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当代文学名著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代文学名著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呈现,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展示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当代文学名著进行分析。
二、主题与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期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惑和挣扎。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追求纯真和真实,对社会伪善和虚伪感到厌恶,在试图守护自己及其他纯洁性格的孩子不受谎言和伤害之下,他变得越来越孤独和沮丧。
作者通过霍尔顿的经历以及与各种人物的互动,探讨了成长、逃避现实、对外界理想化以及对虚假社会价值观的反抗等多个主题。
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既脆弱又迷茫的少年形象,引起了读者对内心世界和青春期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三、人物塑造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的角色。
霍尔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并表达了对虚伪、谎言和商业化社会价值观的抵抗。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如菲利普斯先生、菲尼和许多霍尔顿所遇到的普通人。
四、结构与语言《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纪实而又生动具体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纠结和挣扎。
故事的结构相对简单明了,在描述霍尔顿丧失在学校中表现优异后走上离校之路以及在逃亡过程中与各类人物接触时逐渐成熟成长。
五、影响与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成功地捕捉到了青春期少年的情感,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了许多读者心目中最珍贵的经典之一。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深邃的主题、精彩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它探索了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挣扎,引起读者共鸣,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现实世界中诸多问题的机会。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应用叙事层理论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技巧,他应用了三层叙事技巧,并巧妙运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叙事层;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 ·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学校因该书中有许多淫秽语言而把它列为禁书,有的学校却因其入木三分地反映了当代青少年问题而把它列为必读书目。
半个世纪过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仍能在美国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现代经典”。
长期以来,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以对其主题、语言的探讨为主,认为塞林格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刻画将美国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离经叛道描绘得淋漓尽致,非常成功。
而读者对于该部小说的叙事技巧却关注不多,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不落俗套的叙事技巧,笔者认为,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由于其在叙事上的新颖独特,读者读来并不觉乏味,反而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趣。
首先,叙事层的应用使《麦田里的守望者》跨越三个时间段———现在、过去和更远的过去,细致展现了三天流浪生活中霍尔顿的心理变化。
另外,塞林格成功地运用了不可靠叙事者这一修辞手法,揭露了表象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深刻揭示了青少年主人公所特有的本质,使整部小说充满了真假难辨的叙述,需要读者细致的阅读和耐心的分析,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显示了塞林格不凡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层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叙事层”( narrative levels)理论,热奈特给叙事层下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成功著作。
作品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了全文,生动而细致地再现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矛盾,既有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丑恶一面,又有敏感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纯洁一面。
整部小说以回忆的方式,以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了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他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致于当时美国很多大中学生纷纷模仿他的衣着打扮,甚至他的言语动作。
与此同时,不同的家长和不同的评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大多都是从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方面着手的。
本文则尝试用西方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
叙述者属于叙述层次,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
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要有一个或多个叙事者,如果缺少了叙事者,叙述作品就不可能存在。
对叙事者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尽管这样一来可能有重叠与交叉,但相互之间并不互相矛盾。
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叙述者可以做如下区分: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叙述层次,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故事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可以分为故事外的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的叙述者/任务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可被感知程度可以分为外显的叙述者与内隐的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的叙述者。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章的开篇里,可以看出叙述者“我”曾经有过一段荒唐的经历,并且希望将所有这一切说出来。
因此,在这个层次上,他是故事内的叙述者。
由于故事内的叙述者本身是其所讲述的情境和时间的参与者,他不仅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见证所目睹的事件,而且自身也处于所讲述的事件中,并且是这个故事层次中的一个人物。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 引言1.1 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萨林格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 卡尔菲尔德在一次辍学后的旅行中的经历和思考。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敏感和矛盾的青少年,他不喜欢社会的虚伪和虚伪。
霍尔顿对现实世界感到迷茫和绝望,试图找到一个纯净和真实的保护神,守护着那些无辜的孩子不受污染,这种心态使他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以霍尔顿在纽约的旅行为主线,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真实。
