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第三章课后笔记

合集下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话语研究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话语的定义 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 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传播分类 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传播是传递 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传播是控制 控制大众心灵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是游戏 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隐形的权力 传播是权力 符号与权力 常识中的权力 撒播的定义 传播是撒播理解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作为仪式的传播 对其反驳 传播的六种话语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2.话语的定义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3.话语研究(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1.认知基模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2.基模的种类基模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介绍5种基模:个人基模、自我基模、角色基模、事件基模(剧本)和与内容无关的基模。

认知基模 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 基模的种类 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 大众传播与基模 沉默螺旋的发现 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 沉默的螺旋 对孤立的恐惧和准统计感官 大众媒体的强效果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的民意观 沉默螺旋的批评与讨论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 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及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1)个人基模个人基模涉及人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2)自我基模这是指人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3)角色基模这是指人们平时最常用到的基模之一,面对陌生人,人们常常只能根据外在的肤色、性别、年龄以及比较容易获得的学历、职业、职位等角色来做出判断。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最先使用的是角色基模,然后再使用个人特征等个人基模将角色基模进一步具体化。

(4)事件基模事件基模也被称为“剧本”,它主要描述人们熟悉的事件的程序。

(5)其它类基模与内容无关的基模描述的是不同内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模包括平衡基模、线性基模、因果基模、类比基模等。

3.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1)一般而言,基模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会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旧信息的记忆,推断缺失的信息。

(2)人在加工信息的时候,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①迅速的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②系统的、深思的、注重细节的判断过程,这两种加工模式被称为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式。

(3)当判断失误的成本很高,必须做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人们会更仔细地研究各种信息,注意与基模不同的信息。

(4)如判断结果对人们十分重要,人们要为某个判断做出原因说明,对自己的偏见有所觉察,或者面对着反对者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深思的方式进行判断。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理论与范式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和 研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范 式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有兲其真不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怃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讳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丌同的学者乊间所持有的,这种丌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讴,它指导人仧収现问题、解
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讣幵共享的丐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
3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客观绊验主义的观点: a.丐界是自然形成的。 b.丐界独立二人的讣知,但又可以被人所讣识。 c.丐界的特征、运劢不其他现象乊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觃律。 d.自然和社会具有相似的特点,现象丐界具有统一性,社会行为可以还原为物理的戒 化学的现象。 e.每个现象都是乊前现象的结果,幵丏会导致其他现象(决定讳)。简而言乊,客观 绊验主义讣为现象丐界是唯物的、独立的(丌叐人的主观影响)、决定的和统一的。 诠释绊验主义的观点: a.丌同领域的知识丌可通约。 b.符号先二物质,人仧是对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反应。 c.所有的现象丌具有共同的基础,丌能简单还原为物理戒化学现象。 d.人具有能劢性,丌会被结构所简单决定,即使存在结构,结构本身也是人仧建构的。 e.现象丐界丌可统一,社会不自然具有丌同的特征。 ②讣识讳 它要回答的是人仧能否讣识丐界,如果可以,通过什么斱式才能讣识丐界,如何保证人 仧的讣识是可靠的等问题。简单而言,是“我如何知道我知道”。 客观绊验主义的观点: a.观察是丌可错的,观察者丌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b.丐界存在着觃律,觃律是客观的,人仧可以通过特殊的测量斱法讣识这些觃律。 c.理讳不观察相互独立,研究者的好恶和其他特征丌会影响其客观的判断不分析。 d.大部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人仧可以用数学的逡辑来表示人类行为。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1、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A.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B.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1)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2)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2、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是什么?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

B.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造成的高文盲率有所改善,大众媒介具备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

D.传播技术的发展,例如复制技术、印刷水平都为大众传播的发展3、当代传播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什么?一、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新媒介的共同点: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以新兴技术和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组合的产物;最大特征:以电脑为核心。

二、新媒介的种类1.通信卫星2.光纤通信3.有线电视4.电脑5.互联网6.手机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重点)1)信源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建构了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角色的全新局面。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圣才出品】

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1.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1)文化研究的内涵要理解文化研究的内在精神,须结合它产生的语境。

区分大写的文化研究和普通的“对文化的研究”。

①大写的文化研究这是一个特殊概念,它特指由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展起来的研究传统,尤其关注文本和受众研究,有着特定的前提假设。

②大写的文化研究这是指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比如对某个民问文化的研究.对某个 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文化研究的特点 葛兰西转向 表征 表征与差异 能指与所指 编码与解码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通俗文化研究 大众社会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地区文化的研究、对官场文化的研究等。

(2)文化研究的产生背景文化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招收研究生,这是文化研究正式得到教育体制认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人们也习惯将文化研究学派称为伯明翰学派。

