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中舆论传播的特点
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在近几年来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渐渐成为社会的泄压阀、舆论场。
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该事件相关讯息都会第一时间在国内各大网站及其论坛上迅速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进而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再经由网友们轮番发帖、转帖、跟帖、讨论,进而形成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即为舆论。
①而网络舆论是新兴的舆论形式,是网民们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网络话题所发表的意见的集合。
②网络舆论依托互联网形成,其特点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形成的舆论。
网络舆论的主体就是参与舆论讨论的网民。
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充分的虚拟空间,他们可以在网上扮演多种角色,真实表达观点。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网络舆论所涉及的话题丰富多样,再加上网络的快速传播,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很快就会在网上传播、扩散,形成舆论。
借助互联网形成并传播的网络舆论造就了一个开放、自由的表达平台,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都可以在这出现。
网络的匿名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也让更多普通人拥有发表言论观点的表达途径。
但网络舆论主体的虚拟性和情绪化等特征,使其很容易被一些“网络推手”利用,散布谣言、造成社会混乱,或是形成舆论一边倒,造成网络舆论暴力。
二、网络舆论的作用: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对个人、社会群体乃至政府都能发生一定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借古讽今对社会的监督内容是多方面的。
大至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小至每个人的个人行为;上至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下至社会的某一具体事件;从具体问题来看,有决策方面的监督、工作方面的监督、法律方面的监督、道德方面的监督、理论方面的监督等等。
舆论可以制约个人的行为。
有时候,团体内成员之间为了某个问题发生矛盾与冲突,其他人对此会作出评论,于是,理亏的一方会停止争吵,作出让步。
有时,一个行为失检的人在集体舆论下会有所收敛。
公共场合下的矛盾与冲突,在人们一致舆论下也会较快解决。
(完整)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
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
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①公共性。
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
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⑤评价性。
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一功能(一)、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
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控制作用体现在:1、体现在:(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
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
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
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一、网络舆论概念的提出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是否存在一种新型的舆论——网络舆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是否已成为一种新兴媒体。
如果网络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那我们把舆论按传播形式进行分类的话,除了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舆论外,应该存在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舆论——网络舆论。
然而网络传播在全球引起瞩目的同时,关于它究竟是一种独立的传播媒体,还是只是一种仅供传统媒体利用的技术手段,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网络传播只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仅仅为诸多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它本身并不具备作为传媒的独特性质。
也有人认为网络既是媒体,又不是媒体。
(注:刘宏:《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周鸿铎:《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5)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又出现了把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的说法。
这一说法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正式得到使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
”(注: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笔者认为网络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媒体。
传播意义上的媒体应是指能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而这种物理形式既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物理能。
物质实体是指文字、印刷品、通讯器材等,物理能是指电波、光波、声波等。
网络传播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通路,承载多种信息的新物理形式,其所具有的特性与传统的印刷品、电波、声波完全不同。
因此,网络传播不能只看作一种技术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媒体。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媒体。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给全球的近2万名的传统媒体记者发放了采访证,唯独网络记者被拒之门外。
但是,在2001年3月份,国际奥委会对外宣布:他们允许10个国家的17家体育网站采访报道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 论政府的工作
61.50% 60.80%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观点
69.10% 72%
55% 60% 65% 70% 75% 比较赞成 非常赞成
案例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 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 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 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 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 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 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 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 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 而增长。