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主人公的红猩猩帽子、麦田和守望者等,这些象征性的元素为小说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通过解读这些象征手法,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经典,引领读者思考人性、社会和现实世界。
1.2 引出象征手法的重要性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隐喻、象征和暗示等形式,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经典的小说中,作者J·D·塞林格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各种意象和符号的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深意的世界。
象征手法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作品中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心的安排,作者能够在没有直接交代的情况下,让读者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
在小说中,象征手法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读者对作品内在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和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对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非常重要。
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的红猩猩帽子、麦田与守望者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部优秀小说的魅力。
2. 正文2.1 主人公霍尔顿的红猩猩帽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红猩猩帽子是一种重要的象征符号。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本文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再次解析,从多角度叙述、意识流、象征等方面探讨其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段。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多角度叙述;意识流;象征【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is paper tires to explain the creating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like multiple-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symbolism.【Key word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Multiple-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ism0、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霍尔顿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他第四次被学校开出以后不敢回家,于是游荡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晚上住在小客栈里,逛着夜总会,每天喝的酩酊大醉,并且滥交很多女友,在流浪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社会丑恶虚伪的一面,因此产生了厌恶着个社会的情绪,甚至一度想要逃离这个现实,躲到乡村装聋作哑的过完此生,但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生活在各种矛盾之中:他十分痛恨电影,但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麦田里的守望者赏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
本文将从主题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赏析。
主题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探讨了成长与冲突、孤独与逃避的主题。
首先,成长与冲突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他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时期面临了许多冲突和挑战。
霍尔顿无法接受成人社会的虚伪和伪善,他对阶级分化和商业化感到失望。
他试图保持自己的纯真,并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着观察和批判的眼光。
这种对成长道路的思考和反抗,让人们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人社会的价值观。
其次,孤独与逃避也贯穿了整个小说。
霍尔顿在一个繁忙的都市中感到孤独,他与人难以建立真正的联系。
他极度渴望找到一个纯净的地方,远离喧嚣和虚伪,躲避现实的种种压力。
他常常逃避学业,逃离学校,逃离家庭,寻求孤独的自我反省。
然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他更加迷茫和孤独。
叙事结构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直接进入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整个故事以霍尔顿在精神疾病疗养院回顾自己的经历为线索展开。
他回顾了他在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描述了他和各种人物的相遇和交流。
通过回忆和思考,霍尔顿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面对的困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在时间和空间的错综复杂中展示了霍尔顿的内心矛盾和迷茫。
他在回忆中思考自己的过去,尤其是他的弟弟阿林的死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和内心成长。
此外,小说中的语言也是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之一。
作者通过使用年轻人的口语,赋予了霍尔顿独特的声音和特点。
他的口语明快、直接,充满了青少年的冲动和叛逆。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进一步突出了霍尔顿这个角色的个性和成长经历。
总结《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描绘主人公霍尔顿在成长和冲突、孤独和逃避中获得的成长经历,探讨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心灵的孤寂。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视角
2019年05月May. 2019第29卷第3期Vol. 29 No.l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视角张宝云(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采用了不可靠视角、接受者视角和另类视角的叙事技巧。
不同视角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作者思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是对小说单一视角的突破和创新.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可靠视角;接受者视角;另类视角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志码:A 《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主人公霍尔顿说:“真 叫我服气的是那么一本书•就是你读完了以后,你 恨不得作者是你的贴心朋友,你愿意的话就能给 他打个电话。
即实际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那么一本书”,它是J.D.塞林格迄今为止唯一一 部长篇小说,自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 徨的年轻人以心灵的慰藉。
小说一问世,霍尔顿 这个对周围环境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被万千读者 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
并且这本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 时一大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因此.正如欧内斯 特•琼斯所言,塞林格的吸引力就在于他为我们 提供了我们所有人的一段个人历史。
