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 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 分钟,满分100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 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春秋期间,齐桓公曾下今:“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遇到惨败后,命令早婚并奖赏生育。
孔子到卫国接见,感触其人丁兴盛。
这反应了当时A.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B.小农经济获取国家政权支持C. 民本思想遇到各诸候国的重视D.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快2.《秦律 ? 金布律》规定:“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可以(流通)。
”这反应了当时A. 秦代推行严刑酷法B.禁止商品自由流通C. 手工业者遇到鄙视D.政府一致产品标准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
汉武帝此后,民间资本被迫大批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
这类变化反应出汉武帝期间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B.工商业环境宽松C.国家增强经济控制D.农工商协调发展4.史载,东汉早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此后,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据此可知,东汉A. 农耕技术的推行促进农业发展B.犁制农具的改进稳固传统经济模式C. 人口迁徙使江南地区获取开发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5.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荣华过人。
一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朝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
”宋朝蔡襄则诉苦:“观今之俗,娶其妻不管门户,直求资财。
”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科举制的产生崩溃了门阀制度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点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渐渐提高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未然形成6. 宋朝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450 万贯,到仁宗嘉佑三年增添到2200 万贯, 50 年间增添了近四倍,此后均匀每年在1000 万贯左右。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一、1. 钱穆先生说,“始皇既卒。
天下解体,怨望日甚。
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
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A.用人不当,政治腐败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C.强推郡县,地方离心D.刑法严苛,文化专制【答案】B【考点】秦始皇的暴政【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暴政。
【解答】材料“天下解体,怨望日甚。
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体现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虐,民心思变,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用人不当的说法,A选项排除;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专制,D选项排除;故选B。
2. 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
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
材料反映了()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市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福建地区种植高价的荔枝、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不愿种植水稻,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受到市场的影响。
C.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因此无法得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的结论。
D.“粮食供给危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
故选B。
3. 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困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
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试题201904100180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试题24.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25.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
上述措施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表1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28.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真宗诏论监司失察罪时说:“分天下为郡县,总郡县为一道,而又总诸道于朝廷。
委郡县于守令,总守令于临司,而又察临司于近臣,此我朝内外之纪纲也。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A.监察制度的弊端 B.分权制衡的体制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大一统局面形成29.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书,直到崔氏妥协。
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但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
这反映出A. 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B.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C.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 D.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30.“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成都外国语学校18-19年上期高三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2.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3.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官员报酬的变动(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4.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
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
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B.有效地约束天子的行为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5.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
C.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12.1917年11月,苏俄发布《和平法令》,就退出一战提出与交战国进行公正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在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这一变化说明( )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11.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
A.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9.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 )
A.1949—1978年
B.1966—1976年
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
5.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由此可知( )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
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2019届四川省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四川省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汉代画像砖上绘有二牛一人耕地的场景B.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C.《齐民要术》写道:“赵过始为牛耕”D.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认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2.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p3. 妻妾各子详细信息妻(正室)老三( 20 岁,天性顽劣)、老二( 22 岁,老成持重)妾一(侧室)老大( 25 岁,天慧聪颖)妾二(侧室)老四( 18 岁,智勇双全)A .老三 B .老四C .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老二4. 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
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5.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支援了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扩大了革命根据地C.在战略上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D.保存了原中央苏区6. 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热亚那、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不仅取得了自主,而且还控制了周边农村,发展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2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今:“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遭到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
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
这反映了当时A. 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B. 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C. 民本思想受到各诸候国的重视D. 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2.《秦律・金布律》规定:“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
”这反映了当时A. 秦朝推行严刑酷法B. 严禁商品自由流通C. 手工业者受到歧视D. 政府统一产品标准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
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
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A. 民间资本发展较快B. 工商业环境宽松C. 国家强化经济控制D. 农工商协调发展4.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据此可知,东汉A. 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B. 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C. 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 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5.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
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
”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6.宋代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450万贯,到仁宗嘉佑三年增加到2200万贯,50年间增加了近四倍,以后平均每年在1000万贯左右。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
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2.《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
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司马光此举意在A.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3.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
这些变化说明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4.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5.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
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
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科举制度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6.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蒞改动,用橡皮搽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1.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
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 D【解析】【详解】材料“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促使农户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有了土地,自然积极性提高,D正确;“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可知不是确立土地私有制,A错误;君主集权统治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B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2.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
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答案】 B【解析】【详解】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说明韩信作为楚王便于地方统治,显然说明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B正确;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社会风俗的败坏,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D错误。
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详解
2019年5月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
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详解】材料“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促使农户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有了土地,自然积极性提高,D正确;“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可知不是确立土地私有制,A错误;君主集权统治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B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2.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
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答案】B【详解】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说明韩信作为楚王便于地方统治,显然说明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B正确;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社会风俗的败坏,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D错误。