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大 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地 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他 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
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 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 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简而言之,就是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传播和交互的观点与情绪。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网络舆论的概念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我们将对网络舆论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探讨网络舆论的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多元性、传播的迅速性、影响的广泛性以及表达的匿名性等。
通过对网络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的舆论生态,为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形态,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网络舆论,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针对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公众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它是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交互、碰撞、融合的结果,反映了网络用户对特定议题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网络舆论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界定。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群体心理、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网络空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意见集合。
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还需要注意其与传统媒体舆论的区别。
传统媒体舆论通常受到媒体机构、编辑记者等特定群体的主导,而网络舆论则更加多元、开放和互动性强。
在网络舆论中,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他们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可以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舆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的、互动性强的公众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传播新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传播新特点来自时代传媒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
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
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以下为时代传媒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
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
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
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
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2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与挑战有哪些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与挑战有哪些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面临着诸多挑战。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
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几乎能实现实时传播。
这使得公众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也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核实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播渠道多元化。
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新闻APP、视频平台等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这让新闻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但也导致了信息的分散和筛选的困难。
互动性增强。
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与新闻发布者和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能够促进公众对新闻的关注和讨论,但也可能引发网络舆论的失控。
内容形式多样化。
除了文字报道,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让新闻更加生动、直观。
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吸引更多受众,但也可能导致一些新闻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
个性化定制突出。
根据用户的兴趣、浏览历史和偏好,网络新闻能够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
这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使人们只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限制了视野的拓展。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由于网络传播的低门槛和快速性,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信息容易泛滥。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以达到某种目的,这不仅误导了公众,也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
信息过载与筛选困难。
大量的新闻信息充斥在网络中,使得受众难以筛选出有价值、真实可靠的新闻。
过多的信息可能导致人们感到疲惫和困惑,无法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网络舆论的管理难度大。
在网络环境下,公众的意见表达更加自由和直接,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但舆论的情绪化、偏激性和盲目性也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
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特点与引导探究