小说的成功更离不开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而“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 系问题一支配”芒这一看法也许是对观察点过分厚爱.但必须承认,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
准确的说•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 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试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试析作者:牛梦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美国作家塞林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从特殊的视角对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节刻画,表现出了这一带年轻人的敏感、迷茫、堕落、消极的情绪。
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和其独特、复杂的叙事策略息息相关。
本文将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叙事策略的三个方面来体现故事内容和刻画人物形象,最终为我们贡献出这样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艺术;叙事策略;作者简介:牛梦楠(1988.12-),女,陕西咸阳人,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助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处于冷战状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再加之政府对人民思想的钳制,使美国形成了消极、堕落、颓废和虚荣的不良社会风气。
1951年美国犹太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他写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该部小说从特殊的视角对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节刻画,表现出了这一带年轻人的敏感、迷茫、堕落、消极的情绪,并批判的了成年人身上的丑恶现象。
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的热烈关注,读者对其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美国的青少年大多认为该书准确地表达了他们对成长的困惑和精神诉求。
他们会模仿书中人物来穿衣打扮,甚至把学习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语动作视为一种风尚。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塞林格的这种突破传统的新式写作手法和写作语言的。
很多家长和评论家对文中出现的粗俗的语言和主人公的不了嗜好例如酗酒、抽烟等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负面的信息会误导青少年。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作者:张鹏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叙事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以中学生的口吻和措辞对其想象的听众叙述,并赋予听众一些特质。
小说在叙事手法和策略上面有重大突破,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了全面的创新!严格来说,小说故事情节的设计很简单,也较为普通。
但是其叙事手法、叙事角度确是非常的新颖,阅读起来更为有趣。
小说从特殊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一位美国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失落、沮丧等一系列的心灵成长、变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小说的成功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于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塞林格创作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他自己本人曾就读的学院为故事背景,将其自身所经历的过的一些事情加入其中,所以让人阅读起来,会更加生动和真实!霍尔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家境较好,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刚年满16岁的他已经是高大英俊。
16岁,本应该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年龄,但是他却对学校生活没有一点兴趣,并且有着很浓厚的厌学情绪,所以,逃学成为常事。
因为不遵守学校纪律,被学校开除了三次了。
小说的剧情虽然仅仅是局限在主人公流浪纽约的三天时间中,但是却向读者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学生校园生活以及心路成长历程。
霍尔顿看到了社会的阴险和黑暗,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
在小说的最后,霍尔顿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那就是,想成为一个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的,远离复杂社会的丑恶,回归本性做回原来的自己的一位麦田守望者!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中叙事策略的探究(一)叙事层理论的概述叙事层理论最开始是《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出的,作者是热奈特。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摘要】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作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所戴的红色猩红帽象征着童真和纯洁,麦田则象征着对纯真和天真无邪的追求。
红猩红帽的消失暗示着人物的成长和失去,而莫里斯的霍洛威恩的名字则反映了作者J.D. Salinger的文体和风格。
比尔德巴隆校长的管狗的死则象征着自由和解脱。
这些象征手法让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多维。
通过这些象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确实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手法、荷尔顿·考尔菲尔德、红色猩红帽、麦田、童真、纯洁、成长、失去、莫里斯的霍洛威恩、H. W. Faulkner、比尔德巴隆校长、管狗、自由、解脱、J.D. Salinger、内涵、意义1. 引言1.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各种象征物体和符号来表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象征物体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身上的红色猩红帽、麦田和红猩红帽的消失、莫里斯的霍洛威恩的名字以及比尔德巴隆校长的管狗的死,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成长、失去、自由和纯真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象征手法不仅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2. 正文2.1 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红色猩红帽象征着童真和纯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红色猩红帽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童真和纯洁。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叛逆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在短短几天内的经历,深入地探讨了青春期人物的心理与生命意义,该小说通过其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和赞誉。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一、第一人称叙事《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进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情感化。
读者可以通过霍尔顿的心理描写来深入了解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感受和情感。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还有效地把握了青春期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读者更容易地代入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理解他所经历的痛苦和困惑。