2.文化研究的特点霍格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文化研究奠基者的研究,塑造了早期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霍尔称其为“文化主义”范式。

早期的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1)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使研究强调“鲜活的文化”,中心早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就显示了这种旨趣。

(2)文化研究与当时美国盛行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英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之间的差异,使其获得了新的身份。

①美国社会学中追求中立、科学,提倡功能主义,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让早期文化研究学者们大为不满,他们认为这一立场缺乏社会研究的“整体性”概念和“文化”的观念。

②他们又反对英国传统文学研究中的精英意识和狭隘的研究范围,他们主张把文化看成一种实践,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纳入到对文化的考察中。

(3)文化研究关注文化实践与其他实践(如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发展起文化的唯物主义定义。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7-12章)【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7-12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议程设置1.议程设置的提出(1)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议程是指在某一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指较为宏观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并不是某个具体的话题。

议程中的某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被称为问题的显著性。

议程设置过程描述了某个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

(2)议程设置理论带来的新思路①该效果理论一改关注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传统,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

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

②该理论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③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因为影响态度的因素过于复杂,所以信息传播在其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研究态度之前的认知却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的重要作用。

④议程设置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政治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最需要优先考虑的议题。

议程设置过程是事件的推动者们为了获得媒介工作者、公众和政治精英而不断进行的竞争。

2.议程设置的证明(1)在1972年总统竞选宣传中,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项对两个时间点的纵贯研究证明了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结果是先出现的6月的报纸议程与后出现的10月选民议程之间的相关性更大,这就证明:不是公众设置了媒体议程,而是媒体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

(2)1973年冯克豪瑟发表了对20世纪60年代10年间三个美国主要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的越战议程与公众对越战关注程度的研究。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要点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要点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传统流派”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传 统流派,包括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每个流 派都从理论起源、基本假设、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通过这些流派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流 派之间的差异。
“大众传播理论的当代流派”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具有代表性的当代 流派,如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媒介生态学和新闻社会学等。同样,每个流派都 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使得读者可以对这些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当前大众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 展趋势。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跨文化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一部分的目录包括了对跨文 化传播理论基本概念的解释、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等内 容。通过学习这一部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导论”、 “大众传播理论的传统流派”、“大众传播理论的当代流派”、“大众传播理论 的跨文化研究”和“结论”。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 题和章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本书目录中的具体内容也很有特色。例如,在“导论”部分,作者首先对大 众传播理论进行了定义和解释,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接下来,通过对 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全书的核心内容。作者还对大众 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表示赞赏。这本书不仅涵盖了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 范式和流派,而且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这些理论变得易于理 解和接受。每个章节都以一个特定的理论或流派为重点,然后对其进行详细的阐 述,包括其起源、主要观点和应用。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理 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也能够理解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和区别。

西方新闻史-《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新闻史-《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新闻思想史题目:《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在看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和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的范式与流派》两本书中,涉及到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其中“控制研究”则是其中之一。

传播学的控制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传播内容生产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当中宏观层次既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其中“传媒的四种理论”便是其理论基础。

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被我们运用,去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芮必峰赞誉《传媒的四种理论》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⑷这些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生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经典著作。

一、绪论笔记:在绪论中,作者指出书中的“报刊”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作者在绪论当中重点解释“press”“libertarian”“authoritarian & totalitarian”和四种理论的关系。

1.press:此处的pre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所以,报刊的四种理论实质上应该是媒介的四种理论,or新闻界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讲解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讲解

《大众传播学》
•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 社会过程(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而互动的介 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 (significant symbol)。
• “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 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 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 联系包括: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想象。
《大众传播学》
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 它的出 现有三个阶段 :
首先, 觉察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 领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 第三, 基于对他人行为的理解, 自己评价自己的 行为。
• 这个模式突出了人类传播活动的系统性、联系性及整体性。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这一模式更全面、 系统、具有社会性。
• 这个有条理地、经过周密考虑建立起来的模式,显示 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 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播的 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形象是相 当复杂的,他们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5W模式的缺陷:
※ 将传播视为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 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 忽略反馈。 ※ 忽略外部环境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 将传播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将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大众传播的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的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的读书笔记篇一: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网上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在仔细地阅读了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的前三章后,对以上的评价略有体会。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总是会搜集整合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介绍传播学知识,同时适当地补充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

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

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

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

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

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

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二、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具有双向互动性
(一)“主我与客我”理论(“符号互动理 论”)
• • • • • •
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作《精神、自我与社 会》(1934年)等。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更大的社会结构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基本群体基本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接收者的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或体验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接收者的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或体验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没有一个模式能概括一切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它就反而违背模式的宗旨简单地再现现实了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WHO,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ACT 特点:直线,孤立 引出了五个研究领域: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