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特点与引导探究作者:张晓立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6期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技术、互联网终端以及网页、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兴起,我国迅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而信息传播也由原来的传统媒体为主转变为自媒体为主,我国舆论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
本文以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为出发点,对其特点、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更好的引导自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为社会生活服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传播特点引导一、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特点1.多元化的传播载体。
与传统新闻媒介不同,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不受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主导,而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微媒介为舆论的发源地。
这些微媒介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以其高速的传播时效、便捷性的特色成为引导公众舆论的新阵地。
2.高速的传播时效。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时效性。
传统媒体的新闻产生有严格的制度监管,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需要通过层层筛选、编辑后才能到达受众。
而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中的把关人缺失和相关制度的缺乏,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微媒介上发布新闻,网络谣言由此产生。
3.爆炸式的传播路径。
自媒体舆论传播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主,就像是引爆炸弹,其传播时间更快、受众范围更广、效果影响更大。
同时,由于公众的参与使其发生连续性爆炸效应,使得舆论持续升温,不断增强其舆论传播的影响力。
同时自媒体爆炸式传播通常在爆炸前毫无预兆,使人们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舆论压力和舆论困境,对其预防和干预都比传统媒体更显困难。
4.真假难辨的信息来源。
网络一直是谣言的滋生地,对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环境及自媒体无门槛的特点,造成舆论信息的来源真假难辨,网络谣言无处不在。
尤其是有重大社会舆情事件发生时,谣言会大肆传播,混淆网民的视听,造成严重的网络舆论危机。
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使得受众对信息源的真伪无法辨别,在重大舆情事件到来时往往不论真伪,马上转发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网络舆论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舆论的特点与优势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舆论以它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时效性以及海量信息,为网民提供了广泛的言论自由,由于关注度高、传播面广、影响力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的特点与优势显而易见。
一、网络舆论使普通老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只要会上网,能打字,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都可以对自己认为是新闻的事件进行采集、评论、解读、传播。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并亲自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实时在线交流,直接拉近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二、全程式的动态报道形式。
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的变化过程,网上舆论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以滚动的形式传播最新的动态,网友只要有报料或者想法,随时随地可以发表言论。
前不久的“犀利哥”事件,就是网友在论坛上发帖引发各方关注,报纸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使“犀利哥”在走失10年后与家人团聚。
三、网络舆论良好的交互性。
互动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色。
前不久,舟山论坛上的过跨海大桥收费事件。
帖子发表后,众网友纷纷指责收费员。
随后,大桥管理处公布了监控录像,让公众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大家对收费员的举动得以理解,同时引了发了对过桥者如何文明安全及时通过收费站问题的讨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网络舆论效果具有直接性。
网络舆论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网络舆论存在的缺陷网络舆论既有快捷、便利、广泛性之特点,又有推进监督力度、增加工作透明度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网络监管难度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网络舆论一开始往往是公众的个人行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发帖者一般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带有某种倾向性情绪,同时,由于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于真实、客观、公正等新闻原则缺乏认识,也有可能他所处的环境局限了他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尽管大多数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和善意的,但由于没有第三方的核实调查,缺少审核把关,难免有失之偏颇之处。
网络圈群下互联网舆论传播特点及影响因素
2023.09一、互联网舆论在网络圈群传播的基本逻辑网络圈群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兴趣爱好的交流和分享。
一方面,网络圈群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职业等因素连接在一起,限定圈群属性,具有清晰的圈群边界;另一方面,圈群成员个体兴趣广泛,同时存在于多个圈群之中,从而也形成多个圈群的交叉共融。
1.网络圈群自由性使舆论信源更加模糊化网络圈群中,个体享有参与自由、表达自由、行为自由和关系自由等一系列的自由权利,使得网络圈群的开放度更大,个体自由选择加入不同的社交圈群,与不同的人建立联系,获取信息和观点,这种自由性使得个体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更加广泛,打破了信源唯一性。
公众从不同渠道获取舆情事件的视角不同、判断不同,对个体造成的影响不同,就会形成多样的言论和观点,形成复杂的网络舆论。
网络圈群的自由性也带来信息碎片化的问题。
由于圈群内的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个人发布和转发,信息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事实的不完整理解和片面判断,影响舆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增加模糊性。
2.网络圈群排他性使舆论观点更易统一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倾向于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圈子里的人具有相同的观念基础、价值共识,这将使舆论观点更容易统一和集中。
圈群排他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和意见。