二、高雅幽默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主题和情节上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小说,但塞林格使用了许多幽默的语言和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氛围更加轻松。
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高雅幽默,既能让读者轻松愉悦地阅读,又能让人对主人公的思想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三、象征主义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主义手法,这些手法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例如,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象征,它表达了霍尔顿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而在小说中,雷母(Phoebe)的红色发带、霍尔顿被扔出学校的斯特拉迪瓦里斯钢琴、和他一直拿着的那一只破旧的草帽都是很重要的象征物体。
这些象征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意义。
四、突出人物形象作者通过霍尔顿的心理描写和表现来深刻地刻画了这个叛逆少年的形象。
读者可以从霍尔顿的语言和行动、他的喜好和习惯,以及他对周围人物的评价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过程。
五、在某种程度上刻画社会现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行文风格和特点,原初反叛、口吐脏字的霍尔顿,成为自我价值意识发展的杰出人物形象,成为批判社会的代表性学生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该作品发表于1937年,是获得了国际赞誉的小说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美国中西部农村的父权社会以及美国当时的社会风光。
小说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故事情节和语言等方面。
首先,在小说的架构上,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叙事结构来将故事叙述结合起来,因此,小说的叙事过程广泛而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小说采用了“回忆”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作者将故事情节逐渐深入,使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小说中的细节和色彩。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甜蜜的男孩一直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帮助下成长的故事,小男孩的经历揭示了美国社会情况的变化。
最后,在语言上,马克吐温采用了一种自然的叙述方式,将浓厚的情感表达得十分淋漓尽致。
另外,语言也很精彩,作者熟练地运用了比喻、象征、押韵等手段,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小说中的情节。
因此,通过上述叙事特点,马克吐温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关于美国西部农村生活的研究,作者通过叙事形式,将读者带入了这个十九世纪的古老社会,使读者真实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自省。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它独特的叙事特点,使读者能够融入这个非常真实的世界,不仅能体会到叙事者对社会的深刻描绘,而且能在文学性和实用性上受到启发。
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科尔菲尔德的故事,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和对成人伪善的愤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
首先,《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并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小说以霍尔顿的视角展开,我们通过霍尔顿的日记和回忆了解他对生活的看法和情感体验。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塞林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心境和内心冲突。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时常表达对成人世界虚伪和伪善的愤怒,他对社交规则的反叛和对成人角色的不满都在叙述中得到充分表达。
这种叙事方式加深了读者对霍尔顿的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他的独特观点和行为。
其次,《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的方式,传递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通过对话来展示霍尔顿与他人的关系和沟通,同时也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他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交替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霍尔顿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过程。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结合,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经历。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与他的妹妹菲莉丝的对话展示了他对保护无辜的责任感和对童真的珍视。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他人物形象的把握。
最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写作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和深度。
例如,麦田成了霍尔顿感受纯真和守护的象征。
在小说中,霍尔顿表达了他愿意站在麦田中,保护那些像他妹妹菲莉丝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成人的世界。
这一意象象征着霍尔顿对纯真和无辜的向往,以及对成人世界虚伪的拒绝。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象征意象,例如霍尔顿戴着红色猎帽和他对博物馆的思考等。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叙事,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丰富的象征意象等为主要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深刻反映青少年内心世界和社会
现实的小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经历和思想,生动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独特的叙
事风格和语言特点。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和迷茫。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其次,从主题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探讨了青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
霍尔顿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他对学校的虚伪和成人的世界感到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矛盾和挣扎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
作者通
过描绘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方面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也让我们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文学、主题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都值得一读。
叙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者
同一个故事,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而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暗含着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文学阅读效果。《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手法。
