和 实 际 建 设 过 程 中 .围 绕 工 学 结 合 加 强 专 业 建 设 .努 力 构 建 具 有 高 职 特 色 的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养模式 。 以 市场 需 求为 导 向 . 学 合 理 设 置 专 业 科 建 筑 工 程 系 脱 胎 于 水 利 类 专 业 . 我 院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是 的产 物 。 在 专 业 设 置 上 我 们 没 有 照 搬 兄 弟 院 校 的 建 设 模 式 . 而 是遵 循这样一条思路 , “ 市场需求为 导向 。 职业 岗位( ) 即 以 以 群 为依 据 , 以技 术 含 量 为 参 数 . 学 科 专 业 交 叉 复 合 综 合 研 究 专 以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的教 育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求 。
代的教育技术和现有的教学 资源来从事教学工作 。【 s 】 在教学过程 中, 积极 运用任 务驱动法、 案例分析法 、 情景教学法等综合性 的方法。教师应 当多 与学生沟通交流 , 平 时多关注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 对学生 的动手操作 能 力提高给予一定的鼓励 。课 程体 系建设应 当以学生的实 际情况为基础 , 所以在 教师备课前 , 应 当备好 学生的所 需、 所想 , 以便有针对性 的进行知 识的灌输和培养 。工学结合类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从企业中直接 选择 来 自电子技术人员背景的人才,请 他们 到学校做讲座或 者是客串讲 师, 或者是校企合 作, 组合成专业师资 队伍 , 又或 者从学校 当中选中若 干优 秀的 电子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
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所 提倡的一种中等职业 教育模 式, 它是以职 业 子技术 工作中, 必须及时 引进先进 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 需要补充 实训设 技术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基础 , 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及就业竞 施和教学 内容 。但是 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各方面因素的约束 , 中职的 电子 争力, 也就是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 是培养 适合各种满足 企业 技术专业相对落后 , 尤其 是和 岗位职业技能相关 的实训设备 , 因为需要 需要人才的教育活动。 2 0 0 5年 国务 院颁发的决定中明确指 出要大力推行 投 入较 大的资金,需要较长 的周转 期而 无法跟上 电子技术最前 沿的技 工学结合与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 改革传 统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国家对职业教育, 尤其是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重视是不言而喻 的。教育部于 2 0 0 6年提出的 意见中指 出, 应 当鼓励 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顶 岗实习, 办成 以学校 为主 体, 学校和企业共 同教育 , 共 同管理和共 同训练的教育模式 , 加强学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

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

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试模式分理论和技能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占40%,技能实训占60%。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

三、结束语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需要职业教育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研究课程设置和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关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朱慧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业》,2010-11。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