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人们往往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而忽视或抵制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由此形成一种看似一致的观点,因为他们只接触到相似观点的信息,缺乏对其他观点的了解。
圈群排他性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上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于担心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者攻击,人们往往会选择在自己所在的圈子中发表与其他人相同的观点,以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进而圈群内的人们会觉得自己所持有的观点是普遍共识,因为他们只听到了相似观点的声音,而不了解其他不同观点的存在。
圈群排他性还会造成信息的过滤和筛选。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引导舆情至关重要。
一、传播速度极快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是瞬间完成的。
一条消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时,现场的目击者可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拍摄照片或视频,并迅速上传到网络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即时性的传播速度使得舆情能够迅速发酵,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如地震、火灾等,现场的民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现场情况,相关信息瞬间传遍网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响应。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一方面让公众能够更快地了解事件的进展,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片面性,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新媒体时代,舆情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还有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论坛、博客等众多渠道。
不同的渠道吸引着不同的用户群体,使得舆情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比如,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取和分享信息,而一些专业人士则可能更关注行业论坛上的讨论。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增加了舆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信息内容碎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倾向于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来获取信息。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也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完整和误解。
例如,一条微博可能只有 140 个字,很难全面、深入地阐述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而且,由于信息的碎片化,人们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往往容易忽略重要的细节和背景,从而对事件产生片面的理解和判断。
网络舆情新特点和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发展、发酵作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
怎样应对、适应这些新特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传播管理:面临三大难题信息大爆炸给网络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三大难题。
1.信息噪音。
信息噪音的实质是信息选择问题。
对突出信息的痴迷,对超越文化或常识信息的视而不见;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忽略细节信息,都会掉入信息选择的陷阱。
2.信息不对称。
由于目前的大数据应用仍未形成与之紧密联系和互动的检测体系,数据公开制度不完善,极易导致民众获取政府发布消息上的脱节和滞后,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
除此之外,个体的经济水平、生活背景、社会地位、知识结构等差异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即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的“知沟”。
3.信息碎片化。
网络信息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窄众化和碎片化。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使网络信息的流动以及选择更加自由,信息传播从过去的“寡头垄断时代”逐渐过渡到“自由市场时代”。
网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渠道并逐渐类聚,局限于一个个碎片化的群体中。
新特点:谣言“辟不胜辟”舆情是一种民意情况,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或显或隐的反应。
它不仅包括公开表达的行为、意见和态度,还包括潜在的情绪表现。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
1.舆情事件关注周期越来越短。
一个网络事件所折射的网络舆情可分为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网络舆论场中,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凝聚舆论焦点,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公共话题的持续理性讨论。
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暴增,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固定在某一舆情事件上。
网民往往一窝蜂地感性关注、评价之后,迅速消散,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理性共识,不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
2.信息噪音促使谣言“辟不胜辟”。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与公众舆论有关的信息、言论、评论等。
它包括了对于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各方面的看法和评论,是民众通过网络媒介对事件和问题的反应和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实时性、广泛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了公共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和趋势,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舆情管理和维护。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2. 广泛性:网络舆情可以覆盖到全球各地,信息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大。
3. 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信息和言论,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