这样,一个真实的霍顿形象展现出来。第三章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不可靠叙述者这一叙事技巧以及相应的文学效果,着力分析塞林格如何选择不可靠叙述者作为修辞技巧来达到他的写作目的。
塞林格有意选择这样一个不可靠叙述者—霍顿,引领读者看到了各种荒唐怪异的社会现象。在一个极其敏感、愤世嫉俗又极具穿透力的不可靠叙述者霍顿的掩饰下,隐含作者呼喊出了对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愤怒,对成年人生活的荒唐和虚伪的谴责,以及对来自成人的误解和约束的不满。
论文认为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通过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和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法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霍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把霍顿的内心痛苦失望压力迷茫和挣扎充分地展现出来让读者站在霍顿的角度重新思考他所面临的苦恼和愤慨从而去寻找霍顿那些所谓的坏作为的深层原因和动机
叙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者
论文从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着重研究塞林格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用的叙事技巧,挖掘塞林格是如何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内聚焦塑造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霍顿·考菲尔德,以实现他的写作目的。在《小说修辞学》中,韦恩·布斯最关心的问题是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塞林格运用这一叙事技巧让霍顿与读者直接对话,使读者和霍顿面对面地接触。当然,这不是塞林格的最终写作目的。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叙述者霍顿的内心世界,拉近了霍顿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在霍顿这一不可靠叙述者的掩饰下,这部小说中的隐含作者无情地鞭笞了当时各种荒唐的社会现象,呼吁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成人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关心。
高效写作技巧: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高效写作技巧: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1. 引言高效写作是每个作家和写作者追求的目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于世的经典小说。
本文将探讨如何借鉴这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技巧。
2. 深入角色心理《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能够深入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的内心世界。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角色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刻画角色,并使其更加立体和真实。
3.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将故事完全以霍尔顿个人视角呈现。
这种叙述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并与他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第一人称或其他叙述视角。
4. 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事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角色之间的交流和主人公所面临的挑战、情感以及思想等方面。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恰当地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
5. 利用回忆与闪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穿插了许多主人公回忆与闪回的片段,这样做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还可以展示出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事件和情感。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回忆与闪回可以增加故事层次和吸引读者。
6. 刻画细节与氛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细腻而充满细节刻画着每个场景、每个角色以及整个故事的氛围。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细节描写和创造适合的氛围,从而使读者更能融入故事中。
7. 结语通过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深入角色心理,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对话和内心独白,利用回忆与闪回以及刻画细节与氛围都是有效的方法。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指导对你在高效写作方面有所帮助!。
叙事的双刃剑—从叙事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修辞艺术及缺陷
叙事的双刃剑—从叙事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修辞艺术及
缺陷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成功的代表作。
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使作者获得了巨大声誉。
然而,长久以来,评论家和读者对该书褒贬不一。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书采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方式。
一方面,在这部作品中,塞林格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逼真的反英雄形象,使该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没有介入作品对读者在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方面进行适当引导,导致许多不成熟读者对霍尔顿这位有严重缺陷的叙述者的完全认同,造成了不良后果。
本文从叙事和修辞的角度分析了该书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的运用所取得的修辞效果和造成的缺陷,并指出作家在作品中进行适当介入是必要的,作家应当负担起道德引导责任,使文学成为一种有益于社会和生活的积极力量。
写作艺术:透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情节结构和意义
写作艺术:透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情节结构和意义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J.D.塞林格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情节结构以及其所传达的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关键情节的分析与阐释,我们将揭示出塞林格在刻画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成长过程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与手法。
1. 引言部分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小说,并回顾这部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小说背景和主要人物简要介绍小说设置的背景,如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特别关注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复杂而又富有内涵的角色。
3. 初识霍尔顿:开篇情节分析解读小说开头霍尔顿所处的心境和环境,分析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情节作为开篇,以及其对后续发展起到什么样的铺垫作用。
4. 霍尔顿的成长历程逐章或关键情节分析霍尔顿在小说中的成长过程。