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 坊市制度的瓦解B.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 经济中心的南移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答案】D【详解】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税成为宋代重要收入来源,这一现象出现导致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变化,D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中现象不符合,A错误;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B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中现象原因不符合,C错误。
4.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 史(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 1.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
这一制度的推行( )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
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 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坊市制度的瓦解B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 .经济中心的南移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4.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微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由此可知,京剧( ) A .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 B .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 5.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高三9月抽考-历史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高三9月抽考-历史历史试题本卷须知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堂考试100分钟,总分值1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
1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以下对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C、充实了古代科研的人才力量D、表达了社会的公平公正4A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那么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7、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
这一制度的推行的直接作用A.确立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战国才开始了土地国有制度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
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坊市制度的瓦解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经济中心的南移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4.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微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由此可知,京剧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B.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5.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
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
由此可知: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6.“在一个毫无组织而暮气沉沉的国家里,若是没有经济制度上的彻底改变,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 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 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2.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米市、面市、缎子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米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元朝政府抑制工商业发展B.水陆交通不便不利于商业发展C.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D.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消费3.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
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A.棉纺织业已取代丝织业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D.种椬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4.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5.中国近代很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谴责“官督商办”的同时,几乎都提到举办铁路、轮船、开矿、种植都应“一体准民间开设”。
由此可推知,改良主义者最为认同的企业是A.开平煤矿B.江南制造总局 C.继昌隆缫丝厂D.驻华英美烟公司6.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试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一试题24.中国很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文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发奋图强,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示A.传统价值追求拥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积厚流光C.高等教育致力于中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25.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 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一定在特意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
上述举措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根源C.克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 .推进收税标准重要改革26.魏晋至隋唐期间,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应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宽泛流传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涨表1能够用来说明,元至清初A.制瓷业收益日趋降落C.私营手工业快速发展BD..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28.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真宗诏论监司失算罪时说:“分天下为郡县,总郡县为一道,而又总诸道于朝廷。
委郡县于守令,总守令于临司,而又察临司于近臣,此我朝内外之纪纲也。
”资料从侧面反应了宋朝A.督查制度的缺点 B .分权制衡的体系C .君主专制的增强D .大一统场面形成据《左传》载:齐国医生崔杼弑君,史官因照实记录而遭其杀戮,其余史官持续秉笔挺书,直到崔氏妥协。
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但明清史官却看作笑谈。
这反应出A. 史学精神的传蒙受现实政治限制 B .科举制度使史官缺少独立精神C .商品经济发展阻挡史学精神传承D .历史记述一定服务于现实政治30.“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固然削弱了清王朝的威望,可是清王朝真实的威望危机是根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别偏向。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19高三第6次抽考试卷-历史(文综)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19高三第6次抽考试卷-历史(文综)文科综合试题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
总分值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卷须知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无误地填写、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一卷12、《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13.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说明较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14.资料一:法律规定,夫妻口角后,妻上吊自杀,丈夫不受处分。
如果是夫因此上吊自杀,妻要被判处“绞刑”。
资料二:一对夫妻争吵互殴,丈夫气不过上吊自杀。
地方官原来判处妻子“绞刑”,但后来皇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
”便改判“斩立决”〔实时执行斩首〕。
从这两那么数据判断,以下哪一项表达是正确的?A、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色B、皇帝尊重官员的判决,也遵照法律规定判刑C、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15.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放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A. 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 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C. 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 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法盖仅贵族有之”信息说明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渗透整个社会,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与宗族贵族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2.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
因此周王对于诸侯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答案】A【解析】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则限制的,具体来说这一规则就是分封制的规则,所以周王对诸侯之间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所以周王就可以依据分封制的规定进行管理,故选A;只有诸侯不遵守分封制的规则时,周王才有权力剥夺其封地,故B错在了“随时”,排除B;由于双方具有君臣关系,还具有“契约关系”,所以C错在了“完全”,故排除C;由于双方有“君臣关系”,故D错误。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族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2.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
因此周王对于诸侯A.可依据分封制管理 B.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C.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D.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3.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4.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5.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封邦建国B.秦朝设郡置县C.汉朝行“推恩令”D.元朝广设行省6.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7.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 )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8.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9.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1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11.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
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B.已经控制朝政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12.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13、.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14.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15.“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16.《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17.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
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
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
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1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19.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
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
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弱化B.政府决策关注民意C.主要税源发生变化D.抑商政策趋于废弛20.勾栏,是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有人描写一个庄稼人到了城里看到勾栏的情形:“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
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漩涡。
……据此可知,勾栏A.既有专业性又带有商业性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淡化了城市的传统功能D.突破了坊市的界限21.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22、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2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24.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2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26.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27.《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28.(明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曾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种植桑枣,每里百户,种植枣桑秧苗二亩,违者谪戍边。
这些政策A.推动了家庭手工业兴起 B.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9.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位高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30.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31.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B.背离了传统儒学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32.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25分)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
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