4. 多样性:网络舆情包括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了社会现实、网络技术、群体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现实: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实际发生的事情会成为网络舆情的内容。
2. 网络技术: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3. 群体心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例如焦虑、恐慌、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四、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监测、预警、引导和应对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处理。
1. 监测:通过各种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公众舆论的动向和趋势。
2. 预警:对于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舆情敏感的事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应对准备,防止舆情的蔓延和恶化。
3. 引导:对于一些具有导向性和引导性的舆情,可以通过舆情引导和宣传来调整舆论的态度和方向。
4. 应对:对于已经发生的舆情事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包括舆情澄清、信息发布、危机公关等手段,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简述舆论的五大特征
简述舆论的五大特征
舆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公共意见,它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 公共性
舆论是公共的,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个人意见。
它是社会各阶层、
各群体、各个个体经过思考、实践的产物。
只有经过广泛传播和广泛
讨论,才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普遍心态和情感。
2. 多样性
舆论是多样的,或者说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
也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因此在同一个社会中诞生的舆论不可能完全
一致。
不同的舆论,反映了社会多样化的观点和需求。
3. 可变性
舆论是可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例如,
在旧中国,人们对于妇女地位的看法与今天是截然不同的;而随着网
络的出现,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舆论的主要平台,这进一步加速了舆
论变化的速度。
4. 传播性
舆论是传播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才能传到每个人的心中。
尤其在现代社会,媒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新闻、互联网、社交媒体
等媒介的发展,也使得舆论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5. 影响性
舆论是有影响力的,尤其当它成为了公众的主流看法时,就更能够对
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公众的支持,对于
一些重要的问题,舆论的影响往往能够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关注舆论的发展和变化,从中获取有关信息,更好地履
行公民的角色。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影 响显 著 性 随着 网络媒 体 受 众 的 普 及 . 其
民参 与 到 网络 舆 情 的传 播 中来 . 见 自身与传 统媒 体 的互 动 、融合 也在 存在 的信息 来源 。正 是 由于 网络信 证 自身对 公共 舆论 的作用 因此 . 网 不 断深化 。在 两者互 动共赢 作 用 的 源 的模 糊性 .才 使得人 们 对于 网络 络 舆 情 传 播 具 有 网 民动 员 性 的特 推 动下 ,网络媒 体与 传统媒 体 在舆 空 间传 播 的信息 内容持 较低 的信 任 点 。 之 , 加 网络舆情 所蕴 涵 的利 益诉 情 传播过 程 中 日益呈 现 出一体 化 的 度。 但是 , 如果 网络传 播 的信息 内容 求还 会直接 产生 一些社 会 群体 的共 趋 势 .网络 舆论 影响 力不 断得 到显 不能够 得到权 威信 源 的及 时印证 或 鸣 .更加推 动 了他们 通过 网络 平 台
因为其 可 以摆脱 现实 社会 关 系下 的 态 ,难 以分 辨自由释放也 使 得 少 数利 益群 体 的诉 求
信 源模 糊 性 网络传播 中的信 源较 之传 统媒
体 常常是模 糊 的 .大体 上有 三种 情 行 为 而引起 的 网络舆 情 变化 .可 以 形 :一是 只有信 息 内容 而没有 信 息 在 很 大程度上 给个体 带来 了一 种满 来源: 二是 道 听途说 , 给出 明确 的 足感 或成 就感 .会使 越来 越 多 的网 不 信息 来源 :三是 虚拟 一个 现实 中不
叉 、 复 、 加 式 传播 覆 盖 , 有传 种机 制 . 到广 大 网民 的高度 支 持 . 重 叠 具 得
播 爆炸性 的特点 就好 像是 在 网络 或 炸弹 , 在一 定条件 下 触发 后 . 其信 关 信息及 其评 论在 网络 空 间上 快速 生 成 , 产生 巨大 的传播 影 响 。 并 空 间上存 在 的一个 个舆 情 信息 地雷 压力 .使人 们 的精神 得 到一 种 自由 息 传 播 能 量 可 以 瞬问 得 到 释 放 . 相 个 体 的 网络 言论 和传 播行 为 与所 要 承担 的社会 责任 相脱 离 .在各 种 不 良动 机支配 下会 造成 诸 多社会 问题
论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论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进行交流讨论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舆论具有全球性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人们可以迅速地获取全球各地的消息和信息。
因此,网络舆论可以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任何一个在网络上发布的言论都可能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影响,对话题的讨论和发展也会跨越国界。
二、网络舆论具有高度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开放性。
相比传统的舆论平台,网络舆论空间几乎没有门槛和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言和表达观点。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话题,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因此,网络舆论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
三、网络舆论具有多样性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舆论涌现出大量的参与者和观点。
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介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观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网络舆论具有时效性网络舆论空间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
这种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
当某个事件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讨论和表达。
网络舆论对于时事和热点话题的关注度很高,反应迅速。
五、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在网络舆论空间,人们可以使用匿名身份进行发言和表达观点。
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空间成为人们宣泄情绪和发泄不满的地方。
然而,匿名性也会导致网络恶意攻击、造谣等问题的存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六、网络舆论具有虚拟性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平台相比,网络舆论更具虚拟性。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交流和讨论,与原来的身份和地域无关。