通过对重要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描绘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经历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
同时,探讨塞林格通过这些情节来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信息和思考。
5. 情节结构分析深入剖析小说整体情节结构,并将其细化为不同阶段或部分,解读每个部分中的主要情节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着重描述剧情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起伏和转折,进而探讨作者意欲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与张力。
6. 情节所传达的意义结合前述情节分析,总结小说中情节所传达出来的含义和启示。
讨论塞林格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一角色及其经历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人生哲理以及对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的反思。
7. 结论总结文中讨论并解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情节结构与意义。
强调这一作品对于读者和文学界的重要意义,以及塞林格通过精心构建情节所达到的文学效果。
8. 参考文献列举相关参考资料和引用的文献,确保文章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一个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结构与意义的简要大纲。
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将会详细展开每个部分,并使用适合的语言风格和术语进行分析与解释,以确保文章内容准确、有条理且易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作者:刘雨菡
来源:《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第12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运用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巧妙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手法,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不可靠叙述者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十分简单,然而其叙事视角的新颖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
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根据布斯的观点,隐含作者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者,也并非真实的作者,而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安排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
[1]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
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
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
[2]再加上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难免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
如此一来,不可靠的叙事行为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霍尔顿生活状态和习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靠谱的霍尔顿:在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已经得知霍尔顿是在精神病院里面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于讲述的对象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4]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些“荒唐”的“我”。
也就是说,小说其实有两个“我”,一个是追忆往事的“我”,另一个是被追忆的往事中的“我”。
所以,霍尔顿讲故事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小说中一些描写展示了霍尔顿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同样说明他在“道德”上存在一些问题:通篇叙述中霍尔顿情绪激动,满嘴粗话,随口“他妈的”,这样的叙述者不可能有成熟冷静的观察、客观的叙
述和公正的纪录。
在小说中发生的许多事也证明了霍尔顿的确是撒谎成性,他在火车上向偶遇的同学母亲说谎,随意乱侃,对妓女桑妮撒谎说自己刚刚动了手术,霍尔顿似乎随口就能编出谎言来,并且乐此不疲。
由于他用了“I’m the most terrific liar”[5]这样的现在时态,他随时随地都能编出一大堆谎言,而且仿佛是在享受说谎的乐趣,或许是由于好玩,抑或是出于某种心理,总之撒谎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现在仍保持着这一习性,所以他讲述的事情我们是不能全盘接收的。
[3]霍尔顿的精神状态和他的爱撒谎的习性是他被认定为不可靠叙事者的一大依据。
另一方面,霍尔顿在小说中总是言不符实,他的话语与他的行为完全不一致,这是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的又一特征。
在第六章的开头,霍尔顿说:“有的事情很难回忆”[4]。
但读者却发现他对在伦敦的三天流浪生活都记得很清楚,思路清晰,于其一贯,难免让读者心生怀疑。
贯穿整部小说,却一直没有露面的琴是霍尔顿叙述中的又一矛盾之处。
霍尔顿自称爱的姑娘是琴·迦拉格,回忆起和琴的交往,他们一起打球,下棋,看电影,他们总是握着手。
这一切都让霍尔顿感到“快乐”,“我的灵魂儿都出了窍”,他还告诉读者“我跟她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
然而在前文中,霍尔顿讲述了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和琴约会的事情,当时琴就在寝室“侧屋”里,却没有来看望他。
霍尔顿自己也说了至少三遍“我应该下去跟她打个招呼,”却始终没有动身,由此可见,他和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
因此霍尔顿的话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相信的,这种不可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明确作出判断。
虽然不可靠叙事者的运用给读者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来了困难,但有经验的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辨别出小说的真意。
作为隐含作者的塞林格却希望读者能够透过主人公的批判性视角来感受一些美好的事物。
如当妹妹菲比问起霍尔顿的理想时,霍尔顿说自己想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5]):守望千千万万孩子们不掉下名为长大成人的悬崖,希望儿童可以不受成人世界的纷扰,永远保持纯洁与天真。
正如整本书结束时,作为叙述主体的“我”如此总结到:“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
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
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帐毛里斯哩。
说来好笑。
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
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4]在这里,读者明显可以看出,以17岁霍尔顿的视角,绝对不可能“想念”那些他曾经憎恶过、咒骂过的人,甚至伤害过他的人。
由此可见这正是隐含作者借叙述主体之口在表达着自己的声音,表达着其实自己并非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怨恨,恰恰相反,更多的是对过往人与事的怀念。
三、结语
本文探究了这篇小说中作者独特的结构安排,仅仅聚焦于短短的两三天,用不可靠叙事的手法将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尽可能深的挖掘,表面上通過霍尔顿偏激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外界人和事,讽刺那些趋炎附势假模假式的人们,实则刻画了一个真诚、敏锐、具有洞察能力的文学主人公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谭君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 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1).
作者简介:
刘雨菡(1996.08-),女,汉族,四川,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