这种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空间不受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为不同群体的参与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多样性、时效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研究第一章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的大规模公众意见和情绪表达。
它体现了网络时代公众集体行为的一种形式,具有高速传播、广泛参与、易受影响等特点。
1.1 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各类网络传播媒介上的信息、言论和各种形式的交流,通过在线社交网络等渠道迅速传播,引发公众关注,形成舆论集聚和表达的现象。
1.2 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高速传播的特点,信息能够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影响范围广泛,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
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也非常广泛,可以是个人、团体、机构甚至是机器人等。
第二章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网络舆情分析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分类、整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公众的关注点、情绪倾向以及热点事件的发展趋势。
2.1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挖掘与统计,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常见的技术包括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可通过对文本数据的处理,判断公众反应的情绪和态度。
2.2 图谱分析图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构建网络关联图谱,分析关联关系和网络拓扑结构来揭示网络舆情的方法。
通过对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关系、传播途径等进行建模,可以更好地了解舆情的动态演化过程。
第三章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方法舆论引导是指通过有目的地策划、运营和引导网络舆情,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
舆论引导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引导舆论走向正能量、减少谣言的传播,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1 舆情监测和预警舆情监测和预警是进行舆论引导的基础环节。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收集和监测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预测舆论的发展趋势,为舆论引导提供决策依据。
3.2 舆论引导的传播策略舆论引导的传播策略包括情绪引导、信息引导和行动引导。
通过合理布局媒体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手段,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想法。
3.3 公众参与和沟通舆论引导需要做好公众参与和沟通工作,通过倾听公众声音、解答疑惑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舆论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与传播的关系研究
网络舆情与传播的关系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集体行为和网络社会的产物,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网络舆情与传播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大量网民参与,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讨论和传播的公共事件或者舆论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时效性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条信息可以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发广泛的关注。
2. 匿名性高: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匿名表达观点,减少了个体承受责任的风险。
3. 多媒体性:网络舆情不仅限于文字表达,还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舆论的表达方式。
4.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网络舆情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源和观点,其中真实与虚假、好与坏的划分模糊不清,使得分析舆情变得复杂且具有挑战性。
二、网络舆情对传播的影响网络舆情对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既是传播者,也是传播对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传播的加速: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加速了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
一条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在短时间内达到无数人的眼球。
2. 形成公共舆论:网络舆情凝聚了大量人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了公共舆论。
这种公共舆论对于个体和组织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也是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推动传统媒体报道: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发展,也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了推动和影响。
传统媒体通常会关注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加以报道和解读,从而进一步推动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
4. 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甚至影响到公众的行为。
公众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到某件事情的情况后,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相应的行动。
三、网络舆情与传播的互动关系网络舆情和传播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学舆情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舆情的名词解释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舆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传播学对舆情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舆情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内涵、特点以及传播学在舆情研究中的作用。
一、舆情的定义与内涵舆情一词源于媒体与公众的交互关系,它是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主体所持观点的集合,是舆论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总和。
舆情所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舆论,也包括个人、组织和企业等的声誉与形象。
舆情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敏感性:舆情对社会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等具有高度关注和传播的特点,往往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
2. 传递性:舆情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改变,从而对舆情的发展产生影响。
3. 互动性:舆情是公众与媒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公众通过媒体了解舆情信息,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4. 多样性:舆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评论、网络文章等,这种多样性给舆情研究带来了挑战。
5. 时效性:舆情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特定事件的关注度和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二、传播学在舆情中的作用传播学在舆情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研究传播过程和信息传递规律,为舆情分析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学通过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揭示了信息在传递中的变异和扭曲现象。
这对于分析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非常重要。
2. 媒介分析:传播学通过媒介分析研究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
媒体对舆情的报道方式、语言表达和价值观导向都会对公众的舆情认知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3. 舆论操控:传播学通过研究舆论操控策略,探讨如何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管理和引导舆情,使其对公众产生有利的影响。
4. 社交媒体分析:传播学运用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研究社交媒体中的舆情,揭示网络言辞的情绪、观点和关系,为舆情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网络舆论具有不可预见性 . 4 在 我们 的传统媒 介 中 ,一些 观点 看法都 是事 先经 过审
核 ,得以确认后才可 以公开发布 的 ,因此之 后获得的评价和
受众的反馈都在媒体传播者的预期之 内 ,而 网络媒 介的传播 就显得无拘无束了 。网 民可 以避 开审核 的障碍 ,发布或搜索 自己需要的信息 ,舆论 的传播仅 以受众 的兴趣 作为依托 ,至 于舆论的发展方 向和产生 的影响是传播者所不能预见的 。 另外 ,网民的构成使得网络舆论不易引导 。我国网民身
过程 包括 :社 会变动 、发 生较 大事件 ,刺激意 见的 出现 ;
意见 在社 会群体 的互 动 中趋 同 ;权 力组织 及其 领导 人 、大 众传播 媒介 促成 所希望 的舆 论 ;文化 与道德 传统 对舆 论形 成的制 约 。相对 于我 们传统 意义 上 的舆论 而言 ,网络 舆论
产生 的媒介 发生 了改 变 ,是存在 于虚 拟 的网络 世界 ,因此 传播 的过程 也受 到 各种不 确定性 因 素的制 约 ,但发 表言 论
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 。随着问题 逐步深入地讨论 ,舆论 影
响应运而生 。由于互联 网 自由 、灵活等特点 ,在其发挥 巨大 作用的 同时 ,一些失实 的言论肆意传播 ,对正常 的社会秩 序 造成了诸多不利影 响。有 鉴于此 ,本文根据 网络媒介 的传播 特点对网络舆 论特 点进行分析 。
媒 介 中舆 论 传 播 的 特 点 。
[ 关键词】 互联 网;舆论传播 ;舆论特 点
[ 中图分类号】G2 6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 9 — 7 82 1 )5 0 3 0 0 5 0 4 (0 0 — 1 — 2 2 0
引 言
以 自由地 阐述 各 自的看法 和意 见 ,造 成 各式 各样 的舆论 形 态并存 ,继 而转化 为新 的话题和 舆论热点 。 舆论在宏观上对社会有着巨大的牵引力 ;同时 ,在微观
师 范 学 院播 音 与 主持 专 业 ,本 科 ,现 代 工 业 经 济 和 信 息 化 杂
志社 编 辑 。
不利于引导社会 的正确道德观 。
2 网络媒介 中传播内容的复杂性 . 2
网络 媒介 传播 的新闻可谓是包罗万象 ,快 速大量地打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的信息既有公众希望 获取的真实 内容 ,同时也 夹杂着大量
一
1) 一 (3
虚 假 、低级 的垃圾成分 。但是因为互联网络 自由、独立 、开 放 的特 点 ,再加上传统审查力量的减弱 ,还没有出现较为系 统 及有 效的措施去控制和管理这一媒介 ,造成一部分虚假 、 低俗 、暴力 、色情 、反动的信息肆意传播 ,导致网络传播的 内容品质参 差不齐 。
2 1年5 02 月 总 第2 期 6
现 代工 业经 济和 信 息化
M oder I n ndus r alE conom y ti and nf m a i I or t oni zat on i
M a y, 2 01 2
T ot alof26
信 息 化
网络 媒 介 中舆 论传 播 的特 、 , 占 ' '
网络传播一旦有非 正当传播 者介入 ,他们便会肆 意篡改舆沦
环 境为 己服务 ,用夸张 、造 谣等方式去填充受众 的观念 和看 法 ,从而使新 闻偏离 了合理 的发 展轨道 ,使正确 、客观 的舆
论看法湮没在谎言 中。网络 言论的 自由和个性是所 有民众参
的 主体 同样 会 有 明显 的倾 向 性 。 随着 事 件 真 相 不 断被 发
上它又对社会个体 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大 的制 约力 。在网络 舆论的形成过程 中 ,始终有 一个 庞大的群体积极参 与 ,因此
当今信 息时代 ,人们进行 思想交流和互 动很 大程 度上依
托于互联 网这一广 阔平 台。网络媒体作为新 闻媒体 的重要 组
成部分 ,在报道世 界各地 的热 点新闻事件时 ,都会 引发 公众
传 统意 义上 的舆论 是指 当一个 热点 新闻 或具有 较强 社
会意 义 的事件发 生 时 ,公 众 内心真 实的 想法通 过发 表言 论 所体现 出的观点 和态 度 。新 闻或 事件 本身 只有 具有 一定 的 争议性 ,才会 引发大 家激 烈的 讨论 ,如果 是被 大众 广泛认
同 的观 点 ,舆论 便不 复存在 了。学 者陈 力丹说 ,舆 论形 成
网络 传播 的一大特 征就 是信 息的传播 者和接受者可以随 时随地地进行互动和 交流 ,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 的单 向性限 制 。网络传播 削弱 了审核 者的力量 ,每个 网民都可 以 自由讨 论 、交流意见 ,从而形 成舆论 。这当 中不乏有一些 “ 网络暴 民”企图散布谣言 、小道 消息 ,传播黄赌毒等有害信息 。 由于我们的舆论所涉及的现实环境是在 许多方面受到阻 挠的 ,加上事实本 身的含 糊不清和复杂性 ,就破坏 了感 觉的 清晰和正确 ,以骗人 的虚 构代替切实可行 的思想 ,以及不让 我们对那些有意识地进 行骗 人的东西作适 当的检验 。所 以 ,
现 ,网络传 播 的阶段性 发展 会使 舆论发 生 不断地 改变 ,最
终随 着事件 的结 束 ,舆论 观点趋 于一 致 。所 有 的网 民都可
与讨论的基础 , 但也使 得意见分歧加剧 ,舆论导 向不集 中,
【 收稿 日期】2 1— 4 1 02 0- 8 【 作者简介】贾娟 ( 9 9 1 8 一),女 ,山西太原人 ,毕业于 南阳
贾 娟 ( 代 工业 经 济和 信 息 化 杂 志 社 , 山西 现 太原 00 0 3 06)
【 摘要】 随着互联 网的飞速发展 ,人 际传播与 交流在 网络媒介 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网络传播 成为大众获取信
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应运而生 。文章从 网络舆论的形成以及传播 主体 、传播 内容、发展 特点等方面分析 了网络
1 网络 舆 论 的 形 成
不同意见 出现 的速度很快 ,他们多是在进行一种情绪 性的宣 泄 ,具有典型的情绪性色彩 。
2 网 络舆 论 的特 点
嘲络舆 论作 为网络媒介 传播 的重要组 成部分 ,融入了媒
介中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声 音 ,呈现 出以下的特点 : 21 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广泛且分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